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云南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女士历时两年写成的新着《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2010年11月18日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共14万字,340多张图片。本书从地理与人文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流域古茶区双江(勐勐)近600年来茶叶发展的历史轨迹。

本书对勐库万亩古茶山形式的历史背景作了详细介绍,作者詹英佩女士依据实地考察的情况和各个民族迁入双江(勐勐)定居的时间,否定了以往各种茶书对勐库种茶始于1485年的说法,明确提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冰岛人去外地引茶种的时间并不是勐库初始人工种茶的时间,在此之前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已经在勐库山区种茶。

本书从尊重历史出发,首次提出,勐勐土司罕氏对双江(勐勐)明清时期茶叶发展有重要贡献。清末民初双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彭锟对双江民国时期的茶业发展有不可忽抹的功绩。

八十年前在双江茶叶生意做得有影响的人物全部在本书中亮相,几十个鲜活的人物回放出双江茶叶往昔的兴盛。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详细介绍双江茶叶历史的书,通过本书,读者可看清双江(勐勐)茶叶六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cy260.cOM

本书还对中外茶人进双江考察、旅游、看古茶山、购茶有参考指点作用,书中用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详细地介绍了双江60多个古村寨目前保留下来的古茶园情况,并对进山看寨购茶的道路情况及路程公里有详细介绍。

扩展阅读

不同地方的擂茶习俗


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南迁流传至广东、湖南、江西等一带,又名三生汤,是一种特色食品。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福建人喝茶有两种特别的喝法,一是沿海闽南的功夫茶,一是山区闽西北的擂茶。

擂茶是用擂钵制作的一种茶。它利用擂棒在擂钵中快速旋转研磨,将茶叶等原料研成粉未或浆状,冲入开水而成的一种饮料。这种茶俗流行于江南一些省份,而福建的将乐、宁化和明溪一带。这种茶俗保留得最为完整。

将乐几乎每家每户都做擂茶,都喝擂茶,许多人喝擂茶上了瘤,不管平时还是节日,不管夏天还是冬季都要喝。将乐一带的擂茶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讲求药效,他们以茶叶和芝麻为基本原料,加些中草药,如金银花、黄菊花、陈皮、凤尾蕨、小青、甘草等,制成可帮助消化、止咳化痰、清凉解毒的擂茶,那可说是保健茶。

擂茶在将乐是人际交往中的礼节性食品。将乐人把擂茶做为招待客人的上等饮料,客人进家,主人总是先以擂茶招待。民众中每逢节日和喜庆——如结婚、生小孩、搬新居、得奖、孩子考上大学等,都要大摆擂茶,请亲友、邻居等前来喝擂茶。

宁化的擂茶习俗,历史悠久,具有自己的特色。那里擂茶的做法很讲究,先将茶叶和一定量的油盐放入擂钵中,擂好后冲入沸水,再撒上葱珠,喝起来别具风味。最有意思的是那里的擂茶还有素的和荤的区别。素擂茶就是将花生、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京菜等一起煮,然后冲入上述已擂好的擂茶钵内,搅匀,即可饮用。荤擂茶用炒肉丝、甜笋丝、香菇丝、粉丝、煎豆腐、韭菜等为附加的原料,做法如素擂茶。

明溪的擂茶,在制作时除了用茶叶、芝麻之外,还有生姜、爆米和饭粒,根据各人不同需要,或加盐、或加糖、或加草药而成为咸擂茶、甜擂茶和药擂茶。

双江拉祜族群众传统饮茶法


烧茶:拉祜族传统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鲜茶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至焦黄再放入茶罐内煮饮。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

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法。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至半熟,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糟茶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饮用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

1、炒煨茶,既抓起一把茶叶(约二、三两)放到锅片或土罐或搪瓷缸内,置入火炭中慢慢烘烤,边烤边抖,使其均匀受热,后发出滋滋的响声,茶叶变黄似螃蟹脚,这时茶香扑鼻正好火候,就将开水倒入茶罐或茶缸中,发出诱人的清香时即可饮用。

2、泡茶。泡茶分为两种:一种是先烧好开水再抓起一把茶叶(二、三两)放入茶壶或茶杯中(搪瓷缸),冲上开水约三、五分钟即可饮用,俗称喝青茶,也叫生茶。二是抓起一把茶叶放到锅片中烤黄后,再到入茶壶杯中冲上开水约两、三分钟即可饮用。

3、明子茶。拉祜族山寨多为松树环抱,拉祜族首先发明了茶和明子混煮兑胡椒引子能治风寒性重感冒的药方。明子、茶叶混煮兑通管散、甘草能治气管炎、哮喘病的药方。

4、糊米茶。将茶叶、糯米、扫把叶炒糊焦后倒入开水煎熬,再兑几粒砂仁作引子,对腹泻病有立杆见影的效果。

5、鲜茶叶、红毛树类、枪子果藤尖、骂犁果尖混嚼后,用温水吞服,肠胃畅通,对消化不良,结肠炎病效能明显,俗称口嚼茶。

6、盐茶。将茶叶煮沸,兑一点火烧红盐后饮用,对因肝火旺、肚腹热、口腔或舌头热泡相当管用。

同样的茶 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


起源于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唐代,茶文化进入了跨越性的发展,《茶经》记录了古代老一辈对于茶品的讲究以及饮茶的风俗,而且同样的茶,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

我国人多地广,受历史文化、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即便是同样的茶在不同地方饮茶习俗却不同,大致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一)名茶名点流行于我国华南一带,喝早茶,就是这类饮茶习俗的典型代表。从广东一带传来的风俗即早晨上茶楼的生活习惯,人们常爱在上班之前,在茶楼里泡上一壶茶叶,再点上两份点心,坐在茶楼徐徐品饮,慢慢咀嚼。这种喝早茶的风俗,已在许多城市中流行,成为我国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要说到最爱铁观音的城市地区,那么还数闽南,在当地除了原汁原味的铁观音备受欢迎之外,铁观音饮茶习俗也是一种传统。

(二)在汉族地区最常见的饮茶习俗为清饮雅赏,如我国南方人偏爱喝绿茶,北方人偏爱喝花茶,福建、广东一带则爱饮乌龙茶,西南一带又是喝普洱茶等。其冲泡方法简单方便,直接用开水冲沏茶叶即可,强调香真味实,顺应自然,体味茶的本色。

(三)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常见饮茶习俗即茶食相融。其方法为:要在在茶叶煮泡过程中,加入适当佐料,以形成特殊的当地风味。如藏族香甜的酥油茶,蒙古族特色的咸奶茶,维吾尔族的奶子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等。

(四)还有把茶叶当作药物的风俗,多在一些交通较闭塞的山区使用。如土家族喝擂茶,云南一些地区的合酒茶等。中国有半数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区产茶,因茶的出产地区、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种类丰富、品种繁多的茶叶。

看完上述小编介绍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不同地方的饮茶习俗问题又加深了一层了解吧。俗话说得好,我们要入乡随俗,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记得尊重身边的品茶风俗哦。

老杨说茶: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出产茶叶的好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笔者学茶、寻茶十年间,亲身探访了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武夷岩茶核心种植区域、洞庭碧螺春茶核心产区、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等多个中国十大名茶原产地。通过对名茶核心产区茶园、制作工艺的实地探访,笔者得出了以下三条不成熟、不完善的结论。

好茶叶生长地特征:

1、好山、好水、好的生态环境、适合的气候才能出好茶。俗话说的好,高山云雾出好茶,在笔者亲身探访过的茶山中,出产好茶的种植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很好,植被具有多样化特征,人工污染少的地方,而且好茶多产自山中,尤其是湿度较大、海拔较高的山间。2014年、2015年笔者连续两年赴云南西双版纳班章、勐宋、贺开等知名普洱茶产区探访古树茶,身在勐海县的群山峻岭原始深林中,感受不同山寨茶树生长环境的气息,对应该寨古树茶的口感特征,就会发现普洱纯料山头古树茶的香气口感特征与茶树的生长欢迎一一对应,相互印证。2017年十月的武夷山寻茶之旅中,在竹窠在小山场环境里面,通过空气中的味道就找到了竹窠肉桂茶的山场味和岩骨花香的岩韵。

2、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具有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名茶产区大多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比如:武夷山茶叶的种植加工至少有1500年以上;云南出产茶叶的历史在文献上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湖南种茶、饮茶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浙江杭州的径山茶在宋代就已经远传日本。

3、出产好茶的地方,大多都创制出了鲜明地域性的制茶工艺和独特茶种。云南的普洱茶采用晒青工艺制茶;武夷岩茶采用双炒双揉、手工碳焙火的工艺制茶;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采用过红锅、松烟熏制的工艺制红茶;安化黑茶茯砖茶采用发花制茶工艺等等。中国的知名茶种大多具有独到的传统制茶工艺。(来源:苏州老杨说茶)

云南大理的茶马古道


一队队托着茶叶的马帮行进在古集镇中、一桩桩皮毛生意在火热交易11月28日,随着中瑞合作项目沙溪复兴工程一期的完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世界濒危建筑沙溪寺登古集镇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来自瑞士的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施密特教授在考察完项目实施情况后说:这是我见到的世界濒危建筑实施抢救修复最好的工程,我要感谢为此作出贡献的中瑞双方所有的工作者,是他们让茶马古道上的古集镇重放光芒。

沙溪寺登古集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东南部,是秦汉时期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从这座古集镇向西可进入博南古道和永昌古道;向南经大理州、楚雄州进入五尺道;向北经丽江西昌进入四川。

唐朝以来,沙溪寺登古集镇又成了沟通川、滇、藏三角地区的茶马古道上的交通要冲,云南、四川的茶叶、红糖、布匹和西藏地区的皮毛、麝香、贝母、虫草通过马队的托运在这里进行着交易。据居住在该古镇的68岁老人欧阳成玉介绍,沙溪寺登古集镇鼎盛于明清时期,解放初期,由于214国道公路的改道建设,沙溪寺登古集镇便开始衰落下来。

2001年10月,沙溪寺登古集镇作为连接西藏、云南、四川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驿站,有完备的古戏台、供来往于青藏高原商贾马队歇息的客栈、寺庙区和防御性寨门,被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列为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列入遗产名录的当时,寺登古集镇的古建筑保护状况令人担忧,整个遗址面临着整体衰败、无意破坏和改造等诸多因素的威胁。2002年8月,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签定备忘录,共同组织实施沙溪古集镇保护项目-沙溪复兴工程。整个工程包括六个项目:古集市恢复、周边村落保护与开发、生态卫生、沙溪可持续发展、脱贫与地方文化保护、举办大型庆典活动等。

《茶生云南》


《茶生云南》是作者不净庵多年来对普洱茶的潜心学习研究和亲身实践的结晶。作者具有较深的普洱茶文化造旨,该书对普洱茶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种植、制造、贮存、品饮方法等作了系统全面地阐述,书中的资料来源于自2000年以来作者七次深入云南茶山的亲身经历和获取的第一手素材。

全书120万字,共5篇40目,图文并茂,阐述翔实客观。其[滇茶与地]篇,从茶叶分布、气候、地理、水文角度揭示普洱茶品质的秘密。[茶造法度]篇,从茶的栽培、采摘、杀青、揉捻、毛茶干燥、蒸压与干燥探寻普洱茶陈化奥秘。[仓储陈化]篇,分析干、湿仓、大仓、家庭存储不同环境对陈化品质的关系及其产品年代鉴别。[冲泡器具与方法]篇,提出了泡茶人的品行与内质与茶相呼应时才能彰显茶的品质的高雅见地。[茶事阐微]篇,表述了对新、陈、旱、雨、老树、高山、野生等茶品的品赏心态及其工艺与各种味感的客观体验和感悟。

在商业炒做日益盛行的今天,这是一本难得的不搀杂商业目的、不迎合市场言论,仅仅如实地讲述作者个人观点与普洱茶现实存在,是比较全面系统而又具有相当深度的普洱茶书。是普洱茶学习、实践与提高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一部对普洱茶探索的参考书。

老徐谈茶:临沧双江勐库2017年冰岛坝歪秋茶(生茶)品鉴报告


上个月收到了冰岛坝歪的秋茶,但一直忙于其他工作,没有及时给大家推荐。新年伊始的第一篇鉴茶报告就给大家品鉴一下这款茶。在这里老徐恭祝大家新年安康,事事顺意,在新的一年中吃好、玩好,睡好,工作好,当然也要把茶喝好。下面就来开汤验证一下这茶到底如何。

第一泡:茶汤呈很淡的黄绿色,茶汤比较香,挂杯香中等,香型呈蜜香带有花果香。

第二泡:茶汤入口即甜,无苦涩味,茶味比较淡,但无任何水味。后感上回甘从舌的前半部向后延伸。

第三泡:茶味开始变得饱满,茶汤的质感较好,有压舌的感觉。轻吸一口冷空气,整个口腔有一股凉凉的感觉。

第四泡:喉韵显,且深度比较深,大约喉部往下5厘米的深度,整个茶的特性显露无疑。依旧无苦、涩味,茶气明显,头部微有发热。

第五泡:回甘在加强,那种甜与其它茶产生的回甘甜的体验有些不一样,感觉到它往舌面及上颌的肉里钻,也就是回甘有一定的厚度。舌下生津好,茶的其它各项指标依旧无衰退。

观叶底:此茶叶底一致性好,基本无杂茶。很鲜活,弹性好,无红梗、红叶,做工一流。

结论:此茶确为冰岛坝歪无疑,纯料古树,树龄不低于100年,值得给大家推荐。

云南傣族竹筒茶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自称“滚傣”,意为“谷仓人”见面则以“毫丁傣”(意为谷满仓)相问候祝福;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西傣文又称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双版纳地区;德傣文又称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区。

傣族竹筒茶,是傣族人民世代相袭的一道待客的传统茶饮。傣族世代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西双版纳最为集中,这是一个能歌善舞而又热情好客的民族。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约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便软化了。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茶叶压紧后再填满茶叶烘烤,这样边装、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压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饮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难怪傣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喝竹筒香茶。

竹筒茶具有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其色金黄透亮,引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具有生津止渴,健体美容的效果,是一道傣族同胞敬奉宾客的礼仪之礼。

孔明是云南茶的“茶祖”吗?


前些时间,想起一个小事。很多文章说孔明是云南茶的“茶祖”。

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喜欢名人崇拜。比如皇帝喝过的茶,进贡太后的茶,诸葛亮带来的茶种。意义会有不同。

有很多文章说,云南人祭拜的茶祖是孔明。这从实际情况来说,可能只说对了一部分。应该来说,在老思茅和古六大茶山一片。应该是这样子的。因为据说当年诸葛亮为了多年后的战争做准备,来过这里,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茶种。

只是后面总感觉不对。除了老普洱城孔明雕像。其它地方也其实见不到。反而是拜树拜租的情况比较多。

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也是可以带来家庭收入的植物。从经济的考虑,人们希望一年中茶叶长势良好,价格也好。

可是实际上。这些地方数千年前早就有野生型和栽培型茶种了。凤庆的那棵3200年前的树,往前推,大约是商周时期人们种下的。

云南茶区很大。孔明没去过的地方,如勐海,澜沧,临沧。更多的还是发自本真的自然图腾式崇拜和祖先崇拜。如村里的茶王树。

像布朗山中,也没见过一次孔明这样的头像。反而是近代伟人在布朗人民心目中地们更高。毕竟,是在这一个时间段用好的茶价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在景迈山布朗族,每家茶农的茶林里,都有一棵高大的茶魂树,树干上捆绑着用竹篾编成的小篓子,用来盛放祭祀品。茶农们采摘茶魂树上的鲜叶时,都要先祭拜茶祖,供奉茶神。每年春天,家家户户把各自茶林里的茶魂树鲜叶采摘下来后,制成“茶魂茶”,供奉在祖先“帕哎冷”(茶祖)的雕像前,祈求年年茶叶丰收。

茶魂茶必须由家庭中的年长者来采摘,采摘前要斋戒、沐浴、更衣,然后跪拜在茶树下,献上泡好的茶和饭菜,点上蜡条并开始诵经,诵经完毕方可上树采茶。每棵茶魂树的茶全部是采用传统工艺,纯手工制做,杀青、揉捻、晒青都以树为单位独立进行。

茶魂茶自古以来仅作进奉傣王或供养高僧大德之用。如今,上好的景迈茶在茶已香飘海内外,景迈山上祭茶魂,这一基于原始自然崇拜的习俗,依旧在延续。

云南茶叶的起源


我国战国时期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茶事的文字记载。神农距今不过四五千年历史,神农当时只是发现了茶,这还不是说茶的起源。近代专家学者们,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论证,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

首先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考察茶树起源。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演变,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似现在地球的状态,当然地球气候也不是现在的状况。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以前,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前者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后者位于南寒带。中国在古北大陆,印度在古南大陆,两者之间隔着泰提斯海遥遥相望。经过地质年代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多次地壳运动,地球上水陆分布及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据云南地质历史,大约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云南便是露出海面的陆地;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以来,全省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有利于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距今一千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未受冰川直接袭击,滇中以南气候依然温湿,因此许多植物原种得以幸存。据考察,滇南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发现有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活化石”的树蕨,还有鸡毛松、苏铁、爪哇树、爪哇苦莲等古生植物。现今云南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贵州新编《贵州土产工作概要》称,1980年7月9日在晴隆县菁口乡云头大山发现茶子化石。那里可以说是云南茶树起源中心之边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蝴蝶梁子等地发掘到距今200多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被誉为东方猿人之始祖。这说明云南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至于茶树是否也在这里发生和滋长?可以从它的近缘植物加以考察印证。

茶树的近缘植物是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在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形成的红壤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这是形成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条件,所以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特多,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誉。据植物分类学,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260多种,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在云南仅仅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近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可称世界之冠,这充分证明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再从古老大茶树的分布加以考察。云南已发现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大茶树,多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其中:勐海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1961年发现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被誉为“茶树王”;在风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管1983年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小光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在离地15米以上;镇沉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有成片生长的大茶树,大者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思茅县磨黑区闭结乡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者直径1.18米;金平县哈尼田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据湖南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宝祥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经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是属野生原始型品种,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云南古生大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有单株独立,也有成片生长,分布面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树型之高大,令人叹为观止,这证明云南茶树源远流长。

更主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故前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按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一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

科学家们根据以上考察论证,茶树起源于云南已是不争的事实。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淄人种茶以作贡品;两汉时期茶产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国时期南中茶子颇负盛名;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滇茶蓬勃发展,驰誉中外。于此可见云南茶叶源远流长。

茶,是云南省三大经济作物之一烟、糖、茶。20世纪80年代末,全省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约17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这可以说衣食百姓。云南自然条件十分宜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树品种均有,尤以大叶种茶,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因此,茶业兴衰攸关云南经济发展。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自“省茶司”成立以来,在扶植生产,改进技术,加强收购,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而发展了生产,提高了云南茶叶的知名度,对繁荣云南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而形成为云南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治病的云南百抖茶


百抖茶是云南凤庆独特的传统茶俗,也是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群众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饮茶方式。当地的彝族、傣族老年人,特别喜饮瓦罐烤茶。

烤茶时,先把小瓦罐放于火上烤热,再放入茶叶,然后边烘烤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变黄,发出焦香气味时,再将其倒入杯内,用沸水冲泡饮用。须注意的是,茶叶如烤不到火候,就透不出特有的焦香,但如烘烤时间过长,则会导致茶叶焦糊而失去茶味.这就要求茶烤至恰到好处,故须经上百次的抖动而使茶叶受热均匀,这百抖茶名称也因此而来。

云南凤庆的百抖茶,亦称土法功夫茶。因其制作颇费功夫而得名.有客至凤庆人家,主人就会一边烧水,一边将小茶罐放于火塘里预热至一定火候,即放入茶叶并快速抖动,以让茶叶在茶罐里翻腾。从茶叶发泡至微呈黄色,需有节奏地抖动上百次,直到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时,即冲沸水入罐(注入部分水,不满罐).这时罐内发出嚓嚓声,茶汤化作茶沫、茶泡罩在罐口上下涨落,如此反复冲入沸水三、五次,至茶汤不溢出罐口为限,这茶香四溢的百抖茶就大功告成.

百抖茶的功夫在于一个抖字。抖是百抖茶的关键。要注意的是,抖时罐始终不离火苗,且要不紧不慢地科,以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既不焦,也不夹生,这样制作出的百抖茶才能剔其涩苦味,而入口香气四溢,舒心爽口。凤庆百抖茶既是当地农村喜闻乐见的传统饮茶方法,又是当地群众用以治病的土方、良方。

在百抖茶中滴入白酒几滴,可治风寒感冒;如加些焦糊的大米又可治痢疾;添上少许经火烧过的食盐,又可成为止泻的良方;而放入姜丝或姜片,又能治疗流感.凤庆百抖茶以其独特的制茶方式和浓郁的清香,成为凤庆县对外交往的一种别具特色的传统礼仪活动,当地经常以百抖茶的制作表演及百抖茶的品饮,招待各方来宾。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