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曲名:《古茶》

歌手:阳一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谁能分辨哪是茶叶哪是茶花

或许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透它

这心有灵犀的人在哪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泡开它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许万种柔情方能泡开它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唐诗宋词泡不开秦砖汉瓦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晨钟暮鼓泡不开驿路风沙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千年寂寞风干成一捏儿古茶

泡开它需要多少春秋冬夏

或许万种柔情方能泡开它

这万种柔情出自谁家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唐诗宋词泡不开秦砖汉瓦

不泡也罢不泡也罢

泡得开晨钟暮鼓泡不开驿路风沙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想来想去还是独在天涯

不想也罢不想也罢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再想上千年又是一捏儿古茶

Cy260.com精选阅读

包忠华:普洱名山古茶系列之金鼎古茶山


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

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7100px,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3975px;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4250px;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4200px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2250px等古茶树。

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

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无量山的农家院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

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茶马古道古与今


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之后,茶就作为商品外对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

清朝中叶,古“六大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普洱茶外销之路,就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

历史的普洱茶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条是从普洱出发至昆明、昭通、再到四川的泸州、叙府、成都、重庆至京城。

二条是普洱经下关到丽江与西康西藏互市。

三条是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分二路:一路至缅甸、泰国;二路是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四条是由勐腊的易武茶山开始,至老挝丰沙里,到河内再往南洋。

在江北古六大茶山境内有7条:易武至江城道、易武至宁洱道、易武至思茅道,此道是主要道,易武至倚邦、莽枝、革登也走此道,易武至车里再到勐海道,易武至老挝磨丁道,易武至老挝勐悻道。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从昆明经思茅至倚邦通过磨者河上的承天桥再到慢撒、易武那条由石板镶成的古茶马道,约宽2米,长达数百公里。昔日茶山有许多茶号和茶庄专门从事茶叶的收购、加工和外运销售,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黄小元:抓住古树茶核心价值 用古树茶撬动时代


“古树茶,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你喝与不喝,爱与不爱,它的魅力一直在那里。”10月9日,在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成立仪式上,新当选会长黄小元如此表示。

黄小元称,自己不是云南人,却深深地被云南的人,云南的山水,云南的茶所吸引。云南所处的澜沧江中下游、哀牢山和无量山这一带是茶的起源地。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将近400种,有超过一半都生长在云南。从野生,到过渡,再到栽培型古茶树,云南都可以见到,云南丰富的茶叶资源书写出了一部伟大的茶叶发展史。普洱茶,是上天给云南的馈赠,普洱茶,也是云南给天下的馈赠。

云南茶,世界的茶

云南得山水地利,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云南世居的26个民族中,有许多民族都是涉茶民族,从东到西,在云南这片热土上,各族人民的生活孕育出了历史悠久、丰富灿烂的茶文化。茶,把许多民族连载了一起,也把许多民族的传统与现实连在了一起。

茶叶改变了种茶人的生活,也改变了云南。一片小小的茶叶,撬动的是整个时代。无论是生态、文化、还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云南这个茶叶资源大省的优势已经逐渐地显现出来。但如何利用这些优势,仍然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更艰巨的实践和更积极的探索。

鉴往知来,只有顺势而为,努力保护、整理和普及云南茶文化;在尽可能多地了解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创造出可以让天下共享的普洱茶。到了今天,云南茶产业的发展更是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这是云南的财富,更是中国的财富。古树茶,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你喝与不喝,爱与不爱,它的魅力一直在那里。

茶虽“苦”,心却“甜”

黄小元表示,那些在原始森林中生长了上百年的古茶树,他们的生长是有规律的,也是有节奏的,要向古树学习,顺应这种周期性,一张一弛,有节奏的去处理一些问题。要遵循商之道、茶之道。

黄小元分享了在这三年筹备工作中关于茶“苦”、心得“甜”的三个片断。

2011年的冬天,普洱市景谷县小景谷乡的文山顶大石寺,海拔2277米高,在这里的一间破木房内,没有水没有电。一位两个多月未剔胡须的四十多岁的澳门茶人,放弃家族的荣华富贵,为了古茶园不被过多打扰,拒绝茶商上山,陪伴他的只有古茶树和未曾卖过的毛茶。当我们一行人品完这款“干净的只剩下茶”的文山顶时,恍然间明白,这份“风中的守望”诠释着古茶园安静的奥秘,也诠释了一个茶人的坚守。这第一个甜黄小元把他理解为“大山里的守望”,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茶人就是研究会的理事苏敬彦先生。

2013年的春天,在广东中山5000多个平米的现代化、专业化的普洱仓库里,摆放着上百吨的高端普洱茶,却找不出2011年后的普洱茶饼,原来,这位普洱大收藏家对2011年后云南古树茶的生态失去了信心。当她花了近十个小时,品鉴了我们这两年来调研走访过的十多个古茶园的茶样,这些茶样都是这位女士从未耳闻的,喝完茶,她当即决定加入古树茶园的保护中,重新建仓!那一刻,黄小元突然明白:放弃与重拾到底有多远?其实就在一泡茶之间。但这泡茶里,饱含了多少双茶农泪光闪闪的眼睛,而他们眼中的泪花都是因一群人的坚守和执着而来。这第二个甜,黄小元把他理解为“都市仓库的回归”。这位低调的古树普洱收藏大家就是来自广东中山的方敏女士。

2012年的春天,黄小元一行在调查研究古树普洱茶传统手工制作技术过程中,认识了一位这样的炒茶师傅,他所带的每一位徒弟都是从洗100遍铁锅开始的。按他的话说:茶,是喝进肚子里的东西,卫生、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这一句平实的话语,折射出在云南的这片大山里,有多少制茶的手工师傅,为了喝茶人手中能有一杯干净的古树普洱茶,付出了的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呢?这第三个甜我理解是“铁锅中的坚守”,这位炒茶师傅就是我们的会员——来自普洱市龚苏方茶园的刘东师傅。

如何打造古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做云南古茶山产地环境安全性提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黄小元说。

另外,古茶企业营销要有大产业观,不能各自霸占山头为王,应该围绕古茶的大美来做文章。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

“我认为古树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有三点:一是传承历史文化和见证人类文明。这个价值实现主要依靠收藏级古树普洱茶,它不能随大众口味,一定得具备黄金的品质、贵族的品味、荷花的品格。第二个核心价值就是天下百姓的健康饮品。这个价值的实现一定得依靠物美价廉的大众化产品。第三个价值就是触动并带动整个茶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云茶全面走向生态有机的轨道上来。”

古茶乡双江茶俗 怪味腌茶


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于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是茶的古茶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茶餐”。以茶叶为佐料,辅助主菜精制而成。还有一种简单的吃茶,是至今以茶当菜最原始方式—-腌茶,他们称为开袋即食的普洱茶。

传统的腌茶,一般是在雨季进行制作的,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杂物和雨水后待用。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后稍加搓揉,在这个环节需要加上佐料,比如辣椒、食盐适量拌匀。之后将这些差异放入灰泥缸或者陶缸内,用很重的盖子将其压紧,这与闽南地区腌制咸菜什么的使的是一样的招数。经二三十天后,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双江本地名气较大的双龙古茶园商贸公司就生产这样的腌茶,主要是采用了勐库大叶种茶的鲜叶,加入食盐,花生,芝麻,红枣,红糖,普洱茶籽油等腌制而成,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腌制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研发的,这样的腌茶不含防腐剂,可以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是当地家庭食用,馈赠亲友的佳品。

腌茶作为一种民族的特色食品,在很多外来游客看来,它并不是特别合胃口,入口咀嚼后,回味虽有茶的甘甜但是苦涩味也稍重,与其他的腌制品相比,吸引力不高,但是,一杯正宗的冰岛茶,茶汤配腌茶,味道就不那么刺激了。

对于本地的人民来说,嚼茶乃是一种乐趣,必不可少。他们的吃茶习惯甚至还对周边的缅甸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缅甸族人更新了腌茶的食用,将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子等,冲拌成怪味茶饮。当然,游客也认为,这是最独特而陌生的茶饮。

李丹崖:饮普洱古树茶


云南诗人艾文华快递来一盒茶样供我品尝。包装简约古拙,拆开茶来,如不深嗅,并无茶香。叶片也较为粗大,颇具钝感。在瓷碗里冲泡一下,就完全不一样了,赤红的茶汤,裹挟着茶香扑鼻而来,在严寒的冬日里,如沐春风,一股酣畅,直击口齿和味蕾。

仔细一眼就,才知道,这种古树茶产自云南无量山,一个极具禅意的名字。无量山的最高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这里的茶树不同别处,全是百年以上的乔木,所谓“古树”也就来源于此。这些老茶树,历经百年不灭,贡献着自己的芽叶,供茶人萃取,如同长辈,绵延不断地供应着自己的热与爱。

古树茶的饮用历史悠久,唐时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用花椒、生姜和桂皮一起烹食,足见,这些茶适合在冬日喝,可以暖身御寒。

古茶好似落叶,古茶沉沉如佛,好似高僧,吃茶,如听高僧讲道,如与长者促膝而谈,个中滋味,如醍醐灌顶,许多生命当中的郁结和悬疑,茶到处,幡然了悟,心怀中一片清明祥和。如果你也有机会饮到古树茶,会发觉,古树茶汤之中,有一股刚正之气,这股气,直接融入你的心性之中,大方不阿,心念执着。

茶是茶树的精华,茶香是茶树发的忧思。饮茶时,最宜思索、怀人、追远,当然,清谈也可以。三五知己对坐,茶在水里赤黄,水承了茶的芳香,斗室之中,都是暖香。

饮古茶,要用碗,玻璃杯完全不是那个意思。陶瓷还可以,最好用古瓷,紫砂当然也是好东西,但我估摸着,大多数人手里的上品紫砂也不多。若有甚好,最能泡出茶的香。高原茶就是与众不同,有一股高原的清逸之香。

许多人都想去高原,只不过受种种条件制约,未能如愿。但一杯古树茶,可以让你了却半个心愿,饮一杯古树茶,佐以两碟清爽的点心,在这个冬日,感知别样的温暖。

茶马古道上仅存的古集市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曾将云南沙溪列入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目录,意大利庞培古城、中国的万里长城也在名录中。沙溪究竟在哪里,为何具有如此大的价值?翻开云南省地图册,在剑川县一页上,找到了沙溪,它位于云南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在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四方街上古朴的戏台,早已曲终人散

石钟山石窟群距沙溪仅十多公里

耕读世家欧阳家的大院,是一座典型的白族民居

昔日马帮走过的这条茶马古道上,至今仍回响着清脆的马蹄声

从昆明坐上高速客车用四个多小时到达大理下关市,赶上最后一班去往剑川县的车,用了三个多小时,在一个叫甸南的地方下车,在热情的白族司机的联系下,恰好搭乘上一趟去沙溪的中巴车,此时,已是漆黑一片,只有天空上星星在眨着眼。一个多小时,车到达了一个极安静的小镇,这里就是沙溪。夜色掩映中的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贸易集散地,又是南诏大理国佛教文化活动中心。要揭开它披着的神秘面纱,只有等到天亮时分了。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古徽道上茶飘香


朋友给我送来了一盒茶,说这茶生长在与仙寓山同属一脉、海拔近1200米的鸡头岭上。朋友是教师,可他夸起这盒采摘于古徽道上的茶,就如茶商一样头头是道,什么“它每天早晨迎来第一缕朝阳后,就遁入云山雾海里;它饱含原始自然之气,孕蕊百花之中。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味甘醇,连名字都是乾隆爷起的呐”。说得神乎其神,听得我心驰神往。

我于是约朋友去一趟古徽道,去寻找有关“徽道茶”的故事。

当邻县的一段古徽道早已被人揭开面纱的时候,坐落在东至葛公的古徽道,还像披着红盖头的嫁女,等待人们前去掀开,一睹芳容。

葛公的古徽道素有“道尾江头”之称,因为它是邻县古徽道的末端,又是连接长江边重镇东流和古城安庆的重要通道。徽州人从这里将茶叶等山货运到长江边的码头,贩到南京、上海,又将外面的“世界”带回徽州。这段古徽道同样承载着徽商的致富梦想。

山花烂漫的四月天,在当地的李姓老人带领下,我们走在古徽道的石板路上,才发现这段古徽道还是那么古朴与沧桑。似乎让人感到光溜的青石板上,古人的脚印尚未褪尽;在路亭里,放下茶箩歇脚时,抽的旱烟还在缭绕;背囊中,妻子给男人打包携带的鳜鱼,还散发着别样的香味……葛公的古徽道真是一段没有被人翻晒过的历史。

我正徜徉在远古的幽思之中,老人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抬眼望,山顶云雾中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一畦畦茶园,老人说,原来徽道茶都是山僧野植的,后来才有小规模的人工培植。还说乾隆爷微服私访时,曾路过这儿。老人指了指前方的路亭,走近一看,这路亭已没有了顶棚,只是裸露的青石垒成的墙,墙体的黑色苔藓似乎向人们倾诉着那段古老的传说。

乾隆爷坐在路亭中,让下人到山里茶园人家讨水喝,山里人就用山泉水为这位气宇轩昂的客人冲泡了一壶茶。乾隆爷喝后顿觉神清气爽,疲乏全无。他摇着纸扇,望泉轻吟:“天泉流云霞,子路访农家。巡问谁解乏,此乃徽道茶。”后来地方乡绅吟诵此诗,才发觉是藏头诗“天子巡此”。从此徽道茶就被乡人传为御赐饮品了。

其实这种传说充其量是野史,乾隆帝下江南又喜欢微服私访,人们借以演绎点故事未必可信。

我们一行到了鸡头岭茶园边的一户人家,主人让我们洗手净面,坐定后,只见主人家的红衣少女,打开包装好的徽道茶,用兰花指夹一撮茶叶,放在洗净的瓷杯中,将煮沸的水稍将冷却后,慢慢倒入杯中。杯中的茶叶被浸润得叶蕊舒展,香溢满屋。细啜慢饮,口齿生香。难怪制茶名师黄荣铨先生为之叹曰:“此山茶叶内质之优不可多得。”

当我们称赞不已时,主人给我们讲起了茶道人生。在这条古徽道上来来往往的贩茶商人,也有因生意失败而厌倦人生的。每逢此情,山里茶农就拿出手工茶,以沸水冲泡,只见卷曲的茶叶,慢慢展开,但色泽如黛,略有香气;再冲,叶更舒展,色已变绿,香味浓郁;第三次冲时,叶状若兰,色已碧透,其香绕梁。

茶农劝道:人生如茶,只有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失意的商人听后若有所思,背起包裹,又坚定地走向远方……

我们喝着徽道茶,听着主人的茶经,回味着美丽的传说,仿佛觉得一缕缕徽道茶香从远古飘来,飘进了我们的鼻息,飘进了我们的心田……

中华古茶文化阶段


中华古茶文化共分为五个阶段: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着《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