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唐代,厚葬的风俗使作为冥器的唐三彩发展迅速,成为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陶瓷业到宋代得到了蓬勃发展,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日趋丰富,明朝青花瓷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您知道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的唐三彩不是瓷而是陶吗?它属于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

陶和瓷经常并称,但是你知道陶和瓷之间的区别吗?

1、陶和瓷的吸水率不同

国标中,陶和瓷是按它们的吸水率来区分的,吸水率小于0.5%的为瓷,大于10%的为陶,介于两者之间为半瓷。

2、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3、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4、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土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

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5、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6、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延伸阅读

陶与瓷丨茶具选款起飞教程!


1.陶质茶具

紫砂茶具

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

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

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的工艺品之作。

精陶茶具

白坯或浅色坯上施釉的陶器。用可塑法、注浆法或半干压法成形,素烧后施釉。一般是釉烧温度(1060~1150℃)低于素烧温度(1240~1280℃)。也有采用施釉前不经过素烧的“一次烧成”法制造的。

按坯体性质可分为硬质精陶及软质精陶,按用途可分为日用精陶及建筑卫生精陶等。精陶上有装饰花纹的,亦有不加任何装饰的。

精陶体质较轻。由于施低温白釉,可以上满釉(底足全釉),不易擦伤台面,又有利于发挥装饰釉上和釉下彩装饰作用,但釉面易出现龟裂缺陷。

精陶产品以成套餐具、茶具、咖啡具为主,还有盘、瓶、文具等陈设实用工艺品。

2.瓷质茶具:

青瓷茶具

青瓷是中国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

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部门。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青瓷“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被称为“瓷器之花”,珍奇名贵。

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是一种瓷器,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

黑瓷茶具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彩瓷亦称“彩绘瓷”。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是釉上彩(粉彩),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如制作茶壶、茶盅、茶盏等。

玲珑瓷茶具

玲珑瓷属于镂花的一种。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生坯上按图案设计的花形,镂刻一个个小米孔,使之两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户糊纸一样;再通体施釉。经过焙烧,镂花处明彻透亮,但不洞不漏。?

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具有玲珑剔透、精巧细腻的特色,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

青白瓷茶具

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

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期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

骨质瓷茶具

骨质瓷简称骨瓷,亦称骨灰瓷,生产始于英国,学界一般认为第一个成功生产出骨质瓷的是英国人乔西亚·斯波德(JosiahSpode)(1755-1827年)。

优良的骨瓷乃是在以长石、珪石黏土为主的原料中,大量加入含杂质较少的牛骨粉而制成成形的。由于原料中含有大量的骨粉,使得土的黏性变小、故在制作过程中,成形制作需格外的细心。?

骨质瓷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它“薄如纸、透如镜、声如磬、白如玉”。

骨质瓷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的特点,成就了它洁白的质地和华贵的造型,兼有使用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历史上是宫廷专用品和贵族收藏之珍品。骨质瓷在经过一代代名匠之手后,逐渐成为世界陶瓷珍品。

滑石瓷茶具

滑石瓷是以矿物滑石为主要原料,加入适当量的黏土等配料经混料磨细、成型和高温烧结等工艺制成。

滑石瓷的主晶相为原顽辉石,即偏硅酸镁,是一种电性能优良,价廉的高频结构陶瓷,滑石瓷适合做高档日用茶具、餐具和陈设瓷。?

它多装饰白色和各种淡色纹饰图案,十分高雅,是独具一格的产品。它是山东、辽宁等瓷区的独特产品,以山东为主。

产品造型规整,轮廓清晰,釉色晶透亮。有淡青、白、浅黄、浅灰、淡绿等釉色,淡雅素洁,十分可爱。

茶具不仅盛载着香茗也盛载着茶之道,好的茶具亦能品香茗之味,悟茶道之魂。

茶具是品茶悟道的媒介,古朴风雅的茶具能修身养性、明人生之大道;大气精致的茶具使人气吞山河,大度豁达。

茶与茶具如舟水之喻,好的茶具不仅能提升茶味亦能在品茗之中洗涤心灵、静心、静神。

紫砂壶:“欠火”和“过火”如何区分?


紫砂烧成温度比一般陶瓷原料要高。因泥料的不同,烧成温度一般可从1000℃~1250℃。

“吃温”是指某种紫砂泥料能承受的最合适的烧成温度。同一种泥料,由于产地分布、炼制方法、陈腐时间等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吃温。使用同类而批次不同泥料前,须先烧制试片,摸索该类该批泥料在不同窑温中烧制的效果,以求最佳。

如果与最合适温度相差10℃,就会出现“欠火”和“过火”现象。“欠火”是指泥料没有“吃”到应有的温度,壶表看起来发灰,声音也有沉闷之感,胎质较为疏松,没有完全烧结。“过火”是指窑温超过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温度,壶体变形,表面起泡,还会有大量的铁质结晶。

烧结度高的壶,颜色润泽,敲击声较脆,吸水率低,较不易泡养。烧结度低的壶,颜色晦涩,敲击声较闷,吸水率高。

“欠火”可以重新进窑烧一遍,“过火”那这把壶就是报废了。

“欠火”和“过火”都不是完美品。(来源:纯色紫砂文化,

建水紫陶如何开壶?


买了新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开壶”,开壶就是使新壶去掉泥土味,同时也使新壶初次受到彻底的滋养,打通壶身气孔,为以后的养护打好基础。建水紫陶壶是无毒无害产品,那么建水紫陶如何开壶好呢?

紫陶开壶的两个主要原因

1、祛除异味

紫陶壶经高温烧制,发生物理变化气孔扩张,降温出窑后难免会被一些粉尘堵塞气孔;工艺师在后期对于细节的打磨,也会在壶内留下些砂料碎屑。

另外,有些茶壶里面仍留存着白色的铝粉(此为隔离用的耐火物,入窑烧坯前先撒布于壶盖内沿,可避免壶盖与壶身烧结在一起分不开);同时,经过若干道环节到你手中时,其间也会有许多粉尘类杂质粘附于壶壁内外。以上这些异物均应予以清除后才能泡茗饮用。

2、清除火气和燥气

泥料在千度以上高温中炼烧时,其特殊属性与显微结构虽未被破坏,然其间却已无甚水分,产生了一种“燥气”,并不可避免的有泥料的土味,需要进行退火。

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新出窑的壶立即用来泡茶,不管你塞多少茶叶,冲出来的茶汤都很“淡”且含“土味”。因此,必须让壶先吃足“水分”,消除“火气”和“土气”,为以后的养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把紫陶壶,从泥巴开始,历经百十道工序,最终到达爱壶人手中,冥冥中的缘分使得壶友要好好待她。然而,云南建水陶开壶,又是每一位紫陶壶使用者必经过程,其意义有点像人类的成年礼。

买了新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开壶”,开壶就是使新壶去掉泥土味,同时也使新壶初次受到彻底的滋养,打通壶身气孔,为以后的养护打好基础。

建水紫陶壶是无毒无害产品,比较简单的开壶方法是用开水洗洗壶,然后泡上一壶茶,冷后用茶叶搓搓壶的内外就可以了。

稍复杂一点的开壶方法如下:

第一步:

方法:用清水将紫陶壶的内外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这里会用到小刷子、抹布等等。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因为陶本身有气孔,洗涤剂和消毒剂有可能深入气孔。

作用:主要是清除紫陶壶坯体表面的杂质。因为紫陶壶在制作、烧制、打磨抛光和运输的过程中,会在壶的内外堆积很多细小的杂质,如粉尘、打磨时留下的金刚砂粒等等。这些杂质附着在紫陶壶坯体表面,用清水可将其清除。

第二步:

方法:将洗净的紫陶壶放平底锅,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中煮大约20分钟,水需要淹没整个壶,火温均匀,不宜过高,保持沸腾即可。要注意防止水沸腾后壶盖与壶身或锅壁发生较大碰撞而损坏,可用洁净的白毛巾货纱布垫在锅底及隔开壶盖与壶身。

作用:通过沸水煮开,可使新壶泥土味去尽,这样做也可以去掉壶的“炉火"。通过这样开壶的新壶比没有进行这样开壶的壶会更加好养壶。

第三步:

方法:往沸水中加入少许自己常喝的茶叶,继续煮20分钟左右。如这把壶准备专泡熟茶,因此放入熟茶,平时撬茶饼落下的一些细小茶末,用作开壶之用,正好。

作用:加入茶叶,这是一把紫陶壶熟悉新环境的流程。就像我们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刚开始都需要询问、交流,才会逐渐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我想紫陶壶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使得紫陶壶发挥它的实用功能,使其从闲置时的冷常态向使用时的热常态转变,而开壶正是起到这个作用。

第四步:

方法:将仍然发烫的紫陶壶与茶叶闷10分钟,放置自然冷却。浸入水中清洗,擦干净,一把壶就算是开了。

作用:由热到冷,完成一个循环,将壶内外再次清洗干净,一把壶完好无损,才算完成了检验,开壶“合格”。

经常有陶友问我,北方冬季来,紫陶壶骤冷骤热,会不会开裂,要不要像紫砂壶那样让温度逐渐过渡,避免骤冷骤热而损坏。其实紫陶壶在骤冷骤热的情况下,其抗裂性能还是不错的。当然,一把壶不能百分之百说明全部,毕竟模仿不出北方寒冷的温度。还是要靠自己日常小心使用,爱护好,让温度逐渐过渡是最好的。

简单的四个步骤,约一个小时后,就可以用新壶泡一壶佳茗,静心品饮啦。

建水紫陶开壶注意事项:

这样开壶后的壶,头几天泡茶味道不怎么好是属正常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壶,是需要把这种现象的时间缩短。

总体来说,开壶宜简不宜繁,切勿受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开壶教程”影响,什么甘蔗、豆腐、米汤之类,反而将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搞得很神秘。

“简”是一种主义,在茶道之中尤为明显。茶人开壶、泡茶、品饮,追求的就是极简的境界,以及随之而来的静谧和空灵之感。品茶悟道,悟的是一种极简的生活之道。因此,反对将简单的事情搞得太过复杂,从开一把紫陶壶起。

如何选择紫陶壶的容量?


壶的容量一般是以毫升计,一把壶适合多少人饮用,还跟品茶时所用的杯子容量大小有关。但壶的容量,是参考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

目前茶壶的容量划分,主要有一下常见的方式:

(1)100cc或者100cc以下的属于特小壶;

(2)100cc以上200cc以下的属于小品壶;

(3)200cc以上350cc以下的属于中品壶;

(4)350cc以上600cc以下的属于大品壶;

(5)600cc以上的属于超大品壶。

从紫陶壶自身来说,因为原料本质及制作工艺的区别,100cc-350cc的容量居多,其中尤其以200cc-350cc的中品壶最多;

在实际购买中,该怎么选择合适的容量呢?

首先要考虑茶壶的自我损耗,即实际泡茶时,茶叶会占据一部分空间,这部分空间损耗要提前考虑。

其次,分茶时,茶杯一般不会倒的满满的。所以,把茶叶占据的空间和所使用的茶杯容量考虑进去,就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参考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标准,因为每一位茶友的用壶习惯不同。这里只是为大家提供一点点参考,自己喜爱并且觉得适用,才是最重要的。

建水紫陶是如何无釉磨光的?


建水紫陶这么亮,是上釉了吗?相信刚接触建水紫陶的朋友都曾有过这个疑惑。答案当然是“没有”,但相信还是会有朋友问,“不上釉为什么还会这么亮?”。本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来说一说:建水紫陶是如何做到不上釉,却可以达到“明如镜”的。

刚出窑炉的建水紫陶表皮粗糙、一身火气,这时的模样虽有原始旷达的气质,但毕竟少了紫陶出身泥中菁华的本质。清莹明净、光洁幽邈、腻若绫缎的高贵品相,才是建水紫陶让人心动的原因。如何把一个表皮粗糙的建水紫陶变得“光亮如镜”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釉磨光”了。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最后一道工艺,亦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重要工艺特征之一。因建水紫陶泥料无砂细腻,所以通过精细打磨可使建水紫陶明如镜。但也因为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以磨杆的意志和耐力才能完成。

无釉磨光主要有三个步骤:

去火皮

陶器烧制完成后,先将陶器置于车盘之上,用河砂填充压实,转动轮车盘以打磨掉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后才可以进入磨光工艺。

打磨

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目的是将去火皮过程中的划痕全部打磨掉。经过打磨,陶器的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逐渐清晰起来,一改刚出窑时的粗糙,显现出温润的质感,为下一步的抛光作好准备。

抛光

抛光的材料多是产自建水的细腻鹅卵石,将鹅卵石紧压在坚硬的陶体表面,靠人工一点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其他陶瓷产地是用釉料来实现的。

无釉磨光工艺费时费力,要打磨出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艺品,需要打磨师傅们付出“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和耐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建水紫陶是陶艺家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加上时间和汗水,点化出来的神奇、瑰丽的艺术精品。一百多年来,在建水碗窑村静静的夜空,到处都飘荡着磨陶器的“叽叽”声,这种声音一直伴随着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长。

根据不同光泽度,建水紫陶磨光分为:镜光、亮光、哑光和磨砂四种效果。这种分类是对陶器器表光亮程度进行的艺术划分,之间没有雅俗的区分。不同磨光类型的选择,是紫陶作品艺术效果和作者个性特征把握控制的结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陶和瓷如何区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