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李共标,一个在杭州郊外打了三年铁的手艺人,当他面对镜头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不善言辞,基于这一点,不难发现,李共标的三年郊外生活,造就了他今日“用作品说话”的性格。

当回忆起自己过往,李共标的内心很激动,如今他作为一个专业的打铁人,但就其本身只是半路出道,16岁时便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

后来有机会在2008年的时候来杭州,起初是以做泥塑为主,而后还是因为一杯茶的缘故才有勇气制作铁器茶具。

不得不说,正式因为这样一个爱茶的理由,才使得李共标真正开始了自己研究铁器茶具的动机。

当然,萌生李共标投身于制作铁器茶具的勇气,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他从小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自己创造新东西的人。小时候的李共标喜欢独行,虽然跟着亲戚出去学做石雕,但是愿意突发奇想,创造新鲜事物。

所以,当他用最原始的“铁打出”技艺打造出的一件件茶器呈现在眼前时,他才真正看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可能是基于这种质感相吸引吧,铁沉得住,它配什么东西都能搭配,也比较稳,因为不喜欢花里胡哨的,像铜啊金啊很夺眼,铁是比较低调的。”李共标三年来一直致力于制作铁器茶具,他崇尚的并非铁材质表象的铁骨铮铮,而是因为内里的不夺目与无特征。

在决定要做铁质茶器时,他特意去找十多年前的铁板、铁块来用。旧石、老铁,与园林里沾了雨迹苔痕的山墙一样,有悠悠人世、千秋万岁之感。而某些意想不到的经历,则会在铁材表面留下更奇妙的踪迹。

不过决定制作铁茶具的同时,李共标一直强调的就是“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制铁方法,打铁人的心志最重要,反反复复的打铁工作虽然看起来枯燥无味,但一个成功的打铁人之所以能凭借经验来断定铁器的厚薄程度,靠的就是整个过程当中的全神贯注。

就这样,李共标花费了将近两年半的摸索学习阶段,这期间,因为没有生意,所以一直以借钱的日子度过每一天。直到2014年在杭州solife展览之后,所有的付出都得到相应的回报,店铺开始接受一些订单生意,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载满了他喜欢的老器具,而从外部看起来,这个看似不大的工作室像是一座靠山搭起的水泥房,一旁搁置的火炉、砂轮机、台钳、大小铁锤等工具毫不客气地占据着主要位置。

李共标喜欢古色古香的东西,例如工作室门前的这个旧木头,也是因为一次外出,意外拾得,木头上出现的字眼“钱眼里看人可大可小”也正是他一直少与人谈的人生观。

对于自己的作品而言,李共标一直希望自己能遵循内心的感觉,凭感觉造就手中的艺术品,凭感觉做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编辑推荐

浅谈紫砂壶后的是与非


最近,笔者翻到《紫玉金砂》杂志,1994年5月刊,感到文中描写的很多情景,和现在出奇的相似,但是国内市场远比当年的台湾大很多,此等景象尤甚之,在此等繁荣下,那些兢兢业业的恪守本分的陶手值得尊重。

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着实结交了许多紫砂同好,他们大都是大陆在线的常客,有的以陶都为家,有的每个月固定报到一次,即便是像我这么疏懒的人,也被迫要每年往返几回。笔者出门纯为采访工作,自是一肩行李,两袖清风;但那些壶界同好可就不同了,因为除了与厂方有正式签约者外,砂壶的买卖多是私下进行的(个中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来往的货款既不能转帐,又不能开票,更不能刷卡,多半是现金交易,这中间隐藏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台商们通常都会携伴同行,或与当地政要、公安有所联系,以防万一。诸般细节,基于安全上的考虑,请恕笔者不便多言。之所以谈及此事,除了提醒业者多加注意己身的安全之外,更希望茶朋壶友们在玩赏砂壶之美的同时,亦能了解到业者(尤其是第一线客商)经营壶业的种种难处和风险所在。因为惟有在互信互谅的前提下,买与卖之间才能寻求到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这也才是紫砂艺术永续昌盛的正途。

随着一系列事件,两岸交流的种种利弊又被大家热烈讨论着,就笔者的观察,两岸交流的冲击当以人心的变异最令人唏嘘。犹记数年前,笔者偕同内人怡嘉赴宜兴采访,着手进行《唐人工艺一紫砂陶艺》一书。坦白说,我们事前怀有相当的不安全感。及至与宜兴陶手们深入接触后,这才发觉他们绝大多数是如此地木讷,如此地惧于表达自己,有些人甚至不能让他们看到录音机的存在,才能开口聊天。总之,那时丁山陶手给我的印象是:除了政治思想之外,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最最纯朴的民间艺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上最重要的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就是如何把手中的泥巴搞出个名堂来。

令人遗憾的是,近几年来,紫砂热潮为陶手们带来历史上最可观的财富,“富贵土”的传说终于实现了!许多人顿时身价百倍,日进斗金,连一些原本不是从事紫砂陶的人,也纷纷放弃本业开始学作壶。当地传颂百年“宁可抱子投河,也不愿子女学紫砂”的俗谚也一夕改观。在一切向钱看的前提下,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纷纷出笼,诸如:某名师年逾花甲,尚娶小老婆,令儿孙蒙羞;某名师生财有道,连家里浴缸都镶上K金(想是得自朱泥壶镶金边的灵感);某名师生活糜烂,进出声色场所,挥金如土,举止嚣张…诸如此类的传闻,一一从不同业者口中,传入笔者耳里。抚今追昔,怀想当年纯朴印象,真是令人扼腕三叹。

我们并不奢求每个陶手在经济改善之后,仍要像苦行僧般,专心致志只为创作,更不是嫉妒他们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这种状况在资本主义的台湾,还更为严重)。我们所忧心的是,紫砂陶艺发展迄今,不过数百年,由于诸般机缘聚合而形成今日的旷世荣景,这个时代的陶手有着最大的机会,去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最多的管道让世界看到自己的创作;更有最好的见证,让自己留名紫砂青史。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中,若还是沈迷于征逐虚名浮利,仅拿剩余的时间来应付客商的订单,那又何足以言创新?何足以言突破?紫砂史上曾记载着一个足令后人警惕的例子,大意是:明代陶人陈信卿以作品工雅坚实,精致独特而闻名。其成名后便征逐于达官贵人之间,也不再专心精研壶艺,往往等弟子制好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出售,终致心计渐粗,不复当日盛况。

我们或许是该静下来想想那些砂壶后的是与非。

紫砂壶泡茶后的养护 直接影响使用寿命


紫砂壶泡茶不仅能裹住香气,分发热气,用的时间长了,只要护理方法得当,还可以吸收茶香,光泽更好,延长紫砂壶的使用寿命。尤其是上品的旧壶,若护理方法不恰当的话,往往会造成了浪费或破坏了紫砂壶的传统优点。今天就日常养护和泡完茶后的养护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日常养护

一般当我们在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他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的地方阴干。一朝一夕,自会与这把壶发作感情。

泡茶之道旨在怡情养性,所以养壶的方式应符合这种精神,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如此养成的壶才温润可亲,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

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要细心地呵护它。日复一日的泡养把玩,壶渐渐丰润如玉,人也不急不躁起来,不经意的有了足够的耐心,面对生活里的琐碎和无常。

泡茶后的养护

1、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需坚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2、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能够为宝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3、最好用完后把壶盖放一边,勿常将壶盖密封。

4、茶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5、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6、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

7、不同个壶,应加辨认分类。特别是紫砂壶特别多的壶友,以免紊乱,改错壶盖(曾有壶友出现过这种情况哦!)。

8、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表面失去光泽。

9、每次用完后,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有了上面的几点正确护理方法,相信大家在以后护理紫砂壶的时候就不用担心壶在护理期间意外受损伤的问题了,做好这些护理工作,相信紫砂壶的使用寿命也会延长,以后泡出来的茶也会越来越香。

紫砂壶开壶后,表面会起白雾?


有壶友提出疑问:为什么他的新壶开壶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白雾?

他采用的是常见的开水煮壶方法,出现如此问题让他感到十分困惑。

在此,我们把可能导致此现象的原因罗列出来,以供参考:

可能性一

水质问题,矿物质(水垢)吸附。

若水中富含钙镁离子较多,温度升高时,与酸根结合,形成碳酸钙等难溶于水的矿物质,便吸附于壶身表面。

一如鸡蛋煮后表面常会发白。不同地区水质不同,钙镁离子的多寡会产生不同影响。

可能性二

在窑内烧制坯体时,结晶度未完全形成,即欠火。

当烧制温度不够时,造成泥料结晶没有完全到结晶点位,内壁、外壁、坯体内切面,砂泥或砂颗粒未达到完整通透结晶度,其胎壁透气性较高,吸附效应比较之强烈,水中矿物质等吸附于胎体表面,因吸附而导致壶身发白。

这与“吐黑”现象其实为同一原理,只不过“吐黑”吸附的是壶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茶垢。

以上两种可能性也是息息相关的,共同作用于茶壶。

水质好,即使茶壶欠火,吸附也会较少;水质差,不欠火,可能也会出现少许吸附。

因此,开壶后茶壶表面发白是属于水垢分子凝结而成,正常现象,无需过多介意。

壶友只需将表面的水垢凝结物清洗干净,便可正常使用。

长时间使用,注意壶体干爽清洁,待包浆明显后,更增紫砂之特有魅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后的打铁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