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白茶。

云南:大渡岗:打造中国茶叶第一乡

在距离景洪市区65公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山林,有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万亩连片茶园,它就是著名茶乡、被誉为古道驿站、雨林秘境、休闲胜地的大渡岗。

大渡岗乡平均海拔1300多米,全乡森林面积102万亩,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达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8%。这里四季如春,年均气温18.5摄氏度,又被称为春之镇。独具特色、秀美壮观的7.6万亩茶山景观,使大渡岗乡成为云南省种植绿茶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2006年,大渡岗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2011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实现了阶段性目标。目前,全乡上下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茶叶第一乡。

最壮观的茶园景观

由于大渡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凉爽宜人的自然条件适合茶叶种植,加之用这里茶园的茶叶为原料做出来的茶,茶芽肥大,回甘快,口感好,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饮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使得茶产业成为大渡岗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平稳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到2011年末,大渡岗乡辖区内茶叶种植面积达7.6万亩,其中:地方民营59347亩,占78%;个体私营企业16739亩,占22%。地方民营采茶面积51849亩,干毛茶总产量达2874吨,形成了万亩连片的茶叶种植基地。

大渡岗万亩茶园景观由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规模的茶园奇观,一排排整齐的茶树像梯田一样,在连绵的山岗上绵延。据说,万亩茶园中的含氧量甚至高于树木参天的原始丛林,漫步在茶园中,同时也就完成了身心的洗礼。站在观赏的最佳方位——大渡岗茶场十队,整片茶园的美景一览无余,葱郁的茶田如碧色的丝带般层层叠加而上,美妙如画。

如今,集茶园观光、休闲度假、制茶体验、娱乐康体为一体的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开始建设。旅游小镇总体规划面积为6.2平方公里。全乡茶业的发展也由过去单一的加工销售逐步向种植、加工、运输、旅游、餐饮服务等多元化发展。

中国茶叶知名品牌

一说起大渡岗,不能不提到西双版纳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自1981年正式建场以来,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打造出的大渡岗品牌也成为了云南茶叶生态、健康、安全的代表,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

1989年,总公司在全省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的CTC红碎茶全套自动化生产线。茶场有9个产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和省级名茶,并被1989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为专用产品,1992年被指定为中国第三届艺术节专用茶。大渡岗商标多次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全国及欧美国家,是西双版纳茶业界的标杆企业。

在产品深受认可和赞誉的同时,大渡岗茶叶实业总公司的企业形象、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1987年起连续5年被评为云南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1988年起连续5年获省“质量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一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被授予国家“二级先进企业”称号;1995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形象AAA级企业;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被评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

近年来,大渡岗茶叶总公司在管理、产品结构、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先后添置完备了功夫红茶、普洱茶生产线,引进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绿茶生产线,成为全国茶叶行业第一家引进此类设备的企业。

作为云南省茶叶出口基地,大渡岗茶叶总公司充分依托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茶园,切实搞好现代茶园建设。2002年,大渡岗茶叶总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示范基地”;2004年被确定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效名优茶基地建设示范茶场”;先后被认定为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07年通过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

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对食品安全的更高要求,2008年,大渡岗茶叶总公司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2009年5月,大渡岗茶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以90分的高分顺利通过了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并正式运行。

在大渡岗茶茶叶总公司的带动示范下,大渡岗乡逐步发展起了西双版纳古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昌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茶叶龙头企业。目前,全乡茶叶加工厂发展到76家。生产的茶叶按制作方法的不同,主分为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花茶五大类,品种达50多个。其中有10多种品牌获国内外金、银奖。优质的茶叶品种、科学的技术管理加上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使得大渡岗乡茶叶在国内外声名远播。WWW.Cy260.cOm

全力打造茶叶第一乡

近年来,大渡岗乡认真组织实施山区人均一亩良种茶发展项目,引进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矮峰等良种茶叶品种,大力推广营养袋苗定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低产茶园改造、微生物菌种堆肥等10多项茶叶生产新技术。乡政府还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科技+市场”五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发展模式,使全乡茶农有茶种、种得茶、能卖茶。

“十二五”期间,大渡岗乡将积极打造全国最大普洱茶连片种植基地。同时,开展对民营茶园小型水利及配套灌溉、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广优质茶叶无性系及优质良种茶,实施茶叶“绿色防控”工程、机修机采示范工程,按规划如期完成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茶叶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打造“大渡岗茶”知名品牌。到2015年,全乡无性系和良种茶园面积占70%以上,全乡茶园100%通过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面积稳定在59347亩,茶叶产量3487吨。

CY260.com扩展阅读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云南勐海县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建议建设“普洱茶批发市场”普洱茶早已成为西双版纳的一张名片。在州第七次党代会代表审议六届州委工作报告期间,如何把勐海县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成为勐海县代表团代表讨论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勐海县委、县政府积极发展茶产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无公害茶园,对种苗、茶园、初制加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引导茶农正确使用化肥、农药,不断提升全县茶产量和茶叶品质,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范全县普洱茶生产秩序,严格质量和市场监管,促进了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勐海县还将古茶树资源、茶文化资源和旅游有机结合,大力倡导低碳、生态的旅游方式。代表们认为,州委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食品要加快提升茶叶产业”,又是勐海县的一次机遇。勐海县要抓住机遇,采取措施,依托载体,着力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围绕全县的茶产业发展,杨文新代表建议,在勐海县建设专业的普洱茶批发市场,使勐海县成为普洱茶的销售中心。(记者苏云华)

中国茶叶历史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而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后问世,600多年前,茯茶只能够在咸阳生产。史书上有记载,加工茯茶茶叶有三个离不开,一个是离不开泾河的水,二是离不开咸阳的气候,三是离不开城阳寨的手,即天时、地利、人和。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也叫作普洱散茶。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象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茶”之声誉。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茶城勐海:打造普洱茶第一县

在这里的县城和乡村,记者发现,随处可见茶农、茶树、茶山、茶厂、茶店,这里是一座真正的茶城--勐海。勐海县出产的普洱茶品质优良,口感上乘,远销海内外。近年来,勐海县提出,把勐海打造成“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

先天条件优越普洱茶规模、产值居全国前列

勐海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天然优势,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普洱茶的故乡,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之称。境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7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拥有国家级优良品种大叶茶14个。勐海有4.6万亩百年以上的古茶园,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5.9万亩,有机生态无公害茶园22.92万亩,茶园面积位于全国县级第一。近年来,勐海县茶叶产量增长势头良好。2009年,全县精制普洱茶总产量达到14398吨,实现茶业总产值10多亿元。2010年,产量突破2万吨,平均每公斤单价超过60元,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税收1.04亿元,茶产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成为中国普洱茶生产大县。

目前,勐海所产的130多个茶色品种已推向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及37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全国基本形成了各省区的营销网络。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诞生地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勐海在普洱茶的制茶、研发和推广方面很早就迈开步伐。

1938年,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世界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在勐海诞生,茶叶专家范和钧创建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并在云南较早实现规模化机器制茶。普洱茶发展史上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云南七子饼茶的生产推广和普洱茶人工后发酵的陈化工艺,也主要在勐海茶厂完成。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

1958年,勐海县政府成立“茶叶办公室”,为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现如今它在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勐海茶厂建立了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普洱茶的茶种研究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支撑。在茶园建设方面,勐海加快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的建设。2010年,全县良种茶园面积2.75万亩,良种率达7.66%。通过无公害以上认证的茶园21.26万亩,其中已获有机茶认证面积1万亩,无公害认证茶园20.26万亩,全县共有4家企业20个产品通过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认证。勐海县坚决实行普洱茶市场准入制度,从生产源头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的监管,严禁未取得“QS”认证的企业生产普洱茶,从而保证普洱茶的品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

近几年,随着普洱茶的复兴,除了勐海茶厂、勐海七彩云南茶厂、陈升茶厂等传统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国各地投资商都把目光投注到勐海,先后有英茂公司、博闻集团、阳光房地产等一批实力企业前来投资。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茶叶初制所645个,茶叶精制厂100多个,勐海已成为中国普洱茶的最大加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勐海已形成“大益”、“陈升号”、“老班章”、“七彩云南”等着名品牌,“大益”还被列入“中华老字号”。

2010年,大益集团成为广州第16届亚运会茶产品供应商、“七彩云南”普洱茶成功申报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生产商”。勐海品牌茶走上世界级的舞台,品牌知名度得到更大提升。茶业成为勐海县支柱性产业据统计,勐海全县95%以上的人口涉茶,茶企业上交税额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多。茶业已成为勐海县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和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2010年,勐海县格郎和乡南糯山等古茶村寨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6000元以上,布朗山老班章村茶农人均茶叶纯收入达万元。

茶产业的触角已延伸到民族文化、茶园旅游等多个方面,在发展茶文化与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勐海县委、县政府表示,计划把南糯山建设成为哈尼古茶文化园,把贺开古茶山建设成为拉祜古茶文化园,把布朗山建设成为布朗古茶文化园,把云茶源建设成为茶马古道文化园,形成勐海古茶山旅游环线。

西南边陲小县城勐海,正以茶为驱动力,焕发出经济的活力。

勐腊易武乡:发展普洱茶产业 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勐腊易武乡:发展普洱茶产业打造“中国贡茶第一镇”

“我家有35亩茶地,去年收入就达18万余元。一家4口人,人均收入超过4万余元。祖祖辈辈耕种稻谷的荒山荒地上长出了‘金叶子’,为我家带来了好日子。我和妻子一合计,把在超市打工的儿子叫回来,帮助家里采茶、制茶。”勐腊县易武乡麻黑村委会曼秀村49岁的高志明高兴地说。

易武乡是普洱茶的故乡和贡茶之乡、古六大茶山之一、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这里终年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雨季与旱季之分,最适宜种植茶叶。“过去,易武人一直盯着轮歇地,‘旱稻经’念了一年又一年,‘钱袋子’却不见胀,‘贫困帽’一直很难脱掉。”乡党委书记杨军颇有感触地说。

“过去是守着宝地穷熬着,如今宝地上的‘金叶子’价钱越来越高,每公斤从过去的30元涨到现在的600元,刮风寨一带涨到1000元。”说起茶叶,麻黑村委会主任何天强如数家珍。

乡党委书记杨军说,根据易武乡山高坡陡、人多田少的实际,该乡提出了“茶叶富乡”的思路**发展难题,强势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茶农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古六大茶山、茶庄的发展意识;二是加大投入。积极引导茶农对现有的低产茶园进行改良,引导茶农转变种植方式,实行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茶园;三是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措施。整合全乡的茶叶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四是树立“风情古茶山、文化古茶山、普洱茶故乡”新形象,“发展茶产业、保护古茶园、弘扬茶文化、开展茶旅游、建设古茶镇”,力争把古茶山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茶叶品质最优、茶山风情最浓的“中国贡茶第一镇”。

易武乡目前拥有茶叶面积42861亩,完成干毛茶822吨,产值达2466万元。全乡从事茶叶(业)农户达3172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7%,茶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截止2011年,易武乡有七子饼茶叶加工制作厂(庄)52家,其中25家已取得“QS”认证。

恩施芭蕉乡以茶叶产业优势打造恩施玉露生态走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因为拥有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而出名。恩施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规划了一条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作为该区域中的重点乡镇芭蕉侗族乡,在茶叶产业渐具规模、城郊休闲游渐成气候的基础上,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求新突破,成为该乡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2011年以来,该乡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激活芭蕉生态、文化、民俗等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经济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春节期间,行走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但见九道水、筒车坝、唐家大院、戽口一线牵,风雨桥、休闲亭已经建成,出入公路路基扩建已完工。“我们计划今年对这条公路进行硬化,从而将戽口村、灯笼坝、高拱桥枫香坡连为一体,让"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早日闪亮显现在人们面前,把芭蕉侗族乡建成恩施城郊休闲旅游的最佳选择地。”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徐卫介绍说。

截至2011年,这个乡农业收入6亿多元,其中3亿多元是7.5万亩的茶叶产值,茶叶已占农业收入的50%,如何实现再突破?靠传统的方式采茶、卖茶肯定不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抓住恩施市“中国生态休闲养生之都”和八大生态走廊建设契机,统筹推进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彰显集茶叶经济与民族经济为一体的旅游经济特色,对芭蕉侗族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茶叶经济待升级

近10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芭蕉侗族乡已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万亩生态茶园景观,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灯笼坝、高拱桥、寨湾、黄连溪、戽口等村均是芭蕉老牌茶叶生产专业村,其中地处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中心地带的灯笼坝村更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也是全州唯一的国家级文明村。

但在该村,我们发现茶文化没有引起重视和充分挖掘,更没有产生效益。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芭蕉侗族乡要在建设新农村、建设恩施玉露生态走廊上有所作为,在扩大茶叶产业面积难以突破的情况下,从茶文化入手、挖掘潜力成为必然选择。

芭蕉侗族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徐卫说:“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和茶叶产业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着力推动"茶叶、文化、旅游"对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芭蕉当前的主要任务。”

合理规划别样情

在确定思路后,芭蕉侗族乡首先从建筑文化入手,开始改造民居。

从恩施州城出发沿209国道进入该乡九道水,只见一条清澈的小溪溯流而上,沿途山高谷深、云雾轻淡,小溪两岸,干栏式吊脚楼与青瓦、白脊、木门窗的现代侗乡民居分布在青山翠竹间。久居都市的人们进入村中,无不为之怦然心动。

新农村建设是“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的亮点,当地历届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用好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去年,芭蕉侗族乡完成特色民居改造800户,初步在枫香坡-芭蕉集镇-灯笼坝-戽口一线形成青瓦屋面、飞檐翘角、木门木窗、白脊白墙、咖啡色群墙、石头砌坎的侗乡民族建筑风格房屋群。

交通方便了,民居改造了,本来就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又得到了改善:河道两岸、房前屋后种起了杨柳、翠竹、桂花等绿化林木,加上“清洁家园”工程的实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既干净整洁,又不失古雅清韵。

据了解,该乡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这种“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民房遍布芭蕉青山绿意之间,门前溪流潺潺,古木桥横于河涧之上,将芭蕉侗族乡打造成州城乡村旅游的理想去处。

在乡村休闲游的打造上,除了服务好现有农家乐外,芭蕉侗族乡还重点打造几家有品味的农家乐,以吸引更多游人前来休闲旅游。

侗族文化藏底蕴

温壶,烫杯,装茶,高冲……在高拱桥村侗族人家农家乐里,观看本地农民服务员的茶艺表演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在该乡,每年都要对农村妇女进行这方面的培训。

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茶文化修养教育,是该乡寻求茶文化与茶叶产业相融合所做的事情之一。

2007年以来,芭蕉侗族乡充分依托富硒茶叶资源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侗族民间文化,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

在省民宗委及州市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成功地塑造了“恩施玉露茶、硒都枫香坡”整体旅游形象,开创了集特色产业、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为一体的枫香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成为全州乡村旅游的典范,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国家2A级景区,2009年入选“湖北旅游名村”。

芭蕉侗族乡充分利用民族文化、恩施玉露茶文化、山水生态资源和位于环城游憩圈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农业基地为场景,将农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将恩施玉露茶文化与侗乡文化相结合,走“茶叶经济+民族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之路。

如今,以旅游线路的交通建设、侗乡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筒车坝吊脚楼群保护、唐家大院保护、硒都茶城特色民居建设及枫香坡侗寨景区建设为重要节点,芭蕉侗族乡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玉露茶叶生产线、游购硒都茶城、枫香坡侗寨文化等旅游内容正在不断丰富,一种独具芭蕉特色的新农村模式正呈现在我们眼前。

八面来风

农家乐业主马苏娥

“如今,除了茶叶收入外,我的茶花山茶一年毛收入就超过百万元。要让村民在芭蕉乡村休闲游中获益,建议搞好周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作为枫香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我计划聘请专家充实枫香坡这台戏,让游人到枫香坡享受到侗族歌舞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

芭蕉乡高拱桥村主任陈汝炎

“2012年,茶叶采摘上,要提高采摘质量,加大产业提档升级,尝试把部分茶田划为旅游体验区;提升茶农素质,控制农残,大力发展有机茶;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步伐,新建设111户,鼓励农民办家庭宾馆,吸引城里人夜宿枫香坡。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资金改善枫香坡侗族风情寨景区路面狭窄的现状,争取项目扩大景区面积,让更多的农民享受乡村休闲带来的实惠。”

芭蕉侗族乡乡长杨帆

“高拱桥村的新农村建设如同一个引子,带动了全乡新农村发展。如今,乡里规划的百里"恩施玉露"生态走廊正在以高拱桥村为模本,逐渐辐射开来,灯笼坝、黄莲溪、戽口三个村也开始成为州城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地。”

恩施市民宗局局长张云

进一步扩大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民宗局将与乡里一道,争取相关项目投入,将高拱桥村打造成侗寨风情的生态家园、玉露茶叶的展示平台、田园牧歌的文明新村、民族团结的示范基地。同时,还将发挥高拱桥村的影响力,把恩施玉露生态走廊建好,把整个芭蕉侗族乡都建成生态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短评:玉露润泽山区

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毫无疑问为农民铺就了一条追求新生活的新路。

近几年来,恩施以产业发展、生态公路建设、特色民居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旅游发展生机勃发。

从芭蕉侗族乡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代农民的崭新希望。

侗乡新歌唱在何处?

首先在于找到了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载体。10年产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茶叶经济走廊”,加上有“中国十大名茶”的恩施玉露,基地与品牌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嫁接,让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其次在于突出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青瓦白脊花格窗”风格的特色民居,以及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的“恩施玉露”,构成了芭蕉侗族乡最能吸人眼球的文化符号。以文化符号为支点,唱特色戏、打民族牌、走旅游路,让新农村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链接>>>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

记者汪明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蒸青针形绿茶,清朝时期,与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长期以来,恩施市茶叶面积虽为全省第一,但茶叶品牌建设却步履蹒跚。恩施茶农长期“端着金饭碗讨饭吃”。

2006年,痛定思痛,恩施市决定重振恩施玉露的辉煌。

同年,“恩施玉露”被省农业厅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生产标准申报为湖北省地方标准;2008年7月,在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恩施玉露”湖北第一历史名茶专家评审论证会上,“恩施玉露”被认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恩施市先后引进江苏客商投资组建润邦国际茶叶公司,强力打造恩施玉露茶品牌。2009年,恩施市组建恩施玉露集团公司,先后有9家企业加盟恩施玉露集团;2011年,硒都茶城开工建设,基地提档升级业已展开,系列茶品面世……

于丹品解枫香坡

通讯员伍功勋

2010年9月9日,于丹在结束“感悟中国智慧”恩施专题讲座以后,来到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体验了一回“仙居恩施”神仙生活。

进入枫香坡,好客的侗族男女老少为于丹举行了隆重的开寨门仪式,听着朴素的民族歌曲,品着侗族醇香的米酒,接过侗族女孩献上的侗带,于丹在那一刻惊诧于少数民族浓重的礼仪与深厚的文化。

行走在枫香坡,听侗乡导游介绍侗族文化,表演民间体育,探究恩施玉露茶采摘与生产流程,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空气,于丹醉在了枫香坡,并认为恩施市打造“仙居恩施”所言非虚,同时还感慨恩施市人民所过的这种神仙生活。

看到侗乡人民在以天地为背景的舞台上,极尽嗓音吼出来一种别具腔调的山民歌,于丹说她再一次感悟到了恩施山民歌里体现的朴素的价值观。

专家观点:因地制宜谋发展

项朝阳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围绕这一目标,各地积极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芭蕉侗族乡利用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资源条件,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打造“恩施玉露”品牌,成功地完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紧靠恩施市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旅游需求增加的机遇,发展具有侗乡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使经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村建设中,芭蕉侗族乡科学规划,形成统一的“青瓦白脊花格窗”的侗乡民族风格房屋群,实现民族特色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完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又保护甚至改善了生态环境,还进一步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芭蕉侗族乡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同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

勐海,傣语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素有“世界茶王之乡”、“普洱茶圣地”的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

由于勐海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种茶、制茶、饮茶和茶叶贸易的历史悠久,古茶树资源丰富、优质品种多,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制茶、饮茶的民族——布朗族;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的布朗山寨——布朗山布朗族乡班章村委会老曼峨村;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达1800多年的巴达野生茶树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树龄900多年的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有世界上最早成立和最专业的普洱茶研究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勐海茶厂普洱茶加工工程研究室、勐海茶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坐落于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百年以上的1.3万多亩的贺开古茶园;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基因保存圃­——国家种质勐海茶树分圃;有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普洱茶厂——勐海茶厂。县内以老班章茶为代表的普洱茶,受到了国内外茶专家和普洱茶发烧友的青睐,而驰名中外勐海茶厂“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益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确立了“大益”在国际普洱茶界的王牌地位。

勐海拥有适合高品质茶叶生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勐海县属亚热带高原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7℃,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为喜散光的茶树等耐阴作物提供了优越的气候生态环境,造就了优良的茶叶品质。

“高山云雾出名茶”。雾多是勐海的特点,年平均雾日107-160天。浓雾的滋润,使普洱茶的原料大叶茶得以枝繁叶茂,茶味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素。勐海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极宜茶树生长,茶叶原料兼备良好的生态环保、品质醇厚、营养富集诸多特色。

勐海是茶树良种的种质基因库。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许多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地方品种,既可从中选出良种推广,又可作进一步选育良种的种质资源。这一优势,为全国其他茶区所望尘莫及。经审定,勐海大叶茶、云抗10号、云抗14号3个品种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长叶白毫、云选9号等11个品种为省级茶树良种。

勐海县,旧称佛海,它千年的历史成就了丰富的茶文化底蕴。县内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共同开创了勐海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历史。它与世界民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宗教图腾相依相伴,源远流长。

茶学界、史学界公认,汉书中称其为“濮人、扑子蛮、浦蛮”的布朗族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他们集中居住在勐海,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贸茶和用茶的历史,并保存着竹筒蜂蜜茶、酸茶、腌茶、青竹茶、土锅茶等独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晚清至民国时期,为开发边地茶树资源,发展茶叶贸易,一些手工业制茶商云集佛海,鼎盛时期全县23个茶庄年产紧压茶外销达到4万担。1938年,云南个旧人白孟愚创办南糯山制茶厂,开创了佛海茶区办茶厂和用机器加工茶叶的先河。1940年,茶叶专家范和钧建成佛海茶厂,这是勐海茶厂的前身,是云南较早的规模化机器制茶企业。据解放初勐海茶叶调查组的相关资料显示,尽管自1943年之后勐海茶业落入低潮,但到1950年,勐海县各乡(镇)、各村寨都还或多或少地拥有茶园,总面积达8万亩,仍位居云南各产茶县之首。1951年,云南省农科院在勐海县南糯山茶叶实验场的基础上建立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开展茶树种质理论研究,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行“土肥、修剪、采摘、养蓬”关键技术和“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法,实现了云南大叶茶由“乔木”向“矮树”的革命性跃进,为滇南茶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勐海县政府于1958年成立“茶叶办公室”,是云南省设立时间最早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至今仍然在全县茶叶种植、低改和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勐海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肩负兴边富民的历史责任,始终大力培育发展茶叶这一传统骨干产业。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重视勐海茶厂生产,推行制茶技术革新和生产机具改革,研发各种名优茶品,垦复并改造老茶园,开发新茶园,推广改制红茶,增加茶叶出口量,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建立茶叶种植管理技术辅导、鲜叶收购、毛茶初制和精制加工网络体系,为茶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了全县茶产业的加快发展。1989年,勐海茶厂注册“大益”茶叶商标,后来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茶叶品牌。1991年,勐海茶厂建成巴达、布朗山两个万亩茶园基地。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了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同年,勐海茶厂“八五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年生产制茶能力达到7500吨,成为能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省内大茶厂。自80年代以来,勐海茶厂生产的6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2004年,勐海茶厂由云南省博闻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成民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勐海茶厂是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普洱茶知名企业。先后有“勐海之星”、“0562”、“宫廷普洱”、“高山韵象”、“国韵60”、“红韵圆茶”等34个产品在国家、省、市及各类茶博会上获奖,“大益”品牌先后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云南名牌产品”。“大益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大益集团勐海茶厂(注册商标“大益牌”)获得国家商务部正式认定,上榜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勐海茶厂先后65次还被国家、省、州、县及相关行业协会授予“示范单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改制后的勐海茶厂充满生机与活力、产品产量、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对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已是当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饮誉海内外,2010年生产成品茶已达6036吨,实现产值5.6亿元。

勐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把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生产加工基地县的目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扶优扶强普洱茶龙头企业,扶持优质茶叶原料建设,打造普洱茶品牌,全力提升茶叶产业。目前,已形成了“大益”、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勐海七彩云南等为龙头的普洱茶精加工企业群,成功打造出了大益、八角亭、七彩云南、庆沣祥、陈升号、兴海、福海、朗河等普洱茶著名品牌,蜚声海内外。

勐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多雾日、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蕴育出的普洱茶,以其独特的“勐海味”倍受世人推崇,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2010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5.9万亩,干毛茶产量12200吨,目前,全县在工商注册的茶叶精制茶企业达118户,获“QS”认证的精制茶企业有105户,初制所(厂)523个(其中初制达标100家),精制茶产量21587吨,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1.5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7.84亿元,实现茶产业税收10466.6万元。茶业跃居为全县第一大产业,勐海成为我国普洱茶生产第一大县。

勐海发展普洱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历史、生态、科技、民族茶文化等5大优势,既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是极具开发利用资源的旅游资源。

跨入新世纪,随着普洱茶的再度复兴,勐海县委、县政府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按照“农业强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科学统领全县茶农、茶企、茶商,以提高茶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促进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勐海建成全国最大、最优、最安全的普洱茶第一县。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第一次全国经销商大会圆满落幕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第一次全国经销商大会圆满落幕

一步一个脚印地

去跋山涉水

去奔赴一个

我们共同的中茶之梦

问君此去几时来

明年此时再相聚

暂时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聚。

1月10日,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第一次全国经销商大会圆满落幕。这短短的三天时间,为你而来,我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明确目标,权威解读,分享经验,共享共赢……让我们心怀感恩,担责前行,脚踏实地让改变发生,深化改革使战略落地。

为你而来,一路奔跑,联合共赢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邹广田致辞

邹总回顾了过去五年来中茶普洱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中茶普洱茶事业部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他说,过去的五年,面对各种困境,我们背水一战,锲而不舍地为了共同的目标,最终抵达了今天。对于过去,心怀感恩,大家一路前行,才有今天的团聚。目前,中茶已经实现混改,正朝着百亿的目标前进,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役,也到了我们真正联合的时刻,让我们一路前行一路奔跑,真正实现利益分享、真正实现联合共赢。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均伟致辞

张总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茶混改及普洱茶事业部组建的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他说,中茶公司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茶叶的发展。梧州中茶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加工生产六堡茶,从未断过,传承脉络清晰,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与普洱熟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有着独特的“窖藏”概念,是中国六大茶类里所特有的。2018年,我们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会为大家提供高品质的普洱茶、六堡茶产品,新起点、新征程,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进。

为你而来,同为中茶人,共赴中茶梦

来自深圳、郑州、昆明、上海、北京、哈尔滨、西安等地的经销商,向大家分享与他们中茶普洱的故事。他们中有家里几代接触普洱茶的,有跟中茶普洱携手十多年的,也有刚接触中茶普洱的。从心理路程,店面管理,经营之道……分享重点不一,他们表示:同为中茶人,共赴中茶梦。

昆明李青璇:中茶普洱,王者归来,共享荣耀

上海邱信富:我们都想成为中茶股东

深圳万秀兰:传承力量,二十余载,专注中茶,不忘初心

郑州张滔:中茶普洱,我的“喝”货人生

昆明谢昆松:中茶牌成就了普洱茶

上海王宏志:与中茶普洱,共赢上海

北京郭飞:不自生,能长生

哈尔滨崔峻伟:中茶普洱,一家有态度的企业

西安李文:中茶普洱,能承载我一辈子做茶的心愿

为你而来,权威解读,明确目标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部经理盛玉泊,从销售情况、营销活动、五年发展对比、各项奖项、售点开发、创新营销、跨界合作、培训、市场维护体系保障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中茶普洱2017年的工作,针对2018年的普洱茶市场及行业困境,向与会嘉宾全面解读了公司的发展规划;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一部副经理杨寿双,从产品研发理念、产品系列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中茶普洱2017年普洱生茶产品,并介绍了2018年普洱生茶产品规划;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二部副经理魏珍珍,从普洱茶2017年大数据、十大关键词等方面,与嘉宾一同回顾了2017年普洱熟茶的经典之作,并介绍了2018普洱熟茶产品规划;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助理高磊,从区域及市场划分、经销商资质、权限、激励与服务支持、联盟承包试点经营、中茶尊享会员体系、协同政策等方面,权威解读了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2018年的经销商政策。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部经理盛玉泊与大家一起,回顾2017,展望2018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一部副经理杨寿双,向与会嘉宾介绍产品研发理念,回顾2017年普洱生茶经典产品,介绍2018年普洱生茶研发规划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二部副经理魏珍珍,从2017年普洱茶大数据、十大关键词入手,回顾2017年普洱生茶经典产品,介绍2018年普洱生茶研发规划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助理高磊,权威解读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2018年经销商政策

为你而来,感恩有你,一路同行

与所有参与者共赢,这是中茶普洱事业部一直坚守的理念,客户壮大,公司才能壮大,基业长青。杰出贡献奖、十佳经销商、战略合作、中茶红心、最佳新锐、渠道拓展、最佳体验馆、最美茶艺……丰富多彩的奖项,只为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共联共赢。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总经理、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田,为获得“杰出贡献奖”的经销商颁奖

中国茶叶普洱茶事业部副总经理、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均伟,为获得“优秀渠道拓展团队”的经销商颁奖

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销售部经理盛玉泊,向获得“十佳经销商”的经销商颁奖

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共联共赢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共联共赢

问君此去几时来?明年此时再相聚!

云南普洱茶:云南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发展记


云南普洱茶:云南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发展记

“南糯山是块种植茶叶的沃土,南糯山茶叶香飘万里……”这是每个格朗和人都是会唱的歌,唱出了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茶文化的历史,唱出了格朗和茶农与茶的一世情缘。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现状

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安康,素有“噢嗒耶撒姥和—美丽的天水”的美誉称号。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部,东部和东南面与景洪市嘎洒镇接壤,西南面和西部与勐海县勐混镇相连,西北部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海县勐宋乡隔河相望,属山区农业乡。最高海拔2196.8米,最低海拔600米,平均海拔1596米,年均气温17℃—18℃,年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格朗和全乡辖南糯山、苏湖、帕真、帕沙、帕宫5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3906户16024人。

格朗和是勐海县境内的一个古老茶区,茶叶一直是全乡广大农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经过千百年的耕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已形成了一整套集科研、种植、加工为一体的茶叶生产技术,茶叶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格朗和哈尼族乡稳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9403亩(其中古茶园1.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4.5%,百年以上古茶园占全县的32.8%,2009年茶叶总产量1565.4吨,农民人均从茶叶中收益1536.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5%,全乡人均茶叶面积3亩,户均10亩多。

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新式、丰产型台地茶种植有34403亩,古茶园更是得天独厚,遍及全乡5个村委会,面积达15000亩,其中面积较大的有3个村委会。

南糯山古茶区,现有古茶园12000亩。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帕沙古茶区,现有古茶园2000亩。帕沙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其中帕沙老寨已有500年的建寨历史,其寨内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真古茶区,现有古茶园500多亩。2006年2月8日、3月7日,经茶叶界专家实地考察,初步确定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整片茶园分布在5座山林上,间隔的4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至30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米,径围1.95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难。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咙回甘。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地位

格朗和种茶历史悠久,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之乡,800—1200年的古茶园面积15000亩,享誉中外的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印证着格朗和种茶历史的悠久。15000多亩古茶园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占了大多数,古茶树枝叶茂盛。格朗和古茶树对研究云南茶树的品种、分类、形成和变化,以及云南古茶史有重要的价值。

南糯山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是我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从1938年就在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的历史来说,当初为什么不选在勐腊或景洪等比较有名的古六大茶乡,在勐海县也不选勐混、布朗山、勐宋等地而是选在格朗和南糯山,说明南糯山古茶园面积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产量和品质有保障,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和建立南糯山制茶厂,奠定了南糯山茶叶在勐海茶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促进和发展勐海茶叶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在今后的工作中,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生产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打造格朗和茶叶品牌。

———挖掘和开发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古茶”品牌价值。

要大力开发独特的“格朗和古茶”文化品牌。南糯山,被誉为“茶王”之乡,“普洱茶”的故乡之一。要在思普区茶叶试验第二分场(新中国成立后为省茶科所良种试验站)和南糯山制茶厂(南糯二厂和一厂)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和整理两个厂的制茶历史,把南糯山古茶园和两个厂连成一体同步开发,掀起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古茶园”品牌投资开发热潮。如何实现古茶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的重点工作。

———加强宣传,打造“格朗和古茶”系列品牌。

格朗和哈尼族乡古茶树资源丰富,目前有古茶园1.5万亩,主要分布在南糯山、帕沙、帕真等村委会,占全县古茶园的1/3,这是不可再生的、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打造“格朗和古茶”品牌,就是要对全乡茶资源进行统一包装、宣传,在“格朗和古茶”这一品牌下,全面开发个性化系列品牌。格朗和乡不仅有“南糯山古茶”、“帕沙古茶”、“帕真古茶”等古茶园,还有捌玛等名山名茶,加强宣传、推荐“格朗和古茶”系列品牌是重振格朗和茶产业的关键。对外要针对不同古茶园的规模、品质和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对内不断扩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各族群众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古茶园的意识。

———挖掘弘扬哈尼族茶文化,提升“格朗和古茶”文化内涵。

格朗和乡古茶园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乡党委、政府注重挖掘弘扬哈尼族茶文化,不断提升“格朗和古茶”文化内涵。于2007月12月31日到2008年1月2日,举办了首届“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阿卡老博大赛”。同时,坚持“秉承传统、传承传统、凸现传统、延续传统”的思路,将原生态哈尼民歌与“阿卡老博”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保护和挖掘、开发和利用哈尼民族文化和哈尼茶文化(阿卡老博),努力打造茶品牌。从首届“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阿卡老博大赛”到“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首届“勐海普洱茶阿卡老博”赛茶大会,到2010年升格为“勐海茶王节”活动,举办规格的每一次提升,都增强了勐海茶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的效应,提高了勐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现了勐海茶产业中蕴藏的深厚民族传统茶文化。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大渡岗:打造中国茶叶第一乡》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大白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