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安化黑茶的功效】

故乡的黑茶及独创的千两茶

湖南冷水江匡达人

千两茶,顾名恩义,茶重千两,原料是黑茶。《中国茶叶大辞典》有“千两茶”辞条介绍:“产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的黑茶紧压茶。由‘茶卷茶’演变而来。‘花卷茶’生产有百余年历史”我青少年时就在离家五华里的这个白沙溪茶厂见过,是故乡茶农独创的。而要说清千俩茶的来龙去脉,必须先了解黑茶。

一、安化黑茶的历史

“黑茶”,自然是黑色的茶,色泽与红茶、绿茶成显明的对比。

“黑茶”一词,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1524)御史陈讲上的奏章里。他说:“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产地有限,乃第为上中二品。”实际制作黑茶比此更早,那时称为乌茶。《明史·茶法》载:“明太祖朱元璋“诏天全六番司民,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所谓乌茶,就是将比较晚摘的粗鲜茶,经过蒸青制成的黑茶。由茶课司征收,运交茶马司与西北各游牧民族交换马匹。黑茶即用于与西北游牧民族交换马匹,可见黑茶制作还要早于明代。在北宋时,官方就建立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机构。熙宁七年(1074)设有收购茶叶的茶场司和向西北少数民族买马的买马司。元丰四年(1081)合两司为一,称为茶马司。这种茶马司交易,还可向前追溯到隋唐时期。唐末,据湖南的马殷称王建楚后,他采纳高郁的建议,大力鼓励农民种茶,“听民摘山”、“听民售茶北客”、并从中收取茶税。《旧五代史·马殷传》记有“予中原卖茶之利,岁百万计。”可见茶税成为当年马楚国民经济的一大收入。马殷在位时,还用茶换回战马。

黑茶的采摘,在谷雨前后细茶采摘过后,茶农又忙春耕,一时采摘不过来,一些未采摘的茶芽,在夏初暖阳下蓬勃生长,等忙过春耕,再上山采,嫩枝都好几寸长了。有工夫的就一叶一叶摘下,没有工夫的就连叶割枝。这种茶不论叶还是割枝带叶,通称老茶,只能用于制作黑茶了。制作过程,先杀青、揉捻,再堆积发酵,然后干燥而成。成品黑茶外形粗大,呈原叶形。其色油黑或黑褐色,故称之黑茶或乌茶。成堆黑茶,散发着浓郁的粗老茶香气味。我读高小时,学校与砖茶厂中隔操场,我常和三五同学,在自习时间夹着书本,以复习为由到堆放黑茶的楼上,躺在二米多高的柔软茶叶堆上,一面闻着浓郁的茶香,一面聊天大侃。那时这种黑茶用于压花砖茶,花砖茶正是千两茶压制的改进。

黑茶制作,虽说可追溯至隋唐,具体说到故乡安化的黑茶,见于文献记载的《明会典·茶课》说,弘治三年(1490)“令今后进贡番僧该尝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人官。”番僧,指西藏喇嘛。他们常组成上百人的朝拜团至京师礼佛朝贡。回藏时,绕道湖广收买私茶。这种私茶就是黑茶,而湖广黑茶又生产于安化一带,可见安化黑茶已于15世纪见于文献了。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产量多,价格又便宜,至吸了西藏僧人绕道来收购。同时也吸引了陕西、山西等地的茶商争来安化收购,以至引起了朝庭的注意,形成弛禁之争。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以湖南茶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朝廷禁运。

另一御史徐侨则提出相反的意见说:“汉川(四川和汉中)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认为安化黑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并由万历批准,安化黑茶正式定为销西北的官茶。安化产黑茶,最早产于资水中游沿岸小淹镇的苞芷园,以后沿资水向上发展,逐渐遍及全县。以“六洞茶”最著名,即资水南岸思贤溪的火烧洞、竹林溪的条鱼洞、大酉溪的漂水洞、檀香洞、黄沙溪的深水洞、竹坪溪的仙缸洞。邻近安化边境的桃源、沅陵、{叙浦、新化、汉寿、益阳等县也仿制黑茶,因山西等地茶商只认安化黑茶,邻县黑茶因品质较次都运至安化县各埠出售,称为“外路茶”。安化本县所产则称“道地茶”。前来安化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及本省商人,并各形成一行帮,以晋、陕、甘茶商资本最雄厚,经营最早,并设茶行和行帮组织。如在桥口建有公屋,在小淹、东坪、江南等镇建茶行或设庄收购,当地人都概称这些茶商为“西客”。百多年来。茶商云集安化,不仅促进了安化制茶业的兴旺,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直到抗日暴发,交通阻断,使安化茶一度滞销。这时安化出了个振兴安化黑茶的人物——鼓先泽(19一1951)。他早年留学日本七年学农,归国执教浙江大学8年后,抗日战争暴发,于1937年回湖南任省茶叶管理处长,并长年下基层调查研究。安化黑茶一向是由茶商收购运陕西泾阳压砖销往西北市场。抗日起,销路中断,黑茶积压,彭先泽经调查研究试验,多方筹集资金,建厂压砖,并亲往西北调查,与苏俄订换货贸易合同。从1940年至1949年十年统计,向茶农收购了黑茶30余万担,压茶砖666.63万片。不仅结束了安化不能压黑茶砖的历史,而且对支援抗日和安化经济的恢复均有较大的贡献。

道光元年(1821),陕西茶商委托驻益阳的茶行汇款在安化收购黑茶。受委托的又转雇人下乡收购,并将茶踩捆成包。当地人称这种捆包茶为“澧河茶”。为了便于运输,当地人又把收来的黑花踩捆成小圆柱形,每柱定六斤四两(16两老称)故又称“百两茶”。到同治年间,资水河畔的江南镇对河的边江村,几家刘姓茶农在百两茶的启示下,独创出千两花卷茶。这种茶的制作,先用篾条制成捆包的蔑簟,再垫上粽片或箬笠叶,然后把割制的黑茶,抛去水分,称成千两(老称62.5斤>,再一枝枝地按予定的长度(老五尺)有序摆放成圆椎形。妥后,用篾分成七一八节捆紧成圆柱形,最后烘烤干。成品千两茶的圆柱长老五尺(166.5公分)圆周一尺七(56公分)。这黑茶圆柱上下一般粗,又限重千髑,不仅费工费时,也很讲究技术。当年江边村几家姓刘的掌握了这种踩制捆压花卷茶的技术,就有家规只传子(媳)不传女(婿),成为能卖好价钱的技术垄断。即使如此,然而在安化茶农中,能捆制花卷茶千两茶的几乎遍地开花。可见《中国茶叶大辞典》说的“产于湖南安化自沙溪茶厂”之说,得修正,实起子晚清安化民间。这种花卷千两茶,曾有茶商用水试浸,经七年浸泡茶-tL,依然不湿,可见其做工精良,技术高超。在运输上,一达西北,便于骆驼运输,很受山西茶商欢迎。鼎盛时期,在安化经营收购的商号就有30多家,成为一时盛况。收购的山西茶商,他们又按籍贯分为“祁州卷”、“绛州卷”、“太原卷”等不同行邦。祁州卷系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而绛州收购却有1100两重。他们收购千两茶,销于山西、陕西、宁夏、河北及察哈尔、绥远和蒙古一带。这种茶既便于收藏又不易霉变且耐吃,故此很受消费者欢迎。有的一家一年一支就够了。吃时用锯如锯圆木一般。一般锯下的茶饼有寸来厚,比木头还硬。吃用时再敲块煎,其香醇比散茶浓郁多了。

这种花卷茶的不足之处是:操作繁杂,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物料消耗多。进入民国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上世纪40年代,安化开始生产保持原有花卷千两茶品质风味的黑砖茶。建国后,除了白沙溪砖茶厂少量生产千两茶外,茶农基本不制作了。进入改革开放后,茶厂也不生产千两花卷茶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故乡的黑茶及独创的千两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安化黑茶的功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