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冰心的家乡长乐是茉莉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发展到鼎盛时期,福州更是全国窨制花茶中心。冰心出生于1900年,正是福州茉莉花茶生产的高峰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冰心对茉莉花茶有深厚的感情大约算得上是因缘巧合。另一方面,冰心后居北京,而北京人好饮花茶。

冰心曾自述自己与茶的初次接触,少时口渴,是先倒大半杯开水,之后从父亲浓得发苦的盖杯中兑了一点浓茶,混着喝了此做法和苦茶老人周作人一样,是调了“茶卤”来喝,不能算真正会饮。她和吴文藻结婚后,家里虽陈设着一套周作人送的日本茶具,包括一只竹柄的茶壶和四只青花带盖茶杯,但是那茶壶内装着的只是凉开水。他们新婚后在燕京大学燕南园生活时,有一天闻一多、梁实秋结伴同来,刚刚坐定,却说出去一下再回,原来是去买了烟和茶叶来,此后,冰心家才有意识地备了待客的茶、烟。

到抗战时期,冰心全家避难重庆,在重庆歌乐山居住的冰心于百无聊赖之中写道,“一面用\"男士\"的笔名,写着《关于女人》的游戏文学,来挣稿费,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这时我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而感到茶特别香洌。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歌乐山时期生活中,老舍常到冰心的家来,每来亦必索茶喝。

扩展阅读

一个茶商和一个贫困村的情缘


“小陈”陈焕华(中)正在茶园查看贫困户茶叶长势。

7月4日一大清早,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镇凯堡村的茶山上,贫困户张正贵哼着小调和邻居们上山采茶。看着满山遍野的茶叶,张正贵无比踏实地说:“小陈不走了,我家今年脱贫有了底气!”

张正贵口中所叫的小陈,名叫陈焕华,今年38岁,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4年前,大学刚毕业的他就与凯堡村“结缘”。这些年来,他动员村民开荒山、种茶叶、办企业、创品牌,让凯堡村甩掉了特困村的“帽子”。

如今,在异乡漂泊14年了,小陈已不是当初的年轻小伙,思乡的情绪也越来越浓。不过,为了帮助张正贵等贫困户彻底脱贫,他决定留在“第二故乡”再干几年。

小陈进山震惊了——

特困村的人均年纯收入仅800元

陈焕华告诉记者,2002年,刚从大学毕业的他随朋友从福建赶来钟灵镇考察投资项目时,刚一来到这里,就被当地贫困的面貌所震惊:全镇11个村有一半属特困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人均年纯收入仅800元。

作为生意人,陈焕华的朋友打起了退堂鼓:谁会到这样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来投资?不过,拗不过当地人的热情邀请,陈焕华答应到其中一个特困村——凯堡村看一看。

“我们山里人想致富,找不到出路,也没有思路。小陈,你是大学生,你来帮我们找找出路吧!”见有大学生来村里考察投资了,凯堡村村干部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带着陈焕华翻山越岭四处考察。

凯堡村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相邻,全村668户村民大多外出务工。不过,陈焕华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可惜的是,村里的茶园不成规模,茶叶卖不出去。有了这个发现,陈焕华决定留下来,对当地茶叶品质作进一步考察。

很快,他找来专业团队驻扎村中,用4个月时间,勘查当地气候、土壤、水质,检测所产茶叶的内在品质。最终,检测结果令陈焕华喜出望外:凯堡村具备发展茶叶的绝佳环境,所产茶叶品质也属上乘。

小陈留下创业了——

凯堡村依靠茶叶产业整村脱贫

得知陈焕华要来村里投资办厂,村民们奔走相告:“小陈不走了,要带领我们种茶叶、办茶厂!”

不过,纵使凯堡村有种茶的绝佳环境,但要把茶叶产业发展起来,对于非农业专业毕业的陈焕华来说并非易事。

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小陈从家乡带来600万元资金,在凯堡村成立了秀山县钟灵茶业有限公司,开始了进山创业的漫漫长路。

经过多方学习与多渠道“取经”,很快,小陈在凯堡村实施了“基地+农户”的“两步走”计划:一是将零散的几百亩低产茶园流转过来,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打造成一个茶叶种植示范基地;二是将有头脑、有经验的茶农培育成大户,统一实行规模化种植、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

令村民们佩服的是,小陈种茶不走老路: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小陈组织科研人员发明出“茶苗黄土覆盖无性扦插法”;为指导茶农建设优质高产茶园,他专门聘请西南大学的教授前来现场授课;为让茶农吃下发展茶叶的“定心丸”,他在钟灵镇建起了一个设备一流的加工厂;为将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他还致力于新产品研发及品牌培育工作,先后开发出21个绿茶品牌、3个红茶品种,其中,“钟灵毛尖”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跟着小陈干,不愁不发财。”杨正友一家4口人原本是贫困户。自从2003年起,跟着小陈种了4亩茶叶后,每年仅卖茶叶就有2万元收入。后来,杨正友还应聘到小陈基地上班,每月工资还有1500元。如今,杨正友已盖起了砖瓦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和杨正友一样,跟随小陈种茶的农户越来越多,一度占到全村户数的八成。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有5户,10亩以上的农户有76户。后来,在小陈的影响下,凯堡村还成立了3个,5个茶叶大户又相继成立了茶叶公司。

2012年,凯堡村茶叶面积发展达到6000余亩,茶叶亩产值超过4000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跃至6500元,凯堡村实现整村脱贫。

渐渐地,小陈的茶叶基地还扩大至其他乡镇,茶叶示范基地达1560亩、茶苗基地400亩,带动全县发展茶叶8.5万亩。2015年,小陈的茶叶公司销售额达3500万元,实现利税298万元。

小陈暂时不走了——

“最后的贫困户”有了脱贫的信心

14年过去了,小陈已经把凯堡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思乡情绪越来越浓,也有意回老家去发展。

凯堡村村主任秦显忠告诉记者,去年年初,得知村里还有贫困户生活困难,小陈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大山里再干几年。

小陈调查后得知,凯堡村的34名贫困户中,有7户丧失了劳动能力,可享受国家兜底帮扶政策。“对于其他的27户贫困户,怎么帮呢?”小陈想,输血式扶贫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采取造血式扶贫,才能让这些贫困户彻底脱贫。

经过周密考虑,小陈想出一个“企业+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他的企业负责“领头”,为大户提供茶叶种植材料、技术服务及原料收购;安排大户负责“结对”,定期与贫困户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活动;发动贫困户负责“出力”,发展茶叶种植或参与基地务工。

“现在正是茶叶盛产期,我每天都可采35斤鲜叶,再卖到小陈公司去!”贫困户张正贵是个残疾人,妻子患有严重脑部疾病,两个孩子都在上学,是小陈结对帮扶对象。今年,他种植的4.5亩茶叶长势喜人,预计可卖1.8万元。

“小陈就是我的‘靠山’,我家脱贫有信心了。”张正贵高兴地说。

贫困户龙友元的丈夫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自从去年小陈安排大户杨再应与她结对后,就免费给她提供了种子、肥料、技术扶持。今年,龙友元的3亩茶叶产量倍增,有望突破1.1万元,脱贫有望。

如今,小陈的“企业+大户+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已从凯堡村“复制”到洪安、海洋等贫困村,正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搭上产业脱贫的“快车”。

张靓颖《茉莉花》初试牛刀 保利首演采茶情


12月13日晚,由北京现代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并制作,郑天玮编剧、导演的大型多媒体歌舞剧《茉莉花》在保利剧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演出一开场便投入使用的多媒体用水打茉莉做开篇,转而舞台实景营造的翠绿景色把观众带到了江南的茶园间,演员身着茶农茶女的民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采茶舞,在众人的期待中,当晚最令人瞩目的主角当红流行天后张靓颖(听歌,blog)所饰演的“茉莉”从舞台一侧出现。早前一直强调自己“以唱为主”的张靓颖,除了剧中的大量唱段外,其参演的部分舞蹈段落也让在场观众小小惊艳了一把。据了解,“茉莉”的戏份较集中在第一幕,“茉莉生日”、“茉莉心声独白”等部分的大段现场表演唱相当考验功力。而第二幕则是剧情冲突最多的部分,张靓颖在二幕开场的一曲“茉莉花”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演出的世界风情舞蹈等段落都相当出彩。

与12月初合成时的《茉莉花》相比,正式亮相的版本明显经过了更为精心的调整,一些细节部分处理的更加符合情理。加之多媒体的大量投入使用替代了部分歌舞剧常规使用的硬景,令现场声效更显突出,这种融歌舞、多媒体于一体的演出也是在歌舞剧中不多见的,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据悉,歌舞剧《茉莉花》将从13日演出至16日,13、14日张靓颖主演,15日和16日的女主角“茉莉”分别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韩延文、董蕾蕾饰演。

剧情介绍

多媒体歌舞剧《茉莉花》讲述的是一个江南茶园走出的女孩“茉莉”寻找真爱的故事,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了爱的美。在这里你看不到脸谱型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就好像生活中的你、我、他。情节曲折紧凑,两个小时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丰满、精彩的故事。场景风格鲜明,既有江南茶园的宁静、清新,又有三十年代上海滩的豪华、绚丽。舞美脱俗现代,运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视觉冲击。三十年代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就在身边,洁白清香的茉莉花在眼前开放。

苏轼与茶的难解情缘


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人,苏轼是既好酒又好茶,这两种爱好很能代表他的性格特质。酒之张扬、豪迈,茶之清雅、闲适,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苏轼以好酒出名,多是因为他的诗词,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其实,苏轼喜酒却并不善饮,有“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之文,而对于茶,则大不一样,不仅善饮、善品,而且对于如何煎茶也很有研究。比如在《汲江煎茶》一诗中,就生动地描述了煎茶和饮茶的过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著名的茶诗,是苏东坡流放海南儋耳时所作。为了饮一盏好茶,诗人不惜在夜间摸着黑,踩着石头,临江取水。用大瓢舀水倾入瓮中,月影也跟着倒了进去……回到家中,一边生炉煎茶,一边坐听松涛。煎好之后,不顾空腹,忍不住海饮三碗,却又造成了失眠,只好坐听打更之声以盼天明。

苏轼不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对于磨茶也很精通。所谓磨茶,是指盛行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制茶工艺或茶道。选取春日之绿茶,在采摘前一旬到一月之间,搭棚覆盖遮阳,以增加茶之香气。采下茶叶后,再蒸茶杀青,以求得特别的口感。饮茶之时,用石磨将茶团碾细,再将筛出的茶末放进茶盏,注入滚烫的开水。

苏轼对磨茶十分看重,因此对磨茶的器具——茶磨相当讲究。在《次韵董夷仲茶磨》一诗中,他特别赞扬了四川一带出产的良磨:

岁久讲求知处所,

佳者出自衡山窟。

巴蜀石工强镌凿,

理疏性软良可咄。

好磨磨出的好茶,苏轼十分珍惜,要亲自拿去泡茶,“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尝,煎茶,磨茶,甚至还能栽种茶树。在《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轼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

松间旅,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

普洱茶情缘


从接触普洱茶,到从事普洱茶,再到教学普洱茶,我一直觉得,品普洱茶不仅是一种品味,也是一种福报。我常常讲,玩普洱茶的人,必须是文雅内敛,有修养风度之人,才能真正品味普洱茶的陈香,气韵的奥妙。虽然,我等非文雅之人,但在从事普洱茶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人士却非等闲之辈,他们似普洱茶般内敛,有劲,却并不张扬,他们似普洱茶般厚重,如一本本古典文学,越翻越有味。。。

所以人与普洱茶的缘份,往往是"普洱茶找人",不是"人找普洱茶"。举凡被普洱茶找上的人皆是有福报之人。

早年我从事其他工作,与茶几乎不着边,99年接触普洱茶后,便与普洱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趣的是,第一次接触陈年普洱茶,并不知普洱茶为国之重宝,乃可以喝的古董。那时,朋友送我—块半斤重的砖块型的黑亮的东西,让我用改刀将其撬开,用开水冲泡服用,可治疗或缓解父亲的胃肠疾病。(在博文《普洱茶情缘》里有详述)。普洱茶的魅力,父亲的毅力,家人的努力,它让我的家庭光茫重见。若说普洱茶是拯救父亲的灵魂之饮,实不为过。

陈年纯正普洱茶是一种高贵,典雅,内敛的纯天然,纯生态的保健养生佳品,更承载,融合了千百年沉积下来的厚重文化。老茶的形成,必须是好茶历经岁月的痕迹,有心人的呵护,给予其良好的环境让它在天地人的博爱下成长,变化。倘若某一个环节疏忽,都无法得到如今含在口中的玉露琼浆。

在无数人的眼里,普洱茶不外乎与其它茶类一样,今年没有了,明年还可以再生,再产。不然,每年皆可出茶,但却永远不可能复制出年份。这也就是普洱茶令人玩味不腻的其中的一个奥妙,贵在变化。它汇集天地之灵气融于一体,自毛茶紧压成团后,与大自然中的空气发生谋和,而那种无声胜有声的交易,唯有知它的人知道。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它无时不刻的产生着万千变化,凝聚且储备了天地人所赋予它的极其丰富的能量。老普洱茶是大自然的礼赞,其灵气磁场特别的强,在天气变化之时,它会散发出与平常截然不同的香气。而这种自然的茶香让人陶醉,这也是多少年来,存茶爱好者越来越多的原因。尝试过多少次,这种香不仅年少的人喜欢,老至上百岁,少至两三岁的孩童也欢喜的要命,即喜欢香也喜欢味。一片新茶要摆置上百年而不坏,那是需要三代人的精心保管,传承方可得啊!所以,在当今的茶海里,抑或是在拍卖市场有幸得见几十上百年的古董老茶,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态度去读它呢?

老普洱茶的药用价值极高,它不仅可治身病,还可治心病,治身病,丰富的保健养生信息足可说明一切,而治心病,融厚重的历史长河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释家文化于一体的,足以让当今浮躁的人们透过一杯自然的茶汤,冲淡都市的烦恼,寻得内心原本应有的本心,从而过得更加祥和、圆满、自在。

老普洱茶除了日常的品饮养生之外,还可成为传世之收藏。佛门将普洱茶老茶作为礼佛待友的无上佳品,国家领导将国之重宝的普洱茶作为馈赠他国的衔接友谊的赠品。。。。。。数不胜数的普洱茶佳话,我却只有一句话:喝懂普洱茶之人乃大富大贵之人!

陈年老普洱茶越来越难得。这十几年下来,因为老茶的供不应求,知道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导致作假的人也有机可乘,这更增加了玩茶之人的玩味性.

好的老普洱茶的几大标准:一味(味道)、而质(质地)、三价位。

好的老普洱茶

观外形:条索清晰,油润,有光泽,无霉斑;

闻干香:香气纯正,无霉味,无怪异味;

开其汤:汤色红浓明亮,不浑汤,无沉淀;

品其味:入口饱满,汤稠、厚滑,有喉韵,有茶气,且气流回荡。

好茶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要辨识茶香是否正确,品茶前先用白水洗口,品茶前饮酒或食辛辣之物,都会影响品茶的质量。老普洱茶消耗量日益增加,因此价格也日益高涨。但若买到加工或作假的“老普洱茶”,再便宜也不值得。因此提醒寻茶之友谨慎分辨。我本人在“老普洱茶”里缴了不少的学费,个中滋味自知。

老普洱茶有脾气,有灵气,它可以正念清神、修心养性,引人入境的特殊功效。尤其是上品紧压老普洱茶,若用于静心,打坐,更有助于提升修炼的境界。唯有您与这位充满智慧的智者交流方可见其间真理,个中奥妙。正如一些茶友说:点好香,喝好茶、赏古玩、交好友,此乃人生最大享受。

张靓颖《茉莉花》初试牛刀保利首演采茶情


北京现代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并制作,郑天玮编剧、导演的大型多媒体歌舞剧《茉莉花》在保利剧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演出一开场便投入使用的多媒体用水打茉莉做开篇,转而舞台实景营造的翠绿景色把观众带到了江南的茶园间,演员身着茶农茶女的民族服饰跳起了欢快的采茶舞,在众人的期待中,当晚最令人瞩目的主角当红流行天后张靓颖(听歌,blog)所饰演的“茉莉”从舞台一侧出现。早前一直强调自己“以唱为主”的张靓颖,除了剧中的大量唱段外,其参演的部分舞蹈段落也让在场观众小小惊艳了一把。据了解,“茉莉”的戏份较集中在第一幕,“茉莉生日”、“茉莉心声独白”等部分的大段现场表演唱相当考验功力。而第二幕则是剧情冲突最多的部分,张靓颖在二幕开场的一曲“茉莉花”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演出的世界风情舞蹈等段落都相当出彩。

与12月初合成时的《茉莉花》相比,正式亮相的版本明显经过了更为精心的调整,一些细节部分处理的更加符合情理。加之多媒体的大量投入使用替代了部分歌舞剧常规使用的硬景,令现场声效更显突出,这种融歌舞、多媒体于一体的演出也是在歌舞剧中不多见的,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据悉,歌舞剧《茉莉花》将从13日演出至16日,13、14日张靓颖主演,15日和16日的女主角“茉莉”分别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韩延文、董蕾蕾饰演。

附:剧情介绍

多媒体歌舞剧《茉莉花》讲述的是一个江南茶园走出的女孩“茉莉”寻找真爱的故事,从人性的角度歌颂了爱的美。在这里你看不到脸谱型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就好像生活中的你、我、他。情节曲折紧凑,两个小时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丰满、精彩的故事。场景风格鲜明,既有江南茶园的宁静、清新,又有三十年代上海滩的豪华、绚丽。舞美脱俗现代,运用世界顶尖的高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视觉冲击。三十年代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就在身边,洁白清香的茉莉花在眼前开放……

张天福武夷情缘


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虽然名声远播海内外,但是他与武夷名山的三段情缘却鲜为人知。

首居武夷,茶场内迁。年轻时的张天福就立志弘扬祖国茶之伟业。于1935年8月就在福建的福安苦心创办起茶叶改良场时在国内屈指为三。为时不久,企图亡我的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很快沿海南下,封锁了海口。无奈之下,福安茶场于1938年8月内迁到崇安县(1989年改为武夷山市),于1940年并入中国茶叶总公司与福建省政府合资创建的福建示范茶厂,仍由张天福任厂长。为当时创产、制、销、科研、组织茶农信贷等业务,乃全国最大规模的茶厂。下分设有武夷、星村、政和制茶所以及福安、福鼎、赛岐分厂。其率领一批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内忧外患的抗战时期,艰苦创业开垦茶园4000亩,搜集培育新品种44个,进行茶苗扦插、茶子播种期、茶苗种植的实验和岩茶含氟量、简便揉茶机设计实验。经营上开展以副养茶,还兴办起了畜牧场等副业。为了调动正山小种红茶场地??桐木村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解决红茶的生产资金、茶叶销售问题,他还组织成立桐木茶叶生产合作社,等等。为恢复、发展武夷茶生产做出了贡献。

1942年7月,福建示范茶厂由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收,改名为,由茶叶专家吴觉农任所长,张天福调福建协和大学任教。

再居武夷,重主旧业。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福建示范茶厂改由国民政府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接管,改名为崇安茶叶实验茶场。张天福又奉调回茶场主事。他致力于岩茶生产,同时开展茶叶科研实验,编写茶叶简报,改造茶园,发展副业,弘扬祖国茶叶伟业。如今武夷山中有不少老人还记得当年茶场之茶地、场址及与张老的交往旧事。当地档案馆还存有当年茶场文件、简报。新中国成立后,张调省城工作,统管全省之茶事。

三居武夷,“改造思想”。1959年7月被错划为“右派”的张天福,下放崇安茶场“改造思想”。虽是贬谪罢官,他却如回到“老家”。乡民、故友、场领导没有另眼待他,仍发挥其专长请他参与茶叶生产研究工作。至今张老对那段“改造”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到茶场时场领导专门给我一间小屋,虽然简陋,但还安静,白天上茶山,晚上参加制茶。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在那缺粮困难时期,在茶场地瓜可满足供给,还可到邻近的机场服务部买点罐头牛油。地瓜蘸牛油,精神舒畅,身体倒也健康了。张老谈到这些,不觉也笑了起来。他还说那时当了右派,不然他要违心地“放卫星”、说假话。当时就有个别领导叫工人采茶树老叶充产量,以放“卫星”。这也是祸兮福所倚也。

岁月飞逝,情怀更深。近二十来年获得政治新生的张老,满怀茶情,倾心茶事,对故地武夷山更是心系梦萦。或亲临指导,或鸿雁嘱告。对发展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不遗余力。他还应求题写“乌龙茶故乡武夷山”条幅赠笔者,足见他对武夷山、武夷茶深情。

武夷山当铭记张老对武夷茶所做的贡献!

何建梅:一片冰心在茶园


她出生在拉祜山乡,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市场营销理论,但她却成了拉祜山乡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成了大家口口声声的“老板娘”。她不喜欢“老板娘”的称呼,更喜欢茶农们叫她“大姐”。她叫何建梅,澜沧县建梅茶厂的法人。

今年4月16日,她的茶厂开展10周年纪念活动,她与茶农们度过了一个欢乐而有意义的节日。虽然她也请了相关部门和领导,但她说:“领导来不来不要紧,重要的是我和茶农得一起庆祝,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厂,就没有我这个老板。”

走进澜沧县富邦乡的佧朗、半山、麻栗坪等村,展现在眼前的是千亩连片、管理有序、生机盈然的茶山和茶园。偶然遇到的田间地头劳作人员,只要提起何建梅无人不竖大拇指:“达贾哟(很好)”。何建梅的家在澜沧县富邦乡邦奈村核桃寨,2005年4月她创建了第一个企业——澜沧建梅茶厂,从此开始了她艰苦的创业历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建梅茶厂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种植、养殖和酒店服务业的综合型企业,现有资产4000多万元,直接带动和促进了山区各族群众的经济发展。

历程:从农民到老板

何建梅1984年涉足茶叶购销经营,日积月累,用辛劳和智慧换来了第一桶金。何建梅在小有收获后,坚定了经营茶叶的信心和方向,2002年她以96万元的资金购买了经营管理存在困难的佧朗村茶厂的生产经营权。为了让群众支持并从中获得利益,在经营管理中,她首先从无偿提供化肥、农药出发,让茶农看到了她真诚经营、共同致富的愿望;其次,从稳定鲜叶收购的价格出发让利给茶农,随行就市,实行最低保护价稳定人心。2008年是茶行低迷的一年,许多茶叶经营者因此破产,但建梅茶厂仍然以原定最低保护价悉数收购鲜叶,当时其它茶厂收购每公斤鲜叶0.6元,而建梅茶厂照样以确定的最低保价每公斤1.6元收购,使茶农看到了她真心为民、诚信经营的作风。她从不拖欠一分钱的鲜叶款,日常生产、生活中,茶农有急需,可预支一定的款额应急,待交鲜叶时抵扣,重大节日还购买慰问品慰问茶工。日久见人心,群众的顾虑逐步消除,完成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的思想转变过程。为强化茶园管理工作,何建梅设立了基地最佳管理奖,每年评选6户给予现金奖励;又设立了最高单产奖,每年评选6户给予奖励;还设立了超产奖,超过亩产定额的每公斤鲜叶奖励0.2元。这样做调动了广大茶农管理茶园的积极性,也使茶厂的产量大幅增加。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建梅茶厂建有一个茶叶精加工厂、7个茶叶初制所,形成了年可加工茶叶3000吨的生产能力。这些加工厂解决了73人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当地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建梅茶厂共开发茶叶、咖啡种值基地9292亩,直接带动了1234户5000余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她“建一个厂,带动一方百姓”的建厂初衷。

发展:办一个社,富一方人

结合农村实际,建梅茶厂在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积极调整的产业结构,于2009年成立了“建梅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社员农户161户。合作社创办了富邦乡的佧朗、半山、麻栗坪村茶场、肉牛、猪、鸡养殖场及2000多亩咖啡基地和勐朗镇佛房陆松养鸡场、大平掌阿柳寨400多亩咖啡基地、东回镇南嗡500亩咖啡基地、酒井乡税房茶厂、糯福乡阿木嘎500亩咖啡基地。三年来共出栏肉牛1006头,社员收入达96万元,存栏能繁母牛468头。2011年佧朗村肉牛养殖基地被国家农业部考核认定为国家级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先后接待了县内外300多人的考察学习,在全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富邦佧朗、半山、麻栗坪三个村就有受益农户866户3464人,人均纯收入达2000多元。据统计,佧朗村邦朵村民小组前几年外流妇女达25人之多,现已有22名回到了家乡创业。半山村养猪场“80”后刘贵生、何芳夫妇前期养猪所产生费用包括猪苗、饲料、预防针针水、药品等由建梅茶厂提供,后期销售也由建梅茶厂负责,扣除所产生费用后,夫妇俩2012年纯收入达到60多万元。合作创办的陆松养鸡场已出售肉鸡7.6万只,出售雏鸡30万只,产值达300余万元,带动和扶持专业合作社社员12户发展养鸡产业,已取得明显效益。

在稳步发展种植和养殖业的基础上,2010年10月,何建梅以500万元的资金收购了原康达酒店,建成了现在的芦笙恋大酒店。芦笙恋大酒店占地面积4102.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82.1平方米,总投资3200多万元,有高中低等档次的客房114间,大中小各型会议室三套,餐厅可同时接待2000余人就餐,标准的现代化厨房配备了现代化的厨具和餐具,具有时代的特征。酒店已于2013年2月6日开业,招收员工41名。为了解决更多人员的就业问题,何建梅在澜沧县民族街(大桥头街35米后)收购了土地4809.55平方米,收购价为360万元,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后,可解决20多人就业问题。

实效:从社会获得,回报给社会

在创业的过程中,何建梅从各方面关心茶工茶农,如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她都购买慰问品,到各分厂去慰问和组织联欢活动,重大节日都安排资金给佧朗邦朵、半山、麻栗等村寨开展娱乐联欢活动,增加了节日的气氛。每年她都要安排资金购买服装送给在佧朗村和在茶厂工作过的60岁以上老人,让这些老人们也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何建梅在自己的企业得到了发展后,积极回报社会。近三年来,捐资助学3万多元,帮助了30多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五年来为村、组修路、修水利、建房捐助28万元。她所创办的产业直接带动了山区各少数民族1234户、5000多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114个就业岗位,促进了就业工作。她所取得的成绩和为回报社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曾荣获“热心公益事业”奖和民族茶艺技能大奖赛铜奖。2008年1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澜沧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被推荐成为普洱市第二届政协委员。2010年她又被评为“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优秀民营企业家”。同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澜沧县第三届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称号;2011年3月被普洱市授予普洱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同年5月被评为普洱市首届劳动模范;2012年被授予普洱市优秀民营企业家。

何建梅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她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关怀、帮助下取得的,也是广大群众支持的结果,只有心里想着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你,只有群众富裕了,企业也才会茁壮成长。

诸葛亮与普洱茶的难舍情缘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明乡西50公里处)。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关于孔明的传说还有许多,孔明本人并未到普洱,但这些传说多少反映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背景。孔明成为先进文化的象征,圣贤,中华各兄弟民族都崇敬孔明,依托孔明的道德威望进行文化交融。

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中就普介绍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至今1200多年了,这古老的习俗依旧可见。

日照碧波茶业“土专家”黄冬华:四十年绿茶情缘


今年是日照市“南茶北引”试种成功48周年,对于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朝元山基地技术主管黄冬华来说,四十年的绿茶情缘,让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南茶北引”成功的历史。今年58岁的黄冬华,在当地已是一位有名的“土专家”,比日照绿茶整整大10岁他,黑里透红的脸上布满了皱纹,顶着黑白相间的头发,看上去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了许多。近日,他回顾了自己充满神奇色彩的四个“春天”。

结缘之春

那是1976年的春天,走出初中校门的黄冬华回到了有“南茶北引第一村”之称的岚山区巨峰镇西赵家庄村务农,然后从生产队调到了茶园队,并选入茶园队科研小组。当时,科研组从北方茶树习性的特点,进行了茶树不同高度、幅度修剪,不同时间、不同深度施肥,不同方式越冬管理以及选育抗寒品种,根据测土配方施肥等多个试验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当时北方茶叶栽培和越冬管理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在日常的茶园管理和试验中,由于与茶的朝夕相处,黄冬华不但掌握了茶树管理的技术,而且进一步增加了对茶树的感情,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就之春

1983年,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黄冬华从一名技术员荣升为茶园队队长。新官上任三把火,黄冬华也不例外:一把火是组织60名队员在百亩茶园里摆起了擂台赛,通过比赛发现问题,总结交流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茶园管理质量;第二把火是组织采茶比赛,采茶姑娘边采边唱,歌声飞扬,场面壮观,营造一种和谐、喜庆、积极向上的氛围;第三把火是组织炒茶比赛,茶厂里机器轰鸣,人头攒动,清茶飘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黄冬华自豪地说:“我爱上了茶,茶成就了我!

升华之春

1987年春天,巨峰镇党委为推动茶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动员黄冬华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黄冬华不负众望,说干就干,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吃粮靠村前,花钱靠村后,发展靠朝元山”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茶叶生产和招商引资。在保证粮田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开荒种茶,扩大茶园面积,到2004年,由原来的百亩茶园扩大到350亩,人均茶收入达到1755元,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叶专业村。同时,积极推进与日照港的合作,招商引资,使山东省最大的茶叶企业—-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落户朝元山,先后建起了碧波山庄、碧波茶厂和朝元山茶园基地,实现了村民有饭吃、有活干、有钱挣的愿望,把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回归之春

2005年春天,黄冬华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很快又被日照碧波茶业有限公司聘为朝元山茶园基地技术主管,并先后兼任相家楼基地、南北山基地的技术指导员。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黄冬华成为周围村庄有名的土专家。在气象方面,他总结概括了“朝元山带帽,大雨将来到。”有一次姑娘们正在采茶,老黄突然说:“要下雨了,抓紧到候工室避一下!”有的姑娘不以为然,结果淋成了落汤鸡。老黄笑着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他总结出了“六月十八,蜡蚧出发”。也就是说,六月十八前后,角蜡蚧破壳出动,是防治的最佳时间。在茶树越冬防护方面,黄冬华创造了茶行空间铺草,茶行北侧遮苫子,茶行上方盖麦秧,取得了很好的越冬防护效果。这一方法后来被专家概括为“穿棉鞋,披风衣,戴草帽。”由于简单、形象、易记、便于操作,在茶农中很快得到了推广。有人问老黄:“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这样值得吗?”老黄自豪地说:“虽然日晒雨淋,操心劳累,但终日与茶为伍,与茶人相伴,也是其乐融融!”

在结束采访时,我用非常时髦的话问老黄:“现在都在谈论中国梦,作为茶叶人,你的梦想是什么?”黄冬华不加思索地说:“天,风调雨顺;地,肥沃有劲;人,和谐相处;茶,茶苗全,长势旺。”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茶绿吗?”大家都会意的笑了。那朗朗笑声,充满了幸福、自信和力量!

几片茉莉 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在片段的记忆中,我曾经和茉莉花茶邂逅过,茉莉花茶的味道在记忆的深处,依然那么口感柔和、不苦不涩,那种感觉,一如做人般婉转淡雅。

在岭南,茶是生活的必备。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倒影中,你会发现,在百味掺杂之中,茶的淡雅是多么的怡心。在岭南诸多茶种中,茉莉花茶显得别具一格。梅雨时节的岭南,或在水乡建筑中、亭台楼阁中、岭头山色中、青灯古卷中,沏上一壶茉莉花茶,在水的灵性和茉莉花的芬芳中,滋养着自己的心灵。

曾经,师父时刻叮嘱我要学会和自己对话。在生活的恍惚间,忽然发现,自己一人默默地手捧着壶茶,在桌前放着一卷经书,看似没有生命迹象的茉莉花茶,在万籁俱静之中,茶也可以与你对话。

自觉觉他,茉莉花便是如此。茉莉花的淡雅邂逅了茶的朴素,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增不减。当静静地聆听茉莉花与茶的对话之时,你会蓦然发现,滋润在口中的茉莉花茶,是一杯慈悲的茶,一盏包容的茶,在一次次的滋润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此刻才明白,原来在纠缠之中“色类各有道,各不相妨恼”需要的是相交和相容。

与之比较,茉莉花茶不会像桂花茶那样香味馥郁,但是茉莉花茶的温和是我最喜爱的,而对茉莉花茶的喜爱更多在于这茶亦如隐士那般宁静致远。我喜欢“流水任意景长静,花落虽频心自闲”的意境。自然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本性,随着季节的变幻完成自己生命的开始与结束,但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只要不受外物干扰,便安闲自在。茉莉花茶不随外物的改变而凋落,与绿茶茶坯进行拼和、窨制,在相容中酝酿出一番独特的香味,鲜灵、持久地滋润着每一位茶客的心灵。

我曾经梦到流水的一湾,坐落着一家茶馆。一盏清茶,伴着几片茉莉,一缕茶香夹杂着花香从细雨中飘来。悠闲地打开书卷,觑破几许人世的奔波,我是这家茶馆的过客。

或许在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中,这只是梦;或者如诗人杜甫说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那般,待明月可人,清风披坐,一杯茶,几片茉莉花都可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智慧。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在一杯清茶中体验朴素的真谛,在几片茉莉中感悟灵性的滋润,在不苦不涩中品味甘甜,方才是浮生半日悠闲人。

茉莉花和茶水相容了,必然知道随缘便是遣缘;在相容的过程中,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人生酝酿,必然懂得顺事自然无事;在包容与接纳的容器中散发出各自的味道,必然明白在一盏茶杯中亦如在体验心灵的慈悲。

茉莉花茶,在心平处无需持戒,在行直处不用参禅。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玳玳花茶:花茶家族中的一枝新秀


玳玳花茶是中国花茶家族中的一枝新秀,由于其香味醇的品质和玳玳花开胃通气的药理作用,因而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花茶小姐”。玳玳花茶具有疏肝和胃,理气解郁的功效,畅销华北、东北、江浙一带。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录,玳玳花不仅可入药,而且可泡茶。苏州玳玳花早在清康熙年间就十分出名,苏州与福州仍是国内玳玳花的主要产区。1937年后,苏州花农种植玳玳花居其他花之首,玳玳花大部份烘焙花干,仅一部分用来害制花茶。

金华玳玳茶四级外形条索尚紧略扁稍松,含有圆头块,色泽深绿;内质汤色尚黄,香气尚鲜较浓,滋味纯正平和,叶底黄绿欠明亮稍有摊张。五级外形条索稍粗松,带扁条、圆头块,多梗,色泽黄绿稍暗;内质汤色黄绿稍暗,香气尚高。滋味淡薄,叶底黄绿稍粗老、多梗、多摊张。

苏州玳玳花茶以一级为例,外形条索细匀有锋苗;内质香气鲜爽浓烈,滋味浓醇,汤色黄明,叶底黄绿明亮。理化指标:含水量不大于9.5%,水浸出物不小于36%。具有理气、宽胸、开胃及防治胸脘胀闷、恶心、食欲不振等功效。

福州玳玳花茶外形符合原商业部部颁花茶坯级型标准;内质花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玳玳花含柠檬烯、芳樟醇、牻牛儿醇、芳香醇等,有疏肝、和胃、理气等功效。

作用功效:玳玳花的作用及功效介绍:玳玳花味甘,微苦。疏肝和胃,理气解郁。主治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少食。清血,促进血液循环,舒肝、和胃、理气,适合脾胃失调而肥胖的美女。玳玳花味甘,微苦。疏肝和胃,理气解郁。主治胸中痞闷、脘腹胀痛、呕吐少食。有破气行痰,散积消痞之功,治咳嗽气逆胃腕作痛等功效。

玳玳花是一种美容茶。玳玳花是香科常绿灌木,头一年的果实留在树上过冬,次年开花结新果,陈果皮色由黄回青,两代果实同一棵树上,所以叫玳玳。玳玳花略微有点苦,但香气浓郁,闻之令人忘倦。玳玳花也是一种美容茶。玳玳花是香科常绿灌木,头一年的果实留在树上过冬,次年开花结新果,陈果皮色由黄回青,两代果实同一棵树上,所以叫玳玳。玳玳花略微有点苦,但香气浓郁,闻之令人忘倦。

玳玳的开放度与香气的浓淡有密切的关系。未开放称“米头花”,香气低淡,含苞待放者为“扑头花”,芳香物随花瓣开裂而散发,进厂后稍摊,散发闷热味后就可窨花,效果最佳;第二种称“开花”,花瓣开裂,花蕊显露,芳香物质已挥发,香气低。因此,进厂之鲜花应立即摊放散热,厚度4~6厘米,雨花则要等表面水蒸发后才会“破头”开放,故应辅以风扇使表面水速蒸发。由于玳玳花瓣厚实,芳香油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才容易散发,因此常加温热窨,以有利香气的挥发和茶坯吸香。将茶花拌和后,送上烘干的机加温,出烘后立即围囤窨制。

玳玳花茶一般用中档茶窨制,头年必须备好足够的茶坯,贮于干燥、冷凉的环境中,让其绿茶风格保持如常尤忌霉变。窨制前应烘好素坯,使陈味挥发茶香透出从而有利玳玳香气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记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汪桓武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汪桓武在湄潭沁园春茶园指导。

“围着茶园走上几圈,特别是有着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茶园,呼吸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心里很舒畅。”每天清晨,只要不下雨,汪桓武就会提着茶杯,围绕湄潭象山茶园走几圈,这个常年习惯源于汪老的半个世纪的茶叶情缘。

“1963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到湄潭茶叶科研所工作,当时这里的茶园很少,基本上以丛式茶园为主,条植茶园很少,当时全省都只有60余万亩茶园,品种也很单一。”汪老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湄潭茶科所是一所省级茶叶科研单位,担负着全省80余个县市乃至西南地区茶叶的培育、栽种、科研等工作,汪桓武和单位同事们一起用脚步丈量全省所有茶区,足迹遍及当时的500余家社队茶场。

一次,茶科所要做一个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调查,年轻的汪桓武和队友背起行囊、提着干粮踏上调查之旅。那一次走得最远的茶区是位于黔东南州岑巩县的一个较为边远的社队茶场。清晨,天蒙蒙亮就从凯里出发,沿着崎岖的小道在崇山峻岭中整整走了10多个小时,由于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他们一直到晚上11点才爬到位于山顶的茶场,才吃上饭,“那是我一生中吃饭吃得最香的一次。”汪桓武感慨地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时间里,汪桓武走遍了贵州的每个茶区,写出了关于贵州茶叶生产现状的详实调查报告,并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观点。也因为有了这次艰难的实地调查,汪桓武为今后一直从事的茶叶科研工作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调查资料。他的很多课题都与这次调查有关,也让他有机会把科研与生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他说:“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形成的两张皮,其核心是科研人员没有与生产结合,没有解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产生了许多科研技术成果放在办公桌睡大觉,而生产企业又急需技术服务的矛盾。”

当时,下茶场时,汪桓武往往一呆就是一个月,在清明采摘季节还会呆上两个月,与工人一起采茶、制茶、研究解决茶青加工、茶形研制甚至机器的改造等工作。在历经磨难与艰苦的实际工作中,他一直坚定科研如何为生产服务、为经济服务的科学态度。多年来,他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开展了茶树品种施肥、种植、生化分析等试验项目,为贵州的茶叶生产及科研做了有益的尝试。在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繁殖等方面汪桓武不遗余力,他提出的“揉层茶园春土回沟条基法”,解决了山地茶园水土流失与利用春土回沟提高肥力的问题,为贵州茶区茶叶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今天,当我们喝着清香扑鼻、滋味回甘的贵州绿茶时,有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场关于贵州到底该发展红茶还是绿茶的争论。

“当年,贵州红茶大量出口到德国、欧洲等国家,很多茶界人士据此提出了贵州应该大力发展红茶的思路,汪桓武通过自己长期深入贵州茶区的实际调查中得出了结论:贵州其实更适合发展绿茶。汪桓武认为,贵州山高雾浓,再加上白天晴、晚上下雨的独特气候,更适合绿茶的生长。为此,汪桓武撰写了几千字的《贵州生产何类茶为好》《关于贵州发展绿茶的可行性》等文章,并在《中国茶叶》《浙江茶叶杂志》等知名茶类杂志发表,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专程来到贵州茶区深入调查,认为汪桓武提出的观点可行。两年以后,贵州开始大量发展绿茶。

当时,省内主要的绿茶生产方式是传统炒青绿茶,以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为主,无法批量生产并形成产业化。贵州适合发展绿茶成了定论,但生产什么样的绿茶却是学界争论不下的课题,为此,汪桓武和妻子赵翠英共同研制出“遵义毛峰”等名优绿茶品牌,他们潜心研制采摘、加工、制作工艺。1985年6月,农业部和中国在南京召开首次全国名茶展评会,遵义毛峰获得全国名茶评比第一名。专家在鉴定评语中对遵义毛峰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外形索紧细回直,色泽翠绿润亮,白毫显露,银光闪闪,内质嫩绿持久,汤色碧绿明净,滋味清醇鲜爽,叶底嫩绿鲜活。

与此同时,汪老先后取得不同等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编写茶叶本,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研制并投入生产的名茶有遵义毛峰、银芽茶等获得部优产品称号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博览会金奖等光荣称号,个人获得贵州茶叶终身成就奖。虽然如此,汪老还想再走一次贵州大大小小的茶山,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心、出一份力。

如今,虽步入耄耋之年,汪老茶缘未尽,退休后,他重拾毛笔,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对茶、人生的理解。书香世家出生的他酷爱书法,书写内容主要以茶及茶文化为主,从文化上来推动茶产业发展。一手欧体书法练得很受业内称赞,每天的书法练笔也成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多年来的生活习惯和养身方式让今年78岁的汪老身体很健朗,他的茶人茶事茶情茶趣为爱茶之人树立了一块养身的典范。

苗族万花茶


苗族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饮茶成俗,并将茶作为寄托或表达思想感情甚至哲理观念的载体世代相袭。苗族茶俗既是苗族同胞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生活理念的体现。在苗族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节庆娱乐等社会交往中,处处离不开茶。

简单介绍一下苗族的几种茶俗

第一,当孩子出生时,苗族的左邻右舍用带有露水的茶芽梢作贺礼。如果生的是男孩,就送一芽一叶的芽梢,如果生的是女孩,则送一芽二叶的芽梢,寓意“一家有女百家求”;

第二,苗族同胞以茶为聘,象征男女爱情忠贞不渝。“吃茶”是订婚的代名词。未订婚的女子必须恪守“一女不吃二家茶”的规矩。苗族男女的婚配,要有“三茶”,即媒人上门,沏糖茶,表示甜甜蜜蜜;男青年第一次上门,姑娘送上一杯清茶,以表真情一片;举行结婚仪式的当日,以红枣、花生、桂圆和冰糖泡茶,送亲友品尝,以示早生贵子、生活和美;

第三,苗族人临死前由村中长者用青蒿叶沾一点茶水洒到嘴角,入殓的棺材里要放茶叶,湘西北一些地方还有在死者手里或嘴中放置茶叶的习俗。悼念亡故的亲人或祭神祭祖,苗族同胞常用“清茶四果”或“三茶六酒”,借以表达至真至纯的虔诚。苗家茶祭是由巫师主持的对植物神与水神媾生茶水表示崇敬的祭祀活动,内容包括叙述茶史、膜拜茶神和与宾共饮。其内涵丰厚,音舞古朴典雅,具有颇高的观赏价值和考究价值。

提到苗族茶俗不得不提的是苗族的万花茶,人们就可以联想到苗家人热情好客、用万花茶待客的习俗。万花茶清香沁人心脾,喝一口,余馨经久不散,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万花茶晶莹透亮,是苗家人敬客的上乘饮料。这种茶的制作十分独特,其程序是:把成熟的冬瓜与未老的柚子皮,切成手指模样大小、形状各异的片片条条,接着在上面加工,雕刻出花色多样、形象靓丽、栩栩如生的虫、鱼、鸟、兽、花草等吉祥如意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活灵活现、酷似彩蝶飞舞花间,有的活像喜鹊欢聚枝头,还有的则仿佛“鱼欢秋水”“银树挂果”“百鸟朝凤”“龙凤呈祥”“新荷含苞”“蝶恋牡丹”,如此等等,宛若百花园中的奇花异草,各放光彩,各显其姿,实在美不胜收,情意融融。

每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天高气爽,苗家姑娘们一个个身着花边褶裙、头缠花帕、体态婀娜地围坐在村口的高大树荫底下,右手捻着小刻刀,左手捏着冬瓜片、精雕细刻着万花茶。经过雕镂的万花茶,还得再用一番功夫。将之浸泡于稀稀的石花水之中,让它去掉生涩苦味,接着与明矾、青铜一起用文水煮沸返青的方法,使之仍然脆嫩、新鲜。然后再把水沥干,添加等量的白糖、桂花香精或少量的蜂蜜细心地搅拌均匀,再反复暴晒,达到透亮若白玉样子,方大功告成。饮用时,抓几片置于杯碗中,用滚开的水冲泡,就成为浓郁香甜、美名远扬的万花茶了。用这种清香浓郁的茶种招待宾客,苗家人是有他们的习俗规格的。

首次上门的客人,茶杯中大都有三片万花茶;假若是多次上门的常客,茶杯中就只放两片万花茶。饮茶时,主人还在各个茶杯中置有一枚特制的小汤匙,方便客人品茶。喝完茶后,杯子可不能随便乱放。要做到确切不误的置于端茶来的盘子中的原来位置上,或者等待送茶的女主人亲自端茶盘来收。万花茶还独具一番风采,苗家小伙子和姑娘用它来表达之间的爱慕之情。当小伙子登门求婚时,假如姑娘中意,便在茶杯里奉献给小伙子透明如玉的四片万花茶:其中两朵“并蒂莲花”,两朵“凤凰齐翔”。

如果姑娘不中意,不答应的话,那么,茶杯中就少了一朵万花茶,仅有三朵,并且都是些单花独鸟。求爱者知趣,只好辞谢而去。万花茶是苗家姑娘勤快、智慧和高尚习俗的产物,更是我国茶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独放的奇葩,是出自苗家人手中的艺术珍品。苗家姑娘别出心裁、心灵手巧地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真挚追求,对美好人生的爱恋憧憬,毫无保留地雕镂进了美丽、香甜、情意浓郁的万花茶之中。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冰心和茉莉花茶的情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