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签约和口述书稿《铁观音秘笈》首发仪式,在位于“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福建安溪的魏荫总部铁观音文化园内相继举行。

作为中国茶叶第一大县、铁观音的发源地,经过多年发展,安溪茶产业正逐步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杯浓浓的“茶香”不仅弥漫中国,更飘向世界。

“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对铁观音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有着里程碑意义。”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威江教授介绍说,该项目由福建农林大学牵头,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福建魏荫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主要是收集并保存铁观音种质资源,在魏荫茶业基地建立纯种铁观音母本园,开展鉴定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的研究与建立。”

据介绍,DNA指纹图谱具有多位点性、高变异性、简单而稳定的遗传性,因而在茶树种植资源利用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自2009年开始着手寻找铁观音母树等种质资源,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发现一些优良品种,预计今年底基本可确定DNA指纹图谱库。”孙教授表示,“通过图谱判断铁观音纯度,进而确定纯种铁观音,开展铁观音提纯复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将大大提高铁观音纯度,保持其优异品质,增强安溪铁观音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国家级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荫名茶董事长魏月德经过祖辈代代口传身教,结合自己长期的研究实践,历时两年六个月,由闽南方言整理而成的铁观音著作《铁观音秘笈》,当天也举行了首发仪式。

分为铁观音溯源、栽培、制作技艺、品评泡饮、茶路、茶事工具、渊源、制作工艺、情歌及后记等十个篇章的“秘笈”,通篇采用七字一句的顺口溜、农谚和歌谣的形式,全面解开了铁观音种植技术、加工方法、品饮艺术、营销和文化等方面的“秘密”。不仅全方位介绍安溪铁观音知识,更集中展现安溪茶人在茶叶生产实践中的精神和智慧。

一部解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的口述书稿,一个彰显现代科技的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项目魏月德表示,“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古老的铁观音技艺和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

Cy260.com精选阅读

推广保护红心铁观音品种 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


近几年,安溪铁观音刮起“回归传统”之风,不少茶农、制茶大师通过经验总结,认为正宗的传统安溪铁观音有三点——正源、正育、正艺。“传统”的前提便是选用优良茶树品种“红心歪尾桃”。“红心歪尾桃”素以“芽壮、心红、叶厚、腹绿”和“香高、味浓、韵明、水甘”而著称。然而历经近300年的发展,数量越来越少,品种纯度降低,保护、提纯、培育红心铁观音迫在眉睫。

今年6月,安溪西坪镇成立了一个新兴社团——红心铁观音保护提纯技术研究会。该研究会会长颜金石介绍,宝潭村是安溪红心铁观音留存较多的村庄,现大概有26500株,树龄从50年、80年,甚至100多年的都有。福建农林大学著名茶叶专家孙威江和詹梓金教授通过研究铁观音品种品质特性,认为以西坪“红心歪尾铁观音”为苗木母树的铁观音,最具“音韵”风格。

颜金石告诉笔者:“安溪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都高度重视纯正的红心铁观音数量锐减的现状,因此特别鼓励和支持我们成立这个研究会,希望能通过保护、提纯、复壮、培优,提高红心铁观音的种性纯度,培育出更多红心铁观音原种茶苗。”现在,研究会用“压枝法”把老母树移植到基地,再用安溪先辈发明的“茶叶短穗扦插技术”,慢慢让红心铁观音繁衍到整个乡镇直至安溪全县。

在西坪盖竹村的茶园,一块镶刻着“红心歪尾铁观音茶保护区”字样的绿色铁牌十分引人关注,这是安溪铁观音传统工艺传承及推广者王辉荣今年建起来的300多亩的红心铁观音保护区。都说好茶好喝不好栽,对于铁观音这么尊贵的茶树品种更是如此。王辉荣告诉笔者,“红心歪尾桃”的成活率很低,即便树龄成长到五六年,还是有可能会死掉,而且茶叶产量很低,只有普通铁观音品种的1/2。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表示,红心铁观音属于我国最优良的茶树品种,加大红心铁观音苗木繁殖管理,开展铁观音种质资源的提纯、复壮、组培等研发与应用推广,保护铁观音品种的纯正,必将对铁观音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结构性的导向作用。

成立红心铁观音保护提纯技术研究会,建立红心铁观音茶树保护区,改造老旧茶园大量种植红心铁观音……安溪正掀起一场铁观音“正源”运动。

茶文化在现代人心中代表什么能否传承下去


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相反,还会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为什么说中国茶文化不会消亡,并且能够传承下去呢

其一,茶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

其二,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内心浮躁,充满欲望,当此之际,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脑,涤除烦燥,使心情恢复平静。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佛教与茶的关系堪称水乳,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如何一味?首先是渊源有自。茶之兴,得益于禅。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可见,茶的驱除困魔的功效,恰好为禅家所利用。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产好茶,近水楼台,茶为禅用,也是顺理成章。但是,光有渊源还不够,茶禅之所以能够一味,还有更深的禅机。禅宗讲究顿悟,顿悟强调的是“当下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恰恰就在这一点上,禅与茶“神合”了。想想看,茶的滋味,谁能准确地描述出来?恐怕是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体验。这,不就是禅理吗?

其四,茶是通往诗化生活的重要媒介。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最大缺失,是使我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远离绿色,远离诗意。现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个个钢筋水泥所建造的“笼子”里,割断了人类与山水田园的联系;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只能是促使人们想出越来越多的点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类自身索取,致使人们同机器越来越亲密,同计算机越来越亲密,却与我们生存其间的大自然、与我们的同类越来越疏远。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追求现代化,就是为了换来人与人心隔壁垒,越来越像机器一样单调、呆板吗?”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西方许多智者的担忧。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就此提出一个有名的命题,叫做“人需要诗意的安居”。这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国各地(包括台港澳)茶文化的勃兴,恰好反映了中国人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迫切需要以某种具有示范作用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来平衡民族的心态,净化人们的心灵。这个文化符号,可以是中国书画、可以是气功、可以是京剧,但是,最广泛和最典型的,莫过于茶——茶是最容易诱发诗意的精灵,它与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等艺术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无论哪种艺术形式与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几分诗意,使人脱俗近雅。

其五,茶是东方伦理和东方哲学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将伦理道德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当了这样的中介。日本茶道讲究“清、静、和、寂”;台湾的“紫藤茶艺”讲究“正、静、清、圆”;中国茶学大师庄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国茶德”讲究“廉、美、和、静”。而在体现“天人合一”这一点上,茶无非是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层次。

传统黄梅腔现代茶戏楼 安徽首家茶戏楼受热捧


新华网合肥4月28日电(记者程士华、徐海涛)清新婉转的黄梅唱腔,配上节奏轻快的现代电子音乐,传统戏曲焕发新风采。无论平时还是周末,全新包装的天仙配茶戏楼演出都会有很多老百姓来捧场,成为当地群众的“一道文化菜”。

“喜迎客,唱欢歌,茶戏楼里无穷乐……宾至如归今古同,黄梅飘香、情深意浓。”每晚8时半许,一曲黄梅调《喜迎客》,在节奏感强烈的现代电子乐伴奏下,天仙配茶戏楼演出准时拉开序幕。开演前尚有半小时,观众就开始陆续进场,有两鬓斑白的老人,也有携妻儿、陪父母的年轻人。90分钟的演出,有演员身着现代服装表演的新黄梅调,也有《天仙配》《打豆腐》等经典唱段及京剧、徽剧等曲目。台上戏乐飘扬,台下掌声不断。

合肥市民刘先生说,刚吃过晚饭,小女儿就吵着要来茶戏楼,从宣城老家过来看孙女的父母也是老戏迷,所以全家就早早来了。“他们在家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去,到茶戏楼这里,意见倒挺一致的!”刘先生说。

“好!好!”74岁的退休老人范涵金走出茶戏楼时连连赞叹。他告诉记者,他们十多名校友聚会,这些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们来自北京、南京、广州和乌鲁木齐等城市。“黄梅戏是安徽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全国知名度很高,外地来的同学能在安徽欣赏到慕名已久的黄梅戏,大家很高兴,觉得比去饭馆之类的地方好。茶戏楼真是个好地方!”

安徽省黄梅剧院天仙配茶戏楼经理钱萍介绍说,天仙配茶戏楼所在地原来是一个闲置的仓库,2005年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天仙配茶戏楼,企业创新潜能被极大激发,成为全省第一家集茶、戏、牌文化一体的现代化娱乐休闲场所,年营业额达到200多万元。茶戏楼每晚都有以黄梅戏为主的综合性演出,节目内容轻松活泼,演出形式丰富多彩,宾客在这里既能茗茶听戏,也能点演员加唱,甚至可以亲自上台一展风采。由于市场反响较好,安徽演艺集团筹划新建一个更大的茶戏楼。新剧场预计于今年9月开演。

铁观音鉴别


安溪着名茶师和老茶农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道行高者甚至能品断此茶产何地何村、几年生茶树,特点突出者还能品味出自何名茶师之手。外行人品饮铁观音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来辨别茶叶优劣。观形: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听声: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身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察色:成品茶色泽鲜润,带砂绿色,红点鲜艳,叶表带白霜。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展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叶背外曲),具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气浓馥,其独特香气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醉神怡。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韵味无穷。以上种种,正是安溪铁观音之魅力所在。

另外铁观音的茶艺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

传统的泡茶与倒茶方法


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如何辨别安溪铁观音新茶与旧茶


安溪铁观音的采摘一年可分为四季,其中又以春茶和秋茶最好。春天雨水较多,利于茶树生长,经过一冬的积累,叶片内涵物质较多,汤水更加醇厚而爽口;夏天茶叶分为两季,由于气温升高快,茶叶迅速老化,温度高难以控制做青“发酵”的程度,所以夏暑茶品种较低。而秋天气候干爽,温差大,温湿度适宜做青造香,所以香气更高。铁观音有“春水秋香”。在当地人看来,秋天的茶则更胜一筹,容易出好茶。每年春茶的最佳采摘期在“五一”后的四五天,秋茶最佳期在“十一”后的四五天。如果天气过暖或过冷则相应提前或推迟。

有人将去年的铁观音秋茶囤货重新烘焙,制成“春茶新茶”的状况。那么,该如何鉴别安溪铁观音秋茶旧茶与春茶新茶呢。业内人士透露,存放时间久了的秋茶看起来会有些泛黄,即使经过翻炒也无法达到墨绿色,闻起来也少了春茶特有的鲜味。因此,如果茶干中有绿、黄两种颜色相混的则是旧茶翻新的。此外,几泡水过后,新鲜的春茶茶叶还是绿色的,翻新的秋茶旧茶则会渐渐青里泛黄,取一茶叶看,叶片上还会有斑点。

诠释安溪铁观音


安溪县珍田阁茶厂高级评茶师苏老师介绍说,福建安溪是我国乌龙茶的最主要产区,素有“中国乌龙茶都”之称。这里出产的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都品质超凡,蜚声中外。在安溪,不但有独到的乌龙茶栽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品饮艺术。早在清代,安溪的乌龙茶冲泡方法就已相当考究。

一、基本理念

安溪茶艺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融自身修养与茶的精华为一体,产生出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现象,在冲泡过程中不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我们追求的茶艺精神理念是尊重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人际和谐,强调环保意识。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动作之优美,茶局之优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谐,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遭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作为茶人所追求的精神理念:纯、雅、礼、和,总归纳于“和谐关系”,我们摆脱烦琐、拘谨、无形的虚意,因此“安溪茶艺”的展现是面对大众,面对生恬,面对大自然,是茶主与茶客直接对话,沟通情感,共同分享“灵魂之饮”,是品饮艺术的景高境界。

二、茶具选择

安溪茶艺选择茶具因地制宜,遵循民间习俗,采用的有陶质炭炉、水壶、瓷质圆层盘(托盘)、盖碗(三才杯)、小瓷杯(白玉杯)、茶罐、竹制茶道具和茶巾等。

许嘉璐:普洱茶精神传承保存了宝贵文化传统基因


谷雨轻轻入万家,村村寨寨做新茶。一年一度的普洱茶节又在欢乐的锣鼓和昂扬的颂歌声中开幕了。往年此时,我不止一次在普洱敬拜茶神的大典上,被各族人民对祖先、对大自然的虔诚敬畏和由衷的真情所震撼;我也曾经在与茶节同时举行的论坛上,聆听来自各方的专家对发展茶产业和国际贸易、环境保护以及永续发展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与世界危机的高明见解。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的原因,我今年失去了再次与普洱乡亲欢会,从专家的宏论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的机会。

但是,远隔数千公里,并没有阻断我对普洱,尤其是对普洱人民的思念。我在去年“第三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上说过茶之三事,其中有“茶文化于茶事发展进路中之定位”一节。如今在遥念普洱之时,觉得似乎还可以做些补充,谨叙如下,权当祝贺之词。

茶,对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而言只与贸易和消费相连,而对于普洱人,则茶既是生存之所需,也是信仰之所寄。对于茶,普洱人有着约400年前“耶稣会”的利玛窦、罗明坚或20世纪初的弗雷德里克·奥尼尔等传教士对上帝和弥赛亚的信仰和期盼那样的虔诚。这种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内在精神,为“现代”保存了宝贵的的文化传统基因,有了这些基因,社会才有了可以让被物欲包围、视传统为垃圾、一味沉浸于享乐中的人们吸进一缕清新空气,清爽一下头脑。这正如印度学者比亚特·K·特里巴蒂在论述印度少数族裔山塔尔人的神话时所说的,“神话传达了意识的根基:它们阐明了情结的结构,它们构成了种族无意识,它们是经验的基本结构,也是认识的本初结点。”概括言之,包括神话在内的少数民族集体记忆化成了信仰,这种信仰虽然长期被一些人贬称为“原始宗教”,但是却经得起“他者”猛烈而持久的侵袭。就像特里巴蒂观察到的,山塔尔人作为一个被殖民的社会群体,“与印度-雅利安人一起生活了2000多年,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被印度-亚利安的创世神话所殖民。”(《论文化帝国主义》)当我们漫步于普洱郁郁苍苍、活活泼泼的山寨中时,作为长期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生活的人,不能不钦佩各族人民对初始信仰的坚守和传承,并且意识到,所有“外来人”都应该谦逊地向他们学习。

茶,从植物学角度看,是无数乔木科、属中的一种,而按照历史学的思维想下去,就会看到它比许多树木荷载了更多的千年叙事。从经过、丝绸之路走向他国异乡,到树种、幼苗和栽培技术被“文明的”殖民帝国“机智地”既盗且骗而去,其中包含着多少正义与邪恶、激愤与欢乐、悲哀与离合的故事!如今不止一处的“古道”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宏观地来看这一事实,说明普洱以及云南其他类似的地方对于祖先看似“落后”的智慧不但没有被“祛魅”(借用马科斯·韦伯的术语),却成了千年经验的标记和佐证,因而是21世纪的创举——“一带一路”灵感的源泉。

仅从上述两点而言,我认为已经可以说明,“茶”,又“非茶”,其在采摘、加工、流转、冲泡、啜饮过程中都在重复着、强化着、弘扬着潜存于挺拔的古树和小小叶片中的优秀文化。我们研究茶及其价值时岂能忽略这些在地球上已经难得一见的民族瑰宝?

今之所述是否得当?再次向各位请教。

祝茶节和论坛圆满成功!

许嘉璐

2017年4月11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传统与现代“牵手”传承名茶铁观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