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知识】

“恩施玉露”茶获得2011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三个最具发展力品牌之一的殊荣,湖北省仅此一家;而“花枝茶”则于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会被评为“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8月,被中国茶叶学会在杭州评比为“全国名优茶一等奖”。恩施出名茶!恩施茶叶的走俏,也彰显出了恩施人的精气神。

发挥茶叶资源优势的战略眼光。恩施,武陵山腹地,山奇水清,云雾飘渺,烟岚留白,清江滋养,硒土独拥,因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等原因,特别适宜茶叶的生长,茶叶在恩施有着悠久的历史,“恩施玉露”茶更有“中国十大名茶”“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多项桂冠。发展茶叶,就是让优势更优,让特产更特。基于此,恩施市,从政府到企业、农户,莫不亲茶、爱茶、种茶,发展茶叶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重要门路。

壮大茶叶产业的气魄与行动。在恩施市的许多村乡,老百姓在村乡干部的组织下,改粮种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示出坚定的决心。芭蕉集镇山顶那把巨大的酱色茶壶把当地百姓发展茶叶的决心与信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枫香坡村的茶文化走廊又把恩施人对茶叶的理解与热爱尽情地渲泄出来。陆羽塑像、恩施茶叶史、品茶亭、采茶歌将历史人文传递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在亲茶敬茶的氛围中,一些乡村万顷茶园,片片相连,几乎看不到别的农作物,满坝满坡,房前屋后,茶色如波,成了真正的茶叶海洋。

浓烈的茶叶品牌意识。优势的资源,还需要现代品牌意识,品牌就是信誉,品牌就是价值,恩施人把资源优势与市场营销紧密地结合起来,政府把“恩施玉露”作为恩施人笑迎天下客的“三张名片”之一,在武汉举办“恩施玉露”茶叶新闻发布会;同时,大力扶持其他茶叶企业,鼓励茶农民利用“天赐圣土”(含硒土壤)发展无污染富硒茶叶;引导企业积极改进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加工质量,把恩施茶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积极参加各类顶级“茶评”活动,让更多茶叶专家们感受恩施茶叶形美、色绿、味清、香绵的特点,让恩施茶在高水平的现场对比中惊艳世界,从而使“恩施玉露茶”“恩施富硒茶”,“花枝茶”等一大批茶叶在国内茶叶市场上独占风流,培植出了巨大的恩施茶享受群;茶叶价格可观,无数茶农因此走上脱贫致富路,灯笼坝、戽口村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经过多年创业,新时代的恩施茶叶超越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恩施人创业的精神更加强烈,新建的“中国硒都茶城”,以商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将茶产业、旅游产业、时尚商业巧妙结合,与文化融为一体,独具创意,志不在小,将成为恩施茶叶事业的“航母”,其意义已不止是恩施人的茶城,同时为全国茶叶界提供了一方重要的舞台。

淳厚而又睿智,内敛而又创新,传统而又时尚,重商又重文化,如茶叶般沉静,如茶叶般精神,气韵脱俗,情味深长——这便是恩施茶叶中积淀的恩施人的精气神。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中品禅味,禅中闻茶香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5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李中顺:带你品味舌尖上的茶文化


李中顺展示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茶的爱好者遍布大江南北,“可十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就是人们爱茶的最直观的写照。49岁的铁桥人李中顺就是一位爱茶之人,不但自己爱喝茶,还是一位传播茶文化的使者,让周围的朋友从酒文化过渡到茶文化。

返乡开办茶业经营部

1989年,李中顺踏上外出打工之路。经过20年的拼搏,他在东莞有了一份令人羡慕的事业,还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他的乡音没有改变,血液里始终流淌着开县儿女的热血。

2009年,李中顺了解到,开县正在开展返乡创业行动,为返乡创业的游子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落叶要归根,游子要归乡,他开始思索着回乡创业。

回去创业做什么项目好呢?李中顺通过考察对比开县和广东的生活习惯,发现了里面有很大的商机。“广东人喜欢喝茶,有喝早茶的习惯;开县人喜欢喝酒,酒文化比较盛行,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何不发展茶文化呢!”李中顺说,以茶代酒不但能迎合市场的需求,还能为“健康开县”添砖加瓦,何乐而不为呢?说服了妻子后,一家人就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2011年,李中顺投资70余万元,在月潭街26号注册开办了“源生态”茶业经营部,经营面积300余平方米,主营毛茶、茶具、根雕艺品等,品种达数百个。

繁忙中享受慢生活

“喝茶,是一种文化。”记者采访李中顺时,正遇上他跟几个好友细品香茗,“人生遇几杯好茶便欢喜,人生有一两个知己便足矣。”他常常在这样的午后,约上两三位好友,或畅谈、或叙旧,在品茗听曲的过程中品味人生沉浮,享受那份难得的闲情逸致。

记者注意到,茶庄的装修非常别致,一走进来就感觉进入了艺术的世界。茶桌由古色古香的实木根雕做成,各种样式的茶具、大幅的油画、舒缓的音乐、安宁静谧的环境、古典幽雅的气息,没有喧嚣和浮躁的人群,只有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李中顺跟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万州学习美术,后来在广东从事装修、服装和根雕等行业,如今他回到开县又重拾画笔,潜心研究油画和书法。

“我要让人们在这儿一边购叶,一边感受到艺术的熏陶,这也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中顺说。

做茶文化推广者

李中顺说,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目前开县盛行酒文化,要一下子改变开县人的观念比较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首先就从自身做起,然后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喝茶的好处:可以美容养颜、防癌、通肠胃、抗‘三高’等,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和推广,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李中顺说。

茶,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可浓可淡的一笔,繁忙的生活中可以是一盏清新,沉重的压力下可以是一刻闲暇;炎热的夏日可以是一丝清凉,严寒的冬日可以是一炉温暖。一壶清茶,几缕茶香,抬手品茗,意蕴无穷。静静地品茶,犹如与一直相伴的好友亲密地交谈。

李中顺说,目前店里的十大名茶品种齐全,但都是从各地运过来代销的,他希望能在开县种茶,开发本地茶叶,让更多人了解茶文化、喜欢茶文化,把喝茶的习惯带进生活的每一天,感受生活的美好。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品味唐伯虎的茶画


说起唐伯虎,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想起电影中他临场作画解救相府之情节,令人不能忘怀。唐伯虎的画,的确了得,他一生作过不少画,茶画是他画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唐伯虎的茶画,是明代茶画的主作,明代茶画的一绝。

明代的茶艺思想,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交融;二是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各阶层民众。所以,明代的茶文化中,也突出地反映了这些特点。茶画,作为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当然离不开这些特点。

唐伯虎一生爱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他爱茶,喝茶写茶画茶,《事茗图》是他茶画中一幅体现明代茶文化的名作。画中,他用自己熟练的山水人物画法,勾勒出高山流水,巨石苍松,飞泉急瀑。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在画的正中,一条溪水弯曲汩汩流过,在溪的左岸,几间房屋隐于松、竹林中,房下是流水,房上是云雾缭绕。此景,让人一看,宛如世外桃源。

恩施玉露手工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向书兰


眼前,是一杯手工制作工艺大致要经过蒸青、散热、揉捻、整形上光、烘焙、拣选等工序。做完蒸青、散热这两道工序时,已是深夜10点多,向书兰走进了加工坊。只见一座长方形的密封灶台旁站着5个制茶人,灶台上的特制水泥板已被烘烤得热气腾腾。“不能去摸水泥板,一摸手上就会被烫出一层水泡。”身边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提醒记者。

此刻,让人不得不想起向书兰的那双手,那一层层的死皮、一个个的老茧,就是在这样的灶台上,慢慢地“炼”出来的。

向书兰最开始做茶的时候,只有15岁。向书兰的父亲也是制茶人。从小,向书兰就觉得把一包包的青叶变成一盒盒、一袋袋的茶叶很有趣,于是常常偷跑进车间里摆弄,这一摆弄就是30多年。

手工制茶不能戴手套,也不能用工具,在温度高达120℃的灶台上,全凭手在茶叶间翻炒、揉搓。“灶台温度高,茶叶的温度也高,刚开始,手指、手掌上全是烫出的水泡,连拿碗吃饭都很困难。”向书兰说。

满手的水泡也不能挡住向书兰对制茶的热情,忍着疼,继续上。水泡破了,长出一层死皮,然后又生水泡,又长死皮。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了深夜1点多,最后一道拣选的工序也完成了,但这时他还不能休息,因为还有几包鲜茶等着他加工。“去休息的时候,一般已是清晨。”向书兰说。

“清晨睡,上午起,每天在灶台上站近20个小时,去年我在这里蹲点采访了两天,真的吃不消,脚都站肿了。”一位采访过制茶工艺的记者说。

2002年,向书兰以前工作的恩施地区烟茶麻公司改制,他就自己办起了茶厂,带着家里人手工制茶。“刚开始家人的劲头很足,慢慢地,他们都不做了,因为做茶太辛苦了,就我一个人坚持了下来。”向书兰说。

多一分坚持,多一分毅力,回报就会丰厚。向书兰靠着对恩施玉露的执著,不仅忍受了做茶的辛苦,还不断学习,将恩施玉露发扬光大。

恩施玉露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制茶工艺源自唐朝,创制于清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而制作恩施玉露成功的关键,就是制茶者的手上功夫和火候。

最开始的手工制茶有许多缺陷,常常出现鲜叶变红、茶叶不紧细圆直等情况。向书兰苦苦地思考,和其他几位恩施玉露传承人一起反复实验,又通过公司请来了茶叶专家。

为了避免鲜叶变红,向书兰和专家一起守在蒸青时的灶台前,不断地实验,通过闻味道来判断蒸青的火候。为了让茶叶达到精细圆直的标准,向书兰的手上不知多了多少水泡,他反复地揉搓,寻找最佳的手法。

如今,凯迪克公司请来了多位茶叶专家,给制茶师傅教理论知识,每堂课向书兰都不落下,他将理论知识的点点滴滴都记在笔记本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的制茶水平,还将工作中的疑惑认真地向专家请教。“这些理论知识让我研究制茶技术的方向更加明确,少走了很多弯路。”向书兰说。以前,他不知道什么鲜叶做出的茶品质最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有蒸青的工序,更不知道什么叫“酶”。“我以前只知道按照师父教授的手艺做,至于为什么这么做,连师父也不是很清楚。”

由于恩施玉露是纯手工制作,所以外形紧细圆直,颜色绿润,汤色绿亮,香气清高,在市场上极为走俏。但是,制作过程太辛苦了,一个熟手,一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制作5公斤。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肯吃这个苦的。“像我们这个年纪,会做手工玉露的不到10人。”向书兰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物色几名合适的年轻人,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节选)

茶神陆羽的故事


陆羽字鸿渐,唐玄宗竟陵(湖北天门)人。不知所生,有寺僧收育之。既长,以易自筮,得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诏拜太子文学不就职,隐苕溪,自称桑苎翁,羽嗜茶,始创煎茶法,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时鬻茶者,陶为其像,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民间尊之为茶圣。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於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学得了识字,也学会了烹茶事物。陆羽虽然容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後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

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遍嚐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着作。他积多年经验,终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着《茶经》。全书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此书成了开茶书先河,以後的百馀种茶书皆源於此。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叶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亦曾隐居在今日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多年,在他的隐居处筑有山舍—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论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仍保持完好。陆羽在此以自凿泉井,烹自种之茶而自得其乐。唐代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一诗中,盛赞陆羽的清雅高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死後不久,便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着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後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後题“品茶真迹”。碑亭後面有座小庙,是“茶圣”陆羽庙,石壁嵌线刻有陆羽小像,正在端坐品茗,极有风致。在当时,陆羽像大多为陶瓷制品,为茶商和茶肆老板所供奉。

《因话录》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之家,陶其像置於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

《唐国史补》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敬不利,辄灌注之。

《唐书》载: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大唐传载》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於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於灶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茶祭之,无则以釜汤沃之。

曾小龙:从传菜员到“成都茶神” 首创“熊猫幺师”传茶艺


高抛、转身、接壶、下腰、倒水……一柄壶嘴1米的长嘴铜壶,被曾小龙耍得“刀光剑影”,糅合书法、太极、古诗,充满中国式的写意。

曾小龙,研习茶艺已经15年的“成都茶神”,曾在《我要上春晚》《中国达人秀》《势不可挡》上崭露头角。2013年将茶艺耍进了克里姆林宫,让世人一睹四川茶艺绝活的风姿。而后,又一次次在海外“露脸”,从新西兰的奥克兰、汉密尔顿,到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悉尼、墨尔本……获得海外友人们的点赞。

“朋友圈”取经茶艺表演“有艺有术”

曾小龙说,1998年,他在成都一家餐厅当传菜员。“招聘茶艺师,年薪10万。”曾小龙偶然在报纸上看到“高薪”广告后,他决心辞了工作闯一闯。

一切从自学开始,每一步突破,曾小龙只能靠自己悟。一年内,他自创了七八个招式。“那时只是当成一门技艺来耍,求快、求稳,没有文化的东西。”曾小龙清晰地记得2003年参加比赛时,壶在他手中快速舞动,令人眼花缭乱,评委对此并不认可。

后来,曾小龙开始混迹于舞蹈界,经常和四川省歌舞剧院、成都市艺术学校的老师们切磋交流。“舞蹈博大精深,能够张弛有度,何不将这刚柔并济的哲学智慧用到茶艺表演中?”曾小龙开始从舞蹈中汲取营养,并结合太极进行创新。

多年苦练,太极招牌动作停顿、转身接壶、空抛长嘴壶三圈,已成为曾小龙制胜的三大“绝招”。苛刻的高晓松曾评价:“有艺有术,把中国式的茶和功夫完美结合起来!”对于曾小龙而言,这就是极大的褒奖。

拜师“张三丰”异乡5年苦练出绝技

然而为了做到“有艺有术”,曾小龙付出了异常的努力。

时间倒转到2006年。在全国茶艺大赛上夺冠后,曾小龙应邀去澳门担任某高级酒店的茶艺表演师。每天晚上11点下班后,曾小龙都会用热水泡脚,舒缓一天的疲惫。随后便去离住处不远的司打口公园,12点准时在大树下练功,琢磨新的“花式”。

“在电影《太极张三丰》中,有一个功夫招式,动静结合,美极了,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将动作糅进茶艺表演,把盛水的铜壶空抛起来,在它旋转下落的时候又迅速接住,肯定很棒。”曾小龙抑制不住兴奋,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半夜,跑到司打口公园开始第一次练习。从第一年的空壶空抛,到第二年的盛水空抛,后来的转一圈、转两圈……5年超乎寻常的苦练,他拿下了空抛长嘴壶三圈的绝活。

3年4易手稿首创“熊猫幺师”传茶艺

曾小龙说:“我想让更多人领略四川正宗茶艺的魅力,将这张文化名片推向世界。”但四川铜壶盖碗茶艺,这被认为“最能代表成都文化”的掺茶绝技,却面临失传的尴尬。“最后的掺茶师”吴登方,因一手盖碗茶艺在成都无人能敌,曾小龙特意拜吴老为师。垒尖、翻云梯……曾小龙潜心练习这些绝技的同时,正计划培养一批弟子,避免盖碗茶艺后继乏人。

此外,曾小龙还花了3年4易手稿,精心设计了一个“熊猫幺师”。“予我长壶,我必善舞;执壶如剑,历游四宇。”曾小龙设计的熊猫幺师,以壶当剑,衣服上饰有芙蓉花,鞋上刻有古蜀太阳神鸟图案,浑身极具成都元素,“熊猫幺师面世后很招人喜欢,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将传统茶文化传承下去也是个好办法。”

如何品味茶叶的艺术?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鐘山川之灵异,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雲为伴。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五品】

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包括“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这五种方式。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分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热闻是指开泡后趁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

【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看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內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澀。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只有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数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脏六腑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黃庭坚把茶称为“雲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乾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包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邓锋丽:从国企职工到茶企掌舵人


笔者拨通邓锋丽电话时,她正在处理因前些日子下暴雨受灾的一些事,因信号不稳定,采访几次被终止,她一次次接通拨过去的电话,不低不高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语速、清楚的逻辑让人自然地放松,彻底消除了戒备。

她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拥有了不俗的品位;她没有很高的志向,却在温柔的性情下,坚持并踏实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放弃学业为稳定工作,最后仍选择自己创业

1993年,邓锋丽初中毕业,正好碰上父母的单位为了照顾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于是她放弃了学业,在桃源县天台山国有林场,从事出纳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给家里省钱、节约开支,而且这份工作在当时来说算是铁饭碗了。1995年,邓锋丽与桃源县粮站一职工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幸福的家庭,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近乎完美。但在与邓锋丽交谈的过程中,她不断地重复着“人生追求”这句话,声音明显流露出疲惫后的喜悦感。老舍先生曾说过一段话:“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变而不猛的曲折里。”笔者欣赏邓锋丽身上的果断和执着,在舍弃稳定工作后,依然用欣赏和坚持对待生活和自己选择的路。

邓锋丽1998年至2000年停薪留职,与老公一起经营木材加工厂。2005年,偶然机会,邓锋丽与茶结缘,自己独自干起了茶行业,并创建了常德龙茗茶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山野生茶叶,并与风华致远大茶网结缘,成为了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

与茶结缘,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供应商

谈起为什么会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邓锋丽的口吻中仿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顺遂。第一是看中风华致远大茶网的平台;第二是公司领导的格局很高,做事很有规划;第三是公司“互联网+”和“电商”的经营模式也是吸引邓锋丽的亮点之一,她说风华致远大茶网的一些模式可以借鉴到自己的企业当中来。“电商是3到5年的发展趋势,风华致远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创新,推出大茶网,启用O2O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资源,实现共同盈利。”邓锋丽如是说。

她告诉笔者,她现在所经营的茶业公司,生产的是正宗的西安高山野生茶,在价位上是有优势的。至于销量,因为是风华致远大茶网指定供应商,所以销量是没问题的,再就是现在消费者都注重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我公司生产的产品正是这样的。

聊到茶叶的发展趋势,邓锋丽娓娓道来。第一,喝茶的那一代人已老去,而年轻人又没形成喝茶的爱好,致使中国茶消费日渐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卖茶难的一大主因。随着80后、90后成为了社会消费主力军,中国的茶行业也不得不考虑年轻人的茶叶消费特点。所以茶行业掀起了茶叶年轻化的呼声,茶企们越来越多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试图让茶叶消费变得更加时尚,与当代年轻人更加接近;第二,因为茶叶消费的独特性,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于各大电商宣传的好茶始终抱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在网上。而能够提供消费体验的实体店铺引流能力远远比不上网络电商,加上现在日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80后、90后更习惯网络购买,所以实体店铺销量难以大幅度提升。因此茶叶O2O模式渐渐在茶行业兴起。

邓锋丽最后说,中国茶市虽然低迷,但这只是茶行业的自我调整,茶行业仍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以上几大趋势,给我们茶企一些启示,2015年,茶企需加强茶叶消费需求分析,瞄准市场形势,加快结构调整,适应茶市发展变化,重获发展动力。

相信自己的选择,和企业并肩成长

在采访中,邓锋丽向笔者透露,由于工作繁忙,奔波于各地,对家人和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关心甚少,但她聊到女儿,语气中明显流露出喜悦。邓锋丽告诉笔者,女儿的生活非常自律,对长辈非常尊敬和孝顺,小小年纪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强。笔者想,正是邓锋丽的言传身教,让女儿从小具备了这些特质。

对于未来的规划,邓锋丽很务实,把市场做大,稳健踏实地把团队和市场发展起来,不断的完善茶叶的品质,和风华致远的家人们共同成长,发展壮大。

与邓锋丽的交谈过程中,她一再地告诉笔者,她相信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也会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一路茶香伴,从铁观音到普洱茶


——记厦门市溪合茶行王霞: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10强之一。

广州论茶是大益集团2012年大益嘉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寻找最懂普洱的品茶高手,打造最感人、最精彩的茶界赛事。大赛面向广大茶友开放,以“辨茶”为主要比赛项目。全国共分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广州8个赛区。赛事流程分为三级,分别是海选赛、大区复赛、广州总决赛。

2012年10月9日,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复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并决选出华南10强,作为10强之一,王霞将代表华南赛区参加11月在广州举办的总决赛。

今年22岁的王霞,是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虽然年纪小,但她喝茶、做茶的历史不输于很多年长的老茶人。王霞出生于茶叶世家,到她和她哥哥这一辈,家族中已有十九代人从事着茶叶产业。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王霞对茶的爱好和事茶的灵性可谓与生俱来!

据介绍,王霞的家族本来一直专事安溪铁观音,到王霞父亲这一代才开始经营普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王霞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走向,铁观音在2003到2004年间发展到顶峰之后,由于农残等等的问题使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普洱茶的市场却很有起色。另一方面,王霞自己在接触普洱之后,也逐渐被这种特别的茶所吸引。“05、06年的时候,我爸妈就开始做普洱茶了,但我自己是在08年才真正接触到。记得好像是在08年的一个茶博会上,我喝到一款叫做秋香的普洱茶。相较铁观音来说,普洱的烟熏味很重,刚入口的时候我也不太适应。但奇怪的是,一阵苦涩过后,回甘很快,非常甜,泡到后面几泡就好像在喝淡淡的蜂蜜水一样,让我感觉到普洱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种茶!”王霞说。

王霞高中毕业后,在父母和业内一些老前辈的支持下,于2009年前往厦门开了一家专营店。“平时的生活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做茶,跟一些前辈学习,也跟一些客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普洱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说起在福建做茶的经历,王霞深有感触,“福建是一个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喜欢喝茶,喝功夫茶,可以说茶的消费基础是很好的。但是福建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铁观音、白茶、花茶,产的很多,普洱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种类。所以我们也是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去培养客户的口味。”从当年仅厦门有两家普洱专营店,到现在福建省有了七八十家专营店,普洱茶正是通过王霞这样的茶人,一步步在闽南打开了自己的局面。

王霞形容客人喝普洱茶,就像吸烟一样。一开始未必喜欢这个味道,很难一见钟情,但一旦喜欢上就会非常忠诚,终身不忘。谈到自己喝茶的经验,王霞说她最喜欢和茶友交流,“有了好茶、新茶,就约几个茶友一起品评,看这个茶有什么特点、口味层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谈到此次广州论茶,拿到十强好成绩的王霞自言并没有太刻意去准备,“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的积累吧,我不太喜欢赛前集训的方式,感觉会破坏自己的口感,打乱原本对茶的记忆,赛前三个月我正好严重感冒,基本上没有按比赛茶品去训练过。主要是依靠日常积累的经验去比赛的。”王霞还谈到她比较重视看干茶这个过程,分析茶的级别,用排除法去筛选,效果不错。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普洱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在茶的世界中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同时,他们也给普洱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赵丈田:醉在古村茶香中


在古村张谷英东南方向八公里处,有一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叫竹坪,那是大革命时期湘北特委的所在地,也是一个历史久远具有建筑特色的村落。村前有着一条从大山深处奔泻出来的清澈溪流,村庄里有着一条泛着潮湿的青石板路,有着一栋栋直接用粘土筑成的近代民居,村前村后的山坡上到处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茶树,农家土屋里散发出淡淡的茶香。

古村产茶,是大自然的恩赐。竹坪村位于幕阜山的最北端,山上树木葱茏,竹海云山,尤其春秋朝夕,山谷间云雾缭绕,烟霞茫茫,土境肥沃,雨量充沛,是典型的板页岩地貌,特别适宜茶树生长。茶树种植没有科学规划,有的种在傍山腰的梯土边,梯土种植红薯、蚕豆等;有的栽种在房前屋后道路边,还有的就栽植在蔬菜地边缘。“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每到茶采季节,姑娘们背着背篓,穿着艳丽的衣服,再加上优美的采茶动作,构成一幅活动的“春满茶乡”图。

古村制茶,是烘青茶制法的世代传承。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茶叶加工都是土法上马,自产自销。清明谷雨时节有制茶技术的青壮年把采回的鲜叶,放在铁锅里杀青,出锅后进行摊晾,然后用手揉成条,揉捻后的茶叶放在自制的蔑盘中用炭火烘干。村里会制茶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常常是分散采回,集中制作。记得小时候,几里外的大村庄里有一个木制结构的揉茶机,利用溪水冲动水轮,水轮带动茶机,可惜后来被铁制机械取代了,这些制法在现在看来显得落后,但“土”法制出的茶叶有着特别的香味,尤其山里人喝茶,喝完茶汤,还要咀嚼茶叶并连渣都吃掉的习惯,只有这种茶最合口味。

古村茶俗质朴无华,走入生活。客来敬茶是山里人家最普通、最基本的礼节,农村的火坑里时时都燃着柴火,吊一把铜壶,铜壶里盛满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客人到了,冲一杯滚荡的清茶,没有修饰和夸张,表达着主人的真心实意。主人敬茶通常是从长辈至晚辈,客人还要起身接茶,以表尊重。

山里的婚礼茶俗一直流传至今。婚宴上“敬茶”是红糖加花生米和红枣,既象征夫妇甜甜蜜蜜,又寓意早生贵子。婚宴结束后再去新房中“吃抬茶”。新婚夫妇双手抬茶逐一敬客,新郎新娘要以儿女的身份称呼客人,是长辈或亲属还要给些茶钱,有的还要说上赞美的四言八句。到了晚上年轻人就去“闹茶”,唱的唱,跳的跳,有时甚至把新娘抬起来,据说一直闹到天亮。

离开故乡快四十年了,那里的大山、茶友、茶俗,仍是我深深的眷恋。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禅的本源是人,因为没有人就不会有谁把禅这个概念提出来。而茶的本源是一片叶子,一片绿的叶子,充满着鲜活的气息。这片鲜活的叶子被放在热锅上炒,目的只有一个,保存住这份鲜活,不让他腐烂掉。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何尝不是被“贪、嗔、痴、慢、疑”这五欲煎炒,有哪个大彻大悟的人没有经历过种种磨难呢?最后智者觉悟了,成了修行的人,就像叶子被翻炒了无数次后,终于成了茶。

成了茶不是只为了成为茶,就像修行者不是为了只成为修行者一样。修行是为了救渡众生,茶成为茶是为了把芬芳留给大众,这都是一种奉献,一种大爱。茶被放在开水里浸泡,修行的人开始在人世间宣讲宇宙的真理,修行的人成了佛,茶成了香茗。后来修行的人喝上了茶,品出的就不是茶香而是禅理了。

一杯茶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泡了第一杯,味道会很浓。第二杯就会淡些,第三杯,第四杯,后来就成一杯清水了。这就是禅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用运动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就如佛家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喝茶虽说是俗事,但要从茶里领悟到人生真谛就是动了禅心,你喝的茶就不是俗茶,而是禅茶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从茶香中品味恩施人的精气神》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知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