【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人文者,化成天下,是中国文化的至诚之理。茶,以人为本,借此一叶一盏修心修德,茶席可看作茶人于尘世间安身之处,寄托理想之所。对于中国人来说,茶席的概念不局限于一张桌、一间屋,也不局限于一种既定的行茶模式,虽形式千变万化,但始终保有中正平和、灵性飞扬之意趣。

中国古代茶空间与茶席

茶席一词虽于近代才出现,但这样的吃茶形式早在古代就有雏形。在能搜寻到的文字记录中,关于茶叶的产地、风俗及茶引发的幽思最多,关于茶境、茶席的描述也隐藏在其间,只是当时并无茶席的概念。

器物折射心境

朱良志在《南画十六观》里关于文人画有云:“文人画致力于创造一种‘生命空间’。”“生命空间”是一种绝对空间形式,是“不与众缘作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关系性的存在,但关系性存在反映的是物质关系。文人画要呈现的不是一种物质关系,而是一种生命境界。

这段话其实也适用于人文茶席,茶席间茶叶、器物、人、境的关系看似物质关系,实际却是精神层面甚至生命层面的关系。器物可以折射茶人不同的心境,荒寒、茂盛、热情、冲淡,不仅在色彩和器形上无声地表达着,连器物间摆放位置的远近疏密也都在表达。当席间最具体而又最抽象的部分——人,甫一落座,整个茶席空间就无比生动起来。

在这样的状态中,实已脱离对茶席既定模式的理解,包括茶盏数量的非此即彼、席布使用与否的纠结,甚至器物金贵程度的较量都已不再重要,一人一汤便是当下。在这样的片刻,不必去妄谈以茶修行、以茶修心,无意识修为,或许才是真正的修行。

佳境

煎水吃茶、起席执盏,本为兴之所至之事。心念动时,千山明媚,河流含笑。身为茶人,不可不因时而动,亦不可不择境而为。

山水自然,风吹雨润。一草一木皆在有情世界,一颦一笑都无为至善。山中古寺窗外,山野草木,尘埃涤净。雾霭青白,为山风吹散。鼻嗅清凉湿润之空气,胸消块垒羁绊。引火起炭,烟火里散着松针的清香,山泉在银壶底由无声渐至细雨般叮咚;候汤的时间,雨滴还自树梢滴下一两谪;出汤时,磬声遥来,却无僧影。尘席中吃的是方外茶,贵在境幽,茶反而不十分讲究了,虽是平常茶叶,在此间也多了云水气息。

泡茶之时

有时为条件所限,在城市中辟一静地,方寸间有竹影、梅香,亦为清境。这样的方寸茶境虽无辽远之旷达,却需有旷达辽阔之胸襟,方能窥破外相,稳住心神。管他城中喧哗,我自安然吃茶。

墙壁粉白,无须更多点缀;一幅条屏,意境散淡疏离的更为适宜。文字并不非要提到“茶”,尤以“禅茶一味”为大俗。禅、茶可融一水,亦可千里之远。世间几人懂得?几人悟得?

设席吃茶之境,宜山间、溪畔、古寺、松下、竹边、秀屋。

吉时

不是所有时辰都适宜设席吃茶。

清晨,万物充满生机,人体静后思动,正是活动筋骨或投入劳作的时候。即使是闲人,这也正是洒扫家舍、修剪花枝之时。因而人在此时多思遐想,难入静境。午时阳气极盛,饱餐之后人易困乏,适宜稍事休息或午睡半个小时以养阳气。晚餐后是一日里最为松弛的时候,很多人习惯在饭后喝茶,其实对肠胃消化有副作用,遂提倡饭后40分钟以后开始喝茶较好。

在二十四节令里,亦有不少适合吃茶的时节。在古代的诸多书籍,如《遵生八笺》里有相应描述,都是告诉人们如何顺应天时及自然规律来安排生活起居和饮食。

清友

吃茶择友,和择茶一样重要。

诚然,我们是生活在俗世里的凡人,无法摆脱柴米油盐的操劳和情感的困惑。茶人也会有种种烦恼,也会在茶席之外面临无数要处理的事务,但在茶席上入座之时,一定要将自己的世界缩小到一席茶间,同时又放大到无垠的茶世界里。

那么,和你一起吃茶的人,亦要有能力进入到此氛围中来,不管是主动或是在席主引导下逐渐进入,这样才能体会茶汤的真滋味,体会生命中放空的瞬间。別吝啬给自己一盏茶汤的时间,或许,我们许久没有静默地倾听壶中水鸣的声音,如同清风掠过竹林,那么纯粹美好。所以,吃茶时选择一位或者几位清友很重要,甚至能决定这席茶的成功与否。

真茶

所谓“真茶”,是指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中,以自然界的天然腐殖质或农家肥为养分,从无农药化肥侵扰的茶树上采摘之茶叶,并须在适采的季节里以正确的方式采摘。

此外还需粗制及精制的工艺科学、到位。一些茶区还保留传统的制作工艺,以古法进行茶叶的粗制,留存了这些地区茶叶的地域工艺特点,但也有些“改良”后的制作方式,会使茶叶失去特有的个性。

最后需要存储良好。一款前期都非常完满的茶叶若在存储中因湿度过高而导致霉变,或受到异味侵袭等,都会改变它原有的风味,严重的还会影响饮者的健康,失去品饮价值。

良器

茶席上将为泡出好茶汤、喝出好滋味而助力的媒介统称为良器。煮水壶、瀹茶器、匀杯、茶盏属于直接作用于茶汤的器物,它们的品质,包括胎土、釉水、器形,以及是否手工制作,都会直接影响茶汤的滋味。而水是其间非常重要的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一款茶汤的成败。茶匙、茶则、水盂、壶承等属于功能性器物,它们是否顺手适用,决定了茶人事茶时的流畅程度。

终南山净业寺腊八供茶

花器、香器、席布承载更多的是审美功能,为茶席提供立体而丰富的审美空间,所以,要根据不同器物所扮演的角色选择它们应具备的气质、个性及功能性,使其适合人文茶席之用。

初心

分享是人类的美德。事茶的人以茶会的形式,通过选择环境、人、茶、器,共同构成一次有主题的茶事活动,以清晰而丰富的人文情怀贯穿其间,发起的初心美而单纯。

吃茶时的心情是洁净的,就像清晨草叶上的露珠不染纤尘。我们恭敬地对待自己,对待茶,对待有缘同饮的人。一席后,山高水远,茶与人,难说还能再交会。专注中有初心,细啜中有初心,童真的笑颜会让茶汤完美,让吃茶人的愉悦从茶盏间飞向无垠的碧空。

扩展阅读

王迎新:感受茶席之韵寻找人文情怀


王迎新是中国茶界公认的知名茶席设计师,是一位怀有古典情怀、人文气质的现代茶人,人文茶席与茶空间美学学者。

说起王迎新的名字,在中国茶界可谓大名鼎鼎。她出生于、各种自媒体上看到的茶席形态做不自觉的模仿,这并非坏事。人类学习一样事物多半是从模仿开始,范本的存在也才有了意义。但是,作为带有艺术创作成分和个性特征的茶席作品,在创作时不仅在器物、茶品的选择上有其特定的意义,更在对节令、环境、宾主喜好、甚至光线运用都有综合性的考虑。单一的模仿显然不是上策。所以,我们提倡茶席设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设计思路。茶席设计者在这里或者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茶人,他是一位茶汤艺术家、也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同时还是通古晓今的文人,当然还是一位低调的插花高手。”

当我们欣赏王迎新设计的茶席时,在每个细节上都能感受到她的思想与创意,感受到那种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我们可以减去精巧的茶匙,用一枝细竹或一支梅枝代替;可以用淡黄的手工棉纸包起茶品,减去描金的茶罐;减去繁花遍布的棉布,等待太阳在下午四点把树枝投影在素净的席面,在转瞬即逝的光阴图画里,体会一期一会心境。更接近茶心、更细嗅内心之茶味。让身体在‘度’之内理性谨慎,让心在‘度’之外御风而行。‘本来无一物,何故扫尘埃。’茶如是,席如是。”王迎新如是说。

一茶一坐——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餐厅,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去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盛智先生说过:“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

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并有好茶一壶相伴,绝对是一种享受。茶历来是高人逸士钟爱的杯中物,茗香是一种享受更是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一茶一坐”除了提供各类绝妙好茶外,另有多种诱人小点及特色套餐与茶相伴,打造了闹市中的悠闲空间。

茶本无道道在心中

“一茶一坐”听上去就相当亲切,带了点乡土味,反映了极简的中国传统生活状态。除了简单、清心、淡泊外,它还提倡了创新前卫的生活哲学。就如在功能上,“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馆,午后时髦男女、游客、公司职员或一家大小坐在一楼落地窗边,看人、看车、看街景,其乐融融的茗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聚会交谈的好地方

“讲究”美食有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茶一坐”也一样,花费不多便可尝遍口味独到的各式餐饮,如:香熏凤翼、超人气的风味海鲜煲,其中“三虾豆腐脑”以虾、菇菌和豆腐为主料,经过烧制,盛在砂锅内,色香味具全;另外招牌的东方美人及特有的芒果雪酪,彩虹椰果等,都是养生美容的最佳茶饮和甜品,应该最受女士的宠爱,又可约上三、五闺友,小聚片刻,何乐而不为。

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一茶一坐不是纯粹的茶座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一杯茶,一份心、一瞬间、一份缘。一茶一坐的空间设计,于现代风格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每日结伴而来的多是朋友或家人,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环桌而坐,点上一份功夫泡——奶香浓郁的台湾极品金萱,清香扑鼻的极品高山乌龙,或是成熟果香的东方美人;品尝一口上等香茗,如幽谷听兰心平气和。在一茶一坐的“专属的喝茶空间”,可以将自己的茶与茶壶寄放在店中,随时取出与朋友分享。在茶餐制作中同样体现了惜缘之情,为解台胞思乡之情,特制了台湾家乡风味的茶餐。“冰水果茶”以上等大吉红茶与果汁调制而成,再加9种新鲜水果入味,是为创新之茶。浪漫的红葡萄酒冻饮,印度大吉红岭与法兰西红酒在上海邂逅,演绎一段浪漫故事。

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生活状态,“一茶一坐”已经诠释殆尽:手执一壶,泡杯好茶,天南地北,抚今追昔。

喝茶也能喝出健康


上午一杯,下午一杯,有时晚上再来一杯,40多年了,我对茶的感情痴心不改,始终不渝呢!

开始喝茶并不讲究,逮着什么茶叶就喝什么茶叶,可是日久天长,渐渐嘴喝刁了,开始淘汰茶叶末、后来淘汰大叶茶,再后来就迷上扬州绿茶,直到喝过绿杨春,就觉得这绿杨春不同凡响,好喝!

第一次喝到绿杨春是近20年前的事。那是我到仪征捺山茶场采访,恰逢茶场送茶叶参加全国陆羽杯比赛,总共选了不到一斤,剩下一二两,给我泡了一杯。那色,碧若湖水,清澈明亮;那香,馨香沁脾,怡人心神;那味,先苦后甜,脍炙人口;那形,宛如秀眉,细若针尖。说真的,此乃平生第一次品尝到这么好喝的茶叶!至今想起来,仿佛依然唇齿留香呢!

据绿杨春研制人之一、时任茶场场长的王家昌介绍,这茶叶是一芽一芽手选出来的,一斤有6万多芽呢!从此我就对绿杨春情有独钟了,每年我都会请我仪征的朋友代购几斤,放在冰箱里,常年享用。后来扬州平山茶场也有绿杨春,购买更方便了,当然不用再麻烦仪征的朋友了。

我爱喝茶,反正年近古稀没有生过大病,即使伤风感冒都很少,为国家节省不少医药费,恐怕与喝茶不无关系吧。

西宁人喝茶 讲究多


过去,小媳妇们大清早首先要把滚烫的熬茶倒到尕茶碗里,端到老人们面前,再摆上青稞面馍馍,供老人们“吃涮口茶”。家境好的,吃一点白面锅盔。熬茶,大多数人家要用大通桥儿沟烧制的粗瓷黑沙罐,里面再放上湖南益阳产的老茯茶,再置入适量荆芥、薄荷,撒入青盐,烧滚后文火慢熬。讲究的人家还要再放入生姜片、花椒粒,反复炖熬后再喝。

常年炖茶的尕砂罐里面有一种淡淡的茶香,据说茶味早已熬进了罐体四壁上的孔里了。一时没有茶叶,就在这个砂罐里炖上一壶开水,竟也能过过茶瘾哩。

注重礼节的老西宁人,若是遇上喜事,往往会在茶碗里放上四枚泡开的红枣,再倒上热茶,双手敬给客人,谓之“枣儿茶”。给客人续茶,讲究先端过对方的茶碗,再倒茶然后双手端给客人。客人们喝完茶,还要用大红筷子夹起大枣吃掉。

平时,若是主人家正在喝罐罐茶,恰有客人来,往往会以尕砂罐的熬茶待客人,主人往往会双手接住客人的茶碗,口里劝道“这个碗沏上,这个碗沏上”,替客人续茶。青海人给客人端茶的规矩是,倒上茶水的同时,必须端上馍馍,否则就会被人笑话:“端茶没馍馍,做人不牢靠”。

民间把热饮的茯茶称为熬茶。“花儿”里这样唱道:茯茶嘛滚成个牛血了,我当成隔年的醋了;心里的亏枉哈不憋了,给我的连手们诉了。

老西宁城里也有较为高雅的茶园。请人喝茶,是曾经的时尚。笔者记得,20世纪50年代,老西宁城西关桥东西两侧,北门外的香水园,南门外、东门外的不少地方,都还有规模不同的茶园。进入茶园喝茶,在当时是一种奢侈,因为普通人家一般不会跑到外面喝茶。钻茶园的,不是殷实人家的主儿,就是南来北往的生意人。

“三炮台”是西宁人钻茶园的最爱,一只直径约二寸的细瓷碗,上面是一个配套的瓷茶盖,碗下面是一只和碗同样尺寸的细泥小托盘,喝时,碗底要放上适量冰糖、当时时髦的陕青茶或兰州茶,碗里放上大红枣和葡萄干,适量的核桃仁、甜杏干或甜杏仁,玫瑰花或黄菊花,再放入本地产的枸杞子。待茶泡开时,清香四溢,甘甜可口,红黄绿白各色夹杂其间,讲究的就是一个色香味齐全。喝茶时,人们坐在茶园里置放的白帆布躺椅上,悠然自得。

在茶园喝茶,首先讲究姿势,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茶碗的外延端起茶碗,再用无名指和小拇指把下面的小托盘托住,再从碗和盖的缝隙中徐徐吸饮茶水。

也可用左手轻轻斜拿茶盖,顺碗沿边刮边喝。其次注重品味,不能出大声猛喝,也不能两口喝干,只能轻轻吸,徐徐饮,慢慢品。否则,会被人小看,“活像是老牛吸食着哩。”老茶园,则更讲究泡茶的佐料要正宗,冲茶的开水要滚烫,跑堂的伙计要花泛,他们来回脚步既轻又快,会边倒水边吆喝:

“来了,牡丹花的开水来了!”我记得那时一只碗子两角五分,再要一角钱的一盘瓜子,可以在茶园里泡上一天。也有的茶园里置有象棋和大棋盘,好家们边刮碗子边喝茶,“将”“将”的大叫声不绝于耳。此时的茶客,全然不顾姿势的优雅与否了。另外,茶园里是不供应熬茶的。

梁实秋:喝茶,讲究的是品味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推茶是尚。叉子,形进于茶,声进于(木贾),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又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么?”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

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只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徽州产茶胜地,但是他看见我用一撮茶叶放在壶里沏茶,表示惊讶,因为他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来的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的“卖席的睡凉炕”。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龙井,多次到大栅栏东鸿记或西鸿记去叶,在柜台面前一站,徒弟搬来凳子让座,看伙计秤茶叶,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见棱见角,那份手艺只有药铺伙计可媲美。茉莉花窨过的茶叶临卖的时候再抓一把鲜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双窨。于是茶店里经常是茶香花香,郁郁菲菲。父执有名玉贵者,旗人,精于饮馔,居恒以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无不称善。茶以人为名,乃迳呼此茶为“玉贵”,私家秘传,外人无有得知。

其实,清茶最为风雅。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于苦茶庵,主客相对总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我曾屡侍先君游西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风篁岭,近处的平湖秋月就由上好的龙井茶,开水现冲,风味绝佳。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

有朋自六安来,贻我瓜片少许,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我曾过洞庭,舟泊岳阳楼下,购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初来台湾,粗茶淡饭,颇想倾阮囊之所有再饮茶一端偶作豪华之享受。一日过某茶店,索上好龙井,店主将我上下打量,取八元一斤之茶叶以应,余示不满,乃更以十二元者奉上,余仍不满,店主勃然色变,厉声曰:“卖东西看货色,不能专以价钱定上下。提高价格,自欺欺人耳!先生奈何不察?”我爱其戆直。现在此茶店门庭若市,已成为业中之翘楚。此后我饮茶,但论品位,不问价钱。

茶之以浓酽胜者莫过于功夫茶。《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更有娈婉卯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功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不只是否故弄玄虚,谓炉火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沸水和温度方合标准。与小盅而饮之,若饮罢迳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

这茶最具解酒之功,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细呷细品,要有设备,要人服侍,如今乱糟糟的社会里谁有那么多的功夫?红泥小火炉哪里去找?伺候茶汤的人更无论矣。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亨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那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

茶室茶席你该如何布置,详细说解


茶品万物,茶席的布置,

也让原本安静的茶汤在空间里流动了起来

看这张长方形席,以右手泡茶的标准茶席圗,名称分别为:

1、煮水器(能拿来煮水冲泡的烧水器具)

2、主泡器(能放进干茶冲入热水并倒出茶汤的器具)

3、品茗杯(品尝茶汤)

4、茶荷(承放干茶)

5、茶则(茶叶量的度量与准则之器)

6、茶仓(存贮干茶)

7、洁方(也称茶巾,保持席面整洁清爽之物;寓意方正规矩)

8、茶钵(也称茶盂,热过器皿的水与多余之物的安歇处)

9、花叶器(插花所用)

10、盖置(让主泡器盖安稳放置之物)

11、席布

12、则置/荷置

13、泡茶器承/壶承

14、公道杯/茶海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

泡茶所需物件需精简到不能再少,

摆放也在最易于拿取使用的位置,简单实用即可。

这是基础,练到心领神会,席就开始跳了,开始转了,活起来了,甚至会变立体三度空间。但先不要管这些,光这个标准席就要练很久,否则只是一个死的席,你只能抄袭,无法活用。

煮水器在茶主人哪一边,另一边就是泡茶器。煮水器在茶主人左边,那泡茶器就在正中稍偏右。泡茶时,先由左手持煮水器冲水,然后右手持泡茶器出汤分杯。当然,如果煮水器换边,所有的器皿都依照这逻辑换边。

若是右手持泡茶器,我们说这是右手席;左手持泡茶器,则是左手席。右手泡茶是逆时针方向泡茶,左手泡茶是顺时针方向泡茶。知道这些,刚开始好像没意义,但你练久了,会发现除了身体的气感不同,茶汤也有很明显的不同滋味。有的茶适合右手泡,有的左手。

左右手同等重要使用的习惯,刚开始很难建立,不要心急,常泡茶后自然会达到左右手均衡的状态。

定义都清楚了,提醒摆席时注意事项:

1、坐在席前先演练一遍,确定摆放器皿的位置,都在方便取用又不会彼此碰撞的动线上。

2、以客为主,器皿与花艺最美的一面对着客人;茶仓的茶叶标签朝前,让客人明白将要品的是什么茶。

3、茶席以外的四周不要有“见不得人”的角落,茶房术语叫作—里外一致摆真席。

4、茶主人为茶席上一切负责,茶巾多一条藏在手取得着附近;意外发生可立即补救。

5、尊者、长者及动作不方便者的座位,是火源相反边的第一个座位(最清净位)。火源旁是自己人位置,补给用具皆藏于此(最忙碌位)。安排茶具远近关系时,注意自己动作,手肘,是否会干扰,是否把各位置的风水特性表达出来。

6、因为有火源,注意茶席四周有无流动的风势;当道风对人不舒服,应避免。

泡茶动作注意事项:

无论做什么动作,都不失去左右平衡(例如提壶头就歪一边)。

泡茶过程中,男士以“双手卷起成放松的拳头,放在茶席左右两边,让气落在身体中央不偏不倚”为你的恒常状态;女士则两手交握放置于茶巾上。

所有动作都成圆弧线不带棱角,像打太极;但是动作幅度越小,动作越精简,茶汤滋味越清净稳定。前面茶席设计的编排公式,有一个实际的作用:茶席上动线符合泡茶运作逻辑,因此泡茶顺畅迅速。

记得所有努力最终目的是要泡一盏好茶,而茶汤好坏会在色、香、味、体上表现出来。要能让这四种表现发挥优良,温度与时间是你的致胜关键。

(动作熟练之外,仔细热器皿也是保持温度一个重要习惯)。

茶席是茶人不可思议的小宇宙

心饮茶房称之为茶人的曼荼罗

一个茶人内心的宇宙观

反射出来在茶席上

里头日月星辰连固定轨道都在

细想来真是很有意思

最后,记着:

对一个初学者来说,

泡茶所需物件需精简到不能再少,

摆放也在最易于拿取使用的位置,简单实用即可。

茶器与茶席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喝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同样不可或缺的还要有合适的器具。好茶加好茶器,会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器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了茶器的茶席,也是品茶环节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只要有事茶活动,就必然有形式各异、品质不一的茶席。

本期“老山茶说”,公泰名茶掌门人孙康荣(老山)就将为我们讲一讲茶器与茶席。

好茶也要配对器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具”与“茶之器”二篇,前者为制茶的器具,后者才是用于烹煮品饮的“茶器”。

入宋以后,“斗茶”风气渐盛,催生出许多茶器,比如“建盏”。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凤饼,改制“散形茶”,茶器也随之简化。泡饮茶的壶碗更加精美、别致,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明清以后,茶具不仅更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由于每款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风味,泡不同款的茶需要正确选用相应的合适茶具,才更能泡出茶本身所隐含的纯正味道。以武夷岩茶为例,以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均可。但若是品尝一泡焙火足的陈年老茶,紫砂壶尤佳,因老茶芳香物质比较收敛,内在转变形成的物质,需要用热度高保温好而且本身就具备转换茶汤功能的紫砂壶逼出来,这样茶汤的润滑度更好,内容物的呈现会更加丰富而细腻。

茶席要符合泡茶逻辑

何为茶席?简单地说,茶席就是广义上的茶器,是事茶时“此处、此物、此景”的合理组合。

因此,茶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还有对空间深度的把握,能够以“席”与“茶”和“人”之间进行默契的交流,从而进入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茶席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却又要富有艺术形态,由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极大地为茶席的内容表达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此外,进一步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为什么要茶席设计?


喝茶就喝茶,哪来那麼多规矩,还要什麼「茶席设计」?近年来,高级茶艺师培训的课程中,茶席设计已列為重要的新课题,是茶艺师应具备的技能,也成為热门的学科。為什麼要有茶席设计呢?

举办茶会,参加茶会是一个茶人应有的素养,為了提昇生活品质,学习茶艺是很重要的功课,茶艺是生活美学中操作性较强,较具艺术表现空间的一门学问。举办“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是学习茶艺的具体实践,也是茶艺的体现,这种聚会即称之為“茶会”。

一个完整的茶会必须要有掛画、插花、焚香、点茶四艺共同出现,才是茶艺形式表现的体统,没有体统的茶会不成样子。四艺的彼此呼应、相互配合,以烘托茶会的主题,使茶艺的形式表现更為完美,茶会更為成功。具体的说,茶会需要进行设计,这项设计,包括茶筵、茶席及品茶环境的艺术设计。茶筵是指茶桌的全部;茶席是指围绕茶桌席位的全部;品茶环境,是指环绕著茶会周围,对茶筵席会產生影响的情况和条件,包含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设计茶会,包含室内装饰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总的来说,就是“品茗环境设计”。在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演绎中,品茶环境设计是準备阶段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茶会必要有一个完善的茶席设计,茶席设计是依据茶会的需要而產生,往往代表这次茶会的意义和风格;因此,茶席是茶会的重心所在,是茶会的精神标帜,茶席设计的主题就是这次茶会的意义。茶席设计是以茶器為主体,在一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茶艺环境整体。设计茶席必竟是為进行茶艺操作、品饮茗茶而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实用性,茶席虽然是一种物质形态;但,也是一种装置艺术,為艺术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对於运用这一形式来表现充实多彩的茶艺内容,有著极大的创造意义和作用。

当茶席独立展示时,茶席即作為审美的客体;当茶席被作為手段进行茶艺演绎,共同完成茶的内涵表达时,又成為审美的部分客体,茶席与茶艺演绎常常互為审美的主客体存在;静态的茶席通过动态的茶艺演绎,动静相融地使茶在泡饮过程中,更加完美地呈现出茶的艺术特质、茶艺的魅力和精神。

当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应该从对茶文化资料的詮释、茶叶知识的汇编中走出来,转向对茶文化实践的茶艺上,茶艺是茶文化实践的主体,茶会又是茶艺最具体的呈现。目前,茶会风行,茶席设计是茶文化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茶席设计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茶席设计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

茶艺已经形成一门学科,在讲授茶艺学有关品茗环境佈置、茶艺体统等课程时,都是以茶席设计為主要重点,茶席设计具体而微,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在茶艺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於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环。

茶席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实践内容较多方面且丰富的课程。环境设计已形成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為建立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茶席设计為庶民带来成就感。

具有艺术涵养的人,都為社会所尊敬,艺术是精緻的「雅文化」,学习艺术是一种专业,非一般庶民所能。部分喜爱艺术而没有能力或机会学习者,待有条件的时候,往往以学习传统茶艺、花道、香道、园林等作為第二兴趣,茶席设计是很能表现成就感的设计艺术,也是很能得到庶民愉悦的一种“亚艺术”。满足於庶民的艺术成就感。

四、茶席设计是茶室建筑造址的参考元素。

茶室建筑造址,一方面要求契合地理、地形的天然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举办茶会、设置茶席的人文要求。不论选在市中心还是郊外风景名胜区,建筑形式要轻灵、通透,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和谐;建筑造型要求以坡屋面為主,色彩淡雅、明亮、整洁、清静、优雅等基本条件,水电供应方便,能使茶席设计表现清贵而非富贵為原则。

意韵流芳茶席间


此茶席设计理念,不仅是体现普洱茶的霸气和厚重,还捕捉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沉淀感。在茶具的选择上使用了紫砂壶,既可让普洱茶透气,又能从紫砂的粗粝中感知老茶的厚重。

茶席的一侧是白色釉的插花器,一枝绿叶灵动之气扑面而来。在寻味历史的幽渺中,且品一碗茶香,与心灵默默对语以茶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这就是茶席。茶具摆放、茶桌选择、茶具艺术、环境幽雅等,又构成了茶席设计的独有韵味……

茶席因茶而起。茶席设计,则更多的是信手拈来,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与随顺自然。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朝代、什么装饰、什么茶境……都可从有法茶席到无法茶席的提升,形成只不过是一时间的,思想却可以是永恒的。茶和六艺,源于生活,往往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设计自己的心境茶席,守着这一方茶席,有茶的时光总是美好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喝茶也讲究天时地利 如何布一席人文茶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