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品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

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

绿茶程序解说

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尘。

第三道、凉汤:玉壶养太和。

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

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仙人捧玉瓶。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

第十一道、品茶:淡中品致味。

第十二道、谢茶:自斟乐无穷。

Cy260.com精选阅读

武夷岩茶的十八道茶艺


首先,烧一根檀香木柱,营造出一种祥和庄重的氛围,让客人能更快地进入茶的最佳境界。古人常说,茶是人的品鉴,茶是人的品鉴,茶是一种安静的东西,当然,品茶的人也需要安静地坐着,为了品尝茶的真正魅力,我希望这样香柱可以带领我们一起进入茶的世界。

第二种方式:叶荣誉嘉宾带你观看。叶佳来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叶佳传记,意为嘉美。在这篇文章中,整个人格化描述了茶先生的品德和能力。

第三种方法是在春天开始的时候,水就沸腾了。在他的第一部专著《茶经》中,茶圣陆羽说,在山、河、井中泡茶是非常重要的。茶圣提出,山间溪流应该是第一,河流和湖泊应该是第二,地下水只能排在第三。今天我们选择天然矿泉水。

第四种方式:以制壶闻名于明朝的孟臣穆林孟臣,把最好的壶称为不是孟臣壶,以纪念他。蒙尘木林是提高锅温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方式:若成的洗澡意味着热洗茶杯。清初的阮人以制作小碗而闻名。为了纪念他,后人称之为软尘杯,如果陈洗澡熨茶杯,其目的是为了使茶杯干净、新鲜,提高温度,这样喝茶的时候就不容易漏出,因为茶要先热后香。

第六种方法:把乌龙放进宫里的锅里热,并将其放进锅里,因为统称乌龙茶,所以称乌龙入宫。这是一种漏茶,可以防止漏茶;这是一种茶叶折迭,通常填充三次,使茶汁不浓或淡;这是一种倒茶,因为形状较厚的B。牧场和树叶,通过这小小的茶叶泄漏不能直接到达茶壶,你也可以用茶叶轻轻敲打它放入茶壶中,经过这些程序,乌龙宫就完成了。

第七条:乌龙入海注重先喝汤,后喝茶。第一杯茶直接倒入茶海,故称乌龙宫。

第八种方式:吊壶高冲扇中燕叫高山流水。高窒息会使罐子上下翻滚。

第九种方法:当春风袭来时,锅表面会有一层细小均匀的泡沫,用锅盖轻轻刮去。它将被称为春风,这样它将更加清洁。

第十一种方法:通常需要一分钟到半分钟的时间让玉液返回壶内。在此期间,我们不妨倒一杯,观察汤色的浓度,然后再回到锅里。我们称之为玉液,用来回到罐子里。那么茶就好了。

第十二条:关公的城市之旅分为两个过程,一个是关公的城市之旅,即每杯茶轮流往返。

第十三条:锅里只剩下一点茶,韩信就命令士兵叫韩信,一个接一个地命令士兵。经过这两道程序,茶会被分,但同样的是每杯茶都不灌,因为古人说:七分茶,八分酒。酒是充满尊重的,茶是充满欺骗的,茶是不灌是为了表示主人对每个人的尊重。

第十四种方式:三条龙以一定的抱杯姿势保护三脚杯,男人合上你的小指,女人举起兰指,用手轻轻握住杯底,显得庄重典雅。

第十五种方式:三色先看其颜色,所谓品茶,字尝三个字,而喝这杯茶也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先看其颜色;第二,闻其香味;第三,尝其味道。我们不妨先看茶杯中的茶,在上、中、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下三层颜色中,上、R层较轻,中间层较厚,底层有少量茶水泡沫。

第十六种方法:看了风景后,我们可以闻到茶汤的香味和杯底的味道。我们可以闻到淡兰花或其他花的香味。

第十七种方式:第一次尝到异国茶的香味后,称为异国茶的第一种味道。初学者应该小口喝一口,让茶在口中滚动,并发出声音,声音越大,越能体现出对制度的尊重,像我一样,从而尝到茶的魅力。

第十八条:感谢山人在茶树上的恩典。

福建的二十七道武夷茶艺


武夷茶艺的程序有二十七道,合三九之道。二十七道茶艺如下:恭请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沏茶、把壶斟茶待客。焚香静气焚点檀香,造就幽静、平和的气氛。丝竹和鸣轻播古典民乐,使品茶者进入品茶的精神境界。叶嘉酬宾出示武夷岩茶让客人观赏。“叶嘉”即宋苏东坡用拟人笔法称呼武夷茶之名,意为茶叶嘉美。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悬壶高冲把盛开水的长嘴壶提高冲水,高冲可使茶叶翻动。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表面白泡沫,使茶叶清新洁净。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又提高壶温。“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石刻。若琛出浴即烫洗茶杯。若琛为清初人,以善制茶杯而出名,后人把名贵茶杯喻为若琛。玉液回壶即把已泡出的茶水倒出,又转倒入壶,使茶水更为均匀。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下少许时,则往各杯点斟茶水。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鉴赏三色认真观看茶水在杯里的上中下的三种颜色。喜闻幽香即嗅闻岩茶的香味。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开始品茶味。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兰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诗有“斗茶香兮薄兰芷”之句。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岩茶,“甘露”指岩茶。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元代岩茶之名。领略岩韵即慢慢地领悟岩茶的韵味。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一般以咸味为佳,因其不易掩盖茶味。自斟漫饮即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欣赏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动。三五朋友品茶则吟诗唱和。游龙戏水选一条索紧致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恍若乌龙在戏水。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茶艺中便于表演的为18道:即焚香静气、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功夫茶茶艺的传承与特色


工夫茶是潮州人最喜爱的一种饮品。饮工夫茶是潮人热情待客的一种风习,有"客来茶当酒"的雅俗。无论是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至工棚店铺,随处可见一幅幅擎杯提壶,长斟短酌的情趣画卷。潮人在长期饮工夫茶交际礼尚中形成了一整套礼仪礼规,无论是对主人,还是对客人来说,都有一番讲究。

先就主人而言,潮俗工夫茶盘上惯放三个小茶杯,这是从俗语"茶三酒四秃跎二"演化而来的。潮人认为饮工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而喝酒讲究热闹气氛,以四人为宜;游玩则以二人为好,意见较易沟通。从科学角度来说,三小杯茶刚好是一茶壶的水量。故今潮人便习惯在茶盘上放三小茶杯,其用意就在此。

第一次冲工夫茶,提茶壶向冲罐里冲水时要高,并且要沿罐内边从容冲一周,切忌把开水直冲罐心,以防止冲破"茶胆",让茶香一下冲掉,这叫做"高冲".向茶杯里冲茶水时要低,以防止茶水起泡、变凉,这叫做"低斟".往罐冲开水时,茶里的杂质、杂味会混和着泡沫浮于罐面,这时要用罐盖将泡沫刮掉。罐盖盖上后,再淋一次开水,把粘附在罐口罐身上的余沫冲走,这叫做"刮沫淋盖".今人讲究快节奏,忽视刮沫,而将第一冲茶水倒掉,第二冲茶水起才正式饮用,这叫做"头冲脚席,二冲茶叶",要是让客人喝第一冲茶就有欺侮人家之意。冲茶时不能冲满一杯再冲另一杯,而要像关公巡城一样来回均匀冲进每个杯里,使各个杯里的茶水水色如一,浓淡相同,以示对每个客人一视同仁。当冲到最后,剩下几点时,也要一滴滴分别点到各杯上,貌似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如果水积存于罐内,则下一轮冲出来的茶水就带苦涩味,饮起来效果就很差了。

冲出来的第一巡茶,主人不能抢先喝第一杯,而要让在座长辈或地位声望高的人先喝。之后再从左到右敬在座其它客人,然后再自家人,最后在全场的人都喝过茶之后,主人才可以喝茶。如果主人一开始就抢先喝茶,这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尊重,这叫做"蛮主欺客"或"待人不恭".

在敬茶时,茶水不能盛满茶杯,因为茶是热的,客人接手时易被烫,有时还因杯热而失手,致掉落于地,给客人造成尴尬,所以茶满敬人,实是对人不敬,有欺人之举。而在敬酒时,因酒是凉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酒越满越表示有诚意,故有俗语曰:"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当主宾喝茶中间再有客人来时,主人就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以表对客人到来的隆重欢迎。如果不换茶就有"慢客"之举,当茶叶冲了几遍后,茶色会变得稀薄,变为"无茶色",此时也要换茶重冲,以表对客人尊敬之情。否则会使客人认为主人是一个对己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之人。

以上几点是主人在冲茶时要注意的一些礼俗,而对客人来说,在饮茶时也有一些礼节要注意。当主人敬茶时,不能再三推辞不喝,俗语"茶无三拖(音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客人自己端茶杯时,要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端着茶杯的边沿,中指护着杯底,这叫"三龙护宝",无名指和尾指收紧,不能指向别人,以示对别人的尊重。并且对茶盘上三茶杯中先拿哪一杯也很有讲究,一般是顺手势拿旁边的一杯,最后的人才拿中间的一杯。

饮茶时,要先将茶杯小心端至上唇边轻闻一下,细细地品味。接着一饮而下,但要留些汤底顺手倒于茶盘中,把茶杯轻轻放下,不可重手放,否则会弄出很大的杯盘碰撞之声来,使人认为这是"强宾压主"之举。最后还要嘴唇翕动两三下,以回味茶香,也表对主人好茶及泡茶技艺高超的赞赏之情。

当主宾饮了一段时间后,客人如果发现茶色稀薄,主人还不换茶,就要懂得主人对己已冷淡,或是话不投机,或是久坐影响其作息时间,是暗下逐客令之意,便要起身告辞,否则就是没趣味,不懂人情世故,更增主人讨厌之情。

《十二月采茶调》


《十二月采茶调》歌词:

正月采茶是新年,借奴金簪点茶园。

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写字慢交钱。

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转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里绣手巾。

西边绣起茶花朵,当中绣起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长,耽搁田中铧牛郎。

铧好田来秧又老,栽得秧来麦又黄。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脚下老龙盘。

烧钱化纸敬土地,青苗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热茫茫,上栽杨柳下栽桑。

多栽桑树养蚕子,又栽杨柳好歇凉。

七月采茶茶叶稀,姐在房中坐高机。

织得绫罗与绸缎,与郎织件采茶衣。

八月采茶茶花黄,风吹茶花满地香。

大姐采来给二姐,早茶没有晚茶香。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

家家造有重阳酒,三杯美酒祭重阳。

十月采茶过大江,脚踏船头走忙忙。

脚踏船头江中去,卖完细茶转回乡。

冬月采茶冬月冬,十担茶籽九担空。

十担茶籽空九担,采茶娘子枉费工。

腊月采茶空一年,背包打起讨茶钱。

你把茶钱交与我,今年去了等来年。

大理“三道茶”


早在南诏时期就有饮用三道茶的习俗,茶具和制作方法在当时就很考究。托盘用黑漆木制作,烤茶用拳头大的黑色土陶罐,使用白瓷蓝釉花的无耳茶盅。茶盅有小、中、大三种,按顺序分别在每道茶使用。茶叶一般是大理感通寺出的感通茶或下关沱茶,水以苍山溪水或龙潭水为上。

事实上,白族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个变种。第一道是“苦茶”,即在火盆上支三角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待发白时投入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后倒入牛眼盅内;第二道“甜茶”是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核桃仁、芝麻、红糖等,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甘来。第二道茶的关键是乳扇不能炸,只能烤;第三道“回味茶”是在茶杯中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寓意着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回味无穷。讲究的还要用松籽仁和核桃片做成一只欲飞“蝴蝶”漂在茶水中。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白族三道茶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旅游文化内涵,每道茶之间都伴有歌舞,参与者一边看赏心悦目的歌舞,一边喝三道茶,回味“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境界。

黄山毛峰名茶鉴赏


黄山毛峰分特级和一、二、三级,特级黄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采摘1芽1叶初展,其他级别采1芽1、2叶或1芽2、3叶芽叶。选用芽头壮实茸毛多的制高档茶。经过轻度摊放后进行高温杀青、理条炒制、烘焙而制成。特级黄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显露,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鱼叶金黄”和“色似象牙”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黄山毛峰的独特和黄山人的传世茶道

黄山毛峰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早在100余年前即名扬海内外,成为我国茶叶中的珍品。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2、1986、1987年三次入选全国名茶行列;1986年被外交部指定为国家礼品茶;1999年,国务院朱总理代表江泽民送给其老师顾毓的礼物就是一包黄山毛峰茶。

说到黄山毛峰茶的历史,不可逾越的是黄山茶的历史。黄山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历经不断发展,明代的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大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据成书于弘治十五年的《徽州府志·土产》记载,“近岁茶名细者有雀舌、莲心、金芽,次者为下白、为走林、为罗公,又其次者为开园、为软枝、为大号,名号殊而一。”这种由“雀舌”而知形状、由“金芽”而知色泽,与“形如雀舌之状、色如象牙而黄”的黄山毛峰极为相似。

高档茶的外形芽多且肥,呈全芽或者一芽二叶,色泽嫩黄绿带金黄;中档茶一芽二三叶,芽叶较肥,色泽黄绿,略带金黄片;低档茶细瘦的一芽三叶为主,色泽呈青绿或深绿色。高档茶清香带花香,滋味醇厚;中档茶清香或略鲜爽,滋味醇和;低档茶香气纯正。

茶曲作品鉴赏


散曲是一种文学体裁,在元朝极为兴盛风行,因此,元代又有茶事散曲的出现,为茶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形式。

李德载的《阳春曲·赠茶肆》小令十首,便是茶曲的代表:

茶烟一缕轻轻飏,搅动兰膏四座香,烹煎妙手赛维扬。非是谎,下马试来尝。

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扫醒破闷和脾胃。风韵美,唤醒睡希夷。

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龙团香满三江水,石鼎诗成七步才,襄王无梦到阳台。归去来,随处是蓬莱。

一瓯佳味侵诗梦,七碗清香胜碧简,竹炉汤沸火初红。两腋风,人在广寒宫。

木瓜香带千林杏,金橘寒生万壑冰,一瓯甘露更驰名。恰二更,梦断酒初醒。

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龙须喷雪浮瓯面,凤髓和云泛盏弦,劝君休惜杖头钱。学玉川,平地便升仙。

金樽满劝羊羔酒,不似灵芽泛玉瓯,声名喧满岳阳楼。夸妙手,博士便风流。

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君听取,声价彻皇都。

这些小令,将饮茶的情景、情趣一一道出,虽玲珑短小,却韵味尽出。

张可久,字小山,元曲大家,其作品涉茶者有数十首。

其《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另一曲《山斋小集》:

玉笛吹老碧桃花,石鼎烹来紫笋茶。

山斋看了黄荃画,茶縻香满笆,自然不尚奢华。

醉李白名千载,富陶朱能几家?贫不了诗酒生涯。

春水煎茶,石鼎烹茶。山中生活,数间茅舍,诗酒书茶,逍遥自在,不尚奢华。

杨忠专注茶席十二年


政和县地处闽北武夷山脉中,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顺理成章地,竹制品加工产业便成了政和县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首。

本次政和茶业采访小组刚踏脚政和县,便被大大小小的竹产品广告牌所吸引。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型竹具加工厂,据陪同采访的负责当地茶产业的朋友介绍说,全国70%的竹茶盘均来自政和县。这个数字昭示着,一方小小的竹茶盘俨然成了政和县地方经济的主动脉。它也意味着政和县的竹制品加工早已告别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经营模式,正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稳步前进。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采访到了当地的竹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祥福茶具。此次访问虽短暂片面,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竹产业生产的看法。我们不禁想到,经济的大力推动给竹产业注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而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领头羊、老大哥,竹产品的生产应该也能给同为传统农副产业的茶业界一些指导。

采访的过程很顺利,因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的杨总是一位干练的年轻人,没什么架子,而“创新是生存之道”则是他常提及的一句话。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

“你看看这个桌子是什么质地的?”在展示区,杨总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一款茶席。它色泽庄重,摸上去纹理精细,木质坚硬,具有红木家具般的气质。“这其实是一款仿红木的竹制茶席。”杨总说,“竹子本身的颜色会让人觉得不上档次,所以我们采用进口的抗磨、防水涂料,将竹制茶席打造成与红木家具媲美的仿品,但其成本会比红木低很多。”

创新是祥福的生存之道,早先的竹制茶盘很讲究风格的仿古,雕龙画凤,并配以吉祥的动植物图案。但随着人们消费观点的转变,一线城市和一些新兴城市的消费者更偏好简约风格的茶席。简约并不代表简单,如何让没有珍禽异兽的一方茶盘也不失中国的文化内涵,杨总带领的开发团队为此想了很多的点子。也许是受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启发,杨总的团队开发了竹嵌石的茶盘。竹制的茶盘上配有一方墨石,墨石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用来收藏的奇石。在竹制茶盘里垫上一块墨石,看似简单的搭配低调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市场反应出奇的好,甚至让年轻人也爱不释手。

“其实,竹制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购买产品时总会考虑产品耐不耐用,价格是否实惠。而近十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则是文化消费、意境消费。我们的产品也要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而转变。这也使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开拓是发展的关键

“竹子能加工的产品很多,比如竹筷子、竹席、竹地板,但那些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只专注于竹茶盘、茶席、茶桌等与茶相关方面的生产与开发。”杨总介绍说,“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又是我们的劣势。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竹制茶盘销量非常高,但喝茶不一定必须要配茶盘,而即便配茶盘,也不一定就要选用竹制的茶盘。所以竹茶盘的市场需求量其实并不算大。”

如何拓展新的商机一直是杨总考虑的问题。祥福的优势并不在庞大的厂房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政和,这样大规模的竹制品加工厂有很多,也不乏与竹制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技师。祥福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和创意团队。这就好像苹果手机一样,究竟会有多少人关心手机的加工厂在哪?零部件提供商是谁?大家记得住的只是苹果这个名号和它背后那个无形的团队。杨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既然有一支优秀的设计开发团队,那么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竹制品虽是祥福的基础,可市场才是祥福要服务的对象。按杨总的话说,艺术本身是互通的,雕塑、绘画、音乐,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如果有好的想法,不一定非要用竹子去实现,陶瓷、木材,甚至塑料,自己加工得了的自己加工,加工不了的就外协加工。只要产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就大胆去做,勇于开拓。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

处在“急速扩张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是我在心里给祥福的定位。急速扩张需要人、劳动密集型需要人、手工艺企业也需要人。人才似乎是祥福典型的企业瓶颈,但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杨总之后,他看似早有准备。

“技术性的员工不好招,年轻人又不敢用。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我这里的老员工有很多都是十几年跟着祥福一直走过来的。”杨总说,“我们公司就是一个舞台,公司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大家共同在这个舞台去发挥,我们提倡内部创业,每个人都是股东,绩效达到一定级别的都能享有公司的股份,既然大家共同创业,就都可以享受到企业的经营利润。”

当然,有了目标有了人才,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奋斗,“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专注,我们专注于这个行业已经十二年了,而且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未来五年,我们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来自:中外烟酒茶2012年第7期

《茶可道》


中国人,喜欢喝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性强,正如宋人李觐所说的那样:“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贵穷贱靡不用也。”尽管喝茶之人多,但能喝出情味者少;能喝,且能“道茶”的人,则又少之又少。

女作家潘向黎,喜欢喝茶,且能“道茶”。曾经连续四年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写“茶话”专栏,累而成文,终结为《茶可道》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我读其书,便觉茶香氤氲,唇齿生香;有清风明月,心地爽澈宁静之感。觉得这“闲书”中,每每让人有所得。

得其“识”。识,自然是指有关茶的知识。书中,有关茶的知识,罗列甚丰。诸如,茶的种类、产地、品性,各种茶的制作程序,饮茶的历史渊源,饮茶的环境和氛围,饮茶的种种礼规,茶的命名、分类,茶与水的关系,茶具的赏析等等,不一而足。一本《茶可道》,可以说,是一本现代版的《茶经》,想来,纵是那陆羽复生,读了《茶可道》一书,也定然会啧啧称赏。要紧的是,作者在文章中介绍这些有关茶的知识的时候,不干瘪,不滞涩,正如茶之流淌,有一份天成的韵致。

得其“趣”。好的“闲书”,应当有味,有情趣。《茶可道》正是这样一本好书。情趣,来自作者的博识,来自作者的品位。作者有情趣,其文,才趣味盎然。《茶可道》一书,不仅写茶,更是在写中国,乃至于世界的茶文化。在书中,作者广征博引,诗词章句、文人笔记、地域风俗、名人轶事等,信手拈来,为我所用。特别是“茶人”十二章,写白居易对茶的一往情深,醉翁欧阳修的茶仙本色,赵佶的“风雅绝代衰天子”,张岱对茶的绝妙品鉴等,把文人与茶的关系,写得饱满淋漓,摇曳生姿。读之,觉得满纸生香、生色,文化意蕴,浸透纸背。一书在手,满室芬芳。

得其“理”。理,是道理,是人生的哲理,也是禅理。饮茶,是一件安静的事,是一件风雅的事。一杯一杯地饮着,能涤荡俗尘,能澄澈心灵,能使人有所悟,悟得些人情事理。潘向黎写饮茶的文字,常有所悟,每有妙“理”出焉。例如,她写苏东坡的饮茶,“一盏茶,他痴迷时没人说得过他,等到他放下时,一转身就是如此开阔通透的境界。”哪儿是饮茶?简直就是写苏东坡的执着,和拾得起放得下的人生大襟怀。一把晶莹剔透、包浆的紫砂壶,潘向黎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人生的修炼和境界,她说:“人生的境界,是需要漫长时光的打磨的,年轻的棱角和充沛的元气不能代替漫长的修炼……”恰如那把包浆紫砂壶。类似这样的感悟,悟得的“情理”,文章中,比比皆是。如粒粒珍珠,散布其中,晶莹而光亮着。你的阅读的过程,便成为了一种生命品格提升的过程。

得其“文”。文,是语言,是文脉,是风格。这样闲适的文字,是离不开精妙的语言的。潘向黎的语言,闲适、灵快,淡雅、意蕴,自然舒脱的叙述中,每有逸趣和哲理生发。一路读来,如行山阴道上,枳花积明,明艳烂漫,让人目不暇接,情难以收。禁不住地随着她去饮茶,去闲适,去萧散,去享受人生的快意……

潘向黎说:“关于茶,其实还有许多想写的:茶馆、茶俗,具体品种茶的品赏,中外茶文化的互相影响……‘茶’本身就不可穷尽,茶可道但难以道尽。”潘向黎“道茶”,意犹未尽,我们期待着她继续“道茶”。

紫砂壶鉴赏与收藏


宜兴紫砂陶自北宋起源,经历明清两代壶艺先人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华杰出的茶文化陶艺品发展到今天,它不但以它天然的“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而传人,而且沏茶能持茶道“色、香、味”之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历史地继承了宋代茶文化的经典,艺术上兴盛了古代文人雅士对紫砂陶艺的推崇和参与。由于茶文化和陶文化的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历尽了300多年的发展,壶艺日臻丰富完美。可是,有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能叫价几十万元,有些卖茶具的商店,一把紫砂茶壶也就几十元。同是紫砂壶,价格何以相差那么大呢?如何鉴赏和收藏陶艺史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精品,对于每一个熟悉中国茶文化,了解紫砂壶艺和专业收藏者来说,是一门艺术必修课。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等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待清楚与流畅,尚须审视其“泥、形、工、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因此应根据泥土质地,而不是颜色来区分其贵贱好坏。紫砂手感不同于其它陶泥,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而非紫砂物件就如摸玻璃质器物—黏手,近年来时兴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在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为丰富,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紫砂壶是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应为茶道所追求的“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觚菱、梅桩、仿古等等传统造型,皆是时代冲刷后仅存的优秀作品,以今眼光细细打量,其仍在闪光。

三是“工”:紫砂壶在“工”上,融汇了国画大写意的豪放。在点、线、面三元素上,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无半点含糊。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在这里作者的个性、风格、气质得到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

四是“功”:“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在讲究造型的形式美时,容易忽视其功能美。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用紫砂茶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紫砂茶壶久经使用,壶壁积聚“茶锈”,以至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由于紫砂茶壶冷热急变性能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所以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另外紫砂茶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因此,紫砂壶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

除了这些,和字画、陶瓷等收藏品一样,紫砂壶收藏也有“名人效应”,名人制作的壶与非名人制作的壶在收藏价值上有天壤之别。市面上的紫砂壶有的是经济实用,制作简单,成本也较低的一般茶壶;还有是选料精良、精雕细琢、出自名家的工艺品紫砂壶,因此收藏宜选后者。(摘自《收藏参考》)

昆明九道茶


昆明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鉴赏绿茶茶艺十二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