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紫砂壶出自无锡宜兴,我每次去无锡或宜兴,若有空余时间,都要购一把紫砂壶。现在家中有5把紫砂壶,价钱从10多元到200元不等。我知道,我所拥有的紫砂壶,远不是紫砂壶中的珍品、精品,更不是大师、名人作品,但这5把壶做工精细,造型巧妙,我也十分喜爱。

紫砂壶融壶泥、壶色、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于一身,品种有两三千个,容量有大有小,大的东坡提梁壶,能盛水50公斤左右,小的仅盛水50至100克。壶的造型变化多端,真可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有的圆肥墩厚,有的纤娇秀丽,有的拙讷含蓄,有的小巧洒脱,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妙趣天成。好的紫砂壶还镌以诗文,绘以书画,嵌以金银,典雅之中显华贵。一柄在握,抚弄摩挲,二三知己,品茶说壶,真可谓是其乐融融。

中国文人特别喜欢紫砂壶,亲近紫砂壶。宋朝诗人梅尧臣的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可谓一语中的,讲的就是用紫砂壶烹茶。上品紫砂壶的色彩,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很像是文人们悠闲、从容的生活态度和内敛的为人处世。而一把紫砂壶,往往是由几种泥料按不同配比混合、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而成,产品烧成后或黑而不墨。或紫而不姹,或绿而不嫩,或灰而不暗,仔细观看,壶身上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而紫砂壶是不上釉、壶身不着色的,却又色泽丰富,如朱砂紫、海棠红、豆青、榴皮等,皆是自然原色,似象征了文人光明正大、不伪装、不隐瞒的率真品性。CY260.com

亲近紫砂壶,最好还要让它发挥作用,即用来泡茶。紫砂壶的保湿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紫砂有气孔,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越久,泡出的茶味道就越好,还能空壶留香。同时,在泡茶喝茶过程中,由于抚摸壶身,壶身色泽越发光润、雅致,好像有生命一般。

现在我每个休息天的下午,都要用一把船形的紫砂壶慢慢泡茶喝茶。此壶是我5年前在无锡太湖畔的中国紫砂艺术馆里购得。当时营业员小姐将此壶放在水桶里,它浮而不沉,又将壶盖拿开,单脚立于壶身上压而不碎。我很是惊叹和佩服,就购下了。营业员表演的意思是此壶制作精细,且壶身坚固;而我看中的则是这把“遇弱不强,遇强不弱”的内在品性,这和我的为人处世也有几分相似。我用此壶泡茶,好像是遇到了知己,有一种人壶相亲的感觉。

喝茶是一种心境,用紫砂壶泡茶喝茶,更显出生活的一份淡泊和宁静。相伴紫砂壶,亲近紫砂壶,过一种质朴的生活,我想,在这行色匆匆的社会,也应该是一种清福。

编辑推荐

张颐武:紫砂壶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符号


北京未名湖畔,宜兴紫砂名家与邵华泽、乔羽、钱邵武等文化艺术界名家约百余人相聚一堂,执壶品茗,谈茶论道,风雅之至。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为此次主题活动题写了“谈茶”二字,宜兴市长王中苏专程赴京参加活动。

此次谈茶会是“和谐之美当代紫砂壶经典作品提名展”的后续活动内容。在此之前,“和谐之美”当代紫砂壶经典作品提名展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行,金庸先生与紫砂大师、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合作创作的紫砂壶也出现在此次展览上。此外,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还举行了主题为“传承与发展紫砂艺术”的学术研讨会。今天下午的谈茶会共分谈茶、谈壶、谈道、谈琴等四个步骤进行,主持谈壶环节活动的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张泉灵,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李昌鸿及吕俊杰、张正中等紫砂名家就宜兴紫砂的文化特征及功用特点等作了主题发言,赢得了热烈掌声。其余环节的活动分别由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等担任主持,与会者还分享了古琴演奏的美妙声音。北京大学副秘书长赵为民教授及孔庆东、杨辛、张颐武等学者、教授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部分领导出席了活动。

紫砂壶是个文化物件儿,如今,紫砂文化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金秋季节,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城市接二连三举办紫砂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媒体渠道可以真切感受到,与此相关的消息此起彼伏。据宜兴紫砂行业协会王俊华会长介绍,紫砂壶历来被列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茶器,紫砂陶及制作工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和比较广泛的使用价值。此次谈茶会实际上已经成为宜兴紫砂文化建设史上重要记录,承前启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最近在出席紫砂文化活动时明确提出,紫砂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张颐武教授的这番讲话很有建设性,我当时在场,和着热烈的掌声使劲拍手。今日之志根据相关资料内容简要整理张颐武教授的观点,与对此感兴趣的博友分享文化学者高论。

紫砂壶于家居的意义


许多爱喝茶的人都喜欢紫砂壶,近年来,紫砂壶越来越流行,不仅是它在茶友间更受欢迎,也是因为它走进了人们的家居装饰中,让人们认识了它。

1、茶艺路

买壶主要为家庭成员饮茶所用,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在天津使用紫砂壶饮茶的家庭中,有的每人一把小壶,分别对嘴喝;有的共用一把大一些的壶,将壶里沏好的茶水斟到各自的杯里喝。客人来访也可用紫砂壶泡茶招待,以显示家庭的生活质量和文化氛围。

买茶艺路的壶,主要看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是否相宜,以适用性强的为佳。按目前大多数饮茶者的习惯,紫砂壶的容量最好在200至350毫升之间,即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劳,故称为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易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壶口溢出。

既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那么买茶艺路的壶就要稍微讲究一些,砂料、工艺都要到位,壶形让人看了舒服,感觉到可爱。买壶的档次一般与买茶叶的档次相当,也就是说,好佳茗者爱美器。

2、文房路

买壶者一般为知识分子,家里有专门的书房,或者有文化气息较浓的客厅,工作之余观赏把玩一些小古董和艺术品作为休息和娱乐。这些小古董和艺术品中,就包括几把或几十把紫砂壶。他们将这些紫砂壶或摆放于案头,或陈列于博古架上,有的就随意地安插在书橱里的空闲处。

买文房路的壶,往往重视欣赏壶上题词的内涵、镌刻的书画作品和印款的意境。欣赏一把紫砂壶,除了看泥色、造型、制作的功夫外,还要看它所承载的文学、书法、绘画、金石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更美的享受。

文房里的壶不在多而在精,不在贵而在趣。紫砂壶的摆放应与文房环境相适应,如果书房、客厅陈设着明式家具、悬挂着传统风格的名人字画,那么紫砂壶的壶型也应以古拙高雅为宜。如果摆放的壶是一件庸俗之物,那么厅房便跟着庸俗,主人便跟着庸俗。

买文房路的壶,求壶而不求名,中档价格的最好。

3、装饰路

买壶既不为使用,也不为升值,为的是美化家居。有些人认为,打一面墙的壶架,里面摆满紫砂壶,不比装高档护墙板花费多,而且能够显示家庭的艺术氛围。近几年大城市里的一些家庭就是这样做的,这些家庭一般都有数十把至一二百把紫砂壶。

装饰路的壶在富有古典风格或民族特色的家庭中最能显示其装饰效果。虽然它不像大件的家具和家电那样重要,但是它给人们带来视觉的美感却是不容忽视的。在家居环境中,它既区别于一般的装饰品,让人感觉到独特,又不至于特别招摇,给居室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美的文化氛围,体现主人一种儒雅的性情。

买装饰路的壶,往往侧重壶的造型,越奇特越好,反正也不使用,无所谓方便不方便。装饰路的茶壶在造型上往往比普通茶壶要大,因此装饰壶的创意被放大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壶的品种、色泽要求丰富多彩,一百把不重样儿。

买装饰路的壶,为的是装饰,很多情况下都是成批成批地买。价格自然不会太贵,虽然无法保值增值,基本不具备收藏价值,但确实为美化生活发挥了作用。

不论是不是爱茶,都可以收藏使用茶壶,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欢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紫砂壶与文人雅士之情缘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它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明代万历之后,紫砂工艺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人的参与。当时,许多文人的闲适小品里以及流传至今的评话小说中,谈到茶事的,几乎无不提及紫砂茗壶,提到紫砂壶又无不同声赞扬。紫砂壶所以赢得文人的交口称誉,因为它的使用,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正合乎茶事的要求。

紫砂壶经士大夫的一再提倡,越来越促成它的发展,因而壶艺名工和文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时大彬之与娄东诸名士,徐友泉之与宜兴吴氏,蒋伯苓之与陈眉公,都可以说交谊深厚。而陈鸣远的游踵所至,更为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如桐乡汪氏昆仲,海盐张涉园昆仲,海宁杨忠讷、曹廉让、马思赞等,都曾设馆相待。

传说最早与紫砂壶有渊源的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苏大学士不但吟咏出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佳句,并且亲自设计了一款“东坡提梁壶”,虽然只是无据可考的传说,但可以看出,宋朝文人墨客对茶具已经十分重视了。后来时大彬、徐友泉等大师也极有可能对文人壶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都因史料不足而无法确认

时光荏苒,来到了清康熙、雍正年间,这时紫砂史上又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的紫砂巨匠:陈鸣远。陈老先生不但制壶技艺精湛无匹,而且好文,他与当时陈维崧、汪柯庭、杨中讷、曹廉让等文人相交甚密,并把这些文人对紫砂壶的想法和看法实践到紫砂壶上。时间长了,文人喜欢的诗、书、画、印等等先后出现在紫砂壶上,浓浓的文人气息让这些墨客爱不释手,自此,紫砂壶在文人圈中名声大噪,无出其右。因此说正是陈鸣远奠定了紫砂壶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基础,开辟了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

斗转星移,紫砂壶到乾隆年间,已发展相当成熟,但工匠们的文学艺术修养差强人意,一直都是模仿前人,没有创新,甚至有的技师异想天开,竟然用釉料装饰紫砂壶,这与紫砂壶质朴无华的本色相去甚远,纯属混搭!就在紫砂壶陷入围城的困境时,出现了两个人,让紫砂壶突出囹圄,大展风姿,他们的名字:杨彭年、陈曼生。

杨彭年老爷子当时在宜兴可是鼎鼎大名,《耕砚田笔记》中这样描述:“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执壶技艺精湛只是一方面,杨老爷子还有内在才情,文史、书画皆通,这在制壶技师中太难得了。

陈曼生本名陈鸿寿,大儒一枚,精金石书画,当时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陈大官人有个爱好:紫砂壶的铁粉。与杨彭年老爷子结识,不亚伯牙遇子期。他不但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支持,而且常在公余之暇,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后来实在技痒难耐,遂亲自操刀。他与杨彭年合作的紫砂壶,后来被命名为“曼生壶”,留存下来不多,极其珍贵。

紫砂壶本为日常用具,但在明清那段特定时代和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紫砂壶成为我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一枝独秀400余年。应该说,紫砂壶作为一种载体,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思想,意趣和审美理想。

然而,文人为何钟情于紫砂器具,使之由平凡的日用品上升到艺术范畴;同样,在文人的参与中,又如何在这些实用器具中展现文人的精神世界,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也是有意义的。

尽可能的贴近那个香粉灯影,扇底风流的文人士大夫生活,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加感性的理解紫砂壶的韵味;又或者感慨之余,反观我们现世的生活,对生命有另一层面的领悟,也是说不定的吧。

为何人人都爱紫砂壶?


俗话说“茶为本,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可见茶壶对于爱喝茶之人的重要性。能够泡茶的器皿有很多,如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等等。许多人,尤其是老茶客,不约而同地优选紫砂壶。这是为什么呢?

一、实用角度:紫砂壶最养胃、养人

关于紫砂壶的奇妙,历朝历代不知道有多少人编过多少传奇故事,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写过多少诗词歌赋。依据梳理与归纳,紫砂壶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味留香

对于茶汤的孕育与形成,壶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几个朝代的鉴别与比较,茶客们最终发现,紫砂壶具有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的能耐。

明代的文震亨,既是个文化名士,也是个“骨灰级”的茶客佬。他写过一本书,名叫《长物志》。“长”者,多余也。古代的文人常常用“长物”,也即“多余的器物”,来指称那些他们认为最不能丢弃的东西。在《长物志》里,文震亨这样写道:“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意思便是:用紫砂壶来泡茶,滋味浓、香气正。紫砂壶,里外都不用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因此,一把养育得很好的紫砂壶,即便在不用的时候,也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茶香。

据说,这个奇妙的功能,是被一个老木匠率先发现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老木匠,在承建一座庙宇的时候,将他随身携带的紫砂壶遗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了。工程结束了,脚手架也拆除了,老木匠这才想起。

于是,他想了许多办法,花了几天时间,好不容易才爬上了藏经楼的大梁,取回了那把紫砂壶。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壶里的水居然还没馊。当时正值盛夏,不要说几天了,就是一天,茶汤也会变质的。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紫砂壶具有“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神奇功能了。

3、变色韬光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制成的砂壶,是具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紫砂泥会随着炉温的升高,不停地改变颜色。正如清代吴梅鼎所言:“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改变颜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随着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变光、变色,最终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给收藏者、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正因为紫砂壶具有发味留香、抗馊防腐、变色韬光之三妙,清代的名流李渔,在《杂说》一文中才会写下这样的评语:“茗注(茶壶),莫妙于砂(没有比紫砂壶更奇妙的了)。壶之精者(最金贵的壶),莫过于阳羡(今宜兴)。是人皆知矣。”普天下的紫砂壶,大多产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咱们的丁蜀镇。那个富足的江南小镇,坐落在丁山与蜀山之间,由此而得名。

自从宋代以来,那里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捶泥”的陶艺世界了。丁蜀镇上的人,依照古人的说法,“衣食所需,均惟陶业是赖”。意思是说,吃的穿的全都仰仗制陶的手艺了。600多年来,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在那儿悠闲地琢磨着、默默地传承着、努力地光大着秘不示人的制壶绝技。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并不是普通的泥土,而是一种坚硬的、稀有的矿石。那种矿石,世上哪儿都没有,只有丁蜀镇周边的山洞里面有,自古享有“泥中金”、“矿中宝”的美誉。曾经有过外地人,包括一些日本人,试图用自己家乡的泥土来制作紫砂壶,结果都失败了。那种罕见的矿石,经过风化、粉碎后形成的紫砂泥具有排列有序、密度极高的气孔,而这些神秘的气孔,恰是保证紫砂壶拥有多种奇妙功能的物质基础。

二、审美角度:紫砂壶非常养眼、养心

紫砂陶艺,产生于宋代,成熟于明代,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较之于其他的手工技艺,紫砂陶艺最鲜明的特征是:它采用一种稀有的、神奇的泥料,不借助任何模具,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徒手创制茶具。这种独特的手工技艺催生的结果必然是:每一把壶都是少有的。

大量的文史资料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如苏东坡、郑板桥、李笠翁、董其昌等,都是爱茶之人。许许多多的达官政要,如乾隆皇帝弘历、两江总督张之洞、民国主席林森、考试院长于右任等,也都是爱壶之人。要说当代的爱壶之人,那可就没法说了。为什么许多人都爱紫砂壶呢?一个体会是: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性情可以得到陶冶,人品可以得到修炼;如果你以壶为友,你的精神可以得到升华、心灵可以得到抚慰。

紫砂壶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可以将你喜欢的诗句、书法、绘画、印章附作在上面。一把有文化的紫砂壶,可以给你的心灵以慰藉。(来源:紫砂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文人为何钟情于紫砂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