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云南普洱茶叶】

云南普洱:立足生态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

云南普洱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普洱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通道,构建一个快乐、幸福和妙曼的普洱家园。在全国两会上,中国日报社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

中国日报:普洱市提出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欲把普洱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养生胜地,请问普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沈培平: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昆曼国际大通道穿城而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绿海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67%,是云岭大地一片引人注目的绿洲。特别是市政府所在的思茅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所以,一进去的感觉就像在一个绿色海洋里面。

普洱的256万各族群众守护着这片地球的肺叶,守卫着全国为数不多的“绿色海洋”,守望着世人羡慕的“金山银山”,不破坏生态,不毁林开发,不发展有污染的工业,用艰辛的努力保护了良好的生态。

在普洱生态立市的战略中,正以建设特色生物产业、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养生、清洁能源和现代林产业四大基地为依托,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至2010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普洱市GDP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普洱目前发展的产业90%以上都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十二五”期间,普洱重点打造的“5+6”产业集群,除矿产业外,其余10个产业属于绿色产业。

普洱提出,要永葆青山常绿、碧水长流、蓝天永驻,并全面实施绿化、亮化、野花、野生动物、好水、风貌改造、酒店、湿地、人文和美食“十大工程”,并恢复和建设湿地10余块,充分挖掘、整理、开发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彝族等原生态民族歌舞。近年来以保护和展示本地特色的各种小城镇、村不断涌现,普洱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和“中国十大魅力城市”。

中国日报:普洱因普洱茶得名。在上个月的云南省两会上,您说要把普洱“三宝”带到全国两会,普洱“三宝”其中一项就是普洱茶,能否谈谈普洱茶目前的发展状况?

沈培平:在这样一个绿色发展的大背景、大理念指导下,普洱有一系列的发展计划:比如茶产业、咖啡产业、渔业和畜牧业、绿色生态食品,以及生物医药的发展计划。普洱和普洱茶是联系在一块儿的。普洱茶的文字最早记录是在1570年。150多年后,就是1729年清代雍正七年,开始设置普洱府,可以说先有普洱茶,再有普洱府。实际上普洱府因普洱茶得名,普洱这个称谓就延续下来了。

发展普洱茶是我们的一个方向。但是普洱茶有它的弱势,一饼、一砖、一沱,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在产品走向中国、走向国际化过程中,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用传统的方式泡茶不容易,同时在运输过程中,一大饼、一大砖,一大沱搬动起来不方便。我们结合现代的方式,结合长期以来普洱茶像中药一样,做了一个“六化三性产品”,“六化”就是数字化、品牌化、功效化、规模化、购销化、国际化。“三性”就是便捷性、安全性和功效性。

比如我们和天津天士力医药集团做的帝泊洱,就是把它做成帝泊洱茶珍,有点像速溶咖啡,降脂、降糖作用也非常好。出差时,带上一盒,一袋一袋的抽出来喝就可以,非常的便捷。所以,我们用绿色环保的理念、用高科技研发的理念,用提高附加值的理念完成了普洱茶不断的高度发展。

外国人习惯喝咖啡,用热水一冲就可以喝,一杯咖啡可以喝一下午。而中国人喝茶,一整天都要在那烧开水,然后把一壶开水一点一点地倒在一个特别小的杯子里,以后外国人也可以像喝咖啡一样来喝中国的普洱茶。

中国日报:普洱不仅有普洱茶,还有咖啡,星巴克、雀巢和麦氏等国际咖啡巨头都看中了普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上个月爱伲集团也与星巴克正式签约,请问普洱咖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沈培平:星巴克跟爱伲集团签订的框架合作协议,下一步要进入深度合作,已经派了技术人员、工程师,鉴定咖啡质量。全世界咖啡种植主要集中在巴西、哥伦比亚、越南等国家。

全世界现在咖啡的销售量是800万吨,而普洱才3万吨左右。普洱市的咖啡产量占到中国58%,占到云南省的60%。因为云南省的咖啡产量占了中国咖啡总产量的98%。2005年到2007年,在美国有一个关于咖啡的打分,历来的冠军是哥伦比亚的咖啡,最好的咖啡是牙买加的蓝山咖啡。但这次综合评分以后,哥伦比亚是85.89分,普洱的咖啡评分是88.75分,高出以往的冠军差不多3分。

过去我们把原料产品出口到国外,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完成了对自己咖啡的再认识,再定位,一般说来咖啡被评超过75分,都可以当做南山咖啡,价格比一般咖啡高出两到三倍。我们的曼中田咖啡评了81.5份,已经超过南山咖啡了,这跟在北回归线旁边、是绿洲、海拔高有关系。

到2015年,普洱咖啡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现在有43.9万亩,今年我们即将达到60万亩,今后三年再种40万亩。我们的目标是10万吨咖啡,会在今后三到五年完成,形成一个大的深度的产品,到那时就可以形成几百亿产量的产值,把普洱打造成“中国咖啡之都”。

中国日报:近年来,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普洱采取了哪些措施?

沈培平:普洱非常注重保护野生动物,普洱不仅是云南的,也是是中国的、世界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所有的生态。我们种植一万多亩橡胶把大象栖息地给破坏了,怎么办呢?大象就到老百姓庄稼地里面去吃包谷和香蕉,老百姓说大象糟蹋他们的香蕉,有人敲锣打鼓放鞭炮驱逐大象,第二次,大象就回来报复,伤害到村里的人。

普洱市林业局自2009年7月始,实施亚洲象跟踪监测近两年的时间,已基本摸清了亚洲象活动的范围、活动线路以及喜好食物,获得了相对完备的基础数据资料,已初步具备了开展“亚洲象食源人工增植”项目的条件。为有效保护这一珍稀物种,缓解人象冲突,2011年初,普洱市林业局下拔10多万元资金到澜沧县林业局,组织实施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为亚洲象办起了食堂。

为了保护大象,普洱专门种了200多亩到300亩的香蕉和苞谷给大象吃,办起了“大象食堂”。如果动物到村里肇事,政府负责给村民补偿。普洱去年一年的动物肇事赔偿是770万。经过这些努力,野生大象从当年的5头变成现在的71头,有些大象是从其他地方,甚至从老挝、缅甸、越南来的。大象如此,其他很多动物也如此,现在还有一些野生犀牛回来了。

cy260.com小编推荐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云南普洱:茶产业引领绿色发展

现代茶园

茶叶加工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洱”所呈现的内涵愈加丰富,从最初的一片茶叶,到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再是代表着一种绿色发展方式。

这样的变化,源于普洱市茶产业的砥砺奋进,推动普洱茶从“边销茶”发展到风靡全国的网红产品。从规模种植生态茶园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开始,普洱茶产业不断跃上新台阶,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产量从当年仅有的2万吨,增长到了2017年的13.9万吨,增长了近7倍。

产量倍增的同时,普洱茶的品牌、文化价值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普洱茶品牌价值连续两年位居首位,高达64亿多元。一生一熟、越陈越香,这样的普洱茶文化体验正被越来越多人熟知。

普洱茶,从一片生态绿叶,到一种文化现象。如今,在普洱,茶叶美了一方环境、兴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普洱市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2013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围绕“普洱茶文化之源”发展定位,普洱市致力于把茶产业打造成大生态、大产业、大文化、大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成“衣食万户”大产业

俯瞰普洱大地,漫山遍野的现代茶园,生机盎然的古茶林,独具特色的茶景、茶街、茶庄园,成为普洱自然底色、大地本色。

经过几代人的耕耘,普洱市茶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茶园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现代茶园165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栽培型古茶园18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市10个县区,茶农130万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去年全市茶产业实现产值23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以上。”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局负责人说,茶产业已经成长为普洱“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农民来自茶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许多农民通过茶叶实现了脱贫致富。

普洱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目标,始终坚持把茶产业作为普洱最有优势、最具特色、最惠及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坚持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形成百姓增收、企业增益、产业增效——全产业链持续提质增效的良好局面,普洱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品质的绿色产业。

做大做强普洱茶产业,普洱市最有希望、最有条件、最有潜力。普洱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不断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积极构建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全力实施好有机茶园基地建设计划、标准化生产提升计划、品牌战略营销计划“三个计划”,为云南打造“千亿云茶”产业目标贡献普洱力量。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

普洱景迈山已有近2000年的种茶历史,家家种茶,户户饮茶,人茶相依,伴茶而生。丛林深处少数民族村庄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古朴典雅,与美丽的山水和千年万亩古茶林交相呼应。为有效保护澜沧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这一人类共同的自然人文遗产,普洱市全力推动景迈山古茶林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普洱市不仅有景迈山的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拥有距今3500多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至今还存活着2700余年的千家寨野生型“茶树王”和野生茶树群落,还有邦崴千年过渡型茶树为代表的一批过渡型古茶树。完整的茶树进化景观,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茶源”。

叫响“世界茶源”品牌,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普洱市把打造普洱茶品牌,作为主动服务“千亿云茶”战略的具体行动,以八大古茶山普洱茶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机制,出台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等名茶名山古茶林普洱茶产品标准,确保每一片古茶林都有标识、有标准、有检测、有监控,可识别、可查询、可追溯、可信任。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知道茶原料来自哪里,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质量、标准、价格一目了然,完全可以放心消费。

从普洱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全市推出“名山名茶”品牌,普洱市坚持“高端精品”和“大众大量”两条腿走路,推行“联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模式,深入实施“古茶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做优大基地、培育大主体、建设大数据、建成大仓储、擦亮大品牌、发展大产业,推动普洱资源禀赋变为物质财富,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本,“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不久前,第十三届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在普洱市举办,成立刚好10年的普洱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会上发布了2018年普洱茶产业创新成果,普洱茶基因组、茶发酵微生物、茶功效、茶工艺设备、茶新产品开发等一系列创新研究令人对普洱茶有了全新认识的同时,“科学普洱”理念正推动普洱茶各类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位于普洱市的帝泊洱生物茶谷完美诠释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普洱茶的融合,公司研发制备了数控自动化罐组逆流提取生产线,最大程度地提取出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创新开发现代生物普洱茶、即饮普洱茶饮料等系列产品,把普洱茶从单一的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全面升级换代的高科技产品。这得益于“科学普洱”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普洱茶的种植、采集和产业链全程建立了严格的标准控制体系,结束了普洱茶仅凭经验感官评判的传统历史。目前,仅公司在普洱茶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已受理和获批100多项专利。

在绿色生态新理念下,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各环节均取得突破。传统普洱茶烘干技术中,引入纯太阳能烘干系统和蒸汽系统,将清洁能源运用到普洱茶的生产加工环节中,不仅极大地节能减排,更加清洁卫生地保证了茶产品质量;出台《普洱市有机茶发展规划》,目前全市已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已有30多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和进入转换期。力争到2020年,全市60万亩的茶园实现有机化,100%的茶园将走上绿色安全生态之路。

茶是普洱的根、普洱的魂、普洱的历史和文化,是普洱人的依恋。普洱茶已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已成为普洱传承不息的靓丽名片。(来源:云南日报沈浩/文李奕澄/图)

提质增效争先锋 凝心聚力谋发展:中茶云南召开职工动员大会


提质增效争先锋凝心聚力谋发展:中茶云南召开职工动员大会

为明确公司下一步发展目标,11月22日上午,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明确提出“提质增效争先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发展要求。中茶云南公司及云南茶厂职工参会,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广田主持会议并进行动员讲话。

邹总首先回顾了公司、特别是近四年来公司的发展历程。他说,中茶拥有六十年多年的品牌历史,云南有全国最为丰富的茶叶资源。近四年来,公司通过战略反思,全面改革,全面创新,团队成长迅速,在市场环境各有好坏的时候,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这是全体职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他指出,目前公司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不少短板。这些短板不解决好,就是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强调,明年是中茶云南公司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年,今天召开动员大会,就是要找出公司目前存在的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明确今后发展目标。我们今天在此对公司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既要反思不足,克服傲慢之心,更要树立信心,敢于担当,迎接挑战,顺利完成公司明年的预算目标。邹总还对下一步的重点工作给予了部署和安排。

普洱思茅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引领茶产业发展


普洱思茅区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引领茶产业发展

近年来,普洱市思茅区按照市委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大品牌战略要求,以现代农业引领茶产业发展,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生态茶园建设,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2012年底,全区茶园面积达14.3万亩,采摘面积12.3万亩,茶叶产量14500吨,实现茶产业产值7.59亿元,同比增长63.5%。已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为1.94万亩,有机茶园转换面积2.13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4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1.8万亩。现有茶叶生产企业189户,其中茶叶初制所93户,绿茶精制企业14户,普洱茶企业82户;年生产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10户,其中省级1户、市级4户、区级5户;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茶叶品牌有65个,获云南省著名商标2个,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有机认证“祖祥”、“原生”及国内有机认证“龙生”、“古普洱”、“双兄”、“帕卡”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知名品牌。今年全区春茶产量3200吨,同比增300吨,增长10.3%;产值10.25亿元,同比增2.11亿元,增长25.9%。

据统计,思茅区茶园面积13.64万亩,按每亩茶园种植10株覆荫树不少于6种树种的标准实施13.64万亩,种植覆荫树167万株。完成市、区、乡(镇)领导生态茶园建设示范样板65块4.3万亩,其中:市级领导示范样板5块0.5万亩,区级领导示范样板29块1.88万亩,乡(镇)领导示范样板31块1.93万亩。实施高密度留养茶园0.2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套种绿肥示范样板0.2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为1.94万亩,有机茶园转换面积2.13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2.4万亩,无公害茶园面积11.8万亩。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任务32个;完成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茶园登记7个乡(镇)、60个村委会、22家茶产业、11386农户、13.5万亩,建立生态茶园建设农资专用服务门市(店)14个;组织开展生态茶园建设培训247场次,培训人数12033人次;共投入生态茶园建设资金4041.388万元,其中:2010年投入619万元,2011年投入500.3万元,2012年投入2922.088万元;投入600万元对12户茶叶初制所进行改造;投入180万元对两户省级茶叶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新模式


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新模式

从2003年至今,是普洱茶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和全国各地的普洱茶销售企业数量急剧增加,普洱茶市场也进入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混乱时代。但普洱茶企业的竞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大多缺乏发展战略与策略。

其中最主要表现在激烈的竞争导致了部分茶区原料价格涨幅超过100%。导致原料涨价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市场需求量大,这是导致原料上涨的核心因素。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必然导致成品茶的价格上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极少数厂家在面临原料涨价的市场行情下,没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随着原料市场上涨,盲目调涨成品出厂价格,肆意在产品流通环节恶意炒作,采取降价销售、高价购回自身产品等不理智、不正确的应对措施,扰乱了普洱茶市场,阻碍了“云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而普洱茶企业要面对如今新的市场特点,市场更加自由化、国际化,产业发展更具资本化,消费模式也在信息化发展中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普洱茶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模式去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保证“云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目前从模式上看,普洱茶企业加入B2C模式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整合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从上游茶园种植采摘、加工、再到线上的产品销售和配送等服务,该模式的代表厂商为买买茶。另一种为专注线上渠道营销,通过与茶商合作的方式完成货源情况,而B2C企业主要负责网店的运营和销售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属龙润茶,双十一当天的销售额金额约为1101万,销售商品数量在13.5万左右,在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茶叶类目销售排行榜中排名第一。

另一方面,应市场需要,普洱茶B2B平台也从信息门户向交易平台转变,以中国普洱茶交易网为代表的普洱茶专业B2B网站,为不同层次的普洱茶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绝佳的网上销售平台、品牌展示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化优势,快速聚拢从普洱茶企业到普洱茶爱好者的产业链,大大提升网上交易机会。

同时垂直细分的中国普洱茶交易网,立足于普洱茶原料资源,整合市场中的采购、供应和报价信息,真正让普洱茶企业、厂家、农户都能充分了解市场行情,采取正确的措施,从而减少了普洱茶市场的恶意炒作、盲目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减少普洱茶销售者的成本,整合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消费者对普洱茶的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创新生产、品牌推广,促进普洱茶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发展、手机上网购物成熟化,云南电子商务也在随之逐渐崛起。在此形势下普洱茶产业必将借助电子商务才能求发展、求升级,云南普洱茶企业发展要转变模式,走电子商务的道路已经势不可挡。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普洱茶生态十年:产业生态之路

茶叶跟云南上千万的人口息息相关,他们都在靠茶叶为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云南茶叶长期养农,但不富农。目前这种局面正在迅速改观,以班章、景迈、易武、勐库等地为代表的茶农靠茶叶盖起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过上了令人艳羡的富裕生活。他们靠的是稀缺的原生态产品,通过奇货可居而脱贫致富。当然,云南大部分的茶农没有交上他们那样的好运,没有那么优异的先天资源可以凭籍,但其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对新式的台地茶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从而收获以前不敢想象的收益。云南由于开发得比较晚,相较国内其他茶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古茶园以及野生茶树群落。这是云南茶产业的最大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健康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笔财富会越来越珍贵。但建国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也走过一段弯路,在片面追求产量的特定历史时期,对过去遗留下来的老茶园实行了大规模的台刈更新,将其改造成矮化茶园。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对古茶树资源的大规模破坏。与此同时,高产的新式台地茶园得到大面积推广,成为云南茶园的主流。虽然,在产量思想的挂帅下,截至去年云南已经开发了500多万亩茶园,茶园面积全国第一,但摆脱不了产量第二,产值第N的尴尬局面。普洱茶在2003年以来的强劲崛起,无异于是中国茶叶的一场革命,越陈越香的概念颠覆了茶叶贵新的传统,而市场对古树茶的追捧,无疑宣告了中国茶叶生态时代的到来。普洱茶开启了云南茶产业的另一条路径,如果说,在绿茶占统治地位的年代,云南滇绿追求的是产量与卖相,而到了普洱茶风行的年代,生态与健康成为了茶客们的共识。2008年以后,鱼龙混杂的普洱茶市场终于尘埃落定,不是所有打着普洱茶旗号的茶叶都能受到市场青睐,好普洱茶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以产自云南的大叶种晒青为原料;二是生长环境要优异;三是制造与储藏要得法;四是要能越陈越香。云南古代本不产绿茶(特指烘青、炒青、蒸青),烘青工艺真正传入云南是民国年间的事。作为后来者,云南在发展绿茶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叶种不太适合制作名优绿茶,其制成的绿茶滋味醇厚但鲜爽度不够,而鲜爽与否是评价绿茶优劣的关键性指标,这样一来云南绿茶很难打通以华东为代表的主流绿茶市场,只能边销到西部各省;另一方面,云南在种植与加工技术方面与绿茶发达的省份尚有不小差距,长期以来云南就像一个勤勉的小学生不断向外省的老师们学习绿茶技艺,跟在绿茶大省后面亦步亦趋。普洱茶的崛起,是云南特有的本土茶类的崛起,宣告了云南人第一次能在一种热销的茶叶上拥有主导权与话语权。高举生态与健康大旗的普洱茶,代表了世界未来消费的主流,将改变长期以来云南茶叶价廉物美的尴尬地位,从而进入高品质高卖价的时代。云南省各级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这股汹涌澎湃的生态大潮,主动出击,积极引导,不再片面追求茶叶的单产以及规划连片的仅有茶树的万亩茶园,转而强调茶园的生态环境,把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态茶园作为未来的主体来抓。在这方面,普洱市可谓最佳的践行者。普洱这座被媒体誉为“生长在茶林中的城市”,于去年提出了宏伟的生态战略构想:预计用3年的时间,将全市136万亩茶园纳入生态、绿色、有机的系统工程进行改造,使普洱茶成为100%的绿色食品。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在一次研讨会上称:“目前茶园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有机茶园的建设应该是我们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心,就是茶园的亩产减少20%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品质的提高,高品质才会有高收益,所以我们要研究出一套办法来。两年内我们要组织800—1000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来落实这件事。我赞同马悠先生(生态学家)的观点,我认为,生态退回(到上世纪)50年,产业反而会前进100年!很久以来,我有一个梦,就是把我们普洱茶产区,建设成法国波尔多那样的地方,让普洱茶和葡萄酒这两个造福于人类健康的产品在世界上比肩而立!”这显示了普洱市政府在生态兴茶方面的高瞻远瞩和决心。

普洱:生态茶品质好


普洱:生态茶品质好

“3年前,墨江县龙潭乡实施第一批生态茶园建设,我家也尝试着搞了10亩。目前,我家的生态茶园面积达到20亩。”日前,在普洱市普洱茶源广场销售茶叶的李杰告诉记者,原来他家最好的春茶(干毛茶)只能卖到每公斤40元左右,现在最好的春茶(干毛茶)已卖到每公斤120元左右,产值是改造前的两倍。

墨江县文武乡的茶农陈丽数着一沓百元钞票告诉记者,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后,茶园里树木的种类多了,只施有机肥,不打化学农药,现在人们都说文武的茶叶质量好。来自甘肃省的马进福在普洱从事茶叶生意20多年,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普洱茶。他说:“这两年,无论从种植、采摘、加工还是包装,都明显感觉到普洱茶的质量越来越好了。”

普洱市茶业局副局长刘伦介绍,截至目前,普洱市茶源广场春茶(干毛茶)的成交量达到了1459吨,高于去年同期。今年干毛茶的价格每公斤在15元到180元之间,其中50元至80元为主流价,平均每公斤比去年高出10至15元左右。

近年来,普洱市的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生态茶园已达146万亩。

电商成为云南普洱茶发展新势力


电商成为云南普洱茶发展新势力

对于云南普洱茶来说,近年来最明显的就是低端和高端两头取得大跃进般的发展,而中端市场和成品茶处在萎缩的状态。电子商务对于传统市场的冲击和消费模式的改变不可小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电商成为云南普洱茶的一股新势力。

目前,从普洱茶B2C网上零售的交易规模上看,天猫、京东、当当等综合电商平台占到了整个交易规模的90%,而垂直网站仅占到了10%。从模式上看,普洱茶类垂直B2C厂商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为整合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从上游茶园种植采摘、加工、再到线上的产品销售和配送等服务,该模式的代表厂商为买买茶。另一种为专注线上渠道营销,通过与茶商合作的方式完成货源情况,而B2C企业主要负责网店的运营和销售工作。

另一方面,应市场需要,普洱茶B2B平台也从信息门户向交易平台转变,以中国普洱茶交易网为代表的普洱茶专业B2B网站,为不同层次的普洱茶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绝佳的网上销售平台、品牌展示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化优势,快速聚拢从普洱茶企业到普洱茶爱好者的产业链,大大提升网上交易机会。

事实上,有些茶企在传统宣传模式相对制约的情况下开始加强电商市场的拓展;有的茶企不断地被电商这块市场的潜力和前景所诱惑;也有茶企在电商的冲击下不得不去重视这块市场。但是,很多茶企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跟上了电商市场潮流。之后,很多困惑就接着而来,加入淘宝这样的网购平台就是打价格战、投入近百万的广告才能见到收效,实际成本很高。而自己所建设的所谓电商平台,起不了太大作用,维护成本还昂贵。这是当前很多企业入驻电商后出现的问题。当前B2C主流电商平台模式的高成本不是每个茶企都适合,而垂直细分的B2B专业平台将是普洱茶企电商发展之道。

很多传统茶企进入电商,并不是因为线下经营不好,相反往往是线下渠道非常好,但看到了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强劲势头,为抢占机遇而进入电商。云南普洱茶品牌企业龙润茶,在今年入驻淘宝天猫同时,也快速抓住B2B电商机会,与国内B2B领先服务企业中国网库合作,成为中国普洱茶交易网首批入驻会员。

茶行业电子商务的开展由于理念的落伍、人才的匮乏、技术经验的不足、发展模式的分歧……成为传统企业借电商转型中遇到的绊脚石。而中国普洱茶交易网的合作模式是以中国网库提供平台搭建、运维推广及数据支撑,企业参与到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中,企业可以主导平台的应用,免去网站运营后顾之忧。

普洱茶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成熟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需要茶企不盲目跟从潮流,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平台模式。

普洱茶农的“生态经”


普洱茶农的“生态经”

“那时候,每天想得最多的是什么时候能填饱肚子。”十年前,29岁的杨顺华带着一家老小,从临沧市的乡下搬迁到了思茅区干海子茶场,开始种植大叶种茶树。“当时茶叶不值钱,茶树也不多,忙一年,收入不到两千元。”杨顺华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号召大面积种植茶树,但由于茶叶的收购价和产量都很低,农民的积极性并不高,自己有茶园的,1公斤鲜叶卖不到10元钱;承包茶园的,采摘1公斤鲜叶收入仅有几毛钱。

“现在好了,不算养鸡养猪,仅承包茶园,上交鲜叶,一个人一年的收入就超过了万元。如今,寨子里铺通了柏油路,家家都有彩电、摩托车。”谈起现在的生活,杨顺华一脸的幸福。他说,“如今,市里还派来技术员教我们在茶园里种上树给茶树遮阴,减少茶树的病害,这样就不用打农药。不用施肥打农药的茶叶卖价还更高,我们把这样的茶园叫做生物多样性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党的富农政策好,种植茶树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普洱市茶业局的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普洱市从事普洱茶产业的人口已超过了百万。普洱茶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命脉。为了尽快让当地的百姓脱贫致富,市委、市政府提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想的宗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政府通过出资培育、购买优良茶树种,然后无偿送给茶农种植,其茶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归茶农所有。这样的举措,让茶农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定位为普洱市五大支柱产业之首。坚持走“稳定、优质、名牌、增效”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建设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完善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市场监督体系、科研推广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抓好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营销等关键环节,积极开发优质无公害生态型系列产品,打造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全市的茶产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截止到今年9月,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4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22.8万亩;干毛茶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同期的4.4万吨增产45%;总产值40亿元,是去年同期16.4亿元的两倍多。同时,完成招商引资投资15.5亿元。茶产业呈现出了健康有序、好茶好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董祖祥是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茶叶种植经营大户。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这位谦和朴实的庄稼汉冲破传统的小农经营观念,走出了一条发展“有机茶”的道路。按董祖祥的解释,有机茶从育苗、开沟、种植等各个过程都充分体现着“有机”,即与化肥农药绝缘,完全采用农家肥。不用化肥农药,防治病虫害就要另辟蹊径。有机茶园里的杀虫“法宝”是灯光、粘板、鸡、蜘蛛,他们的杀虫率分别是50%、10%、10%和30%。董祖祥说,有机茶的特别之处不只在味道,更在于内涵。“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对健康更重视了,对饮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有机茶正好符合现代人追求生态、自然、纯净的要求。”

能不能把普洱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融入到每一片小小的茶叶之中?能不能使普洱市的茶叶都能达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这是普洱茶产业的方向和目标。

“我市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普洱地处北回归线、热带雨林地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茶园建设理念,变革以往满山遍野、整齐划一的现代茶园建设模式,在全国率先推行生物多样性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生产出具有浓郁普洱特色的生态优质原料,全面提升普洱茶叶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以“生态”和“绿色”为最大特色优势的有机茶吸引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市茶业局的领导告诉记者,为实现全市茶产业的科学发展,落实“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全市绿色、有机标准化茶园基地建设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工作思路,打造“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安全”的良好农业发展模式,引领整个茶产业实现新的跨越。同时通过狠抓基地建设,规范茶园管理,规范农资市场,禁止使用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和化肥,大力倡导有机肥,提升普洱茶品质。通过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开拓市场,促进销售,增加农民的话语权,帮助农民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积极鼓励茶企业申请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以此提升普洱茶在种植、生产、加工的水平,最终生产出消费者放心的安全食品,消费者满意的优质产品,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茶农和茶企业的收入。

“生态茶园就是在未来,为今天被钢铁、黑烟、疾病、焦虑、繁忙所困扰的世人造一个宁静的港湾,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憩息的一个精神家园。”在普洱市领导的理想中,普洱市的茶园不仅能产出优质的茶叶,而且可以成为一片精神高地。几年来,不管是茶叶基地面积,还是基地管理水平,普洱市都迈向了更高层次。未来,普洱茶产业将继续在“质”上创新,以求新突破。

云南普洱茶:云南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发展记


云南普洱茶:云南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发展记

“南糯山是块种植茶叶的沃土,南糯山茶叶香飘万里……”这是每个格朗和人都是会唱的歌,唱出了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茶文化的历史,唱出了格朗和茶农与茶的一世情缘。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现状

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安康,素有“噢嗒耶撒姥和—美丽的天水”的美誉称号。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东部,东部和东南面与景洪市嘎洒镇接壤,西南面和西部与勐海县勐混镇相连,西北部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海县勐宋乡隔河相望,属山区农业乡。最高海拔2196.8米,最低海拔600米,平均海拔1596米,年均气温17℃—18℃,年均降水量1350—1500毫米。格朗和全乡辖南糯山、苏湖、帕真、帕沙、帕宫5个村民委员会,74个村民小组,3906户16024人。

格朗和是勐海县境内的一个古老茶区,茶叶一直是全乡广大农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经过千百年的耕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已形成了一整套集科研、种植、加工为一体的茶叶生产技术,茶叶产业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格朗和哈尼族乡稳定的支柱产业之一。全乡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9403亩(其中古茶园1.5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14.5%,百年以上古茶园占全县的32.8%,2009年茶叶总产量1565.4吨,农民人均从茶叶中收益1536.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5%,全乡人均茶叶面积3亩,户均10亩多。

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新式、丰产型台地茶种植有34403亩,古茶园更是得天独厚,遍及全乡5个村委会,面积达15000亩,其中面积较大的有3个村委会。

南糯山古茶区,现有古茶园12000亩。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经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帕沙古茶区,现有古茶园2000亩。帕沙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其中帕沙老寨已有500年的建寨历史,其寨内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省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真古茶区,现有古茶园500多亩。2006年2月8日、3月7日,经茶叶界专家实地考察,初步确定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整片茶园分布在5座山林上,间隔的4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至30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米,径围1.95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难。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咙回甘。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地位

格朗和种茶历史悠久,是西双版纳历史最久、面积最大的古茶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之乡,800—1200年的古茶园面积15000亩,享誉中外的800年树龄的人工栽培型茶王树印证着格朗和种茶历史的悠久。15000多亩古茶园中300年以上的古茶树占了大多数,古茶树枝叶茂盛。格朗和古茶树对研究云南茶树的品种、分类、形成和变化,以及云南古茶史有重要的价值。

南糯山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是我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从1938年就在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的历史来说,当初为什么不选在勐腊或景洪等比较有名的古六大茶乡,在勐海县也不选勐混、布朗山、勐宋等地而是选在格朗和南糯山,说明南糯山古茶园面积大,资源丰富、质量上乘,产量和品质有保障,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和建立南糯山制茶厂,奠定了南糯山茶叶在勐海茶叶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促进和发展勐海茶叶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格朗和乡茶叶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茶产业,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使广大农民迅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产,在今后的工作中,格朗和哈尼族乡茶叶生产从注重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打造格朗和茶叶品牌。

———挖掘和开发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古茶”品牌价值。

要大力开发独特的“格朗和古茶”文化品牌。南糯山,被誉为“茶王”之乡,“普洱茶”的故乡之一。要在思普区茶叶试验第二分场(新中国成立后为省茶科所良种试验站)和南糯山制茶厂(南糯二厂和一厂)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和整理两个厂的制茶历史,把南糯山古茶园和两个厂连成一体同步开发,掀起以南糯山为代表的“格朗和古茶园”品牌投资开发热潮。如何实现古茶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格朗和哈尼族乡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探索的重点工作。

———加强宣传,打造“格朗和古茶”系列品牌。

格朗和哈尼族乡古茶树资源丰富,目前有古茶园1.5万亩,主要分布在南糯山、帕沙、帕真等村委会,占全县古茶园的1/3,这是不可再生的、独天得厚的资源优势。打造“格朗和古茶”品牌,就是要对全乡茶资源进行统一包装、宣传,在“格朗和古茶”这一品牌下,全面开发个性化系列品牌。格朗和乡不仅有“南糯山古茶”、“帕沙古茶”、“帕真古茶”等古茶园,还有捌玛等名山名茶,加强宣传、推荐“格朗和古茶”系列品牌是重振格朗和茶产业的关键。对外要针对不同古茶园的规模、品质和特点,加大宣传力度;对内不断扩大对古茶树资源保护宣传和教育力度,提升各族群众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古茶园的意识。

———挖掘弘扬哈尼族茶文化,提升“格朗和古茶”文化内涵。

格朗和乡古茶园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乡党委、政府注重挖掘弘扬哈尼族茶文化,不断提升“格朗和古茶”文化内涵。于2007月12月31日到2008年1月2日,举办了首届“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阿卡老博大赛”。同时,坚持“秉承传统、传承传统、凸现传统、延续传统”的思路,将原生态哈尼民歌与“阿卡老博”文化有机结合,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保护和挖掘、开发和利用哈尼民族文化和哈尼茶文化(阿卡老博),努力打造茶品牌。从首届“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阿卡老博大赛”到“原生态哈尼民歌”邀请大赛暨首届“勐海普洱茶阿卡老博”赛茶大会,到2010年升格为“勐海茶王节”活动,举办规格的每一次提升,都增强了勐海茶产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的效应,提高了勐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现了勐海茶产业中蕴藏的深厚民族传统茶文化。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位置,横断山脉所构成的地形地貌,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地质条件,悠久的人类生产活动史,使云南成了“茶树植物王国”。茶业作为云南省传统支柱产业,历经了无数兴衰,近几年云南普洱茶又成了中国茶叶界所关注的焦点。

普洱茶的生态遗产

普洱茶是用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如今,绿色健康则是消费者对云南普洱茶提出的新要求。绿色普洱茶,不仅指普洱茶后期加工的环节,还应涵盖普洱茶原料生产、管理以及原料加工这个上游环节。

云南大叶种茶是一种独特的种质资源

云南大叶种是分布于云南省茶区的各种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的总称,是加工云南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茶树生长环境的与众不同也是形成其特殊品质的一个重要条件。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云南茶区山峦错综,河谷幽深,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形成了立体农业的环境条件。独特的红土壤更是云南茶树生长的根基。这些土壤大部分布在北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域,土壤发育程度较深,结构良好,呈酸性反应。由于气候、土壤、生物、地质、地形和茶树品种的综合影响,形成了普洱茶的独特风格,其它各地,即使引种云南大叶种种植,其茶叶品质,亦无法与云南茶叶相比拟,这就是云南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之处。

云南大叶种茶就生长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分布于1000-2100米的高海拔地带。这些区域远离污染源,水土纯净,植被状况和生态环境好;既有利于茶树生长,又不易发生病虫害,而且,有大量的益虫益鸟,茶叶病虫害难以大面积蔓延。因此大叶种的茶多酚、儿茶素等茶叶的主要成分比中小叶种高很多,有效成分的组成比例也协调适口。茶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云南的传统产业,很多地方至今保持了不给茶叶树施农药、化肥的习惯,这使得云南省茶叶农药残留量非常低。

普洱茶品质演变的过程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但在云南茶叶生产区域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历史上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或因文化落后,使得包括普洱茶生产在内的许多茶事都无法留下载诸史册,直到至今三、四百年前,才正式有了关于普洱茶的相关记载。

现代书籍记载:“普洱茶名目较多,有普洱散茶、普洱沱茶、圆茶(七子饼茶)、紧茶、饼茶……”,“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采摘其鲜叶,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滇青)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沤堆)的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历史上的普洱茶,泛指原思茅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自治州)生产的,集中于普洱府所在地(今普洱县)销售的,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晒青毛茶,以及用其压制成的紧压茶。”尽管表述略有不同,但已表明普洱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的茶。即按演变到今天的公认商品形式的普洱茶,无论是散茶或压制成各种形状的紧茶,都具有其固有的品质特征。事实上,从其品质特征来看,与原初的普洱茶有明显区别,已非过去的普洱茶。普洱茶这种演变是有赖于过去的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人们对茶叶变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消费的需求的变化以及制茶技术的改进密切相连。

云南的少数民族与茶结下的不解之缘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有25个。以上提到的普茶,即是濮人所创制。历史上的濮人,据《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布朗族和崩龙族统称朴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今德宏,西双版纳山区还有一千多年的古老茶树,大概就是崩龙族和布朗族的先民种植的。”(根据现有材料分析,濮人是云南种茶的祖先,云南大叶种茶树确系布朗族和崩龙族的先民濮人所种植。)

云南省是迄今所知世界上野生茶树群落、古茶园保存面积和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应用价值,目前云南省现保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野茶和古茶园,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等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这些山区从来不受外界的影响,基本不受其他外来的污染,人们过着悠闲的生活。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房前屋后都可见茶树的身影,不仅如此,茶与这些民族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密切相关。自不必多说,少数民族与云南省的野生茶园存在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绿色生态,悠久历史与少数民族和谐的共存,这就是绿色普洱最令人感动的绿色根基。

云南省景谷县生态茶园彰显茶叶产业蓬勃张力


云南省景谷县生态茶园彰显茶叶产业蓬勃张力

雨后的景谷民乐镇,入秋后田野依然郁郁苍苍,山巅云雾缭绕,原生态环境自然天成。正是夏初时分,放眼漫山遍野青翠欲滴的茶园,田垄间相隔一段距离,有序地排着一行行的香樟树,色彩鲜艳的“色诱”牌和光诱灯,无不昭示着茶园的“生态”气息。

“10多年来种茶让我们一家找到了一条稳定的发家致富门路,可是再好的茶种,不搞生态茶就是卖不出好价格。”民乐村湾水寨的杨应刚望着截枝后已抽新条的长势喜人的大白茶高兴地说,自从今年政府提倡规划实施生态茶园开始,他是积极响应,将自家150亩茶园纳入了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今年政府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还给我们投入,这是多好的机遇啊。”杨应刚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家这些茶园的收入也就10万元左右,有了生态茶这一品牌后,少说也要增加五成的收入呢。

茶产业是景谷县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全县栽培的茶树品种较多,统称云南大叶茶、大白茶、紫茶。全县有10个乡镇127个村1144个村民小组种植茶叶,涉茶农户50000余人,全县茶园种植面积15.5万亩,采摘面积为12.24万亩,平均单产54.97公斤/亩,茶叶总产量达6728吨,平均单价88元/公斤,实现产值5.9亿元。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普洱市生态茶园工程建设的要求,景谷于2010年开始启动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截止目前已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的15.5万亩生态茶园建设任务。

自2010年以来,景谷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原生态环境为根基,以严谨的科学管理为依托,以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复合生态茶园为目标,聘请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GAP的生产技术标准,实施园区科学化管理,在基础建设及硬件投入上更是不惜血本,加大绿化力度,兴修水利。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为了确保普洱茶以恒久的至好品质走向市场。

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景谷茶叶产业蓬勃发展,截止2012年8月底,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49家,其中工商部门注册有法人实体44家,实力强有一定规模,并通过QS认证的有19家,上规模,符合普洱茶精深加工标准的企业14家,年生产加工量200吨以上,产值上千万元的有5家,县内茶叶加工企业自有茶叶基地5万余亩,龙头企业通过预购农用物资和技术辅导等形式辐射带动1万余户种植茶园10多万亩,加工产品主要有普洱茶、名优绿茶、炒青、烘青、晒青。

民乐镇镇长王景说,民乐通过20余年的发展,种植茶园30000余亩,年茶叶产量1600余吨,茶产业成了全镇富民的绿色产业。生态茶园建设工作是民乐镇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镇上成立了8个挂钩工作组,分别负责8个村委会生态茶园建设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并严格按照方案要求的时间节点、建设要求、工作步骤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工作。全镇茶农的积极性高涨,纷纷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民乐镇结合实际,采取示点先行,总结推广的方式,在5个村民委员会组建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目前合作社运转正常,作用得到发挥。

位于民乐镇东部的秧塔村民小组有农户53户、215人。多年来,秧塔村民小组在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领导下,以打造茶叶专业小组为目标,致力开发种植大白茶,形成了茶叶专业村民小组,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目前,秧塔村民小组种植的茶叶面积1080亩,其中农户的有600亩,人均2.79亩,古茶树有1万余株,其中大桥木古茶树3000余株,年总产值400多万元。通过开发大白茶,秧塔村民小组走上了致富道路,全组有小车5辆、摩托车50多辆,各种家用电器齐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拥有2000亩茶园的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了白象专业合作社,有102户村民入社,共有1000亩茶园纳入生态茶园建设管理。董事长李大昌说,政府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非常及时,有了这样一个大生态茶园的环境,我们茶企业开发高端产品就有了大背景,市场的品牌效应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

景谷三合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是景谷县的一个茶业龙头企业,公司正在对芒玉茶厂基地茶园进行特色茶园改造。董事长温源森说,特色茶园改造是实现茶叶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主要途径,配合政府实施生态茶园建设,通过优化配置,改善优化茶园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保证古茶资源的延续,还能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形象,也必将有利于整个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该公司准备通过申请项目、资金、技术的扶持,将特色茶园改造、芒玉大峡谷旅游景区开发相结合,打造千亩观光茶园,全面促进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笔绘出一方春!景谷生态茶园建设,使全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的魅力、生态产业的活力,以及生态经济的张力!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

福鼎白茶生态茶园基地、促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福鼎白茶主产区点头镇致力于生态茶园基地建设,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茶园。

近日,笔者在点头镇翁溪村的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态茶园基地看到,员工们正在茶园周围或梯壁上挖穴种植桂花树、玉兰树等林木,一派繁忙。

纪生缘(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纪相炳介绍,纪生缘已在2012年就开始着手生态茶园建设,此次纪生缘生态茶园基地主要在茶园山头、上风口、园周种植防护林以及在茶园内的行道两旁种植桂花、玉兰等花卉和常绿行道树,目前已在茶园内种植桂花2000株,樱花600株,桃花300株以及多种常绿树木。生态茶园基地正一步步实现着“头戴帽、腰缠带、脚穿鞋”的生态模式。

据了解,人工复合生态茶园是以茶为主,立体种植,多物种组合,一般按“林--茶—草”的主体种植模式,在茶园内纵横交错种植高大乔木为茶树遮阴,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使之有利茶树生长,同时也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构建“茶林相间、茶草共生”格局,使生物群落保持最大的稳定性;林茶间作还能净化空气,有利于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

目前,点头镇茶区的大部分茶园大部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沿袭纯茶树的平面式茶园,茶园结构不够合理,从山顶到山脚,从一个山头到另一山头,整片开垦植茶,这种单调的种植模式,缺乏防护林、行道树和遮荫树绿化,极少形成“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良好布局,使茶树生境脆弱,影响着茶园乃至整个茶区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福鼎白茶的优良品质和独特保健药理功效逐渐为人们所认知,人们对茶叶品质追求也不断提升,茶企业敏锐地认识到优质无污染的产品可提高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思想上转变提升修复生态与经济效益提升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茶园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实施茶园区域的立体种植,改善生态环境,茶园通过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建立生态茶园,不但改善茶园小气候和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危害,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同时还可使茶园向观光型、休闲型、农业示范型方向发展,实现茶业可持续发展。

截止目前,点头镇的天丰源、芳茗、吾要、天天品等茶企业共建立生态茶园基地十余个,完成生态茶园建设7600多亩,种植覆阴树达十万多株。

云南:山寨汉子建设把那杏生态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云南:山寨汉子建设把那杏生态园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谭正武(左一)向游客介绍单芽茶。

45岁的谭正武在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那杏村种植高优生态茶园、核桃园,加工特色单叶茶,还把生意做到浙江、广东等沿海城市,带动了1800多户茶农走上增收致富路。

那杏村地处澜沧江峡谷群山中,土地高寒贫瘠。笔者近日来到那杏有机生态园,却见这里绿意盎然,茶园百亩连片、层峦叠翠;核桃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马台乡负责人介绍,这片集生产与加工的有机生态园是全乡最早创建的家庭农场。

农场主谭正武聊起了他的创业历程。他说:“我以前专做毛茶生意,收购当地的茶叶后销售到广通、昆明等地,在此期间接触了许多沿海的商家,获得过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一场茶叶大战过后,市场走入低谷,许多做茶叶生意的人亏怕了,洗手不干了。我也开始另寻商机,再创新业。”

凭着多年在茶叶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谭正武到沿海茶叶市场调查、咨询,搜集有关资料,多方论证。最终,一个创业方案终于在全家6人中达成共识,那就是创办单芽茶加工厂,创建有机生态园。

“要感谢乡政府、村委会帮助我流转了这1300多亩土地。”谭正武说,他生于大山,所以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家乡这片热土,让荒野披上绿装,让瘠土结出硕果,让马台乡茶农走上科技种茶脱贫致富路。他多方筹集资金60万元,购进茶叶加工机械,创办起了茶叶加工厂。又将从村委会流转来的200亩杂草丛生的衰败茶园进行改造,每年投入4万多元从各个牧场、养殖场购来畜禽有机肥施入茶园。10年下来,谭正武已拥有有机茶园360亩,优质核桃园1000亩,辐射带动了周边2000户农家发展。

“什么叫单芽茶?就是每季茶叶萌发时只采一芽二叶中的一芽,确保鲜叶顶尖质量。为保证采茶质量,我培训了上百名能手,采下单芽茶再交售到加工厂。”谭正武介绍说,他的360亩茶园每年只生产2吨单芽茶,年收入360万元。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还要到邻近乡村订购,带动了周边1800多户的6000多亩茶园发展。“我每年生产加工20吨单芽绿茶,30吨单芽红茶,50吨单芽黑茶,产品定点供应浙江义乌、广州的两家客商。”

谭正武对未来有更多的打算,他说:“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一生产形式,使我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我要把那杏生态园建成一个机械化程度高、食品安全有保障的现代化生态庄园,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

十二版纳、生态环境、普洱茶


十二版纳、生态环境、普洱茶

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基础。说到云南,都会说到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者,十二也,版纳者,傣语意为“千亩田”,为一个“行政区域”,即一个“勐”。历史上,十二个“勐”,组成了西双版纳;今天,西双版纳由二县一市组成,二县:勐海县(释义,勇敢者居住的地方),勐腊县(释义,产茶的地方),一市:景洪市(释义,黎明之城)。

澜沧江源于青藏高原,在云南怒江、迪庆州形成了“三江并流”独特世界奇观。澜沧江下游,就到了西双版纳,出境后就是著名的湄公河,“金三角”就在离版纳不远的湄公河畔。

澜沧江(过去称为九龙江)进入版纳,由于地势开阔,江面骤宽,加之奇特的热带雨林,版纳的澜沧江,没有了狂野,而变成了壮美。由于澜沧江把版纳一分为二,就有了江北与江南之说(以及,江内江外之说)。以澜沧江为界,江北六大古茶山,江南六大古茶山,创造了普洱茶的神话。

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基础。说到云南,都会说到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者,十二也,版纳者,傣语意为“千亩田”,为一个“行政区域”,即一个“勐”。历史上,十二个“勐”,组成了西双版纳;今天,西双版纳由二县一市组成,二县:勐海县(释义,勇敢者居住的地方),勐腊县(释义,产茶的地方),一市:景洪市(释义,黎明之城)。

澜沧江源于青藏高原,在云南怒江、迪庆州形成了“三江并流”独特世界奇观。澜沧江下游,就到了西双版纳,出境后就是著名的湄公河,“金三角”就在离版纳不远的湄公河畔。

澜沧江(过去称为九龙江)进入版纳,由于地势开阔,江面骤宽,加之奇特的热带雨林,版纳的澜沧江,没有了狂野,而变成了壮美。由于澜沧江把版纳一分为二,就有了江北与江南之说(以及,江内江外之说)。以澜沧江为界,江北六大古茶山,江南六大古茶山,创造了普洱茶的神话。

站在澜沧江江北,景洪港堤畔,思绪随着江水在澎湃!澜沧江造就了云南普洱茶,造就了版纳的十二古茶山!

江北(江内)版纳者,清朝设立普洱府,改土归流较早,在普洱茶领域,成就了著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倚邦、攸乐、蛮撒、蛮砖、革登、易武)。

而江南之勐海,早期隶属车里,随着勐海打洛海关的开放,对东南亚及海外的交通与交流,实现了便捷,以及汉人、粤人对勐海的开发,“侨销圆茶”得以名扬海外。随后的“七子饼茶”,作为云南普洱茶的代表风靡世界,更是勐海茶产业创立的丰碑。

勐海茶区古六大茶山:勐海、勐宋、南糯、布朗、巴达,以及景迈(属思茅澜沧县),这里的普洱茶以其浓郁刚烈的风格,有别于江南古六大茶山,成为老茶客与收藏客的挚爱。十二茶山,粗浅分析,江南“清甜柔美”,江北“浓厚刚烈”,细论则非三言两语能讲清,不同山头,其滋味、香气有所异,特殊地域或品种,特质异常突出的如“易武”,“布朗”,“南糯”等,则韵味大不同也。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西双版纳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感知的,昨天外出,练习拍照,随手拍来两幅照片,不知名的小花与小虫。

雨季到来了,外出的路虽然泥泞,又充满了危险,但美景的吸引力,让人们停不下脚步。近来,越来越多茶人涌入勐海,涌入茶山,则不止是美景的吸引了,他们怀着的是憧憬,抑或是梦想,普洱茶的又一个春天来了。

近来读李佛一先生的著作,涉及十二版纳以及勐海改土归流的历史、汉商在勐海发展历史等。李佛一先生记述,

外地商人在雨季是要离开勐海的,因为“瘴气”(科学证实为微小安蚊所传染的恶性疟疾),当时的傣族民谚就说“青蛙一叫,汉人心跳”,意思泼水节后,雨季即将来临,“瘴气”将至,现在这种状况不复存在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云南普洱:立足生态谋发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云南普洱茶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