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普洱茶】

在“普洱茶大观世界”速读普洱茶前世今生

问茶楼

远眺万亩茶园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内拉祜族建筑

9月26日上午,“美丽思茅骑迹茶都”全国媒体思茅骑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近百名记者和骑行爱好者在梅子湖公园发车,骑行24公里后顺利抵达位于营盘山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记者和骑行爱好者在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中,通过观茶、采茶、制茶、吃茶、品茶等,深刻感受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普洱茶主题公园”,该园以2.3万亩茶园为背景,建有普洱茶博物馆、问茶楼、采茶制茶体验区等八个主要景观。游客可在普洱茶博物馆了解到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品读普洱文化内涵,鉴赏普洱茶制作工艺等。而在采茶制茶体验区,可亲自参与采茶劳作,观摩茶饼的压制过程。问茶楼是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的制高点,登顶问茶楼可俯瞰万亩茶园全景,大幅墨绿色块在云遮雾罩中宛如一幅时时变幻的水墨画,壮美至极。

游览小贴士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门票50元,每天上午有两趟客运专线从市区至该公园。公园内建有酒店,如需住宿需预定。

进入专题>>>

cy260.com小编推荐

普洱茶包装纸“构皮纸”的前世今生


普洱茶包装纸“构皮纸”的前世今生

现在普洱茶越来越流行开来,那么大家知道普洱茶为神要用纸张包装吗?普洱茶包装纸的文明是什么呢?它们有什么特性呢?其实这纸和平时大家用的纸张是不一样的。这种绵纸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一个傣族村寨——勐混镇曼召村。村民以构树皮为原料,以原始的造纸法造成。它有一个好听的傣语名,叫“嘎拉沙”,也叫“构皮纸”。

造纸所用的构树,是一种速生树种,头年砍伐,次年就会长起来,又可以砍。构树树皮纤维较多,树皮撕下来后一条一条的,是天生的造纸的优质原料。这种树分布较广,繁殖较快,西双版纳一带很常见。曼召村里就生长着多棵构树,它的树干不大,树冠高10多米,除了树皮能造纸,树叶、果实、树根等还有药用价值。傣族发明这个纸,主要是为了抄写经文。以前西双版纳的佛寺都要到曼召村买构皮纸,原来只做经书用纸,产量不大。现在,周边的佛寺写经书很少用构皮纸了,因为不好复印。但构皮纸在普洱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整个造纸过程被曼召村民总结为“五步流程和十一道工序”。五步流程即:“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十一道工序即: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

构皮纸的特性和一般的棉纸不同:

一、柔韧性极好,抗张力比一般的棉纸更强;

二、有降香味,这种香味没有会散失,悠久保存

三、有优良的漏气性,用嘴吹纸,能够觉得到能把气吹进来;

四、保存工夫很长,缅院里书写的经典,运用这种纸张,曾经保存了多少世纪,现正在还能运用。

用纸包装普洱茶,看下去是老了土了点,但懂的人都晓得她比正常的包装纸要好,它对于茶叶的陈化与销毁会起到预料没有到的益处。

它的漏气性和防虫性,对于茶叶的存储和陈化做作益处多多,纸张纤维丰盛,纸质厚实,韧性地道,防虫蛀,漏气性较好,绿色环保。

当然,现在普洱茶饼上的白棉纸多是机器制造,并且还开创了银丝棉纸、金丝棉纸等工艺美观棉纸。虽然没有数据支撑,但几乎所有尝试的茶友都表示——棉纸加笋壳储存状态下的普洱茶,口感真的会更好。也许就是这么接地气的包装,却得天下茶友之心的原因吧。

天台黄茶的前世今生


天台黄茶,茶树中的珍稀品种,因遗传因素产生自然变异,其芽叶金黄透亮,泡制的茶,汤色鹅黄剔透,香气清新悠长,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鲜亮,呈现“三绿透三黄”的景象,极具饮用与欣赏价值。

1998年,该变异古茶树首次在天台县街头镇古寒岩寺被发现,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肯定,经10多年联合研究于2008年成功实现无性繁殖,2013年该品种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被命名为“中黄1号”。天台黄茶的成功发现和开发,迎合了现代茶优质、特色明显的消费需求趋势,快速的产业发展在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下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强的产业生命力,成为天台茶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

1.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

天台黄茶,一身金色的美丽外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光芒,它的出生,它的独特,给人们留下了无数遐想。说起天台黄茶,人们会想起一个源自秦末年间的美丽传说。相传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秦末乱世,谋士范增因避世隐居于天台九遮山,上天的一次偶然安排,让范增与这神奇仙草有了一次相遇。范增本为救世寻药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株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这是范增一生从未见过的,范增相信这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他带着它移植到九遮山,这种来自帝苑之中的黄茶便在天台九遮山一带“流落民间”,当作药材救世济贫。此间有文人墨客品尝之余,大加赞叹,称之为“帝苑仙浆”。光阴流逝,世事蹉跎,千余年后的天台黄茶,竟然默默无闻,以至失传,直至今日终被发现,成为了茶中佳品。

2.神奇的东方土地养育出佳茗

自古名山出佳茗。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称的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这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植茶的“葛仙茗圃”,有“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的万亩高山云雾茶,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罗汉供茶”茶道的发源地,也是韩日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千百年来,天台山不仅孕育了内涵深厚的天台山茶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天台黄茶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即有记载。

唐皓然有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与金鼎。素瓷白雪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宋宋之瑞《石梁》诗则有:“金雀茗花时现灭,不妨游戏小神通。”而元李德载《赠茶肆》更有:“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之句。

佳茗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先决条件。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记载了瀑布山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此中的瀑布山就现在的紫凝山。又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当年茶圣陆羽曾慕名来到天台山视茶品茗,最后评定:“以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紫凝瀑布)为天下第十七泉。”而今紫凝山就位于九遮东南角,海拔486米,据说这里常有紫气凝结汇聚,因而得名。古往今来,这珍稀茶树深隐山林汲取了天地精华,也正是这样仙境般的自然环境才能养育出这神奇佳茗。

3.默默无闻茶痴人含辛茹苦育好茶

天台黄茶的开发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天台黄茶的发现者,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一名为茶痴迷几十年的茶人,他叫陈明。陈明自幼世居街头镇,幼年时就从长者口中得知,街头古寒山寺一带有古老茶树。1982年高中毕业的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但冥冥之中还是选择了茶,一干就是几十年。

多年来他对茶的酷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让他明白寻找特异品种是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十多年来他遍及寒岩、紫凝诸山,常常是翻过这头又上那头,有时挖下的茶树被村民当柴砍掉他又上山去挖,终于1998年在古寒山寺后的山陬间发现了数丛古茶树,其中一株芽黄、叶黄的变异株,色彩出众,犹如鹤立鸡群,这一发现让他如获至宝,兴奋不已。为了能将这奇异茶种尽快得以繁衍,他开始尝试采用枝条剪切、压枝等方法进行无性繁殖,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年的剪枝嫁接由于技术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性格倔强的他没有轻言放弃,他一边请教专家、查阅书籍,一边反复试验,枝条死了再接,接了又死,三年的时间他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尝试,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钻劲,在有效把控季节、枝条、管理方法等条件下,无性繁殖取得初步成功。2002年,天台黄茶珍稀品种得到了中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研究员专门牵头成立黄茶品种选育协作组,为该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天台黄茶良种选育工作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为加快天台黄茶选育,陈明一门心思扑在茶苗培育上,先后在街头建立了30多亩种苗基地和300多亩种植基地,他经常是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有时工作到天亮。十年的悉心栽培和倍加管护,天台黄茶经过单株选择、扦插繁育、无性系测定、品系比较试验等一系列选育程序,终于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无性繁殖大田栽培,并被赋予了“天台黄”之名。

4.独特品性引来国内专家高度肯定

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是最早关注天台黄茶的国内茶叶专家。作为国内茶叶界的伯乐,白堃元赶到天台现场观察后,语重心长地告诉陈明:天台黄茶是个好东西,你要好好培养。在他的帮助下,天台黄茶选育工作步入正轨。2002年,国内首个黄茶品种选育协作小组也随后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加入协作队伍。

在天台黄茶长达10年的选育中,多位专家付出了辛勤汗水。中茶所的虞富莲老师,已经75岁高龄还是热情投身天台黄茶选育研究第一线,每年他都会在街头石柱村里住上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他告诉我们,就是因为喜欢这茶,所以才这么投入。中茶所的另一位年轻副研究员王新超也是天台黄茶选育研究中的专家。39岁的王博士是天台县省科技特派员,这几年来他往返杭州天台不知多少次了,天台黄茶的所有检测他都亲自参与完成,天台黄茶对于他就好像自己的孩子。

2008年的成功繁育,天台黄茶名声鹊起。中茶所杨亚军所长多次到天台进行现场考察,并对天台黄茶品种给予了高度肯定。2012-2013年,中茶所鲁成银副所长数次带队考察天台黄茶,并在去年5月在天台县行政中心作了《茶叶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的专题讲座。2013年6月,中国茶叶界泰斗陈宗懋在了解天台黄茶产业后,毅然亲自挥笔写下了“天台黄茶”四字。

5.十年科学选育为其名茶之身正名

10多年的选育研究和数据对比,天台黄茶展现出了良种的诸多优势特性。其一,制茶品质优异。试验结果表明,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即外形细嫩绿润透金黄,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品质优异,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内质上均超过普通绿茶。其二,适应性好。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种的结果表明,天台黄茶的当年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抗逆性好,能够抵御低温和干旱(高温)的胁迫;而且其栽培管理措施与常规品种区别不大,易于种植,适宜于在我省茶区和类似环境条件的省外茶区大面积推广。其三,氨基酸含量高。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测定,天台黄茶氨基酸含量超过7.0%,高于普通茶树品种。其四,经济效益显著。天台黄茶产量和移栽成活率高,栽培管理措施简单,用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因其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内质,深受高端消费者喜爱,春茶一季亩产值远超普通绿茶,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6.地方珍稀品种带动一方产业兴起

短短的数年发展,天台县已建立天台黄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紫凝黄茶有限公司等多家天台黄茶经营企业相继成立;在天台县街头镇,以天台黄茶为主题的“十里黄茶谷”茶旅游休闲路线项目已着手启动;在上海、南京,多家天台黄茶主题茶馆相继投入建设。快速发展的天台黄茶产业无疑成为天台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在目前,国内绿茶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天台黄茶的新、奇、特,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结合文化旅游资源,迅速做大做强天台黄茶产业。”

为加大对天台黄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推进产业有序发展,县政府于2012年制定出台了《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将“加快天台黄茶地方优势品种的开发”确立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并从财政中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天台黄茶及天台茶产业的发展建设。2013年县政府再次出台《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若干意见的补充规定》,对黄茶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7项扶持举措,并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1万亩生态黄茶基地,以此带动和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茶普洱王者归来 与勐海共谱前世今生


中茶普洱王者归来与勐海共谱前世今生

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茶里藏河,茶中有山。古往今来,季节更迭,花开花落,唯有一缕茶香飘过,让繁花似梦最终回归平静。都说高山云雾出名茶,这就不得不提茶的福地“勐海”。

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勐海种茶的历史距今已有1700多年,山山有树,村村有茶,连绵起伏,茶香四溢,地因茶而名。在唐代,勐海所产之茶已远销西藏;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勐海所产茶叶一直在中国茶史,乃至世界茶史上书写着茶文化传奇,尽显茶的本真。追溯勐海的茶业发展,中茶与勐海茶在乱世之中,结下了很深的渊源。中茶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专业总公司,也是中国茶叶行业中的重要企业。在茶业发展的长河中,中茶和勐海茶彼此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如今,中茶即将王者归来,与勐海茶再续辉煌,它们之间的这份茶缘得从中茶与勐海的前世故事讲起………

中茶与勐海的前世因缘

古勐海是云南的一个县,这里有成片的古茶林,1910年清政府平定了土司间的内讧后,由汉族商人在勐海开设了勐海历史上的第一个茶庄,在此期间,勐海的茶开始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很多人也在这一期间来到勐海设立茶庄,将茶叶销售出境。

这一时期的中茶主要做的是内地产茶区的茶,当时主要以红茶为主,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迫开拓了西南五省的茶叶市场,为了开发出能出口的茶叶,1938年底中茶决定到云南建厂,并成立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刚成立不久的云南中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范和钧、张石诚两位先生来到勐海(当时叫佛海),调查茶叶销售情况。由于自清末民初以来,勐海成为了普洱茶的最大集散加工中心,在此背景下,勐海也受到了中茶公司的关注,以此缘起,于次年,“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佛海实验茶厂”正式成立,范和钧任厂长,从这时候开始,世界第一座现代化茶厂在勐海诞生了。

范和钧和佛海茶厂

在当时那种战争一触即发的动荡年代,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佛海茶叶出境通道被阻,同时佛海又遭到日军的轰炸,在此情况下,除了几个人留守佛海外,大部分员工都被撤退。这一期间,中茶主要在佛海的茶叶生产以高档白茶加工为主,历经几年,直至1951年,省茶司终于开始筹备恢复佛海茶叶的生产,并于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并把公司名称定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1951年12月,中国茶叶总公司“中茶”牌商标注册成功,随后并要求全国国营茶厂统一使用此商标。1952年正式开工生产的佛海茶厂生产的产品除藏销茶品外,都使用中茶牌商标。1953年,茶厂又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同年接管了主要生产红茶的南糯山茶厂。之后几十年间,中茶和勐海的茶厂又历经了几次厂名变更,生产的茶叶也由起初单一的茶品逐年增多。

在改革开放初期,茶叶属于国家管控,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勐海茶厂作为省茶司(今中茶云南前身)的下属单位,产品的生产一般都是由省茶司下达指令性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勐海茶厂、昆明茶厂、凤庆茶厂都属于省公司下属茶厂,生产指令都是由省公司下达。

中茶携手勐海王者回归共创今生辉煌

从1940年茶厂的建成,以及一连串重要事件的迅速发展,让勐海茶在中茶公司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分量,时空的转换,历史的嬗变,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兴盛与沉浮,这种生命中的相遇相知,揭开了普洱茶千年制造的新篇章,勐海漫山遍野的古茶园就此幻变,如同勐海这个名字一样,随着茶厂的扬名而传播四海。

80年后的今天,中茶普洱将再次回归普洱茶圣地,在梦开始的地方,强势归来共创辉煌。如今的勐海已经建成了茶中有林、茶在林中的生态最优普洱茶原料基地,大大小小的茶企已遍布茶山,占据了中国普洱茶的半壁江山,如同古老的茶树一样,古老的历史将再次为新的蓬勃注入无穷的能量。中茶作为普洱茶最为悠久的品牌,当初为振兴中华茶产业与勐海茶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为了进一步提升和巩固普洱茶的品牌地位,再次回归也是理所应当。如果没有中茶当年的措举,也许生长在这极边之地茶马古道上的普洱茶也不能这样名扬天下。

普洱茶在香港


普洱茶在香港

普洱茶发源地在云南,然而将普洱茶以藏放转陈旧方式来品饮却是广东省一带、尤其是香港的传统。旧普洱茶不但作为港人的日常饮料,同时大量出口到东南亚、欧洲及美洲各地,所以香港一地可以说是陈旧普洱茶的推广地。从前几年开始,报章媒体不断报导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减肥、抗癌、消血脂、排尿酸、降胆固醇等作用,更有一部《粉红女郎》的电视剧,因剧中有用普洱茶减肥的情节,从而在香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普洱茶热。生活在热带的人寿命往往不及寒带人长,香港地处热区,人均寿命却位于世界第二,人们认为这与他们普遍喝普洱茶有着密切的关系。港人年均茶叶消费量接近两公斤,是全国人均茶叶消费量的近6倍,因此进入世界上10个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香港茶肆曾有一联云:普洱铁观音松祷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自然也说明了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据资料载,作为中国茶叶外销的重镇,香港与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而在外销的茶叶中,以1998年为例,外销绿茶是2583.1吨,外销普洱茶和红茶达到了5211.5吨。目前香港市场对普洱茶的需求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2005年从云南销往香港的普洱茶已过万吨。全球普洱茶十杰、香港惜壶茶舍主人何景成表示,香港是内地普洱茶较大的消费市场。

香港著名美食家、茶博土蔡澜,1995年曾在《一周刊》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叫《普洱颂》。该文在阐述了香港人爱喝普洱茶缘由之后,笔锋一转,如此写道:“普洱茶已成为香港的文化,爱喝茶的人,到了欧美,数日不接触普洱茶,浑身不舒服。我每次出门,必备普洱。吃完来一杯,什么鬼佬垃圾餐都能接受。移民到国外的人,怀念起香港,普洱好像是他们的亲人,家中没有茶叶的话,定跑到唐人埠去喝上两杯……。”由此可见,香港不产茶,却是中国的一大品茶之都。香港街头,入目皆“茶”字,茶行、茶庄、茶楼、茶室、茶寮、茶座、茶餐厅、凉茶铺……比比皆是。能有这般茶文化气象,显然也非一日之功,没有百年时间的造化是难以如此的。在香港,阮福所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应当改为:“港人尤重之”了。据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董事长、现居香港的陈文怀先生所著《港台茶事》一书载:“香港每年要销五六千吨普洱茶,平均每人每年差不多要喝一公斤,像蔡氏(蔡澜)这样的茶博士,每年没有上十公斤是过不了年的"。

黄山毛峰的文化,黄山毛峰的前世今生!


黄山毛峰有盛名,一芽一叶雀舌形。白毫显露鱼叶嫩,金黄芽片显分明。汤色清澈茶烟袅,鲜醇甘美逸神情。嘉木从来生佳地,徽州春意杯中呈。

黄山毛峰的前世今生

黄山毛峰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歙州是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置的,经唐朝,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元为徽州路,明初原名兴安府,后改徽州府至清末。黄山,隶属歙州,后属徽州。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于明之隆庆”。

又载:“明朝名茶:……黄山云雾:产于徽州黄山。”日本荣西禅师著《吃茶养生记》云:“黄山茶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又《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明代的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

弘治十五年(1502)的《徽州府志·土产》记载,“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号,名号殊而一。”这种由“雀舌”而知形状、由“金芽”而知色泽,与“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黄山毛峰极为相似。而黄山源和号称500里黄山第一峰--紫霞峰。

在《中国茶经》“休之松萝”一文中,据《歙县志》写道:“旧志载明降庆间(1567-1572),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炒,郡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歙县茶有的虽“本轶松萝上”,因系仿松萝制法,也概名松萝茶。例如当时歙县的紫霞山茶,也称为“最上品”,也称为松萝茶。与松萝山毗邻的歙县北源茶,又称为北源松萝,以享其名也。《徽州府志贡品》记载:“歙之物产,无定额,亦无常品。大要惟砚与墨为最,其他则以北源茶、紫霞茶。”说明当时黄山源产北源茶和潜品紫霞山产紫霞茶,亦很有名。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顽,往郭次甫亟称黄山……"由此可知,黄山产茶历史悠久。《黄山志》称:"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传说这就是黄山毛峰的前身。

清代江澄云《素壶便录》记述:"黄山有云雾茶,产高山绝顶,烟云荡漾,雾露滋培,其柯有历百年者,气息恬雅,芳香扑鼻,绝无俗味,当为茶品中第一"。又据《徽州商会资料》记载,黄山毛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时有位歙县茶商谢正安(字静和)开办了"谢裕泰"茶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清明前后,亲自率人到黄山充川、汤口等高山名园选采肥嫩芽叶,经过精细炒焙,创制了风味俱佳的优质茶,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冠以地名为"黄山毛峰"。

1875年试创黄山毛峰,始入上海,英商品尝称好,当即名扬上海,后来“谢裕大茶号”上批量加工洋庄及少量黄山毛峰出口,享有“名震欧洲四、五载”之雀,当黄山毛峰运往关东(东北营口),时称奉庄“谢裕大茶行”销售,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然后销向华北,遂名扬天下。

解放以后,黄山毛峰被人们以名山产名茶,并作推断为“黄山云雾茶”的后身。

1937年《歙县志》云:“毛峰,芽茶也,南则陔源,东则跳岭,北则黄山,皆地产,以黄山为最著,色香味非他山所及。”后因战乱,民不聊生,黄山小源茶民过着“斤茶兑斤盐”、“斤茶换升米”的贫苦生活,黄山大源每年也只有少量黄山毛峰生产。

1949年夏,黄山丞相源僧师对来访的政府官员,曾采用当年生的大小相似的茶叶生片,每两片面合成一对,以4-5对为一扎(即棕榈叶丝或苎麻梢捆扎),作为礼品相赠。

1982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将徽州地区的太平县改为县级黄山市,并将歙县的黄山公社划归黄山市,设为汤口镇。歙县茶叶公司通过史料记载和实地考查。

1984年春开始,在富溪乡选点于新田、田里两村13个村民组生产特级黄山毛峰。其中新田村充川(原名充头源)组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品质优良。作为歙县礼茶,“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前送往北京。

1985年歙县茶叶公司在收购特级黄山毛峰时,提出以富溪乡充头源生产的特级黄山毛峰质量为标准。1994年起,歙县茶叶公司转向黄山小源的富溪乡,在黄山毛峰原产地充头源恢复特级黄山毛峰生产,出口西德、香港。

君山银针的前世今生介绍


君山银针是汉族传统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

君山银针产自湖南岳阳。属黄茶类。品质特征: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色泽金黄光亮,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甘爽。君山银针具有一般茶类索有的保健功效:兴奋解倦,益思少睡,消食祛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增加营养。还有杀菌、抗氧化、抗衰老、预防癌症的功效。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黄色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恩施玉露茶历史发展及前世今生


恩施玉露

品一杯新鲜、醇爽的恩施玉露茶,看着嫩绿明亮的汤色,闻到清鲜馥郁持久的茶香,仿佛听到了屋檐外的雨滴落到绿叶上的声音,春天忽然就在眼前。

就如同崇山峻岭包围着的土苗风情一样,恩施玉露也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无论是传说中康熙年间的发源,还是历经沧海桑田的风霜洗礼,到现今恩施市着力打造的“三张名片”之一,都充满着神秘的传奇色彩,只有探根究底,细细品读,方能体会她的味道。

恩施玉露,是我国传统名茶,发源于现恩施市芭蕉乡一带,自唐朝起便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载:“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因恩施古时曾称施州。故根据历史资料的显示,早在3世纪,恩施茶叶生产、加工和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据传清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制,所制茶叶,外形紧圆、坚挺、色绿、毫白如玉,称之为“玉绿”。到晚清至民国初期,为茶叶发展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鲜香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毫白如玉,格外量露,故改名为“玉露”。因其品质优异,很快获得了发展,先后运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名扬于世,并逐步赢得海外市场。

拥有这个温润名称的恩施玉露茶渊源来自地名,恩施的全称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安静的躺在巴蜀与江汉之间,北面有长江三峡为屏,南面与张家界相呼应,被誉为中国“硒都”。清同治年《恩施县志•地理志》里记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赐于施县之意。这里朝夕云雾缭绕,山上所载茶树代谢旺盛,内含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特别丰富,是制作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陆羽《茶经》也说茶树的生长环境“其地,上者生乱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茶叶的味道会随着生长地的土壤、水、气候、光线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恩施市的土壤尤其蕴藏着罕有的硒资源,它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

清人陆次云说:“茶真者,甘香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在大部分茶友的观念里认为绿茶最容易泡,其实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为讲究。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此外,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

普洱茶的前世是什么样子的?


普洱茶的前世是什么样子的?

说到品茶,不得不说茶文化,如果抛开茶文化不谈,那么喝茶这件事就少了乐趣和精髓!文化源自历史,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普洱茶作为近年来才名声大噪的茶,它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很多茶友感兴趣!但是过去的文字对于现代人又太生涩。所以笔者也是翻阅了很多相关记载,找到一切普洱茶相关的译文,与茶友分享,希望能成为很多人在喝普洱茶与朋友交流的谈资:

普洱茶产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其贸易始于唐,闻名于明,极盛于清。据记载,1700多年前云南濮人开始种植茶叶,开辟了云南茶史。清雍正时期,普洱茶开始大量进入京师,普洱茶进入了空前的全盛时期,据清朝1799年所著《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所记载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古六大茶山,其均在西双版纳州境内澜沧江以北的原始森林。

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数民族居住的极边远的边境地区,历代都没有归附朝廷。檀萃写的《滇海虞衡志》说:我曾经对何时有普洱茶抱有疑问。北宋范成大说,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时,他曾经在桂林的静江看见用普洱茶换西藏马匹的贸易,这就是说云南没有茶叶。李石写的《续博物志》声称:普洱茶产自银生等山,可随时采摘,混合胡椒姜片煮沸了饮用。普洱这个地方古代归银生府管辖,西藏饮用普洱茶,从唐代时已经开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罢了。至于在桂林用茶换马,是因为防止茶叶换的是云南的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本朝顺治十六年平定云南,头领那酋归附朝廷,很快受到法令诛杀。元江通判历经各地,以其管辖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设普洱府并派兵分别驻防。思茅同知驻地思茅,思茅离府衙一百二十里。

朝廷每年进贡的茶叶列在布政司库铜息的项目下。动用支出经费为一千两白银,由思茅厅领取银两然后转交采购,其中还包括购买放置茶叶的锡瓶、缎匣、木箱等的费用。茶叶在思茅,思茅当地收集新茶的时候,必须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干茶。每年准备进贡的茶叶有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还有瓶装的芽茶,蕊茶,木匣装的茶膏,一共有八种。思茅同知领取银两受命办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普洱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再次兴旺起来。20世纪前半期,普洱茶因国内战乱连连,几度兴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再次步入发展正轨。

普洱茶的前世,起起落落,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考验的普洱茶,却在岁月的沉淀中,越陈越香!

在北方如何储存普洱茶?


在北方如何储存普洱茶?

朋友喝普的起点高,接触的基本都是小乔木、古树茶,起初是喜欢新茶的鲜爽,逐渐喝到一些陈期五六年的茶品之后觉得陈化良好的茶品才是普洱茶真正的魅力所在。这些年普洱茶虽然经历了大幅的涨跌,但古树茶的原料收购价却是逐年稳步上涨,及至2011年,其涨幅更是近年来的最高峰。随着新茶涨价,老茶也水涨船高,想买老茶的欲望越强烈,心理上就越来越失衡。早知道今年这么贵,去年就多买些了,朋友如是说。可是咱们北京存茶会不会太干燥?你给我个建议吧,买点啥存好,怎样存放呢?

首先,买几片老茶日常喝。

注意选择历史可靠,存储干净的陈茶。不必强求,有一款买一款,毕竟这类茶的价格较高,喝茶的感觉像是烧钱。日常喝的,没有普洱茶可以喝别的替代,别跟自己较劲。

1、厂货可以是90年代或80年代后期的,这类茶要注意销售商的专业程度。专业度越高,他对老茶品质的把控能力越强,渠道越稳定健康。

2、大树茶,可以选择06年及之前的,07年的也尚可(平时少喝些)。这类茶品以06年与07年的价格接近,那么选择06年的多了一年陈期,口感会更顺滑。05年向前至00年左右,价格一年一年攀升较大,具体要根据茶品情况而定。

其次,每年买些自己看好的茶,存放五年。以此类推。

在每年的新茶中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几款大树茶。每款购入一提加1-2片。以整提的方式存放。当然,喜欢的话也可以多买几提,这里仅给最小购买建议。重要的原因在于,笋衣包装的整提茶品是适合普洱茶陈放的最小单位。六提即可放入件箱密封。每年入秋前给每提茶穿件塑料外套,入夏前再脱掉外套。

有条件的话,建议每2个月打开箱子通风1-2小时。(本条由资深DC建议,深表同意,并深表感谢。)

这1-2片,是要安排在5年期间喝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耗量决定购买单片的数量。这些散片的茶,平时放在密封条件好的盒子里,或者铝箔袋中存放。以月为间隔品饮,体会各款茶品的陈化过程。

五年期间,有老茶享受,有新茶体会,二者相得益彰。按照这样的组合,与普洱茶慢慢变老的浪漫情景将出现在你的品茶生活中,可以时常小小的开心一下了。我在这里冒进地猜想一下,第六年开提时,感受到自己存放的口感之后,这一年开始,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再多买一提?

【关于仓储的一些观点】

1、越陈越香是工艺正确、仓储正常的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与原料的树龄及栽培方式无关。

2、存储中原则上密封或者空气定期微量流通。通风,是普洱茶存放的大敌。

3、各地区自然陈放过程中产生的地域特点,给普洱茶的转化过程和结果带来丰富的体验和乐趣。

4、普洱茶的转化取决于茶品内部的含水量。环境湿度的过高或过低,会通过引发茶品含水量的变化,而导致转化速度和品质的变化。

本文全文来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在“普洱茶大观世界”速读普洱茶前世今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普洱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