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你想了解茶吗?到安溪去,那里的歌里飘着茶香,茶水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那里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数百年来,随着安溪茶叶的诞生和发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艺术为一体,安溪茶文化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

12月17日至19日,安溪将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和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届时,安溪茶文化的魅力必将带给你无限美的享受。

安溪茶属于者乌龙茶类,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

茶叶大观园

为不断丰富安溪茶文化,茶乡人将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融入安溪茶文化之中,从而形成安溪中国茶叶大观园。大观园荟萃各种各样的茶文化,可谓一部茶的百科全书。

“茶叶品种园”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良种。步入品种园,你将一眼览尽茶树之精华,铁观音、大红袍、龙井、碧螺春……“对歌台”上,你可欣赏到“阿牛哥”与“阿诗玛”清脆的男女茶歌对唱,体味古朴淳厚的原始茶歌的神韵。“茶作坊”里,你可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亦可自己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民俗馆”里,陈列着安溪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国际茶艺表演厅”,你可以边品茗、边欣赏独具一格的安溪茶艺,也可欣赏唐朝、清朝、日本、韩国、台湾、杭州、苏州、广东等古今中外、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茶餐厅”里,有以安溪乌龙茶为佐料配制的50多道茶肴。“茶叶博物馆”展示的是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史,身置其中,你将了解到国内各种茶叶、茶具及其产地、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茶艺、茶文化。

延伸阅读

茶语·茶香·茶文化


我们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我们的茶生活,细水长流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又如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茶乡春色


邓倩

阳光有些烈,道路蜿蜒漫长。从星沙开元东路一路向北,沿途有一丛丛粉紫粉紫浪漫到天边的紫云英,一闪而过的映山红,还有曾经臆想过无数次终于得见真颜的青青茶园。今天我们徜徉在春的怀抱,感受大美金井。

向阳姐拍的那张白鹭湖全景真美,从左及右望去,仿佛是一幅铺陈开来的水墨长卷。山水掩映间,一抔黄土上巍然独立的牌坊,阳光从一丝丝不经意的缝隙间透过来,那单看有些雕饰得过了的、俗了的飞檐翘角,瞬间从最普通的一座牌坊仿佛被镀了佛光般威严。那骑着牛背、吹着长笛的牧童若是将那管笛子换成一片随手摘来的树叶,又该添多少真趣?老旧得早已不堪用了的倒扣在塘堤边的木船,还有这沉寂了十几年突然热闹起来的白鹭湖,都入了他随意又大气的镜头中,都笼在影影绰绰曼妙的山林间,和那盼顾生姿的倒影里了。

春天的山野最是迷人的去处,天然的,快活而灵动,转过这个山头,另外一种大气端庄的美丽带着凝聚无数人心血的气势又将我们狠狠地震慑在了当场。

茶香,茶乡。一个山坡连一个山坡,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整幅整幅的翠绿和着太阳下氤氲的茶香,让喜欢茶的我当场就有了浅浅的醉意。雨后初晴的湿气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嫩绿嫩绿的新叶间若隐若现。茶树被修剪得很整齐,每棵树都是一般高度,每块茶山之间的松柏护卫着这难得的净土。采茶人在茶树间穿梭,更多的是一些面容憨实的女人,没有曼妙的身姿,没有肤如凝脂,只有那双粗糙黝黑的采茶的手。这双手轻巧地拂过每棵茶树,轻巧地捏住一片片嫩叶,嫩茶纷纷归到茶篓里,绽放出倾倒众生的幽香。

我以为这里的茶山都是大块大块的土豪金。在一个老奶奶的家门口,我惊呆了,这分明是陶渊明向往的家啊。土坯砖瓦房外,疏疏落落的茶树半环绕着她的家,堆得高高的柴垛,一声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猪啼狗叫……眼光越过她家的屋脊,房背后分明是一大块楠竹园。灰色的天空,苍翠的竹林,深土黄的屋子,深褐色的木篱笆,新生的茶树嫩芽,墙角那簇不知名的小黄花,还有端着粗瓷碗站在门口看着我们,满脸褶子里都是慈祥、温和、好客的穿着粗布衣服、围着老式围裙的老奶奶。这是怎样可以入画的景色。

因为向往,我们欢快地喧闹地奔来,一头撞进这姹紫嫣红的春色里。因为喜爱,我们踮着脚尖轻轻离开,不可以走得再重一点,不愿惊动了哪怕是水池边那棵桃树上正曼舞轻飞的落英。

江南茶乡


中国是茶的故乡,对种茶、制茶、饮茶都很讲究,从而形成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句容,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清明前后,正是采茶的时节。茶乡的大姑娘、小媳妇一大早就背着背篓、踩着露水出门了。这个时候的茶园,完全被山林里的雾气洇湿,茶树上的芽儿吸足了大地的精华与灵气,比着劲儿往上蹿。采茶人零落地散在“仙境”一般的茶园里,灵动的手在茶尖尖上舞动,看得人眼花缭乱。

“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其实,采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纵是一个最灵巧的采茶工,一天采下的鲜叶儿,也做不了几斤茶叶。现在,茅山、方山一带已成了旅游胜地,游人常在山里发现野生的茶树,它们有的藏在密林深处,有的长在小径旁,或许是前人栽下的,或许是鸟儿衔来的籽发的芽,它们与世无争,像被人遗弃的婴儿,默默地生长着。看着茶树枝头那些嫩芽儿,总会让人生出一丝爱怜。

茶在句容这块土地上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有人说,它的产生与道教有关,与道士有关。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茅山所产的茶叶以独特的江南风韵和茅山灵性而名扬四方。晋代道家葛洪用茶炼丹,南朝文学家王微咏茶言志,南朝思想家陶弘景研茶功效,他们在中国茶叶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致使唐代“茶圣”陆羽亲临茅山研学,他在茅山道观里,写出了《茶记》一卷,从而才有了后来的《茶经》。

地方志上记载:明清时期,句容茶就以空青山的云雾茶及玉门桥所产绿茶为高品。云雾茶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晚清及民国时期,句容的浮山云雾茶及武岐茶在业内也小有名气。新中国建立之前,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句容仅有茶园60余亩,且多系寺庙种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句容茶业才重显生机,有8个专业国有茶场,3个国有林场,40余个集体或民办茶场,5万余人从事茶产业。“茅山长青”、“宝华玉笋”等高档名茶先后研制成功,使茶乡句容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句容茶何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呢?这源于句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句容北濒长江,是历史上产茶的北缘带。由于气温低、茶叶的生长期长,产量就低,而品质上乘,所以就显得十分珍贵。

吃茶一直被人称为“雅事”,陆羽早已在《茶经》中赋予了茶以佛学的哲理和儒家的静逸。于是,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它成了人们温饱之余的一种精神享受。喝茶不仅仅是“雅事”,在最早的时候,茶叶是用来治病的。古代医书《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对于劳累了一天的农人来说,茶是提神的,是解渴的。

有时候我在想,人们喝进嘴里的不仅仅是茶,还是生活的滋味。也许人们都向往在窗明几净的茶吧里泡壶茶、摆一摆茶道,享一份闲情。其实,我以为喝茶还是不要离开土地太远,如果在茶园边摆上桌椅,借半盏清茶,用一颗清心,阅人间春色。粗陋的日子有了一缕茶香,那日落日出、心内心外也如同经了禅滤,倏忽间变得细腻柔情超然脱俗起来……这不就是人们向往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大境界吗?

茶是一种植物,是大地的精灵;喝茶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品位,是人内心的一种精神超脱。

句容北濒长江,山清水秀,气候温和,特别适宜茶叶的种植,历史上一直被誉为江南茶乡。

茶乡随笔


我是个不懂茶的人,学校安排的一次参观茶馆活动,使我产生了要了解茶的冲动。

信阳是我所知道的距我最近的茶乡了。翻看资料得到的“五云夹两潭”的概念感到很模糊,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只身一人坐上大巴前往茶乡。

春夏交接处,春天失去了往时的温润,夏天悄悄仰起炎热的面孔。一路颠簸,车里的人都昏昏欲睡,我却怀着激动的心情把头伸出窗外,贪婪地呼吸着来自茶山茶树散发出来的清新空气,山上的茶树葱茏浓郁,戴着草帽的采茶女在茶垄间双手飞舞,很专注。我陶醉于美景的绚丽和人的灵动中,感叹大自然的魅力和人勤奋劳作的融合,勾画着眼前这壮美的画面。

在黑龙潭的指向标处,我下了车,看到路侧的石壁上写有这样的诗句:“山静鸟谈天,水清鱼读月;茶香路人停,酒香醉路人。”我不知是否为名家名人所题,只觉得很有些意思。这次进茶山,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我便顺着指向标的方向,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的深处走去。山路两旁的茶树绵延向远山覆盖而去,为山体披上浓淡不一的绿装。近处一排排一垄垄的茶树像是列队迎接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寻茶人,我无比喜悦,享受着人只有和大自然贴近时才能有的从容。

中午时分,我随着一群采茶女进入一户茶农家,采茶女将身上背的盛着茶叶的小竹篮取下,依次交给庭院中主人模样的一位中年妇女,她手持竹篮左右摇晃上下颠翻查看篮中的茶叶,脸上不时露出不满意的神情,有时嘴里还会嘟嘟囔囔说些啥,我想可能是对采的茶看不过眼。采茶是只要两三个尖叶,采茶女们为了多些重量总会采些大叶子放进篮子里,这也难怪,一斤成品茶据说要一两万个芽头才行,很不容易啊!看完茶叶,中年妇女把茶篮放到秤上看一眼报个数,随手把茶叶倾撒在地上摆放的几只大箩筐里。油润润的茶尖儿拥挤在一起,静静候着,等着制茶人的筛选。

茶应该是很随性的,自从被茶农栽下的那一刻,便不再有别的奢望,一心一意从土地、山石间汲取着营养,努力舒展着枝叶,张扬着自己的生命,以期待在清明前把自己最自豪的面容和姿色呈献给茶农们,从采摘-凉青-炒制-揉捻-烘干几重工序下来,翠绿鲜活的生命蜕变而成另一种状态,恰是这种状态才是可以告慰茶农的。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吃过晚饭,中年妇女非常喜庆地安排我住宿,还拿出新的被子和床单给我铺上,我心想这家人真朴实、真热情、真善良。也许母亲谈到儿子是最荣耀的事情了,中年妇女一直不停地对我夸她儿子小时候多么多么懂事听话,上学多么多么刻苦努力,现在考入大学了,还在帮着家里采茶。谈起儿子的点点滴滴,她已经没有了对采茶人的怨气,没有了劳累一天的疲惫,只见一副喜洋洋很自豪的神情挂在脸上,眉飞色舞地讲着儿子的琐事。儿子的成长懂事应是她最大的收获,或许这正是她人生的最大快乐。

安溪铁观音为什么会香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安溪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安溪铁观音为什么会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试验研究表明,安溪铁观音所含的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而且中、低沸点香气组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用其他品种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

第二个原因:安溪铁观音的制作过程,紧紧围绕着香气开展,这也是导致香高味醇的重要原因。炒青是破坏酶反应的过程,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的茶,制作乌龙茶也是酶发酵反应的过程,所以,绿茶是纯粹的茶香,乌龙茶是化学反应的香,导致化学反应的前提是物理做功。跟红茶不一样的是,乌龙茶控制了发酵的时间,控制的标准就是香气,以香气最盛阶段作为停止发酵的时间依据--杀青。晒青,以蒸发水分,激活酶活性为目的。伴随水分蒸发,香气就容易溢出。一般要晒到“低头”(叶尖下垂),晒出香味。晒过头会影响摇青的香气出现,晒不足会出现生青味。摇青,破坏叶边,使叶子边缘部分损伤,茶多酚氧化聚合,部分香气成分游离出来。

第三个原因:发酵轻重是影响茶汤浓度的关键,也是造成香气风格的关键,我们经常说的花香、清香是轻发酵的结果。

第四个原因:低温复焙火,这样铁观音的香气高昂隽永。

安溪铁观音文化知识


铁观音,从属于乌龙茶类,是乌龙茶类的代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七泡余香溪月露满心喜乐岭云涛”。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福建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茶叶在蓝田,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树冠达3.2米,据专家考证,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

安溪产茶始于1725,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时期,铁观音产地安溪不论是寺观或农家均已产茶。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安溪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畅销海外。

到明代产茶稍盛,明嘉靖《安溪县志》有“茶,龙涓.崇信(今龙涓.西坪.芦田)出者多”。“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武夷从唐朝起生产蒸青团茶,明末罢贡茶之后,茶农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清初,安溪茶业迅速发展,相继发现了黄金桂.本山.佛手.毛蟹.梅占.大叶乌龙等一大批优良茶树的品种。这些品种的发现,使得安溪茶业步入了鼎盛发展阶段。清代名僧释超全有“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的诗句,这说明清代时已有溪茶生产,安溪茶农创制了乌龙茶。铁观音属于什么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中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采制工艺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又一重大革新。安溪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超群的品质备受青睐。

[散文]安溪与安溪茶


安溪曾经是福建省的贫困县,而今脱贫致富,华丽转身后,宛如当年青涩简朴的村姑,骤变成雍容华贵的少妇,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安溪原为藏在深山人未识,一朝成名天下知——成名之作很大程度依赖于声威震天的安溪茶。我就是因常年饮用安溪茶而认识这个由远而近、如雷贯耳的安溪。

安溪安溪,其寓意,其韵味,颇似我的客居地永安,皆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之意,且多清溪之邑,活水不涸,幸福永年之美好愿景。而安溪与茶结缘、以茶兴邑、凭茶扬名之道,可谓之造福桑梓,功德无量。茶,尤以乌龙茶为龙头产业的佳茗,誉满全球,其铁观音的神韵,名闻遐迩。如今,人们一喝铁观音茶,必然首推安溪茶。换言之,安溪铁观音,已成镇邑之宝。毫不夸张地讲,安溪茶早就成为安溪人值得光宗耀祖的有灵性的植物,亦是闽省的一张不可多得的可远观的名片。

小小茶树可以安邑兴业,撮撮茶叶能够怡情励志,品尝之余,竟然也成了不少民众杯中不可或缺之饮品,足见此物之神奇。而因品牌硬名气大的安溪茶,其独有的魅力,岂能简单地用“欢喜”二字来涵盖,如果细加琢磨,谅想可用“独特”与“痴迷”来作形容更为恰当。人来到世间,可迷恋的东西甚多,诸如金钱、美色、权势,哪一样不是极具诱惑力,又哪一样不是趋炎附势者之所求?可是,平心而论,作为饭后之余的饮品,偏少功利性的成分,能够让那么多的人整齐划一地喜欢一种品牌,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魔力呀!所以说,安溪茶不简单,安溪人了不起。

茶,净化心灵;茶,怡情养志;茶,名满天下。如今,我所认识的安溪人,除了一口浓重的闽南乡音无法改变外,其固守的勤劳与本分依然如故,精神面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绝少自卑与畏缩,偏多自豪与创新。一句话,种茶、制茶,卖茶、喝茶,让人神采飞扬,气度不凡。茶是好东西,它带给安溪人好运,安溪人因茶发家致富,安溪人以茶为终生荣耀。

我曾在小文《茶禅》中提到,“茶本无灵性,注入清水,融入不一般的心境,其就嬗变为有灵魂的佳品。其可养性,可清雅,可淡泊;多柔美,多灵妙,多飘逸。我想,几片树叶本不足奇,是人的思维让其摇曳出轻灵的身姿,并且幻化出灵动的意境。”直白地讲,茶叶在人类生活中妙处多多。正因为如此,爱茶人渐多,对茶的花色品种尤其是品位的需求,便顺理成章作为生活品质的点缀物。对爱茶者而言,日常生活中,要是没了茶水的映衬,人生一定会减少许多乐趣。进而言之,这世上要是独缺安溪铁观音,那是会让茶瘾者食不甘味的。得茶若此,夫复何求?

于此,已有多年茶龄,且尤喜安溪铁观音茶的我,有时会作如是想:安溪在唱好“山海经”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打好“文化牌”,建立健全诸如“生态游”、“茶园观”、“茶兴馆”(即以茶为龙头的创业史)、“茶艺街”之类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茶都”旅游专线,辅之于清水岩等着名景点,将旅游业也与茶叶一道并驾齐驱,并借助于此大大促进本邑产业支柱的新的提升与腾飞。笔者到过瓷都景德镇,觉得斯处街道划地而治,突出拳头产品,做实做大品牌的思路异常明晰,游客到最大的瓷器一条街观赏,但见门面规范齐整,内里灯火辉煌,洁白如玉的瓷器在柔和灯光的映照下越发绚丽多姿。人们走进一间间或装潢气派或布局小巧的瓷器专卖店,仿佛进入一座座银装素裹的蝉房,纤尘不染,在灯光的折射下,更是白得耀眼,直疑真正进入了玉洁冰清的世界,又像置身琼楼玉宇,有种突然被净化得心旷神怡般清纯甚或几近圣洁的感觉。此时光凭眼睛看远远不够,还要懂得欣赏和想像,这样才能让静静躺在华丽屋宇一隅的器物犹如瞬间注入激素,一下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变得灵动起来,风情凸现,韵味无穷。这也就是,物在谁人手中,便有不一般的知觉。

那么,咱们福建独一无二的安溪茶,若能在本邑中的“安溪铁观音一条街”中,细化步骤,增强外观,扩大声势,在引人入胜,在思古幽情,在领悟茶境,比之瓷器,应当更为灵动,更为丰富,更为洒脱。“茶都”之名,七分靠茶经,三分靠包装,打扮得体,使之气宇轩昂,光彩夺目,进而让主、辅业相得益彰,尽显活力。

茶文化就是要让人气定神闲,脱尘拔俗,富贵荣华。

安溪人与安溪茶,上苍已注定二者密不可分,世代荣辱与共。

茶是安溪人头上耀眼的光环,其折射出的含金量尽在货真价实上,尽在永无止境的追求上。

名动茶乡的“茶师傅”


在曹简的社区勐昂村委会新曼峨村村民小组有个制茶能手岩章康,可是他见了曹简却要叫上一声“师傅”。

以前岩章康炒茶、晒茶不注重技术,经常把初制的茶叶炒糊,有一股糊味的茶叶自然不受市场欢迎,年年亏损。2011年3月10日的下乡走访中,曹简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第二天便专门收集送来茶叶制作技术资料,鼓励岩章康采用机器制茶,并指导岩章康通过理论学习制茶技术和向经验丰富的茶农请教相结合的方式学会了炒茶、晒茶、蒸茶、压茶等制作工艺。

在曹简的指导和帮助下,岩章康更新了设备,改进了制茶技术,现在他家的茶叶不仅有香味、有成色,价格升起来了,销路也广了,岩章康今年的茶叶收入与去年同比翻了两番。

在曹简的主动汇报和积极协调下,现在的新曼峨村不仅新修了水泥卫生路,还冒出了许多傣式小楼,成为整个乡勐昂村委会卫东村寨是个哈尼族寨子,山高坡陡,群众以种植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群众的茶叶地面积较少,缺乏主要经济支柱,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这一直让作为社区民警的曹简很揪心,决心帮助当地百姓致富。

经过到辖区政府重点扶持的曼囡村委会小耳朵猪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和上网深入了解,曹简发现“小耳朵猪”是当地特色猪,也是猪中优良品种,口感好,肉质优良,但当地老百姓对这种猪不甚了解,担心养了卖不出去,不肯养殖。

为了帮助卫东村群众脱贫致富,曹简决定先找一家愿意养殖“小耳朵猪”的农户先搞试点,再以点带面在全村推广,发动群众广泛养殖。

几天的走访后,曹简发现杨小英是村里公认的勤劳妇女,善于学习,接收新事物较快,但一直靠微薄的茶叶收入维持生活,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一直很困难。曹简很快决定说服并帮助杨小英试点养殖“小耳朵猪”,但是小英也同样担心销售问题,害怕养了卖不出,挣不到钱。

曹简便找到辖区曼囡村委会小耳朵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寻求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支持,经过积极协调,养殖基地同意为卫东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并承诺帮助销售。项目选好了,但杨小英家里却没有适合养殖“小耳朵猪”的猪圈,这再一次让曹简犯了愁。经过不懈努力,曹简的真情打动几个好友,赞助了价值1万多元的水泥、沙石、石棉瓦等材料建盖了猪圈,并提供了60头小耳朵猪。

现在,杨小英家的试点猪圈已基本建成,为试点推广养殖“小耳朵猪”奠定了基础。杨小英和他的弟弟看着日渐成长的猪笑了,经常用哈尼族的语言歌唱着对曹警官的谢意,空旷的大山里回荡着喜悦而又感激的歌声,“曹警官哟,他走村串寨为咱们;曹警官哟,他不求回报操碎心……”

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在布朗山,侦办案件、治安防范,都得依靠老百姓。”四川警官学院刑侦专业毕业的曹简感慨道。

布朗山乡面积与香港差不多,群众居住分散。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最大的难关是语言不通。每次下乡,曹简都会约上村支书或其他村干部,在一起走访中增进了解,学习做群众工作。慢慢地,他有了心得:“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方式交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办事,就能处好关系。处好了关系,他们有什么事都会跟你说,你有什么事他们也会全力帮你!”

曹简从基础工作抓起,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全力消除治安隐患,维护辖区安全稳定。他在辖区组织护村队,开展法律知识、军事技能培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利用走访、赶集的时机以案说法,用辖区发生外来人员偷盗摩托车的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加装防盗锁;辖区有许多群众重名,有的一家三代有四个人用同一个名字,给治安管理和二代证办理带来不便,他又劝说并帮助群众更改名字。

真情如春雨,点滴赢民心。办理二代证时,曹简和战友们上门为群众照相、录入信息,然后送证上门。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曹简的工作很支持,就连97岁的哈尼族群众扎斯也带头到村委会办证。“35元钱的办证费,有些老百姓交来的都是一元、五角票面的,很平整,有些还发霉了,一看就知道压在床板下好久了。”曹简动情地说。

“这里的群众很淳朴,感情很真挚,我要保护好这片净土。”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曹简这样说。

庐山云雾茶乡特色


庐山之所以中外闻名,大致理由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瑜、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庐山云雾。庐山,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这里“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四季景色迷人,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石蕴玉 水含珠 茶有禅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是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达摩来否。

茶乡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巴蜀腹地有一处我国最古老的茶乡——成都,这里人人饮茶。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介绍了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庐山云雾茶乡之美


庐山之所以中外闻名,大致理由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云雾。庐山,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这里“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四季景色迷人,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古茶乡双江茶俗 怪味腌茶


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于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是茶的古茶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茶餐”。以茶叶为佐料,辅助主菜精制而成。还有一种简单的吃茶,是至今以茶当菜最原始方式—-腌茶,他们称为开袋即食的普洱茶。

传统的腌茶,一般是在雨季进行制作的,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杂物和雨水后待用。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后稍加搓揉,在这个环节需要加上佐料,比如辣椒、食盐适量拌匀。之后将这些差异放入灰泥缸或者陶缸内,用很重的盖子将其压紧,这与闽南地区腌制咸菜什么的使的是一样的招数。经二三十天后,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双江本地名气较大的双龙古茶园商贸公司就生产这样的腌茶,主要是采用了勐库大叶种茶的鲜叶,加入食盐,花生,芝麻,红枣,红糖,普洱茶籽油等腌制而成,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腌制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研发的,这样的腌茶不含防腐剂,可以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是当地家庭食用,馈赠亲友的佳品。

腌茶作为一种民族的特色食品,在很多外来游客看来,它并不是特别合胃口,入口咀嚼后,回味虽有茶的甘甜但是苦涩味也稍重,与其他的腌制品相比,吸引力不高,但是,一杯正宗的冰岛茶,茶汤配腌茶,味道就不那么刺激了。

对于本地的人民来说,嚼茶乃是一种乐趣,必不可少。他们的吃茶习惯甚至还对周边的缅甸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缅甸族人更新了腌茶的食用,将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子等,冲拌成怪味茶饮。当然,游客也认为,这是最独特而陌生的茶饮。

安溪特色茶俗


安溪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产茶历史的古老茶乡,通过长期的生活积累,演变发展,口传心授,世代相袭,自然积淀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茶俗。茶,渗透到安溪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的交际之中。迎宾送客以茶相待,是安溪世代相承的传统礼俗。“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只要你到安溪来作客,主人必定会拿出珍藏的上好茶叶,点起炉火,烹起茶来,品饮一番,“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茶叶,又是安溪人礼尚往来的首选礼品,亲戚来往探亲,朋友之间互访,携带的见面礼也往往是特产名茶。

婚姻茶俗

早在明清时期,随着安溪茶业的兴盛,茶就以一种特殊意义和特殊形式融入婚俗。婚前对歌成婚,是古代安溪茶乡的特殊风俗之一。男女青年或于茶园,或以安溪茶歌调对歌,表达爱意。

古代安溪婚俗中,婚前礼仪有一道“办盘”的习俗,男女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若干日,要备齐聘金、礼盘到女家。礼品除鸡酒、猪腿、线面、糖品外,茶乡往往还要外加本地产的上好茶叶。

婚宴之中,上几道菜后,新郎新娘要按席敬茶。宾客茶后要念“四句”吉利话逗趣助兴,如“喝茶吃甜,祝愿新郎、新娘明年生后生”等。假如宾客有意开玩笑,不愿受茶时,新郎新娘不得生气或借故走开,要反复敬茗,直至宾客就饮。

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子要谒公婆长辈敬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阿爹”、“阿娘”,敬献香茗。翁姑受茶,须送饰物红包压盅。其余家人也如是请茶压盅,至今风俗犹存。

婚后一个月,古代安溪民间有“对月”的习俗,新娘子返回娘家拜见生身父母。待返回夫家时,娘家要有一件“带青”的礼物让新娘子带回,以示吉利。茶乡往往精选肥壮的茶苗让女儿带回栽种。乌龙茶中的又一极品“黄棪”,便是当年嫁女王淡“对月”时带回培植的特种名茶。

丧事茶俗

在安溪,丧葬礼仪也有茶俗。在亲戚奔丧、堂亲送丧、朋友同事探丧时,主人都要对来客敬上清茶一杯。客人饮茶品甜企望得以讨吉利、辟邪气。清明时节,后辈上坟扫墓跪拜先祖,亦要敬奉清茶三杯。如清末着名诗人、茶商林鹤年在《福雅堂诗钞》中曾记述,因“经年未登先观察坟莹,于弟侄还乡跪香致虔泣”时,基于“先观察性嗜茶,云初泡过浓,二泡味淡而香始出,特嘱弟侄于扫墓忌辰朔望时,作茶供,一如生时。”

敬佛茶俗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安溪农村不少群众有向佛祖、观音菩萨、地方神灵敬奉清茶的传统习俗。是日清晨,主人要赶个清早,在日头未上山晨露犹存之际,往水井或山泉之中汲取清水,起火烹煮,泡上三杯浓香醇厚的铁观音等上好茶水,在神位前敬奉,求佛祖和神灵保佑家人出入平安,家业兴旺。虔诚者则日日如此,经年不缀。

茶王赛

安溪茶厂最精彩的茶俗当推“茶王赛”。每逢新茶登场时节,茶农们要携带各自制作的上好茶叶聚在一起,由茶师主持,茶农人人参与评议,从“形、色、香、韵”诸方面细细品评,孰好孰劣当场判定,有的地方还敲锣打鼓把“茶王”迎送回家。随着近年来安溪茶叶小包装应用及贮存技术的发展,如今在安溪乃至整个闽南斗茶成风。工作之余,每人怀揣几泡茶叶(一般每泡7克),一起斗茶论道,其乐融融。这股斗茶之风,已开始在福建的其它地方,乃至广东、上海等地流行起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安溪茶乡文化蕴茶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