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

茶之所以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普遍喜爱,这是由于在藏族的传统饮食结构中,肉类和奶制品丰富,而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可以帮助消化这类高蛋白质的食物。此外,茶可以补充高原地区缺乏的蔬菜所能提供的维生素。藏族社会流传着赞普都松芒波结饮茶治病的故事,藏族人非常看重茶叶的药物功效,这也是茶成为藏族饮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

说起茶与藏族人民的不解之缘,历史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据老人们讲,藏族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千多年。依据《汉藏史籍》的记载,藏族饮茶的历史始于吐蕃第37代赞普都松芒波结执政时期(公元676-704)。到了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藏族饮茶的习俗已经在贵族阶层中成为惯制,这点可以从《唐国史补》卷下中的记载看出。据记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蕃,闲暇在帐中煮茶,吐蕃赞普问他:此为何物?鲁公说:解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说:我此亦有。命人摆出产于寿州、舒州,顾诸,荆门,昌明的许多种名茶,令常鲁公惊叹。这说明,唐德宗以前,藏人就开始饮茶,并且对于内地所产的各式名茶都有所尝试。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藏族人民发现,内地所产的大叶茶(粗茶)是最为适合在西藏这种高寒地带饮用的。它不但较其他茶品价格低廉,而且熬制出的茶汤味道浓郁,用它熬制的茶饮料是最符合藏族人口味,所以一直到现在,藏族所饮用的也以大叶茶为主。

作为饮品,藏族人所喝的茶也分几种,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酥油茶,这是一种将适量的茶汤、盐和酥油在酥油桶中搅拌均匀制作出的热饮。清茶就是放了适量盐的茶汤,一般是作为生津解乏的热饮带到田间地头。在牧区,牧人们将牛奶和适量的茶汤及盐搅拌,做出具有游牧地区特色的奶茶。受到近邻的印度、尼泊尔的饮食习惯影响,甜茶也成为藏族人民饮品的一类,尤其盛行于卫藏地区,而甜茶所用的茶叶是从尼泊尔进口的红茶。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了现代的操作方式。

 

CY260.com扩展阅读

浅谈普洱茶的苦与涩


浅谈普洱茶的苦与涩

中国茶文化内容也包含了它的苦与涩,全世界所有的茶都会有着程度不同的苦与涩味,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很多茶友们把品茶比作品味人生,品茶即能体会人生的苦与涩。茶叶的苦是与生俱来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一说茶叶的苦与涩。

茶叶的苦涩来源主要为茶叶本身的多酚物质、咖啡碱、花青素、儿茶素等其他物质,在沸水冲入的时候很快就会溶解与水中,入口时产生苦涩感。云南普洱茶原料都是采用云南大叶种的茶叶制作而成,云南深山里的生态环境比非常好,无工业与其他生活污染,数百年的乔木古树皆已经饱经风雨,大山里面土壤肥沃,土壤里面的矿物质与其他营养元素比较多,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比较丰富,所以普洱新茶刚做出来的茶叶会相对比较苦涩。这是茶叶本身的苦涩!

除了茶叶本身的元素含量导致的茶叶苦涩,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因为工艺的原因也会导致茶叶的苦涩味道加重,比如在茶青刚刚采摘下来的时候摊凉不够,杀青不足、揉捻过度等,很容易造成茶叶的库苦涩。

新普洱茶做出来的生茶苦涩味是肯定会有的,有些山头的原料会稍微柔和一点,有些山头的要强烈一点,无论是产地、制程上出现的苦涩都是必然的。所以不同的茶友们在品味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寻找到合适自己的那一种苦涩,方可体会到自己独特的人生!

那么,我我们该采用什么手段来减低茶叶的苦涩呢?

苦涩味是茶叶本身自带有的本味,历来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味道。

不管哪类茶都有苦涩味,所以人们发明了各种工艺,除了提高茶叶的香气和甜度,降低苦涩味,让茶叶更加适口也是目的之一。

以云南大叶种茶为主要原料的普洱茶,其内含物质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在所有茶叶类中首屈一指,此外普洱茶晒青干燥的方,造成新茶阶段,苦涩感更加强烈。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茶区的古树茶天生口感协调性就好,无需在加工和冲泡上再做文章。

大部分普洱生茶,新茶阶段如果要刻意避免苦涩,只有在加工环节动手脚,比如加重萎凋,减轻揉捻、或适当闷黄,这样出来的新茶口感苦涩要弱些,且甜度有所增加,但这些人为措施提前透支了普洱茶的营养成分,对普洱茶后期的陈化效果影响极大,不建议使用。

对于普洱生茶来说,不轻易改变传统工艺的前提下,要减少苦涩味只有2个途径:一是长期存放等到它陈化到一定年限至适口为止;二是注重利用冲泡方法来调整减低其苦涩味,比如降温冲泡、快速出汤等等,但要把握好“在不过分损失香气、滋味和汤感的前提下有限的降低苦涩味”,这就需要经验和技巧赵到那个平衡点。

对于普洱熟茶来说,一般苦涩味较轻,有些轻发酵的熟茶例外,若想得到苦涩味轻的熟普,适当增加渥堆发酵的程度可以降低苦涩味,但过犹不及,同样要把握好尺度。

人们天性怕苦,从来避涩,为何又说不苦不涩不是茶?一方面,想体会一下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这个茶叶就完全契合;另一方面,苦涩亦是判断普洱茶内含物质是否丰富的重要指标,在您不具备科学检测仪器的前提下,至少,用口亲自尝尝“普洱茶是否苦涩、苦涩化得开否”是目前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了。

黄茶浅谈


在中国按照制作工艺作为分类标准的六大茶类中,黄茶属于较为小众的一类,一是因为干茶外形和性质与绿茶接近而被忽视;二是因为制作工艺细节的繁琐与手工黄茶传承人的日趋减少对它发展和传承产生的不利影响;再者,传统黄茶外观并不讨喜,常被误会为绿茶的隔年陈茶,因此,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因其自成一类常被提及,而很少作为大的课题被研究与总结,也是其发展艰难的一个佐证。有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黄茶总产量仅179吨,仅为全国茶叶总产量的0.01%,在市场份额中仅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黄茶较绿茶工艺复杂,在绿茶基本工艺的基础上多了一个“闷黄”工艺。其制作工艺为鲜叶的采摘、杀青、揉捻、闷黄、干燥。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揉捻”环节根据茶品需求而定,并不是黄茶必不可少的工艺。而“闷黄”工艺则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重要一环。其重要程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于黄茶的认知与定义,作用不容小觑。黄茶在今天的安徽、湖南、四川、广东、浙江等省均有代表茶品。

关于黄茶的产生时间与早期制作情况,早在明代许次纾《茶疏》一书中被提及:“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枯焦,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斗品。”他说:在这交通和信息交流比较闭塞的山中,少有途径了解茶的制作方法,因此不擅长。于是就自己琢磨,用烹饪食物的铛当做杀青用的锅,并且用柴火加热焙炒,因为经验缺乏,还没到该出锅的时候,茶叶就已经枯焦了,这还怎么能饮用呢?于是用竹蔑编造的大筐,乘着热气还未散去就把它给储存起来,即使有绿枝紫笋这样的名品好茶,过了一会儿也就萎黄了,因为品相不好,仅仅把它用作次品来用,很少有把它拿来作为品相滋味皆佳的斗品的。

由此可见,黄茶的出现与制法的沿袭在一开始如同黑茶的产生一般,也带有偶然的成分,而这样的偶然与误会,却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茶类,而对于茶性的改造,同时增加了人们根据体质选择茶品的可能。

与绿茶几乎忽略不计的发酵度相比而言,黄茶属于轻度发酵茶,其发酵度大致在10%-30%之间,闷黄所担任的角色,就是促使经过杀青、呈现柔软叶感的茶坯在湿热作用下进行非酶主导的自然氧化,继而呈现出茶汤杏黄明净、滋味甘醇鲜爽、香气柔和持久等属于黄茶特有的品质特征。

黄茶味苦性寒,但由于茶性的改造,其苦寒程度均低于绿茶。在黄茶闷黄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消化酶对脾胃的调养有好处,因此饮用黄茶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等症状有所缓解。就茶的养生功效来说,一方面,黄茶中富含较多的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对预防食道疾病有一定功效;另一方面,黄茶适合大多数人在夏天饮用,夏天天气炎热,适量品饮黄茶有利于祛暑气、解热毒。而对于习茶者来说,黄茶中尤其是黄大茶中的“锅巴香”也能有助于增加对于茶品香型的认知。

黄茶按其采摘标准和等级划分,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类。黄芽茶,顾名思义,以采摘新春芽头或鲜嫩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品,比如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君山上的君山银针、产于四川雅安蒙顶山上的蒙顶黄芽、产于安徽霍山及周边的霍山黄芽以及安徽黄山的天堂黄芽。(君山银针在当地又有一名称,叫做小平茶,这是因为冲泡的时候茶芽会在水中三起三落,与小平的生平经历很相似,故名。)黄小茶,则是采摘以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的鲜嫩芽头制作而成,代表茶品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以及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黄大茶,即选用一芽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成的茶品,如安徽霍山的霍山黄大茶、广东韶关、肇庆、湛江一带的广东大叶青。

炎炎夏日,在一杯绿茶之后,别忘了为自己冲上一泡黄茶消暑解渴哟。

结语:

茶虽有采摘标准和等级的区分,但每一片茶叶都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它经过风霜雨露的孕育,经过农人勤劳的双手,经过制茶师傅日夜的揉造与看护,也经过漫长漂泊的旅途,最终才能来到我们身边。生命虽小,但品无贵贱。认真对待每一泡茶,是对茶最大的尊重,也是我们能够回馈给茶无言又淡雅的温情。

缘系桂金花


缘系桂金花

与茶结缘,就要去了解几千年的茶文化,了解茶最深邃的东西。自古以来,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他们的本质都是借助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修身养性。这是一个品悟到体悟的过程。是茶道的升华。

品茶论道,茶可助文思、茶可助诗兴、茶可会友。着实不假。

七年前,安徽池州的茶友居然给六堡茶故乡的我寄来了梧州的六堡茶,我很觉得突兀,他说:别以为你是梧州老茶人,梧州知名的六堡茶,如梧州茶厂三鹤牌、梧州中茶公司的中茶牌等等茶品、相信你品了不少,但是,只要你细细品尝一下这罐茶,你会有意外的发现。可能会颠覆你对梧州六堡茶的品牌的认识,他的话我当时真没在意。当我打开邮包,茶罐上“桂金花”三字赫然入目,罐子周围印刷的敬茶礼仪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浓浓的茶文化气息,茶没开泡,对这罐茶就有了几分好感。尽管喝完了这罐茶,至今我还珍藏着这个空茶罐。

虽然当年第一次品饮桂金花六堡茶的实景再难复制,但是,正如池州茶友所讲,意外发现有时会在脑海里烙下深深印记,使你不能忘怀:那种陈香,那种清爽,那种通透的琥珀红,特别诱人,我想,桂金花六堡茶怎么会有梧州茶厂的老茶品相呢,但入口的确是桂金花六堡茶汤。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注意桂金花这个品牌的六堡茶。由于近几年生产六堡茶的厂家越来越多,各种品牌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偏偏桂金花六堡茶又不露形迹。

碰巧,前些天蒙茶友邀约,到他的精舍品饮六堡茶。平时养成对茶的恭瑾,我沐浴更衣,准时赴约。

无需寒蝉,主人展示了茶荷里的三泡茶干品后,做足了泡茶前的一切准备功夫,然后开始品尝第一个茶品,

此时我们还不知道他让我们品的是什么品牌的六堡茶,只见出汤时茶气缭绕,随风飘散,阵阵特有的陈香扑鼻而来,“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一阵狂喜:“桂金花”三字脱口而出,主人觉得惊讶,大家更觉得奇怪,还没喝茶,如何就知道它是桂金花六堡茶?我只是有种预感,并不敢肯定就是桂金花六堡茶,就陈香而言,有这种陈气的茶一定是陈茶,而茶气略带毫香,选料并配时一定有高质量的显毫的茶芽。因为在观赏茶干品时,我发现了显毫的嫩芽,同时有紧结的中芽,还有摊张的老叶。捧起干茶身骨不太轻,品饮时滋味陈醇滑口,回甘稍慢。叶底黄黑,汤成琥珀色。与三鹤六堡茶,中茶六堡茶等品牌的六堡茶相似,但有明显的差别。是一个有年份但是年份不算太长的茶。合大众口味。主人欣然点头。

把三个茶品的包装打开:正是桂金花六堡茶,A1、A3系列和轻发酵系列的六堡茶。然后逐个茶品进行品饮。

当我们细细品尝轻发酵系列的桂金花六堡茶时,顿觉山野之气,毫香、陈香明显,汤色红亮通透,入口清爽甘甜,独具特色,品茶尾,陈香不断,汤色转淡红但更显甘甜,生津如舌底鸣泉。泡过的茶叶叶底柔润,扯断丝连。很有活性。

在与梧州茶厂有相同技术人才,相同工艺的条件下,陈化环境及生产用水的水质就显得特别重要,原来桂金花六堡茶是采用制作凌云白毫的茶树原料配以桂青种原料按照六堡茶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轻度发酵。所以茶的品格得以提升。

在梧州市利用防空洞作为陈化车间的有梧州茶厂、桂金花茶厂等。所以两个牌子的六堡茶成品香气接近,桂金花六堡茶采用了梧州市人防办的宽大防空洞作为陈化车间,洞外俯瞰桂江,与冰泉相邻,背靠白云山松岚,洞内的干湿度、温度条件适宜,桂金花六堡茶的陈化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分装后又经过长时间存放进行后发酵,所以桂金花六堡茶除固有的红浓陈醇的特性外,还有另一些别的六堡茶所不具有的特性。

为什么很少见到桂金花六堡茶在市场上流通,一个原因是桂金花六堡茶的定位是收藏级的六堡茶,每一罐茶从投料生产到成品,周期较长。难怪我和桂金花六堡茶要有七年之约。

当我七年后再品桂金花六堡茶,有了新的感悟,自然而然想到了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从第一碗喝到第七碗,感受各有不同,其中“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几句,极尽饮茶之后的欢愉,当然兴之所至,可以继续喝第八、第九碗,甚至更多碗。这可能就是茶道的升华吧,使我结缘桂金花六堡茶。

浅谈普洱茶的黄片


浅谈普洱茶的黄片

什么是黄片

并没有一本教科书上专门有十分明确的关于“黄片”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黄片”,仅仅是在普洱茶界的提名,并不适用于其它茶类。其次,最早的关于黄片的说法是老茶树上的老叶子,长老了颜色会泛黄,就称其为“黄片”或者“老黄片”。

我们现在统称的“黄片”,大多是指采摘茶菁的芽叶中,包含三叶及以上的大叶、老叶(一般不会超过五叶)。这些叶子由于叶质含水量相对较少,叶片相对疏松、粗大,杀青时较易失水变黄,且揉捻时又不宜成条,而被作为“黄片”拣剔出来,以保证茶叶的卖相和观感。由此可见,“黄片”事实上就是相对粗老且揉捻不成条的叶片。

黄片的品质

除了比较粗老以外,“黄片”的品质和所选茶菁的原料品质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尤其是一些既源于名山又来自古树的“黄片”,本身原料的出身非常“高贵”,由于是被“拣剔”出来的“副产品”,价格常常会比“主产品”便宜很多倍,所以,喝起来非常划算(比如:倚邦黄片、昔归黄片、冰岛黄片)。

因为,这种高品质的“黄片”,其滋味在保留了大部分“主产品”风格的同时,滋味更加的甜滑柔醇,不苦不涩,有着另一番老成持重的淡然姿态:性情和气,态度温和,不温不火,独具韵味,故,颇得很多茶友的喜欢。

黄片的冲泡

一般要求水温要高,投茶量要大,最好是直接投进壶里煮饮,这样才可以充分展现茶的滋味。

所以,如果你比较喜欢慢时光,喜欢在阳光暧昧的午后,在阳台上静享生活的安适,煮一壶老“黄片”慢慢咂摸、伴着一段音乐、捧读一段文字,将是非常好的选择。

“老黄片”为什么如此好喝?

一般来讲,茶叶原料愈粗老,茶多糖含量愈高。等级低的茶叶中茶多糖的含量高于等级高的茶叶。“老黄片”由于茶多糖含量高,所以,滋味比较甜醇,又由于咖啡碱、茶多酚等含量相对嫩芽嫩叶较少,所以,少苦少涩,滋味温和。

茶多糖是一种酸性糖蛋白,是由茶叶中糖类、果胶、蛋白质等组成的一类复合物,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约占茶叶干物质的20%。

茶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核糖、半乳糖等组成,是茶叶治疗糖尿病时的主要药理成分。

茶多糖对身体有好处?

降血糖作用:茶多糖与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一同使用,能够增强药物的降血糖效果。

降血脂作用:茶多糖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的胆固醇以及脂肪的浓度,起到预防高血脂、动脉硬化的作用。

抗辐射作用:茶多糖具有明显的抗放射性伤害、保护造血功能的作用。

另外,茶多糖还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凝血、抗血栓、降血压等功能。

黄片在存放过程中,转化比较快。原料优秀、存放得当的“黄片”,会表现出非常好的茶气、香气、醇厚度、滑润感以及独特的老茶之“药香”的品质。

所以,不要小瞧被“拣剔”出来的黄片。

浅谈普洱茶汤的“浓淡度”与“饱和度”


浅谈普洱茶汤的“浓淡度”与“饱和度”

茶的滋味类型有很多,不能单纯以“苦、涩、鲜、甜”来分类,因为茶的滋味是复合的,每种茶都含有这几种滋味,只不过多多少少而已。

通常我们在感受茶汤的时候,会用“饱满”和“浓淡”来形容,那么,这两者是一回事吗?

又有什么区别呢?

什么是“浓淡度”?

浓淡是指某种味的强度。

茶汤的浓淡一般与投茶量、冲泡时间和水温等有关系。

投茶量越大、水温越高、茶叶的浸泡时间越长等因素,都可以让茶汤变浓,但它只是增加其浓度,而不会增添其他味道。

什么是“饱满度”?

茶汤的“饱满度”,又可以指茶汤的“厚薄”,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与否的反映。主要表现是茶汤进入嘴里,感受到茶叶内含物质丰富,析出丰厚的滋味,并且多种不同的味道和谐配合在一起,给人饱满厚实的感受。

由此可见,茶汤的“浓淡度”和“饱满度”有着明显的区别,浓淡不代表茶叶的品质,但饱满则直接跟品质挂钩了。

原料对茶汤品质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越好,树龄越悠久,采摘次数越少,茶叶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水溶性果胶含量越高,茶汤饱满度就越高。

因为历经几百甚至几千年的生长,树大根系发达,能够汲取土壤中较多养料,为茶叶积蓄丰厚茶质,茶叶中的多酚类、氨基酸类、咖啡碱类等物质含量较多。

且茶树几乎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自然生长。

以此种茶叶为原料,经传统手工工艺制成的茶品,冲泡后茶汤饱满度较高。

沱茶:风城与羊城的友谊之桥


沱茶:风城与羊城的友谊之桥

“喝茶”在广东话里称作“饮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诗句。广东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也是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四大茶文化之一,广东茶文化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信每一个到过广东的人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发注重养生之道,而这也影响着广东人对茶品味的文化心态。从传统医学的观点看,普洱茶具有减肥降脂、养胃护胃、美容抗衰老、抗动脉硬化等功效。因此,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广东人开始喜欢上了普洱茶,把喝普洱茶当成了一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

在广东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大大小小的茶业博览会,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11月底举办的广州茶博会。而在这些茶博会上,普洱茶无一例外都会成为主角。如果您走进展馆,普洱茶企业的展位上总是会聚集着最多的人气,呈现最热闹的场面。今年的广州茶博会上也同样如此。在5天的时间里,下关沱茶展位上都会聚集着三五成群的茶商茶友,大家在这里一起品茶、论茶,谈广东、聊下关、结朋友。有的茶友因为喜爱下关茶,成件的购买;有的因为看好下关茶,试图寻求合作;有的因为关心下关茶,也给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公司很多第一次参加茶博会的新员工,也深刻的感受到百年下关沱茶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每一个员工都坚信,在这么多人的关心和支持下,下关沱茶未来一定会做得更好。

2012广州茶博会圆满落下了帷幕,但下关沱茶的幽香却会一直飘绕。相信明年,一个更好的下关沱茶会呈现在大家面前!

广州,咱们明年再见!

普洱茶性情之滑与涩


普洱茶性情之滑与涩

当我们在品饮普洱茶老茶和普洱茶熟茶时,常常会有“滑”的感受,而在品饮普洱茶生茶时,常常会有“涩”的感觉,尤其是生长期短的台地茶,常常涩度不化。

普洱茶之滑,常常用来形容一款好茶,是普洱茶的茶汤带给我们身体和精神的一种愉悦感受。滑的意思,在这种语境下,大致可以理解为光,不粗涩。光,多是一种平面感受,不粗涩多是身体感受。光感受或许来自于视觉,直观的观察茶汤,在茶汤的表面以及茶汤与茶具接触处就会有光的感受,这种光的观感带来滑的感受,当然,这中感受也是经验和观感的结合。随之,茶汤进入口腔,舌头、上颚、齿间的自然会有“滑”的感觉,这种感觉多来自于“不粗涩”,茶进入口腔,像油膜一样自然覆盖于口腔的各个角落,不感觉有阻涩感,自然而然的流动,不费任何力气,不需要身体的任何辅助。然后,茶汤自然流向喉咙、食道,到达胃部,仍然不会觉得有阻涩感,像一泓清泉自然的淌下去,自然均匀地铺开,给你的感觉不是地心引力,就是“滑”。

滑的对立面,应该是涩,即不光滑,不流畅。普洱茶新茶,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茶汤入口后,总感觉需要舌头、肌肉的蠕动,才能带动茶汤的运动,舌面,上颚,会有阻感,进入喉咙食道、到达胃部这段路程,也不会感觉那么流畅、自然。而仅仅用阻感也不能概括涩,这种阻感或许多来自于感受。而不是事实。

滑带给人的感受会如母亲的手轻轻拂过,内心的躁动、不安都会归于平静、安适。但滑感也不是毫无破绽,总让人感觉太过流畅自然而不好把握和控制。

而涩感,往往让我们感到阻力的存在,没有那么流畅和自然,会引起身体的不爽和不畅,但是涩留给我们把握的时间和可能,不会像“滑”那样难以捉摸。

单纯的来讲滑和涩,不能说谁好谁坏,但是滑会连接润、活、化等其他美好的感受,自然会被归为普洱茶的优点;而涩常常伴随着燥、麻、叮等不好的感受,自然归位于不好的品饮感受。

但是,“涩”在陈化的过程中,会向“滑”的方向转化,从这一角度来讲,它又是普洱茶陈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且,很多的新的品质好的普洱茶,涩度不需要时间的陈化,自然会在口腔内转化成滑度,即涩能旋即化开,这就是另一种感受,自然也是不错的品饮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更为曲折、丰富的品饮体验,自然也是美妙的。

作者:郎福资,80后,大学期间开始接触普洱茶,一发不可收,至今九年有余。熟读图书馆百余本有关普洱茶书籍,每遇普洱茶,必迫不及待试之后快,典型茶虫一枚。

浅谈川红工夫茶


这“川红工夫”有何来头,那就得从50多年前说起。主产于宜宾的“川红工夫”红茶虽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迅猛发展,但很快在国内外市场上与久誉盛名的“祁红”、“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也是四川在国内外知名的茶叶品牌之一。

1952年,当时的宜宾地区外贸局决定建立宜宾茶厂,对当地各茶厂和供销社生产的毛茶统一收购加工,可以说,四川工夫红茶名噪一时,当时,宜宾茶厂出口的四川工夫红茶占全省80%以上。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吕允福先生曾赞誉“宜宾是川红之乡”。

此后,“川红工夫”红茶屡获佳评。1978年,宜宾茶厂生产的“早白尖工夫红茶”,在春季广交会上以每吨12000美元的天价轰动会场。1985年,“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举办的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了金质奖章,这是“川红”发展巅峰时刻的国际礼赞。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变化等原因,“川红工夫”红茶的外贸受到了重挫,在国内外市场上已基本见不到“川红”的身影。自新世纪以来,“川红工夫”红茶再次崛起,不仅在国内一线城市有专卖,而且成功进入欧盟等市场,每年早春时节,又有茶商打着“飞的”来宜宾采购“川红工夫”红茶。

浅谈普洱茶的存放技巧


浅谈普洱茶的存放技巧

众所周知,普洱茶是越陈越香,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存放过程普洱茶在不断发生转化。今天,便来和大家聊聊如何存放普洱茶。普洱茶对存放地点并不挑剔,无论是客厅还是专有空间,只要不受阳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污染或香皂,蚊香,樟脑等气味浓厚的物品即可。

流通的空气

茶叶中富含许多微生物,流通的空气中有较多的氧份,利于其繁衍,因而可加速茶叶转化,但如果将普洱茶挂置在阳台,就会吹散茶气,饮用时就会感觉淡然无味。另外,要注意保存茶叶周围的环境不可有异味,会影响茶气本身的味道。

恒定的温度

普洱茶放置的温度应以周围环境为主,正常的室内温度以20—30度最佳,太高的温度会使茶叶加速发酵导致变酸。另外,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变化会比冬天变化快,存储避免直射,阴凉处为佳。

适度的湿度

普洱茶的保存分为“干仓”和“湿仓”。现在比较常见均为"干仓"存放,"干仓"就是指在干爽的环境中存放,忌湿。但是,太干燥的环境会令普洱茶的陈化变得缓慢,所以要有一定的湿气。在较为干燥的环境里,可以在存放茶叶的旁边摆放一小杯水,令空气中湿度稍微增大。但是太过潮湿的环境会导致普洱茶的快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霉变",令茶叶不可饮用。湿度应人为相应控制,年平均湿度不要高于75%,由于沿海一带温暖的海洋性气侯,湿度在梅雨季节会高于75%,所以更应注意及时开窗通风,散发水份。恰当的存放方式会更利于普洱茶的转化,在时光中发酵,越陈越香,与此同时,其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适合的储茶器皿

储藏器皿宜用陶罐,如果茶量比较多,可用陶瓮或陶缸。陶类制品有通风透气的特点,非常适合存放普洱茶。缸口也不必密封,蒙上一层牛皮纸遮挡住灰尘即可。每过3-5个月将所储之茶翻动一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饮熟品老藏生普洱生茶与熟茶差异浅谈。


早年普洱茶原本都是生茶,茶刚生产出来时都较为苦涩,也比较伤胃,可能要等上十数年的后发酵,才会变得香醇可口好喝。

1974年时为了让普洱茶提早适饮,吴启英研发成功了以“渥堆”的方式让茶叶快速发酵陈化,渥堆发酵时间只要一到两个月,缩短了漫长的(生茶)自然发酵过程,但是其工艺中所利用的微生物仍然是一种原始而随机的方式,错误的制程或脏乱的环境,则有被杂菌毒菌污染的可能,因此建议各位别买太便宜的熟茶或是假茶,毕竟脏乱环境与错误的渥堆制程,极有可能污染了茶饼,也伤害了你的身体。

近年来大厂制造熟茶技术提升了一级,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代渥堆技术,大益茶厂的第三代渥堆技术称之为HEMA,它是在无毒害杂菌污染的环境下,采用复合酶制剂植入渥堆茶菁中,并严格控制温度与湿度,启动酶活性来纯化茶质,因此其熟茶产品几乎出厂半年后马上可以品尝了(渥堆味也就是臭普味很淡甚至没有),消费者如果要买可以现饮的普洱茶,熟茶成了多数消费者的主要选项。

同样的,生茶制茶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刚生产出来的新茶,例如纯料大树茶,或透过大树茶与台地茶的拚配,又或是直接用库存多年的茶菁来压制,苦涩也会因此少了许多,饮来非常类似台湾高山茶,这也让喝生茶可以不用等那么久。

不过有些茶厂为了让新茶好卖,会过度使用烘菁,过高的温度使得茶叶活性降低,虽然这样出产的新茶喝来顺口香气又足(类似台湾乌龙茶),但这是将普洱茶绿茶化,少了苦涩感的新茶,未来也就越陈越不香了(新的生茶只要口中的苦涩化的快,未来就能转化为甘醇顺口的普洱陈茶)。

一般普洱生茶有所谓的5年一小转、10年一大转的说法,这裡所谓的"转",指的是茶质的转化,也就是所谓的后发酵(氧化与微生物作用),这样的转化会使得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硷降低(其中儿茶素是导致苦涩的主因,咖啡硷则是造成喝茶后睡不着的主因),醣类与水浸出物则会增加,因此才有了所谓[饮熟茶、品老茶、藏生茶]的说法。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生茶在收藏数年后,就会越来越可口,上述所提绿茶化的普洱茶,又或是製程、茶区有问题的生茶,反而是越早喝越好,因为其品质会每况愈下,据某资深茶友表示,其2005~06年所收集数十种茶样(大树茶居多),有半数以上转化失败,越陈越糟,反而大益与下关二大厂的常规台地茶,转化上都没问题,这一点充分说明工艺的重要性,也无怪乎只有大益与下关茶厂的製作工艺,能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

以商品售价来看,总地来讲,生茶的价格会高于熟茶,大厂茶的价格高于小厂茶,未入仓的茶,价格高于入仓茶,道理很简单,市场的供需决定了价格,若单以收藏价值而言,生茶的潜在增值空间肯定是比熟茶来的大,因为熟茶经过发酵后,已经到了7~8成熟,未来转化的空间很小,自然随着年份增加,价格上涨的幅度也不大了。

一般发酵程度较轻,或是使用较细茶菁的熟茶,大约存放12~15年就会达到评价的高峰,至于中等程度发酵,使用5~7级茶菁的熟茶,大约存放10年会达到评价的高峰,至于重发酵或使用粗老叶的熟茶,出厂5~8年内喝掉即可。

普洱茶知识:浅谈普洱茶的“酸味”


普洱茶知识:浅谈普洱茶的“酸味”

滋味发酸是普洱茶品质大忌,是含有较多氢离子、PH值小于5的茶汤所表现出来的味道。

导致普洱茶“发酸”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茶叶里本身含有的酸味物质造成;

二是渥堆时潮水(回水、补水)过多,由于急功近利造成发酵时间短,程度偏生所致。

茶叶的酸味物质是味感呈酸性的物质的总称。主要是各种有机酸类化合物,如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抗坏血酸、没食子酸和游离的酸性氨基酸以及带微弱酸性的茶多酚类化合物等。“发酸”普洱茶中含有的乙酸(醋酸),在“渥堆发酵”中由乳酸菌代谢生成;丙酸在乳酸菌作用下也会大量产生;戊酸是普洱茶发酸的主要成分,它由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癸酸、壬酸等的形式都和微生物作用关系密切。“渥堆发酵”时,如工艺处理不当,上述酸味物质大量形成,就会造成普洱茶“发酸”。

此外,氧气是普洱茶发酵必不可少的要素,空气中游离状态的氧气,其自身的反应性并不强,一旦与其它物质结合,氧气作用即可发生。茶叶中的多酚类、醛类、酮类、类脂、维生素C等物质的氧化分解,不论是酶促氧化还是酶促氧化,是加氧氧化还是脱羟氧化,要有氧气的参与才能完整而彻底。普洱茶渥堆水分过多,茶堆内部透气性差,缺少氧气,上述氧化作用难以完成,甚至产生无氧呼吸,各种厌氧菌、腐败菌大量产生,直接导致醇类物质大量生成,使茶品酸馊、叶底软烂而粘稠。

渥堆茶出现“酸味”是普洱茶发酵中常见的现象,通常在发酵开始后的4~5天就能明显觉查得到,表明茶堆内部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是普洱茶发酵的阶段性特点。随着时间延长和发酵程度加深,很多带有刺鼻性气味的低沸点香气物质大量分解消失,“酸”气物质也在逐渐降解,缓慢消失。这一过程中,如果仅凭汤色变化而草率出堆,“酸”气物质走失不彻底,成品必然带有酸味。因此,发酵时间短,程度偏生,亦是普洱茶“发酸”的原因。

想消除普洱茶“酸味”的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靠“干仓”长时间自然存放,慢慢走失酸味。此种办法历时较长,一般需要3~5年才能消除酸味。二是利用“湿仓”储藏,使茶叶适当受潮,然后再行“干仓”存放,如此反复几次,酸味亦能消除。这种办法耗时较短,虽降低了普洱茶的“陈韵”,但能增进甜味,较适合家庭收藏爱好者“矫正”发酸普洱茶时使用。三是进行二次渥堆发酵,其方式与常规普洱茶发酵相似,但水分宜少,茶叶含水量回潮到20%~50%即可。注意控制“渥堆”温度,适当高温有利于酸味的走失。此种办法适合生产企业对大量发酸普洱茶进行补救处理。二次发酵的普洱茶,初期水味重,汤色浓,呈红褐色,味醇和欠厚,陈韵弱。但如将其存放到“干仓”环境,随着存放时间延长,品质渐趋完善,亦能获得优异口味。

关于对普洱茶中的“酸”味,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的说茶品中有一点酸味是正常现象,而又有其相反的看法,还有一说法是有的茶品带着特殊的酸味反而使茶汤入口更滑顺,许多陈年老茶中都会带有些酸味,众说纷纭;不知各位茶兄对普洱茶中的“酸”味有何见解请讨论。

问题有三:一、什么原因引起茶品发酸?二、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是否正常?三、带有酸味的普洱茶是否有存储的价值?以上的"酸味"是指在生茶上所发生的。

一是来源于土壤、环境,既所谓“山头气”,如易武地区原料的微酸,过去我一直不会形容,前日有朋友比喻是“酸梅汤”,想想蛮恰当。这属于爽口的酸。

二是来源于制作工艺,高温杀青、高温干燥的茶品,1-2年内会迅速酸化,属刺激性的酸,集中表现在后牙牙床、两颊后段的酸痛,既所谓“柠檬酸”。

三是陈化环境,干净、干燥陈化的茶,带清爽的“梅子酸”,促进舌面和口腔生津,干茶闻着也是微酸的蜜香。

四是后期作手整理的酸,如入仓茶高温退仓、或者用烘的方式处理,情形与第二类似。

稍稍补充:

1、与储藏环境的杂菌群的构成有关;

2、与茶箐的老嫩有关,一般而言,嫩叶因所含易分解糖类(单糖、双糖、尤其淀粉等)较多,同等储藏条件下,较易发酸;而老叶纤维类含量较多,难以代谢降解,相对不易发酸;

3、压制较紧的茶较易发酸,因产生的乳酸、琥珀酸等有机酸难以散逸所致。值得指出的是,少量的酸味可使茶汤爽口,人称“梅子香”。犹如干葡萄酒一般,无轻微酸。

浅谈普洱茶的“升值”和“省钱”


浅谈普洱茶的“升值”和“省钱”

传统的“升值”模式是这样的:某些普洱茶,你整件买了,放在自己店里,过些时间,会有人来溢价收的,每件货能赚200到400元。只是,这样的茶,要整件,不能开箱,数量越大,越便于交割。

这种模式多半是大的茶商,派给小的茶商、茶店。回收,再出货,再回收,再出货,不断循环。这种模式,07年炒得最为激烈,普洱茶行业的整体低迷,与这样的炒作有直接联系。

现在,这种模式已经为行业所唾弃,虽然,这样的“老三篇”还经常换着形式上演。

我们理解的普洱茶“升值”是这样的:新茶便宜,买来自己喝,喝一半,留一半,次年仍然这样买茶。十年下来,自己就攒下不少“自己存的老茶”。十年后,买少量的新茶,试试,留好,日常喝茶,就喝十年前买下的。有了十年的积累,就可以年年喝“自己存下的老茶”,花费当年新茶的价钱。

收益=十年老茶的价格—当年新茶的价格

当然,十年,还是八年,还是二十年,自行依据自身条件控制,喝一半,还是喝1/4,自己琢磨。

这个模式,不是“挣钱”模式,是“省钱”模式,适合经常要喝茶的茶友。

中国步入休闲型社会的步伐很快,我们过去“山吃海喝”、“笙歌洗浴”的消费模式,将向“低碳”模式转化,“茶生活”将成为更多成熟人士的终极选择。

普洱茶的升值,源自茶的妥善存放,自己细心照料好茶,与茶一起趋于成熟,感受“升值”、“成熟”的双重魅力,享受最佳“茶生活”,一大乐事啊!

浅谈普洱茶的“湿评”


湿评,主要是审评茶品内质的四个因子(香气、汤色、滋味、叶底)。

1、香气

香气是茶品冲泡后挥发出来的气味。茶品的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因素影响,使得各类茶具有独特的香气风格,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评比香气的纯异、高低和长短。

纯异纯指某种茶应有的香气,异指茶香中夹杂有其他气味。香气纯要区别三种情况,即茶类香、地域香和附加香。茶类香指茶类原有的香气,如普洱茶的陈香等;地域香即地方特有的香气如兰花香、花果香等;附加香为外源添加的香气,如茉莉花茶。异气指茶香不纯或沾染了外来气味,如烟焦味、酸馊、油味等。

高低香气高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区别,即浓、鲜、清、纯、平、粗。所谓浓指香气高,刺激性强;鲜犹如呼吸新鲜空气,有醒神爽快感;清则清爽新鲜之感,其刺激性不强;纯指香气一般,无粗异杂味。平指香气平淡但无异杂味。粗则感觉有老叶粗气。

长短即香气的持久程度。从热嗅到冷嗅都能嗅到香气表明香气长,反之则短。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是否正常(纯异),有没有异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香气审评最适宜的叶底温度为55℃,超过65℃时感到烫鼻,低于30℃时香气低沉,不易辨别。香气审评时,还应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抽烟、涂香水、香皂洗手等都会对香气鉴别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汤色

茶品内含成分溶解在沸水中的溶液所呈现的色泽称为汤色,又称水色,俗称汤门或水碗。茶品汤色审评主要从色度、亮度和清浊度三方面去评比。汤色审评要及时,因为溶于热水中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接触后很容易氧化变色。

色度:指茶汤颜色。茶汤汤色除与茶树品种和鲜叶老嫩有关外,主要是加工工艺决定了各类茶具有不同颜色的汤色。

亮度:指茶汤明暗的程度。亮表明射入茶汤的光线被吸收的少,反射出来的多,暗则相反,凡茶汤亮度好的品质亦好。

清浊度:指茶汤的透明程度,汤色透明无杂质,能透见底,清晰明了,汤色浑浊,漂浮杂质较多,浑不见底。

3、滋味

良好的味感是构成茶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茶品不同的味感是因为茶品中呈味物质的数量与组成比例不同而已。味感有酸、甜、苦、辣、咸、鲜、涩等。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味感是因为我们的舌头舌面上布满了味蕾,味蕾接触到茶汤后经过神经传递及大脑反应分析后呈现的不同味觉,舌头不同部分的味蕾也有不同的“分工”,如舌尖对甜味较为敏感,舌头两侧前部对咸味较为敏感,两侧后部则对酸味较为兴奋,舌心感觉鲜味和涩味,舌根则对苦味较为敏感。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等来评定级次。审评茶滋味要区别其浓淡、强弱、鲜、爽、醇、和。

浓淡:浓指浸出的内含物丰富,有黏厚的感觉;淡则相反,内含物少,淡薄无味。强弱:强指茶汤吮入口感到刺激性或收敛性强,吐出茶汤时间内味感增强;弱则相反,入口刺激性弱,吐出茶汤中口味平淡。鲜爽:鲜似食新鲜水果感觉,爽指爽口。醇与和:醇表示茶味尚浓,回味也爽,但刺激性欠强;和表示茶滋味平淡正常。

在茶汤审评中有时会感觉不是很纯的滋味,可能与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注意区分就行。

茶滋味与香气关系密切。评茶时能嗅到的各种香气,如花香、熟板栗香等,往往在评茶滋味时也能感受到。一般说香气好,茶滋味也是好的。茶香气、茶滋味鉴别有困难时可以相互辅证。

4、叶底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品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评叶底时还应注意看叶张舒展情况,是否掺杂等,好的叶底应具备亮、嫩、厚、稍卷等几个或全部因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浅谈茶与藏族人民的不解之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的功效与作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