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雅集、叙情、明志,百余年来,茶艺的气韵格调在满足文人墨客品茗雅趣之余,又将现当代紫砂创作推至文化,乃至市场的层面,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紫砂潮”,令它在曲折蜿蜒中一步步疯狂扭转。

拍场疯狂“走牛”

11月19日,北京东正2015秋季拍卖会上,一套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咖啡具,以9200万元高价成交,创造了中国紫砂壶拍卖的最高纪录。消息一出,引发圈内外热议。因竞拍者为影视明星杨子,网络上的传闻也多了一些娱乐的话题。

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咖啡具

顾景舟制松鼠葡萄十头套组咖啡具(局部)

“紫砂壶市场的热度一直在持续,9200万元对投资大鳄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开支,但是,当影视明星与紫砂壶联系起来,就多了一点味道。实际上,争论真伪是所有艺术品共同面临的问题,不是紫砂壶独有,所以,也无可厚非。”江苏省宜兴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紫砂文化研究学者张明强表示,买家既然愿意花费9200万元高价竞拍,一定对这套作品比旁观者了解得更全面,研究得更透彻,应该是对其价值有一个较好的期待。只不过对绝大多数紫砂艺人和收藏家而言,落槌的瞬间还是相当震撼,创造了有史以来顾景舟作品的价格之最。他将其称为“喜马拉雅山顶价”。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寒汀石瓢壶(北京保利供图)

无疑,9200万元的高价对整个紫砂行业起到了一定提振作用。而从历年的拍卖情况也不难看出,现当代紫砂的行情一直在节节高升。1994年5月6日,一件顾景舟的优秀作品在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进出口部被香港藏家以74万港元竞价买走,创造了顾景舟紫砂壶的第一次高价。从此,顾景舟及一批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工艺师的作品价格水涨船高。从2000年开始,香港、台北、北京等地的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先后出现了当代紫砂壶的身姿;2010年,紫砂专场诞生了顾景舟制作的第一件过千万元的紫砂壶;2014年春拍,顾景舟创作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2015年秋拍,恰逢顾景舟诞辰100周年,北京匡时推出“可以清心——紫砂及茶道具专场”,北京保利亦推出紫泥载道——文人紫砂专场……各大拍卖行对紫砂专场愈加重视。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茶具(中国嘉德供图)

紫砂壶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的波段,特别是过去的三十年,紫砂文化开始了繁荣的局面,紫砂人才辈出,紫砂创意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紫砂壶收藏热,现已发展到了紫砂艺术金融,包括紫砂信托、紫砂壶份额上市交易等形式多样的紫砂金融衍生品。紫砂艺术市场被广大爱好者的收藏热情烧得滚烫。而顾景舟创作的作品更是十年一个台阶,让紫砂壶市场一步一步走向“疯狂”。

张明强筋纹石瓢壶

“当前的紫砂壶市场可以说是顾景舟一枝独秀。而高价壶的创造,给从业者以信心和热情,对提高从业者的艺术抱负起到了鼓舞作用,让贫寒的紫砂壶从业者逐步迈向富有,让紫砂壶爱好者慢慢成为价值投资者。既繁荣了中国传统茶艺文化,也为爱好者提供了精湛的艺术珍品。”张明强表示。

何道洪大松竹梅壶(北京保利供图)

浙江省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李长平也表示,不管近几年紫砂行情如何跌宕起伏,顾景舟的作品始终稳中有升,尤其是其精品代表作,价格可谓一路“走牛”。

火热中的微凉

现当代紫砂在拍场的火速升温,伴随着的却是传统市场的凉,似乎折射出近些年来紫砂市场的乱象。

“与传统的实体市场相比,拍卖市场确实火爆,实体销售却步入谷底,原因之一是各地的传统经营者对紫砂艺术的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创作紫砂壶需要文化修养,而经营紫砂壶同样应该研究紫砂艺术与行业生态;二是这几年全国的茶城迅猛发展,几乎每家茶叶店都在出售紫砂壶,数量扩张得太猛,导致一些新商家觉得生意难做;三是紫砂壶行业没有相应标准,市场信誉还没有较好地建立;四是受到了网络销售的冲击,微商与昂贵的实体门店租金以及税费不同,销售成本相对低廉。”然而张明强也坦言,拍卖市场其实亦存在着某种“虚火”之势,比如拍场的火爆令一些从业者将自己的作品送进拍场,以体现其价值,造成自拍、自买,抬高价位的现象,而更高的价格与自身作品的艺术水准拉开了距离。收藏家应对此保持理性,跟风的爱好者也应慢慢学习,在韬光养晦中逐步锻炼自己的鉴赏能力。

至今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让大部分玩家难以对紫砂价值进行可靠判断,很多人开始过于重视紫砂艺人的“身份”和“头衔”,长此以往,令当代紫砂市场陷入了怪圈。

“人们追求职称多半是从利益考量,可能并不知晓这是阻碍紫砂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毕竟,消费者在对紫砂艺术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职称作为参考要素有一定的道理,至少可以判断作者的从业经历与年限,但职称有时却变成了障眼法。其实从业人员的技术职称并不等于紫砂壶的艺术价值,职称通过是技术、从业年限主观评价出来的,与客观的艺术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张明强看来,紫砂壶的成型技术同木匠、玉匠一样,熟能生巧,紫砂行业进门容易,出道难,“99%的紫砂壶仅仅是一种泡茶工具,技术好的紫砂工人捏出的绝大部分是工艺品,与艺术品相距遥远。记住,我们买的是壶,不是壶底的名字,更不是买一张附在壶中被忽悠的证书。”

“大多数玩壶人可能并不懂其中的门道、知识和文化底蕴,彼时,职称就成为大家评判的依据,慢慢地也就形成了一个阶梯。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玩家需要警醒的是,即便拥有同等职称的人,作品水准也可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李长平表示,德艺双馨的紫砂艺人应该自律,不被眼前利益蒙蔽,令名声受损;卖家要兼顾效益和品德,树立良好的形象;紫砂爱好者则要在收藏之前规划好自身定位,不必追逐大名家,要量力而行,不盲目。

除了唯职称论的怪象,在市场的繁荣下,现当代紫砂也出现了代工壶、伪作等隐忧。“代工壶、伪作是中国所有艺术藏品的一个通病,不是紫砂壶独有,从另一个层面看,正是伪作仿品才使文玩市场具有独特的风景。试想,如果没有了伪作,广大藏家亦少了一种玩味,少了一种学习研究的价值,少了一种投资风险的游戏。玩收藏与玩股票在有些地方是相通的,如果缺少风险,那钱还不如放在银行保险。”然而张明强也表示,这些毒瘤会随着紫砂整体市场的发展而被淘汰,这是自然规律。目前买家要做的,是找寻那些德艺双馨的作者,让代工者没有生存的空间,保证紫砂行业继续前行。

波浪式健康前行

随着老一辈艺人作品的稀缺,现当代紫砂作品逐步受到市场认可。业内人士表示,紫砂壶市场的繁荣,实际上归功于当代紫砂艺术的繁荣,当前是紫砂艺术发展的最好时期,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群体的从业者加入到紫砂队伍中来,补充了新鲜血液,给它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动力。

张明强表示,当代紫砂壶作品的收藏原则,主要看它是否为正宗纯正的黄龙山矿料、是否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制作、是否富于人文思想创作理念,造型是否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品位和趋势,还要考虑作者的人文品格,深入了解其人格修养。“紫砂壶是手作之美,是艺术理念在壶上的具体反映,只有具备纯粹的原料、精湛的工艺、唯美的造型才是玩家追求收藏的方向。”

“买家要独具慧眼,挖掘其中的潜力股,注意作品水平,同时考虑师承关系和学院背景是否被市场接纳。另外,也要提高自身对紫砂泥料的悟性,遵从本心,不随波逐流。”李长平表示。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扩大,优质紫砂壶将受到部分企业机构的追捧青睐,或为当前的紫砂市场带来新的契机。

“除文博单位以外,机构收藏基本上是机会主义,他们的出发点是赚取利润,与个人收藏有一定的区别。收藏是为了学习与研究,投资却是为了在转让过程中获得差价利润。”张明强坦言,一个艺术门类,如果机构投资者逐渐增加,这件东西的价格就一定会疯涨,紫砂壶也一样,收藏个体不管多少,如果没有公司机构包装运作,价格也一定无法抬高。总体而言,现当代紫砂市场已经很繁荣,只要收藏者理性、进一步深入紫砂生态、了解紫砂艺术的过程、深谙紫砂工艺、提高审美情趣,紫砂壶市场就一定会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紫砂艺术也会创造崭新的未来。

“从整体环境来看,现当代紫砂市场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波浪式前进,这是比较健康的走势。”李长平表示,紫砂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优质的泥料会越发稀缺,紫砂艺人也在一步步塑造着自身潜力,所有的因素都会支撑着市场继续“走牛”。

(文章来源:新金融观察记者王妍妍)

CY260.com编辑推荐

邦东“牛”人


曾经有人说:冰岛归来不喝茶。我却不以为然,在云南,好茶太多,只是大家更多地认识了班章、易武、冰岛、昔归等等(此处排名不分先后。)走完冰岛,我决定再去距离临沧城区六十多公里的邦东乡看看。

“一览众山小,一吐停不了。”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让我实在吃不消。迫不得已,大家晃晃悠悠地下了车,赶紧看看远处的风景。

都说帅到没朋友,我看未必,一个路过的邦东乡村民就主动招呼我上了他的摩托车,“一览众山小,摩托最好跑”,很快就来到了朋友的茶园。

牛乐,一个朋友的朋友,虽说这关系有点远,但是听说他打理的茶园在邦东颇具规模,今日特登“山门”拜见。

牛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大”,他整个人都比我大一号,声音非常的浑厚、低沉,握手也很有力度。他的茶园里古树交错生长在乱石堆中,茶树下的泥土厚且松软,各种寄生植物杂生,春茶芽翠绿而饱满,牛乐对每棵茶树都如数家珍。

他拉我站上了一块巨石,俯瞰整片茶园。他说:“陆羽说,好茶生于乱石,你看这些茶树,是不是跟茶圣说的一模一样?”

“这里所有的茶喝的都是大雪山上流下来的泉水。”

“你信不信,连土都是甜的!”

他告诉我,虽然这些茶树都不是他的,是从村民手里租来的,但接手那天起,他就开始不断地告诉村民要有“有机生态”的理念。他希望十五年后,当茶园还给村民时,比起十五年前要更好!

牛乐是个东北爷们儿,跟我算半个老乡。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从大东北跑到云南来。

“还不是为了一个姑娘。”

“十年前,就是她,让我喝上了云南茶,后来,跟着她一路喝到了云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北方人比较简单,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幽默感。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他跟我一样都是左撇子。

他夸我:“你们左撇子好啊!聪明!”

我也抱拳:“谢谢哈,你们左撇子也聪明!”。

“哈哈哈哈……”

我们聊起做茶的事情,他说他会确保每一片叶子从茶园到茶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天然纯净、无污染的。如果足够干净的好茶,第一泡根本就不用洗茶。”我做的茶,我自己都会带头来喝第一泡。”

古树出好茶没错,但好的原料也要遇到对的人。牛乐对茶的尊重与执着,让我觉得他是与邦东这片古茶林最匹配的人。

一泡好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对了,茶就对了!

乌牛早茶的传说


在永嘉县,还流传着一个有关“乌牛早”的神话传说。传说当年状元蔡襄欲造洛阳桥,却苦于无钱,为此十分忧烦。南海观音菩萨决心帮助蔡襄,于是化作一位绝世美女立于舟中,声称如果有谁将银锭掷中其身,即终身相许。消息一传出,引得无数官宦富豪子弟争相投银,一时间银锭纷纷坠落,热闹非常。

这时,正巧“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经过此地,见此情景觉得好笑,有意为难观音,便化作一个倜傥少年,暗中用拂尘一指,将一粒银锭牢牢贴在观音身上,观音知此事系吕洞宾所为,却又不好发作,羞愤交加之下回到普陀,一夜之间气白了头。此事被西天如来佛祖获悉,佛祖轻笑一声,命人赐给观音一株仙茶。仙茶清香扑鼻,观音仅摘三片嫩叶,用甘泉冲泡饮之,顿时白发转黑。观音见此茶如此神妙,遂将仙茶栽于竹园中,不料被仙牛闻得清香,张口来嚼,被观音发觉,仙牛便衔茶而逃。观音紧追不舍,一直追到风景秀丽的瓯江口北岸,楠溪江畔,观音见此地清山秀水,绿树葱茏,正是栽培仙茶的好地方,便将仙牛打落云头,又在仙茶上洒上甘露,仙茶从此便在层峦之中生根发芽。直到今天,每当瓯江落潮时节,这头仙牛还能露出江面,当地百姓称之为“乌牛”(现永嘉县乌牛镇),而由这株仙茶衍生起来的茶树,也比其他茶树发芽早一个月左右,且香浓味甘。

人们在早春,就能捧杯品尝乌牛早新茶,成为近几年的新时尚。

走自己的茶路,让喝的茶走心


喝茶,简单了来说,两个动作,拿起,放下。这往深里说,是对于生活的心态,是洒脱,释怀,还是一路单纯的心态。那如果,复杂了来说。喝茶其中的步骤,不可谓不繁多。

首先从选茶,是顺应季节,还是顺着当天口感所需?很多时候,看着茶箱里的茶,竟不知道要喝哪一款?选好茶,等待煮水;选好器具,每一次注水,出汤,都力求最大唤醒茶性。茶汤一入口,是浓了,是淡了,香气是高扬了,还是平淡了?茶,好喝了,内心窃喜。茶味,首先在于茶质好,其次还要冲泡得法。才有最优质的口感。

对于此,很多喝茶人,一直追求,用何种器皿煮水,怎么样的手法注水,可谓是专注泡茶,泡茶到最后,完全忽略了如何去喝茶。只觉茶好,然而茶在口中,却说不出具体滋味。

专注茶事,却不知茶滋味。买茶靠引导,喝茶靠指导。

当然这样留于形式的喝茶方式,自己也经历过,初接触茶,拿壶煮水,揭盖注水之时,手指微微有颤抖,每一次注水遵循特定规。最近很多时候,会假装是不懂茶的游客,去茶店喝茶,且耐心的听着茶艺师和你说一通冲泡法,听他们说着茶口感。发现,真不懂茶的人,会惊叹于茶艺师的博学与细腻。很快融入他们营造的品茶意境里,至于茶汤口感,全然不是自己所感受的。因为有了引导,自己也就再懒得去想,思索茶的滋味。茶事也就成了回忆中的循规蹈矩。

细细回想,这样的过程,不难记起。总有一段时间,我们遵循着其他人的口感来喝茶。往往不明白什么才是茶之真味。因为不懂,所以不自信自己品茶味。喝茶便说喝不了,喝不懂,其实茶味无非便是苦与涩,甘与津。唇舌本是自己的,何来品不出之说。

而会自己喝出茶味,需要多久?至少半年?首先要了解茶叶,制作到分类形成,再学会冲泡。其实不然,只要明白什么样的滋味入口,是取悦味蕾的,是自己舒适的。最近喝茶,因为假装不识茶,发现很多新茶友,其实全然不知茶叶从何来,怎么形成,如何冲泡。茶汤入口后,会用心感受苦在哪,涩在哪,回甘什么时候出现,舌面生津在哪里。

说起简单的几个感受点,拿我个人来说,却用了一年时间才学会自己感受,全因为一开始总是跟着别人的口感在喝茶。新茶友的大单想象,用心体会茶味,确实给喝茶多年,却不知怎么喝茶的茶友一个深刻的借鉴作用。

其实会喝茶,不需要多久,喝的茶走心了,在舌面,就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感受。

“人走”未必“茶凉”


常常听到一些退休或调任的领导干部有这样的感慨:“人一走,茶就凉”。其意思再明白不过,毋须再去解释,但为何“人一走,茶就凉”值得说说。

现实生活中,一些慑于权贵,点头哈腰,献媚取宠的势利小人,在领导在位时百般讨好,假其权名而谋己之利,而一旦领导不在位时自然会阴阳变调,上下颠倒。有些领导在位时,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作风霸道,处事不公,自私自利,摆架子耍官腔,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所以当他实权旁落,人们感到扬眉吐气了,对他冷落,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就不能不从自身找找原因了。与此不同的是,有的领导同志退下来或改任非领导职务了,人们对他敬重如有加,亲热如故,见到他不但一如既往热情招呼,谈笑风生,还登门拜访,嘘寒问暖。盖因他在任时,工作认真,尽职尽责,办事公道,真诚待人,深受群众的信赖拥戴。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民心是杆秤,人心不可侮”。领导干部在任时,如何行政、如何处事、如何对待百姓疾苦,群众心里非常清楚。那些“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人,别人对他的爱戴可能是他离任后甚至死后才得到,但那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树在人们心中,那碗群众心中的“茶”,永远是热的。而那些在位时不择手段地追求名利借权势唯我独尊,工作上碌碌无为,对群众刚愎自用的人,离任后必然会受冷落,遭骂名。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为官掌权者,要想人走“茶”热,莫学前者,当效后者。

走茶马古道 品历史黑茶


2009年2月20日至22日,清风拂面、春光烂漫。中国黑茶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组织2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安化黑茶爱好者举行了“安化黑茶”新春寻根之旅活动。他们在安化走茶马古道、品历史名茶、看茶文化表演、听古老传说,体验了中国最后马帮马背上的生活,感受了安化黑茶的无穷魅力。

安化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主产县,中国黑茶的发源地。自唐代便有“渠江薄片”闻名于世;安化黑茶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安化黑茶中的花卷茶(俗称千两茶)采制工艺独特,可谓吸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光,积力量之阳刚,堪称“世界茶王”,是中华茶文化的瑰宝;安化独创的黑砖、茯砖、花砖(三砖茶),天尖、贡尖、生尖(三尖茶)被誉为中国黑茶之至尊。

明清时期,安化境内沿资水一带,茶行、茶庄、茶商号林立,每当茶叶上市,全国各地茶商云集,车水马龙,人潮如海,热闹非凡,故有时任知县赋诗感茶事“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鼎盛时期,安化茶工十万,山山种茶,四时运茶,条条古道载茶马。在这里还有千年前梅王留下的或是宋朝茶商军留下的中国南方最后的马帮。

安化黑茶资源丰富、品质优良,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安化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境内崇山峻岭,资水穿泻而过奔腾不息,资水两岸青山叠翠,终年云雾缭绕,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正是这特定的生态环境,滋育了品质上乘的国家级优良茶种??云台山大叶茶群体品种。千百年来,安化人民立足资源优势条件,世代以茶为业,总结和积累了一套精湛的传统制茶技术,尤其是黑茶初制工艺,普及在茶农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采制技术的独特性,使安化黑茶具有其他茶品难以比拟的品质优势,发酵产生一种俗称“金花”的冠突散囊菌,具有降脂、暖胃、促进消化、清理肠道等多种保健功能。“安化黑茶,中国独有;中国黑茶,安化独尊”,安化黑茶制作工艺目前仍是受国家保护的二级机密。在我国西北地区,黑茶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美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的变化,市场对黑茶需求不断扩大,近年来黑茶已由过去单纯的边销逐步转向内销、侨销和外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国内外刮起了一股“黑旋风”,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人走茶热情未了


16年前,著名报人范敬宜写了一篇文章,叫《人走茶凉属正常》。意思是说,原来当领导在“台上”是“头儿”,现在到“台下”成了“老头儿”,就该转回到“当头儿”之前的原点。如果还想着门庭若市,反倒不正常。“故将军”硬要和“今将军”攀比,岂非自寻烦恼。

如果说“人走茶凉属正常”,体现的是老同志的高风亮节。那么,最近一位领导送别同事的“赴新赠言”,也值得玩味。他说:“希望到新单位后,不说别的,离开那天如果真能做到‘人走茶热情未了’,就知足了。”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概括。“人走茶热情未了”,是对工作情谊的一种写照。初听起来,好像在善意提醒大家,不要“势利眼”。往深里一琢磨,这位领导专门寄语“人走茶热情未了”,显然有的放矢,不是随口说说那么简单。你看,“茶热”不假,哪儿都有,随时可候。但问题是,不是谁都有喝、谁都能喝的;“情未了”是真,但要看是敬佩之情、感激之情,还是其他什么情……为官一任,要做到“人走茶热情未了”,看似简单,其实不易。表面看是生活细节,其实反证了为何“人走茶凉”的哲学命题。

古人云,“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谁是知音?好茶敬谁?志同道合者——“共同事业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人”!但凡心智健全的人,对那些“干蝇营狗苟之事”“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只说不做”“道”不相“谋”的人,料不会热茶相迎;拉不开面子,即或给杯热茶,也不一定会有好脸色。所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就是这个理,心不纯正、手不干净,就是想摸一下杯子,那也是万万不能的。不恰当地套用一句话,叫“朋友来了有好茶,坏人来了快关门”,乃人性本质、正气使然。不“落井下石”就算念旧,善莫大焉了。为官一任,要做到“德艺双馨”,不被人“戳脊梁骨”,人品、官德缺损一丝半毫也不行。然面对大千世界、纷繁社会,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届时一句“老领导请喝茶”,也算“组织”和同志们“认可你了”,还有啥比这更值得高兴的?!

再说“情未了”,就像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你敬他一尺,他还你一丈;你谦逊善良,他恭让有礼;你有再造之恩,他有回报之意;你有帮助之情,他有感激之谊。同样,徇私情不讲公情、枉人情漠视道情、纵己情不顾他情,情就会离你远去。不但谈不上感情,可能还会记你“恶情”。即或“讲那过去的事情”,大家也会装“失忆人”。真要结下“共同的战斗情谊”,再掰也拆不散。即使远隔万里,“心也在一起”。没到这个份儿,再撮合也难是“一家人”。为官“台上”讲感情、有常情,“下台”自然获真情、情更长。

“情未了”还有另外一种注解:君不见,许多“下台者”前脚刚走,后脚就被揭露出贪污情、枉法情、婚外情……“台上”怒不敢言,未必“下台”还沉默是金。“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法治社会,但愿少一点这样的“未了情”。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工作也不是为了出名挂号,博取大家的“好感”。从内心和本意讲,离任的同志也未必真的在乎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但“饿死事小、名节事大”——“人走茶热情未了”,不过是给自己走过的路,作一次总结,留一份念想。其实,反过来一想,不管是“人走茶凉属正常”也好,还是“人走茶热情未了”也罢,保持内心的那份对事业的追求、对操守的遵从,但求问心无愧最重要。

嘿!茶来啦,还是香喷喷的热茶。

走,去泰国吃腌茶


在泰国有两种异乎寻常的习气:一是高温吃火锅,一是烫茶加冰块。烈日炎炎,但在不少的酒店外面,有着很大的霓虹灯招牌:“××闻名牛肉火锅”。这时,桌上放上了一个煤炭烧得通红的大铜火锅,火锅边的一条小烟囱从炉底伸起,炉水欢腾,一碟碟生食物摆满台桌,逐个顺次下锅,其味鲜美无比,吃来也不觉热,由于室内有凉气,温度只在摄氏十度以下,这就发明了一个虚伪的冬季吃火锅的情形。

喝冰茶则是由茶店仆人先端来滚烫的热茶一杯,接着又端来一个盛满了冰块的盘子,让你把冰块,一块块地往热茶中扔,一杯热火朝天的茶马上冷却,大家就一口口地舒服地呷起来。

在泰国,人们特别喜爱喝冰茶。到泰国人家里做客,主人要为客人端上一杯冰茶或冰水果汁。在饭店用餐前,侍者也是端来滚烫的热茶,接着端来盛满冰块的盘子或高脚杯,把冰块放到热茶中。少顷,热气腾腾的茶便冷却了,人们就舒适地呷起来。不仅喝茶放冰,泰国人饮用其他饮料,如可口可乐、柑汁、啤酒、咖啡也放冰块,吃西瓜或菠萝等水果不仅放冰块,还要沾着盐水或辣椒末吃。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而用时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传统经典器:牛盖莲子壶的由来


徐春兰《牛盖莲子壶》

牛盖莲子壶为传统造型,壶盖上对称有两个椭圆形的孔,犹如牛头上的两只牛鼻子,生动形象。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这是一首南朝乐府中的诗,其中莲子谐音怜子,作者是借双关来表采莲人相思之情。现代跟枣子放在一起,亦有早生贵子的美意。莲,出淤泥而不染,寄寓了古代文人对清正廉明高尚气节的追求与景仰。

莲子壶对于爱好紫砂的朋友来讲一定是很熟悉的,因为莲子壶从古至今都是紫砂壶中一款非常经典的壶型。莲子壶家族,面貌各异。借用佛家的偈语,可谓“莲由心生,心生万相”。

一种是源于开始流行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莲子罐”,直口垂肩圈足,鼓腹长圆身,附盖者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清初盛行莲子壶,有高莲子、古莲子、大莲子等。

后来由古朴敦厚到清秀俏丽的演变中,盖子盈起,上加珠钮,愈显高耸;二弯小流胥出于壶肩,轻巧娇娆;壶把如美人手臂作叉腰状,亭亭玉立之姿。这样的莲子壶与源于“将军罐”的掇球相比,莲子俏丽似闺阁女子,掇球威严如虎帐将军。

莲子壶招人喜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贴花的如意莲子、菱花莲子也好,换盖的平盖莲子、牛盖莲子也罢,喜欢就好。但是极力想把圆莲子变为方莲子,怎么看怎么有些逆天而行。

另一种莲子壶矮身筒,又称扁莲子。如同扁墩、仿古井栏的身型,壶钮变桥式为圆珠或牛鼻,冠名为平盖莲子或牛盖莲子。一直奇怪这种称呼的来历,多次向宜兴工艺师探问而无果。裴石民、顾景舟等前辈都曾制作过牛盖莲子,洋溢着典雅的书卷气。

花货莲子以自然界中荷花、莲蓬等自然形象,加以简化,结合实用,变形为壶。莲子壶中有素色的,代表性作品有清代陈鸣远的莲形壶、民国王熙臣的莲蕊壶、现今束凤英的莲子壶。

中茶公司首任总经理“当代茶圣”吴觉农


吴觉农(1897—1989),浙江上虞丰惠(至今还留有吴觉农故居)人,原名荣堂,是中国知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著名农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觉”乃佛家所说的“自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茶学家,中国现代著名茶业专家、农业经济学家之一。他还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由于七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对中国茶叶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被尊称为“当代茶圣”。

1919年到1922年,吴觉农留日学习茶叶专业。回国后参加中华农学会,先后担任司库、副理事长等职。1930年进上海商品检验局,1940年担任贸易委员会茶叶处处长期间,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创设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组(系)和茶叶专修科,兼任教授和主任,1941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筹建中国际性第一个名誉理事长。1989年10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吴觉农著作、译述宏富,涉及面广。早期《中国的农民问题》被毛泽东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采用为教材,茶业方面著译300多万字以上,主要有合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主持编译《茶叶全书》、《印度锡兰之茶业》、《荷印之茶业》等考察报告,主编《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1987年中国茶业界特将其代表作精心编纂成《吴觉农选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作为献给他九十寿辰的礼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现当代紫砂:走牛正当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