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茶树。

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

云南是山茶科植物的家乡,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解放后,相继在文山、新平、昭通及景东无量山发现有大面积的原生和野生大茶树。1961年,在云县新村又发现了树高623cm、干围348cm、树幅800cm的野生大茶树。同年10月勐海县巴达区又发现了一株古今中外见闻未及的大茶树,因以30m的高度使人惊疑。经过两次调查,证实了这株大茶树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所发现的一株最大的“茶树之王”。

这株茶树生长在巴达贺松乡床子背后的“黑山”热带大森林中的东南向缓坡上。那里的土壤是黄壤,土层深厚,腐植质含量丰富,结构良好,植被以阔叶大树为主,混生有茂盛的藤本植物和高大的蕨类。生态环境中由于林冠密集,光照不够充足。

这株茶树是直立的大乔木,分枝部位较高,枝干较少,树高3212cm,主干直径100cm,树冠垂直投影的直径约1000cm。按叶片分类,属中叶型,叶形椭圆,色深绿而有光泽,叶长11cm,宽6-7cm,平均7-8对叶脉,锯齿28对,叶缘缺刻浅,叶间距平均3cm左右,枝干灰白,生长势强。但由于林中荫湿,下部叶片有白藻为害。

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经分析,老叶样品干物百分中,咖啡喊1.14,可溶分21.27,水溶性单宁6.07。

从外形特征和内含成分的鉴定来看,肯定为野生茶树。

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茶树生长的地点和该地的环境来看,这株树是野生型的。现在那里仍人烟稀少,森林接近原始类型,茶树和其他直径0.5m-1.5m的大树杂居一处,不可能是栽培的。WWw.cY260.CoM

其次,从茶树树型树姿来看,是野生型的。它干高直立,分枝少,分枝部位高,这种结构只有在森林环境条件世世代代的影响下才能形成。因为在大森林中,茶树和其他树木竞争日光,必须有纵向发展作为保证。反之,在人工栽培条件(如打顶、采扎)影响下,分枝部位一定降低,而且枝条要横向扩张,而这株茶树并不然。

第三,从茶树叶片内含物来看,缺乏栽培品质,各主要化学成分以家茶为100,咖啡碱只有家茶的76%,可溶性单宁为家茶的70%。且群众采来饮用的评语是:“没有家茶好吃,味道苦涩多。”一般来说,农业技术是使上述成分含量提高、品质变好的,即使在目前的生产和试验中仍可看到有这种趋势,而且会把这种影响后果巩固遗传下来。这株茶树的品质低,就说明它是没有受过栽培影响的。

第四,从茶树的群落来看,是野生型的,和这株茶树生长在一块的还有其他叶形相似的大小不等的茶树,为数较多,这些茶树在地面上的摆布是散乱而没有规律的,因而只能认为是自然分布的一群山茶科植物,其间散布的几种不能饮用的茶树是山茶科植物在这一地区演化过程中向不同种属分化的结果。

最后,当地群众从没有听说有人在这原始森林里居住过或在这里种过茶树。

从上列种种分析来看,这株茶树属野生类型应无疑问。

正由于茶叶发源于中国,故我们的祖先在利用茶叶作为医药进而发展为饮料的长期实践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滋育了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给世界其他各国人民传授了栽制技术乃至饮用艺术。中国茶叶方面的历史和技术,在全世界享有最高的声誉。但是随着印度从中国学习到种茶技术,从中国引种试种成功以后,以SamuelBaildon为首的一部分学者们为了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捏造“茶叶原产印度”的烂调,以装璜印度茶叶的门面,抹煞中国在茶叶方面的功绩,从而达到在国际市场上排挤中国茶叶的卑鄙目的。这些人的理由是中国没发现野生大茶树,而在印度As-sama地区发现有野生茶树(Assamic)(是否野生?)。同时说:什么世界茶叶只有一种,即印度种,中国种多小叶矮丛,正是印度茶种北移中国受气侯影响的结果;什么印度茶叶在1200年以前传入中国;什么中国没有野生大茶树;等等。

解放后,我国茶叶科研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通过群众的帮助,先后在南方的海南岛、贵州仁怀、四川古宁、福建安溪,特别是云南各地,均发现了大量的原生的和野生的大茶树。这一切,都是驳斥英人胡说的有力事实。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对英、印一部分学者的伪说是一个最有力的回击。这株野生大茶树的发现,揭示了茶树原产于中国的客观事实。

精选阅读

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

以拥有贺松大黑山1800年野生“茶树王”而驰名的巴达古茶山,位于县境南端,与缅甸接壤,包括勐海县巴达、西定两个纯山区乡的古茶树分布区域。两乡土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为哈尼、布朗、拉祜少数民族聚居山乡。

巴达古茶山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野生茶树群落分布在古树参天、藤蔓攀附、物种丰富的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之中,为大理茶种,著名的1800年野生型“茶树王”就生长在这个群落里,野生型古茶树群落有6000亩。同一山区还分布有3451亩栽培型占茶园资源。

贺松大黑山海拔1760-2000米,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地面积5平方公里,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大理茶树树基部围最大2.5米,大理茶小苗(树高80厘米以下)随处可见。野生“茶树王”位于大黑山中间的缓坡带密林之中,海拔1910米。

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为2162亩,均为普洱茶种,海1580-1900米之间,树型乔木或小乔木,披张,枝干灰白。基围在0.28-0.79米之间,离地分枝在1米以上。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古茶园分布在风景林中,土壤为黄壤。茶园中生长的树木较密,遮阴度较高的风景林中,古茶树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巴达古茶园最多的是章朗,章朗寨现有244户人家,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得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建筑、语言、服饰,布朗族生活习俗在章朗都得以完整保留。寨头那座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里有块大碑,碑文记载章朗寨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400多年古寨留下了布朗族很多历史信息。西双版纳州政府于200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介绍布朗族历史文化的窗口,近两年来国内不少民族学研究者常来章朗作考察研究。

章朗是布朗族古寨,凡布朗族古寨就一定有古茶园,这就是云南人常说的“濮人种茶”的定律。章朗古茶园分布在章朗寨子附近的树林里,有近千亩之多,但这些古茶园摞荒的时间太久,大部分没有刈复出来,茶园里草深齐腰,还长着许多阔叶木。章朗的古茶树看上去没有南糯山、老曼峨的古茶树年代久远,树围在七八十公分的占多数,茶树大多没有砍过稍尖,树高五六公尺,采摘不容易。尽管章朗古茶原料已卖到200多远1公斤,但村民们并没有花大功夫去修复古茶园,分析原因,可能一是劳动力不够,二是荒草杂木太多太深,茶树又高不易采摘。现有两三家勐海茶商在章朗设点收茶,但每天能收到的茶叶并不多。章朗丽勐海县城五六十公里,被层层大山阻隔,受汉文化影响不深,寨子里很多老人至今还不会讲汉话,要了解章朗寨的历史真不容易。章朗过去交通不便,比较封闭落后,三十年前还是刀耕火种,可这个十分封闭,生产力又落后的寨子如何能盖出了个金碧辉煌的缅寺(佛寺)来真让人弄不明白。章朗的缅寺是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寨子中建得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缅寺,寺里的佛房房顶涂着金粉,寺内有大大小小八个佛塔,太阳底下金晃晃的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尤其是那个涂着金粉的佛龛有三四公尺高,四面镂空,雕着人物花草,其艺术构思和工艺技术令人吃惊。从缅寺建筑来看,章朗的布朗人对建筑艺术、绘画、佛教的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下布朗人是如何创造出剩余财富来建如此辉煌的寺庙,真难诠释,对布朗族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应去章朗古寨看看,一定有文章可做。

巴达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l.茶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面收敛后出现凉感.

茶文化:巴达山寻茶记


巴达山寻茶记

寻茶云南,有过满怀期待后徒留无尽的惆怅,也有过不抱希望之后收获意外之喜,喜悦也好,失落也罢,最终都会在内心烙下印记,那是醒时或者梦里都不曾忘却的记忆。

巴达,山名源于傣语,意思是“仙人留下足迹的地方”。许多年前,就曾满怀向往,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赴巴达寻茶。却有意无意间一次次的错过,甚至于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是在2012年的春天,云南访茶的行程已近尾声,或许是连日的奔波太过劳累,当我提出来把最后的时间留待赴巴达访茶的时候,竟自于无人响应,于是只好作罢。回到郑州后,念念不忘的盘算着来年赴巴达访茶。孰料想,九月份,远方传来悲伤的讯息,在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后,巴达茶树王追循仙人的足迹远远的去了。

前往巴达寻访茶树王未果,就此成了内心深处隐隐的伤痛,直到数年以后,待时光慢慢抚平了内心,才再次鼓足勇气,踏上赴巴达访茶的行程。

巴达茶山,位居江外六大茶山之一,旧日因地属勐海县巴达乡而得名,伴随行政区划的调整,如今隶属于勐海县西定乡。

2015年傣历新年泼水节刚过,大清早,从勐海县城出发驱车赶奔巴达曼迈兑,这是历年以来的首度造访,不熟悉路况,只得依赖导航。车行七十多公里以后,似乎连导航也迷路了,几次三番将我们带到一个只容行人步行的小路口,指示我们继续前行。无路可走的我们只好停下来找人问路,久在茶山行走的刘克亚老师,拦住了一个骑摩托车的路人,塞过去一包香烟,对方高高兴兴的骑车在前方带路,把我们带到了通往曼迈兑的岔路口。沿着蜿蜒曲折的土路,继续行进了十多公里,终于抵达巴达曼迈兑。意料不到的情况再次发生,这个布朗族的村寨,转了几圈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听懂我们讲话的人。一筹莫展之际,遇上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阿姨,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汉语,连比划带猜,总算是勉强可以沟通了。经过攀谈得知,阿姨是勐海茶厂的退休职工,来寨子里帮侄子做茶。交谈后得知,寨子里听不懂我们讲话的人,大都是看到这几年茶叶行情见好,从泰国回来的,仅曼迈兑寨子里就有八十多人。热心的阿姨帮我们找来村长家的侄女婿,带我们爬上寨子背靠着的大山去寻找古茶园。优美而又保存完好的古茶园,令人心情为之一振,可惜的是看上去古茶树的数量并不是太多。看到我们手里拿着尺子,又是测量树围,又是测量茶树定型叶,这个汉语名字叫李小刚的小伙子十分好奇,大概误以为我们是搞调研的茶叶科技工作了。

已经过了傣历的沷水节,春茶进入了尾声,在李小刚家里连着试了好几款,都没有令人满意的茶。李小刚告诉我们,泼水节之前,他拉了两吨茶到勐海县城卖掉了。眼见如此,我们只好起身到其他家里碰碰运气,寨子里一栋新建的全木结构布朗族传统风格的房子引起了我们的好奇,于是走了进去。男主人不在家,只有女主人带着两个半大的男孩子在挑茶,看到我们这么一大帮人,身形瘦小的女主人眼睛里带着犹疑,说起话来都有些怯生生的。于是好言安慰她不用怕,我们是来买茶的,女主人闻听此言,脱了鞋带我们上楼,我用眼光制止了同行中人企图穿着鞋就上楼的企图,脱了鞋跟着走上楼去。身形瘦小的女主人从专门储存茶叶的房间里拖出一大袋子茶,用磕磕巴巴的汉语告诉我们这是今春最好的茶了。边烧水试茶,边四下打量,整个房间打理的井井有条,木地板光可鉴人。开水冲瀹之下,茶汤入口滋味苦重,苦中带涩,但迅疾回甘生津,香气呈现优雅的花香,心下暗自赞叹,果然好茶。询价之后,并没有还价,买下了一件十公斤毛茶。女主人讲:“这个价格,比起去年,是报低了的。”我笑着回答她:“我知道的,所以没有给你还价呀!”临走之前,留下了自己的名片,并特意询问记下了男主人的电话。回到车上,有人忍不住好奇询问:“为什么这次不搞价?”回答:“只有女主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家,本身价格报的就不高,再杀价就不合情理了,也不利于以后再打交道。”

2016年3月下旬,正值头拔春茶开采时节,再度来到了巴达茶山曼迈兑寨子。去年到过的茶农家,这次男主人在,女主人见到我们再次到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同我们打招呼,转过头低声细语与男主人说了几句话,男主人也高高兴兴的同我们一起聊天喝茶。当男主人得知我们想去看古茶园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站起身来,先是嘱咐女主人给大家准备午饭,然后就带着我们出门了。

这次上山的路更加崎岖陡峭,已经临近正午,热带火辣辣的阳光照射下,日常缺乏运动的一行人累累的呼呼直喘,但见头前带路的男主人浑似闲庭漫步。将近一个小时之后,手脚并用的我们才爬上了山顶。浑身湿透的我们,看到隐藏在这山颠密林深处的古茶园,顿时神情为之一振。行走在古茶园里四下探看,果然如普洱茶专家杨中跃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八十年代茶园改造的时期,曼迈兑的古茶树大都经过砍伐。似山顶这片地处偏僻的古茶园,侥幸逃脱了一劫,保存最完整却也极为罕见。下山的路程,比起上山没那么消耗体力,只是稍不留神,脚踩在落叶上直打滑,动不动就会摔上一跤,一屁股敦坐在厚厚的积叶上,一个个乐的哈哈大笑。

行走茶山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寨子对茶树的划分与称谓各有各的习惯。曼迈兑寨子就有自己的分法与叫法:没有砍伐过的古茶树称作大树,砍伐过的古茶树反而称作古树,新栽的茶树都称作小树,价格也是由高至低。于寻茶人来讲,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入乡随俗了。

2017年3月下旬,第三度来到曼迈兑寨子,从乡道联通寨子的土路已经改造成了水泥路,比起往年路况好了许多。山路走得越多,我们反而要更加小心谨慎,大排量的越野车和老司机才是出行的安全保障。

今年春季的天气似乎较往年大为异常,往年的这个时候,正值头拔春茶发的正旺的时候,今年却迟迟不见大量萌发,只有早芽种的茶树少少的发了一点点。或许气温较往年偏低只是一个诱因,连年来伴着名山古树茶市场的热络,古茶树被过度釆摘也许才是根本的缘由所在。只是如时令草般的茶叶,品质与节气密不可分,迟迟不发的古茶树,不仅仅让入山寻茶的人空手而归,也会让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茶农收入受损。只是在自然的面前,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

离开曼迈兑寨子的时候,忍不住回头望去,车子沿着三拐两绕的山路行不多远,寨子连同寨门都隐藏在山寰里,只有曼迈兑古树茶的香味在唇齿间萦绕。

同属巴达茶山的寨子,与曼迈兑并肩齐名的还有章朗,先前到访巴达茶山,最早去的地方就是章朗寨子,直到后来到访曼迈兑后发现,两个寨子位于同一条线路上,章朗恰好处在往返路程的中途。近年来,每每入巴达茶山访茶,都是顺道一同探访。

章朗寨子是布朗族的发源地。寨子入口处,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镌刻着“布朗族生态博物馆”,沿着雨林下的幽径,一直通往茶园深处,茶园与热带雨林完美的融合,茶在林中,人在茶中。在云南所有的古茶产区中,生态环境无有出其左右者。林下的茶园满天星样分布在雨林各处,仔细观察,仍然可以看出人工栽种留下的痕迹,树干粗壮的古茶树,东一棵西一棵,想必是采起来颇费人工。

以往到访章朗,都是从寨子的入口顺着山坡爬上去探看古茶园,2014、2015年都是如此。2016年的春天,寨子里相熟的茶农开着皮卡车带路,绕到山顶的乡间公路上,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土路口走进去,没有多远就是连片的古茶园,比起从山下往山上爬,自然是轻省了不少。望着古茶园里蜿蜒曲折的小径,猜想这条小路应该可以连通到寨子门口。于是私下暗暗下定决心,来年一定要亲身走上一趟,来设身处地的验证这宣称有数千亩之多的古茶园,究竟地域有多么广大。

2017年的春天,从曼迈兑折返章朗,几经努力寻找辨认,终于找到了往年山顶通向古茶园的路口。交待两位司机将车直接开到寨子里相熟的茶农家里先行喝茶等待,然后带领着一行人沿着密林间的幽径深入古茶园的更深处。

从未走过的道路,未知的前方还是让人稍稍有点担心,只是一路走来,隔不多远就有三三两两的茶农在园中釆茶,有人自然就不怕了。沿途一路走一路打探下山的路径,印证了早前的猜测,果然是可以通到寨子入口的。这更加让人放心了,留心观察,章朗的古茶园似乎一望无际,茶树与雨林浑然天成。树干高大壮硕的乔木型古茶树随处可见,间或看到一些树干中空的古茶树,抽样测量围径在40~60公分。忍不住用手轻轻抚触苍老的穹枝,在无情的岁月面前,任是这树木也终究会败下来,让人心生唏嘘感叹!

从古茶园中穿行而过,二个多小时以后,再次回到了寨子的入口处。恍惚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往日的情形历历在目。

2014年清明刚过,第一次来到章朗,信步走进寨子里那座古老的南传佛教寺院,泰国格调金碧辉煌的建筑,院中的花开的正是灿烂的时候,台阶上,一个竹匾里,晒着一饼茶,上书“章朗古茶”,茶饼的旁边散落着不知名的花朵,一眼瞥见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受惊小鹿般身手敏捷的躲进走廊尽头的房间,于是自觉从寺院中退了出来。

几年前居高临下俯瞰章朗寨子,传统的杆栏式结构建筑的古民居依然保存完好,整个寨子看上去古朴宁静。只短短数年的时间,传统的布朗族民居多有被拆除后就地重建,新旧建筑间处,再不复旧日的古朴风貌。村民赚到钱后改善居住条件的初衷情有可缘,倘若早前另僻别处建新居,将这老寨子完整的保留下来该有多好,想想也是殊为可惜。2014年至2017年,以短短几年间每年亲身经历,这个寨子已是旧貌换新颜换了人间。

章朗寨子里还有一座布朗族博物馆,大门紧锁,旁边一家茶叶初制所的老板见状主动找来村干部打开门,带我们进去参观。博物馆里陈设的都是布朗族过去的一些衣食住行的用具。一组展示布朗族传统生活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坦胸露乳的布朗族妇女正在沐浴,满脸自然阳光的笑容,再次印证了这个民族古老的生殖崇拜习俗。

从博物馆里出来,门口左右分列着一对木头雕像,同行的杨晓茜老师成天念叨着自己喜欢女孩儿,愉快的搂着女性的木雕留下了影像。回到郑州后不久就惊喜的发现自己有孕在身,日后生下了宝贝女儿小鹿。回想起来,这一切仿佛都是冥冥中自有天意,这都是后话了。

2015年沷水节后,又一次来到章朗寨子,坐在博物馆旁边的那家茶叶初制所里喝茶。主人是三兄弟,老三拿出泼水节之前做的古树苦茶请我们品尝。当地的山泉水煮沸之后,直接冲瀹盖碗里的毛茶,嗅闻杯盖,香气芬芳典雅,茶汤进入口腔几分钟之后,开始感觉到浓重的苦感,不过数分钟,苦感消褪,满口甘甜。比起2014年春天首次到访章朗喝到的大树苦茶,品质提升了不少。同行中有人迫不及待的向老三询价,老三所报价格比起去年下降了三成。久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在和茶农杀价的过程中,习惯性的采用了城市里惯用的方法,企图货比三家来压价,有人直言在寨子里去年就认识有别的茶农,并且随口曝出了名字。闻听此言,老大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随即三兄弟聚在一起低低的声音商量了一下,之后老三满脸无可奈何的走过来告诉我们说:“大哥决定不卖了。”反复的交涉亦属无用功,只得作罢。由此不难看出,同一个寨子的茶农,宁肯损失一个客户,也不肯得罪自己的乡邻,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2016年的春天,赶在3月底前头拔古树茶上市的时节,赴章朗寻找心仪的古树茶。坐在相熟的茶农家里,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一款款茶试过之后,心下已经乐开了花,却又不能带到脸上。赶上了气候适宜,茶树发的正旺,一天到晚手脚都没有闲下来的茶农们,又是喜悦又是担心。高兴的是头拔茶丰收在望,忧心的是价格不稳,经济大环境不好,终端市场行情的冷清传递到了源头。比之往年,价格轻度回落,看到携重金前来的客户,自然是不敢稍有怠慢。

2017年的春天,正值茶季,来自于大气候的不利因素接踵而至,前期气候干旱气温偏低,茶树迟迟不见萌发。后期伴随气温升高,茶树新梢渐次开始生长的时候,偏又遇上了连绵而至的雨水。一方面茶叶终端巿场冷冷清清,行情持续下行。另一方面,茶行业以外的众多人士携巨资进入茶行业。在气候异常导致的茶叶大幅减产之际,与游资迎面相撞,价格本该温和回调的名山古树茶,异常地持续上涨。

坐在章朗寨子里相熟的茶农家里喝茶,说起有人带了一千万的资金到勐海,四下找人想要上山收茶,碰了一鼻子灰后无果而终。坐在对面的茶农叹了一口气:“有钱的人就很多嘛!可是茶树不发又能有什么办法?”

伴随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冷热变幻,依茶为业、依茶为生的人们的心情也随之起起落。一年一度,在春茶的季节,来又复去的人们,他们又有多少喜怒哀乐?似这茶般历经煎熬,只留下清香如故。

走进普洱茶新六大茶山 带你认识巴达山


走进普洱茶新六大茶山带你认识巴达山

在《新六大茶山释义每一座你都知道吗?》一文里,小编为你介绍了普洱茶古今六大茶山的一个兴衰转化过程以及新六大茶山的简单介绍。而前文中,我们也介绍了布朗山、南糯山、勐宋山和景迈山的茶山和产茶的特点。今天,小编将为你带来的是新六大茶山的另一员,巴达山普洱茶的世界。

巴达山生态环境优越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巴达山位于勐海县南端,与缅甸接壤,属于山区乡,拥有野生茶树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园两大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为1700多年的“野生型茶王树”更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株野生茶树。

经数据统计,巴达山为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在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就有原始古茶树群落6000余亩,再加上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茶树最为喜爱的土壤——黄棕壤和黄壤,再加上全年降水量丰富,造就了一个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越自然环境。

巴达山普洱茶汤质柔顺细腻,令人舒适

巴达山普洱茶属乔木大叶种,鲜叶的叶片呈现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质软,叶色黄绿。干茶条索墨绿油亮,干茶香气特殊,让人一闻便影响深刻。冲泡之后,汤色桔黄透亮,富有晶莹感;入口味苦涩,类似布朗山茶区的那种感觉,不过茶质较为薄水,没有那种“茶气十足”和“霸气”的感觉。

最为令小编印象深刻的还是茶汤的汤质柔顺细腻,入口后到咽下茶汤,香气充斥口腔,有梅子香、蜜香等,令人愉悦。而到了第三泡之后,汤质的柔顺细腻感越发明显,带着微微的收敛,饮后舌面出现的清凉感,让人难忘。

巴达山经典山寨章朗老寨

说到巴达山,那么不得不提章朗老寨了,巴达山古茶园最多的就是章朗。作为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不仅是产茶量丰富,而且文化历史底蕴让很多人迷恋,再加上风景优美,亦是一个值得一观的旅行景点。

章朗的普洱茶以大气稳重著称,汤质细腻饱满,水性柔厚滑润,苦重涩轻,回甘不算快却后劲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隐藏在深山之间的巴达山并没有因此而名声不显,作为新六大茶山之一,出茶品质之优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市场上有着许多的知名茶企在做巴达山的产品,比如大益、老同志、八角亭和斗记等等,价格上并不算高,不过品质却上乘,属于性价比高的好茶。

发现世界茶树王记


发现世界茶树王记

“勐海茶树王”,现存最古老的普洱茶树,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密林中。1961年,经科技人员现场测量,当时测得这株野生大茶树树高34米,经考证,树龄超过1700年。形状奇特,比一般栽培型茶树含量高,直至现在茶树仍四季郁郁葱葱。“茶树王”的发现改写了英国茶叶专家认定的世界大叶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论断。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热的兴起,巴达这株“茶树王”每年都吸引了数百位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以及香港、台湾、广东等中外茶人前来观光、瞻仰……

此段历史为多数人所关注,然而茶树王是如何被发现的?当时的情形如何?这个“茶树王”又是如何被认定的?他又是如何颠覆一些人的固有观念,让世界人士认同大叶种茶的源头在中国,而不是传说中的另外一个国家的?

带着这些问题,云南网记者于近日专赴勐海县,拜访世界茶树王发现者之一——刘献荣老先生。

在其女儿刘应枚的帮助下,记者专访到了茶树王的发现者刘献荣。刘老先生现已届耄耋之年,但一谈到茶树王,则仿佛在谈昨天的一件事,不但思维清晰,非常健谈,而且,眼睛里也放射着喜悦和从容的光芒。

据刘应枚介绍,刘献荣老先生是四川人,大理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又到云南省茶叶研究院工作。随后,刘献荣老先生就全省各地的跑,跑到凤庆以后听见茶山有个采茶姑娘的采茶歌唱的太好了,就以茶为缘,以歌为媒,成为佳偶。而记者的采访也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记者:太有意思了。前一段时间我去凤庆采访过,滇红的那个创始人冯绍裘是湖北人,是不是?

刘献荣老先生:是,是。(以下简称“刘老”)

记者:你是怎么来到勐海的?

刘老:我没有搞这个专业以前是当兵的,当兵以后去过西藏,从云南进西藏,经过了梅里雪山、白马雪山,因为部队要进藏,所以就由进藏部队把我送回来,就送到大理。我在大理转业了,因为我们的部队进藏,我回来以后就转业了。因为我还年轻嘛,当时问我要干什么,我说我要读书,在大理就读云南省成立的农业学校,现在改为大理农学院。就在那里学习茶叶专业,老师是从浙江刚刚毕业的。我们云南的茶叶基本上都是从浙江、安徽地区引进的,原来我们没有这个专业。从农校茶叶专业毕业以后,省农业厅就把我分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我来了以后这个研究所也是刚刚成立。其中很多都是大学毕业的,安徽农学院的也有,浙江农学院的也有,都是茶叶专业的。报到以后就把我分配到茶叶研究所的品种所,我就在品种所工作,我们的组长是云南大学农学院的丁教授,组员有张木兰——云南茶叶界有名的专家,是复旦大学的学生,组员就是我们两个。品种所既然是搞品种研究,就要负责统计云南大叶种有多少个品种。云南大叶种是中国的云南茶,里面还有很多品种要分清楚。所长交给我和张木兰一个任务,把全省的茶叶品种摸清楚,我们曾经去到了昭通、曲靖考察,然后又到了保山,还到了临沧,全省有茶叶的地方我们都去到了。把这些品种一个一个的分别记录下来。第二年我又回到临沧,就在临沧双江这个点,负责把品种一个一个的从树上摘下来,装好箱后寄到中国各个省的茶科所,让他们也要拿着做样。

记者:寄到什么地方去?

刘老:各个省,比如四川、福建、广东、北京。当时有一个背景,我们中国除了云南以外都是小叶种,云南才有大叶种。当时我们的茶叶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还是赶不上印度,加工技术也赶不上印度。印度就以他们的加工技术在全世界出名,就说这个茶叶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在印度。日本也说原产地在日本。大家都明白要拿到证据,才有说服力去说服别的国家。中国茶科所就跟云南茶科所商量,叫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茶叶的起源。当时,张木兰是研究室的负责人,就不能跟着我跑了。据说巴达发现了一棵树古老的原生茶树,我就必须一个人去调查了。

勐海茶厂老书记说布朗山基地和巴达基地的历史


勐海茶厂老书记说布朗山基地和巴达基地的历史

余正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大益”品牌创始人。1959年毕业于云南省大理农业技术学校茶叶专业。1959年起在勐海茶厂工作,1983年至1997年任勐海茶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制茶工程师、高级政工师。

1987年开始,茶叶市场开放,各地相继办厂,导致毛茶原料大战,峰烟四起,毛茶原料短缺势在必然。虽然在以往几十年中,茶厂把农村视为第一车间,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全县各乡、镇设有30个收购网点,建有仓库,派员长驻,并在各主产茶方出机器、盖厂房、派技术人员手把手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教会茶农做茶,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群众收入,但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带来了对我厂原料的冲击,毛茶原料的多方流向难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观念绝对不行,另找出路,独辟蹊径才是面对现实的积极办法。1988年3月,我下级调研,途经布朗山巴卡龙、巴卡囡村,眼见四周原始森林的护围中,大片荒地连绵起伏,山风吹过绿波翻滚,蔚为壮观,蓝天白云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画展现在眼前。当时我想:与其让其沉睡,不如将其唤醒,为我们作出贡献。一个自己办基地的大胆设想喷涌而出,我当时把这个想法与同行谈及,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好。回到厂后,同厂长邹炳良、副厂长卢国玲详细交谈后,达成了共识:革命要有根据地,才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办厂要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才能抗击市场的风险。如果一个厂有一万亩原料基地,亩产达到一百公斤,每年就有一百万斤原料,全厂才能靠基地生存,发得出工资,后面的日子也能过好。说干就干,我和厂长立即到巴达乡找到当时乡书记王阿章同志,匆匆到巴达曼囡至乡上公路寻找基地,王阿章书记陪同深入考察,从曼囡村、帕司新寨、老寨、沿公路两旁,直到贺松大黑山连续六公里,几十个山头都是国有荒山,规划出五六千亩荒山作为巴达基地,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梯级茶园,这一大胆举措前所未有。

听说茶厂要建茶园基地,当时主管林业的副县长、布朗族干部岩章打电话表示大力支持,并主动表示要为我厂寻找荒山。岩章副县长在布朗山工作多年,又是当地干部,对布朗山山水了如指掌,对当地群众有深厚的情感,能发展当地经济,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找一条出路是其长期的心愿。他带着我们,到老曼峨附近巴卡龙村勘察现场。在他指点下,把当时国有荒山、农民用于放牧的几十个山头划作布朗山基地。他说,全县连片、平缓、有水源的地方实在太少,你们在这里建基地能带动附近两个寨子,把技术教给他们就可以了,群众工作我来做。岩副县长的坚决态度,更坚定了我们建基地的信心,当时就规划出4千多亩荒山供我们使用。

基地选址完成后,我即带领着农务科长初康、人事科长王世元、基建科周惠春、车间主任杨春显、茶校毕业的董吉新、当地干部岩帕等人到了巴达基地,具体规划。道路、厂房、查找水源、架设电线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相继展开。创业是困难的,1700米海拔的高山上,白天热气腾腾像蒸笼,夜晚寒气逼人,冷得叫人打颤,昼夜温差大,特别缺水。我们睡在简易的工棚里,其艰苦可想而知。作为茶园的荒山杂草比人还高,一米八的个子站在其中不见头顶,土层稀薄,砂石占了主要养分。就在这样条件下,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开始了,来自全省五六个地州的民工,以地域来源为单位,各自占地为“王”,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开挖种植沟、修路,以数量包干,验收合格后付费。工地人声鼎沸,一个山头几天一个样,三个月后,基地初显成果,顺山环绕的种植茶园连绵不绝,道路四通八达,水通、电通,几百吨肥料相继到位。

在巴达基地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布朗山基地同时上马,农大毕业的吴兴旺同志、茶校毕业的左连江、陈平、杨学自等新生力量担任了主角,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开挖种植将近五千亩,质量上乘。

为了解决茶苗问题,我们采用了直播与插扦苗种植方式,一方面到外地采购茶籽,在厂里发动全厂职工大搞短穗扦插,每个职工最少两千株,越多越好,厂里提供工具、插穗、肥料、口袋,并给予劳动补偿。在种苗插穗来源上,得到了省茶科所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枝条。由于职工的积极劳动,第二年雨季,基地种植完成,两个基地共有面积一万多亩。由于后期管理得当,时历三年按时开园初采。初步设想达到了。1993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在州委秘书长王贵生陪同下,视察了巴达茶山基地,在调研中详细询问了民工,观看了茶地,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对我们说:“茶厂搞基地,路子是对的,既绿化了荒山,又能提供加工原料,还可以辐射周围村寨,带动群众走科学种茶致富的道路,很好!”并鼓励我们要继续努力,坚持搞下去。这一讲话、茶厂办基地的实验,还编入了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部编写的“云南农村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之路”一书中。巴达基地、布朗山基地,时任州委书记龚一匡、州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培根、州委常委秘书长王贵生、县委书记李家寿、副书记胡志寿、副县长岩章等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当地常委、政府积极配合,他们对茶叶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至今历历在目,永远难忘。

基地投产之后,我们请云南省勘察设计院设计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生产厂房,从印度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红茶CTC生产线。得益高海拔气候和大叶种优良种质,又是按现代要求管理的茶叶,生产加工成红碎茶销往国外,成为美国立顿公司的客户供货来源而受到欢迎。用基地原料加工的绿茶“云山玉绿”香高味浓,条索秀美,锋苗挺秀而深受市场青睐。布朗山基地由于地理位置与老曼峨接壤,气候温和湿润,雾大,四周是原始森林,空气净度好,生产的普洱茶原料香高,味酽,为茶中佼佼者。前几个月有布朗山来的同行,说起基地,他告诉我,布朗山基地的茶农现在可富裕了,昔日低矮的简易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现代化的小别墅,散落在青山之中,家家有小汽车,比城里人舒服多了。他说春茶期间每公干茶售价都在500~600元,现在秋茶也在每公斤250~300元之间,供不应求。每户茶农年收入40~50万元,早已过上小康生活。回想当年创办基地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群众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创办基地的目的达到了,心血没有白废,辛苦也算有了回报。足矣。

在物质生活取得成绩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我厂先后举办了全省茶叶系统职工运动会,会同西双版纳报社举办了“茶王杯”全州摄影大赛,与《大西南文学》《版纳》杂志举办了金业文化提高的活动,促进了职工身心健康发展;连续5年评为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全省“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业普查、企业整顿、司法调解、执行食品卫生法、厂区绿化都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单位;荣获云南省首届企业管理优秀奖,1990年进入省一级先进企业行列。(资料来源于网络《于岁月荏苒中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作者:伍健洲)

勐海1800多岁野生茶树王“仙逝”


勐海1800多岁野生茶树王“仙逝”

倒伏在地的茶树王

昨日,云南省茶叶科研所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茶叶的专家,在勐海巴达宣告,树龄达1800多年的勐海贺松野生茶树王“仙逝”。据当地知名茶叶专家研究分析,这棵“茶树王”属自然衰老死亡——四根主干已空心,因茶树根部空心过度,承受不住树枝的重压而倒,于9月27日齐地面整株自然倒伏,没有扶栽重新生长的可能。

送别“茶树王”

当地村民:像自家老人去世一样难过

昨日下午2点,记者随国家级茶叶专家曾云荣等,赶到茶树王所在的位置时,临近的贺松村寨数十名村民已经等候在了现场。

只见茶树王倒伏的现场,已经被村民用铁丝网围了起来,铁丝网外面的一个方桌上,摆满了月饼、酒菜和水果等祭品。4位七旬老人在77岁村民特沙的带领下,开始按照当地的习俗对“仙逝”的茶树王进行祭拜。专家组的成员随后,也随着村民对倒地的茶树王三鞠躬送别。

“这棵茶树王与我们村寨的祖祖辈辈相伴了1800多年了,在我们心中就是一棵神树,如今它死了,我们感觉就像自己家的老人去世一样难过。”特沙老人对记者说。

据茶树王所在的曼凹村委会主任则罗介绍,9月27日发现茶树王倒伏后,村民就连夜组织人员上山守护,并将通往山上的道路封死,防止有人上山伤害倒地茶树王的枝叶,并且就像守灵一样日夜派人进行守护。

接到“茶树王”倒亡报告后,勐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工作组,组织相关部门和茶叶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科考和保护工作,做好“茶树王”的后期保存、防虫、防腐等处理工作。

据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勐海县副县长何庆元介绍,其实在这一片森林中,还有100多棵与这棵茶树王树龄差不多的野生古茶树,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加紧了对这些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措施。这棵“仙逝”的茶树王,“遗骸”将被就地存放保护起来,供世人参观祭拜。

关于“茶树王”

它被誉为“茶树活化石”

勐海巴达野生茶树王生长在勐海县巴达贺松大黑山海拔1900米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1961年,经云南大学农学院、云南省茶叶科研所组成的考察组现场考察鉴定,这株野生大茶树为大理茶种(C.taliensis),树基部围3.2米,树高32.12米,经现场测量和当地历史考证,经多位知名专家联合认定树龄超过1700多年,这一测定得到了当时的中国茶科所专家认同,并于1962年在《中国茶叶》月刊向世界发布了发现巴达野生茶树王的消息,成为当时发现的世界上存活树龄最大的古茶树,被誉为“茶树活化石”,在世界茶叶界引起了轰动,中国是世界大叶种茶起源地的论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发现野生茶树群。目前,该县有4.6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千年以上的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它们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

“茶树王”死因

内因:自身生理机能下降

专家组现场检查、分析后认为,由于茶树王树龄老化,自身生理机能急剧下降,抵抗病虫害侵染的能力低下,抵抗风雨侵蚀力减弱。近百年来,常年遭受白蚁、天牛等害虫的侵蚀,树体树干中空面积不断扩大,影响养分吸收、贮存;而树干空洞外露部位木质又因雨水和湿气的影响,加速木质腐烂和洞口边缘组织坏死,导致了茶树王极度衰弱,成为茶树王死亡的主要内因。

外因:生长环境时旱时涝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巴达茶树王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时而干燥时而过度潮湿,加速了树干中空部位的腐蚀、枯竭。

戴振华摄影报道

普洱茶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区别


普洱茶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区别

学过茶树栽培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抛开光照、温度、水、肥、土壤、维度、海拔等因素。茶叶内含物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茶树的新陈代谢不同。吃同样的食物、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他们的吸收和代谢都不同,结果也不同。年轻时代谢比较旺盛,老了后代谢比较缓慢。茶树也一样,处于不同的树龄,吸收和代谢也不一样。

0-30年的茶树,氮的代谢比较旺盛,生成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质、茶多酚等与氮元素相关的产物,所以树龄小的茶树比较鲜爽但甘甜度稍差。

30年树龄以上的树,碳的代谢明显,生产大量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寡糖(如麦芽糖、蔗糖、棉子糖等),多糖(糖原、淀粉、壳多糖、透明质酸、半纤维素等),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所以苦涩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一般而言,树龄越大,碳的代谢越明显,甜醇度就越好。由于普洱生茶的后发酵与茶叶含糖量密切相关,所以,成熟一些的芽叶和树龄大一些的茶树芽叶陈化更好,所以有人较喜欢古树茶、大树茶。其实,树龄30年以上的茶树,如果生态环境不差,采摘次数又较少,那么三十年的树和五十年的树,七八十年的树是比较难区分的。

台地、小树、老树、古树、大树、千年野生大茶树的生化区别在于新陈代谢不同,小的时候氮代谢明显,老了,碳的代谢明显。

就品味而言,个人喜欢有岁月甘醇之感的生茶,首先是树龄带来的甘醇,其次是岁月陈化的甘醇。对一般消费者,三十年的生态茶树口感已经很不错了。

一个不靠谱的建议:同样茶区、同样品种、同样嫩度、同样季节的茶,三克茶,250毫升沸水,冲泡五分钟。冷后喝,甘甜度好的一般树龄较大些。因为茶叶中的果糖在低温下甜度增加,在40℃下,温度越低,果糖的甜度越高,反之,在40℃以上,温度越高,果糖的甜度越低。

新手篇:野茶树简介,野生茶小知识


野茶树山茶科现状稀有种。野茶树(包括栽培型野茶树)又名普洱茶,拉丁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Mast.)Kitam.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云南有树龄达800多年的"茶对王",为目前较大的植株,当地虽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植株仍在受到人为干扰,如不加强管护,将有被摧残致死的危险。海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剧缩减,同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采野茶叶的人众多,野茶树也日益减少。

野茶树常绿乔木或灌木,高5-13(-20)米,主干直径可达1米以上;幼枝和幼叶被细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8(-12)厘米,宽1.8-4.5厘米,先钝刀基部楔边级具锯齿,两面无滑无毛;叶柄长3-7毫米,花单生或2-4组成生聚伞花序白色,直径2.5-3.5厘米,有香气,花梗长6-10毫米,下弯;萼片5(6),圆形,果时宿存;花瓣7-8(-9),宽倒卵形或圆形;雄蕊多数,外轮花丝合生成短管;子房3室,外面被毛,花柱顶端3裂。蒴果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25厘米,果皮革质;种子1或2,近球形,微有棱角,直径约1.5-1.8厘米,淡褐色。

野生茶小知识:野生古树普洱茶怎么分类

野茶树原产我国南部,尤以云南南部有较多的分布。它系新生代古老的植物之一,对研究茶树的起源、进化等有重要意义。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是著名的饮料,种子富含油脂可作食用油或工业用油。

对特大的野茶树植株应加强保护措施,严禁采叶采叶采果,建议将分布集中的云南勐海南糯山划为野茶树保护点,保持必要的生态环境,创造天然繁殖条云南境内尚有大黑山野茶CamelliataheishangensisF.S.Zhang产地和生境与野茶树相同,亦应保护。

长期以来普洱茶深受肯定,除了因其茶质优良,止渴提神,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迁,致癌因子无处不在,现代人可说是身处在癌症阴影中,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普洱茶的抗癌作用早就经云南昆明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证实,并在1991年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获得举世认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白茶的茶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