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因为土地、气候、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饮用的茶叶和流传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习俗。就算是和我们毗邻的日韩,关于茶也有着不同的讲究和运用。

韩国人也喝茶,但大都喜欢饮食茶,喝绿茶或红茶的人不多。朝鲜半岛在新罗和高丽时代,王公贵族中盛行喝茶,但种茶被加以重税,百姓无缘问津。不过,穷人自有穷人的办法,用煮米饭剩下的锅巴做成米茶,以享饮茶之乐。韩国人主张医食同源,故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茶,如人参加蜂蜜的人参茶、生姜茶、枸杞茶、桂皮茶、木瓜茶、柚子茶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每年于5月25日举行的茶文化祝祭,这一天也是韩国的茶日。其主要内容有韩国茶道协会的传统茶礼表演,如成人茶礼和高丽五行茶礼以及新罗茶礼、陆羽品茶汤法等。

成人茶礼是韩国茶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具体是指通过茶礼仪式,对刚满20岁的少男少女进行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其程序是司会主持成人者赞者同时入场,会长献烛,副会长献花,冠者(即成年)进场向父母致礼向宾客致礼,司会致成年祝辞,进行献茶式,成年合掌致答辞,成年再拜父母,父母答礼。这是韩国"礼仪之邦"对礼节的至高重视,借此来培养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

日本茶大都是绿茶,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

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如樱花茶,清水中漂几朵腌渍的樱花,美则美矣,但与喝茶是两回事。据说元旦饮之,一年无病无灾,当然,这只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期待的美丽传说。最近,日本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中国茶,很多曾一度痴迷于葡萄酒的二三十岁的男性也成了新的"品茶一族"。

cy260.COm小编推荐

西藏茶俗文化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

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的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种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对多数人而言,真有另开生面之感。不过,按当地的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口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的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着比其他民族喝茶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每天喝茶多达20碗左右,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锅口直径达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阿富汗茶俗文化


按阿富汗人的习惯,凡有亲朋进门,总喜欢大家一起,围着茶炊,边煮茶、边叙事、边饮茶,这是一种富含情趣的喝茶方式。在阿富汗乡村,还有喝奶茶的习惯。

阿富汗,古称大月氏国,地处亚洲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笃信教义,尊重传统,提倡禁酒饮茶,把茶当作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所以,常常聚会饮茶,以沟通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和睦之风。

阿富汗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少吃蔬菜,而饮茶有助于消化,又能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因此,茶是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阿富汗人红茶与绿茶兼饮。一般夏日以喝绿茶为主,冬天以喝红茶为多。街上也有类似于中国的茶馆。用当地人称之为“萨玛瓦勒“的茶炊煮茶。喝茶多用黄铜制成,圆形,顶宽有盖,底窄,装有茶水龙头;其下还可用来烧炭,中心有烟囱,有点像中国的传统火锅。

上述介绍了阿富汗的绝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提倡禁酒饮茶。阿富汗的饮食以牛、羊肉为主,少吃蔬菜,而饮茶有助于消化,又能补充维生素的不足。阿富汗人红茶与绿茶兼饮。

徽州茶文化与徽州茶俗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高山茶类,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白岳黄芽”、“黄山绿牡丹”、“黄山银钩”、“金山时雨”、“歙县花茶”、“休宁松萝”、“太平奎尖”、“竹铺大方”、“紫霞莲蕊”、“石墨茶”、“香风茶”、“茗洲茶”……都为茶中珍品。

徽州茶文化涉及茶道、茶文艺、茶礼俗、茶饮习、茶建筑等与茶有关的文化活动,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于一体,集经济、宗教、思想、民俗、医学、旅游、园艺、食品、陶瓷工艺于一堂的文化现象。徽州植茶始于南朝,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箸、竹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茶道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三至五克为宜。8、洗茶。用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为礼。11、闻香。约3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沁人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泼墨作画以助茶兴。

文士茶以儒雅风流为特征;富士茶讲求高堂花厅、茶具华贵、茶形精美、气度豪华,注重气派、享受,因为徽州多徽商,拥资千万、老归乡里者比比皆是;农家茶注重内美不重外形,讲求真诚,乡土气息浓郁;道家茶以齐云山为本土,敬天祈地是道家茶的思想特征,寄情返朴归真。每种茶道都有几道乃至数十道讲究的表演程序。宋代史志学家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徽州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才经昨夜雨,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

在徽州人生礼仪中,尚有“三茶六礼”的婚俗,“三茶”即接待宾客时必备的清茶、枣栗茶、鸡子茶。在徽州民间,采茶歌、采茶戏、采茶舞、茶民谣、茶传说故事广为流传。黔太古道羊栈岭茶亭上曾有一副清代汪谦予撰写的楹联:“南南北北,总须历此关头,且坐断铁门槛,办夏水冬汤,接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上天下地;东东西西,阿谁瞒了脚跟,试竖起金刚拳,敲晨钟暮鼓,唤醒眼耳鼻舌身意,六道众生吃饭穿衣。”楹联74字,将佛像、禅理、人生、茶亭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如参禅偈。

说徽州文化必谈徽商,徽商曾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而茶商又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862年,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一文中记载,当时祁门县山上遍植茶叶,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靠业茶为生,每年二三月新茶上市,茶商云集。明清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清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七家、茶庄百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著名的茶商有汪晋和、王云翔、吴荣寿等。在歙县古村昌溪,“吴茶周漆”曾名扬天下。

“祁红”,条素清秀,色泽乌润,泡在杯中汤色红艳明亮,入口醇厚甜润。“屯绿”外形匀称,结构严谨,冲泡时色泽灰绿淡润,汤色清郁,味浓醇爽。“黄山毛峰”更是茶中之极品,形似雀舌,峰显毫秀,色如象牙,片片金黄,香味清雅,汤色明亮,冠压群芳。相比较起来,“太平猴魁”则既不先声夺人,也不标新立异,以一种含蓄的内在的力量,品质拔萃,色香味超群而“夺魁。”其外形两叶包一芽,平扁挺直,宛如橄榄枝,叶面苍绿匀润,背显脉藏,又如云追月。入得杯中冲泡,忽然间“刀枪云集”、“龙飞凤舞”,芽叶成朵,香气袭人。经久耐泡,余味无穷。据《徽州府志》载,徽州种茶,“始于宋之嘉祐,兴于明之隆庆”。许次杼的《茶疏》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徽州茶历史悠久,传世的文字记载就有一千二百多年;徽州茶品种繁多,在中国十大名茶的行列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均榜上有名;徽州茶品质优良,香高味醇,营养丰富;徽州茶殊荣也多,仅祁门红茶就荣获过两次国际金奖。徽州茶文化更是积淀丰厚,历朝历代的茶诗、茶画、茶著举不胜举,茶人茶商更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至今仍然熠熠生辉,胡适、陶行知等也是爱茶之人,徽州茶风茶俗更是独树一帜……。在当今中国,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茶资源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凤毛麟角。

西藏饮俗文化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喝酥油茶是很讲究礼节的,大凡宾客上门入座后,主妇立即会奉上糌粑,这是一种炒熟的青稞粉和茶汁调制成的粉糊,也是捏成团子状的。随后,再分别递上一只茶碗,主妇很有礼貌的按辈份大小,先长后幼,向众宾客一一倒上酥油茶,再热情地邀请大家用茶。这时,主客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吃糌粑,这种不可多见的饮茶风俗,对多数人而言,真有另开生面之感。不过,按当地的习惯,客人喝酥油茶时,不能端碗一喝而光,这种狼吞虎咽的喝茶方式,被认为是不礼貌、不文明的。一般每喝一口茶,都要留下少许,这被看作是对主妇打茶手艺不凡的一种赞许,这时,主妇早已心领神会,又来斟满。如此二三巡后,客人觉得不想再喝了,就把剩下的少许的茶汤有礼貌地泼在地上,表示酥油茶已喝饱了,当然主妇也不再劝喝了。

由于藏族喝酥油茶有着比其他民族喝茶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男女老少,达到人人皆饮的程度,每天喝茶多达20碗左右,很多人家把茶壶放在炉上,终日熬煮,以便随取随喝。当地有一种风俗,当喇嘛祭祀时,虔诚的教徒要敬茶,有钱的富庶要施茶。他们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所以,在西藏一些大的喇嘛寺里,往往备有一个特大的茶锅,锅口直径达1.5米以上,可容茶水数担,在朝拜时煮水熬茶,供香客取喝,算是佛门的一种施舍。在男婚女嫁时,藏族兄弟视茶为珍贵礼品,它象征婚姻美满和幸福。

领略武夷山茶俗文化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福建武夷山,不仅山水迷人,而且此间“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以及山间绿茶同样令人齿颊留香。与中国其他茶乡相同的是,这里也有历史悠久的茶俗。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功夫茶——十八道茶艺,还有散落在民间各种风格迥异的茶俗。

武夷山的农村有着一种普遍的茶俗一“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了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敬茶则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

流传千年妇女茶俗。由当地市区驱车北行,至吴屯乡红园村下山庙桥头下车,徒步行过蜿蜒一公里的石块与鹅卵石村路后,上午十时,记者来到当天摆茶主人——六十九岁的祝树芹家中。只见满头银发的她正在门口热情招呼同村姐妹进屋入席,而厅堂内圆桌上已依序摆好十副碗筷,茶点则是甜槠、豆渣饼、地瓜干、南瓜籽等十余式农家小吃。

祝树芹老人介绍,这一习俗的形成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然起源年代无从考证,但这种习俗在她婆婆的那个年代就很普遍。她说,以前在农村,男人上山下田做活,妇女忙完家务之余,相互串门聊天,消闲遣兴,其间配着茶水和农家小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俗,成为妇女聚会话家常的一种形式,于是,这种聚会由母带女、婆带媳而得以一代一代相承。

武夷山盛产茶叶,人们自古就流传着用茶汤沐浴的习俗。据说,浸泡在弥漫着香味的茶汤中,不仅能使皮肤滑爽清净,通体舒畅,而且还有防御疾病的功效。在闽北的武夷山茶区,人们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古时有一年夏天,武夷山区发生瘟疫,人畜死亡惨重,首领武夷君率百姓向玉皇大帝祈求消灾,感动了南海观音菩萨,遂唤七仙女下凡,从玉池取些圣水,点化在九龙窠岩壁上的3棵茶树上。是夜,山民们梦见一位面黄肌瘦满身疮痍的老太婆,用岩茶烧水沐浴,结果返老还童,变成冰肌玉肤、体态轻盈的少女。次日,人们纷纷用岩茶沐浴,果然疾病全消。为感谢岩茶的救命之恩,武夷君率众敲锣打鼓,为仙茶树顶礼膜拜,并将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这就是著名的“大红袍”良种名称的由来)。从此,武夷山区开始了茶浴的习俗。

西藏的茶文化与茶俗


西藏有“世界屋脊”之称,茶叶是当地人民补充营养的主要来源,因此成了西藏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食品。目前,西藏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达15公斤左右,为全国各省、区之首。

藏族饮茶,有喝清茶的,有喝奶茶的,也有喝酥油茶的,名目较多,喝得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所谓酥油,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竹桶内,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至于茶叶,一般选用的是紧压茶类中的普洱茶、金尖等。酥油茶的加工方法比较讲究,一般先用锅子烧水,待水煮沸后,再用刀子把紧压茶捣碎,放入沸水中煮,约半小时左右,待茶汁浸出后,滤去茶叶,把茶汁装进长圆柱形的打茶桶内。与此同时,有另一口锅煮牛奶,一直煮到表面凝结一层酥油时,把它倒入盛有茶汤的打茶筒内,再放上适量的盐和糖。这时,盖住打茶筒,用手把住直立茶筒并上下移动的长棒,不断催打。直到筒内声音从“咣铛、咣铛”变成“嚓咿、嚓咿”时茶、酥油、盐、糖等即混为一体,酥油茶就打好了。

打酥油茶用的茶筒,多为铜质,甚至有用银制的。而盛酥油茶用的茶具,多为银质,甚至还有用黄金加工而成的。茶碗虽以木碗为多,但常常是用金、银或铜镶嵌而成。更有甚者,有用翡翠制成的,这种华丽而又昂贵的茶具,常被看作是传家之宝。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茶具,又是人们财产拥有程度的标志。

民俗文化:茶山情歌,茶俗歌谣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

《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

《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省崇州市的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子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茶文化:茶俗、婚俗、温汤浴


旧志载:“武宁为县,僻在万山中……其俗淳朴,其民力本。”乡风纯正,民俗淳厚,凡待人接物、婚嫁寿丧、节日喜庆,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茶俗:香茶一杯迎客来

凡是到过武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你进了门,主人必先奉茶一杯。茶有菊花茶、芝麻豆子茶、炒米茶、玉芦茶、薯砣茶等等。

泡茶用的菊花既非供观赏的盆菊,也非药用杭菊,而是植于田边地畔茶园篱下的“茶菊”。寒露或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农人将菊花采至家中,掐去花蒂,揉碎花瓣,洗净晾干,以盐渍之,装入罐中压紧封口,数日后便可用泡茶,储藏经年不坏。菊花茶有以单一的菊花入茶的,也有拌有多种佐料,较为普遍的是以桔皮冼净晾干,剪成细粒,再以芝麻相杂,与菊花一同盐渍储存,冲泡后杯中橙红与青白相间,色味俱全。

炒米茶俗称“米炮茶”,以糯米浸泡晾干,放入大锅内爆炒,加熟黄豆拌和,饮时用温开水冲泡,放糖或放盐,既能充饥又能解渴。行旅客商或外出求学多以此作干粮。平时家中也多有储备,尤以春节前后为最,多以此茶待客。

薯砣茶为武宁特有。秋冬时节,山背人把地里红薯收回家,洗净切成小小四方块,或是鲜薯砣,或是晒干蒸熟又晒干储藏的干薯砣。煮熟后撒上熟芝麻、花生米,碗面上飘着几片茶叶,味道特别,乡风独醇,是山背人待客的头道茶。

婚俗:大红花轿娶新娘

俗称结婚为红喜事,除大操大办外,整个过程如纳采行聘、择吉迎娶、拜堂成礼,均须按祖传的规矩办事。男女双方经月下红媒牵线,男方将议定聘礼择日送至女方,互换生庚八字,称行聘、纳聘,一经行聘,终身已定,不能改变。行聘后,由男方选择迎娶日期,附礼送至女家,女家回贴应允。届期,新郎伴随花轿到女家迎亲,富裕之家请人出一上联贴于轿门,由女方对出下联。新娘上轿由其兄背上轿,不能踩娘家土地,并由其兄弟伴送。上轿前娘家女客集于房中,与新娘一道边劝边哭,谓之哭嫁。吉时一到,举行拜堂,先跪拜天地祖先,继拜父母亲戚长辈,受拜者赐与红包,夫妻交拜后酒筵正式开席。

三日回门,必备礼物。在娘家夫妻不能同床,分开就寝。感情深者或农村正值农忙季节,住宿一晚即归。

汤池浴:温泉水滑别样情

九宫山下有一处温泉,水汽蒸腾,热浪翻滚,清人傅燮鼎曾赞曰:“乾坤造化炉,水火神仙气;丹灶冷陶姚,山阳泉自沸。”该温泉主要分为两处,相距300余米,上面的泉池叫上汤,下面的泉池叫下汤。当地人不论季节时令,均以洗温泉浴为赏心乐事,流传下种种风情乡俗。

上汤大汤池,有四五十平方米,水质清滢,水温适宜,特别适合洗浴。每日傍晚,山里人吃过晚饭,男人手拎一条大浴巾,慢悠悠踱至汤边。女人则携子扶幼,挎篮衣裳,紧随其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满汤的人头,满屋的喧哗。捣衣声,笑骂声,混成一片。

我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茶俗


壮族“甜茶”是壮族人民的传统饮品,有很多讲究的茶礼。壮族男青年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时,姑娘就给他敬一杯茶。如果茶中放有糖,男青年饮“甜茶”,就表明姑娘同意了;如果没放糖,则表示不同意。这种表达的方式,既特别又含蓄。

佤旗“苦茶”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叶,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为止。然后等茶凉到一定温度,一口气喝下。茶水苦涩难忍,但喝后顿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

苗族“花茶”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种图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为表达对贵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类的花茶片。花茶还是苗家青年恋爱中的传情物。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给小伙子的花茶里,有两片“并蒂荷花”和两片“喜鹊对鸣”,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则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宝茶”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临门的贵宾。这种茶掺有杏干、桂圆、荔枝、葡萄干等,喝起来香甜可口,有滋阴润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东乡族“盖碗黄茶”东乡族同胞用“盖碗黄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铜壶(或瓦壶)将茶煮沸后,在盖碗里放一小块糖和一点具有松香味的黄茶,在客人吃饭或坐在炕上谈天时,即献上盖碗黄茶。

白族“烤茶”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贵宾。有宾朋来访时,主人就把从山上采回的鲜茶放在砂罐里,边烤边摇,待茶叶烤到发出清香并泛黄时,便用沸水冲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双手举杯,敬给客人。

藏族“酥油茶”其做法:把茶砖切开捣碎,加适量的水煮沸后滤出茶渣,调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宾客来访,全家在帐蓬外恭候,待客人进帐坐定后,女主人即双手缓缓捧上酥油茶敬给来宾,使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彝族“腌茶”这是云南山区的部分彝族同胞喜爱的一种“茶”。将采下的鲜茶放入灰泥缸中,边放边压,直到压满,最后用重盖子压紧,数月后,即制成味道独特的“腌茶”。

蒙古旗“奶茶”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成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他们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腹地,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人口众多,除汉族之外,还有彝、藏、羌、苗、土家等,民俗现象纷繁复杂。“天府之国”核心的四川盆地,又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是我国栽培茶树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四川人在其农耕劳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俗,日常交往的社会活动中,产生、流行了为人们沿习和传承的民俗茶俗。

四川民俗茶俗现象丰富多样,生动有趣,四川民间文学中的古蜀神话、各种传说、故事以及民间歌谣、谚语、《竹枝词》、方言、歇后语的洋洋大观,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世代流传的语言艺术结晶。本文仅以四川民间口头文学文艺流传的茶俗文化,作一个横截面的实录,概述四川民间文学中茶俗文化。

一、文化起源神话——神农吃茶

都江堰(即灌县)市是四川西路茶的主产区,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中流传着神农时,人们在树木里啃野兽肉,弄得肚皮发胀。一天,神农睡在树脚下,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水水,肚皮不那么胀了,他伸手捋把叶叶来嚼很涩嘴,却可消饱胀。从此就有了神农尝百草得“涩”而解毒的神话。这个反映自然天象的神话,表达了人们对神农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都江堰青城山天师洞还存有唐代石刻神农像,祠祀至今。

二、四川名茶的传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就以盛产茶而著称于世。蒙顶山为蜀郡种茶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茶的发祥地。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盛产名茶,并与宗教结缘,民间流传着很多名茶的传说。

1。“仙茶”的传说

相传西汉末年,邑人吴氏理真,在蒙顶山即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采制成茶泡饮能治百病,七株茶被人称为“仙茶”,后来取名为甘露茶,茶树历经一千多年,七株“仙茶”,在蒙顶山现存的汉碑和明清两代石碑上均有记载。

2.鹤鸣仙茶凝如鹤

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层层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据传,道家张三丰在鹤鸣教书时,听人讲鹤鸣山的茶唯白鹤停歇过的那棵才是好茶。三丰找到歇过白鹤的茶树并打上记号,第二天采下树叶制成茶,抓一点放进碗里,用开水冲泡后,看见茶叶漫漫张开,变成一只一只象在飞的白鹤。突然从茶碗中飞出一只,变成一个童谚鹤发的老头,飘然不见了。三丰就采这棵茶树籽,种遍鹤鸣山,制成茶不献官,却把茶叶分送给山民,治好了不少人的疑难怪病。后来,老翁度张三丰成了神仙。鹤鸣山茶被朝廷饮定为贡茶。

3。雾中山茶和八功德水的传说

清朝有位皇帝,三十多岁头上长出几根白发,令御医在一年之内主其白发转青,不然,要砍头问罪。御医用尽药方,仍不见效。有天晚上,他梦见一个和尚指着西方,比着“八”字。经僧人解梦,是说西方道教圣地西蜀晋原县开化寺后山上长的茶树,制出的茶叶能除病益寿,“八”字指山那股八功德泉水。泉水泡雾山茶,皇帝喝了,白发就能转青。御医照此办理,服用后,果然白发转青。皇帝册封八功德水为神水,御定雾中山茶为贡茶。宋代诗人陆游在蜀州作官司时品尝此茶,赋诗一首“少逢重九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中生白发,瓦炉独式雾中茶”。明代新都学者杨升庵赞此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的特点,因此为名。

4。抗贡茶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来峨眉山,把茶籽种在山上,还教山民管理茶树的方法。从此,峨眉山上就有了茶树,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农摘下茶叶制成香茶,紧结纤秀取名“峨蕊”,扁直形如竹叶取名“竹叶青”,游客们喝了赞不绝口。

一年,康熙游峨眉山,喝好茶,降旨每两年向皇宫进贡一次。到时百姓们不能采摘,守着茶树哭泣。一位身穿绿衣姑娘见状,说她有办法,将手中白纱巾在茶树上一绕,茶树全变成了白枝白叶,县官司派人采摘制成,康熙一见大怒。不送贡茶时,茶树又转青,又制出香茶,康熙听说,令全部砍光。等砍树人一走,百姓就给茶树除草、培土、施肥,第二年长得茂盛青翠,百姓又喝到香茶。年复一年的砍,百姓们年年培育茶树,一连砍了九年,而且还连根挖,当挖一棵老茶树时,挖一下,长得高,象一把伞,结满很多大茶果,县令叫用刀快砍,茶果象雨点往县令头上落,这拨人逃之夭夭,从此再也不敢来砍茶树,人们就叫那棵老茶树为“抗贡茶”。

三、青城茶和花茶的故事

这些故事与传说不同,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情节多属虚构,时间也不确定,是属狭义的故事。

1。青城茶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安禄山叛军打入京城,唐明皇带妃子慌忙朝成都逃跑。故事讲述杨贵妃被逼处死后,唐明皇在梦中见到他心爱的妃子,在青城山献茶请他品尝,皇上见汤色碧绿,芽叶直立,清香扑鼻,茶水不浑不酽,闻到就觉得神清气爽,喝了周身有活气,连说好茶!梦醒后,叫随从找当地最好的茶农,连夜赶制这种茶,皇上封这为青城茶!青城茶早在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宋代著名的“味江茶园”就建在青城。

2。花王与茶姑的故事

四川从明代起开始制花茶,成都人喜爱喝茉莉花茶,流传着一则有关茉莉花茶的故事。相传,古时龙泉驿东山一带,从大面铺到海螺寺遍栽茉莉花。入夏,纵横几十里花香不断。一天,有人看见石经寺附近的茉莉花丛中,走出一个玉一般洁白,冰一般晶丽的一王子,被称为“人间第一香”的花中王子。

龙泉山的云雾山中,生长着茂密的茶树,每到夜晚,林中便走出一群茶姑,嘻嘻哈哈边走边笑,手拉着手结伴追赶茉莉花王。撵上后,王子热情欢迎茶姑,在她们的青丝的鬓发边插满芳香的花蕾,久香不断。后人咏叹:“茶情偏与夜相投,心事鬓边羞。薰醒半凉梦,能消几个开头?风轮浸卷,冰壶低架,香雾飕飕,更著月华相恼,木樨淡了中秋”。成都人爱饮茉莉花茶,大概和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无关系。

四、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为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生活的直接感受,其形式简短,通俗易唱,喻意颇为深刻,内容有农作歌,佛句歌、仪式丧礼歌、生活歌、情歌等。四川民间茶俗歌谣十分丰富,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四川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川西坝子“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反映社会底层人生活辛劳的茶俗歌谣有《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两首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艰辛和苦情。在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

3。仪式丧礼茶俗歌

仪式歌是四川歌谣中最为丰富的部分,内容最全面的是婚礼和丧礼歌,《赞采茶诗》详细记述旧时丧礼的程序礼仪。唱词:“为儿亲,去采茶。手提筐,身穿麻。山又高、路又窄,哭哭啼啼往前跨。抬头望,见乌鸦,呱呱叫,叫呱呱,叫的昌儿爹(妈)。前日里爹(妈)为儿,今日里儿为爹(妈),好似反哺乌鸦。奏乐师,实在苦,情你吹个《鸦反哺》。朝前走,过山垭,一派青松乱交加。山坡赶羊羊乱跑,好似猛雨打残花。奏乐师,不要慌,不要忙,请再奏一曲《山坡羊》。回头心胆怕,用手扳住茶树桠。思念儿亲双泪洒,盈筐雀舌,满筐龙芽,采得香茶便归家。曲曲弯弯路,重重叠叠垭。不觉红日渐西斜,急转路三忿。……忙烹茶,自吁嗟,思念儿亲泪如麻。……为采茶,上高册,顾不得山遥路远,急急忙忙往前钻!奏乐师,听得端,请吹一调《行乡子》,壮一壮孝子行颜!抬头望,望无边。岷山顶上接云霞,不怕远,来采茶,手提筐筐往上爬。……提起茶叶回家转,烹此新茶与亲餐。一路之上不敢慢,急急犹如虎下山。奏乐师,你辛苦,请你打起包包锣,擂动牛皮鼓,架起大蟒筒,吹首《下山虎》!”这首仪式丧礼歌产于都江堰。都江堰是四川产茶区,茶农一生在高山上种茶采茶非常辛苦,民间以采茶编成唱词作丧礼司仪歌,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和悼念,直接反映丧礼茶俗文化的歌谣还不多见。

4.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叙述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色彩,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四川茶俗风情的特色,把爱情表现的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有《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把爱情表现含蓄。委婉的有:《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以茶为媒,以饮茶、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美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有: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栏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枇杷茶为四川崇庆县文井江西岸山区所产,树干高十余米,树围数十厘米,史称“尤门贡茶”。这是姑娘们嬉戏唱给小伙们听的山歌情歌。

5.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四川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王婆婆,在卖茶》是一首儿童做游戏所唱的茶俗歌,“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的食指与右手小指迭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唱易记,老少皆宜。

6.佛句茶俗歌

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饮茶。佛句子《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

五、茶俗谚语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方冷语受不得”。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这些反映方方面面的茶俗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其文化意蕴耐人寻味。

六、展言子(歇后语)——短文茶俗文化

四川人说话爱“展言子”,即说话时讲几句歇后语等。歇后语生动有趣,喻意贴切。地方特别的言子,指由某一地方特殊的而又为这一带人熟知的人、事、物而产生的言子,多在言子产生的地方流行。四川什邡李家碾有个茶社名为“各说各”。人们便展个言子为“李家碾的茶铺--各说各”。“铜炊壶烧开水泡茶--好喝”。“茶壶里头装汤元--有货倒不出来”。“茶壶头下挂面--难捞”。“茶铺搬家--另起炉灶”。“茶铺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等等。

七、竹枝词茶俗歌

竹枝词流行于四川等地,在唐时,由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变发展而来。自刘锡禹据民歌改作新词后,内容多写当地风情和男女爱情,盛行于世。此后,各代诗人写《竹枝词》的很多,也多咏当地风俗。南宁范成大也作《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此茶俗歌采用四川奉节的民歌竹枝词这种形式来描写采茶的大忙季节,白头老媪与背着孩子的黑头女娘都上山采茶去了,充满了农村的生活气息。清末民初人邢锦生《竹枝词》:“萧条市井上初灯,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四川曲艺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边品茗边听书。清末,成都开始兴建以演戏为主的茶园,同时供应茶水点心及列饭。随后戏班纷纷以茶园作演出场地,冯家吉在《锦城竹枝词》中吟道:“梨园全部隶茶园,戏目天天列市垣。卖座价钱分几等,女宾到处最销魂”。当时茶园还专辟有女宾席,挂帘遮掩。

八、四川土话——茶谷方言

四川话像川菜一样,带有浓厚的“川味”,在四川范围内,十分通行。川味茶俗方言种种:

涩:茶。杨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上艹下“讠殳”]。”即涩。

酽:浓。酽茶解油大。

蒙蒙:膜状物。隔夜茶,起蒙蒙,不能吃。

幺师:茶堂馆。旧日称茶铺、旅店之招待员。“楼上客,楼下客,听我幺师办交涉;幺师!掺开水”。

幺店子:农村的路边小店,卖日杂用品及茶水小吃,也供行人歇脚。

栈房:旅馆。“栈房头茶水齐备,请各位银钱自理。”

呷茶:吃茶。“种田栽秧要呷茶。”

喝茶:品茗闲谈。“二天没得事,口子上喝茶。”

烹香:喷香。“茉莉花开了,烹香。”

拿烟倒茶:旧时一般待客套数。“拿烟倒茶招待客人。”

开:冲水数遍。“茶要喝三开”;付钱,“这茶钱我开了!”“才喝一开”,是指时间较短。

炊壶:茶炊,亦叫“炊炊儿”。炊壶烧的滚开水。

打围鼓:川戏清唱,又名“唱炊儿”。“茶铺头还是那堂人在打围鼓。”

讲理:在茶馆请众人评理调解。“两家都认了人在口子上茶铺头讲理。”

叶子:叶的称谓。“把水先冲进茶碗先发一下叶子。”

白:无色。“掺过几次水后茶水已无色白了。”

九、艺文茶俗

1.川剧《踏伞》

川剧是四川地方戏曲,流行于四川及邻省地区,颇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在众多的川剧剧目的唱词中又多吸收了四川民间谚语、口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乏茶俗茶情。川剧《踏伞》中,书生蒋土隆为探询仕女王瑞兰是否婚配,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白:“大姐,可曾用过茶?”“兵荒马乱,哪来什么茶哟”。“我是问婆家下的聘茶”。显然土隆所说的茶,不过是婚聘的代称罢了。聘礼中必有茶叶,叫“下聘茶”,女方接受叫“受聘”、“受茶”。这是所谓“吃茶”,则表示这个女子已经许配人家了。

2.以《茶馆》为题材的艺文作品

四川茶馆,有茶,有座、有趣;川味、川风、川情。文学艺术家是引播茶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围绕四川茶馆茶俗文化,写出和画出生动有趣的众生相,反映了四川浓郁茶俗风情。

著名短篇小说《在其香居馆里》,是现代著名四川作家沙汀在抗战时期所发表的作品。《茶馆里》一文反映四川茶馆里的风俗茶俗,写到讲茶,是说人们发生了纠纷,往往在茶馆里吃茶讲理;茶客:“拿碗茶来,茶钱我给了”。堂倌提着茶壶穿堂走过,兴高采烈叫道:“让开点,看把肥脑袋烫肿!”多么形象生动的描写。

茶馆茶俗画。四川新津画家曹辉,他的茶馆茶俗画,浸透了四川民情风俗,画四川农村老百姓的生活,质朴、粗犷、乡土气十足,茶馆中的人物大众化、平民化,情趣朴实,在帆布上画的18幅四川道地的《茶馆》画,震惊巴黎画坛,十分生动地展示出四川茶馆的情态风貌,是四川茶馆茶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可以说画中有茶,茶俗中也有画。

综上所述,文中所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茶俗作品,是人民群众口头文学的瑰宝,它带着泥土的芳香,集中了群众的聪明才智,质朴简明,明朗欢快,诙谐有趣,反映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流传在民间口头文学文艺茶俗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四川历史文化中的精碎,是四川茶文化产生形成发展的根基。

这些茶俗文化产、流行和传习属于民间并达到民间的认可,为人们所共同沿习和传承。茶俗文化一直流传于四川人民群众之中,保留着巴蜀文化的特性,透视出四川悠久的种茶、饮茶史,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文化心理,直接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

四川民间文学中的茶俗文化,是民间自然积淀起来的文化现象,是人们心态的折射,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异性,既十分古老,又打上时代前进的印记。四川茶俗文化在民间文学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为四川茶文化增添丰富的内涵,也是研究四川茶文化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料,是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丰富宝藏。

四川茶俗文化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俗文化的形成和茶叶的传播有直接关系,四川茶俗中的民间口头文学文艺的吟唱、传播,使饮茶在民间百姓中广为普及。四川茶文化渗透进茶俗文化、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四川茶俗的演进史,其实就是一部茶文化传播史。

傣族的茶文化与茶俗 傣家三味茶


竹筒茶是傣族居家茶,过去一直是傣家人招待进入家门的客车人用的,物质时代,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就是竹筒茶也不例外。在一些餐厅,一些茶楼,都有美丽的少女给你泡制竹筒茶,只是每一次端给你香味袭人的竹筒茶,都得付不少的小费。

花茶是傣族同胞又一味茶,也是到西双版纳的游人心醉的一个饮品。傣族同胞制造花茶的桂花主要有金桂、丹桂、银桂。桂花香气淡雅,常常能随风飘荡,往往有一树桂花一村香的说法。桂花香味浓厚而高雅、持久,无论制绿茶、红茶、乌龙茶均能取得较好的窨花效果,是一种多适性茶用香花。傣族同胞爱花,小卜肖的名字大多与花相联,节日里的头饰不是金银玉器,而是一束精当的鲜花。就是在喝茶上,男人也把花置入其间,让花香醉到心上,把花的容颜留在心间。于是随着桂花的入驻,茉莉、玫瑰等花也被人纳入茶叶,在民间的杯里,还是高雅的席宴,都会看到花在香茗里的芳踪,都能闻到春天在水里的味道。

傣族同胞喝花茶,很有讲究,老人喝的是桂花茶,年轻人喝的是茉莉花茶,谈恋爱的人喝玫瑰茶,而桂花茶又都分了级别,金桂是上等品,只能年纪大的人喝,银桂是次品,一定岁数的人就可以喝,丹桂更差一砦些,只要结了婚都可以喝。茉莉是结过婚的女人喝的份,玫瑰茶就只有年轻人用了,不论小卜肖还是小卜冒,初约的地方一定要用玫瑰茶,就是谈不到一块,也要在玫瑰茶与玫瑰茶的交杯里分手。

柠檬茶,其实是爱情茶,是傣家“三味茶”里最烂漫的一味,也是最让游客难忘的一味。有一篇小说是写西双版纳爱情故事的,名字叫做《伤心柠檬茶》。故事讲的是一个上海知青,在喝傣家小卜肖泡制的柠檬茶后爱上了泡茶给他喝的小卜肖,后来结婚,再后来却随着许多上海知青回到了上海,把当年那个给他泡制柠檬茶的小卜哨丢在版纳。日子象澜沧江水,一刻不停地向东流去,流走了他们的爱,也冲散了一个家庭,当某一天的黄昏,这位已是某公司经理的上海知青来到一家茶楼,喝了一杯柠檬茶之后,竟然哭了,他回到西双版纳,人回来了,最后他竟把他的公司也搬来了,在澜沧江一步一回头的地方,他的事业得到发展,他的爱情重又蓬勃生机。

美丽的西双版纳种植着许多柠檬树,每一个果子都能泡出一对恋人。柠檬茶一般是招待游客的,一杯柠檬茶想留住那些热爱象脚鼓的客人。

柠檬茶讲究柠檬要鲜,茶叶要精,最好以红茶为主。茶汁出来时用杯盏盛之,然后再添加时鲜柠檬汁,最好加点糖,这样喝起来酸甜可口,解渴解谗。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一味最上等的饮品,如果茶馆里专项经营柠檬茶,那里决对是一个情人相会的场所,因为,柠檬的味道酸涩而泛甜,正好与情人的味道一样。

新加坡的茶俗


东南亚新加坡,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喝茶也反映出其多元文化的一面,新加坡既有新颖的“敬茶”风俗,这是新人结婚时必须要行茶礼的习俗,这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也有别具一格的“肉骨茶”风俗,现在小编为你详细讲解。

当新娘随新郎离开自己的家时,通常由一名女傧相和几名“姐妹”陪伴;有时也可能有一位女方年长的亲友随行,以代表女方家庭。

当新娘抵达新郎的家(又叫“过门”)以后,这对新人要向男方的长辈“敬茶”,这一风俗的意义在于:表明男方接受新娘作为自己家族的新成员;在我国政府颁布《妇女宪章》规定每对新人必须前往婚姻注册局注册之前,这一“敬茶”风俗是受承认的合法婚姻的证据之一。

而在信奉佛教或道教的华人家庭,新娘进入婆家时须向佛祖或家中供奉的其他神明敬献红枣茶,接着必须向祖先敬茶,以求赐福。

随后新郎直系亲属中最年长者(曾祖父母、祖父母及父母亲)就坐在客厅的中央,让新人跪着向他们敬茶(传统做法);但现在普遍上已改为一对新人向坐着的长辈鞠躬敬茶。

敬茶的时候,习惯上由一位亲戚协助添茶,茶杯通常用一个红盘盛放,新郎新娘可选择向每一位长辈亲戚个别敬茶或联合敬茶,为了表示尊敬,敬茶必须用双手。接着还要向叔伯姨舅等长辈以及年长的同辈夫妇敬茶;不过,向年长的同辈(如兄姐)敬茶时,只须站着就行了,每一位接受敬茶着,都会送个红包或首饰给这对新人。新郎新娘向长辈敬茶,实际上是向长辈致敬,再接下来,新郎的较年幼的同辈亲戚也要向一对新人敬茶,表示祝福,同时也意味着接受新娘成为自己家庭的成员;因此,敬茶是华人婚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不论信仰任何宗教,人人都应当遵循。

敬茶过后,新郎新娘和众人即享用茶点或午餐,食品的名称通常都含有吉祥之意,在这之后,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

在过去,新娘是在婚后三天在新郎陪伴下回娘家,然后婚礼才算全部完成,这时新郎会送一只烧烤全猪给岳父岳母大人,表示他与新娘新婚欢愉。如有不满意的事,新郎可以把猪的耳朵或尾巴割掉。当新娘回访娘家时,新娘及其夫婿需向父母亲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敬茶。

新加坡人的肉骨茶风俗:

肉骨茶,就是一边吃肉骨,一边喝茶。肉骨,多选用新鲜带瘦肉的排骨,也有用猪蹄、牛肉或鸡肉的;烧制时,肉骨先用作料进行烹调,文火炖熟;有的还会放上党参、枸杞、熟地等滋补名贵药材,使肉骨变得更加清香味美,而且能补气生血,富有营养。而茶叶则大多选自福建产的乌龙茶,如大红袍、铁观音之类,吃肉骨茶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人们在吃肉骨时,必须饮茶;如今,肉骨茶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食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日韩茶俗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