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六堡茶】

六大茶类猜想

在数年绿茶及红茶制作经验积累及多年各大茶类品饮感官积累下,今年我用碧螺春青叶亲手实践了六大茶类的制作,其中乌龙茶有两年全手工茶参与经验,黄茶仅有一次观摩,白茶、黑茶则只能全凭理论。因此,我一边尝试六大茶类制作,也同时开始对茶有了更多思考及猜想。

绿茶,我做过蒸青、炒青、烘青三种工艺,仅晒青尚未尝试。唐宋时期制茶以“蒸”,明代才普及了“炒”。近些年来我一直都将茶叶制作与中药炮制关联起来,中药炮制各法或许对茶叶制作方式有影响,比如“水火共制”,比如“九蒸九晒”,雷公炮制大法中罗列的十七种中药炮制法许多都与茶的制法相关。

突然一日,我意识到茶的加工方式或许更多受到烹饪方式的影响,于是查找了中国烹饪发展史,果然,唐宋时中国尚未出现“炒菜”一说,以蒸煮为主。人类对食物的改变,首先是与温饱有关的饭食,其次是与生老病死有关的药物,最后才会是精神层次的食物,如茶、如酒。“炒菜”最早是在高档酒肆中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更讲究、更精细的加工方式,茶叶的“炒青”也就慢慢替代了“蒸青”。

那么,“蒸”与“炒”孰优孰劣?我在制茶实践中发现,蒸青茶茶汤干净,不会出现因火而出现的杂味,且后期储存可以不用冷藏,常温保存,茶色及味在较长时间内基本不变,说明其内质较稳定。在唐、宋时的茶书中,对茶叶的储存方式不着重墨,自明代炒青绿茶出现后,茶的储存理论研究就复杂起来。但炒青在香气变化复杂性及外形更易塑型上显然较蒸青更甚一筹。烘青也需锅炒杀青,杀青后揉或不揉直接烘干,相对来说既无蒸青之洁净亦无炒青之变化,大多性平无奇特。徽茶之烘青尤多,最初多以商品茶出现,而非贡茶。

六大茶类中的非绿茶是在明末清以后才慢慢形成,不少茶类的工艺诞生,大多冠以“意外”之名,意外红变、意外发酵……我并不相信意外。任何一种茶类,想要做好,无不需要严密的思路严谨的理论体系严苛的工艺流程,这种系统化的加工方式,很难用“意外”两字去解释。或许是某一制茶人意外出现的一种想法,然后经千百次实验尝试或数代人数十年不断改良完善才会出现并规范制作,就像一道新菜的诞生。

红茶的出现,真是一道“好菜”。陆羽说,茶性寒,最宜精行简德之人,茶也就更多冠上了类似修行者的特质,直到红茶出现,茶的修行者的身份有了改变,茶变成一种更加温性而令人易亲近之物。

目前的茶叶市场现状,黄茶恐怕是最神秘的一号了,多年喝茶并到处寻找好茶的茶人们绝大多数也不知黄茶究竟为何物,它占据了六大茶类之一席,却只是空闻其名难见其茶,偶然遇见一款黄茶,喝来与绿茶无大异,有时甚至像红茶。这是我唯一一种心中无参照标准仅凭理论去做的一个茶,不知好黄茶,究竟是什么味道。

关于杀青,我目见的蒙顶黄芽普遍杀青温度过高,甚至出现了焦火气,理论上来说,杀青温度过高会影响闷黄的生化反应,现在市面黄茶普遍类似绿茶,恐怕就是杀青温度过高及闷黄时间短造成的。黄茶闷黄工艺有干闷和湿闷,即杀青后烘干的程度有所不同,有杀青后不烘直接湿胚闷黄,有杀青后先烘至六七成干再闷黄,我选择的是干闷。从理论上来说,闷黄过程湿度高会影响香气的清透感。听闻茶友说,好的黄茶应该有玉米香,这恐怕就是湿闷产生的香气类型。玉米香,并不符合文人的审美情趣。关于闷黄的时间,不同黄茶品种工艺要求有差异,短则数小时,长则三五天。我选择的是闷烘炒结合的方式,杀青后烘至七成干,闷黄48个小时,炒至八成干,再闷24小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杀青投茶量的把握,温度的把控,闷黄过程温度的稳定。对我来说,一切皆是尽人事由天命。

我制作了五批黄茶,其中一批茶的品质令人惊喜,香气沉稳、口感温厚,如陈年黄酒。黄茶制作时间长,意味着手工制作时变数易多,或许,这是市面好黄茶难寻的原因。书上理论说,黄茶黄叶黄汤,我所制作的黄茶干茶皆呈褐色,泡开来后叶底逐渐转黄。

关于青茶的命名有两大体系,即以地名命名与以茶树品种命名,闽北闽南乌龙大多以茶树品种命名,如肉桂、水仙、铁观音、佛手等;广东台湾乌龙大多以地名命名,如凤凰单丛、冻顶乌龙、大禹岭、梨山等。凤凰单丛虽然也有多种香型,但商品化的香型名字传播力远不如武夷岩茶。从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应是更加复杂的品种命名体系早于地名体系。台湾乌龙品种虽然源于闽北之建瓯矮脚乌龙,但恐怕主要通过闽南、广东传播至台湾。从现存资料看,乌龙茶工艺是起源于品种命名体系的武夷岩茶。

关于乌龙茶工艺的形成,近年我不断在思考这个问题。乌龙茶的采摘与制作与传统绿茶差异太大了,如果说红、黄、黑茶等是在绿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乌龙茶则是完全迥异于绿茶的。

《茶经》中关于采摘言“长四五寸”时采,和现在的武夷岩茶相近。唐中期,武夷岩茶起源时期,其共同之处是产量低,茶树大多是野生状态,如嫩采芽头,则量少至难以制作,这或许是武夷青茶采摘粗大的原因。武夷茶制作极耗体力,似身怀武术之人所创,武夷山历史以来儒释道汇集,山中大有修行者隐居,或许其工艺确是出自文武兼备之人。小小一山却品种繁多,也符合武夷山三教九流之人共处的历史背景。各家制茶,各命其名。从商业角度考虑,名称复杂并不利于传播,所以武夷茶最初应并非作为商品,而是方内之人交流。

对于黑茶,其揉捻后不解块即渥堆发酵,至茶叶生出类似酒味的刺鼻味道,这一点究竟是工艺规范还是工艺遗留,值得商榷。黑茶历史上是作为相较低端茶流通的,工艺不可能如贡茶或高端商品茶那般讲究,所以才会有在地面厚厚堆积不解块即发酵这等事,红茶的工艺规范是揉捻后须解块发酵,解块理论上是令空气更流通发酵更均匀香气更清透的。如今黑茶已有走向中高端市场的努力,工艺精细度上恐怕需要向红茶、绿茶靠近。我制作黑茶时揉捻后经解块渥堆,香气呈松香、甜花香,并无酒香之刺鼻味道。

白茶工艺恐怕才是作为“药”最有可能的炮制方式,采、曝而干。关于白茶的药理科学研究国内外都有许多,这类研究远早于白茶的商业炒作。只可惜,茶在唐代便开始独立成体系,各药典对茶的描述则直接引用茶学体系的理论,药师不再单独炮制茶,明代《炮制大法》一书对茶的描述仅为“茗、苦茶,入清头目药用苦茶,消食下气用佳茗”,未对茶的炮制作其他说明。

以上纯属个人对六大茶类的猜想。看一辈子茶书抵不过喝茶三年,喝一辈子茶抵不过做茶三年,做茶的过程,才可真正理解茶为何物。

cY260.com编辑推荐

了解一下霍山黄芽的价格


霍山黄芽,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那么霍山黄芽的价格在市面上究竟几何呢,下面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霍山黄芽的价格吧。

黄芽为不发酵自然茶,保留了鲜叶中的天然物质,富含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脂肪酸等多种有益成分。茶多酚可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摄取,从而达到血脂,预防和缓冲动脉硬化的目的。现在来看看霍山黄芽的价格吧!

霍山黄芽在目前的市场上种类繁多,而价格也是根据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就目前来说,市场上的霍山黄芽的价格在200-1000元不等,产地上以霍山大化坪金鸡山为核心,200-300区间一般是以霍山周边产茶区为主的茶叶,正宗霍山金鸡山的黄芽约800-1200元/斤,正宗霍山大化坪黄芽400-800元/斤。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都是非核心产区黄芽的香气口感都要相差不少,价格相对较低,不过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

看了以上关于“霍山黄芽的价格”的信息介绍之后,你对“霍山黄芽的价格”有所了解了吗?小提示:根据工艺的不同,还分手工黄芽和精品黄芽手工黄芽外形稍差口感更好,精品黄芽外形好看口感稍差。所以买的朋友要注意看好了,以免上当受骗。

喝六堡茶这七点了解一下!


广西黑茶有哪些呢?六堡茶就是其中一种,是广西的历史名茶,也是在广西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款黑茶。那究竟六堡茶有什么功效呢?

一、降血压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功效

六堡茶具有良好的抗血凝、降解脂肪等功效,还能促纤维蛋白原溶解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使血管壁松驰从而增加血管有效直径,继而抑制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内壁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降压软化血管,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二、抗氧化、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功效

六堡茶中的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以及含量较多的复杂类黄酮都具有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的作用。

三、改善糖类代谢、降血糖、防治糖尿病

降血糖的主要成分是六堡茶中的茶多糖复合物,有学者通过对几种茶类含有的茶多糖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六堡茶所含的茶多糖最高,而且它的组成成分的活性相较于其它茶类要强得多。

四、抗菌消炎的功效

六堡茶之所以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原因在于六堡茶茶汤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茶黄素和茶红素。

五、六堡茶有助消化、顺肠胃解油腻功效

六堡茶中的咖啡碱有助于人体消化,当胃部受到咖啡碱的刺激胃液的分泌量会增加,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另外六堡茶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有治疗肠胃不顺的功效,我国民间素有利用老六堡茶来治疗痢疾腹胀不消食的传统方法。

六、利尿解毒、降低烟酒毒害

六堡茶中的咖啡碱刺激排尿

喝酒后再喝六堡茶也有助于醒酒解除酒毒

六堡茶中的茶多酚能使烟草的尼古丁发生沉淀并随小便排出体外

茶多酚对于重金属毒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所以多饮茶还可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七、能补充膳食营养

六堡茶含有如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通过长期饮用六堡茶,能补充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

本文由“六堡茶之家”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摘录自《六堡茶入门手册》。

六大茶类之黄茶


听过了龙井的故事,品过了绿茶的鲜爽,今天,我们来聊聊另一类茶——黄茶。

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红茶等,喜爱之人甚多,而黄茶就像茶类中的少数民族一样,知之者甚少。

黄茶最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是由于制作绿茶的加工工艺出现了错误。绿茶在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导致了茶叶叶色变黄。

一批茶叶,茶树生长不易,采摘不易,加工更不易。好不容易制成了成品茶叶,却因为茶叶叶色发生了变化而被舍弃,这个损失,过于惨重。

又不能以好充次,茶人只能自己留下这批叶色变黄的茶。可在冲泡中,人们却发现,随着茶叶叶色的变化,茶叶的口感也变了。但并不是不能喝,反而这批“黄茶”有了它独特的口感。茶汤杏黄明亮,滋味甘醇爽口。

既然不失茶叶的本质,又别有一番滋味,那为何不把它作为另一类茶来供人类享用呢?

于是,由此,黄茶诞生。

专业上对黄茶的定义是:用茶树新梢的芽、叶、嫩茎,经过杀青、揉捻、闷黄、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精制茶,经过整形归类等工艺制成的需渥堆闷黄的轻微发酵茶类。

黄茶的加工工艺,除了加入“闷黄”这一过程以外,其他程序与绿茶相似。因此,这个“闷黄”过程,是黄茶制作的主要特点,也是黄茶同绿茶的区别所在。

另外,黄茶在采摘上,也比较讲究。采摘黄茶鲜叶,得用手指捏住茶芽往上提,利用拉力将嫩芽拽下来,却不能掐。掐断嫩芽,嫩芽上则会留下掐痕,茶叶的内含物质便会在此处氧化变色。这样会败了茶色,坏了茶形。

由于黄茶“闷黄”工艺的严格要求和黄茶独特的口感,如今市面上黄茶依旧稀少。

中国六大茶类——黄茶


中国有六大茶类,绿红青黑白黄,多数人所知道的大都是前三类,或者再加上黑茶白茶,而黄茶的知名度却是极低的,哪怕它们之中出了君山银针这样的名茶。

然而不知是由于白毫银针(白)与君山银针(黄)名字太过相像或是其他,君山银针常被划归白茶类。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第六大茶类——黄茶。

浅知黄茶

黄茶是中国特产。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湖南岳阳为中国黄茶之乡。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

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

深究黄茶

粗浅的了解黄茶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跟着我们继续深究黄茶的历史,种类,制作过程等知识。

历史沿革

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黄茶概念以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制作特点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其典型工艺流程是杀青、闷黄、干燥,揉捻。

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影响闷黄的因素主要有茶叶的含水量和叶温。含水量多,叶温愈高,则湿热条件下的黄变过程也愈快。

最后,让我们隆重却繁琐的介绍下黄茶的种类及其分类。

黄茶分类

黄茶中的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远安黄茶、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平阳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等。

按品种、按类别

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

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我,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观产于佛子岭水库上游的大化坪、姚家畈、太阳河一带,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山头;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畈的乌米尖,即“三金一乌”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

远安黄茶

远安县古属峡州,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远安产茶这记载。据县志远载,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为鹿苑增寺侧载值,产量甚微,当地村民见茶香味浓,便争于相引种,遂扩大到山前屋后种植,从而得以发展。现已在鹿苑一带创制出一种黄茶类的鹿苑毛尖。

君山银针茶

君山银针与白毫银针不同,不是白茶,与银毫也不同,不是绿茶。他是黄茶中独具一格的名茶。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边的君山,君山是一个小岛。

路丁茶

山西的路丁茶,是以早期的治疗高血压而闻名,与传统黄茶不同,是以碎,卫生的包装为主。后演变为的高档黄茶,汤色金黄,口感独特,且容易保存,越陈越香醇.路丁茶实为各种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天然本草提取物萃取植物精华。路丁茶让每一个中国人健健康康。《神农本草经》、《唐本草》、《神农本草》都有记录路丁茶的作用。

黄芽茶:原料细嫩、采摘单芽或一芽一叶加工而成。

君山银针

黄芽茶之极品,其成品茶,外形茁壮挺直,重实匀齐,银毫披露,芽身金黄光亮,内质毫香鲜嫩,被誉为“金镶玉”。汤色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香气清雅。若以玻璃杯冲泡,可见芽尖冲上水面,悬空竖立,下沉时如雪花下坠,沉入杯底,状似鲜笋出土,又如刀剑林立。再冲泡再竖起,能够三起三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久负盛名,身价千金(现北京市场零售价每市斤已逾千元)。

安徽霍山黄芽

亦属黄芽茶的珍品。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从唐代起即有生产其所产黄芽既为名茶极品,明清时更被列为宫廷贡品。对此《唐国史补》.《群芳谱》等均有记载。

四川蒙顶黄芽

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

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

湖南岳阳北港毛尖

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

湖南沩山白毛尖

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沩山白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烟香,却是沩山白毛尖品质的特点。

黄大茶: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安徽皖西黄大茶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

广东大叶青

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

贵州海马宫茶

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了解一下普洱茶的好处与禁忌


普洱茶的好处

进入十二月,天气变得日复一日的萧瑟“冻人”,窝在室内的日子,围炉烤火谈天饮茶成为这个季节最惬意的活动。

但冬日饮茶有着不少的宜忌事项,不知诸君是否对此也有所耳闻呢,我们这就来盘点一番:

秋冬时节,人体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感觉胃口变好了,在气温骤降的季节大量进食,这是人作为恒温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

此时,肠胃的负担变得格外沉重,而饮茶消食将成为冬季养生的一种新手段。普洱生茶中富含的咖啡因、茶碱等成分,能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同时它也能很好的振奋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拥有旺盛的活力,消除倦乏感。

这样的季节里尤其容易上火。肝火旺盛时,你会感觉烦躁、头晕、易怒;而胃火旺盛时,则表现出口干、口苦、口臭等症状;肾火旺盛时,则出现低热盗汗、耳鸣腿酸等情况。此时,多饮水是很有必要的,而普洱生茶的寒凉属性适合绝大多数上火的人群,尤其对胃火旺盛时表现出的口苦口臭有着绝佳的改善。可以说,早上喝上一泡茶气十足的普洱生茶,一整个早上口腔里都会有丝丝甜意,让人倍感舒适。

概括来讲,普洱的作用为三通一平,通即为通气道(呼吸系统)、通血道(循环系统)、通谷道(排泄系统)。平即为人体三道常通,体内机能自然平衡。可以说,喝茶给身体带来的各种改善,是药物所难以企及的。

普洱茶的禁忌

三种人群和茶叶无缘——

①身体虚弱的人群此时应当适度饮茶

②儿童

③第三类群体是神经功能衰弱的群体

三个时段为饮茶禁忌——

一是老生常谈的睡前饮茶禁忌;二是饭前切莫喝茶.三是饭后第一时间也不该饮茶

两种情况不宜饮茶——

第一种情况是服药期间不要饮茶

第二种情况是酒后不要饮茶

饮用普洱茶的七大禁忌

①忌喝新茶

②空腹喝茶

③发烧喝茶

④经期喝茶

⑤肝脏病人忌饮茶

⑥孕妇忌饮茶,尤其是不宜喝浓茶

⑦失眠者

爱喝茶的你,了解一下这些茶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作为茶的发源地,每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

今天与大家分享中国茶简史,作为爱喝茶的中国人,知道了这些才敢说真的懂中国茶。

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

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我国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

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

饮用源于食用,从食用到饮用,是出于对茶之本味的追求。现代仍然有食用茶的风俗,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饮茶方式的转变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唐人煮茶一度喜欢往茶汤里添加调味料,如盐、葱、姜或橘皮等等,中唐时陆羽极力反对这一煮茶的方式,煮茶的时候最多加一点盐调味。此后唐人饮茶开始提倡茶汤的原味,为茶道之兴奠定基础。

2、宋代点茶法

宋代的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他们在茶饼上装饰了很多龙凤的花纹,十分精致,叫做“龙凤团茶”。

喝茶时,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到了明代,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朱元璋大力推广散茶导致了茶类的异化,以前只有绿茶,后来慢慢又出现了别的茶类。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泡茶不加任何调味料,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同时泡茶所用的茶具和方法也简化了很多,更利于茶文化的传播。

历朝历代茶的大事记

1、神农时代

5000年以前,神农时代利用生叶煮着喝,把茶叶拿来当药用。

2、西周、东周

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

3、秦代

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4、汉代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

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唐代饮茶文化盛行。

6、宋代

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成了一种风潮。

7、元代

700年以前,开始出现散茶。民间则以散茶为主,饼茶主要为皇室宫廷所用。开始出现泡茶方式,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为明代散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8、明代

600年以前,朱元璋废团改散,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

9、清代

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10、近代

1846-1886年: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茶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又经历了从煮茶到点茶到泡茶,历朝历代不断发展演变。

历经千年,茶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中国人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爱喝茶的你,了解一下茶的历史,也为你品茶的时候增加一些趣味和谈资吧。

小讲六大茶类之黄茶篇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岁月洗涤,大浪淘沙,能够跻身于六大茶类,黄茶有着自己的汗水与骄傲,当然,也有着一丝的运气成分。

黄茶之中,不乏珍品,这些口感与茶形较为优越的名茶是黄茶立足的根本。

黄茶可分为黄芽茶、黄大芽和黄小芽三大类。其中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是为黄芽茶代表。黄大芽以安徽霍山茶区及广东大叶青较为出名。黄小芽多以两湖之地为佳,如湖南沩山毛尖、北港毛尖及湖北鹿苑毛尖等。

黄茶之所以称作黄茶,根本原因在于制茶工艺上,多了一道闷黄的程序。

对制茶工艺感兴趣的饮者可能会发现,六大茶类中,唯有黄茶与绿茶的流程与手法颇为相似,绿叶采摘后随即高温杀青,破坏氧化酶的活性,防止茶叶发酵,随后揉捻,主要是为定型。为何会出现闷黄这一流程呢?

事实上,当杀青这一流程不够彻底时,茶叶中不仅含有一定量的水分,而且氧化酶活性也没有被完全破坏,在之后的制茶过程中会氧化茶叶中多酚类有机物,所以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杀青不彻底,会导致茶叶出现绿、黄不均匀的色彩,这便是黄茶的雏形。

制茶人见成品色泽不佳,索性洒水湿布盖之,是为闷黄,机缘巧合下竟成一新品种,为我国庞大的茶文化添砖加瓦。

而后经不断实践与改进,终成现有的黄茶工艺,一时传为佳话。

一杯黄茶,见证黄叶、黄汤的美妙变迁。

六大茶系茶效不同,你了解多少


茶是起源于中国的佳饮,懂茶的人都知道,茶是养生水,茶是保健汤,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叶分红、绿、青(乌龙)、黄、黑、白六大类。不同种类有不同的疗效。

白茶:白茶是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白茶具有促进血糖平衡、明目、保肝护肝,除此之外白茶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白茶可用作患麻疹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红茶:红茶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发酵程度大于80%)制成的茶,以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内含多种维生素,叶片及汤呈红色。

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强壮骨骼、抗衰老、养胃护胃、抗癌、舒张血管等疗效。

绿茶: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未经发酵,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具有抗致癌、防辐射、抗病毒菌、醒脑提神、利尿解乏、护齿明目、降脂助消化、美容护肤等功效。

青茶,也称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它是一款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种。乌龙茶具有瘦身、抗肿瘤、预防老化的功效。除此之外还可以阻止发生齿垢,预防蛀牙、神益思、解除疲倦、解热防署、杀菌消炎等功效。

黄茶:黄茶是由于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而产生的一种茶。它具有保护脾胃,提高食欲,帮助消化等功效。还可以去脂瘦身。最重要的是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黑茶:属全发酵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它具有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降低血脂、抗氧化、防癌抗癌、降血糖、杀菌消炎、利尿解毒等功效。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功效,所以喝茶应该了解一些茶性,要不然可能会喝出麻烦!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是如何区分的?


六大茶类发酵程度是如何区分的?

在众多的茶类划分中,运用最广泛、最权威、认知度最高的当属中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那么它们的发酵程度怎样的,又具体是如何划分的?下面具体来看看:1、绿茶(发酵度:0)——不发酵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颜色为绿,基本上跟刚刚采摘下来的鲜叶颜色保持一致。有的绿茶叶片颜色呈墨绿色,很深,但在水中泡开以后,叶片就成了嫩绿色,无半点红的地方。

【特点】清汤绿叶

【干茶】颜色为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茶汤】呈绿黄色

【原料】为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代表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

【加工】鲜叶→杀青→揉捻→干燥

2、白茶(发酵度:5%-10%)——微发酵茶

白茶之所以叫做白茶,是因为长有很多白色的茶毫。白茶的芽心是白色的,叶面是灰绿色的,叶背是黄褐色的。这些颜色的变化都是白茶经过轻微发酵的痕迹。

【特点】绿叶红筋

【干茶】色白隐绿,外表披满白毫,茶汤呈象牙白

【原料】是福鼎大白茶种的壮芽或嫩芽

【代表茶】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等

【加工】鲜叶→萎凋→干燥

3、黄茶(发酵度:10%-20%)——微发酵茶

黄茶的发酵是人工控制的,叫做“闷黄”,就像煮青菜时盖上锅盖,青菜很快就会捂黄了。

【特点】黄汤黄叶

【原料】带有茸毛的芽或芽叶

【代表茶】君山银针、黄芽等

【加工】鲜叶→杀青→揉捻→焖黄→干燥

4、青茶(发酵度:15%~70%)——半发酵茶

【特点】绿叶红边

【干茶】呈深绿色或青褐色

【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

【原料】一芽两叶,枝叶连理

【代表茶】铁观音、冻顶乌龙、武夷岩茶(大红袍)、闽北水仙等

【加工】鲜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5、红茶(发酵度:70%-90%)——全发酵茶

【特点】红汤红叶

【干茶】颜色为深红色

【茶汤】呈朱红色

【原料】大、中、小叶都有。分为条形红茶和红碎茶

【代表茶】祁茶、滇红、宁红、宜红等

【加工】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

6、黑茶(发酵度:随时间会变化)——后发酵茶

黑茶的发酵是最特殊的。其他茶类都是仅依靠自身的物质发酵,而黑茶的发酵还借助了外界的微生物的力量,因此发酵非常的彻底。

【干茶】呈青褐色

【汤色】橙黄或褐色

【原料】多为大叶种茶

【代表茶】青砖、六堡茶、普洱茶等

【加工】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每一种茶的发酵程度都不同,因此我们买茶、喝茶时一定要根据茶性选择。

细细梳理一下普洱茶的分类


细细梳理一下普洱茶的分类

普洱茶,又名滇青茶;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尔县,故名普洱茶。普洱茶又具有收藏的价值,也被称之为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其功效与作用在这些年已经受到人们的认可。

每种茶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普洱茶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比其它的茶分类更多,那么普洱茶的种类有哪些呢?今天就为各位茶友细细梳理一下普洱茶的种类,让你了解普洱茶。

一,依制法分为生茶与熟茶

1,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叶为原料,采摘以后以自然的方式陈放,未经过渥堆发酵处理,直接压成饼,沱,砖(饼茶,砖茶,沱茶)等形状的各种茶品的通称,不压制的称晒青毛茶。生茶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都是以此种制法。

2,熟茶,是指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后压制成型,称为熟饼,熟沱,熟砖。渥堆发酵过程中的紧结块叫茶头。熟普是经过渥堆发酵使茶性趋向温和,茶水丝滑柔顺,醇香浓郁,同样熟普的香味也仍会随着陈化的时间而变得越来越柔顺,浓郁。

二,依存放方式分有干仓普洱与湿仓普洱之分

1,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2,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

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三,按照外形分类

1,饼茶

饼茶是一种圆饼形的蒸压黑茶,其大小规格为直径11.6厘米,边厚1.3厘米,中心厚1.6厘米,形状扁平圆盘,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就是老的计量单位,七两,每七个为一筒,表示七七四十九,代表多子多孙的含义,故名七子饼。七饼为一挑,方便计算以及骡马驮运。

2,沱茶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为便于马帮运输,一般将几个用油纸包好的茶坨连起,外包稻草做成长条的草把。沱茶从中间下凹,颇具特色,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

砖茶又称蒸压茶,顾名思义,就是外形像砖一样的茶叶,它也是紧压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以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成块状茶。压制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250--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

金瓜贡茶也称团茶,人头贡茶,是普洱茶独有的一种特殊紧压茶形式,因其形似南瓜,茶芽长年陈放后色泽金黄,得名金瓜,早年的金瓜茶是专为上贡朝廷而制,故名“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

千两茶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因其外表的篾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该茶圆柱造型,每支茶一般长约1.5-1.6米,直径0.2米左右,净重约36.25千克。

6,普洱方茶,外形为正方块,每块净重125克,方茶中还有一种普洱方茶,古称普洱贡茶,正面有“福寿方茶”或“福禄寿喜”方茶四字,又称"四喜方茶"。

7,散茶,普洱茶仍旧保持茶叶原本的零散叶片形,没有被紧压成特殊的形状,称为散茶。散置的普洱茶有利于初识普洱者观察叶片的外形,色泽,方便触摸叶片,感觉普洱茶叶的手感,成品散茶通常由灌木茶制成。

8,香菇紧茶,压制成香菇状的普洱茶,重量约在250克之间。

9,老茶头,老茶头,也叫自然沱,是晒青毛茶中比较肥嫩的芽叶,由于嫩度高,果胶含量较高,在熟茶的渥堆发酵过程中,自然卷曲或纠结成块,形成了茶头。陈年茶头紧结,发酵充分,非常耐泡,为熟茶中的精华,口感汤色极佳。

四,按照茶树生长方式分类

1,野生茶,指从非人工栽培的茶树上采摘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品。野生茶树通常有一定树龄,茶气充沛,养分充足,绿色无污染。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经过驯化的野生茶,才适合饮用。

2,台地茶,又名基地茶,茶园茶,指从人工茶园栽培的茶树上采摘原料,加工制成的茶品。

五,按照树种分类

1,乔木茶,传统意义上的普洱茶,采乔木树叶做茶菁,叶片较大,称为大叶茶。

2,冠木茶,随着普洱茶需求量的提高,茶人移植茶树,制作茶园茶,近年栽培的台地茶(茶园茶),为了便于采摘,多培植成灌木种。灌木茶叶片单薄,养分少。

六,按照年代,可分为三种

1,古茶,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数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

2,老茶,以数百年树龄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原料制成的普洱茶。

3,新茶,制作原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叶片薄,营养少,且容易产生污染。

普洱茶的分类还远远不止这些,通过这些分类,也能快速记住普洱茶的一些特点,以及如何来学习普洱茶。如果只是喝茶,不是玩茶,当然不需要学习那么多,如果要收藏,那就有必要加强学习。

中国六大茶类的起源及其相互影响


中国六大茶类的起源及其相互影响

中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炒青香味比蒸青好,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比蒸青省工。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等制法。

红茶先于青茶。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而发展到青茶,是历史的事实。由名称的先后出现以及传播到日本和各国的先后也可以说明是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红茶制法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四个工序。品质特点是汤色深黄而泛红,叶底红亮,所以叫红茶。青茶开始标准制法是经过两晒两晾、做青、两炒、两揉和低温长烘等八个工序,采取先红茶后绿茶的复杂制法。品质特点:有红茶的甜香,无绿茶的苦味。

(一)炒青绿茶起源12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二)红茶起源红茶制法是在绿茶(晒青做色的)、黑茶和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工夫红茶起源于1650年前后。由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握红("发酵")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星村小种是远销国外的名茶之一,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清朝董天工于1751年写的《武夷山志》载有小种和工夫的茶名,说明清朝就从小种红茶发展到工夫红茶。

开始制红茶,以日光萎凋来代替绿茶的杀青,克服了高温杀青技术的困难,是制法大改变。在发觉萎凋叶揉捻后很快起了变化,结合黑茶的渥堆,通过实践,对下步进行渥红有了认识,而创新红茶制法。红茶的色香味与绿茶完全不同,是制茶技术进一大步的提高和革新。

(三)青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公元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朝文宗奕袒咸丰年间,公元1855年前后,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的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变技术措施,创新花色。如台北的包种,政和的白毫莲心(俗称白毛猴),以扩大销路,而改制青茶。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制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茶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

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红茶的涩味。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白茶而红茶到青茶,由量变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的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六堡茶好不好,“闷”一下就知道了!


六堡茶好不好,“闷”一下就知道了!

我们平常泡茶、喝茶,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口味喜好来,喜欢淡一点或者浓一点,喜欢注水即出或是稍微闷泡,这些都是个人的习惯。从鉴别茶叶品质的角度来说,泡茶的时候“闷”一会,却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茶品缺陷。

茶叶“闷”上30秒、1分钟、3分钟或是更久,因为长时间的浸泡,内质溶出更丰富,更易将茶品的优缺点都放大展现。而鉴别“闷”过的茶汤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汤色。汤色是反映茶叶内含物质是否丰富的一项重要指标,观察一款茶汤,需要注意其色泽及明亮度,茶汤透亮则说明内质溶出不够,浑浊则意味着茶品不够优质。

香气。茶叶经过“闷”泡后,闻香时更容易感受到香气类型、是否有异杂气息、香气是否显扬等。带有烟、霉、酸、馊、臭等不良气息的六堡茶,可以说是劣质茶品;带有焦糖香、花果香等的茶品则可能是加入了萎凋、渥红等非传统六茶工艺。

滋味。“闷”过的六堡茶汤,其滋味也更容易被感受,比如是否有异杂味、滋味是否分离、回甘强度及持久度如何、浓强程度如何?刺激性强而不涩是为浓,入口苦、吞咽后苦而挂舌是为涩,滋味分散、苦涩剥离的茶汤,基本认定茶品品质不过关。

口感。口感是指口腔对于茶汤的触觉部分,审评时要注意的分项有:包裹度、粘稠度、顺滑度、生津、涩感、融合度、锁喉感、刺舌感。

好茶不怕“闷”,“闷”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鉴定茶叶品质的方式。闷一闷,“牛鬼蛇神魑魅魍魉”,没有哪个不现原形。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一、从荼到茶

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尔雅》说:槚,苦荼也;《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茶的含义明确了。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茶的含义和用途完全明白了。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群众称为天神。

《神农本草》是战国时代杂家的著作,西汉增补为《神农本经》,东汉再增广为《神农本草》。这三本药物书是三个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医药家。历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尔雅》说:槚,苦荼。西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尔雅》、《经典释文》以《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它或说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东汉郑玄说是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后人说是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益于汉儒。

东汉郑玄、宋邢呙《尔雅疏》、清郝懿行《尔雅注疏》、邵晋涵《尔雅正义》都没有与郭璞《尔雅注》的相反注释,可见郭璞注释是正确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释是错误的。

孟轲宗孔子之学,共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告子章句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孟子生于以荼为治病良药的战国,当然知道是贵重药物之一,孟轲所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中的槚应该是指《尔雅》的槚,苦荼也。

这样详尽地占有资料,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就可以推断我国茶叶生产的历史最少也有4000多年了。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到了唐朝陆羽(公元733-804年)从《诗经》、《神农本草》历代《本草》的荼(荼字从禾,代表草本植物),从《桐君录》、《晏子春秋》的茗字,从《尔雅》的槚字,从《方言》的蔎字,从《凡将篇》的荈字,概括茶为五名。

唐初发明蒸青团茶,饮茶很普遍,广大群众,对茶的认识显著提高,茶是木本植物,就把禾(代表草本植物)改为木,从荼字去掉一划而为茶字。

茶字首见于苏恭的《本草》。《唐本草》是唐高宗李诒永徽中(公元650至655年)李劫等修编,显庆中(公元656至661年)苏恭、长孙无忌等22人重加详注。自后不再写荼字,而都是写茶字。

唐代宗李豫前至德宗李适年间,所有写在唐碑上的茶字都写为荼。如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圣善寺沙门某写灵运禅师碑上的荼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徐浩写不空和尚碑的荼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吴通微写楚金禅师碑上的的荼毗等,都是写荼字。至文宗李昂(公元827至840年)、武宗李炎(公元841至846年)、宣宗李忱(公元847年至859年)时所立的唐碑上,荼字都变为茶字。如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玄秘塔碑,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写来峰慧禅师及令狐楚撰文、郑纲写的百岩太师怀晖碑的茶毗,都是改变的显著明证。改荼为茶的原因,则与陆羽《茶经》、卢仝《茶歌》的影响有关。中唐以后,所有茶字意义的荼字都变为茶字。同时废用所有的别名、代名,统一为茶字。除茗字至今偶然沿用外,其它所有代用字都已不用。

二、茶字演生

古时的茶字很笼统,包括一切。近代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根据实践和事物的发展,划分为茶树、茶鲜叶和茶叶的区别。

茶树是生物,人人都知道的。时时刻刻不断地呼吸作用和新陈代谢;鲜叶是从茶树采下来制茶而离开茶树,是停止呼吸作用,时时刻刻不断地氧化作用。呼吸作用和氧化作用,同是吸氧吐碳,两者现象错觉相似,其实本质有很大殊异,一生一死。

茶叶概念是指制好的成品而可饮用的,包括六大茶类数百个花色,各种制茶法,无数不同的外形内质,不能与茶树划等号。自从1940年复旦大学设立茶业专业的教学计划,都设有茶树栽培学、茶叶制造学和茶叶化学的专业课。国内外都用很新的物理化学方法,分析茶叶本质,在杂志上发表无数的新资料。

茶叶、茶业、茶学各有涵义不同,要研究分别性质运用。

三、从茶到六大茶类

从茶字到六大茶类,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时期。最早是:茶鲜叶先到干叶再后而到蒸青团茶;其次从蒸青团茶到炒青绿茶;最后从炒青绿茶到六大茶类。

1、茶鲜叶到干叶时期:

这个时期很长,有史可查。周朝茶为祭品,以供丧事之用。茶树生长有季节性不可能随采随祭,必须晴天晒干或雨天阴干收藏,以便随时取用。但与活人无关就无人研究其本质。到了春秋,荼鲜叶为食用。,炙三弋五卵茗菜,喝用为菜汤;西晋郭璞《尔雅注》说:冬生叶,可煮乍羹饮。又说:早采为荼,晚采为茗,一名茹,蜀人名之苦菜。古时茶亦称苦菜。

到了战国扩大为药用,就需要晒干或阴干,如中草药。由于光热的作用,品质起了很大变化,晒干比阴干本质变化大。田艺蘅于公元1554年写的《煮泉小品》说:芽茶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阴干如现时制白茶,品质特有风味,与其它茶类不同。可以说是制茶起源时期。

到了魏朝(公元220至264年)才制造饼茶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通过制造饼茶的实践,认识饼茶青草气味很浓。由物质变精神,经过产生了去掉青草气味的认识,再实践,发明蒸青制法,把鲜叶蒸后碎制饼茶穿孔,贯串烘干,茶味有了改进。

由制造饼茶去掉青气的实践,又产生了茶汁苦涩味的认识,再通过实践,鲜叶先洗涤而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茶汁,然后制饼,降低苦涩味。

2、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时期:

这个时期也分为两阶段。从公元961年至1368年,蒸青团茶到炒青散茶。这个阶段自宋至元约三百多年。先是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后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通过制造蒸青团茶的实践,得到苦味未能完全去掉,茶香不正的认识,再实践改革。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蒸青团茶改为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当时著名散茶,有顾渚紫笋、毗陵阳羡、绍兴日铸、兴隆双井,等等。蒸青团茶的制法至此而终结。

经过无数循环往复的实践和认识,到十二世纪末叶,由蒸青散茶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改掉蒸青香气不高,滋味不浓的大缺点。

3、炒青到六大茶类时期:

公元1368至1700年前后,自明朝到清朝。这个阶段,虽然也只有三百多年,但发展很快。自炒青绿茶发展到六大茶类,无所不有。由于炒制烘青绿茶的实践,要求高香的品质,认识到烘干香气不如炒干。通过炒干的实践,发明了炒绿茶的制法。

通过实践,认识是无数往复的循环,制茶技术逐步变革,新的发明创造也随之不断推陈出新。制茶花色就越来越多。如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等等名茶先后出现,都屑于炒青绿茶,各有特点,丰富多彩。由此推进又发明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五大茶类。

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按照制法系统性和品质系统性,排列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次序,分别叙述起源。其起源历史则错综复杂交叉,不能分先后。

四、六大茶类的起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的程度。我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劳动人民通过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体会,逐步加深认识,提高了制茶技术,制法和品质都有提高。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炒青比蒸青省工,价廉物美,深受大众欢迎。因此,炒青技术大发展并取代蒸青。

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者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通过炒制绿茶的实践而认识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等制法。

1、炒青绿茶起源:

十二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如顾元庆在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在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除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茶笺》又说: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香味俱减。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现时炒青制法都以此为规范。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散失热水蒸汽,就是扇的转变。通过揉捻,香味容易泡出来。揉捻后炭火炒干或烘干,炒干者为炒青,烘干者为烘青。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为半烘炒绿茶,种类很多。

2、黄茶起源:

黄茶有两类型: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3、黑茶起源:

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毛茶的制法。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以后的。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缩短、技术有很大革新。这种黑毛茶经过各种蒸压技术措施,造成各种各样的黑砖茶。如安化的黑砖茶、茯砖茶、花持(现改为花砖茶);散装黑茶有天尖、贡尖(现改为湘尖1号、2号)。

历史上记载的黑茶,十六世纪以前,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过做色工序变为的黑茶成品,远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至1077年)年间就有。十六世纪以后,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后的各种黑茶。

绿色变黑色四川称做色,湖南称握堆,湖北青砖茶称沤堆云南称转色,名称虽不同,其实则一,都湿堆或半干长久堆积之故也。

4、白茶起源:

古时的白茶是蒸压团茶屑绿茶类。现代的白茶是散装的,自成一类。宋子安于公元1064年前后写的《东溪试茶录》,是指茶树品种芽叶都是白色,叫白叶茶,现泾县春茶期间,主要产茶山区,如汀溪、爱民、南客、太元、潘村乡等地均已陆续发现有白茶树。

熊蕃于公元1121年至1125年写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赵佶)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者,与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起源于公元1796年。白牡丹是继白毫银针之后,最早创制于建阳水吉,后传人政和、福鼎。公元1922年,政和开始创制白牡丹。

5、青茶起源:

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桢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人沙县和台湾,沙县和台湾很早就出产青茶。

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漠是无可怀疑的。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纳很多移民为生,有一部分游民流人江西上饶附近各地农村,到茶季时来武夷山为采茶制茶雇工,茶季结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订咸丰(公元1855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施,提高品质。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制法和品质都胜过其它茶类。是时,台湾省台北包种,政和白毫莲心的青茶相继出世,以扩大销路。(另一说:青茶起源于武夷山僧人)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后绿的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优美,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无绿茶苦味和红茶涩味的缺点。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6、红茶起源:

红茶制法是在绿茶的晒青做色和黑茶及白茶《芽茶》的基础上发展的。先是小种红茶起源于16世纪,亦称正山小种;正山是指福建与江西交界的桐木关生产的小种。从小种红茶流传到闽东各县简化制法的工夫红茶,则起源于公元1650年前后。小种红茶是鲜叶,加工复杂,毛茶加工简单;工夫红茶刚相反,简化鲜叶加工,毛茶加工大下工夫,所以叫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是从白茶晒制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的日光萎凋;由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变红的实践;由黑茶渥堆变褐黑的实践,而认识到制红茶渥红的技术措施,开始发明小种红茶制法。

桐木关属星村镇,亦称星村小种。星村小种是最早远销国外的名茶,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称武夷茶。1762年植物分类学家林奈的《植物种类》就误以武夷茶代表红茶种。由绿茶而黄茶而黑茶而青茶到红茶,由量到质变。内质的变化,按照这个顺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制法与品质,一个靠近一个。绿茶、黄茶、黑茶都从杀青开始,黄茶、黑茶品质靠近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都从萎凋开始,制法和品质虽各有不同,但是有系统联系。六大茶类的制法与品质都有发展,演变无数花色,各有特点,而相互联系,制茶分类就以这方面为根据。

 

六大关键点带你了解正宗的柑普茶


六大关键点带你了解正宗的柑普茶

1:什么是陈皮?柑普茶用的配料算是陈皮吗?

新会陈皮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

广东新会位于两江汇聚、咸淡交界的冲积平原带,这一带土地肥沃,是柑桔的最适宜栽培区。此区的柑果总体柑香突出、柑油含量也是最好,是最正宗的陈皮产地。

当地的果农将当年采摘的果子开皮后,并晒青三年后才称之为【陈皮】,这是一个保健食品的概念。目前市面上陈皮普洱,又叫柑普茶,是新会本地质监部门定义的名称,即是在柑里面加普洱茶制作出来的含茶制品,这里面用的“陈皮”跟保健食品的陈皮不是同一个概念,原料都是新会柑,但没有年份的限制。目前陈皮普洱只有地方的企业标准,还没有国家标准。

2:种植方式及树龄对品质的影响新会当地一般会通过嫁接的方式进行扩充种植,嫁接的果树一般会选择柠檬树或者柚子树,主要是柠檬树,一是他们的树种接近、二生长较快,一般嫁接成功后,再种植3年时间便可以开始产果,柠檬本质偏酸,嫁接一般头2年出的果都会更偏酸,树龄一般6年至10年是最佳!通常更大的果树,果农也会考虑重新种植(树龄越大、产能越少)在本地一般最老的柑果树是20年左右。

3:什么是“驳枝柑”和“圈枝柑”?

以嫁接的方式种值的新会,即是驳枝感,是目前的主流。另一种传统的种植方式,即是在母树上圈枝,以禾草缠上泥土,让它生根,长成树苗后移植到大田,以这种方法育苗种出的,俗称“圈枝柑”。“圈枝柑”果实偏小,果皮较薄,制陈皮质量极佳,但抗病虫害能力较差,产量不高,目前已沦为小众。

4:柑普茶和橘普茶、桔普茶是一回事吗?除新会以外,同样以柑出名的还有肇庆皇帝柑、潮汕地区的潮州柑,以及临近的周边也会开始种植此类果树,如广西柑、珠海柑等,茂名的高州地区也有大量的柑树,每年也会制成陈皮、柑普茶销往全国各地,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土壤营养不同,总体的品质与新会(特别核心区)的柑皮有差距,就柑普茶来说,只有新会柑+云南普洱制成的产品才是最为正棕。

采用比较其它品种的柑桔类水果制作,对比柑普则没明显陈皮滋味,价格也是便宜许多。新会茶枝柑的柑皮有药用功效,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养生医药,而普通桔子因为囊括了多种水果,比如金钱桔、甜桔、酸桔等,其皮对人体的好坏还没很明确的界定,茶友们在选购时,认清自己的饮品需求与个人的健康需要谨慎购买。

5、正宗的柑普茶主要有哪些分类?

采用正宗新会柑和普洱茶熟茶制作的柑普茶,市面上的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一般根据柑果的不同生长阶段,可以分为青柑仔、青柑、二红柑和大红柑这四种柑普茶产品。传统以大红柑制成的柑普茶最常见,但随着以润元昌为代表的茶企的推广,以青柑仔为主的柑普茶产品,因为在香气、方便性等方面的优势,目前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品种。除此之外,柑普茶还有茶饼、金丝单泡装等其它形态,主要采用大红柑制成,因不同的特点都有各自的消费拥趸。

6:为何选用普洱熟茶作为填充茶?

普洱熟茶的暖胃、降血糖血脂、抗衰抗辐射、保护心血管的作用,配上新会陈皮理气健脾、消积化滞、燥湿化痰、疏肝润肺、疏通五脏等作用,加上陈皮“遇升则升,遇降则降”性能,保健功效十分显著,并且茶性温和甘醇,老少皆宜,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常饮。而春茶发酵的熟茶汤浓、香高、水润的品质特点与新会陈皮的果味清香完美结合,大大提升口感舒适度的同时,也将普洱、陈皮这两种产品的“生态健康”的属性紧密结合。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将进茶 | 了解一下!用碧螺春制作六大茶类!》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