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杯茶”。

第一杯·灵鸟衔香

这第一杯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的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

第二杯·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烤茶又称“百抖茶”,上好的茶叶需要在罐中不断的翻滚,茶香四溢。

第三杯·自然之礼

第三杯茶名为自然之礼,意为大自然之馈赠。

烤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烤茶的茶具也很别致。烤茶的砂罐粗糙,而茶盅却为小巧玲珑、洁白晶莹的瓷杯。按照“酒满敬客,茶满欺人”的习俗,主人斟茶要少,仅以品啜一二口为宜。当主人双手高举茶盅向客人献第一盅茶时,客人接茶后应将它转敬主人家中的最年长者和座中长辈,彼此谦让一番之后,客人方可品茗。这时,客人一边品啜,还要一边赞赏茶味的甘香,欣赏茶盅的精巧。因而,白族的烤茶习俗,堪称一门茶道艺术。

延伸阅读

白族传统茶俗:烤茶


煮茶和泡茶之法,知道的人很多。可「烤茶」一词,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应该还很新鲜。

什么是烤茶,烤茶如何烤?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烤茶的那些事儿。

火塘烤茶云南符号

在云南这样地形风貌复杂,交通又不便的地方,少数民族都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模式在一起生活,所以不同民族茶文化形式表现得也不同。唯一相同的部分,就是人们喝茶都与火塘有关。在云南过去的岁月里,客人到了山寨,主人就要请到火塘边招待,早、中、晚都要烤茶喝。在这些少数民族里,火塘是他们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茹毛饮血的年代里,火塘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地方,因为人们一切活动,做饭烧水、神灵崇拜、婚丧嫁娶和饮食文化均与火塘有直接关系,成为一种火塘文化,烤茶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通过火塘折射出来,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民俗。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在白族,家里来了客人,会拿出火盆,生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

等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微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便冲入一勺开水。

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会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客堂内会立即飘逸出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便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

烤茶一般冲水三至四道左右。若要再饮,需另行再烤。要是到访的客人比较多,可以给每人发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这时让客人自烤自饮,也是表示尊敬客人。

烤茶的第一道茶汤原汁味道很浓,一般茶盅里只倒半盅、再用沸水冲淡饮用。

初饮时会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

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味醇厚,汤色澄黄,香气馥郁,解渴提神,又有消食行气、散烟醒酒之效。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不失为一款健康的“良药”。

烤茶、冲茶时,门外巷子里过路的人都能老远就闻到茶香,所以如果过路的是熟人,往往会闻香而来,喝上一杯。

小沙罐里的茶水很浓,每盅只能斟三五滴,再兑少许开水,才好饮用。但见茶水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只要你喝上一口,顿觉如饮“琼浆”,味道醇厚,心舒神爽,积秽尽除。

云南少数民族之傣族茶俗


思茅地区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东、镇沅等县,1990年人口12.6万人,西双版纳州27万人。

自从认识茶、种茶。傣族人民就爱茶、嗜茶、品茶。茶与傣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茶叶不仅代表团结友好、吉祥幸福,祭祖先、祭神灵要用茶,婚丧嫁娶请客、待客离不开茶。

世世代代生息于云南普洱茶区的傣族,与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民族人民一道,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茶文化。澜沧江沿岸的景迈茶山,方圆十几个村寨的傣族和布朗族世代以种茶为生。

傣族喜爱饮茶,在住房内设有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架有铁打的三脚架。昔日的景谷傣族土司家还有专为土司烧茶的“茶房”,在勐卧大寨有一户种的一份田是土司授予的“茶房田”,种煮茶田的这户人家专管为土司煮茶倒水。

江城土卡河的傣族男女双方相互有感情后,要告诉父母,由父母代托媒人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去说亲都要捎带一些烟、酒、茶等礼物。西双版纳傣族订婚的聘礼,一般男方以蜡条两对,礼银40至100元,大小不等的银碗两个,“蕃欢”筵席若干桌、槟榔一串、茶两瓶、盐一瓶、糖四瓶。举行结婚仪式时,由媒人及亲友偕同新郎捎带宰杀的全猪一头、酒二十斤、蜡条两对、槟榔一串、茶、盐、糖各若干,以及和赠给新娘的衣裙、包头等,前往女家迎新。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总是有茶相随。

傣族饮茶最显著的特点是糯米香茶。傣族人民喜欢嚼槟榔,吃糯食,而且把糯米香味延伸到饮茶中。糯米香茶的制作就是把一种栽在家中花盆的糯米香叶植物和茶叶一起冲泡饮用。

糯米香茶水的具体泡制过程就是:首先用茶罐将茶烘烤,再将糯米香叶五到十片烘烤,闻准茶香,不能烤糊,最后将烤好的茶叶和香叶装入茶罐内,及时冲入开水,即可热茶啜饮。此时,屋子里充满着芳香扑鼻的糯米香味,品尝一口,清亮香甜、爽口神清、回味无穷、心旷神怡。糯米香茶是一种具有解热、解渴、生津、去病、明目、助消化、养颜等功效,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深受傣族人民和客人喜爱。

由于茶文化渗透了傣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傣族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俗茶礼。傣族人民以茶为礼、凡事必有茶。泡出的第一道或第一杯茶水,必须先敬长者或德高望重的老人;其次是敬客人,最后才倒给自己喝。敬茶时,必须双手递敬,一只手递敬,则认为有失恭敬。只要老人、客人不离开,都要一直不断地添茶倒水,慢慢品啜,直到老人和客人离走为止。这体现了傣族人民尊敬长辈、尊敬客人的传统美德。

在傣族居住的地方,茶和竹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傣家竹楼中央的火塘,燃着四季不断的火苗,随时准备为远方的客人送上一杯傣家特有的“竹筒茶”。远方来的客人啊,请把澜沧江边的竹楼当成家。喝下一碗傣家的竹筒茶,你就会不渴不乏走天涯。

回族烤茶茶俗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用稻米烤出的油茶 云南烤茶飘香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据《茶经》记载,在唐朝时期,人们也喝烤茶,他们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云南的傣、拉祜、布朗、纳西、白、佤、傈僳、彝等民族都有烤茶的习惯。烤茶一般用小陶罐加热,将茶叶放在陶罐内翻烤,之后加入热水,在火上煨涨后饮用(佤族烤茶一般是直接将茶放在铁板上烧烤),严格意义说,傈僳族漆树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属于烤茶的变种。傈僳族漆树茶的基调就是酥油茶,他们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制作出了漆树茶;丽江纳西族的龙虎斗算是烤茶中的一朵奇葩,里面是要放酒的,龙虎斗不仅是一道茶饮,更是治疗感冒的一道猛药;大理的三道茶加入红糖、花椒、果仁等,展现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口感,同时更寓意了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华坪烤茶采用一种混合了“火麻子”和“花生”的酱料,有时还会放入乳扇,无论颜色或质地都像极了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华坪烤茶用秘制火麻子酱烤

距离昆明420公里的丽江市华坪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烤茶在这里几乎是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规定动作”,与传统泡茶相比,烤茶彰显的是一种复合型的浓香。华坪烤茶的第一步是炒茶,即在陶罐内放入猪油(最好带一点油渣口感更佳),放入小米和茶叶炒香,此环节要用筷子不停搅动,边抖边炒,避免炒糊。之后放入一种秘制酱料,待小米、茶叶、酱料三者完全融合、香气毕现之时,便是煮茶,即倒入开水,随着“扑哧”一声,水汽氤氲,此时算是完成2/3,最后加入盐巴,在火上烧涨,将茶水倒出即可饮用。

烤茶的步骤看似简单,但内行人玩的却是门道,暂且不论原料的选取,仅技术层面的炒茶环节就要拿捏好分寸。炒太糊,味重,影响口感。炒不到位,茶香和小米的香则不能完全释放;此外便是茶叶的选择。华坪盛产一种叫乌木春的大叶种绿茶,按理说应该近水楼台,但这里的烤茶偏偏选用另一种茶叶——下关大众沱茶或砖茶。这种茶入口涩,茶气劲道,同时伴有烟味(由于夏茶季节雨水多,不能晒干,就只能在烤房烤干,烟味就出来了。雨水未干也是烟味的主要来源)。然而这些看似“重口味”的特质却成就了烤茶的关键基调;最后是酱料,这是一种火麻子与花生磨碎后混合而成的酱料,有时还会加入芝麻。花生是健康食品不言而喻,火麻子经现代医学证明也是一种长寿食品。

华坪烤茶混合小米和茶叶,会有淡淡的糊香和茶叶的微苦,秘制的火麻子酱让茶汤口感愈加香浓,出罐时加入少许盐巴更像是一种味觉上的奇妙转化,使茶汤更加咸香、回甘。有的年轻人还会根据喜好加入一小块乳扇,待其溶化后,茶水颜色就会变白,伴有浓郁的奶香。烤好的茶汤色泽淡雅,偏绿,如果将它盛入一个精致中国瓷杯中,就是一杯“华坪版”的英伦奶茶。

就像白酒要有下酒菜,英式下午茶要有精致甜点,一次完整的华坪烤茶也要有自己的配餐。在华坪荣将镇的乡间,一些农家饲养野蜂,烤茶时,在旁边摆放糍粑和饵块,饵块一般用作烤,糍粑一般用作炸,之后蘸酥麻,再裹上一层蜂蜜。糍粑的“糯”,酥麻的“香”,再加上蜂蜜的甜润,一块普通的糍粑竟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人们围坐火塘,边吃糍粑,边喝油茶,边话家常,这便是一段华坪烤茶的柔软时光……

永胜烤油茶用稻米烤出的油茶站在华坪的制高点,就能看见几座山峰之外的永胜县,永胜烤茶也叫烤油茶,与其说它是茶,更不如说它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饮品。永胜烤油茶与华坪烤茶的烤制相似,但内容却更为丰富。烤茶的底料一般选用当地上好的稻米,将其焙成金黄色,茶叶也是下关沱茶或砖茶,但茶叶须先在做糯米饭时,放在甑头上蒸松,再晾晒后备用,这样茶叶便浸透着一股糯米香味。永胜烤油茶的第一步是将小米和茶叶放入陶罐中慢慢炒香,之后加水煮沸,做成第一道底汤。之后加入盐巴、生姜、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米干皮……真正有生命力的民间美食不会一成不变,永胜的烤油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意空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各种食材,众口都能调。如果要吃甜就加红塘,如果觉得营养不够则加入鸡蛋,就连剩余的茶渣也不会浪费,茶渣也是一种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食品,小孩子们最爱吃。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较少有条件和闲情逸致用柴火去烤茶,有的就直接在电磁炉上烤油茶。但就像柴火饭与电饭煲煮出来的饭不可同日而语,真正的烤茶一定要用柴火慢慢煨烤,边烤边话家常。烤茶不仅仅是喝一次茶那么简单,它更多是一个情感的载体,更像是人与人、人与茶的一次对话。

丽江龙虎斗斟上小半杯苞谷酒

龙虎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威猛,会让人联想到“飞龙在天,降龙有悔”等绝世武功。龙虎斗自古就是纳西族人治疗风寒感冒的一剂猛茶,事实上它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制作方式很奇妙,会在当中加入酒。

龙虎斗第一式是“蛟龙入水”,即熬制茶汤。首先将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焦黄后,向罐里冲入开水,顿时罐内茶水沸腾、泡沫四溢,好似蛟龙入水。茶汤熬好后待用。

龙虎斗第二式“猛虎热身”。酒是龙虎斗治感冒的关键,在温热的茶盅里倒进小半杯苞谷酒,有的会用火柴将酒点燃,杯上立刻燃起隐约的蓝色火焰,仿佛猛虎怒吼热身,准备迎接蛟龙。

龙虎斗第三式“龙虎斗吉祥”,即将滚烫的茶汤倒进茶盅内(不能将酒倒入茶里),沸茶入酒的一瞬间,滚烫的茶汤与蓝焰的烧酒迸发出火光,茶香酒香彼此裹挟,发出激烈的“啪啪”声,酷似天上蛟龙俯冲下来,与地上猛虎激烈交缠。纳西族人把这种响声看做是吉祥的象征,通常会由纳西族少女奉上这杯仍在“噼啪”作响的龙虎斗,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龙虎斗的茶汤色泽澄黄,杯底沉落着焦黄的普洱茶叶,酒的味道依然浓烈,味道虽然不像鸡尾酒,但形态却与一杯正在燃烧的B52鸡尾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还会在酒盅里加入一个辣子或花椒,饮者周身发汗,四体通泰,是纳西族人治疗感冒的传统秘方。

大理三道茶一只“蝴蝶”漂在茶中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与百灵鸟有关的茶

在云南的彝族集聚地,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百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百灵鸟翩翩起舞,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就和百灵鸟有关。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一般为土陶或紫砂制品。茶叶是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瞬时泛了上来……这便是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

糊米罐罐香茶的第二道茶叫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好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让茶香米香充分溢出。此时加入无量山3000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客人喝完第一道茶时,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云南红糖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

布朗族烤茶喝新茶先制作烤茶

惠民乡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距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县城70余公里。据芒景缅寺木塔石碑记载,这里的茶树种植可以追溯到公元696年,距今1200多年,后经几个朝代连片垦植,至今已达1万多亩。

每年3月,景迈山的布朗族人都要赶制春茶,茶青就来自附近的古茶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相信自己就是茶神的子孙,春茶大部分制作成普洱茶,但老一辈的布朗族还是喜欢喝自己存放的一年以上的散茶。

按照布朗族的茶文化,在喝新茶的时候,要将其制作成烤茶,所有制茶的工具都是就地取材。首先将茶叶放在一个木瓢内,将烧热的火炭放入木瓢与茶叶混合抖动,这样便能够驱除茶叶中的寒气和杂质,同时调制出一种独特的花香,之后将茶放入一个小陶罐中烤热,加入热水,倒进碗中饮用。来自森林的古树茶,山野之气强烈,苦涩,回甘迅猛,过去布朗族先民下田劳作,必须喝茶来解乏,在他们的观念中,出门劳作要是忘记了携带饭菜,他们不会返回来拿,但要是忘记了那套烤茶的“家私”,那肯定是不行的。布朗族与茶的渊源已经渗入他们的灵魂,可以说,布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茶的历史。

佤族烤茶区别传统罐子烤茶

还值得一说的是,佤族烤茶也叫铁板烧茶,它区别于传统的罐子烤茶,而是将茶叶放在一块铁板上进行烘烤,至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再用清水注入茶杯,将浓茶水兑清。佤族烤茶汤色红酽,提神生津,解热除疾。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现在佤族人依然保留这种饮茶习惯。

傣族竹筒香茶嫩甜竹筒即是盛器

竹筒香茶是傣族人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制法有两种,一是采摘细嫩芽,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甜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既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

另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入小饭甑里,与糯米一起蒸,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竹筒口,放在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待竹筒由青绿变为焦黄,筒内茶叶全部烧干时剖开竹筒,竹香茶即制成。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放入碗中,冲入沸水约5分钟即可饮用。这种方法制出的竹筒香茶,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

傣家人到田间劳动,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山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入竹筒香茶再烧数分钟,待茶水稍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既解渴又解乏。

哈尼人在野外劳动时也喜欢烤茶,一切茶具都来自山野,劳作席间,就地燃起一堆篝火,砍来一节新鲜竹筒,盛满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烧煮。同时采摘适量新鲜老茶叶,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待竹筒中的水烧开后,用手将烤茶揉碎入竹筒中煨煮片刻后即可饮用。

傈僳族漆油茶本地漆油代替酥油

滇西北的中甸、丽江受藏文化的影响,喝酥油茶之风很盛,传统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亲,它是将茶饼烤黄后加水煮涨,倒入酥油筒内,和酥油、盐巴等物剧烈地搅拌,使酥油变成雾状与茶汤混合在一起。酥油茶传到怒江,当地人仍以烤茶为底,只是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创造了漆油茶。虽然外地人无法习惯漆油的味道,甚至对漆油过敏,但漆油茶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漆油是用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蜡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们待客的饮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开水烫后去皮、炒香、捣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开水,放入茶叶,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盐和茶水混合为一体,上下来回地搅动,直至漆油与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搅得越均匀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彻底。

云南少数民族之彝族茶俗


彝族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1990年全区彝族人口37.6万人,西双版纳州彝族人口3.9万人。彝族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风尚,每当客人临门,主人便沏茶、敬烟、热情招待,态度亲切。彝族同胞称茶为“拉”,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彝族总是将云南普洱茶放在酒和肉之前,形成了“一茶二酒三肉”的饮食文化的特色。

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云南彝族饮茶的方式主要有:

烤罐茶:彝族人十分喜欢饮用。先将茶叶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入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入热开水至灌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彝族的烤罐茶,色、香、味和浓度具佳。

清茶:彝族的清茶,是将泉水盛入铜茶壶,置于火塘边煨热,水温增至水面冒气时,倒适量水入煮茶罐,放进茶叶,在火塘上烧煮,煮沸后用搅茶棍搅动,渐成金黄色,用火钳将茶罐取下来,搁置片刻待沸止后,经过滤倒入茶杯中即可饮用。

盐巴茶:这是彝族最喜爱的一种日常饮料,先掰下一块当地生产的紧茶或茶饼,砸碎后放入陶罐内移近火塘烘烤,当听到罐内发出“劈啪”响声并散发出焦香气味时,即向罐内缓缓冲入开水,再煨五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将茶罐移离火塘,再将浓茶汁分别倒入碗杯中,加开水冲淡即饮,可配吃玉米粑粑之类的食品,味道十分舒适可口。

打油茶:用茶壶煨煮茶水至沸,用漏兜将茶水滤入冲茶筒,再用勺或竹片将酥油、麻籽油、蛋清、盐巴等香料放入茶筒内,然后左手握筒,右手来回抽动筒内拉杆,待茶汤和香料均匀后,即可倒入茶杯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云南少数民族之佤族茶俗


思茅地区的佤族主要分布在西盟、澜沧和孟连,其他县市和西双版纳有少量分布,全区1990年有人口13.7万人。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他们都是爱喝普洱茶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饮茶民俗,下面就普洱茶与彝族佤族民俗做一介绍。

喝浓茶

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小铁锅里炒至焦糊,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初饮者,感到苦涩难咽,过几分钟,一股甜味又回荡口舌。喝一杯浓茶,便可长时期解渴。佤族外出劳动或远行而归,都要煮浓茶喝。

茶与葬俗

佤族丧葬实行土葬,老人死后,用麻布裹尸后停放在主火塘左边,晚上在“魔巴”带领下,众人围火塘跳“布朗隆归”舞,亲友带一瓶酒、一包茶作为丧礼。在佤族文化的各种歌谣中,常常用拟人和比喻、隐喻手法来抒发人的喜怒衰乐和悲欢离合情杯。其中,茶叶、甘蔗、槟榔、芭蕉、葫芦、田地房屋、山川竹树等都是歌谣比兴的对象,茶叶就是常用的比喻、隐喻物种。

擂茶

擂茶是佤族中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即将木擂缸擂好的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陶罐内共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与佤族饮用的擂茶相吻合。

铁板烤茶

铁板烤茶佤族语"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首先用壶将泉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烤,致茶色焦黄闻到茶香味后,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是佤族流传已久的饮茶方法。

茶与盖新房

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由家长带队,领着一群老人和小孩每人带上礼品从外面进入房内,礼品有水酒一缸、糯米饭一锅、茶叶一包、盐巴一块等。

茶与佤族婚俗

佤族订婚,要送三次“都帕”(订婚礼):第一次送“氏族酒”六瓶,不能多不能少,另再送些茶叶、芭蕉之类,数量不限;第二次送“邻居酒”,也是六瓶,表示邻居同意并可证明这桩婚事;第三次送大礼,“开门酒”只一瓶,是专给姑娘母亲放在枕边晚上为女儿祈祷时喝的,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要到齐,要杀大公鸡、煮鸡肉烂饭,宾主吃喝畅谈,最后商定结婚日期。送结婚礼“结拉”时,礼品中也要有一斤茶叶。举行婚礼“汝戛包”时,请杭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一定要有一碟米、一包茶叶、一块盐巴,礼物只能是单数。

烤茶,烤出来的茶?


烤茶是白族的传统茶俗。白族人家的堂屋,一般都设置了镶以木架的铸铁火盆,上面放有一个铁三角架,来了客人,主人便让客人到堂屋落座,并在火盆升火,放上砂罐准备烤茶待客。待砂罐煨热后,放入茶叶,迅速抖动簸荡偎烤。待茶叶烤至徽黄色,飘逸出清幽的茶香时,冲入一勺开水。这时,只听‘佣”的一声,被冲起来的茶水泡沫也升至罐口,有如绣球花状,堂以立时飘逸一股诱人的茶香。这一冲茶之声,又响又脆,因而又称烤茶为“雷响茶”。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制饮烤茶的方法是: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待泡沫散去后,再加入开水使其烧涨,即可饮用,饮之清香回味,润人肺腑。烤茶冲饮3次,即弃之。若再饮用,则另行再烤。如来客甚多,每人发给一个小陶罐和杯子,自行烤饮。

待茶泡沫落下砂罐时,便可冲入开水,斟茶献客了。煨烤的茶水,茶色澄黄,浓香扑鼻。烤茶一般冲水三道,边煨烤边品茗:初饮觉得其味微苦,再品则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觉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满齿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谓“头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饮第二道茶时,还往茶内放入核桃仁片、红糖、蜂蜜和几粒花椒,别具一番风味。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灵鸟衔香

糊米罐罐香茶的烤罐要肚大口小,大小适中。茶具为土陶和紫砂制品为主。泡茶讲究取无量山泉水。烤茶之前先烤罐,待罐极热之时,将茶叶放入,在炭火上翻转烘烤,当茶叶焦黄时,再将烧开的水一下子冲进去,一阵清香登时泛了上来。

这第一道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若你身处彝族盛典,美丽的彝家小姑娘将奉上这碗清茶,为你洗去一身风尘疲惫。

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无量山的晒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将陶罐放在火炭上,加入事先炒至黄色的糯米和茶叶,边烤边抖动,至茶叶泛香糯米焦黄。糊米罐罐香茶又俗称“百抖茶”,以腕力抖罐,令米不至糊底,也让茶香米香混杂着充分溢出。

此时加入采自无量山三千米以上的特有红豆草和少许山河坝红糖,继续抖动到一定火候时,浇入开水,再加入一小块生姜,煮两分钟即可。当你喝完第一道茶,这第二道糊米茶已经煮好,火候合适的茶汤应呈红色,香气甘甜,饮后神清气爽、满口生香。

寒冬时节,天色微明,彝家男女在出门劳作前定要喝上这么一碗醇厚浓郁的糊米茶,浑身发汗,精神振奋,一整天干活都格外有劲。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自然之礼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茶少了些雅致趣味,多了强身健体的实用性。粗陶烤茶,大碗喝茶,盐、姜、花椒等统统可以入茶。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彝家糊米罐罐香茶的传说总与治病有关,相传银生第三任节度的女儿因病长期不思饮食,节度遍寻良医,却不见效果。有个侍卫将自家的彝家糊米罐罐香茶奉给小姐,小姐痊愈,节度大喜,下令将此茶作为府治茶道,以至流传至今。

糊米茶进入现代茶室后被加入了更多装饰元素,却总不掩其粗朴之美和实用功效。云南红糖色泽米白,口感清爽,红豆草解毒去邪、清肺理气,糊米入茶温暖脾胃,生姜辛辣驱寒。一碗糊米罐罐香茶,冬可暖胃,夏可清心,可说是大自然赐给彝族人的厚礼,而彝家人又将这份礼物转送给每一位远来的客人。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余杭径山:禅茶幽静慢生活


六月,水暖风爽,正是亲近大自然的好时节。放慢脚步,在光影斑驳的林间公路上,我们享受着径山的静谧之美,一路寻觅着乡村的悠闲与美丽。

距离杭州主城西北30公里的径山镇,被杭城的骑友们称为“骑行圣地”。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拥有崎岖而陡峭的盘山公路,更因为这里拥有许多怡人风景和绝佳美食。沿途的骑友说,径山有着最为纯正的原生态之美。

绿树成荫,溪流潺潺。游览径山,“一心两翼”是精华中的精华。“一心”就是双溪集镇休闲体验中心,整条古街上,径山特色文化、径山制造的土特产、工艺品琳琅满目。

悠悠的径山寺古道,连带了径山的西翼。行至一片绿草青青处,便到了翠峰庄园。带着森林庄园的厚重感,这里成为了婚纱摄影的拍摄地,不少新人慕名而来。另外,这里还是马术等亲子活动的综合园区。今年暑期,首届翠峰国际童子军马术夏令营将在这里开启。

东翼的小古城,是城市人向往的悠悠“慢谷”。私家菜园、地头烧烤、儿童垂钓……这里的阳光农场是都市人回归田园、寻找健康快乐乡村生活的好去处。60亩金色池塘,是垂钓的绝佳之地。一旁,取名“茶经”的餐厅,以“粮仓”作为饭堂,土酒烧配土菜,还有新鲜的四时之蔬。

更有意思的是,小古城里,池塘上的桥,叫“发呆桥”。发呆桥上的亭,叫“发呆亭”。亭子边还泊着一艘画舫,名曰“发呆号”。在这里,享受发呆、享受放空是最大的乐趣。

留驻好时光,散漫之中,仿若一夕百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风茶俗之烤茶—云南的慢生活》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