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

茶,一辈子的知己

自从开始喝茶,对茶也是产生了一种依赖。像是一种瘾,割舍不下。凡是“瘾”,似乎给人的印象都是不好的,像是酒瘾、烟瘾、网瘾。

喜欢茶,每个人或有自己具体的缘由,因为茶的清淡,因为茶的甘甜,因为茶的苦涩,因为茶的柔和,因为茶的回味……茶在爱茶人的心里,早已不仅仅是茶,它更像是百态人生,谱写出不同人的不同状态。

茶与我们,有说不清的姻缘。上千种茶品,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中华大地,各地的名品、举不胜举;还有各式各样泡茶的范式,不管哪一种,爱茶的人会有自己偏好,但是,爱茶懂茶,喜欢都是从内心发出的,每个人,都可以好好的喝一杯茶。

珍藏一杯好茶,等候知心的人

每当听到有人谈起一杯好茶时,都会感觉眼前一亮,不错过每一次品茶的机会。在茶人的眼里,每个品种的茶都有极品,而喜欢哪个茶类,要看个人的喜好、也会掺入品茶时刻的心情,不同的茶,在不同时刻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对茶的喜爱,才有了对茶的痴迷,遇上好的茶,会狂喜不已;错过了好茶,同样也会心情不佳。喝茶爱茶,有自己钟情的茶,也一直追逐着各种茶。遇到好茶,就会把它珍藏起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就像期待着等候的那个人,拿出来泡一壶,一起品味着茶的香,诉说着茶的好。

一壶温暖香甜的茶水相伴,让聊天变得更加有趣。

喝茶本是一件身心愉悦的事情,尽管一个人喝茶,也能感受到那种静谧和舒适,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没有了三五个人一起喝茶带来的快乐,茶要多人一起喝,愈发感觉茶味更香醇。有好茶的时候,总想着你,这种感觉更能长久地浸透在心底。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就有两种思想。

遇到好茶就像获得了一种思想,懂得分享,就会不断喝到好茶。茶从你分享给我,我分享给他,他分享给他们,从一人到多人,不仅分享喝茶的过程,也是一个海阔天空的交谈过程,在分享中,结交了许多朋友,收获了诸多快乐。

品茶越久,心态好了,茶香就更浓了。

喝茶越久,对喝茶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茶真的有好坏吗?还是只不过有一些茶是粗放式用大茶壶烧煮的,有一些茶是小情调式用小炉冲泡的,也有一些茶是富贵式用珍藏茶具冲泡的……不管面对什么样环境?爱茶就会品尝不同场景的茶,感受茶世界不同的姿态。

细思量,茶,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好坏贵贱之分。喝着喝着也渐渐明白,真正的好茶并不是在我们的家里,而是在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感觉里,与钟情的知己一起品着茶,聊着生活的点滴,这种真实的好,才是从容地享受着喝茶的静美。

手捧一杯茶,总会想到你,和对的人一起喝,清水煮茶,看壶中的茶叶翻滚,茶汤慢慢地变浓,杯盏在茶水浸润下,慢慢变温热,喝着喝着,又慢慢变淡,平淡而知味。这种润滑而温和的气息,让人觉得妥帖、舒畅,最是教人迷恋,即使不说话,就这样静静地喝,也足矣。

一杯清茶慰岁月,偷得安闲做诗文。静坐时光、聆听岁月,假日虽去,但有静心,哪怕半晌之闲,体味匆忙的生活中一份难得的舒适。

此时温一壶清茶,思绪随着淡淡茶香发散,真是清茶一壶也醉人。“人生如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

人生的起落沉浮,是静品的一杯茶的禅境:拿起、放下。时间像风一样的掠过,流年盛事终成过往,踏浪人生的激越,终被一隅心田的宁静安放。把心浸泡在流年的一盏茶里,甘之若饴的味道,是饮尽苦涩后才品尝到的甘甜。心若长满绿荫,春天便不再是遥远的事情。

拂去心衣上的征尘,借一盏茶的时光解读往事的悲喜,懂得了人生拿放的含义,懂得了将一切淡入淡出的寓意。人生的参悟,大多是撕心裂肺后的涅槃,只有经过痛苦的煎熬后,才能获得一份内心真正的淡然。生活就是这样的波澜起伏。

一缕茶香染流年,谁知道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茶过肺腑,温暖从心田忽然涌出。曾经的芳华炽烈,曾经的刻骨铭心……

在一盏清水中,醒开了茶的清纯、香甜,余香和守候永远不会远走。

是的,有一种幸福,简素如茶

喝茶是爱生活之人的专利,泡一杯茶,感受茶叶散发的天然的气息,收获一份喧嚣生活里的淡然心境。

CY260.com扩展阅读

和“大马茶后”喝奶奶辈的老六堡茶


和“大马茶后”喝奶奶辈的老六堡茶

“大马茶后”一边给大家泡老茶,一边给大家讲六堡茶在印尼的故事。大马,马来西亚的简称,长时间以来都是六堡茶最大的出口市场,也因此成为当下奇货可居的老六堡“大仓库”。即使是作为六堡茶原产地的广西,也未必能找到像大马这么多数量的老六堡茶,而且很多还是超过半个世纪。借着南宁茶博会之机,马来西亚著名茶人、同时也是老六堡茶资深藏家的张秀珍女士首次来到南宁以茶会友。茶友们也很难得地品鉴到了来自马来西亚仓储的上50年的老六堡茶,陈香幽远,沁人心腑,让人难忘。“首先要给大家泡的是一款特别的老六堡茶。”张秀珍一开始就卖了个关子。只见她从紫砂壶倒出的六堡茶汤色非常浓郁,近似凉茶,但仔细看茶汤又干净无杂质、明净似琥珀,其香气醇陈,入口以后是深沉药香、绵柔顺滑、纯正舒爽。“这个药香、这个陈韵,没有50年,出不来。”“和我以前喝过的老六堡茶相比,口感醇和,毫无杂味,这相当难得。”几位茶友已经忍不住首先讨论起来。张秀珍微笑着揭晓答案,这是一款上世纪60年代香港梁瑞生茶行的老六堡茶,这个茶在中国是喝不到的。原来过去大马锡矿业发达,六堡茶大量出口当地,帮助矿工消暑去湿。又因为六堡茶在港澳、东南亚地区都深受欢迎,所以从清朝开始,就有广东、香港的茶行到六堡收茶农制的散茶,再运到香港或马来西亚包装。其中香港的梁瑞生、陈春兰茶行就是马来西亚经营六堡茶最具影响力的茶庄。张秀珍说,在马来西亚,喝六堡茶的茶友们通常不纠结于产地,只以茶的品质、口感作为喜好标准。接着张秀珍又开始泡一款来自陈春兰茶行的甲子六堡。“甲子”为茶龄,顾名思义,就是上世纪50年代保留至今的老茶。张秀珍自认这款茶与当今普洱茶界非常追捧、价格高得令人咋舌的“无纸红印”的口感不相上下,这说明了六堡茶并不比普洱茶差,其市场价值被低估。

“我喜欢六堡茶,感受过六堡茶给我带来的健康,所以在普洱茶价格节节攀升的市场,我依然坚持让更多人了解、爱上六堡茶。”张秀珍说,她到中国推广六堡茶文化已有8年之久,走过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大连等地。刚开始这些地方几乎都没有人听说过六堡茶,更别说喝过,她就坚持让茶客们坐下来,喝她亲手泡的老六堡茶,“让茶自己‘说话’,让茶友们自己亲身感受老六堡茶的魅力,这虽然是笨办法,但几乎所有喝过的人都会爱上六堡茶了”。此时大家看着这款甲子六堡茶外表条索粗壮,用手掂一掂,干爽轻飘。冲泡后,汤色红浓,趁热入口,陈香纯正、木香深沉、药味明显,滋味浓醇甘和、余韵悠长,包含沧桑之感。六堡茶的魅力就是时间的魅力,果然没错。南国早报茶友QQ群:224328597欢迎广大茶友入群交流,共享茶趣!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一、普洱茶行业的本质:传统价值

(一)普洱茶:古老的传统产业

1、中国茶叶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

2、普洱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3、传统是一种顽固的习惯,传统茶文化支配人们的茶叶消费观念与购买行为。

4、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不同地域与阶层的茶叶消费习惯,而且这种习惯很难改变,以致于形成顽固的消费传统。

(二)传统与创新的辨证法:

1、破译传统的密码——坚持

世界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有了路。世界上也本无传统,不过创新坚持久了就形成了传统。

2、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1)传统是传承下来的创新(历史上的创新);

(2)创新坚持久了也是一种新的传统(未来的传统)。

(三)产业发展战略的本质:发扬传统,坚持创新

1、发扬传统,是用一种传统去改变另一种传统,即用普洱茶的消费传统去影响不喝普洱茶人群的消费传统,通过逐步渗透而将其转化为普洱茶的消费人口。

2、坚持创新,是通过对创新的不断坚持,使之形成一种新的传统,从而形成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普洱茶消费群体。

3、两种创新:

(1)第一种是基于历史机缘巧合而产生的创新,即这种创新碰巧迎合了时代的新潮流。这种创新可遇而不可求,在普洱茶的现代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这样的创新,一是1970年代诞生的熟茶工艺,创造了普洱茶的快餐文化;二是发轫于数十年前,成熟于1990年代的“越陈越香”理念,贡献了普洱茶收藏文化与炒茶模式。

(2)第二种创新是市场上有一定的潜在需求,但需要大力激发与挖掘的创新。这种创新贵在长期坚持,通过坚持以期能形成新的消费传统。目前,快消产品就属于这种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像诸如龙润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运作,通过前期亏损来换取市场,甚至要有跨国公司用10年亏损来占领中国市场的勇气。

(四)寻找传统的基因

这里所说的是大传统的概念,即传统和潜在的传统(即通过创新带来的新传统,不能有效形成传统的创新不算)。

1、拥有传统的老厂

这里的传统是指拥有传统的上规模的消费区域和人群的厂家,在当地已经形成了区域性消费品牌。目前普洱茶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的厂家主要有以下三个:

(1)勐海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下关茶厂

传统消费区域:西藏、重庆

(3)昆明茶厂(中茶公司)

传统消费区域:广东、香港、台湾

2、能坚持创新的厂家:

代表企业为龙润,七彩云南、柏联普洱三家。这三企业背景雄厚,能有效支撑其将创新长期贯彻下去,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传统。

(1)龙润——快消之路

(2)七彩云南——旅游卖场之路

(3)柏联普洱——精品之路(精品与奢侈品)

3、传统文化基因:

(1)原生态茶文化(旧传统)

茶文化决定茶类的生命力与发展高度,普洱茶的原生态文化将有利于将普洱茶塑造成地方强势茶类。

(2)正统茶文化(期待形成的新传统)

要从地方茶类跃升为国茶,必须具备正统文化基础。怎样为普洱茶安上正统文化的翅膀,将放在后文专章重点论述。

4、传统风味(口感)

茶叶是饮料行业,风味(口感)是除文化外的另一大核心价值。消费者是通过适合自己的口感而认识普洱茶,了解普洱茶,乃至爱上普洱茶。风味是开启消费者市场的钥匙,只有风味得到一定数量消费者认同的产品才有市场。普洱茶是个大茶类,丰富与复杂性是其特征,不同的风味构成不同普洱茶产品的特质,消费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认识所有的普洱茶,往往只能通过某种或几种风味来认识普洱茶。这样已经形成传统的风味产品,也就意味着已经拥有了长期固定的消费人群,其无疑构成了普洱茶消费者的基石。本文将普洱茶分为六大风味产品(为什么是六大,因为这六个比较出名,另外数量太多不利于推广,故将数量限制在六),即:

(1)勐海味

(2)易武味

(3)下关味

(4)勐库味

(5)景迈味

(6)景谷味

二、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子品类战略

上文所说的普洱茶4大传统基因,这是普洱茶的战略基础。仅有基础还不够,还需要找到战略的发力点。这个发力点就是子品类战略。

(一)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战略不能太分散,要讲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突破。战略要集中就必须找到发力点——品类与品牌的聚焦战略。

聚焦原理:品类与品牌推广的目的是改变消费者认知,促进其购买动机。只有将品类与品牌资源的核心信息进行高度聚焦,才能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与加强其记忆。如果核心信息分散的话,就会模糊消费者的记忆,引起消费者的混淆,不利于品类与品牌的建立。

(二)普洱茶的品类与品牌聚焦的核心:风味

1、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风味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一个产品都有其关心的核心价值,在茶叶方面消费者最关心的莫过于茶叶的风味(口感)适不适合自己,只有适合自己才会进一步考虑品牌与价格等其他信息。

2、普洱茶风味体系的构建——子品类的建立

普洱茶是一个大茶类,也是一个大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拥有庞杂的体系。也因为其太过于庞杂,就是专家穷其一身也很难窥其全豹,更何谈普通消费者了。这样,普洱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一方面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消费体验,让很多人因此迷上了普洱茶;另一方面,这也使众多缺乏品茶基础的消费者望茶兴叹,徘徊在普洱茶的大门之外。

因此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有必要对普洱茶进行进一步细分,即普通消费者没有必要知道普洱茶的全部,只需要知道一点简单的知识就可以选择出适合自己口感的茶,也就是消费者只需了解自己喜欢的茶品的知识。按照这种设想,我们可以按照茶叶的风味将普洱茶划分成若干的子品类,每一种子品类对应着一中拥有广泛基础或潜在消费者基础的风味。以菜肴来类比,虽然中国菜肴的种类繁若烟海,就是一个美食家也不可能吃尽中国菜,但由于中国菜是按照口味(风味、口感)来划分的,每一种菜系对应一种口味,也同时对应特定的目标消费人群。如川菜对应麻辣口味,它的消费人群就是喜欢吃麻辣的人群。由于菜系这个子品类的存在,且与口味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消费者即便不是美食专家,也不仿碍其通过菜系准确地点到适合自己的菜。

将茶叶的六大传统风味与子品类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形成了普洱茶的六大子品类体系:

(1)勐海味——勐海茶

(2)易武味——易武茶

(3)下关味——下关茶

(4)勐库味——勐库茶

(5)景迈味——景迈茶

(6)景谷味——景谷茶

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普洱茶时,不是说给我来片普洱茶,而是说你这里有没有勐海茶卖。当然,这六大子品类是不可能概括所有普洱茶的原产区域的。对于六个区域以外的茶,我们按照风味接近的原则可以归并在一起,但要强调这是具有勐海味的茶叶,但不是勐海原产的,以对消费者负责。

(三)子品类聚焦战略

子品类处于普洱茶这个大品类与品牌之间,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因此称之为普洱茶的战略之腰也不为过。腰部是人体发力的关键,所以说子品类是普洱茶战略的发力点。

1、乌龙茶的启示:

乌龙茶是个大茶类,按地域分,子品类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台湾乌龙、广东凤凰水仙等。由于乌龙茶多年来子品类推广得力,乌龙茶的各个子品类都有稳固的消费群体,很多消费者去买乌龙茶不笼统地说,给我来点乌龙茶,而是说要铁观音,或凤凰水仙,或说得更具体点给我一点兰贵人。可见乌龙茶的子品类聚焦战略非常成功,消费者通过子品类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风味的茶。

2、建立普洱茶的子品类战略

为什么普洱茶的消费品牌难以建立?是因为普洱茶不但缺乏品类基础,而且还缺乏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是典型的双重缺失。主要表现在:

(1)品类的基础缺失。

普洱茶还是一个成长中的概念,近三十多年来普洱茶的概念与内涵已经大大扩张,在吸收了熟茶与老茶等概念后,普洱茶已经成为中国最具丰富性和特点的茶类。由于创新的东西太多,其形成稳定的传统还需要时日。而业内的专家对什么是普洱茶及普洱茶的内涵还有很多争论,意见还未统一。因此,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普洱茶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而给消费者的认知带来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极大阻碍普洱茶的销售。

(2)联系品类与品牌之间的子品类缺失

普洱茶的宣传太过于大一统,对大概念下的细分茶类宣传不够,结果造成消费者被动接受过多的冗余信息,使消费者不知所云,导致有人戏称,普洱茶越学越糊涂。当然,市面上也有按正山、厂家等细分指标来宣传的,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子品牌标准,造成一家跟一家的说法不一样,使得消费者的认识更加模糊和混乱。所以,我们不但要进行子品类的宣传推广,还要建立严谨统一的子品类体系,使宣传不但能细分而且有统一的口径。

3、子品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为什么普洱茶的品类基础不能给企业品牌战略提供足够支撑,最大的问题在于连接两者之间的子品类基础发生断裂。因此,要创建企业品牌就必须补上子品类这一课。在业界凡是拥有良好子品类基础的企业,都已经建成了区域性的普洱茶消费品牌。如下关茶厂拥有下关沱茶子品类,勐海茶厂拥有勐海味熟茶子品类。这两个子品类已经拥有不可撼动的消费群体,形成了自己的消费文化传统。

云南众多茶企的弊端在于没有实行子品类聚焦战略,没有对市场进行细分,或者没有对市场进行科学的细分:

(1)没有细分市场:

不管高中低档都生产,不管什么口味都生产。

(2)没有科学地细分市场:

虽然细分了市场,但将两种或几种风味差异较大甚至迥然不同的风味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产品组合。这样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记忆产生严重混淆,搞不清楚其究竟是生产什么类型产品的企业。比如,川味酒楼既卖川菜又卖上海菜给人是什么感觉。首先是不专一的感觉带来的不专业的联想,其次是不便于消费者对其品牌进行清晰地记忆。

综上所述,可见云南茶企的品牌之路,在于将对子品类进行聚焦,将该子品类基础做深做透,以创造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来拓展市场,最终争取成为该子品类领域的特色品牌或规模品牌。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用单一的,消费者容易理解与记忆的产品形态开拓市场,往往比复杂的混乱的产品形态容易成功。

4、品牌聚焦战略与多元化战略

企业究竟是采取单一路径还是多元化路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成长期的企业应该采取品牌聚焦战略,走单一路径。

(2)成熟企业可以尝试多元化路线,但要极端谨慎。最好在不损害品牌聚焦原则的情况下进行。一是利用品牌的自然延伸进行多元化扩张,另一个是另起一个品牌进行扩张。

(四)子品类战略与竞优机制

1、质量与信誉的缺失:竞劣机制

上文提到普洱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当一个行业陷入了竞劣机制,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时行业的质量与信誉是非常难以建立的。以官场为例,假设当腐败成为普遍现象时,要想在官场当一个清官往往而不可得,这就是“不是为不为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的最好注解。前不久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其悲剧性在于,作为品牌建设来说质量与信誉是至关重要的,但当中国整个奶水行业进入了残酷的低成本竞争阶段,在行业内比拼的是谁更善于降低成本才能生存下去,利用原料搀假控制成本就成了许多厂家的必然选择,这就是在竞劣机制下必然出现的行业潜规则。

今年流行的“山寨经济”也是竞劣机制下的产物。当手机行业进入了低价格主导阶段,正规厂家不断压缩成本以应对变化的市场。但正规厂家的成本的下降空间毕竟有限,这样成本更为低廉的“山寨机”就应运而生了,造成了手机行业强大的“山寨”冲击波。手机行业的教训是,这个行业不但竞劣而且竞底,是竞争的最坏一种结果。

2、竞劣的根源之一:信息的不对称性

之所以出现全行业性选择竞劣机制,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竞劣成为一种赢利模式,是一种顽固的路径依赖。

(2)竞劣之所以能成功,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厂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如果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将是客观而理性的,这样有利于行业中讲质量与信誉的厂家脱颖而出。但在现实中往往厂家与消费者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厂家是产品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而消费者是产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即受众),这样厂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的主导权,传播有利于厂家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消费者的信息歧视。珠宝与医疗市场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攫取暴利的典范。珠宝玉石难在鉴定,即使是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这样高明的商家就充分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性将产品分为A货、B货和C货,用假冒伪劣的产品老冒充正品。医疗市场也是一个信息高度不透明的市场,大幅度提高药价,开大处方等,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的潜规则。

3、普洱茶竞优机制的建立

(1)竞劣机制产生的根源:教育消费者的成本太大,不如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赚钱。

普洱茶是个待培育的市场,由于中国茶叶消费文化的顽固性,在培育过程中要改变消费者的习惯很难,加上普洱茶的内涵太丰富以及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认知障碍。总而言之,教育普洱茶消费者的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太高昂。这样,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转而谋求更方便的路径,这时信息不对称性就派上了大用场,以前很多商家在炒茶模式下利用此法宝就赚得盆满钵满,现在虽然利润远不如以前但还是行业的一种不错的“方便法门”,造成很多从业者趋之若骛。

(2)竞优机制要具有比较优势

行业之所以会出现竞劣机制,往往是因为竞优机制不具备比较优势,导致很多人主动或被迫选择竞劣机制。要使竞优机制具有比较优势,就必须解决阻碍人们选择竞劣机制的瓶颈。阻碍普洱茶行业产生竞优机制的瓶颈就是教育消费者的费用高昂。

在上文中提到,教育消费者成本最低的方法,是建立子品类战略。用单一、简单、准确的子品类教育消费者,可以收到以下功用:

第一、小范围的知识,具有教育时间短、成本低、见效快、针对性强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在普洱茶品类中很难做到信息的对称性,但在子品类中比较容易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取得消费的主动权。

第三、掌握消费主动权的消费者往往能将质量好、信誉高的产品与企业选拔出来,形成行业的品牌,自动形成竞优机制。

第四、由于厂家对普洱茶进行细分,仅选择一种、最多两到三种子品类产品来进行生产,这样企业的品类范围就大大缩小,不能再象以前充分利用普洱茶品类范围的丰富性与不确定性来忽悠消费者,只能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从事专一的工作,靠口碑来积累消费者。

4、关于质量信誉的一点思考

为什么普洱茶行业一直强调质量信誉的重要性,也在QS证、打假、行业自律等方面下足了工夫,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整体上改观并不大,其原因在于两方面:

(1)没有深入到行业驱动机制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即对竞优与竞劣机制研究不够,从而不能从根子上来清除行业的乱象。

(2)没有从怎样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性入手,以消费者的力量来帮助行业进步。消费者是厂商的衣食父母,是上帝,这是任何厂家都得罪不起的,只要消费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就能使行业真正出现消费者依赖路径,而不是忽悠消费者路径。(文/白马非马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下关沱茶普洱茶大气明理知己好茶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企业。下关沱茶品牌创制于1902年,距今已有116年的历史。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41年的康藏茶厂,50年代中期改为“云南省下关茶厂”,1994年改制为“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民营化改制,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现已成为历史底蕴深、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质量技术优、品牌信誉好、市场网络全的股权多元化、跨省域的集团公司。公司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其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下关沱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建厂以来,我公司奉行“诚信经营,质量为先”的经营理念,肩负“传承茶马古道精神,传播茶道文化,为世人奉献优质茶品与服务”的使命,坚持“大气明理、诚信进取、匠心传承、知己好茶”的价值观。历经岁月洗礼,我公司现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八顶国家级桂冠的茶业企业,即: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及原料储备企业、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下关”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下关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在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上有名。

公司主要生产以普洱紧压茶为主,其余茶类为辅的五大茶类200多个品种。以“松鹤牌、宝焰牌、下关牌”为代表的众多产品多次荣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奖项与荣誉,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诚信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实行全国连锁专卖,主要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区),并出口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及台、港、澳地区。

展望未来,我公司位于大理市食品工业园区(银桥镇)建设的新厂区,投资2亿多元,占地面积304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将建成以“百年下关沱茶庄园”为依托的大型体验式茶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号”的历史就是云南普洱茶的发展史

“下关沱茶”的历史就是滇西茶文化的核心史

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的一种地方特种茶类,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普洱茶原产区与中原文化发达区的万水千山之隔,普洱茶这朵奇葩直至明清时期才被认知,这就让人们对普洱茶的历史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很多的不足与误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普洱茶认识的加深,普洱茶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为当年中国的三大热词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录中,还有不少是文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记录,所以并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记录的历史都可以作为信史,也需要甄别。

唐代以前

濮人种茶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认为周武王伐纣时有“丹漆茶密”“皆纳贡之”记载。

神农本草战国时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有关茶事的最早记载

茶产益州三国.魏吴普《本草.菜部》有茶产益州的记载。

武侯遗种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了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

南中茶子晋傅撰《七诲》“南中茶子、西极石蜜”等特产(陆羽《茶经》)

唐宋时期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

西蕃普茶阮福(普洱茶记)记载:“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茶出银生唐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樊绰著《蛮书》(又称《云南志》),其卷七“管内物产”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蒙舍即今巍山县,蒙舍蛮是指蒙舍广大的土著民族),这是记载云南茶叶最早的史料。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

茶马易市宋朝,“茶马易市”、“以茶治边”政策的推行,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遣李杞入蜀置茶马司,并在云南北胜(今永胜县)设茶马司,规定以茶叶交换“西番”(指现今的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的西北部)的马匹。大理国(宋代云南建有大理国)已加入滇藏茶叶贸易行列。

元明时期

元代,在永宁(今丽江地区的宁蒗县)又开设茶马市场。大理茶叶通过宁蒗运往四川与西藏。

明人谢肇

云南普洱茶:七子饼的传说


云南普洱茶:七子饼的传说

相传,在一个无法考证的年代,今普洱县凤阳乡宽洪村困卢山,有一卢姓人家,家境贫寒,种茶为生。家有七子一女,长子哀牢、次子布朗、三子基诺、四子阿瓦、五子爱尼(因父母想要一个女儿,故为五子取名爱尼,意为喜欢女儿的意思)、六子拉祜(第六个仍然是儿子,则取名拉祜,拉一个姑娘来的意思)、七子无量(老人觉得儿子太多了,想女儿的愿望恐怕无望了,故将七子取名无量)、第八个生了个女儿(哈哈,太高兴了,终于是个妮子,故取名哈尼)。

儿女倒是一大窝,可是人口多了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俗话说“儿多父母苦”,夫妇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穷人命贱,虽没吃没穿,但儿子们个个身体壮实,小女哈尼也长得如花似玉。看着孩子们个个乖巧,夫妇俩十分高兴,但毕竟家境贫困,山林田地甚少,收入甚微,养家糊口都十分困难,眼看七子一女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怎么办呢?父母脸上的笑容不见了!

一日,卢老汉将七子聚于家中茅堂,商议如何维持生计及儿女婚娶之策,共商议了七天都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长子哀牢说:“我们去捕鱼”,但河流被有钱人家所霸占;次子布朗说:“去狩猎”,但其父一心向善不愿杀生。三子四子说去帮工、放牧,但都不如老人所愿。因为爱茶如命的卢老汉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七个儿子继承祖业。按老人的话说“茶可解毒、益寿”,为百草之首的灵药。种茶、制茶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品饮之好,更可有益百姓,造福苍生,是人生一大善事,因此仍然希望儿子们个个种茶制茶,以茶业为生。

但家庭贫困,无力购买土地山林,无法实现老人的这一愿望。卢老汉气得口吐鲜血,卧床不起,身体日渐虚弱,共在病床上躺了七七四十九天,其间水米不进,昏迷不醒,气若游丝,但就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七个儿子四处寻医问药都无济于事。第四十九天,七子无量到离家很远的原始丛林中给父亲采药,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很大的茶树,心想父亲一生爱茶,何不采点回去在老人弥留之际了却他的一点心愿呢?于是无量采了些大茶树上的鲜叶,回家后煎出茶汁,掰开父亲的嘴灌了几滴。半个时辰后,卢老汉居然一声叹息,悠悠转醒……(困卢山山名由此而来,困卢山目前仍有上千亩野生栽培大茶树,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

醒来后,七子无量将事情原委讲给父亲听了,卢老汉顿时精神陡增,遂叫七子又煎了两碗野茶喝下去。第二天居然容光焕发,下床干活了。

受到七子无量采野茶的启发,卢老汉心想,我们现在家境贫困,又无力购置山林田地,深山老林有那么好的野茶何不叫儿子们分头去采摘回来,既能卖得好价钱,又解决了无钱购置山林土地之急呢!于是每天叫七个儿子都分头到深山采茶。

从此,七兄弟每天背竹篓,带上绳索,翻山越岭到森林峡谷中采摘野生茶叶——

他们顺着澜沧江流域越走越远。日久天长,兄弟七人各自有了自己的采茶线路和地域,并就地和当地姑娘结婚、安家、生子(历史上至今都有男到女家,俗语称“上门”的习俗),各据一方,并将野茶苗、茶种带回家种植,种茶为生。(可以考证的四千多年前布朗人的历史文献《奔闷》一书中的《得贵腊普》,记述了布朗人的迁徙史和普洱茶的开发过程)随着日月推移,七兄弟在各自的地域生息繁衍,子孙后代都种茶,并带动当地山民种茶,这便形成了长子哀牢山,次子布朗山,三子基诺山,四子阿佤山,五子爱尼山,六子拉祜山,七子无量山的产茶区域。后来的名字成为了少数民族的名字和山的名称。(后来的六大茶山即是在七兄弟的领域之内的典型)卢老汉夫妇及女儿哈尼留守困卢山,仍以种茶为业,老人将爱女哈尼采制的茶称为“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清《普洱茶话》阮福著】,《红楼梦》中的普洱女儿茶,即名出于此。在今天的普洱县凤阳乡,困卢山的栽培型古茶树群仍保存完好,据专家考证仍有栽培价值。可见普洱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之一。

由于七兄弟平时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只有每年父母生日才回到普洱(历史上传为美谈的“七子拜寿”)。他们深知父母爱茶如命,都将自己采制的最好的茶用棉布小袋装好带回普洱。由于路途遥远,只有骑马,茶叶在路途中日晒夜露、受潮,东西又多,相互挤压,到了普洱打开后都挤压成饼了,但味道比刚制时候更好。由于七个儿子送的茶一个比一个的好,老人十分高兴,倍加珍惜,将每个儿子送的茶拿出一个用竹壳包扎在一起(据说竹壳无异味,透气有利茶叶陈放)存放家中,待来年或多年后,家中来了好友、上宾,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后赞不绝口,问及茶之来源和名称,老人自豪地指着竹壳对客人说:“这是我的七个儿子”。

日久天长,“七子拜寿”和“七子饼茶”在当地传为佳话。普洱七子饼茶在当地名声越来越响,许多茶人,茶商纷纷慕名而来,指名要卢家“七子饼茶”,更有许多茶坊、奸商纷纷仿效。普洱七子饼茶美名远扬,流传至今。

起初的七子饼茶,大小重量各有差异。孝顺的七个儿子在了解父亲的这一喜好后,为了让父亲便于收藏,七个儿子共同商议,将茶饼统一制成大小一样的圆形,背后一个小圆窝,重量七两五(375克,现在的七子饼茶大多为357克实际是历史变迁对数据的混淆,没有依据的)。“圆形”代表天上的圆月,象征合家团圆,背后中心的小圆窝,象征七兄弟共同的家,象征父母,重量为“七两五”,“七”为七兄弟,“五”即“吾”,即为“七子中的我”的意思,极具含义。(普洱七子饼茶的外形,大小,重量一直沿袭至今,一直成为渴望团圆,尊崇孝道的古今茶人推崇“普洱七子饼茶”的原因。有诗为证:“山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其中“龙团”、“小团月”即为普洱七子饼茶。

由于七个儿子所在茶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结构、土质气候各不相同,茶树周边的植被气味影响,“普洱七子饼茶”的茶味各具特色,香气各有不同,有“樟香、梅香(梅子香)、栗香、枣香、橙香、荷香、兰香”等。有诗为证:“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浩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宋朝名仕王禹对“普洱七子饼茶”和“七子拜寿”的美誉.

父母年岁已高,七个儿子经过商议,将父母住地由困卢山移居至普洱的西门山。西门山山青水秀,终年云雾缭绕,是修养生息的极佳的地方。卢老汉到了西门山后,仍喜种茶。由于西门山地理、气候环境和卢老汉高超的种制技艺,西门山茶被列为历代供奉京师之首茶。历代皇帝视之为异珍,称之为“诸茶之首,众茶之冠”(普洱西山碑考为证)。

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七个儿子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亦较频繁。他们时常将自己手制的上好普洱茶带回普洱,与家人分享,并与慕名而来的茶商、茶人交易。年复一年,子孙拜祖,商贸往来,一代传一代,普洱自然引来了天下客商,逐步形成了原产地和云南最大的普洱交易集散地。(这便是普洱之所以成为茶叶集散地的重要人文依据),茶马古道应运而生,各地茶商纷纷在普洱开设茶庄、茶号,普洱茶的加工制作逐步完善,普洱府极度繁荣,名扬天下。“普洱七子饼茶”亦因其品质上乘,有寓意(象征团圆和崇尚孝道的美德)以及便于携带和收藏在普洱茶中独树一帜,久盛不衰,更是当今茶人品饮普洱茶之首选。

为了祭奠普洱茶的祖先,卢氏七子的后人们在普洱东门上建造了一座塔,名为东塔,塔高十八层(喻示祖宗十八代),主塔九层,第一层喻示祖宗基业,以上七层代表七子,喻示发展,第九层代表哈尼,以上九层代表子孙后代的生息繁衍,久历不衰。该塔于文革期间被毁。近年普洱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按原样在原址重建,为普洱县一大奇观。

“东塔倒影”、“东塔西影”,为当今普洱人所骄傲。“东塔倒影”、“东塔西影”即每天太阳出来时,刚好从东塔处缓缓升起,东塔的影子就随太阳光倒映在西门山下的龙潭中,极为壮观。它为古老神奇的茶乡普洱增添了一道令人神往的景观,并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光辉一笔。

“七子饼茶”和“七子圆茶”到底是什么关系?


“七子饼茶”和“七子圆茶”到底是什么关系?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前些天,茶友“小溪流”问了懂茶帝一个问题:“在朋友家看到一款老茶,说是有好几十年了,饼纸上写着‘中茶牌圆茶’,这个所谓的‘圆茶’和我们现在的‘七子饼茶’有什么区别吗?”

茶友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历史性话题,那就是:现今的“七子饼茶”与历史上的“七子圆茶”是什么渊源?云南七子茶是从什么时候由“圆”改成“饼”的?

清代的“七子圆茶”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七子茶”,其实建制是从清朝才开始的。七圆一筒,是当时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说制定的一个标准。

《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1.8千克),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

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朝的七子圆茶是什么形状?由于相隔久远,没有实物,比较难判断。也就是说它有可能是馒头形的圆茶,也有可能是圆饼形的圆茶。但不管当时是什么形状,这个“圆茶”的称谓被保留下来,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没有改变。

在清代,茶叶的形制似乎与重量有关系。比如,重量比较轻的小圆茶,形状如馒头,一直是五个一包装,在清末被称为“小五子圆茶”。这种小五子圆茶后来被下关的商家发展成为沱茶,每圆重8两(旧制,也就是半市斤),每包装仍然是五个。

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也并不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中茶时代的“圆茶”

民国时期,在一些文献上我们看到了“七子饼”的叫法,比如,云南中茶公司经理郑鹤春先生就曾经在他写的文章中使用“七子饼”的叫法,但是,在所有云南中茶的正规统计报表和电报中,都用“圆茶”或“七子圆茶”这一称谓。

因为在当时,饼茶被专门用来指一种特定的茶,即专门销往维西、怒江一带的一种小饼茶(又名筒子茶),它的用料粗老,包装也是7个一筒,产量较小。

建国后,新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接管了云南中国茶叶公司,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开始用中茶公司的“八中”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

“圆茶”过渡到“饼茶”

耿建兴先生在《普洱茶续》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我们看到外包装盒上写有“七子饼茶茶样”,同时,在标签上标明品名为七子饼,昆明茶厂生产。但是这个包装盒却只能装一饼茶。

▲60年代的七子饼茶茶样

曾经有学者做过深入调查,走访了一些老人,也查找了一些资料,但仍然无法确认,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茶叶公司是否生产过七片一筒的常规包装的“七子饼茶”或者是单片盒装的七子饼茶。

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云南七子饼茶”。这次更改是全面性的。从此,圆茶的称谓也渐渐地退出舞台,七子饼紧压茶的霸主地位逐渐确立。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七子饼茶”字样的,都是1972年以后的茶品。至于20世纪60年代盒装七子饼茶,除样茶外,我们没有看到实物,因此,我们无法判断1972年以前,是否有批量的“七子饼茶”生产。

小懂花这么多篇幅跟大家介绍“七子圆茶”是如何演进到“七子饼茶”的,并不是掉书袋。这些历史知识对于喜欢普洱茶的我们来说真不是可有可无,它对我们理解七子饼,鉴别七子饼都是很有帮助的。

不是常有茶友被老茶迷惑吗?关于七子饼茶的这些历史,你一定得知道一些。

七子饼茶是怎样来的呢?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说法一

“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

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

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苦丁草冰红茶玩转台湾网址-这辈子,一定要交


苦丁草冰红茶玩转台湾网址-这辈子,一定要交一个爱喝茶的女朋友!_0

这辈子,一定要交一个爱喝茶的女朋友!一般的女人不喝茶、女人不喝一般的茶、喝茶的女人不一般。

女人喝茶益处多多,不仅增强体质、塑形美体,更能塑造女人平淡谦和的修养和端庄雅丽的气质。

她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

茶的养生功效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茶不仅可以抗癌、延寿,还可以预防心脏病、心血管病、血栓病和防止动肪硬化;既能保护视力、预防感冒,还能对抗乳腺癌、帮助受孕;在预防牙周病和老年痴呆症的同时,还能降低中风大脑的损伤程度。爱喝茶的女人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

她真的不会老

除了可以预防疾病,茶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譬如玫瑰普洱茶的美容功能,源于玫瑰花含丰富的维生素A、B、C、E等,以及单宁酸,这些成分具有超强的抗氧化剂,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淡化色素,使皮肤更白皙、光滑。爱喝茶的女人真的不会老

她肯定身材不错

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许多新进茶友。

此外,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的药理特性,更是俘获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的心。因此,爱喝茶的女人肯定身材不错。

冰红茶玩转台湾网址她必定优雅脱俗

经常喝茶的女人懂得如何欣赏茶,品味茶,因此会有很好的修养和内涵,谈吐优雅,品位不俗,气质高雅端庄。

如果说优雅的茉莉花茶下火吗打扮可以学,但优雅的气质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态度:优雅地生活。和这样的女人走在一起的男士绝对有面子。

她懂得如何有趣致地生活

一个恬静的女子,在自己家里,脱掉高跟鞋,纤纤素手,一杯茗茶,到对海的阳台上,坐在藤椅中,慢慢地细嗅,用红唇缓缓地啜着缕缕的醇香。

只有这种趣致的女人才懂得如何淡然地享受生活,她能绽放出如普洱茶一样醉人的美。

她思维开阔,有见识

爱喝茶的女人思维开阔,见识广泛。

应该算得上女人中的上品,她们在感悟生活带来的深层内涵时,也不忘和身边的人分享,你们之间会有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更有趣的交流方式。

她有一份更为淡泊的心境

爱茶的女人养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她能把一季的日月星辰统统化为一杯清露,让世外桃源无处不在。

心境淡泊的女人,笑容总是温和,语气总是轻声慢语,生怕惊扰了窗外的蝉鸣,那暖阳拥过、冷月拂过的脸上,永远写着去留无意和宠辱不惊。

她有很强的审美能力

爱喝茶的女人经常会对茶的色、香、味进行品评,因此培养了很强的审美能力。

这种能力使得她不会轻易爱上一个人,但凡让她心动的男士都不平凡,他们不一定外表光鲜抢眼,也不一定有显赫的身份背景,但他们一定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潜在的成功者品质。

她还是个美食专家和营养师

俗话说人的一生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和美食不分家,爱喝茶的女人肯定还是个美食专家。

她还会对营养特别讲都匀毛尖产地究,吃什么好,什么不能多吃。她也会把你的饮食习惯改得更加健康,无形中,你又多了一个营养师。

她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女人味

女人是不轻易白沙溪黑茶官网喝茶的,一旦喝茶便有另一番风情。

女人喝茶,常常像微风中的杨柳拂面,碧波上的紫燕剪水,轻轻一抿,便风韵无限。女人一旦端起三杯两盏茶,便能饮出女人的千娇百苦荞米茶媚来。那是一种叫人牵肠挂肚、顿生怜爱的女人味。

这辈子一定要交一个爱喝茶的女朋友!

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普洱饼茶通常是七饼为一筒。这一包装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这里有一份文献,让你了解云南七子圆茶由来的历史。

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十六.卷四十九》记载:

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收税银一分。今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饬发各商行销办课,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距今280多年。由此可见,“每七圆为一筒”,是在那个时候作为定制明确并沿袭下来的。作此规定,主要的考虑还是为了方便计量、便于管理茶叶销售与纳税。我们还可以略作合理的假设,在雍正皇帝题准之前,民间可能就已经有了“七圆为一筒”这样或者类似的做法。

清朝还是一个“半斤八两”的时代,也即那时一斤是16两,约合现在的590克,而一两约合现在的36.9克。由此可见,那时候的一饼茶,大概是258克。

在“每七圆为一筒”成为定制后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其每“一圆”的重量经历了各种变化,“圆茶”的名称也发展为了“饼茶”,直到目前的每饼357克成为主要规格,但七个一筒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7个357克茶饼,正好是2499克,约合2.5公斤。所以,不同于一些从易经角度来解释357这个数字由来的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个数字,可能恰恰是从便于计量的2.5公斤一筒反推而来的——2500克除以7,等于357.14克,取整即为357克。

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

前2天写了“普洱茶之神秘数字357”小文章,本意不是讲云南七子饼茶与357克的来历。平时357克的饼茶,饼径19-20厘米,为紧压茶的主流,太普及,以至于生产、销售,大家都习惯用这个规格的每片单价计价,其他规格,200克、380克、400克等茶品在销售或消费上,都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大家都喜欢357呢?也许357这个数字蕴含着些传统文化的哲理,由此发挥写了一些附会之辞,供大家娱乐。

要说到云南七子饼与357克之来历,详细的资料却是不多。茶友提了些问题,特别是新茶友更是不清楚为什么叫七子饼茶,为什么是357克。就我了解的做些解读,茶友如果有更细的史料证据请多多指正。

七子饼茶之来历:

明清时期,明代主要为团茶(明代谢肇?《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清代,普洱茶之型制,有了圆茶与团茶,故宫博物院现存的茶品可以为证。

圆茶在清代成了主流,为了税引的方便,规定了圆茶的包装为七圆一筒(《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就是七子圆茶之来历。清末民国后,七子圆茶消费主流随华侨到了海外,侨销圆茶历史由此展开。

六十年代,侨销为主的饼茶统称圆茶,藏销茶为“紧茶”,即蘑菇茶。蘑菇茶后来由于推广机械制茶,发展成了250克的砖茶,这就是云南“紧茶”,即边销砖茶的来历。清末民国的圆茶,七子是标准,也有五子、八子等规格。云南省在六十年代,为了侨销茶出口创汇,调整圆茶的称呼,统一为“云南七子饼茶”,由此开创了普洱茶的新时代。

357克之折算:

七子圆茶,七圆一筒,每圆七两,重四十九两,折合每片357克,每筒5斤(7*357=2499kg),这是政府征税需要决定的。另外,由于马帮运输的关系,形成了30kg/件,笋叶竹篮包装的普洱茶传统包装形式,每匹马2件60kg,每件84片12筒,这就是俗称的大件七子饼产品。07年前这种包装很多,这些年15kg纸箱装小件产品为主了。

黑茶知识: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黑茶知识: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七子饼是怎样来的呢?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谕。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王洛)

午子仙毫和雀舌的区别


午子仙毫和雀舌的区别午子仙毫与雀舌茶都属于绿茶,二者茶都比较细嫩。雀舌一个独立的芽尖,但是芽口微微张开,想麻雀的嘴巴和舌头一样。仙毫包芽,芽尖没有开口。浑然一体。一颗一颗。只需要泡一泡就看明白了。午子仙毫简介午子仙毫茶是绿茶的一种,是西乡县茶叶科技人员研制开发的国家级名优绿茶。是陕西省政府外事礼品专用茶,出产于素有中国著名茶乡之称的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宁强县、勉县。其创制于1984年,是陕西省名牌产品。其状似兰花,色泽翠绿,叶底芽匀嫩成朵,人称茶中皇后。常期饮用可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具有解毒抗氧化的作用,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午子仙毫还能提升消炎药功效,只要用5%浓度的午子仙毫水服送消炎药,就可提升消炎药的功效,这得利于绿茶中的儿茶素及日柏醇等成分。这些成分还具有很强的抑菌和抗菌功效雀舌简介雀舌茶(湄潭翠芽),因形状小巧似雀舌而得名。其香气极独特浓郁,是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芽茶。主要产于贵州湄潭。贵州省是我国产茶大省,湄潭位于中国西南部,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是我国名茶之乡,也是中国最好的绿茶出产地。唐刘禹锡《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须。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明汪廷讷《种玉记·拂券》: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

体验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


体验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

办年货时,不妨也买些茶,春节长假和亲朋好友一起喝,解酒、解腻,还养生。

茶叶,原本是大自然中一片普通的小树叶,从种到收,人们将智慧发挥到极致,层层工序下,制作出了茶,将茶的清香带入生活,滋润生活。日前,记者走进哈西万达后身、哈尔滨大街555号的壹品茶城,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现场体验了普洱茶“七子饼”的制作过程。

时间:1月7日上午

地点:壹品茶城大厅

解说人: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负责人娄茗

从16日至春节,在红博会展中心“HAH!空间”展区,壹品茶城将现场展示各种优质茶叶及精品茶具

普洱茶,在中国有2000多年历史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普洱“七子饼”以其七饼一提的包装形式逐渐流行。在传统民族文化中,“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着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近日,记者在壹品茶城,跟随我市普洱茶专家现场感受制作普洱“七子饼”的过程,在袅袅蒸汽中,片片茶叶就变成了寓意美好的普洱“七子饼”。

第一步称357克茶

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上,普洱“七子饼”每个饼重量有严格的规定,一个饼重357克,这个重量七个饼重正好是5斤茶。每个茶饼357克,不多不少,正好适合存放和后期转化。“在云南著名的茶马古道上,运茶全靠马驮,运的几乎都是普洱茶,这样大小的茶饼正适合运输。”娄茗说。

第二步152℃蒸茶

在152摄氏度的蒸汽中,普洱茶被蒸热,茶叶慢慢变软、慢慢释放出茶叶内天然的果胶……“152摄氏度也是一个标准温度,蒸茶时要是低于这个温度,茶叶内的果胶释放不出来,茶饼不成型,要是高于这个温度,茶就蒸熟了,影响到茶叶的味道。”娄茗说。

蒸茶时间不确定,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根据茶的干湿程度不同而确定蒸茶的时间,“刚收的新茶比较湿,就要少蒸一段时间,所以制茶是功夫活。”娄茗说。

第三步装布袋揉碾

热气腾腾的茶蒸完后,就是装袋定型。刚蒸完的茶,温度也得有100摄氏度以上,很烫手,要将茶装入布袋,用手揉碾茶叶,这也全看手上的功夫了。

第四步石模子定型

装入布袋的茶用手揉碾成型后,放在制茶的石模子内定型。石模子一般重40多斤,圆盘下面有个凹槽,茶就放在这个位置,经挤轧后成为茶饼的形状。

第五步3天摊晾

在云南,茶从种下到收获采鲜叶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摊晾。因为云南特有的海拔,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大片的阳光,才产生了普洱茶独有的味道。在制作“七子饼”时,茶定型后要放置在通风的木架子上,阴干3天,这样茶才会把过多的水分挥发掉,将清香内藏于一片片茶叶中。

第六步包装

茶干后,装入布袋,一提七个饼,捆绑好,就成了普洱“七子饼”。

云南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怎样来的?


云南普洱茶中的七子饼是怎样来的?

七子饼是普洱茶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态,以往的茶饼都是357克,当然现今的茶厂为了饼形更丰满,制作成380克或400克也叫七子饼。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七子饼是怎样来的呢?

说法一:“圆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兰。”这是乾隆皇帝对七子饼的圣喻。普洱紧压茶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时间下诞生的。在老的度量衡中一斤有十六两,当时为了运输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团之,紧压成型。”因七两重一片,七片装一筒(笋壳包),七子饼从而得名,现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说法二:为什么七子饼只装七张饼?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从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用来上税。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说法三: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七”是吉祥数字,象征多子多福,七子相聚,圆圆满满。因此,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七子饼茶常作为儿女结婚时的彩礼和逢年过节的礼品,表示“七子”同贺。七子饼茶畅销于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在海外华人中被视为“合家团圆”的象征。普洱圆茶是寄托,因此七子饼茶又称为“侨销圆茶”、“侨销七子饼”。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茶,一辈子的知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是一种什么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