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滇西北的中甸、丽江受藏文化的影响,喝酥油茶之风很盛,传统的酥油茶是烤茶的近亲,它是将茶饼烤黄后加水煮涨,倒入酥油筒内,和酥油、盐巴等物剧烈地搅拌,使酥油变成雾状与茶汤混合在一起。酥油茶传到怒江,当地人仍以烤茶为底,只是用本地特产漆油代替酥油,创造了漆油茶。虽然外地人无法习惯漆油的味道,甚至对漆油过敏,但漆油茶在当地却是不可或缺的饮品。

漆油是用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腊黄色或灰褐色。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居住在怒江的怒族、傈僳族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和怒族同胞便用漆蜡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又香又解渴,是他们待客的饮料。

制作漆油茶首先把芝麻仁炒香,核桃仁用开水烫后去皮、炒香、捣碎。之后土罐上火,倒入开水,放入茶叶,沸后成茶水。最后用特制茶桶,下入漆油、核桃、芝麻、盐和茶水混合为一体,上下来回地搅动,直至漆油与茶水交融,倒入茶杯即成。搅得越均匀味道越好,水油融合越彻底。

Cy260.com精选阅读

蒙古族饮茶习俗


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侗家“煮油茶”习俗


侗家没有品茗的习惯,却有常年吃油茶的习俗。只要去过侗乡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饥解渴、脆甜味浓、别具风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后,风和日暖,草发清香,茶抽嫩芽,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节。每年这个时候,都柳江畔、苗岭山旁的侗家姑娘都会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把采下尖嫩细小的茶叶放入袋内;有时兴起,还会随手摘取一片树叶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调。那悠扬的歌声和婉转的曲调,随风荡漾在山坡上空,给人一种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树,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树,品种繁多,如粗茶、细茶、大叶红果茶、节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担紫叶茶等。采摘的茶叶,先用开水略烫一下,使其柔软,然后把它塞入蒸糯米饭用的木甑内,用手压紧,约一寸厚时就可隔着一层丝瓜布,再继续煮,自然粘合,取出晒干或晾干,所形成的像盘子一样的茶饼,就成了侗家常年储备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语叫“记协”,一般每天吃两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后,连同正餐共四顿。农忙之时,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随到随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妇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着一口铁锅,待锅里的茶油滚滚,将晒干的糯米饭粒(有的地方叫阴米)放入锅内,立即撑腰膨胀,形状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黄豆或花生。然后往锅内放入一把籼米,炸焦时从茶饼上撕下茶叶一起炒拌片刻,闻到香味,立即冲入冷水滚开一阵,再用自制的竹篾漏勺过滤,味浓的油茶水即成。这时候,主人视在座人数往矮桌上摆碗筷,每个碗里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黄豆或花生,冲半瓢油茶水,连同筷子一并递给客人,说:“请吃茶”,但第一碗必须首先递给在座的长者,或上宾,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后,将空碗递还主人,主人依次摆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个八个,主人绝对不会把茶碗递错,因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时,心中是有数的。

蒙古族有哪些饮茶习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大家都一致认为蒙古族的人比较热情豪放。那么,蒙古族有哪些饮茶习俗呢?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的在15公斤以上。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维吾尔族的饮茶习俗


茶也是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饮料,可以说是“不可一日无茶”。

若至维吾尔族人家作客,一般由女主人用托盘向客人敬第一碗茶。第二碗开始,则由男主人敬。倒茶时要缓缓倒入茶碗内,茶不能满碗。客人如不想再喝,可用手将碗口捂一下,即是向主人示意:已喝好。喝完茶后,还要由长者作“都瓦”(默祷)。作都瓦时,要将两手伸开合并,手心朝脸默祷几秒钟后轻轻从上到下摸一下脸,“都瓦”即告完毕。主人作都瓦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嘻笑起立,需待主人收拾完茶具后,客人才能离席,否则视为失礼。维吾尔族人分居于新疆天山南北,饮茶习俗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别。北疆人常喝奶茶,一般每日需“二茶一饭”。喝奶茶时,常以一种用小麦面制成的圆形面饼“馕”(为民族传统面食)佐食。北疆伊犁地区的妇女还有在喝完奶茶的液体后,再将沉于壶底的茶渣和奶皮一起放在口中嚼食的“吃茶”习惯。南疆人则常喝清茶或香茶。维吾尔族人的饮茶方式仍是沿袭我国唐宋时的煎茶或煮茶法。煮茶用具,北疆大多使用铝锅,而南疆喜用铜质长颈茶壶或陶瓷、搪瓷的长颈茶壶。喝茶时均用茶碗,一般用小碗喝清茶或香茶,而用大碗喝奶茶或奶皮茶。此外,还有人喜食将糖放进茶水煎煮的“甜茶”和用植物油或羊油将面炒熟后,再加人刚煮好的茶水和少量盐的“炒面茶”。

咸奶茶与蒙古族饮茶习俗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特色。蒙古族与新疆、西藏的牧民一样,蒙古族人民喜欢喝与牛奶、盐巴一道煮沸而成的咸奶茶。

蒙古族人民喝的咸奶茶,用的多为青砖茶和黑砖茶,并用铁锅烹煮,这一点与藏族打酥油茶和维族煮奶茶时用茶壶的方法不同。但是,烹煮时,都要加入牛奶,习惯于"煮茶",这一点又是相同的。这是由于高原气压低,水的沸点在100℃以内;加工砖茶不同于散茶,质地紧实,用开水冲泡,是很难将茶汁浸出来的缘故。

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并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公斤。至水沸腾时,放上捣碎的砖茶约25克。再沸腾3-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少顷,按需加适量盐巴。等整锅里茶水开始沸腾时,就算把咸奶茶煮好了。

煮咸奶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滋味的好坏,营养成分的多少,与煮茶时用的锅,放的茶,加的水,掺的奶,烧的时间,以及先后次序都有关系。如茶叶放迟了,或者将加入茶与奶的次序颠倒了,茶味就会出不来。而烧煮时间过长,又会使咸奶茶的香味逸荆蒙古族人民认为,只有器、茶、奶、盐、温五者相互协调,才能煮出咸甜相宜、美味可口的咸奶茶。

以游牧为主的蒙古族人,只有到晚上放牧归来,才能吃一餐晚饭,因而他们平日的饮食习惯,则习惯于"三茶一饭"。早上、中午只吃茶(饮用用碎砖茶如牛奶烧煮的"奶茶")、乳和乳制品,称为"早茶"和"午茶"。同时也吃些炒米、奶饼、手扒肉一类的点心。晚餐以牛羊肉为主食,为帮助消化,至临睡前需再喝一次奶茶。至于中、老年男子,喝茶的次数就更多。所以,蒙古族人民平均茶年消费量高达8公斤左右,多在15公斤以上。

如有客人至蒙古族人家作客,总会受到敬奶茶的款待。主人在客人面前放置小几一张,几上碗中分别放有盐、糖、炒米和奶豆腐。女主人将一碗茶献上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在茶中添加盐或糖,炒米要放于奶茶中一起饮用,奶豆腐则可蘸白糖吃(此为耐饥食品)。奶茶不可一次喝尽,而要有剩余,可让主人不断添加,以示礼节。喝完最后一碗奶茶后,客人可施礼道谢,主人则要出帐送行,"奶茶敬客"之礼也至此完毕。

蒙古族人民如此重饮(茶)轻吃(食),却又身强力壮,这固然与当地牧区气候、劳动条件有关,但还由于咸奶茶的营养丰富,成分完全;加之蒙古族喝茶时常吃些炒米、油炸果之类充饥的缘故。

傈傈族的雷响茶习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几千年喝茶的习俗形成了底蕴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一朵绽放的奇葩。众所周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千姿百态,尤其是饮茶的习俗,各有千秋。如云南各族人民都有喝茶的习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风尚,在云南的茶俗文化中,享有盛誉的除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和永胜油茶外,还有傈傈族人喜欢的“雷响茶”,傈傈族的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既有酥油茶的共性,也有其独具韵味的个性,同时,雷响茶展现了彝家人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气质。

雷响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的考究:首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然后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再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并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在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便可倒入白瓷杯中慢慢品饮。“雷响茶”茶叶呈枣红色,味浓酽,微苦中饱含焦香,饮后几秒钟又回甜,口齿弥香,一般要煮饮三四次味道才淡下去。

雷响茶是傈傈族人的日常饮品。雷响茶是一个形象的名称,其有2种寓意,一是第一声春雷从天边隐隐传来,在第一场春雨中萌发的第一批春茶嫩芽所制的茶,喝此茶能使人振精神、开思路,顺利走向新一年。二是用一块钻有因一孔的且放在火堆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雷响茶中,使其产生有如闷雷的响声,这响声寓意着生活美满安康、六畜兴旺,是一种对未来的希冀。

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瑶族咸油茶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瑶族的饮茶风习很奇特,都喜欢喝一种类似菜肴的咸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一个多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咸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由于咸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所以,与其说是一碗茶,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如此一来,有些深感自己制作手艺不高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的做咸油茶高手操作。又由于咸油茶的制作费工化时,操作技艺高,给客人喝咸油茶,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

做咸油茶时,很注重原料的选配。主料茶叶,首选茶树上生长的健嫩新梢,采回后,经沸水烫一下,再沥干待用。配料常见的有大豆、花生米、糯粑、米花之类,制作讲究的还配有炸鸡块、爆虾子、炒猪肝等。另外,还备有食油、盐、姜、葱或韭等佐料。

制咸油茶,先将配料或炸、或炒、或煮,制备完毕,分装入碗。而后起油锅,将茶叶放在油锅中翻炒,待茶色转黄,发出清香时,加入适量姜片和食盐,再翻动几下,随后加水煮沸3-4分钟,待茶叶汁水浸出后,捞出茶渣,再在茶汤中撒上少许葱花或韭段。

稍时,即可将茶汤倾入已放有配料的茶碗中,并用调匙轻轻地搅动几下,这样才算将香中透鲜、咸里显爽的咸油茶做好了。

因此,按当地风俗,客人喝咸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这叫“三碗不见外”。

侗族油茶


侗族人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津,还能预防感冒。对长期居住在山区的民族而言,油茶实在是一种健身饮料。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先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配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

第三是煮茶。

如果打的油茶供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备茶。备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用。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碗中供客人吃茶。

接着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时,碗内加有许多食物,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其实是吃油茶。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表示称赞。

由于油茶加有许多配料,操作较为复杂,所以,有的家庭,每当贵宾进门时,还得另请村里做油茶高手制作。

最有趣的是“吃油有趣的是“吃油茶”一词,还是侗族未婚青年向姑娘求婚的代名词。倘有媒人进得姑娘家门,说是“某某家让我来你家向姑娘讨碗油茶吃”。一旦女方父母同意,那么,男女青年婚事就算定了。所以,“吃油茶”一词,其意并非是单纯的喝茶之意。

一位80后的漆茶生活


提起80后大家都知道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但是提起漆,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中国漆艺。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就像京剧是“国剧”一样,大漆经常被称为“国漆”,它的色彩基调中含有内省静穆的审美趣味,它的气质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和诗教传统。

认识一个叫剑兵的大小伙,我和漆器的缘就起于他。24岁的剑兵从事漆器制作到今年已经是第8个年头,作品也已入选2011年中国青年美展。正是他,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旖旎的漆艺茶具世界。

马未都曾在《说收藏》中提到,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由此可见漆与茶的不解之缘,这似乎也预言着茶与漆的结合成为必然。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任何其他材质的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如今,它与茶道的结合,更是令人喜闻乐见。

初识其影

这里说是见习地,其实是偏居一隅的安静工作室,几个热爱漆艺的青年投身漆艺世界的居所。里面的空间通透明亮,空气里飘着墨汁般的香味,这就是“大漆”的味道,仿佛饱蘸着文化的意蕴。工作室则用窗户进行自然采光,据说这是漆器特殊的生产工艺所要求。

这里一切都显得慢条斯理。大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里,轻摩着手中的坯子,如同对婴儿的百般呵护。幽暗中,一件件其貌不扬的坯器渐渐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润而有光泽起来。

这里陈设的漆器以茶具为主,茶盘偏多,还有屏风、椟、手镯、发簪、桌椅几凳、梳妆台……这些漆器兀自散发着内敛却又迷人的光泽,件件让人无法取舍,那些精细至极的工艺,令人赞叹。除了漆器外,还有一些陶瓷、金属质地的茶具,这些是颇有心思的剑兵淘来的宝贝,它们就那样躲在阴影里,低调的美着,丝毫没有争宠的意思。

在漆器展示区里,一张漆黑厚重的原木长桌上,摆放着一个似古琴形状的暗褐色漆艺茶盘,虽然造型简单但工艺精良。漆面光亮如镜,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形。面上的金丝螺纹犹如行云流水,令茶盘愈加妖娆耀眼。白瓷茶盏置于其上,斟着透亮的黄绿色茶汤,轻烟一缕,茶未入口,漆器的美,已经钻入了我心里。

再识其美

落座的桌椅、茶具都是剑兵的漆艺作品。庄重的大片红色上,烙着泛着金色的银箔汉画像石图案,间或点缀大漆纯正的黑,彰显着一种典雅的堂皇。据剑兵讲,这一套漆艺茶桌椅,就做了足足一个半月。这套精美的桌椅曾多次被友人借去“小用”,只是每一次“小用”都要数月之久,也曾有人出价到12万执意购买。“这套桌椅算是我工艺水平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钱的事。”

茶桌上摆放着一个体态匀整的博古瓶,朱红为主色调,身着若建盏玳瑁般的漆面。以手拭之,油润饱满,平滑如肌。这是好的漆艺作品的共同特点:色彩饱满,滑润如肌。手捧的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漆艺敞口大杯,没有靓丽繁复的色彩,繁缛多变的纹理花纹。可是就这普通的杯子,其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相当漫长、极其考验细心和耐性的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好的漆艺作品,均采用传统中国大漆髹饰技艺,纯手工制作,经过制坯、刮灰、裱布底涂、中涂、上涂、描绘、贴金、罩漆、打磨、推光、揩青等制作工艺和艺术流程,完全靠手指触摸、眼力判断。一件漆器按工艺须上几十道漆,每道漆得干了之后再上后面一道。阴干时对天气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阴天最佳。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丝毫差错,前一环节产生的任何瑕疵,都将在后一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边喝茶,剑兵便不时地起身拿相应的器皿为我解说,不厌其烦。

还有那紫砂为胚体,饰以漆艺腰线的茶壶。壶身和杯身上饰以朱红镶金的腰线。原本一套平庸的因这一道浅浅的腰线而马上灵动起来,那飞舞飘逸的腰线软化了紫砂的古拙,让紫砂也有了华丽的气质,百变而不失本色。由于传统大漆的健康无毒及极强的附着力。底胎涵盖了木、金属、竹、砂等众多材质,因此器形大到家具,小到包装,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漆茶唯隽

“传统文化回归和茶道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品茶,人们不但舍得花钱买好茶,在茶具消费上也是越来越大方,造型精致的茶具,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所以,我看好漆艺茶具。”对于漆艺茶具的未来,剑兵坚定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

漆的天然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很多热爱美学生活的人。漆和人这两个主体交融,魅力无穷。曾有人专门找剑兵定制一整套漆艺茶具,剑兵会耐心地听取客人的想法,和客人一起商讨方案,为客人提供最具参考性的建议,为客人提供最精致的手工。

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数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漆器是品味中国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高级用具。漆器和茶文化结合,碰擦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凡真正爱茶者,单是摇摩茶具,已经自有其乐趣。而剑兵则在这片诗意的天地里,汲取茶乡的灵感,创意并潜心制作的茶具自然天成。文/茉楠

蒙古族奶茶


真正的奶茶源自蒙古族奶茶种用青砖茶与牛奶而制成的纯天然奶茶。而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奶茶就是奶与茶的组合,如英式奶茶、台湾奶茶、港式奶茶等风味的奶茶,其实组合方法加上不同的配料,就可变幻出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奶茶来了。那么如何煮出纯天然的蒙古族奶茶呢。

蒙古民族喜好砖茶之习俗,究竟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是,在历史上砖茶得宠于蒙古族人民,据记载,清朝康熙时代,内地一些商人携带砖茶、米面、布帛杂物等到蒙古腹地,易去蒙地各种物产。其中除以米面、布帛直接易皮毛外,其余杂物均以砖茶定其价值。砖茶有“二四”、“二七”、“三九”之别。所谓“二四”者,即每箱可装二十四块砖茶,价值约三十三元(银元),每块砖茶重五斤半,价值一元二角左右。“三九”茶则每块约价值六角左右,亦当做一元币通行。有时,砖茶价值急剧提高,一些商人深入偏辟地区以较少的茶,换取较多的畜产品,以一块砖茶换一只羊或一头牛。从那时起,草原上就产生了以砖茶代替全羊馈赠亲戚朋友的习俗。后来砖茶取代货币的资格才渐渐消失了,恢复其饮料的本来面目。

蒙古奶茶被蒙古族人民称为“仙草灵丹”。这是由于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一日无茶饮,心虚头晕,饮食不香,夜不能寐。传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兵出征无须带更多的粮草,有了砖茶,便等于有了粮草。人饮砖茶水,耐渴、耐钒、精神爽快;马食砖茶渣子,胜过草料之功能,日行百里,无疲倦之样。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还摸索出丰富的熬茶技术。如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家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清香扑鼻,维生素不受破坏,有很强的消化作用。煮奶茶是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牛、羊鲜奶,使茶的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客人光临家中而不斟茶,视此事为草原上最不礼之行为,并且将这事迅速传遍每家每户,从此不斟茶之户的名声衰落,各路客人绕道而行,不屑一顾。如若去亲戚朋友家中作客或赴重大的喜庆活动,要是带去一块或几块砖茶,那将是认为上等礼物,等于奉献“全羊”之礼,不仅大方、体面、庄重、丰厚,而且可以赢得主人的赞誉。

给客人斟茶时,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首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吉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贵客、长辈要按主人的指点,在主位上就座。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把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在牧民家作客要大方,实在,无拘无束,这样主人就会更加接近,更加热情,认为是最真诚的客人光临。反之,主人不但不产生好感,而且认为客人大虚伪,不好交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边轻轻地碰一下勺子或壶嘴,主人就会明白你的用意。

在牧民家里喝茶,方法要得当,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出味道来。先将炒米按需要放入碗里,再放少许奶酪后倒入奶茶。一边谈话,一边慢慢喝,等把第二碗茶唱完,在浸泡过的炒米上放一点酥油、白糖,再放一些干炒米然后拌匀,尝一尝,香、甜、酥、脆一口嚼,绝妙的滋味,使人真正体会到草原牧民生活的甜蜜。再次到草原作客的心愿油然而生。

藏族酥油茶


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在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世界屋脊”之称,空气稀薄,气候高寒干旱,他们以放牧或种旱地作物为生,当地蔬菜瓜果很少,常年以奶肉、糌粑为主食。“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茶成了当地人们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喝酥油茶便成了如同吃饭一样重要。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

藏族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经特殊方法加工而成的茶汤,藏语为“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并加有多种食物经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捶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酥油茶是藏民必备待客饮料,而且敬酥油茶是藏族最郑重的礼节之一。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的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种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对多数人而言,有别开生面之感。不过,按当地的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的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据说,酥油茶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在很久以前,一河之隔的两座山上,一对青年男女在放牧中遥相歌唱结为同心,男的叫文顿巴,女的叫美梅措。他们的相爱遇到了凶恶的女土司反对,她指使打手用毒箭射死了年轻英俊的文顿巴。善良美丽的美梅措悲痛万分,在焚烧文顿巴时,她冲到他身边一起化为灰烬。狠毒的女土司知道后,又下令将他们的骨灰分开埋葬。可是第二年在埋骨灰的地方长出了两棵树,枝桠相抱,象征着他们永恒的爱情。女土司得之后,又生毒计,命人将树砍了。于是他们又变成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一个乘祥云来到藏北变为白花花的盐,一个腾飞到“西藏江南”变为嫩绿的茶林。每当人们喝酥油茶时,便会想起这对生死不离的情侣。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着比其他民族喝茶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锅口直径达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朋友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回族饮茶习俗


回族禁酒,宴宾待客,以茶为敬,这是与其他周围少数民族以酒为敬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在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中均是以茶为敬,这也是惟回族独有。在大理、巍山、洱源一带回族之间的礼仪交往都是敬送糖、茶为主,看望老人不能空手前往,都要准备一份上好的茶叶和糖;回族家请“园经客”(在特定的纪念日敬诵全本《古兰经》而邀请亲朋好友团聚),被邀者一般都要送给主人茶叶、糖果、糕点以表寸心;再者回族青年之间恋爱相好,处一段时间以后,男方父母到女方家求亲要送上一份茶、糖,叫“开口糖”;回族之间助丧、悼念到死者家一般称“点茶”。从诸多方面的礼仪习俗中可以看出“茶”在回族的生活中是一种不可缺的生活物质元素,回族在自己的生活习俗中赋予“茶”一种生命的情感,一种感情的寄托。从某种意义上讲茶叶这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饮品,来到回族的生活中已经不是一种纯粹意义的物质价值,它更是蕴涵了一种感情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在客人面前,一般家里的妇女、小孩都不陪坐,沏好茶做好甜食端上桌后,她们都要退让出去。

平时一般的宴席桌面上就不敬“三道茶”,只敬客人烤茶。结婚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要先敬上一盅“糖茶”;女方家送亲到新郎家第一时间也是敬一盅“糖茶”。到晚间请阿訇证婚念“喜经”也要敬客人“糖茶”,喻示一对新人美满幸福。

回族生活中对茶有许多的饮用方式,每一种饮茶方式都有它特殊的功效和寄予表达的意义。在茶的饮用上他们还创造了一些有益健康和治病方式。有一种茶是将核桃仁用羊油烤糊,然后将烤糊后的核桃仁捣成碎末,用茶水和红糖水掺合,吃这种糊核桃茶能起到消食健胃治疾的功效,对消化不良的胃疾很有帮助。

回族对茶情有独钟,这跟回族的信仰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回族大多习惯饮绿茶,抓一把吹口气在鼻子上闻一闻,就知道这茶好不好,经不经泡。

法国饮茶习俗


法国人饮绿茶,要求绿茶必须是高品质的。饮绿茶方式与西非饮绿茶方式一样,一般要在茶汤中加入方糖和新鲜薄荷叶,做成甜蜜透香的清凉饮料饮用。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靠大西洋。自茶作为饮料传到欧洲后,就立即引起法国人民的重视。以后,几经宣传和实践,激发了法国人民对“可爱的中国茶”的向往和追求,使法国饮茶从皇室贵族和有闲阶层中,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法国人最爱饮的是红茶、绿茶、花茶和沱茶。饮红茶时,习惯于采用冲泡或烹煮法,类似英国人饮红茶习俗。通常取一小撮红茶或一小包袋泡红茶放入杯内,冲上沸水,再配以糖或牛奶和糖;有的地方,也有在茶中拌以新鲜鸡蛋,再加糖冲饮的;还有流行饮用瓶装茶水时加柠檬汁或橘子汁的;更有的还会在茶水中掺入杜松子酒或威士忌酒,做成清凉的鸡尾酒饮用的。

花茶,主要在法国的中国餐馆和旅法华人中供应。其饮花茶的方式,与中国北方人饮花茶的方式相同,习惯于用茶壶加沸水冲泡,通常不加佐料,推崇清饮。爱茶和香味的法国人,也对花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特别在一些法国青年人中,又对带有花香、果香和叶香的加香红茶发生兴趣,成为时尚。

沱茶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因它具有特殊的药理功能,所以也深受法国一些养生益寿者、特别是法国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每年从中国进口量达2000吨,有袋泡沱茶和山沱茶等种类。

日本饮茶习俗


日本饮茶的历史较久,一般国民喜爱玉露茶和煎茶,农村多饮粗老的番茶,很少加糖和牛奶,近20年来兴起一股饮乌龙茶和黑茶热,认定是减肥、美容、健身的最佳饮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罐装茶饮料的消费在全国基本普及,而绿茶罐装饮料的开发也有10多年历史。日本年消费茶叶总量在5万-6万吨,每人年均饮茶1.04千克。

日本男女结婚设宴待客,新娘一定要给客人敬茶,它的含义是:女孩出嫁男方,有如茶花一样纯洁,茶水一样清白,没有丝毫的混浊。然而男女离婚是不喝茶的,以示一刀两断,决不藕断丝连。

日本民间以茶招待客人极为考究,称为“茶道”。“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崇向“茶道”之美,茶质、水质、环境优良是饮茶者善性的首要条件。日本人认为喝茶,一人自饮有脱俗之感,二人同饮备感亲切,三四人共饮兴趣盎然,六人以上聚饮则不免过于庸俗。

日本人长期习惯于饮醇和爽口氨基酸含量丰富的烘青茶,而多酚类含量高苦涩味较浓的茶则不受青睐;采用茶壶冲泡斟杯饮用,注重汤色、滋味和香气,对外形没有严格要求。市场上还出现茶叶冰淇淋、茶饮料、茶挂面等饮食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傈僳族漆油茶习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