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籯: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原注:籯,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籯,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籯,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无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带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亚者制之,(原注:亚字当作桠,木桠枝也。)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为佳。

规:一曰模,一曰棬。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襜: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赢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经》之煮


不起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凉炎不均。特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原注:谓桑、槐、桐、枥之类也)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谓柏、松、桧也。败器,谓朽废器也。)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荈赋》所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原注:啜,尝也,市税反,又市悦反。)无乃(卤舀)(卤监)而钟其一味乎,(原注:(卤舀),古暂反。(卤监),吐滥反。无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原注:字书并《本草》:“沫、饽,均茗沫也。”饽,蒲笏反)。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沸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原注:徐县、全县二反。至美者曰隽永。隽,味也。永,长也。史长曰隽永,《汉书》蒯通着《隽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数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其色缃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音使。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茶经》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竽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原注:京锥文也)。犎牛臆者,廉襜然;(原注:犎,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轮(囗禾)然;轻飙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决。

陆羽《茶经》解读之8


三之造(茶叶采制)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1)始抽。凌露(2)采焉。茶之牙者,发于丛薄(3)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4)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注(1)薇蕨:一种较原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2)凌露:趁着有露水时。

(3)丛薄:杂草丛生的地方。

(4)颖拔:肥壮。

解读: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茶芽如笋的肥嫩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碎石粒的肥沃土壤上,可长到四、五寸。幼嫩芽叶好像刚刚从土中长出的幼嫩薇蕨。清晨带着露水时就去采摘。茶芽细小如牙的(对夹叶),常生在杂草丛生的茶蓬上。一个茶树枝条上可发出三个、四个、五个新芽叶,选择其中肥壮的采摘。天下雨时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天晴时,采来的芽叶,先上甑蒸,再捣碎,然后放在圈模中拍压成茶饼,接着进行烘焙至干,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新抽出的芽叶

如嶶嶡始抽

鲜叶

压饼制茶

仿制的唐代饼茶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1)而言,如胡人鞾(2)者,蹙缩(3)然;犎牛(4)臆(5)者,廉襜(6)然;浮云出山者,轮菌(7)然;轻飙(8)拂水者,涵澹(9)然;有如陶家(10)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11)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泾。此皆茶之精腴(12)。有如竹箨(13)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籭簁(14)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15),易其状貌,故厥状委(16)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1)卤莽:粗略、大概。

(2)鞾:靴的异体字。

(3)蹙缩:蹙,音促(cù),皱缩。

(4)犎牛:即峰牛,一种野牛。

(5)臆:胸部。

(6)廉襜:指牛胸前细微的褶皱。

(7)轮菌:盘旋状。

(8)飙:音标(biāo),大,这里泛指风。

(9)涵澹:水波动。

(10)陶家:制陶者。

(11)澄泚:音邓此(dèngcǐ),沉淀澄清。

(12)腴:音鱼(yú)。

(13)箨:音唾(tuó),竹笋壳。

(14)籭簁:籭,音斯(sī);簁,音筛(shāi)。竹筛子。

(15)凋沮:萎败败样子。

(16)委:通萎,萎凋。

解读:饼茶外观形态多种多样,大致而论,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野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皱;有的像浮云出山屈曲盘旋;有的像轻风拂水,微波涟涟;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沉淀出的泥膏那么光滑润泽;有的又像新开垦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这些都是品质好的饼茶。有的叶像笋壳,茎梗坚硬,很难蒸捣,所制茶饼表面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样子改变,外貌枯干。这些都是粗老的茶叶。

原文: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整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1)言嘉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整,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臧否,存于口诀。

注(1)坳垤:音奥碟(āodié),高低不平。

(2)臧否:音脏痞(zàngpǐ),;臧,好;否,坏。

解读: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霜荷叶的衰萎状,有八个等级。有的认为,光亮、黑色、平整是好茶的标志,这是下等的鉴别方法。有的把皱缩、黄色、凹凸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这是次等的鉴别方法。若既能指出品质好的原由,也能指出差的原因,才是最会鉴别茶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就光亮,含着茶汁的就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蒸后压得紧的就平整,马马虎虎的就凹凸不平。茶与其它草木叶子都是一样的。茶的质量好坏鉴别方法,有一套口诀。

陆羽《茶经》解读之3


原文:凡艺(1)而不实(2),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3)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4)者上,牙(5)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6)疾。

注(1)艺:指种植。

(2)实:指种子。

(3)园者:人工栽培者。

(4)笋者:指像笋一样肥壮的茶芽。

(5)牙者:指像犬牙一样,瘦小的茶芽。

(6)瘕:音假(jiǎ),腹中肿块。

解读: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的,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像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茶叶的品质,野生的好,园圃栽培的较次。在向阳山坡,林荫下生长的茶树,刚长出的茶叶带微紫色的为好,叶子长大呈绿色则差些;茶芽肥壮似笋者其芽叶为好,对夹叶中的芽细小如牙,这种芽叶较次;叶缘向叶背卷曲的嫩叶为好,完全展平的近成熟叶子较次。生长在背阴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质不好,不宜采摘。因为这种茶的性质凝滞,喝了易腹胀。

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陆羽《茶经》解读之2


原文:其树如瓜芦(1),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3)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注(1)瓜芦:即皋芦,茶的大叶变种。

(2)栟榈:即棕榈。

(3)蒂:是连接花果处的梅花托。

解读:茶树的树形像皋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树根。(瓜芦树出产于广州,像茶,味很苦涩。棕榈属于蒲葵一类,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树与茶树都能生根于瓦砾之中,而往上抽生新枝)。

茶花

茶果、茶籽

原文: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五曰荈(3)。(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1)槚:音假(jiǎ)。

(2)蔎:音设(shè)。

(3)荈:音川(chuǎn)。

解读:茶字,从字源上说,有的从属草部,有的从属木部,有的并属草、木两部(以草为部首是茶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有记载;以木为部首,是字,在《本草》中有记载;既有草又有木为偏旁部首的,是荼字,在《尔雅》中有记载。)茶的名称,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杨雄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郭璞说:早采者称为茶,晚采者称为茗。有的称为荈。)

原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解读:种茶的土壤,品质上等的茶生在风化石性的土壤上,中等的茶生在砾壤土上,下等的茶生在黄泥土上。

茶园

陆羽《茶经》解读之4


原文:茶之为用,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1)、甘露(2)抗衡也。

注(1)醍醐: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

(2)甘露:甜味膏露。

解读:茶的饮用,因为它属寒性物,所以最适合于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饮用。人们如遇发热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茶汤,其效果与最好的饮品醍醐、甘露不相上下。

原文: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2),中者生百济、新罗(3),下者生高丽(3)。有生泽州(4)、易州(5)、幽州(6)、檀州(7)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8),使六疾(9)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注(1)卉莽:杂草。

(2)上党:今山西长冶。

(3)百济、新罗、高丽:当时都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

(4)泽州:今山西晋城一带。

(5)易州:今河北易县。

(6)幽州:今河北大兴一带。

(7)檀州:今河北密云。

(8)荠苨:桔梗科植物,根形似人参。

(9)六疾:古时指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过度导致的疾病。

解读:如果采摘不及时,制造不精细,夹杂有野草败叶,喝了就会生病。茶和人参一样,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上等的人参产在上党,中等的产在百济、新罗,下等的产在高丽。出产在泽州、易州、幽州、檀州的品质最差,作药用,没有疗效,更何况比它们还不如的呢。倘若误把荠苨当人参服用,将使很多疾病不得痊愈。明白了对于人参的比喻,低劣茶的不良影响,也就可以尽知了。

陆羽《茶经》解读之5


二之具(茶叶采制用具)

原文:籝(1),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云:籝,竹也,受四升耳。)

注(1)籝:音盈(yíng),竹编的篮子。

(2)筥:音句(jǔ)。

解读:籝,又叫篮,又叫笼,又叫筥。是用竹编成的,容积五升,有些一斗、二斗、三斗的,是茶农背着采茶用的。(籝,《汉书》音盈,所谓黄金满籝,不如一经。颜师古注《汉书》说:籝,是一种竹器,可以装四升东西。)

原文:灶,无用突(1)者,釜(2)用唇口者。

注(1)突:烟囱。

(2)釜:锅子。

解读:做茶的灶,不要烟囱(使火力集中于锅底)。锅,要用锅口有翻出唇边的。

原文:甑(1),或木,或瓦,篚腰(2)而泥。篮以箅(3)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穀木(4)枝三丫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5)。

注(1)甑:音争(zèng),具有带孔隔板的蒸桶。

(2)篚腰,圆腰。

(3)箅:音闭(bì),这里指竹编的篮子。

(4)穀木:楮木。

(5)膏:这里指茶汁。

解读:甑,木制或陶制,腰部用竹篾打箍,并用泥封好。竹篮作蒸箅放甑内,并用竹篾吊起来(使其易放进和取出)。蒸叶时放入篮内,蒸熟了,从篮内倒出。锅里的水煮干了,从甑中加水进去。还用三叉的楮木枝翻拌在蒸的叶子,使其均匀,防止茶汁流失。

原文:杵(1)臼,一曰碓(2),惟恒用者佳。

注(1)杵:音储(chǔ),捣物棒槌。

(2)碓:音对(duì),用来捣物的石臼。

解读:杵臼,又名碓,以一直用来捣茶的(没有异味)为好。

原文:规,一曰模,一曰棬(1),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注(1)棬:音圈(quān),圈形无底模。

解读:规,又叫模,又叫棬(音圈,圈形无底模),用铁制成。这种圈模有圆形的、方形的和花形的。

陆羽《茶经》解读之6


原文:承,一曰台,一曰砧(1),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土中,遣(2)无所摇动。

注(1)砧:音真(zhēn),切或捶东西垫在底下的物体。

(2)遣:使其之意。

解读:承,又叫台,又叫砧,用石头制成。也可用槐木、桑木半埋在地下,使其不动摇。

原文:襜(1),一曰衣,以油绢(2)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置承(3)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注(1)襜:音掺(chān),古代一种短的便衣,这里指布状物。

(2)油绢:丝绸之类。

(3)承:台子﹑桌子之物。

解读:襜,又叫衣,可用油绸布或穿坏了的雨衣、单衣做成。把这种布铺放在承台上,布上放圈模,用来压制饼茶。压好一块后,取出饼茶,再压下一块饼茶。

台上铺襜

襜上置圈模

原文:芘莉(1),一曰籝子,一曰蒡筤(2)。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3),阔二尺,以列茶也。

注(1)芘莉:音皮利(pílì),筛状物。

(2)蒡筤:音旁郎(pángláng),一种筛状用具。

(3)土罗:筛土的筛子。

解读:芘莉,又叫籝子,也叫蒡筤。用二根各长三尺的小竹竿,制成身长二尺五寸、宽二尺、柄长五寸,并用篾编织成有方眼的筛床,这种筛床好像种菜人用的土筛,用来列放(刚压制出的)饼茶。

压制出的饼国置筛(芘莉)上

陆羽《茶经》解读之7


原文:棨(1),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注(1)棨:音启,锥子。

解读:棨,又叫锥刀。柄用硬木制成,用来给饼茶中心穿孔。

原文:朴,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1)茶也。

注(1)解:搬运之意。

解读:朴,又叫鞭。用竹制成,用来把饼茶穿成串,以便搬运。

原文:焙(1),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注(1)焙:烘干,指烘焙饼茶的地沟。

解读:焙茶,在地上挖地沟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沟上两边砌矮墙,高二尺,用泥抹平整。

原文:贯(1),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注(1)贯:穿茶的圆竹条。

解读:贯(圆竹条),用竹子削制而成,长二尺五寸,用来穿饼茶烘焙。

原文:棚,一曰栈,以木构(1)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置下棚;全干,升上棚。

注(1)构:架。

解读:棚,又叫栈。用木做成架子,放在焙上。分上下两层,层高一尺,用来焙茶。晾至半干的饼茶,放在下层,至近全干,移到上层。

原文: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山峡川纫(1)穀皮(2)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下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下穿。穿,旧作钗钏(3)之钏字,或作贯穿。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注(1)纫:搓绳。

(2)穀皮:楮树皮。

(3)钗钏:妇女头上的饰物。

解读:穿(贯穿饼茶的篾绳),江东淮南劈篾做成。巴山峡川用楮树(通称构树)皮做成。江东把一斤称上穿,半斤称中穿,四、五两(唐代实行十六两制)称下穿。峡中则称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这个“穿”字,过去作钗钏的“钏”字,或作贯穿。现在不同,磨、扇、弹、钻、缝五字,字形还是按读平声(作动词)的字形,读音却读去声,意思也按读去声的来讲(作名词)。穿字读去声,用“穿”来表示一个计量单位。

原文:育(1),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2)火,令熅熅(3)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育者,以其藏养为名。)

注(1)育:藏存保养茶的器具。

(2)煻煨:音唐偎(tángwēi),热火灰。

(3)熅熅然:缓和的火,温温热。

解读:育,用木制成框架,用竹篾编成,再用纸裱糊。中有间隔,上有盖,下有托盘,旁开一扇门,其中掩起一扇门。中间放一火盆,盛有炭火灰,保持温热。江南梅雨季节时,烧明火除湿。

《茶经》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饮茶之礼:茶经、茶道论述颇多 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


中国是茶的故乡,喝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习惯,我们之中谁没喝过茶呢?但是若要考问有关茶的礼仪,就不是人人都清楚了。尽管自古以来我国茶经、茶道论述颇多,可是现实生活中,各地饮茶规矩却大相径庭。

沏茶

茶叶容易沾染其他杂味,故而应保存在密闭茶筒中。沏茶时,宜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茶叶,忌用手抓,以免手不洁净造成污染,或混入杂味。若无合适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口、杯口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抖入壶或杯中,接着可将开水倾入,将盖儿盖好,5分钟后即可饮用。所沏之茶,要浓淡适宜。我国多以花茶、绿茶招待客人。

上茶

家庭待客,视情况,由晚辈或女主人、男主人亲自上茶。公务场合,招待宾客,一般由服务人员用茶盘送上。上茶顺序是先客、后主,先上司、长者、女士,后陪同、晚辈、男士。人员众多,则应从主宾、主人起,由近而远,渐次而行。将茶端至客人面前,略躬身,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声“请”。

敬茶

客人进入客厅前一两分钟,就应把茶沏好,待客人落座后,即把茶端送到客人面前。以右手持茶杯托,左手护杯,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茶杯放在客人面前右手附近,杯耳应朝向客人右手位置,便于客人端杯饮用。使用无茶托杯子,则以右手持杯耳,以双手姿态捧上。避免在客人正前方上茶,不可单独使用左手上茶。客、主双方人多,亦可预先将茶杯放在茶几上,先沏小半杯,待客人落座后续水,一可保证茶可充分沏开,二可让客人喝上热茶。

客人喝过几口后,应及时为之续水,以表主人殷勤之意。

受茶

主人以茶相敬,客人一定要报以谦恭、礼貌。特别是女主人或尊长者为自己上茶、斟茶时,作为客人、晚辈,应当起身、以双手状捧接茶杯。即使是服务人员为自己斟茶,也应表示适当谢意,如说声“谢谢”,或点头致意。

谈话开始,未进入正题前,可少许喝一两口,但交谈关键时刻,精力要集中,最好不喝,一是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在谈完主要问题以后,或一段紧要谈话告一段落后,才好品茶、润嗓子。

如喜欢此茶,可适当赞美,这是对主人盛情招待的感谢,也是礼貌的需要。不喜欢,可以不喝,但不可评头论足,显露不悦之色,更不可向主人提出其他过分要求。

品茶

喝茶虽说不像喝酒、喝咖啡那样小口、少量,但也不能像喝水那样牛饮。喝茶称品茗,讲究的是品尝,这不仅是指味觉享受,而且也是礼貌要求。所谓品,应该是慢条斯理,小口啜饮,且不马上咽下,而是让其在口中停留片刻,让茶的醇香发挥出来,令其在唇、鼻之间回荡,尽情享受它带来的愉悦。

端茶杯时,右手持杯耳,无杯耳者,则以右手握杯之中部。注意饮茶时不要双手捧杯,或托杯底部,或手握杯口。有茶托者,只以右手端杯,不动茶托;也可以左手将茶托与茶杯一同端起,再以右手端杯饮用。

饮盖碗茶,可用盖儿将飘在表面上的茶叶轻轻荡去,不可当众将茶叶吃进口中;茶热,不可用嘴吹气,使其降温,只能待其自然降温后饮用;饮茶不出声;需要续茶时,把盖儿取下、靠在到茶托边上,注意不要把盖儿翻过来放。温文尔雅品茶时,应适量,不可一杯一杯没完没了。

西方人士习惯喝红茶。饮用红茶如同饮咖啡,往往会配糖、奶,其规矩也同饮咖啡一样,只可用匙搅拌,不得用匙舀饮,不用匙时,将匙放在茶托上。

茶会

茶会,也称茶话会,是对内对外经常采用的聚会形式。外交团中举行用茶会,如同酒会、咖啡会一样,只设坐椅、茶几,不排座位,招待规格不高,但对饮茶礼仪却很讲究,饮名茶,使用名贵茶具,略备点心、小吃等。(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马保奉)

龙纹紫砂壶:具收藏价值的雅韵


龙纹紫砂壶:最具收藏价值的雅韵

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品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泱泱华夏的典型符号。一杯香茗在手,漫卷诗书欲狂,说的是茶的趣味、论的是茶的品性,品的是茶的格调,细细品茶被称为是最儒雅之事。一茶盏在手,即使身处闹市,也有一番“独钓寒江雪”的情调与趣味。随着茶事的兴盛,紫砂壶作为茶具已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长久以来,即被人们推崇为理想的注茶器。它优良的实用功能,在明清两代的文献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两代人们认为茶壶之所以“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陶”,是由于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关于“越宿不馊”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因此,紫砂壶自古以来就倍受推崇。紫砂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紫砂壶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才能如此美轮美奂,外加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涵养,这就令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得到释放,并显得愈加超凡脱俗。

御宝轩征集到的此件龙纹紫砂壶堪称一绝,不仅使用上等用料,技术精湛,浮雕龙纹更为紫砂壶增色不少,在壶雅韵基础上又添一丝贵气,让人心生向往。细细看来,此件浮雕龙纹紫砂壶采用稀少的原矿原料,胎质纯而细腻,壶体雕有龙纹,龙腾空而起,栩栩如生。壶整体造型温雅圆润,端庄雅气。画面构图错落有致,场景描绘精准生动,壶体颜色与造型完美结合,如此精美的紫砂壶烧制难度大,实属稀品。评价一件紫砂壶的高下,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形态优雅,工艺精湛和使用方便。只有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无疑,御宝轩这件藏品必将是供认的质地最好的龙纹紫砂壶。

紫砂壶作为收藏领域中一个常见品种,紫砂壶有多品类和丰富的内涵,也许是“愈是平淡见功夫”,但精品却不常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紫砂壶收藏热兴起之后,紫砂壶价格经历了几轮暴涨,一把上乘的人工壶从几万元卖到了几十万元,一些名家紫砂壶甚至卖出了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天价。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被业界认为是最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近两年来,紫砂壶行情再次走俏。由于紫砂壶的矿源越来越少,所以紫砂壶更显珍贵。应该说,和国画比起来,紫砂壶目前价位还处于起步阶段,升值空间大。而且国内的紫砂壶收藏和市场都在发展,紫砂壶收藏无疑是最明智之举。

【链接】关于紫砂壶的鉴定

据业内人士介绍,鉴别紫砂壶优劣与否可以从从“泥”、“形”、“款”、“功”四处着眼。

“泥”是指紫砂壶的质地。一把用纯正宜兴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具有现实的使用、投资和收藏价值。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在于其用泥的品质。紫砂壶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摸起来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

“形”是指紫砂壶的造型。紫砂壶蕴藏了丰富多彩的完美器形,汇集了历代艺人的创作智慧和心血结晶,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赞誉,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一种。具有“古拙韵味”造型的紫砂壶更能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接纳,古朴传统造型的紫砂壶比造型奇特的壶更具有收藏的意义及升值的空间。

“款”即壶的款识。紫砂壶的署款,素来非常讲究。它不同于一般作品的自属图章戳记式的格局。因壶艺的韵致格调和书法绘画艺术同传,所用印款,往往出自一代金石篆刻名家之手。鉴赏紫砂壶款有两个意义: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金石篆刻)。所以欣赏一把紫砂壶,除讲究泥其料、造型及制作技艺之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给每一位壶艺爱好者带来美的享受。

“功”即壶艺的功能。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四个方面。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流畅。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能蕴味。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壶把的力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更佳。砂壶泡茶,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等。

责任编辑:小萌

《茶经》唐陆羽


《茶经》唐陆羽撰。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桑苎翁,复州竟陵人。上元初,隐于苕溪。徵拜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并不就职。贞元初卒。事迹具《唐书·隐逸传》。称羽嗜茶,着经三篇。《艺文志》载之小说家,作三卷,与今本同。陈师道《後山集》有《茶经》序曰:陆羽《茶经》,《家书》一卷,毕氏、王氏书三卷,张氏书四卷,内、外书十有一卷,其文繁简不同。王、毕氏书繁杂,意其旧本。张书简明,与家书合,而多脱误。家书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书以成之,录为二篇,藏于家。此本三卷,其王氏、毕氏之书欤?抑《後山集》传写多讹,误三篇为二篇也。其书分十类,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其曰具者,皆采制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饮之用,故二者异部。其曰图者,乃谓统上九类,写以绢素张之,非别有图。其类十,其文实九也。言茶者莫精于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书,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一条三十八字,为他书所无,亦旁资考辨之一端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经》之具》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