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茶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今日我们就来历数那些深受茶文化影响的民俗文化。

1、茶与诗词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如左思《娇女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

2、茶歌茶舞

茶歌、茶舞,和茶与诗词的情况一样,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3、茶与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4、茶与美术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是通过构图、造型、施色等手段,来创造可视形象的一种艺术。所以,它的范围或内容,除一般认为的绘画、雕塑以外,甚至还包括建筑在内。

5、茶与楹联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使人见之,不但有古朴高雅之美,而且有“公德正气”、情操高尚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

6、茶叶谚语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不外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换句话说,也就是茶谚主要来源于茶叶饮用和生产实践,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从创作或文学的角度不看,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

Cy260.com精选阅读

民俗文化:茶山情歌,茶俗歌谣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

《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

《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省崇州市的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茶文化积淀后的衍生与发展


茶文化已经远非早些年的不被人重视,今天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代表,并不断散发出中国传统魅力色彩。当然,文化积淀之后也迅速形成或者说酿造了全新的生产运营模式,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偶然也是必然。文化沉淀后。由茶文化衍生出的其他行业也不断兴起,茶文化旅游、全新的茶生产运营模式等等,文化所带动的发展远非文化本身所能预期。

对于茶叶发展的全新模式,目前国内的茶叶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而随着不断的探索,“茶管家”与“茶银行”也应运而生。作为普洱茶产业的知名茶企。七彩云南普洱茶东莞酿化中心在经过了多年的潜心探索与努力,在茶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之下成立了全国首家普洱茶酝化中心,以“24小时×360。的茶管家式服务”集结了茶研所、文化体验、交易平台、物流、陈化服务为一体,成为茶行业功能化综合体运作的第一例。有人说:“茶管家”即是“茶银行”,只是叫法不同,两者不都是“茶叶仓储管理”吗?实则有着本质的差别:“茶银行”类似于银行,存进去主要为了升值,重在仓储管理;而“茶管家”则不同,它提供的是集原料。研发、生产、渠道。陈化与管理的整套服务体系,每个环节都需要“茶管家”的尽心呵护,仓储陈化管理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对于茶价升值与否,“茶管家”则更侧重于“好茶品”的最终提供。而从服务体系与硬件设施上来看,“茶管家”与“茶银行”亦完全不同:

首先,“茶管家”从原料种植、研发生产到营销渠道、陈化管理再到茶庄及多元化增值服务,从始至终、环环相扣、负责到底;而“茶银行”的服务较为单一,只负责仓储。其次,从管理方面看,“茶管家”整个服务体系均采用CRM电子系统在线管理,一目了然;而“茶银行”只有仓储部分的手工账。第三,“茶管家”的陈化中心按GMP级认证标准建造,室内仓储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均严格控制,并装有空气净化和视频监控系统。凡进入仓储室均需更换消毒服、头套、鞋套,并经过风淋间二次消毒。若身上有异味则不允许人内。相比之下“茶银行”要粗放许多。此外,“茶管家”还提供代客交易和寻茶、礼赠、定制、茶道定制培训、茶艺师上门服务、收藏沙龙、采茶体验等增值服务,而这些是“茶银行”没有的。可见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发展与服务模式。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茶管家”受到众多业内外人士的特别关注。那么该模式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发展新方向?“在东莞,当地每年的茶叶交易量达30亿元,民间藏茶量巨大,中国80%的普洱茶都在广东消费,而其中50%又被东莞吸纳。这使得东莞早已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基地。”尽管如此,东莞却没有一个集茶研所、文化体验。交易平台、物流、陈化服务为一体功能化综合体,而七彩云南酝化中心“茶管家”填补了这一空白。茶文化所带来的全新思考远非仅仅只有“茶管家”“茶银行”当然还有连带的很多产业链。如果你真正了解茶文化,那么这些衍生行业的迅猛发展似乎也有了合理的理由。

在渠道保障方面,酝化中心“茶管家”与经销商进行了捆绑式合作。首先,经销商对于“酝化中心”所有功能化的服务均享有优先权与优惠权。其次,酝化中心作为样板工程,展示的所有茶品不对外销售,只能从经销店或直营店处购买,通过网络系统与无缝物流即刻完成,并可存放到酝化中心,这样的完备配套与支撑体系对于经销商的诱惑自然不小。此外,客户存放在酝化中心的普洱茶,每存放一年可为其提供茶品陈化的检测数据,以便了解氨基酸、茶多酚、茶色素、微量元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这些对于爱茶人相当有吸引力。

当然,无论茶品收藏多少年、升值多少钱,普洱茶终究是一种茶,必然要从原料、生产和陈化上下功夫以保证茶品的安全、卫生、健康。在这方面七彩云南酝化中心“茶管家”不失为一个茶文化衍生行业的成功案例,它拥有原料、研发、生产、渠道、陈化、服务等一系列配套体系。像“茶管家”这样的茶文化衍生生产运营模式成为趋势亦是必然。茶文化仍在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不断用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

茶食品美味衍生攻略


长期以来,茶叶只作为饮品和药物被使用。然而,制茶工艺发展到今日,茶叶已经成为许多特色食品的重要原料。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由茶叶衍生出的各种茶食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古老的茶叶注入了新的内涵。

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茶食品主要有几种:

一、茶果冻将果冻精心调入四种不同口味的茶叶,即红茶、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且不添加色素、防腐剂,口味独特,是纯天然的健康茶食品。

二、巧果是采用上等的瓜仁及高级蒸青绿茶粉,再加入适量的上等白芝麻调制而成,口感细腻不燥,香脆可口,风味绝佳,吃了不上火,营养丰富。

三、茶软糖选用高级蒸青绿茶同高钙、低脂奶粉精制而成,口感细腻软滑,吃了不粘牙。是高钙、低脂、低热量的绿色茶食品。

四、蒸青麻薯它是特种糯米加高级蒸青绿茶粉制成,是低糖分、低热量,软硬适中,老少皆宜。它可以放在冰箱里冻一下,口味更好,含儿茶素最高,营养非常丰富。

五、绿茶瓜子选用上等的南瓜子加绿茶粉精心制作而成的,肉厚,香脆可口,可以剥开取肉吃,也可整粒含在嘴里。因为加有绿茶粉,含有多种的茶元素,不上火,是休闲时健康的茶食品。

六、绿茶蜜酥选用蒸青绿茶粉及天然水果凤梨馅、鲜鸡蛋、奶油等精制而成,吃起来不腻不燥,入口柔软细腻,低糖低脂低热量。

七、绿茶蒸糕主要含有蒸青绿茶粉和适量云南核桃。核桃是中药的一种,外形像人体的大脑,香脆可口,吃适量的核桃对人体大脑有益。绿茶由于含有儿茶素、维生素等多种茶元素,2种结合加入蒸糕里使绿茶蒸糕吃起来口感香而柔软,具有典型的乡土特色,简单大方又好吃。

茶树民俗谚语


三月三,茶出山;九月九,茶盖土。(湖南)

惊蛰过,茶脱裤。(茶脱裤指萌发。湖南)

雨前宝,雨后草。(谷雨节前的茶叶柔嫩度比谷雨节后的高。湖南)

秧到小满禾到秋,茶过立夏一夜粗。(湖南)

高山茶,叶子包干子;低山茶,干子竖叶子。(高山茶比低山茶要好。湖南)

五盖山七十二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甘草。(湖南南郴县)

春茶前要晴,夜夜老,小满过后茶是草,拿回只有当肥料。(湖北五峰县)

茶怕干凌。

不当东风不起虫,不当北风不受冻。

春雨多,茶挨蔸;夏雨少,发不了。要想茶叶发得好,三晴四雨最为高。

烂泥发黄,种茶兴旺。(浙江)

泥坞油油,茶树包出玩。(浙江)

高山出好茶。

岩缝里的土,骨头上的肉。山岩石缝间土壤,一般肥沃而宜茶。(湖南)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安徽大别山茶区)

“四九”中心腊,河里冻死老母鸭。(安徽大别山茶区)

奉茶之道“客来敬茶”的民俗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历来深谙待客之道。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招待宾客到访之时的礼仪方面,讲究与学问可谓是博大纷繁。这其中,奉茶当是公认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韦应物、温庭筠、陆游、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客户来访时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如有点心招待,应先将点心端出,再奉茶。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配合茶盘端出,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将点心放在客人的右前方,将茶杯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向在座的人说声“对不起”,再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并说:“这是您的茶,请慢用!”

奉茶时应依职位的高低顺序先端给职位高的客人,再依职位高低端给自己公司的同仁。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碟子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普洱茶与佤族民俗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

佤族人喜欢嚼槟榔、抽草烟、喝浓茶。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由家长带队,领着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带上礼品从外面进入房内,礼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饭一锅、茶叶一包、盐巴一块等。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喝一杯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澜沧文东佤族在订婚进行到第三天,抢姑娘杀鸡看卦的“地亚”时,未婚夫和媒人,要请上一个“招拉姆”帮忙的人,带上一束芭蕉、一包茶叶、一包烟和一瓶酒把姑娘送回家,同时正式向姑娘的父母求婚。送订婚礼“都帕”时,礼品中也必须送有茶叶。送结婚礼“结拉”时,礼品中也要有一斤茶叶。举行婚礼“汝戛包”时,请来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一定要有一碗米、一包茶叶、一块盐巴,礼物只能是单数。澜沧文东芒堆佤族特别重视茶礼“结拉”,他们有喝茶种茶的传统,在田边地头和寨子的水源头都有古老茶园,芒堆人的格言说:“野茶是奶,家茶是母,”他们认为没有“结拉”茶礼就不能结婚。佤族丧葬实行土葬,老人死后,用麻布裹尸后停放在主火塘左边,晚上在“魔巴”带领下,众人围火塘跳“布朗隆归”舞,亲友带一瓶酒、一包茶作为丧礼。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比喻、隐喻物种。

烤茶,烤出来的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石昆牧:茶文化是脚踏实地“喝”出来的


前阵子,台湾着名茶人石昆牧先生来广东,讲《普洱茶的迷思》。其间曾言:广东人最懂普洱茶,但也最固执。奈何?这是因两地茶文化无法融合,而发出的叹息。想起一位本土茶界资深人士曾感叹:岭南人喝了十多年普洱茶,始终未喝出茶文化。后来,我发现,何止岭南?今人对茶文化的解读,其实有所误区。

身为北方人,在南方人面前谈茶文化,有些困惑:一是对普洱茶接触颇晚,品种有限;二是北方人多好绿茶,它是再普通不过的饮品,故从未刻意将它拔高上至文化层次。那,为何探寻它?还是有缘故。去年国内一本有名的杂志,刊出茶道的第一期。作为它的粉丝,追读完后,总觉得不对头。因为写茶,追根溯源,应从陆羽追起。可惜的是,篇幅很多,从台湾跑到了日本,而未有多提及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字眼。后来建议,却被奚落。

是否存在误导?我认为,需要确凿的史料来纠正。从港版的《茶经》(陆羽原着,吴智和撰写)中,可找到中肯的答案:今人谈茶艺文化,必追溯到明代人士的贡献;而明代人士的成就,又必须归结到唐代陆羽创始的功劳,以及宋代人士的推波助澜。就中国整个茶艺文化发展的阶段而论,如果以唐代为“肯定时期”;那么宋代可算是“开展时期”;而明代应该为“发皇(发达兴旺)时期”。中国茶艺文化,历经此三个时期的发展,逐惠泽后人,至今未已。如此推及,言之有理。而对今天的茶文化贡献最显着的,当推明代文人雅士。明代文人的茶生活,他们对茶艺文化的理解,完全不同于今天对茶文化的“表演”与诠释。明代·罗廪在其《茶解·煮茶》中写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听松涛倾泻入杯,灵光潋滟,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古茶人在追求茶艺上,求其“雅”,又求其“适”,更求“静”与“独”。这种曲高和寡的境界与追求,在我看来,至今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今天,恰恰因这不可言传的神秘、玄妙,才被当今的茶人所借用,并拔高。一如上述,是否喝出茶文化诸如此类的争议,无不由此引发,误读也由此产生。遍地的茶会,所见的情景,莫不如石昆牧先生的描述:穿着仙衣道服,天天赶场、走秀、谈心灵、说修行。现在喝茶,讲究各种道具,齐全且精致:上等好茶、好水(自寻来的山泉水)、好铁壶、好瓷器、、精美的茶席、焚沉香、听古琴曲等。着名茶人李曙韵的友人,在李的《茶味的麁相》(台湾版本)写序,有言:喝茶不见得在乎形式,也没有人可以甲帮乙圈一个定见……不是各投其所好,更不再争奇门艳。还指出,学茶只有三年五载的人,论茶说道都很踊跃,反倒是老茶人鲜少对外谈茶。不过,一句“茶人往往因茶而群,却也往往因茶而孤”,道出了茶文化的魅力所在。无论是群聚品茗,还是独酌一壶茶,这皆是真实而接地气的自我体味过程。故愈是静心,愈发感受到:茶,普通却感人。它本是一片树叶,经过手工制作,遇到滚烫的热水,翻腾,舒展,以一碗清心的茶汤,呈现给喝茶的人,它的使命,就此完满。

末了,一起听听石先生的谏言吧:如果您想学茶,了解茶,还是要从茶区、茶种、制程、仓储、冲泡,适人适性养生等等扎实学习,不要只是空谈禅佛道。没有身,就无心、灵可言,还是脚踏实地好些。

以茶待客莆仙民俗趣谈


中国有风靡世界茶的故乡。利用茶叶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了,几乎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悠久。饮茶风俗源于四川,饮茶的历史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老。茶,在莆仙有悠久的历史。仙游县茶叶始植于隋代,唐代成片种植。唐宋间,郑宅(赖店圣泉)茶叶已为贡品,名闻京都。壶公山“仙公茶”,系汉代胡真人所植,品茶已千年,驰名中外。唐时,僧无了在龟山开辟茶园。史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柯山第二”。明代龟山茶园所产“月中香”驰名远近,成为贡品,如今是莆田的名茶之一。

莆仙不久有盛产茶的历史,而且有喝茶的习惯。唐代,莆人饮茶不大讲究器具的精美,烹茶器皿以碗、瓯。宋代饮茶用盏,所谓盏,口敞底小,涂釉。有的用壶啜茶,曰之“壶小如香橼。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清香扑鼻,舌有余甘。在宋代,蔡襄撰写了农艺名著《茶录》,在清代,莆田人朱粲如先生为好友陈兰士而创作了《饮茶歌》,其歌曰:“摭下诗债心情清,秋风吹我城南行。书仓巷口忽停足,我有好友能弹琴。主人抱膝坐修行,凤尾拂云寒萧森。入门不作寒喧语,呼童汲水将茶烹。竹炉汤沸蟹眼活,瓶笙吹作水龙吟。龙团雀舌试奇品,种种为我开金罂。瓷瓯浅小名若深,涓涓滴滴润枯肠。兴奋养神喜不胜,覆鼻余沥闻芬音。贱予正渴思吞海,饮酒口去嗡如长鲸。千杯万杯不辞醉,一斗一石还自倾。似此咀嚼耐寻味,何以能解我醉醒。安得庐同六七碗,顿使两腋清风生。”

上千年的饮茶史熏陶了莆仙以茶待客的礼俗,有朋自远方来,不能让朋友干坐着。一个精致小巧的茶壶,配几个玲珑别致的茶杯,打开壶盖,轻轻地撮一把茶叶,小心地放进去,冲上开水细细地盖好,放在桌上或茶几上闷一会儿,于平静中透露出闲适,一种难得的平心静气。而后再缓缓地斟出来,也颇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音。慢慢地细细地品尝,边聊边饮,客人杯里茶喝完了,要由主人来斟茶。主人添茶时,客人无须站立,也无须双手托茶杯,只须手指轻轻敲打桌面即表示谢意了。若与人谈话,不必停下,只要转眼望着斟茶人就算行了注目礼。若是处于站立中且拿着杯,可用手指轻轻敲打茶杯,这也是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俗话说“茶七饭八酒满杯”。即为客人倒茶,水量宜控制在七成,以示尊敬。若是茶斟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敬,甚至是骂人之意。民谚云:“酒要满,茶要浅”。因此,茶水适量是衡量主人敬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仙公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首先是烫热茶具,称“白鹤沐浴”;其次是“落泡”,称“乌龙入宫”;其三是冲水,称“悬壶高冲”;其四是落盖,称“春风拂面”;其五是品味,称“梦里寻芳”;其六是出茶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其七是饮尝,称“咀文嚼字”。

唐代前,为制茶起源时期,饮茶方法变化不大,各地所用茶具相差无几,包括贮茶、碎茶、煮茶和饮四个方面的茶具。唐代,茶具开始受到重视。唐初,茶具较为杂乱。中唐时,有二十多种茶具。宋代,茶具逐渐简化。如今,茶具通常为茶杯、茶盏、茶壶、茶盘等,尤其是瓷器茶具,胎质细腻坚致,色调各异,色彩缤纷,绚丽多姿,往往诗词、书法、绘画浑然一体,用来泡茶,妙趣横生。搪瓷茶具,经久耐用,玻璃制品,美观大方。塑料茶具,不易破损,便于携带,深受人们的欢迎。一般说来,敬茶以玻璃杯为器皿,这样可以让客人观尝到茶叶形态的美妙。有如:“生盛盏里水丹青,巧合天工学不成。却笑当时胡仙公,煎茶赢得好名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