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白茶。

沱茶王国:百年下关往事悠悠话风云下关沱茶可以说承载了大理,乃至云南太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它是中国民族茶业发展的一个活化石。而下关茶厂,则是忠实记录了这种种元素在时空转换中成就经典的里程碑。

艰难时世曾因沱茶名动八方

如果把目光放回一百多年前,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一片风雨飘摇的大时代,那时的云南也并不安定。

在清末民初,云南地区贸易的往来,主要依靠的还是一条茶马古道。而地处滇西中部的大理,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也是滇西、滇南的茶叶集散地,早在唐代的南诏国时期,西双版纳和思茅的茶叶就已运销大理。自清末民初起,下关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和生产加工地,也成为了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以及整个云南的紧压茶加工中心。

那么下关沱茶因何而诞生?这必须要说到下关沱茶的创始人——当时的大理喜洲商帮首富严子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创立了主营茶叶销售的“永昌祥”商号,并把总部迁到了下关。后来,为了解决用传统揉制方法制成的紧压茶在马帮、船只的运输过程中易碎、霉变的问题,严子珍改进了原来“姑娘团茶”的设计,率先研制出形状独特的“沱茶”,使“永昌祥”声名大噪,其产品在四川等地销售的成功局面,又让喜洲商帮的其他商家纷纷进入了沱茶制作和销售的阵营中。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永昌祥”却始终一路高歌、力拔头筹,究其原因,在那个缺少质量意识和体系追溯的时代里,“永昌祥”所产的“松鹤牌”沱茶不仅非常重视质量,而且促销和防伪方式都很新颖。比如在一定批量的沱茶中,必定可找到附有一根标有商标的金黄色丝带的沱茶,顾客每积足十根丝带,便可到经销店换取一斤“永昌祥”的茶叶。除产品质量过硬外,永昌祥在经营中还十分注重诚信,做到了一诺千金。特别是与藏胞交易中,相互承诺,一年半载中不立字据却从不失信,因此深受藏胞信任,在商界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口碑。

就这样在“永昌祥”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以沱茶、牛心型紧茶为主要品种的紧压茶加工成为了下关最大的民族工业。当时在下关的几条主街道上,茶厂、堆店云集,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下关商会茶叶同业公会登记在册的会员数就多达40户,是下关商会31个同业公会中会员数最多的一个公会。下关茶叶的加工和贸易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辉煌。

茶厂往事,下关沱与中国命运的血肉相连

因沱茶而起的财富故事,是下关茶厂的最初一笔,而它真正的传奇,却是在百多年风云流转的岁月中,始终不曾停下过生产的脚步。无论八年抗战、十年浩劫还是到后来的经济体制转轨,下关茶厂的命运在冥冥中仿佛自有天佑,没有任何一件事能够打断它稳步前进的步伐。

收回目光,走进现在的“下关沱茶博物馆”,可以看到博物馆其中一个展厅的墙上,挂着一块牌,上面有22个字——“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和“国家边销茶原料储备企业”。这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下关此地的特殊性——位于古代“茶马古道”要冲的下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国家的战略储备和资源调度,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康藏茶厂”,成为如今下关茶厂的前身。而正是由于下关所处离藏区最近、沟通最便捷的地域区位和以生产藏族民众生活必须的沱茶砖茶为主的生产结构,使其在特定时期的生产甚至具有了维护国家统一的高度意义。

就在1953年,云南省公司紧急通知下关茶厂,调运54吨“宝焰牌”牛心型紧茶至西藏。而当时下关茶厂的月产量仅为1400多担(注:50公斤/担),这紧急增加的54吨茶叶就是1080担,几近等于在短时间内把月产量翻了一番。一时间原料供应和青茶外运的压力巨大如山,可是下关茶厂不畏艰难,专门成立了由66匹骡马组成的驮运队,使得茶马古道上第一次出现了国营的马帮队伍。下关人用火一样的热情,追星赶月完成了国家任务。

在解放西藏以后,下关茶厂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51年到1954年,中央财委指定下关茶厂赶制紧茶740多吨运往西藏,其中包括沱茶,因为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茶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原来传统的进藏路线和茶叶运输方式已远远适应不了形势和需要。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的一批批茶叶通过畹町出境,在缅甸装上火车,再用轮船运到印度加尔各答,接着又用火车转运至噶伦堡,最后由马帮才能运抵西藏。

有史料记载,许多藏民在茶叶抵藏后高呼“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汉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叶对藏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以说西藏的和平解放,下关沱茶实在功不可没。

由于下关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边销茶生产企业,所以即使在文革期间,这里的生产也绝不能停,因为厂里生产原料一度不够,曾使得周恩来总理都亲自过问并调拨原料给下关生产。这对一座中国茶厂的生产来说实属凤毛麟角。

“销法沱”的故事是下关传奇的另一个版本:1975年,下关茶厂报经云南省茶叶公司批准,试制普洱沱茶;1976年,首次批量出口沱茶专供香港天生行。这一回引来了法国老人弗瑞德·甘普尔的注意。这位老人其实不寻常:他是二战时期戴高乐将军法国军团撤到英国本土空降部队负责与英军联络的军官。年轻时他在一位英国军官处,喝到产自下关被英军珍藏的云南沱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隽永的普洱茶香,让他梦萦魂绕了整整数十年的光阴。

甘普尔先生当即前往香港天生行,要求下关生产的云南沱茶由该行转销法国市场,就这样,原本只能进入各国华人社区的普洱茶,正式打开了国际市场,并引发从此经久不衰的热潮。

流金岁月下关档案珍藏无法复制的绝版记忆

下关茶厂的另一大亮点是它独树一帜的实物样本档案室。只要进入,眼前顿时就涌入一排排、一列列方方正正的纸箱,它们摞在铁架上,一直高到接近天花板。

其实下关档案室的形成原因,来自当年下关茶厂隶属云南省茶叶公司管辖时,照惯例与省内乃至国内其他茶厂交换茶样所留下的历史资料。据了解保存在下关茶厂茶龄在十年以上的茶叶,超过1800个茶样,是目前云南省茶叶实物留存样数量最多的茶叶档案库,而若论品种丰富性,恐怕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另外面对一屋子的档案,如果要找出一个五十年代的老茶样,完全可以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是其他茶厂办不到的。

而下关茶厂最初放茶样的地方,是当年的审检室。像其他同时代的一些国营老茶厂那样,下关在每一年份都会有留样,甚至每一年份的不同月份都会有留样,几代下关人对样品保存的细致专注程度,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档案室的环境要求遮光防风。在安静的光线下,当人缓缓进入历史年轮的深处,感受着下关从建厂以来每一阶段的主流产品和它们背后的故事时,许多曾经只停留在书面资料上的名字,一一浮现眼前。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产品外包装上的字迹已模糊退却,可那些火热的岁月,却在日益转化的老茶中呈现动人面貌。

难得的是,在一场又一场接踵而来的时代风波中,下关茶厂经受住了考验,从五十年代开始的数十年间,始终在同一个地方不间断地进行生产。而建设西路上的下关老厂房除了门牌号码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才留下了这些对社会乃至全世界来说都弥足珍贵的实物档案。

而更珍贵的是,时至今日,下关沱茶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唯一一个仍在大规模生产的百年民族品牌,就在2011年5月,下关茶厂双喜临门:下关沱茶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荣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民族茶叶发展史上极其璀璨的重要章节!

原来历史从未走远,它在以新时代的表达方式生动诉说着对百年下关的敬意。

下关风云茶香茶缘始终义结四海

在下关茶厂的百年风云录里,有几个轨迹是一直为人乐道的:

一是20世纪初由喜洲商人严子珍创立的“永昌祥”号,创新工艺使下关沱茶风靡中国西南诸省、民族边疆地区乃至海外。而“永昌祥”沱茶所使用的“松鹤”牌商标,至今仍是下关沱茶的经典样本。

二是“七七”事变后,日军几乎完全封锁了中国对外的海上交通和陆上交通。为了保证藏区民众的茶叶供应,支援长期抗战,位处滇西的下关就成为战火中的物资转运地。在此背景下,蒙藏委员会派代表格桑泽仁与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协商,在下关成立了康藏茶厂。所产边销茶除了供应藏区生活,甚至支援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三是20世纪五十年代初通过公私合营,把自“永昌祥”成立后在大理兴起的数十家茶叶商号全部并入了下关茶厂。这样一来下关就汇集了大理制作茶叶的所有技术、设备、劳动力、原料、拼配方法及其有形和无形资产,成为了业界巨无霸。

四是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中明确宣布,将茶叶从国家二类物资降为三类物资,原来的统购包销变成了自购自销,茶叶价格随行就市。就此,中国茶叶市场宣告彻底放开,茶叶流通和流向发生极大转变,下关茶厂除了边销茶以外的内销和出口市场,经受着巨大考验,而它却逆势突围,一跃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茶叶精加工企业,并将成绩一直保持到2006年。

五是在2004年4月举行的云南省下关茶厂国有净资产拍卖会上,下关茶厂成为全国茶业界首家向市场公开拍卖的国有企业,而最终代表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班子成员参加竞拍的以董事长罗乃炘为首的七人团队,以8100万元力挫资金雄厚的两家社会企业,赢回了下关茶厂的主权。而下关茶厂的数百名职工闻讯欢声雷动,几乎是人人凑钱支援了领导班子的行动。

红尘滚滚、风云激荡,下关茶厂的每一次转折,都透露着时代背后整个中国社会在变革的信息。而那些因茶而生的故事,每一个瞬间、每一种关注、每一份憧憬……如今鲜活地呈现在来者面前,以全部档案追溯的方式告诉人们,过去中国人的情感和中国人的命运。

甚至有些喝了一辈子沱茶的华侨,因为种种关系滞留海外,也慕名来到下关一睹当年的实物,希望从一件件档案中,拼接完整个人家族的历史。而下关茶厂对这样特别的茶客,也有更人情味的关照,比如针对市场上对下关老茶的热议,会适时发挥下关档案室的优势,为大家鉴宝寻宝提供支持。

往事不老、下关长青,已经走过百年岁月的下关茶厂,究竟会有怎样蓬勃的明日天涯?一起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沱茶:下关风吹 茶香百年


沱茶:下关风吹茶香百年

正宗的白族三道茶的“头道茶”一定离不开下关沱茶,浓郁的茶水带来的“苦味”能让人深刻地体味到“苦尽甘来”的滋味。而在白族人们生活中,下关沱茶更是招待贵客、婚嫁大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礼品。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沱茶出下关

下关并不产茶,可作为云南主要的茶叶集散地,大理市下关汇集了来自云南省内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所以,这里才诞生了采用多种云南优质大叶种晒青茶作为下关沱茶原料的沱茶制作工艺。这仅仅只是下关能生产出优质沱茶的重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一年四季吹拂不绝的“下关风”还为下关制茶中的干燥环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因此1941年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茶厂”选址时,还特意将茶厂建在了下关一个称为“江风寺”的风口上。

把紧压的沱茶拿在手里细细端详,听听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企划主管李其康讲解它的制作工艺,才知道沱茶真的很不简单:仅制作工艺而言,手工揉制茶叶至今依旧是下关沱茶的核心环节,手工揉制出的沱茶外形精妙绝伦,非常独特,而且具有“层次分明”的重要特点。再来细细品味下关沱茶,滋味醇厚、浓郁,且经久耐泡,往往一壶茶续上七、八泡水,依旧能品味到沱茶的醇厚口感。

作为支撑整个沱茶茶型的“底茶”,沱茶的底茶选用了味道浓郁的毛茶原料制作。而位于中间的“二盖”则选用了略比“底茶”鲜嫩的春尖茶;整个沱茶表层“头盖”,选用的则是最为鲜嫩、品相最好的“白毛尖”制成。

李其康自1968年进入下关茶厂从事沱茶生产以及企业茶文化工作已经足足43年了,见证下关沱茶发展的他专注茶文化研究的同时,还参与了下关沱茶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作,他与下关沱茶早已有了深厚的缘分和感情。

“下关风”吹出的茶香

喜欢云南普洱茶的人一定不会对“下关沱茶”这个品牌感到陌生。这个出自大理市下关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09年的历史,从1902年始创至今,这个“窝窝头”模样的沱茶,依旧保持着手工揉制成型的传统制作方法,而这也是至今机器无法替代的传统技艺。

还没走进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13号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能闻到一股沁人肺腑的茶香。要知道,大理下关可是和新疆喀什齐名的“风城”,从制茶工艺上来说,这可是任何地方也难以比拟的条件。千百年来著名的“下关风”穿城而过,正是得益于此,1941年云南省下关茶厂最终选址下关。绵绵不断的下关风带走了茶叶中的水分,也将著名的“下关沱茶”茶香吹向了世界。

大理下关,位于著名的“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交汇处。历史上,下关一直作为滇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几乎所有从产地运来的茶叶在下关都要经过检选及加工后又分路运出,而这里更是云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大理白族人发挥出自己对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作用: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白族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创造出了属于大理独特的文化,这其中,就包括颇具传奇的下关沱茶。

清代咸丰年间,云南茶叶集散地逐渐从滇南转移到了交通方便和工商、手工业更为便利、发达的大理下关。得益于此,下关汇聚了各种云南各种优质茶叶。当地白族“喜洲商帮”在吸收这些优质普洱茶各自优点的同时,也将各种制茶工艺、文化相互融合,研制出了沱茶“窝窝头”独特的形状。

玲珑“窝窝头”:茶马古道的特殊记忆

曾几何时,马铃悠悠响起时,就代表着马帮正往来于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上。从大理带上货物穿过茶马古道去西藏,单程最快也要80多天,一个马帮往返大理和西藏之间一趟至少也得花上半年时间。云南出产的普洱茶,经过一路颠簸和反复的装卸货物,运抵西藏时总会出现大量的损耗。

随着茶市西移,1902年,下关“永昌祥”等几个商号对传统普洱茶形状做了一定的改进,率先研制出了形状独特的“沱茶”,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普洱茶运输途中的损耗及淋雨变质等问题。

“沱茶利用巧妙的设计,可以说走出了云南制茶发展历史上关健的一大步。制作工艺的改进,极大地推动了茶马古道的茶叶交易,这是下关沱茶为茶马古道做出的巨大贡献。”李其康说。这些被白族人称为“沱茶”的紧压茶有着极其独特的造型--犹如一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窝窝头”,精巧而玲珑。

造型独特而小巧的紧压茶,比起传统的团茶来说更小巧和便于运输;中空的形状不但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了防止团茶因过厚而内生霉变,使传统的团茶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能有效地促进沱茶在运输途中缓慢地自然发酵,不但有效地避免长途运输中风雨等造成的茶叶发霉问题,也为沱茶长期贮藏提供了可能。

“沱茶借鉴了云南景谷‘姑娘茶’的模样,让茶体具有了更强的抗压性,我曾尝试单脚站立在一个沱茶上,70公斤的体重落在沱茶上,沱茶依旧完好无损。”李其康说。

“沱茶”二字是汉字记录的白族语,白族人称沱茶为“tuazao”,“tua”意为用模具托出来的东西,有别于散茶,指的是“用模具压出的紧压茶”。又因茶叶要用水来冲泡,故雅化为用三点水旁的“沱”字,就写成了今天的“沱茶”二字。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锡禄做出了他的解释。

下关沱茶历史

1902年下关沱茶由下关“永昌祥”商号成功定型,至今已有一百零九年的历史。

1941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1950年4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

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上)


百年沱茶:从景谷到下关(上)沱茶从诞生到当下,已接近百年。对大多数人来说,百年已经超过他的一生;对于历史,百年仍然保留着适度的鲜活。在《普洱》杂志本2011年10月刊上,笔者曾就沱茶的历史和意义做了概括性的阐述,当时的阐述更偏重于文献。从本期开始,笔者将就前文遗留的一些概念做一点补充阐释,同时通过对一些沱茶家族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采访,给大家讲述一些有趣的创业故事和传说。沱茶是不是横空出世的?沱茶的诞生有人说是1902年,有人说是1916年。即使是1916年,也已经接近百年了。一百年前,那个窝头形状,中间有个背窝的沱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有兄弟,也有前辈,他的前辈是五子圆茶,他的兄弟是藏销紧茶,两种茶似乎都可以叫姑娘茶。到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香港人仍然管蘑菇头紧茶叫作姑娘茶。沱茶的传说是这样开始的。1902年,有个景谷人叫李文相的,在景谷开设制茶作坊,仿制姑娘茶开始揉制景谷半圆形紧压茶。什么是姑娘茶?姑娘茶应该是女儿茶的另一种称谓,是一种由少女采制的老秤四两重的团茶。早期,它可能是球状,1793年来中国的英国史团副使史但顿勋爵在《出使中国记》说,皇帝赏给他的女儿茶是球型的圆茶。到李文相时代,这种球型茶变成了馒头型的茶。云南话里称一小堆一小堆的东西为“一坨”,同时,云南的月饼也是这种形状,重量相似,称为“四两坨”。也许,就因为这个“四两坨”的“坨”字,这种新出现的形状就在小范围内被称为了“坨茶”。这种如馒头形状的普洱茶,“形色味皆盛,所出无多,价亦数倍,多为外人购去。即在滇省,殊不易得。”大约在1908年前后,云南大理的汪姓茶商和陈姓茶商到景谷学习“坨茶”制法,随后在大理的下关开设制茶作坊,用景谷料、勐库料制作“坨茶”。当时,在滇西和康定地区已经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永昌祥商号就雇佣他们代工,生产销往四川的茶。1916年他们将这种馒头型茶的中间揉出一个后窝,更利于通风保存。因为永昌祥的这种茶主要销往四川,而四川又有个沱江,他们就将“坨”字改为“沱”,很快,沱茶之名顺长江漂流,成了全国的知名产品。沱茶的创制就是在汪姓茶商手上完成的。随后,大约在30年代,汪姓茶商退出,永昌祥建立自己的制茶厂,聘请陈姓茶商为总技师,继续生产制作沱茶。

黑茶茶企介绍:百年沱茶-下关茶厂


黑茶茶企介绍:百年沱茶——下关茶厂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创建于1941年。公司位于云南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叶集散地大理市下关。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苍山洱海优良的生态环境,大理地区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艺,为下关沱茶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994年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通过国企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当今世界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才。现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和原料储备企业。2007年,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公司产品包括各种紧压茶、绿茶、特种茶、袋泡茶等共四大类近200个品种,其中创制于1902年的“松鹤”下关沱茶,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知名品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先后三次荣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三次荣获世界食品金冠奖;获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产品注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认证为中国绿色食品,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首批“云南省名牌产品”等30余项省部级以上荣誉;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公司实施下关沱茶全国连锁专卖营销战略,3年多来,下关沱茶连锁专卖店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享有良好声誉。2003年以来,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全国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QS认证)。“松鹤(图)”商标2003年、2006年两次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民委、国家经贸委等七部委指定的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自建厂以来产品一直销往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受藏、彝、回、傈僳、普米等民族同胞的喜爱;“宝焰牌”下关砖茶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云南省名牌产品”、“云南省消费最喜爱商品”,“宝焰牌”商标2004年、2007年两次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发展历程: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云南省下关茶厂,始建于1941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建厂较早、规模较大的茶叶加工企业,是驰名中外的“云南下关沱茶”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定点生产边销紧压茶的重点厂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下关逐渐成为滇茶交易的集散地和加工交易中心后,大理地区的商家把茶叶作为主要经营商品,各类茶叶加工厂家相继出现。1941年春,云南中国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员会合资兴办“云南中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厂”,1948年4月改名为“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厂”。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4月接收了新康藏茶厂,将其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下关新康藏茶厂”,后又相继改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下关茶厂”、“云南省下关茶厂”。

光阴荏苒,下关茶厂的全体员工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把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茶叶精制加工企业。1995年,经云南划分企业类型领导小组、云南省经贸委审核批准,下关茶厂被划型为中一型企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按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关茶厂在发起成立了“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几年后,又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了控股的“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现在企业总资产已达到亿元以上。产品销售区域已从国内20多个省市拓展到欧盟、美国、日本、港澳台等地区。公司积60余年的茶叶加工之经验,踏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实施了“八五”技改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了仓库、生产车间,购置了与生产相适应的辅助设备,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茶叶加工机械,与云南某高校联合成功研制了沱茶压机,从而一举改变了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并使公司的基建规模和技术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

公司一贯坚持“质量兴企”方针和实施名牌战略,不断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生产的云南下关沱茶连续四次评为“云南省优质产品”;连续三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并获国家级名茶、“中国茶叶名牌”、云南省首批名牌等荣誉称号;外销的下关沱茶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三次获“世界食品金冠奖”;云南下关砖茶、沱茶袋泡茶、苍山雪绿茶、感通茶分别获“云南省优质产品”、“中国茶叶名牌”、“第十届产品质量欧洲金奖”、“云南省名茶”等称号。公司优质产品率达80%以上。产品年产销率达98%以上。

公司从创建至今,经历了六十五个春秋。六十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公司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和所走过的坎坷而曲折的艰苦创业之路令人难忘。65年的风雨铸就了“关茶人”的脊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磨练出“关茶人”的胆识。历史要求“关茶人”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代“关茶人”必然担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公司在2004年国企改革、国有净资产公开拍卖基础上实现重组,以新的战略、新的机制、新的管理,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市场商机,迎接市场挑战,做强做精下关沱茶产业,使这枝茶苑奇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更加璀灿,再铸辉煌。 

下关沱茶甲川渝 百年盛典点亮山城


下关沱茶甲川渝百年盛典点亮山城

1917年大理永昌祥商号在四川开设裕利丝厂,规模化经营“川销滇茶,滇销川丝”,下关沱茶通过马帮驮运入川,沿长江而下,到达重庆。川渝之地自此开启了下关沱茶百年黄金时代。

2017年,下关沱茶入川渝地区100年。

2017年4月28日上午9点30分,“下关沱茶甲川渝百年盛典”在重庆融汇丽笙酒店经纬厅隆重举行。著名茶叶专家、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勤晋老先生应邀出席,原渝中茶叶公司董事长苗芸先生,重庆茶叶商会会长司辉清先生,茶语网创始人兼总裁张阳先生,重庆苗品记创始人苗伟先生,著名影视演员王冬明先生、以及著名茶人叶炳怀先生,资深藏家杨泰伦先生等均出席盛典。另外,来自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全国专卖体系的各经销商代表、行业专家和学者、重庆消费者代表、媒体记者等三百余人受邀参与百年盛典。

著名茶叶专家、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勤晋先生到达现场

公司褚九云总经理、唐德平董事与司辉清先生交流

嘉宾苗芸(右二)、苗伟(左一)、唐德平(右一)与公司高管杜发源(左二)在现场

茶叶专家、公司领导作主题发言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国风先生首先上台致辞,表达了下关沱茶对川渝地区不能割舍的深厚感情,不忘来时路,牢记梦归处。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国风先生致辞

著名茶叶专家、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勤晋先生也来到现场,分享自己多年的研究,讲述普洱茶历史演变与人类的健康。

著名茶叶专家、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勤晋先生作主题发言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先生在现场讲述下关沱茶入川渝百年历史,百年下关,百年情缘。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先生讲述下关沱茶入川渝百年

消费者代表与资深藏家分享自己与下关沱茶的故事

下关沱茶最忠实消费家庭,重庆土生土长的胡毅父子两人,现场讲述自己与下关沱茶的故事。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国风先生还为父子两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奖项——最佳消费者家庭奖。

另外,交通茶馆交通茶馆经理佘定明女士和下关沱茶资深藏家受邀出席盛典,与众茶友、老重庆一起分享经验。

现场颁奖

“迈进新百年”主题论坛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先生主持下关沱茶“迈进新百年”主题论坛,邀请到重庆茶叶商会会长司辉清先生,重庆苗品记创始人苗伟先生,茶语网创始人、总裁张阳先生,著名影视演员王冬明先生作为嘉宾参与论坛讨论。

下关沱茶集团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先生主持论坛

下关沱茶“迈进新百年”主题论坛进行中

民谣弹唱、歌舞表演、川剧变脸引爆现场气氛

盛典以精彩的评书贯穿全场,将盛典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篇章,说书人妙语连珠,绘声绘色地说辞让现场贵宾拍案叫绝,掌声阵阵。

民谣弹唱、歌舞表演、川剧变脸引爆现场气氛,一时间掌声雷动,惊叹连连。

​声光电舞蹈抛砖引玉,甲字沱茶荣耀亮相

一段将舞蹈、光影,音效完美结合的声光电个人舞蹈震撼登场,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将盛典推向最高潮,在火光四射的屏幕中,下关沱茶最新产品——甲字沱茶在大众瞩目中宣告上市。

最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裕纲先生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朱孝廉先生为下关沱茶送上自己的墨宝,两位书法家用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大气明理,知己好茶”、“下关沱茶甲川渝”表达了对下关沱茶百年的祝贺。

自此,持续两个多小时的下关沱茶甲川渝百年盛典暂告一个段落,下一个全新百年正在展开。让咱们携手共进,一路长歌,共创下一个百年的辉煌。

百年不孤独 因为始终有你(当百年茶企遇上百年车企)


百年不孤独,因为始终有你

当百年茶企遇上百年车企

百年的企业就如同一把能丈量时间的尺子,它的每一代与我们的后代一起成长,一起见证历史的变迁,所以百年不孤独,因为始终有你相伴。

而这一次的“藏地观茶”之旅就由两家同样具备百年奋斗史的民族企业——下关沱茶和长安汽车携手挑起了大梁!

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于1902年,上世纪50年代,数十家创办于20世纪初的大小茶叶商号,通过公私合营全面并入下关茶厂,114年不间断生产发展之后,终成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茶企代表。

而长安汽车则起源于1862年由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洋炮局,曾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进入汽车领域。时至今日,也励精图治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车企代表。

当两家百年民族企业携手回望,立于中国民族企业之林的下关沱茶与长安汽车,开始了砥砺前行的“藏地观茶”之路!

这里惠风和畅,他们乘风而来

7月16日,是“藏地寻茶”车队出征的前一天。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建设西路下关沱茶博物馆门前。由下关沱茶及长安汽车邀请的全国媒体代表、茶人代表组成的“藏地观茶”队伍缓缓走进博物馆,在活动出发之前,进行了一场沱茶文化的寻根之旅。

一边蓝天白云,一边细雨沙沙,两种不同的天气在大理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古城融合得令人惊奇,又令人陶醉。也许天空也在预示着两个百年企业的相遇注定受到关注和铭记。

嘉宾们不仅在博物馆见证下关沱茶的历史与文化,并且还亲身体验了下关沱茶非遗制茶工艺的制作方式。而在之后的藏地旅程中,嘉宾们也将深入体验长安汽车提供的坚实座驾——长安欧尚、长安CX70所彰显的长安百年品质与匠心。

古道西风应犹在,瘦马不知何处寻

这一群人,有资深的媒体大咖,有观点独到的自媒体红人。对于长安汽车,对于进藏旅程,都有深厚的视角。然而对于这条进藏的茶马古道与下关沱茶,却有着强烈新鲜感。

面对博物馆里所有封存着百年记忆的照片和物品,重见茶马古道的艰辛,见证下关沱茶的历史延续,嘉宾们仿佛跨入了从未了解过的未知世界的大门。

嘉宾们走进“沱茶之源”展馆,一进门便会看到,当年茶马古道的沙盘路线图。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滇藏线,同时也几乎就是本次观茶之旅的路线图。

当年茶马古道上马身上的铜铃还在,他们对这个以前预示着文明发展脉络的大铃铛充满了极大的兴趣,不少人一直在为其拍照,不停地研究资料文字内容。而这一次,长安汽车的鸣笛声将替代铜铃,欢唱着,转动着、追溯着这段历史。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彰显汉藏情缘

这里还有镇馆之宝——1986年下关沱茶赠送给十世班禅德尼·确吉坚赞的礼茶和2006年下关沱茶赠送给十一世班禅德尼·确吉杰布的礼茶。

嘉宾们不禁感叹,汉藏的情谊早就有茶叶这一纽带了。据展馆员介绍,这一批赠送给第十世班禅和第十一世班禅的礼茶非常之珍贵,曾有人出高价收购,但下关沱茶博物馆为了纪念汉藏情缘,从未打算出售这批珍贵的礼茶。

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感到“无独有偶”四个字的重要,以下关茶进藏古道为路,以长安汽车为旅梦之马,这样的时光重叠,这样的文化融合,掀起无尽感叹。它们都是两个延续百年的企业,可能正因为同样的文化沉淀让他们早就结下共走“藏地观茶”之路的情缘。

在非遗体验馆里制出第一坨友谊之茶

下关沱茶最神秘和值得骄傲的就是压制沱茶的创始,同时,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也是国际级非遗传承项目。所以在博物馆的中庭里,三位穿戴白族服饰的制茶师正为大家展示下关沱茶的制作手艺,这样的展示无疑让“非遗”活了起来。

能在现场见到制作,是非常难得的。更加幸运的是,大家可以亲自在现场为自己压制自己的专属宝焰紧茶,并且可以在内飞与包装纸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那么这一坨茶就只属于你自己。

感受茶的制作,也是感受文化的冲击。网络达人、拥有大批粉丝的自媒体人“kikiwiwi看世界”,已经忍不住坐到了压茶凳上了。对于偶有时日也会喝茶的他来说,下关沱茶的工艺、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其历史文化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下关沱茶的历史、联系滇藏的纽带,以及茶马古道的记忆,都很迷人。”

面对即将到来的两家百年企业携手的“藏地观茶”之行,“kikiwiwi看世界”无比期待着在路途中的户外茶会,“在一个净涤的环境,一次泡茶的仪式,我期盼这样一个流程中满满溢出的文化。”

期盼在蓝天雪山下,晶莹湖畔泡茶的,可不止是“kikiwiwi看世界”。土豆网的编导刘娜也是见证此行的媒体人之一,平时很少喝茶的她,在参观完下关沱茶博物馆以及压制出自己的宝焰紧茶后,也对下关沱茶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在这里,我看到了技艺,看到了传承,无论茶还是生活,这都是我们需要感受的。”刘娜期望着,观茶之旅中,能更多的感知到茶的魅力,体会到下关沱茶与长安汽车这种融合背后的意义。

这是属于见证者自己的茶,更是下关沱茶和长安汽车的友谊之茶,拿着这坨标志着合作开端的友谊之茶,有人感叹:“刚在博物馆里一同回望过去,而这坨茶却标志着未来的开始”。

今天只是开始,未来13天里更加精彩

促使这两个相生百年的企业能够在今天进行第一次跨界合作,走进西藏,只为了汉藏的世代情谊,重新走上茶马古道,为藏区人民奉上一杯好茶。

茶马古道是以前运输茶叶等物品的重要通道,一直以人背马驮的形式延续着,而如今长安汽车的车队将以更加快捷的方式重新走向藏区,让百年前的画面重现,不过更快、更多、更轻松愉快。

所以今天,两个企业是一个合作的开始,也是一个相识的开始。

在之后的13天里,我们将从大理出发,沿214国道走上滇藏之路,途经丽江、香格里拉、林芝等地最终进藏,途中会为沿途的寺庙、藏民赠送下关沱茶集团公司的茶叶产品。

我们还将在梅里雪山下、然乌湖旁为你带来最极致美的茶会现场,手把手教你在青藏高原如何泡出一壶好茶。

所以,未来的13天里,敬请期待茶语网每天的新鲜报道。

“藏地观茶”之旅漫画日志

百年守望,执手万年

请问,到我了吗?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令你思绪万千的下关沱茶&长安汽车百年发展史。

大理庆祝下关沱茶创制109年


大理庆祝下关沱茶创制109年

10月29日,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厂七十周年暨下关沱茶创制一百零九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中央、省、州、市各级相关部门领导,下关沱茶海内外各销售区域经销商代表,专家学者等1000多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特意为厂庆70周年设计制作了沱之源丰碑、编辑了《下关沱茶图鉴》画册、特制了沱之味纪念茶。并于当天下午在厂区举行了沱之源丰碑揭幕仪式、《下关沱茶图鉴》画册首发仪式以及沱之味纪念茶破冰仪式。

109年前,下关沱茶始创于大理市下关,从此揭开了中国紧压茶加工历史的第一页。大理成为云南近代历史上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茶业贸易集散地。1941年,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藏茶厂在抗战的炮火硝烟中诞生,此后,无论是建厂伊始的康藏茶厂,还是在康藏茶厂基础上建立的云南省下关茶厂,一直承担着滇、藏、川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销茶的生产供应任务。70年不长,正好研品一杯佳茗;70年不短,几代茶人岁月留香。70年来,下关茶厂团结奋进,勇于开拓,致力打造下关沱茶品牌,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殊荣。下关茶厂于2005年5月正式更名为“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公司产品包括各种紧压茶、绿茶、特种茶、袋泡茶等四大类近200个品种。其中,创制于1902年的“松鹤”牌下关沱茶,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知名品牌。下关沱茶连锁专卖店遍及全国30个省区市。公司产品销往西南、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受藏、彝、回、傈僳、普米等少数民族同胞喜爱。产品还出口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并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下关沱茶创制百余年以来,经历了漫长和艰难的发展历程,几代下关沱茶人倾其毕生精力,传承沱茶制作技艺,提升下关沱茶品牌,做强下关沱茶产业。下关沱茶百年的发展之路,不仅在云南茶业界打造出一个知名云茶品牌,而且促进了大理地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云南数万户茶农脱贫致富走向小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下关沱茶这一民族品牌,直接影响了整个云南茶产业和农村茶业经济。

百年精品六堡茶


百年精品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历史名茶,六堡茶生产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清朝嘉庆年间,六堡茶就以其特有的“红、浓、陈、醇”的独特风味和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梧州六堡茶是中国黑茶类的精品,一直以来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侨销茶远销国外,深受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广大侨胞以及我国港、澳地区各界人士的喜爱。100多年来,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主要出口产品,一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国内消费者对黑茶类中的精品六堡茶了解不多。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黑茶类茶叶需求量的增加,梧州六堡茶已逐渐被国内消费者重新认识,陈年六堡茶被称之为可以喝的“古董”,中国茶叶的“XO”。

梧州市政府把六堡茶产业列为十大优势农业产业,加大力度扶持发展,并向国家申请了梧州六堡茶原产地标志注册认证。梧州市政府准备每年举行一届“梧州六堡茶节”,利用六堡茶节打响梧州六堡茶的品牌效应,提高梧州六堡茶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用新兴工业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梧州六堡茶。把六堡茶产业做成我市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西江“船帮”带旺六堡茶

走进苍梧县梨江、东安江两岸的古民居,一栋栋已有百年历史的老屋内,几乎都镶嵌有佛山陶瓷的精美工艺品。住在古民居老屋里的老人们告诉我们,当年从广州开往封川江口的商船,逆水而上时带来了佛山的陶瓷,顺水而下时装满了梧州六堡茶。当年六堡的茶农通过用小竹排把六堡茶运到梨江口汇集,再用小船运到封川江口,再装大船下航。六堡茶成为西江流域的“船帮茶”,再经广州出口到世界各地。

六堡茶远销海外,得益于西江流域的“船帮”,得益于广州这个茶叶国际贸易口岸。广州有着悠久的茶叶对外贸易传统历史,是中国历代茶叶国际贸易的主要口岸。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朝康熙皇帝在1685年的亲笔御批,钦定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茶叶对外通商口岸,这是广州作为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茶瓷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的最有力证据。梧州作为“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一个新站点,六堡茶成了西江流域的“船帮”和远洋航船的“船帮茶”。

当年,广州口岸需要大批茶叶出口,茶商们追寻着西江黄金水道“船帮茶”,走进六堡茶船古道寻觅六堡茶。茶商们看好六堡茶这个黑茶类的精品茶,纷纷在六堡街开设茶号,收购六堡茶。每逢春茶、秋茶采收季节,茶农们把茶装到小竹排,从乡间小溪水道把茶送到六堡合口街的码头前出售。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

当年西江“船帮”带旺六堡茶,壮大了六堡茶这个产业,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成为六堡茶农的主要经济收入。

六堡茶,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天界的仙母娘娘领着一班仙女下凡到苍梧县六堡黑石村,被这里的人间仙景迷住,仙女们捧起黑石山下的泉水,入口顿觉清甜滋润,远道的劳累一扫而空。仙女们环顾四周,看到这里山多田少,田里种的稻谷百姓难以糊口,生活困难。仙母娘娘于是就在黑石山上种了两棵茶树,并告诉黑石村的老百姓,只要把茶树的叶芽晒制成茶叶,拿去卖给山外的人,就可以换取粮食了。传说中黑石山上这两棵老茶树,就是所有六堡茶的始祖。

国际茶博会唱响六堡茶

云南普洱茶与梧州六堡茶同属黑茶。当年“马帮”驮着云南普洱茶走进云、贵、川、藏时,“马帮茶”成为边民喜爱的边销茶。而梧州六堡茶被西江流域的“船帮”带去漂洋过海,“船帮茶”便成了畅销海外市场的侨销茶。

为了做大做强普洱茶,云南省组成大型“马帮”,驮上云南普洱茶重走“茶马古道”,继而取道进京进行全方位宣传云南普洱茶,“马帮”所到的城市,掀起了热销普洱茶旋风。云南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用新型工业改造传统产业。在迅速扩大绿色茶园种植同时,规范搞好普洱茶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利用一切宣传平台宣传云南普洱茶,云南普洱茶迅速占领全国黑茶市场,快速形成规模的普洱茶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地方税源增长的新兴产业。

边销茶普洱茶以强大的攻势成为国内热销茶。而侨销茶的梧州六堡茶,还养在“深闺人未知”。梧州六堡茶要改变以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历史,要在中国黑茶市场上占据一席位置,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以行业的整体效应提高梧州六堡茶的知名度。

近年来,中国茶业协会与世界茶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分别在我国大城市召开国际茶叶博览会,目的是全面展示我国茶叶产业化、现代化、规范化发展的崭新形象,大力推广茶叶品牌化,为企业搭建一个综合性、专业性交流和发展平台,让中国最优秀的茶业品牌进入世界茶业领域。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充分利用国际茶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梧州六堡茶,展现梧州六堡茶的精品。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首次出击2006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参赛的“5623”号六堡茶一举登顶获得金奖后,连续在全国各直辖市、各省会城市举办的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获得了六个金奖,与国内黑茶类品牌企业平分秋色,成为中国黑茶类获奖的领航企业;随后,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和广西梧州市上冠六堡茶有限公司在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也分别获得了三个金奖,在北京、西安、南京、哈尔滨唱响梧州六堡茶。

在2007中国(上海)博览会第四届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梧州茶厂、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三个企业同时登上了领奖台,捧回了三个金奖。国内外的茶商们对梧州六堡茶刮目相看,梧州六堡茶名声大振。

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第八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梧州市政府组织六堡茶企业参展,梧州六堡茶首次以大展团亮相国际茶业展会,显示整体优势而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并在第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第八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梧州市政府获得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梧州六堡茶茶业协会获“优秀组织奖”,梧州六堡茶企业参展的产品获得六金、二银八枚奖牌。其中,梧州茶厂、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梧州市古鼎六堡茶业有限公司、梧州随缘六堡茶厂、梧州六堡山茶业有限公司参展的六堡茶获金奖;梧州六堡山茶业有限公司、梧州市一壶春六堡茶厂参展的六堡茶获银奖。梧州六堡茶在当年“海上茶瓷丝绸之路”的广州重新亮起昔日的光彩。

近两年来,品尝六堡茶、议谈六堡茶、收藏六堡茶,已成为饮茶爱好者追求的时尚。

“老茶婆”是如何制作的?

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其制作工艺可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

制作过程:在清明前的早上采集、杀青(过热水),自然晾干,放在农家冷楼上自然陈化。六堡茶沤堆类采制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经特殊工艺制成。六堡茶成茶条索长整,色泽黑褐光润,汤色红浓,香气醇陈,甘醇爽口,叶底呈铜褐色,并带有松烟味和槟榔味。

六堡茶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能,六堡山村里的群众,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

“老茶婆”茶味最正宗

六堡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宜种茶。六堡茶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土和耕作条件及生产管理,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历史上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为黑石村茶。据地方志记载:“黑石村所生之茶,其山俱为黑石与得水亦足,而茶叶亦大而厚,味亦浓。”茶商们走进六堡茶区中最有名的黑石村,黑石村村民告诉茶商们,六堡茶最古老的茶树始祖,就生长在黑石茶山上,黑石村也就是因山上的两块黑色的大石而得名。黑石山上林木苍翠,郁郁葱葱。山林里生机勃勃,青翠欲滴,山道湿漉,山谷云气氤氲,烟雾缥缈。

村民还告诉茶商们,六堡茶原生态类的“老茶婆”,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

原产地标志认证做大六堡茶

梧州六堡茶作为中国黑茶类的主要出口产品远销国外,在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仅六堡茶园面积曾一度达到一万多亩,年产六堡茶达1200多吨。梧州六堡茶一直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自60年代后,由于“以粮为纲”重视了粮食生产,而对茶叶生产重视不够,以及茶叶收购和流通体系改变等种种原因,再加上六堡茶一些加工企业不注意抓产品质量,使六堡茶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我市的六堡茶生产出现了严重萎缩。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而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梧州六堡茶销售量逐年下降,六堡茶产业不断萎缩,六堡茶仅剩1000多亩的老茶园,且管理粗放,产量很低,年产茶叶只有10多吨(包括部分绿茶)。

回顾六堡茶的产业发展的历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要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必须要做好原产地标志认证工作,用六堡茶统一生产标准规范六堡茶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六堡茶的品质特色取决于原料茶叶生产地域及茶叶加工成品地域。梧州市已经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目的是使六堡茶走上现代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时把全广西适合加工六堡茶的所有原料集中于最适宜生产的地域———梧州,实现人、财、物、技术、独特地理特征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使六堡茶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梧州市委、市政府已决定重振“六堡茶”品牌,尽快恢复六堡茶生产,把“六堡茶”这个品牌做强做大。市委、市政府把六堡茶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恢复六堡茶生产给予大力扶持,把发展壮大六堡茶作为特色优势产业来抓。市政府已把藤县岭景大益村列为茶叶专业村,把六堡镇塘坪村列为“六堡茶”专业村建设,新建示范茶园200亩,并从广西茶科所引进“福鼎大毫”、“金龙大白”和“桂绿一号”和三个良种茶品种45万株,解决发展六堡茶产业的种苗紧缺问题,争取在五年内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万~3万亩。

在搞好六堡茶种植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六堡茶加工企业。目前,我市已引来福建商人投资1.2亿元创办千年六堡茶生产加工企业,投资规模2000万元的苍梧县银泰六堡茶业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以高起点、上规模,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为我市发展六堡茶产业化开了个好头。

建设茶业市场,抓好梧州六堡茶的销售。2008年2月2日,一个以六堡镇为基地,梧州市为大本营,面向国际广阔市场的梧州茶城在鸳江丽港隆重试业,我市共有14家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这次试业。梧州茶城成为弘扬六堡茶文化的一个好场所,宣传梧州六堡茶的一个好平台,梧州茶城成为梧州旅游的一个新景点,梧州六堡茶成为游客们最喜欢的旅游产品。

六堡茶产业目前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好机会,我市正抓往这个契机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提升茶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摘自梧州日报

马来西亚经销商来关学习 合作推广下关沱茶


马来西亚经销商来关学习合作推广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因悠久企业历史及百年制茶经验的积累,成为目前普洱茶界领导品牌,公司的品牌建设、文化推广及技术工艺在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更好的推广宣传下关沱茶这个问题,已经由经销商主动从公司手里接棒,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下关沱茶马来西亚经销商主动派遣团队精英到我公司学习,期盼能从更专业的视角出发,在马来西亚甚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展和推广下关沱茶,用实际行动与公司抱团发展。公司常务副总褚九云、副总经理吴青、杜发源、生产部、质量部、采购部、仓储部、市场营销体系、沱之源公司等相关部门代表公司欢迎老茶行公司代表一行的到来,商讨并制定学习和合作计划

6月11日-20日,下关沱茶马来西亚经销商老茶行公司特派遣CaroleTan一行三人到我公司参观学习,在为期10天的学习时间里,我公司为CaroleTan一行安排了包含参观和实操的学习和培训课程,公司抽调从高管到基层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组成培训队伍,从普洱茶栽培、初制加工、生产工艺、品质鉴别、茶艺茶道、普洱茶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参观、培训和指导。常务副总经理褚九云(左一)在生产车间给予CaroleTan一行关于产品和工艺的培训和指导公司仓储部经理段启雷(右一)给予CaroleTan一行关于原料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指导CaroleTan一行学习下关沱茶文化和茶艺(图为CaroleTan)学习期间,CaroleTan一行认真记录、积极探讨,力求记录专业、真实的下关沱茶。学习结束,公司专门为到关学习的CaroleTan(林纯珠)女士、CuanAnTan(陈冠铵)先生和GuanZhenTan(陈冠臻)先生发放培训证书,认可他们的努力和专注。公司总经理陈国风为CaroleTan一行颁发下关沱茶培训证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沱茶王国:百年下关 往事悠悠话风云》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五年白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