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罗针田村坐落在恩施市屯堡乡西南部,13个村民小组,4090人,茶叶是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长期以来,村里缺乏茶叶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1990年,贾培章为罗针田村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他带头组建了罗针田第一个茶厂泡桐坪茶厂,并发动周围农户种茶。20年来的不懈努力,带动周围300户农户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和引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20年以前,罗针田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没有其它经济来源。贾培章看准商机,凭着多年的茶叶种植经验,率先开办了茶厂。屯堡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贾培章高超的制茶技术,茶叶供不应求,茶叶价格一路走高。尝到甜头的农户决定跟着贾培章干,率先把自家的10亩高产田种上了茶叶,坚决不施农药、不使用化肥,注重茶叶品质。2011年,该村已有300多户农户发展茶叶2918亩,为其茶厂提供了优质的茶叶来源。茶叶远销合肥、西安等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年纯利润可达10余万元。

为提高茶叶品质,贾培章买来相关书籍自学,每逢乡村举办茶叶培训班,他都积极参加。他还经常邀请专家来茶厂指导,降低生产成本,使茶厂和茶农得益。目前,他已申请注册商标、QS认证,并申请贷款改扩建厂房,进一步完善机械设备,带领更多的茶农增收致富。

作为村民代表之一,贾培章为全村茶叶如何科学管理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他要求村民施有机肥,科学防虫害,走有机、绿色之路。同时,教育子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儿子贾常用已退伍回家,加入了茶叶加工行列,愿意像其父一样,带领村民致富。

CY260.com编辑推荐

广水:武胜关下茶“状元”成了全国科普带头人


2007年被命名表彰为广水市第二届农村“十大土专家”,去年8月又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为“全国科普带头人”。他就是广水市武胜关镇为技术支撑,以高、精、优为标准,全力打造茶叶精品名牌。注重“杨林沟”茶品牌建设,注册了“杨林沟”、“杨林白茶”、“杨林龙井”和“杨林毛尖王”等商标,为精品名牌茶叶走向市场开辟了路径。近年,他又把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研发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仅2013年前后先后引进白茶和黄茶两大品系,其中白茶60亩、黄茶200亩,预计明后两年初见成效。精品名牌创建与新品引进示范,将为茶业发展增强实力。

“夺牌”壮誉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三和家人及同事们,经过辛勤拼搏努力,赢得了道道光环。“杨林龙井”获中茶杯一等奖;“杨林沟毛尖王”获国政名茶金奖;“杨林沟”被评为湖北省名优茶二十佳品牌和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连续6年被中农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茶”,并通过IS体系认证,获得进超市“准入证”,质量安全通过QS认证。使武胜关“杨林沟”茶叶誉满天下。

今后几年,陈三计划与他的团队一是新建优质高档有机茶园1000亩;二是上一条现代普通茶加工生产线;三是在武汉开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销售店。努力提升该区域茶叶产业化档次与水平。

镇江丹徒:"茶界第一人"成为计生领富帮富带头人


“有困难,找老付!”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老付是谁?提到她,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老付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茶界第一人”,更是致富不忘帮乡邻的计生志愿者,她用自己的热心和行动成为村里计生困难家庭的贴心人。

老付,名字叫付玉香,年约50多岁,别看她个头不高,说话却是快言快语,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言行间透露一股男子汉般果断劲。

墅山村是丘陵地区,沟壑纵横,适合生产茶叶。早在40年前,付玉香就学着做茶。她天性聪慧,又勤于钻研,很快学会种茶、采茶、炒茶、品茶……。经她手制的茶叶,色、形、味俱佳。1986年,她用报纸包了两包茶叶去参加镇江地区评比,没想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来,她代表镇江地区参加全省茶叶大赛又夺得桂冠。截至目前,她是当地唯一拥有“国家级制茶能手”称号的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自己的茶技得到广泛认可后,付玉香没有止步,而是思考如何带大家打出地产茶的声誉来!她发现,乡亲们制的茶质量参差不齐,连个品牌也没有,更卖不出好价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付玉香选出一块茶地,精心培植茶叶,钻研茶叶制作手艺,终于创出了江苏省名茶品牌——墅香翠螺。

付玉香的名气越来越大了,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成了当地率先富起来的那批能人。而她发家致富后没有忘记乡亲们,挨家挨户动员茶农们成立合作社——墅农,并来茶场上班。既帮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两个帮扶对象打心眼里感激付玉香。除了定点帮扶以外,作为党员、茶场及基地负责人,付玉香还积极主动为村民们排忧解难,依托茶场及合作社这两个载体,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老付以她为人仗义,性格耿直,热心助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邻的尊敬和爱戴。也为此,她荣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镇江市十大女杰”等众多头衔。

村民间有个矛盾、纠纷什么的,乡亲们都习惯请老付给评个理。去年,有村民提出,“人家村里都有个广场,晚饭后大伙们添了个跳舞、拉家常的地方,就咱们村没有。”这话,传到老付耳朵里。她反复琢磨,村头一块荒地,如果平成一块广场,就能解决大伙锻炼身体场所问题。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后,老付马不停蹄地进城跑国土、体育局等部门,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拿到批复手续。手续拿到了,可平这块荒地还需十几万元资金。付玉香二话没说,自己掏钱解决这一难题,并争取到体育部门的支持,配全了各种锻炼器械。如今,乡亲们劳作之余、茶余饭后,便有了个锻炼身体、闲话家常的好去处。大家提起她,都说“付老板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有困难,找老付”的话,便流传开来。

赵丈田:醉在古村茶香中


在古村张谷英东南方向八公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竹坪,那是大革命时期湘北特委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历史久远具有建筑特色的村落。村前有着一条从大山深处奔泻出来的清澈溪流,村庄里有着一条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有着一栋栋直接用粘土筑成的近代民居,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树,农家土屋里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古村产茶,是大自然的恩赐。竹坪村位于幕阜山的最北端,山上树木葱茏,竹海云山,尤其春秋朝夕,山谷间云雾缭绕,烟霞茫茫,土境肥沃,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板页岩地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种植没有科学规划,有的种在傍山腰的梯土边,梯土种植红薯、蚕豆等;有的栽种在房前屋后道路边,还有的就栽植在蔬菜地边缘。“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每到茶采季节,姑娘们背着背篓,穿着艳丽的衣服,再加上优美的采茶动作,构成一幅活动的“春满茶乡”图。

古村制茶,是烘青茶制法的世代传承。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茶叶加工都是土法上马,自产自销。清明谷雨时节有制茶技术的青壮年把采回的鲜叶,放在铁锅里杀青,出锅后进行摊晾,然后用手揉成条,揉捻后的茶叶放在自制的蔑盘中用炭火烘干。村里会制茶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常常是分散采回,集中制作。记得小时候,几里外的大村庄里有一个木制结构的揉茶机,利用溪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茶机,可惜后来被铁制机械取代了,这些制法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但“土”法制出的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山里人喝茶,喝完茶汤,还要咀嚼茶叶并连渣都吃掉的习惯,只有这种茶最合口味。

古村茶俗质朴无华,走入生活。客来敬茶是山里人家最普通、最基本的礼节,农村的火坑里时时都燃着柴火,吊一把铜壶,铜壶里盛满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客人到了,冲一杯滚荡的清茶,没有修饰和夸张,表达着主人的真心实意。主人敬茶通常是从长辈至晚辈,客人还要起身接茶,以表尊重。

山里的婚礼茶俗一直流传至今。婚宴上“敬茶”是红糖加花生米和红枣,既象征夫妇甜甜蜜蜜,又寓意早生贵子。婚宴结束后再去新房中“吃抬茶”。新婚夫妇双手抬茶逐一敬客,新郎新娘要以儿女的身份称呼客人,是长辈或亲属还要给些茶钱,有的还要说上赞美的四言八句。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闹茶”,唱的唱,跳的跳,有时甚至把新娘抬起来,据说一直闹到天亮。

离开故乡快四十年了,那里的大山、茶友、茶俗,仍是我深深的眷恋。

罗明刚:种的不只是茶叶是责任


30多岁的罗明刚看上去很精神,给人以诚实、肯干的印象。从2007年开始创业至今,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罗明刚已小有成就:率先在凤冈县创办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办茶叶基地1200亩和一个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创办了茶叶品牌“娄山春”,一举获得了第五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和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其中,娄山春牌娄山凤冠还入选上海世博会;2010年,娄山春牌凤冈锌硒茶获评贵州三大名茶称号;同年,娄山春,完善了企业的所有手续,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向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了“娄山春”茶叶商标。该商标于2010年3月正式获准通过;从2008年春开始,罗明刚就派人出去学习茶叶加工、销售,他自己也亲自到外地学习明前翠芽的制作工艺。2010年3月,他的茶叶加工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紧接着,罗明刚完成了直销部建设和企业网站建设等事宜。

为了保证茶叶品质,罗明刚在选地、种植、管护等每一个细节上都非常重视,也正如他说的:从低处着力。他坚持“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原理,选择海拔900米以上的土地,选择生态环境复杂、植被丰富、远离污染的地方种植茶叶,并严格按照50公分的深度开挖种植沟,坚持施用有机肥,实施人工除草。

“作为一名农村党员,我想和乡亲们一起,共同创业,共同致富。目前,除种茶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法子将乡亲们与我捆挷在一起了。”罗明刚说,“茶叶从种植、管护、采摘、加工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对文化、年龄要求不高,这无疑为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就业机会”。如今,罗明刚的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已吸引农民股东110人,解决季节性就业岗位1000多个,每年仅农民工工资支出就在40万元以上。此外,罗明刚所经营的合作社还带动了包装、销售、流通、农资、养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罗明刚种的不只是茶叶,种下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乡亲们的责任!

罗海军-新购茶叶,昆明新购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海军-新购茶叶,昆明新购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购茶叶罗海军介绍,为你展现一个前期全面的新购茶叶创业心理历程

创业伴我一路前行罗海军,昆明新购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永州人,现居住云南昆明,2001年毕业于湖南零陵师专数学系,07年开始创业,主营茶叶类,旗下四个商城店,一个5皇冠店铺,自有网货品牌“新益号”现名列普洱茶网货品牌销量第一位。

2001年下半年的时候,刚踏出校园就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遥的云南昆明,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亲戚朋友,找工作也碰壁,后和女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商店,因没有经验,开了差不多半年,仅够维持生活,那种自己创业的激情下就就冷了,想还要多积累经验,积累第一桶金,于是我们在2002年元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关掉小店,一起去找工作,因在学校里学的是数学专业,也懂点电脑,找了一家软件公司做售后服务,正是这家公司改变了我。我是一个很爱学习,工作努力的人,在公司三个月,基本把公司开发的工具:foxpro,学会了,在公司长达五年的时间中,还学会了C++builder,delphi,java,asp,sqlserver等语言工具,差不多都成了一位程序开发员了。07年年初的时候,机会成熟,那时候感觉淘宝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想再次尝试创业。

07年3月27日,建立了我们第一家淘宝店铺:云南普洱茶批发,主营普洱茶,就在我们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才知道水非常非常深,07年普洱茶大炒,中央台几次报道疯狂的普洱,我们外行人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也参与进去,把多年攒下的资金还借了20万,全压在了普洱茶上,好景不长,4月底的时候价格爆跌,就十多天的时间,变得一无所有还欠下来20多万的外债,怎么办。唯一的依靠和出路:淘宝网,那时决定一心只做淘宝网店,把实体店全关了。刚开始的艰辛就不说了,大家都有体会,一天从几个包裹到一天几十个包裹,一步一步不断的成长。

在08年9月份的时候建立了第一个淘宝网商城店,开始团队发展,当时还是到市场上到处拿货,经常缺货,还要受别人的控制,订价上,做活动都很不自由,慢慢意识到做品牌的重要性,于是在09年的时候我们注册了公司的“新益号”,品牌成立之后事情就更多了,设计包装,寻找优质原料,发展分销商等事情多了N倍,不过到目前为主,我觉得做自己的品牌是网商必走的一条路,走的越早的,将来机会更多一些,随着新益号知名度的增长,我们公司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发展,从08年刚建立公司的3个人到现在已经发展到50余人。公司的办公室以前在一套2居室的住房里,现在是30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发货部及仓库也搬到近3000平米的工业园里。公司蒸蒸日上,员工上下一条心,为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前行。

现在淘宝上新购茶叶为一个销量不错的淘宝店

徽州茶人小传:罗 愿


罗愿(1136-1184)字端良,号存斋;徽州歙县人。乾道二年进士,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是南宋议和派代表人物罗汝楫的儿子,他崇尚秦汉古雅风尚,为文髙雅精炼,精洁醇雅,风骨俱佳,朱熹评价他是有经有纬,骨实意丰。罗愿编著的《新安志》是现存徽州乃至安徽省唯一的一部宋代志书,历史价值很高。同样,志书中关于徽州茶叶的生产、品类、贸易以及税赋的记载;不仅是研究徽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徽茶文化的宝贵文献。

罗愿在《新安志·货贿》中记载:“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八种。其散茶号茗茶。”这不仅介绍了徽州茶叶的种类,也印证了宋代《贡茶录》中:“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出自徽州的记载。而贡茶则是一种无偿征用或定额的实物税。

茶税自唐开始,至宋则改称茶课,是一种以实物或货币纳税的制度。而榷茶就是茶叶专卖,其真正实施是在宋代。当时的朝廷规定,茶农产茶不得私自出售,茶商也不得擅自买卖,所有茶叶交易都要经过“山场务”或“榷货务”(宋官署名)。而随着榷茶制度的不断变更,朝廷最终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于全国各地产茶区设立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六处“榷货务”和十三处“山场务”,负责对茶实行专卖。而徽州茶叶的“榷茶”办理,主要是在“榷货务”的真州(今江苏仪征)和无为军(今安徽巢县、庐江、无为)。罗愿在《新安志·茶课》中则是详细列出了在“榷货务”真州、无为军卖茶场交易的情况,如“真州务卖歙茶,有胜金、嫩桑、华英、运合、来泉、先春、仙芝以及不及号等茶类;而在“无为军务卖先春、来泉、嫩桑”等茶叶。从而使后人清楚的了解南宋时期徽茶产、购、运、销各个环节及茶课的具体管理方式及实施情况。其时,徽州茶区产茶的规模较唐代有所减少,但仍是产茶大区和贸易大区;然茶叶赋税却是种类繁多,数目很大。而罗愿所记载的徽州各种茶类、数量、价格以及商贩自卖茶叶折税等茶课事项,使后人对南宋时期茶农的沉重负担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徽茶贸易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罗愿还在《新安志·卷三·山阜》中记载:“凤凰山在歙北十五里……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三、二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曰甘白香”。罗愿于南宋淳熙三年记载的这种“甘白香”茶,是当时的一种十分时髦的蒸青散茶,它也是今天依然时尚的“黄山白茶”。这不仅说明了宋代徽州茶类品种的丰富,也证明了黄山白茶问世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罗愿在《尔雅翼》(卷十二)《茶》中,关于“槚、荼、茶”三字关系的解释,似乎是古代茶的一种广义概念。然在今天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中,对于“茗茶”的解释却是引用了罗愿的诠释。由此可见,罗愿给予“茗茶”的定义是得到了茶学专家认可的。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宋代,罗愿在仕途奔波、繁忙之余,也为故乡留下了一首《茶岩》诗: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这应该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

瑞狮岩与恩施茶叶发展历史


今天的恩施城区的年轻人,已不知瑞狮岩之名,但瑞狮岩不平凡的经历,不会为历史所忘记。它对恩施茶叶的发展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

瑞狮岩,也称瑞狮崖,是恩施城区一坐西朝东、濒临清江的红沙石山崖。因状如蹲狮,故名。

清同治版《恩施县志·城池》载:“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告诉我们,宋、元时期的恩施城即建在瑞狮岩与象牙山一带,即今六角亭街道办事处东、南、西三面,瑞狮岩上是主要城区。

同书《古迹》载:“钓台在瑞狮崖,石壁镌‘钓台’二字。”明代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由四川按察史谪施州卫经历的黄溥,曾在瑞狮岩垂钓,写下《钓台》诗:“百尺台高次水滨,几回来此独垂纶。不知应兆飞熊后,更有何人踵后尘。”今钓台已不可见。

同书《祠庙》载:“火神庙在城南门内瑞狮岩上。”又载“马王庙,在火神庙右。”两庙相挨,共用一个戏台,解放后为制革厂与皮鞋厂,庙貌无存。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发展鄂西特产,于1941年下年在恩施组设鄂西茶叶运销辅导处,1942年春改组为茶叶部,隶属于省物资供应处。在恩施县城狮子岩设恩施茶厂,以此为基地,先后在恩施芭蕉、黄连溪、朱砂溪,建始长梁子,五峰水尽司,鹤峰留驾司等地设立制茶所,每年产红、绿茶1000担左右,大部分运销重庆,一时重庆茶市为恩施茶叶占领,原销沱茶退居不重要地位。

同时,私人在恩施的茶叶制销机构相继崛起,如大西公司、华中公司、江南茶庄、建华茶庄、北平茶庄,他们都乐意经营恩施茶,经他们的运作,恩施茶于1945年开始销往日本,打通了国际贸易渠道,恩施茶自此进入国际贸易市场。

蔡荣章“茶人”


文/蔡荣章

茶界有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职称,例如:能掌控制茶技术的“制茶师”。茶叶初制厂需要这样的专家;能以感官评鉴茶叶制成品品质与特性的“评茶师”。茶叶精制厂及茶业公司的品管室需要这样的专家;能有效控制茶汤浓度与茶性的“泡茶师”。茶艺业与品茗时需要这样的专家。以上这些职称都是比较强调技能性的。如果偏向于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大家就不便轻易地用“师”了,比如称呼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就少有人用“茶道师”:称呼出大力支持茶文化的人也叫作茶文化护主。至于已经被使用的“茶艺师”,还是偏向技能性的用法。那么,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要怎么称呼呢?不用茶道师,那用“茶道大师”如何?您会说那是特指高成就的人。但是我们仍然不喜欢“大”字与“师”字,因为不够谦卑,不符茶道领域的风格。在中、日茶界已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的“茶人”是颇为适当的用语,茶人在字面的意思没有将我们需要的内容表达得很清楚,但够“谦”、够“虚”、够“大”。我们称呼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为“茶人”,称者不会觉得肉麻,受者也没太硬块的压力,遇到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我们可以再加个“大字”,而尊称为“大茶人”。至于有人用过的“茶师”,除了“师”意太重,还容易被理解为制茶师。

偏向于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的职称往往是别人对他(她)的尊称。不会有人自称为茶人,就如同不会有人自称为诗人、音乐家、学者一般。有人将茶人普及化使用,只要是与茶有关的人都称为茶人,但是与茶有关的领域都已有了各自的称呼,如种茶的称茶农、制茶的称制茶业(者)、卖茶的称茶商、喝茶的称喝茶人或爱茶人,茶人就留给茶道使用。

如果不属于茶人,要怎么称呼在茶道或茶文化领域工作的其他人呢?如他勤于研究、沉浸于茶道的生活方式,喝茶喝得很有心得,这些人就自称或被称为“茶文化工作者”如何?

茶人是不怎么起眼,也不是很气魄的称谓,有人觉得用“茶道大师”来得“惊心动魄”些,也因此茶道大师如今在一些地区已泛滥成讥讽的意思。当人们称呼我们是茶人时,我们不应该觉得怎么只是“茶界的人”?而应该兴起“茶道界举我等为代表”的念头,因为茶人确是这个意思。

茶人是茶道界、茶文化界的正面性代表人物。“茶人”与“茶学”、“品茗空间(茶席——”同为茶文化发展的三根柱子:茶人让人们看到茶道在与自己同样的躯体上产生的效用;茶学让人们知道茶道完备且丰富的知识结构;茶道建筑(品茗空间)让人们容易在心里有个茶道的图像。茶人是尊贵、富责任性的称谓,且又那么有茶味。

茶人可以只是个人自娱,悠游于茶道之中;也可以致力于教育与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茶道生活里来:也可以努力开拓茶道的“思想”与“作为”,使茶道的领域更为宽广。这三方面的茶文化工作者或许很多,但必须有具体成绩与影响力者方足以承受茶人的称呼。如果他的成就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起到大幅改革的作用,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那应该是一代宗师的大茶人了。

茶商艾田:陈香牌普洱茶


2004年2月,曾被鲁迅、许广平收藏的一块清宫普洱茶砖(重3克)在5分钟之内,便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同段时期,珠三角的普洱茶销量增三成以上;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500克一盒目前售价达320元;上海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最爱饮普洱茶,该区市场上最好卖的茶叶排名榜首的就是---普洱茶;目前,台湾、香港追逐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最高境界;仅是云南就有1300万茶农依靠普洱茶生存……就在这些年,多少饮茶发烧友、商家竞相收藏普洱茶以待升值!

作为普洱茶的产地,云南,避无可避地被推上了这个火爆市场的最前沿试炼地;作为曾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陈香牌"普洱茶制作者,艾田,毫无准备地在良莠难辩的诸多茶行中当上了普洱茶茶庄"百茶堂"堂主,他以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事茶经验,将"陈香牌"普洱茶在堂中发扬光大,将"百茶堂"做成了海内外说到当代普洱茶都会提到的一个茶人会所。

这是个把爱好作成了品牌的人。

从生存到热爱

云南普洱茶从商周起,到唐代已经成为主要商品,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这种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思茅、版纳、临沧等地的"历史宝物"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和收藏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从台湾地区刮起"热"风,吹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股热风渐刮之初,艾田对"普洱茶"的概念是,生存。

"我一个学化工的人,为能到城里工作选择了临沧的茶厂,跟着同事全国到处跑,就觉得云南的茶很牛,广东、浙江、上海都争着要。后来参与普洱茶制作、品普洱茶……也就为生存,为工作而做。"艾田在选择做"自由人"之前,几乎是自觉地将普洱茶划到了私人生活享受以外。

而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可能。就在艾田自认为对普洱茶的态度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茶人",一个性格都被浸染尽了普洱茶气息的茶人。

所谓普洱茶气息,其实就如品它的人---厚道、敦实、内敛。这是艾田开始意识到此生热爱是什么的缘因。那时,台湾人正在络绎不绝地一波波涌向云南,涌向这个传说中普洱茶的神奇产地。普洱茶,在人气极旺的推动下,其云南市场露出灿然的黄金一角。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会毕生挚爱什么,无论这个什么是她,还是他,是金钱,还是幻觉。只要知道,都是有福了。

艾田分明在30岁那年成了个有福之人。其后他凭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摆开八仙桌,全凭一张嘴---品茶道、谱茶经。这个至今已经研究制作、销售普洱茶20多年的茶界"奇人"制作的"陈香牌"普洱茶曾获"中茶杯"一等奖。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在他的堂中闲闲地抽着老烟,玩着一把宜兴紫砂壶,和茶友们谈到最想过的生活。"不过是有好茶喝、有好书看,足矣。"还有呢?"还有,就是在这样过日子之前,先把我办个普洱茶博物馆的梦圆了。"

其实,艾田本人就像一个活着的普洱茶历史文物。他的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艾田就对法国人之于红酒的痴迷执着、专业专注给了很高评价,"我要像法国人做红酒一样来做普洱茶。面对前辈留下的好茶和神秘未破知的做茶技术,我总是愿意挑战这样的好茶,希望自己做的茶可以一步一步更贴近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精髓。"

为了做好茶,研究好茶,喝好茶,艾田将云南出山泉的地方都跑了一遍,"无水不可与论茶。昆明附近的妙高寺、西山、宜良宝洪寺、澄江西龙塘等都是品茶好水,以活水烹茶真是一种境界。有茶友得到好茶时,总来相邀带上茶盘茶具前往好山泉处放开论茶。此生最快意的事,就是因为普洱茶交上了这么多好朋友。"

好友固然是重要的,而艾田对好友也还有个私人的却也是公开的秘密---早晨到中午请勿打扰。

"早起到露台坐在小椅子上看看书,喝喝茶,不见人不做事,给自己留个呼吸的时间。朋友从中下午就开始一批批来了,那时又高高兴兴地论茶品茶,两种滋味不同,对茶人都不可少。喝茶啊,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茶中"神人",一个在普洱茶中神游之人。面对摄影镜头,他低着头自己把玩着手中壶,猛然抬头一笑,"你知道吗?我想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个好身体可以一直喝好茶,然后幸福的休息。"

中国—南亚博览会:印度茶商(老罗)畅谈茶叶生意经(图)


Rajiv(左)的公司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香港文汇报记者罗斯摄

讯:昨日,中国—南亚博览会(以下简称南博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印度的茶商RajivLochan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中印茶缘的故事,道出两国近百年来生意往来的不易,但随着李克强倡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国南亚合作将迎来民间经贸发展的黄金时代。

Rajiv名片上的2个中文字“老罗”是他的中国名字,他对本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从香港开始的印度茶故事,故事中有昔日中印民间做生意的不容易,有LochanTeaLimited甚至是印度茶树种植史的源起。

乔装清官中国“偷茶”

“1848年,因为两国相近却不熟悉,我的先辈罗伯特.福琼只能乔装成满清官员,绕道香港出发,并找到了两位中国‘苦力’随同,他们知道哪里能找到好的茶株。”Rajiv说,起行后,罗伯特来到了当时的江南省(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到达了怀宁县(中国绿茶生产的起源地)和安徽省松罗,搜集到了能生产最好绿茶茶叶植株。之后,从广东乘船抵达福建,并受到了当地佛教僧人的招待,在那里罗伯特喝到了他所喝过的最好的茶叶。为了能从武夷山上“偷到”上好的茶株,罗伯特甚至派遣他的两位中国苦力前往并承诺如果成功,将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

Rajiv称,1849年10月到11月,罗伯特将搜集到的茶株运回了印度,使之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中安家,并种植在印北的萨哈普尔茶园中,成为第一批的印度茶。

记者后来获悉,80年代,2位日本科学家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和印度茶种染色体的数目相同,在细胞遗传学上被认为没有差异。专家称茶的传播是以四川、云南为中心,往南推移,并向乔木化、大叶型发展。

期待在“高速贸易”中赚大钱

一直期待着中印关系进入“好生意时代”的Rajiv说,目前,中国是印度第二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去年的贸易额已达665亿美元。

“今天,我把印度产的大吉岭红茶带到中国,每年出口至中国的红茶约200吨。同时,把云南滇红的原料进口到印度进行拼配,就是希望能在每年增长超过26%的中国与南亚『贸易高速度』中赚大钱,同时也延续中国茶与印度茶的这种缘分。”

Rajiv说,印度有媒体将中国总理的访问称做“一个绝佳机会”,呼吁政府不要用陈旧的理念解决21世纪的双边问题。中方率领的投资促进团队,是印度有史以来接待的最大规模的商务代表团之一,这说明中国非常重视两国贸易问题。

加深彼此了解助拓民间生意

4月底,南亚问题专家、云南省社科院院长任佳出行印度时发现,两国间的“民间生意”因中印缅三国间官方协议迟迟未达成,中国商品只能换了包装变成“缅甸制造”、“日本制造”再卖到印度。

“相互了解是民间生意的基础。”任佳表示,相较于外交、军事等领域,云南举行的南博会更着力于拓展民众间的交往,让各国民众对他国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云南方面把“中国-南亚国家智库论坛”的主题确立为打造中国与南亚各国的信息交流平台,并确定了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国际人文合作与交流等三个论坛话题。

云南省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穗彦说,中国与南亚之间虽然贸易额增速很快,但了解程度还远远停留在一些简单渠道,双方贸易额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领域还应进一步拓宽。(原题《一段茶缘道艰辛印商畅谈生意经》)

老茶人贾天宝嘴巴里的普洱茶地理


贾天宝认为,笼统地说易武茶区的味道特点并不科学,原因是易武茶区各个地方的茶叶味道虽然是一种风格,但各个村寨又有各个村寨的特点。他说,在易武,麻黑的普洱茶比较温和,花香味明显,汤色清亮,新茶摆放上三个月就有不同味道出现,是变化非常快的一种茶;丁家寨的茶叶润滑度比较高,口感舒适,香气也好。茶树一般都是种植在房前屋后,所以味道口感跟高海拔地区的高山云雾茶有很大区别;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茶香气典型。跟附近山上采摘的茶叶味道不一样,而且做成砖还是饼,出来的香气都不一样,砖茶有荷香味;蛮砖茶叶的味道是回甘快,味道活性十足,饮用后两颊回甘的感觉十分舒服;芒枝的茶光是干嗅就已经很有特点了,一着水则香气袭来,这种香气自有其特点,用语言很难描述。

贾天宝对易武茶味道的把握十分细腻,早在普洱茶还没有起来之前。他已经喝了几十年以这个地区原料制作的绿茶。"绿茶和普洱茶虽然在制作工艺上走的是两条路,一个烘青,一个是晒青。原料的本质并无不同,差别明显的是味道。普洱茶的味道变化很快,讲述一个地区,一座山的味道,要从毛茶开始"他说。易武味:香扬水柔,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甘韵扩及两颊,刺激性较低。

贾天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从事茶叶销售,具有30年以上的饮茶经历。2005年退休以后加入鸿庆号茶庄,专门经营易武茶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

小小茶叶夹的创业梦 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


今年39岁的黄炳定,家住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那降坡。上世纪90年代,黄炳定初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在揭阳一家茶具厂学习雕刻技术。2008年底,他与同在一个厂打工的老乡一起回到家乡,向亲友借钱筹办了广西第一家茶具厂。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他只能购买他人用剩的边角废料,用于生产批发价1.8元一把的茶叶夹。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产品不但行销全国,而且生产工人也从最初的8人增加到目前的62人。

艰辛创业只生产茶叶夹还屡遭退货

这是一把只有10多厘米长的茶叶夹,如果不是闪烁着红木特有的光泽,看上去就跟一把医用镊子差不多。1月29日中午,南宁市邕宁区广海茶具厂厂长黄炳定,就用这样一把茶叶夹,夹起一小撮茶叶放进茶壶后,淡淡地说:“这就是我们创业之初生产的产品。”

2008年年底,黄炳定回老家过春节。与往年不同,这回他决定过完年不走了,他要自己在家乡创业。“我在揭阳那家茶具厂干了5年,雕刻、打磨、喷漆……每一道工序都烂熟于胸,而且认识不少客户,除了资金,我已经具备单干的一切条件。”

办厂是件大事,一个人可做不来。于是,黄炳定找到几位一起在揭阳茶具厂打工的乡友,希望大家共同创业,大伙一听都非常支持。就这样,加上黄炳定的父母、兄弟,一个由8人组成的茶具厂挂牌成立了。

建厂之初,由于缺少资金,黄炳定的茶具厂只能生产茶叶夹。整块的木料买不起,他就购买家具厂丢弃的边角废料进行再利用。“可就是这样一个批发价1.8元1把的小东西,发给经销茶具的客户朋友也屡遭退货。”黄炳定苦笑道:“2009年年底一算总账,厂子不但没挣到钱,还亏了8万多元,大伙干了一整年,谁都没能拿到1分钱工资。”

屡遭退货只因产品比别人的厚了0.2毫米

通过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意见,黄炳定很快发现,自己生产的茶叶夹屡遭退货,是因为手感“太硬”。

原来,品茶在中国是一种儒雅的文化,喜欢喝茶的人对茶具通常都很挑剔,仅仅是一把茶叶夹,取茶叶时手感“硬”了点都难以接受。

黄炳定了解到,在我国,木制茶具以福建制造的最好,也最受欢迎。于是,他专程赶往福建的多个生产厂家取经学习,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设备不够精密,茶叶夹的木片比别人生产的厚了0.2毫米。“0.2毫米,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丝丝差距,使用时手感就输给了同行。”黄炳定感慨道。

从福建回来之后,黄炳定严把质量关,每一把茶叶夹都要由他亲手试过,手感合适了才允许发货。而为了省钱,他还尝试就地取材,每看中一棵树,都直接与树的主人商谈价钱,然后砍伐回来作为生产原材料。

功成名就产品经销商遍及全国各地

经过6年打拼,如今黄炳定的茶具厂越做越大,员工也从最初的8个人增加到62人。此外,除了原有的茶具厂,黄炳定还注册了一家“广海家具厂”,将业务拓展至家具行业。

在黄炳定的仓库里记者看到,其产品不但有各种规格的茶桌、茶托,还有雕花的八仙桌、太师椅等。黄炳定说,过去师傅是手工作业,每雕刻一幅茶托需要一整天时间,现在引进了电脑雕刻设备,6个钻头同时启动,3小时即可完工。而建厂之初每人每天只能打磨80把茶叶夹,现在熟练工人一天也可以打磨出600把了,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

据了解,黄炳定的产品在全国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经销商,在广东更遍及每一个地级市。“生意做久了,很多客户自然就成了朋友,现在,我早就不用出去跑业务了,产品出货基本都是对方先付款,其中不少还是预付款下定”。

在黄炳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外出打工者纷纷选择回乡创业。黄炳定的堂弟黄炳征告诉记者,他也注册了一家茶具厂,并通过开网店的方式面向全国销售。“我只要坐在家里守着电脑,每天就能发出去几批货”。

记者了解到,目前仅光和村就注册了12家茶具和家具生产企业,有力推动了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美好愿望。

美好心愿规划工业园区造福一方百姓

乡亲们看黄炳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亲切地称他为“大老板”,当地许多农户家里也都有人在他的厂子里打工,有不少甚至还是“双职工”呢。

目前,最令黄炳定头疼的是交通问题。从光和村村委会到那降坡,2公里长的村道虽然铺设了水泥,但宽度只有3.5米,别说大型货车,就连农用车会车都很困难。黄炳定每次从外面进原料回厂,大货车都只能停在村委会,然后再用小型农用车一车车往那降坡转运。

“如果道路等硬件设施改善了,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肯定会更高。”黄炳定告诉记者,受投资环境所限,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都选择了异地创业,仅光和村,在广东建厂自己当老板的,就有好几个人。

黄炳定希望光和村也能采取由政府出面征地,企业自主建设的方式,规划出一片工业园区。“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不但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而且将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贾培章恩施罗针田村茶叶致富带头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