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2)章:情衷老乌山

大老乌山茶区位于太和谷东侧,与西侧的宝仓山相应,这个区域从古到今都是茶叶的主产区。它逶迤绵亘,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为典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而茶叶作为一种依地理与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灵性之物,就栖息于此。它是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家,也是普洱市著名古茶山之一。

采摘藤条茶

元破大理国后、统一大西南,大量外来移民涌入,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老乌山在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各种外乡人来到深山,与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和睦相处,开荒植茶数年,茶园面积大、古树多、相对集中成片、交通不便,有的茶园直到现今也藏在深山人未识。

随着茶叶的增多,老乌山声名远扬,成为地方名茶。历史上镇沅按板、振太等地盛产食盐,盐、茶是当地的主要特产,人们纷纷到此从业经商、众人涌入,山里就形成固定赶集的山街,马帮也自然成为这里的主角。

老乌山藤条大茶树

佛教在这里建寺布道,如大石寺、和尚寺等。从大石寺过老乌山到抱母井、通威远厅、达普洱府。沿途周边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村寨较多、皆种有茶,现存较出名的有“苦竹山”寨的古茶园。道家也相中此地,到此传道立冠。周边的文立、海子等茶多,找一个区位好的地方,久易成集、定期为街,易马置茶、深山有市,吸引众邦。

和尚寺是老乌山最高峰,这近可达大井、小井、按板井,远上银生城或翻哀牢山“金山丫口”上官道进京。和尚寺旁有一高山湖泊叫波啰坝,湖阔水清、游鱼成群,湖边草甸遍山、谷幽林静。趁山花烂漫的农历四月十六,在此开湖捕鱼、制换新物、结识新人、聚众狂欢,称“鳌鱼节”或“鳌光会”,是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情人节”,是老乌山里一年一度的盛典。

姿态婀娜的藤条茶树

老乌山自古产茶,众人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品种,促进了茶业的发展,整个山“寨与茶为邻、人与茶为伴,山山有寨、林中遍茶”;有一茶种深得和尚所爱,并开园种植,因其不同,被传为“老和尚茶”。

老乌山更因为“一山容两派,两道共长生”而被传扬。老乌山野茶遍山、茶花满谷、茶绕山寨。这里的茶有的叶大如掌,有的叶细及指;有的树直高壮,有的枝繁叶茂、篷及庭院;有的色深似蓝、有的色浅如翠。

老乌山从唐朝便开始人工栽培茶叶,迄今已有一千年多的历史。在老乌山上生长着三株很古老的茶树,为目前在镇沅县境内发现的最高、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极可能还是澜沧江东岸人工栽培的最大古茶树。

它有根部围径达2.68米,茶树高达10.6米多,树冠幅度7.3米×8.7米,在离地1米多的地方有一级分枝6枝,分枝的枝干径超过30厘米(2005年测的数据),是当地现存最大树,人称“茶神树”;每年茶山上人们还定期举行祭典,对其顶礼膜拜,以示尊崇。

老乌山乡村风景

“老乌山茶树王”还有一个有趣而又真实的故事。在大集体年代,大茶树生长在一罗姓的自留地里,生产队定要他家每年交干茶15公斤。

多年后,罗姓茶地的主人觉得不划算,让与他人,就形成地为一家,茶树为另一家的怪象。“老乌山茶树王”树高体壮、叶茂蔽荫,影响农作物生长。一年老罗攀上大茶树砍茶枝,跌落成伤,村民都说:“茶神树、要祭拜,只能采、不能砍”。

几年前茶叶价格起来,为了方便管理,罗家用几十棵古茶树换回来这棵“茶神树”,但茶树的干茶从过去每年能采20多斤,现在只有10公斤左右,仍是老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每年开摘茶叶前,村里人都要去祭拜一番。

“老和尚”大茶树

宝仓山大茶树

早年发掘太和甜茶时就数度拜山,其中之种种让我疑惑不解。2005年、我等几位爱茶人专门请著名茶叶专家肖时英老师进行了系统性考察。老先生一路走走停停,东看看西望望,兴致极高。当老先生看到“老乌山茶树王”时呆住了。大家都不出声,看老先生移步观树,看看摸摸,摸摸看看,一声不出。

许久,老先生才让人上树采花、果、叶。一小伙健步上树,意外之事再次发生,小伙险些跌落,大家都认为茶神发怒。见此情此景,老先生解释说:“山里湿度大、水气高,再加之树体寄生植物太多,使树内小环境的湿度增大,此树又分枝少、杆直立,使得滑上加滑、易跌落,并非茶神作怪。”

之后老先生又讲,茶果满枝,而顶芽不长,是茶树之衰象,是没管养采好的结果。后来茶树主人在老先生的指点下,合理保护,几年后老树发新芽,再现勃勃生机。

太和甜茶传习所

一行下来老先生多多感叹,叹老乌山茶种之丰富,感茶文化之渊源。大家备受鼓舞,后又发现“许家箐”大茶树、尖山“陪嫁老茶树”、“河头藤子茶王”。“老和尚”茶也被命为“老乌紫茶”,掀起了一股寻访老乌之风,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我妻段氏家族久居于此,并在长年茶事之中制出一低苦涩、香甜滑的茶,后被传为“太和甜茶”。再制太和时踏遍青山,情衷于此。

cy260.COm小编推荐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3)传统种植成就了普洱古茶树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本文作者查看藤条大茶树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3)章:传统种植成就了普洱古茶树

古树茶是普洱茶复兴的中流砥柱。很多书有此类介绍,开启了我对古树茶的探求之路。再制太和甜茶时常听老辈讲“人茶相通、闻香识茶、品茗知人”。我把茶比人,用人生来解读茶树。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茶树,自然状态下树形高大粗壮、主杆突出分枝较少、树势伸展开张、叶大芽肥叶间距长,生命力强,千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为众人之所求。认识古树茶就得先认识古茶树。

古茶树并非云南独有,普洱独存,只是社会发展太快,人为的加快了它的消亡速度,人们发现其价值之时已所剩无几。寻之,云南还有,普洱独优。且多遗边、少、老的深山古寨;现存的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滇西南海拔1800米左右山区。这里温差虽大,但季节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相对变化不大,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古茶得以大量存活。还有地偏路远难行人少之地、古道老渡旁,也有留存,如今之名茶昔归。

老乌山茶区

古树犹如而立之人,必有其优。探之,古茶犹如坚持不懈的有准备之人,其性为:根深能吸,体壮能存,蓄势待发;我将从这诠释古茶树。

一、根深能吸,探及本质

乔木型树种的一般原理,树有多高根有多深。根深能及其不及、吸其不及,自养份全面充足,根吸收土壤之中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根植土壤不同,所获不同、所得不同。着重谈谈土壤与水分。

1.土壤

植物学一般范畴的土壤简单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及土壤母质等。表层土壤经亿万年的理化作用,非常适合作物生长,不同成因下的表层土壤厚度不一。深层土壤通常指土壤母质分化形成的,埋于深层、少经理化作用的土壤。土壤母质是指形成土壤的岩石等各类物质。

不同的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土壤特性不同,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古茶也因此不同。有性繁殖,高大粗壮的古茶不但吸收表土壤中的各种养份物质,还深入土壤深层吸收丰富的矿物质,有的还穿透深层土壤,直接吸收母质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所以古茶大树吸收自比小茶要丰富得多,所得更多。种植年代不够的有性繁殖的茶树,树不够高不够大根不够深,自不能很好的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现代茶园高密度无性系繁育种植的台地茶,无主根,穿透能力不强,很难触及深层土壤。即便是年久之后,部分支撑根能触及,效果也不甚理想。加之土壤供给相当有限,更是不佳。

土壤类型复杂,成因繁多,内涵丰富,与茶的关系远比所讲复杂得多,在此不展开。它好比人的主食,吃的不同长得不同结果不同。而矿物质、微量元素就好比各种各样的调料,成就了不同的风味特色。这种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根植不同、吸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物质,所具有代表性的香,俗称为“地域香”;古人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指出茶的生者、适者、上者之地。

老乌山藤条茶树

2.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随水而动。水分不但参与物质的合成,养分的运输,还参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中的水份及土壤含水量,保证了茶树存活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古茶树多的滇西南山河交错,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印度洋暖湿气流顺河而入,随山而升,河谷及迎风面水气充足,降雨丰富,而进入云贵高原印度洋气流多以含水少。

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区,土壤水份及空气湿度相对稳定,年季节变化有规可循,多少代的茶树遗传生长已适应了它的变化,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水份变化,形成一套相应的生长规律。这些年全球气候的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促使气流更加紊乱,极端气候更加明显。改变原有的规律,影响到各类作物的生长。特别是09年开始云南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土壤深层失水严重,又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一个生物连生命所需之水都不够,连命都保不住又何谈产出何谈品质。这也是这些年古树茶的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老乌山晨雾

二、体壮能存,肚大能容

通过树根吸收、制作、合成的各种营养物质被水运送到茶树各部储存待用,并在储存过程中又融合了茶树体的木质本味,形成了不同的香型,输送到各生长部分,而蓄势待发。

不同的茶种品种,由于遗传不同物质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香,被称为“品种香”。茶树由于年龄的成长、树体的壮大、木质化程度的增加、岁月的沉积,所含物质又融入木质本味,形成不同的带有木头味的香,俗称为“老树香”(老枞香)。樟香、檀香、枯木香等,都属这一类型。品种香、地域香、老枞香,进一步融合形成古树韵,让人一闻一品就知何为古茶。

不同茶树品种的木本味自有别。地域香的形成也与土壤、肥力、水分含量、微生物群落极其相关。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极其不同,形成的地域香有所不同。树龄不同、木质化不同、树体不同而形成的老枞香也不同。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茶树风格不同,长势也不尽相同……这各种各样的物质,随着成长大量积存。又在树体内深度融合,随岁月沉淀,而更显风格。

05年认识广东茶人林老先生,他告诉我“砍头断树之古茶不能要”。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之后才明白:“体大能容、肚大能容”。

老乌山层峦叠嶂

三、蓄势待发、顺势而为

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茶也如此。它随着一年的四季转换完成了生命的一次繁衍,只是茶为叶用植物,人们刻意去弱化它春华秋实的现象,而寻求它四季枝繁叶茂。但它不可能逃离自然规律,在长期的生长中被驯化分为:春醒萌发、夏秋持续、冬眠蓄势三个阶段。

在现代茶园里,人们为追求产量,通过各种手段的积极主动补肥、补水、打药、用激素等使它萌发齐整,持续长久,而休眠减缩。但这是催出来的、是人为灌输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并非茶树的自身制造;茶树已轮为的工具,按人们的意志生长发展,完全背离了生命本质,失去生命的意义。

老乌山茶农

低海拔低纬度的茶生长环境好,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微生物繁盛,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得到快速的补充,使它生长期特长,休眠期特短,千年之树也枝繁叶茂。它无需积累太多,自有供给,而且是富足的供给。加之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再加充足的光照,让它合成了众多的芳香型物质。但由于休眠期短,未能充分与茶树木本香融合或融合度不够高,未能产生沉香悠长的古茶,而是形成鲜爽为主的香,如兰香、梅香、百花香、苹果香等等。

高海拔高寒山区的茶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春醒晚、夏秋短、冬来早,休眠长、春发齐、秋收快,使体内物质积存丰富,融合度增加,随着春天气温的上升,茶树的苏醒,蒸腾作用的旺盛,而随春芽一起萌发,使得含有高蛋白多种氨基酸的新芽,融合地域香、老枞香、茶本香,而形成各具风格、更加悠长持久、提神醒脑、沁人心脾的古茶韵。海拔过高、环境过于恶劣,茶树所有的一切都用于生长,用于繁殖,用于保命,不会有好的产生,也不会有产量,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也并非是越高越好,而是一个相对范围。太高,适得其反。

本文作者与老乌山茶树王合影

百年之古茶历经风雨伤痕满身,少了青涩多了厚重,少了冲动多了醇和,没了张狂多了忍耐,兼蓄并举内敛持久,等待时机顺势而为。追求表现,不探本质,错判时局,误跟形势毁其一生;高山之茶最怕“倒春寒”,即将萌发突遇寒流,自芽而下周身被蔫,变色干枯伤及树本……小树、自难抵御。古茶、修枝弃叶,可待来春。

普洱古树茶成为当今之主流,此潮还将长存,但古茶树短期内不会倍增,如何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保护,如何逐步培养新生代古茶树就成了当务之急。

包忠华:将老乌山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在青藏高原的南麓,滚滚的澜沧江冲破横断山脉的阻拦奔腾而下,在其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古濮人在这里种了至少三四千年的茶,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民族。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的临沧与普洱一带有一种云南茶叶栽培史上的奇葩——藤条茶,其是云南先民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古代茶农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的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的制作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茶树采养模式,成为一项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园艺作品,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这种茶树叶片很少,主干和岔枝裸露可见,岔枝上长着几十根上百根又细又软又长的细藤。一根根细藤的下段也裸身无叶,只有藤条尖顶长着几个嫩芽和几片嫩叶,整棵茶树看上去带有一种柳树低垂柔软的姿貌。双江人将这种树上尽是长藤,叶片很少的茶树称为藤条茶。藤条茶是靠人工修整培养出来的,将茶树塑成藤条状,是双江清朝时期已有的养培法。”茶文化学者詹英佩在《茶祖居住的地方:云南双江》一书中对之作了详细的介绍。

藤条茶是云南自古形成的一种传统茶树采养方式,不仅仅盛行于双江的勐库东半山与邦协,还分布在临翔区的昔归与永德、澜沧等地,而在澜沧江的东岸,无量山纵贯普洱市的景谷、镇沅、景东三县,从景东的大朝山东镇开始,穿越镇沅的宝仓山、老乌山,一直延伸到景谷的苦竹山,这绵延将近一百公里的古茶区,拥有20万亩茶地,其中有4万亩古茶树,大多采用藤条茶采养方式,堪称天赐普洱市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

普洱市茶文化学者、天下普洱茶国公司董事长包忠华,在去年底与今年初,数次考察这一带独特的茶叶资源之后,与普洱市茶人李琨合写了《老乌山:茶界的又一匹黑马》一文,提出了将老乌山打造成普洱市第二个景迈山之战略构想,其后又针对景东、镇沅与景谷三县的古茶山打造与宣传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深入规划,以及没有找到自己核心价值之弊端,于今年4月份提出了整合景东、镇沅、景谷三县在无量山系的古茶资源,以横跨镇沅、景谷两地的老乌山为核心,打造老乌山古茶区,并将藤条茶作为最核心的资源与特色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开发与宣传,使之建成“中国藤条茶之乡”。

将藤条茶作为核心名片来宣传,是要冒点风险,同时需要足够的识见与勇气。

为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正名

“茶树不采不发,越采越发,但光采不养,就会造成过度采摘,不但使茶叶品质下降,也往往会大伤茶树元气,甚至会导致其衰亡。云南先民在长期种茶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云南大叶种乔木型茶树的采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产量,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养护手段,保证了茶树的旺盛生机,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藤条茶采养方式。”长期耕耘在种植与加工第一线,对藤条茶有深入研究的普洱市资深茶人李琨说。

建国以来,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普洱茶的传统采养模式被抛弃,采用了追求产量、卖相、嫩度的绿茶化茶园管理模式,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了2003年普洱茶兴起之后,随着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在追求靠产量来换取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茶农面前不堪一击。于是,这几年“过度采摘”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

当云南茶叶摆脱了现代过度干预的绿茶思维,采取了几年黄老无为而治,而治理不了过度采摘之痼疾之时,是不是该回到老祖宗的传统去看一看,有什么可救当今之时弊,这样一来被低估与妖魔化的藤条茶就走到前台。

其实,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李琨说,“藤条茶采养方式的原理跟种果树是相通的,都需要修枝打叶,疏花疏果,松土施肥,老百姓在采藤条茶的同时,进行修枝叶、疏花果的工作,自然会造成满地枝叶的现象。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丰产茶园管理模式、最近流行的不进行人工干预模式与云茶传统采养模式都有其生存空间。比如在追求产量、卖相与嫩度的时代,密植的灌木型台地茶园就大受欢迎,而到了古树茶概念兴起之后尽量少干预,甚至不干预的茶园就深受欢迎。但在利益驱使下,老百姓往往会对茶树进行人工干预,以提高产量,增加利润。这时,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就到了隆重登场唱主角的时候了,因为其兼顾了产量与养树的统一,能让广大茶农学会正确的、科学的干预茶园,在兼顾品质、产量与可持续开发的前提下探讨出云茶产业大开发之全新路径。

将老乌山打造成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不但能为藤条茶正名,也是探索一种区别于自然放养与过度开发利用的第三种茶树开发利用模式。

老乌山拥有全球最大的藤条茶区

4月8日,在景谷县凤山镇文绍村丫口村民小组,也是老乌山著名的大石寺古茶片区,包忠华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老乌山古茶区打造思路。

“我以前在普洱市茶业局工作,镇沅、景谷、景东都到过,都是直接去单个的山头,没把无量山系的“二无量”走通。今年大年初三,我与李琨从景东西北部的漫湾出发,沿着无量山一直向南走,经过的地区属于历史上景东县的西五区、南五区(西五区在如今的景东县西境,而南五区在解放初期划给了镇沅、景谷两县),即沿着漫湾、林街、景福、大朝山东镇、里崴、勐大、振太、小景谷、凤山,用三天时间顺着有茶山的山路走,人们把这条山习惯称为二无量,山的最高顶和核心区为老乌山,为了方便统一宣传打造,我就做主把它统称老乌山古茶区。我们发现这一片区,气候、海拔、土壤、茶树品种、种茶历史类似,最大特点是留养模式为藤条茶,总茶叶面积20万亩,以藤条为主百年以上的古茶有4万多亩,呈现种植密度不高,小区域分布的特点,以老乌山古茶区的名义,打造全球最大的云南传统采养茶区——中国藤条茶之乡。”包忠华说。

老乌山为无量山的一条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老乌山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当地居民以汉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为主。海拔15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降雨量1390—1502毫米。这里有近似的气候、海拔、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通透性好,是生长优质茶叶的好地方。

据介绍,以老乌山为核心的大老乌山茶区南北直线距离60公里,走公路的话将近一百公里,包括景东的大朝山东镇,镇沅的按板、振太、勐大,景谷的小景谷、凤山、民乐,总共7个乡镇。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树龄600到800年,以及苦竹山两棵五六百年的大茶树来看,当地栽茶历史至少在800年以上,而且这些大茶树都采用藤条茶的采法,表明当地早在数百年前就形成了独特的云南传统大叶种采养方式,并在澜沧江中下游两岸推广。

打造云南茶叶第二个景迈山模式

光就茶叶而言,景迈山不是最耀眼的,老班章、冰岛地位在其上,但对茶区进行整体综合性开发,打通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用庄园经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打造最具特色的名片等方面来看,景迈山是云南茶产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具有广泛而深远的范本意义。

构建老乌山大茶区,就是借鉴景迈山模式对古茶山进行综合性的深度开发。

“过去这一带是以县为单位分别打造,景谷打造文山古茶山、秧塔古茶山、南板黄草坝古茶山,镇沅打造老乌山古茶山、勐大古茶山等,多以行政名称为主的山头,分得太碎,不利于品牌推广。在大茶区整体打造之下,可以学习易武茶区的先进经验,像易武大茶区下面推介弯弓、麻黑、刮风寨顶级品牌一样,我们可以在大老乌山茶区之下推诸如文山、秧塔、苦竹山、打笋山、大石寺、和尚寺等顶级名片”包忠华说。

据了解,老乌山,不但拥有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澜沧江从旁边奔腾而过,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之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以及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而且其为银生节度故地,是“茶出银生”的地方,也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自古当地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农耕文化发达,拥有凤岗、按板等多处盐井,多条茶马古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堪称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老乌山大茶区拥有的各种资源并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

当古树茶成为稀缺资源之时,各路资本都去追捧名山茶,台地茶乏人问津,2010年在普洱市政府的引导与大力推动下,景迈山做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将景迈山古茶园周边的上万亩台地茶通过砍二留一进行稀疏留养,并广植覆阴树,禁止施农药、化肥,为之营造类似古茶园的生态环境,通过茶园生态系统的再造大幅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益。

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包忠华认为,在过去追求产量的年代,云南茶园流行的是“低改”(低产茶园改造)模式,而到了追求品质的时代,我们也要提“低改”,不过实质完全不同,是低效益茶园的改造,也就是所谓的提质增效工程。

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代表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最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政府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农药、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药,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景迈山是一米留一株。我们推广老乌山大茶区藤条茶留养模式,留一砍一,把枝条留养,用三到五年来推动这项工作,二三十年后结合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以茶产业为主线,并深度挖掘茶马古道文化,打造云南最大的古茶区,使之成为第二个景迈山。”

包忠华对这项事业,信心满满,“今年春茶价格不理想,景迈古茶500—600元/公斤,生态留养100—120元/公斤,台地40元/公斤左右。而我们老乌山这边,藤条古茶120—200元/公斤,藤条生态留养70—80元/公斤,一般台地茶30元/公斤左右。这可以看出采用生态留养方式,效益增加非常明显。”

大茶区构建需要大品牌带动

要说明景东、镇沅、景谷茶叶的现状,老乌山大茶区的小景谷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黄片,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原料大仓库,是除了思茅之外普洱市最大的毛茶交易中心,每年从小景谷拉出去的茶叶当在五千吨以上。可惜了,小景谷,继续为他人作嫁衣,何时才能复兴号级沱茶时代的辉煌?

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价格,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出生在镇沅,与镇沅、景谷一带的茶叶打了将近20年交道的李琨认为,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

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

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

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目前,天下普洱茶国正在积极牵头做大茶区构建落地的几项实事:

一是由高产迈向高效。在过去是低产茶园改造,现在是低效茶园改造。政府引导,企业在收购价方面进行倾斜,让老百姓形成藤条茶留养习惯。

二是加工水平的提升。天下普洱茶国整合景谷3家、镇沅2家、景东3家合作社,输出晒红等技术标准,确定合理的毛茶收购价格,从鲜叶开始把控质量,保证合作者的利润空间。

三是产品研发。天下普洱茶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老乌山晒红、老乌山紫茶、老乌山古树藤条茶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品,以市场口碑的形式打响老乌山的名气,积极拓展销售渠道。

四是藤条茶申遗。建议镇沅县尽快启动构建“中国藤条茶之乡”工作以及藤条茶独特的采养方式申遗工作。

忠“粮”心,忠茶情 ——记中粮老茶人杨维仁


一个人若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价值,首先得爱上这份工作,而中粮茶业的杨维仁就是这样一个把喜爱融入工作,把工作作为理想的老茶人。

5岁结缘忠茶一生

杨维仁初次接触茶叶时只有5岁,那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去茶馆与朋友喝茶。杨维仁坐在一旁看着他们冲泡、品饮,口渴了也就倒一点来喝。虽然年纪小,还不懂得品茶,但杨维仁也觉得这种带着淡淡香味的水不但解渴,而且喝完之后嘴里甜丝丝的,很是舒服惬意。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杨维仁正式与茶结了缘。

亲历中茶普洱的诞生

“中茶”牌商标注册于1951年12月15日,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茶叶品牌。“中茶”牌商标注册后,由中茶公司(中粮茶业前身)授权中土畜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云南中茶”前身)在渥堆发酵技术,对普洱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杨维仁的制茶生涯中,7581普洱方砖是绕不开的话题,“7581”是由昆明茶厂生产的普洱方茶。7581既75年定级以8级茶为主,1代表昆明茶厂,茶叶就这样编出的茶号。昆明茶厂生产的7581市场反应非常好,当时最好喝、最好卖的是7级茶和8级茶加工的普洱茶,因为它滋味醇厚、汤色也好、香气也好、耐泡。

茶叶经营放开以后,中茶公司又遇到了新的困难,由于当时国家以指定性计划下达的价格收购,茶厂的收益得不到保障,茶叶的收购成了大难题。适逢当时正处在易货贸易时期,国外对于茶叶的需求量很大。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出口创汇,杨维仁亲自到货源科,与上级管理部门积极进行沟通,希望大家以大局为重,共同努力促进公司的发展,将中国茶叶推广到世界中去。为了保证质量,杨维仁还跑遍了从边境到高黎贡山的茶园,深入到初制所查看茶叶的初制,是否符合中茶的要求。鼓励他们多做好茶叶,为茶叶不断升级,从质量中找效益。就这样,杨维仁顺利地完成了茶叶的收购工作,为提高云南茶叶品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已是杨维仁在中茶工作的第52个年头。而在中粮的全产业链大家庭中,有着很多像杨维仁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老员工,也不断有更多怀着梦想和激情的新面孔涌入进来。他们用共同的努力成就了产业链上一批又一批的好产品,也将中粮推向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化大舞台。正如宁高宁曾说过的:“把精神和理想的目标看得更重一些,把自我提升看得更重一些。真正认同高境界的理想、使命、精神的东西的人,会成为我们组织里越来越重要的人,他们会推动公司的进步。”

老茶选购5技巧


尽管目前还缺乏各类老茶的具体评判标准,但是消费者在选购老茶时还是有技巧的。记者采访了青云阁茶庄负责人尤向荣、清铧名茶董事长林清修、厦门茶业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雄、公泰茶庄负责人老山、苏氏茶业董事长苏龙海等多位具有十年以上制茶、售茶经验的资深人士,通过总结他们的经验可基本了解老茶及其选购技巧。

1.老茶的具体年份难以通过品尝准确判断,只能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来大致判断年份的长短;具体年份需根据包装封条等客观因素进行判断;

2.随着年份的增加,老茶的干茶具有陈香特征且越来越明显,品种香气越来越淡并且这些香气和滋味应该是纯净的,不能有霉味、尘土味、杂味或者酸馊味。通常乌龙老茶在陈放15年以上基本都会出现茶汤带酸味的特征;红茶存放8年以上出现微酸。如果酸味是清爽的酸感则是正常的,如果酸味十足,饮后嗓子不舒适,则可能是劣变的茶;

3.任何一种老茶,品饮的前提都是要干净卫生,因此选购时要注意观察干茶,看其表面是否洁净,是否发霉,是否有异杂物,冲泡出来的茶汤是否清澈、透亮;

4.并非年份越长的老茶就越好,每一种茶都有一个综合质量最佳点,依具体茶叶产品而不同;

5.茶叶的底子不好的话,存放时间越长质量就越差;茶底好的老茶冲泡后,叶底颜色均匀、叶片软亮、服贴,有弹性。

1916老岩茶的情节


获奖奖章

待泡干茶

咱们中国人大概都很在乎口福,所以说起合不合自己的兴趣时,就用“口味”来形容。英国人则更习惯于用茶来表示。当一个英国人不喜欢什么的时候,他就说:“Thisisnotmycupoftea(这不是我的那杯茶)。”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最喜欢品饮中国的正山小种,那淡淡的松烟香气,曾被福建的茶农当做“次品”,没想到正是这“次品”却使得英式下午茶成为了一门风靡全球的综合艺术。相较于红茶那暖融绵甜的馨香滋味,我却更喜欢同为武夷山翘楚的岩茶。

我现在,最巴望、最开心的事,那必须,也只能是喝上一杯好茶。

有幸在2014的新年茶会上品到了一款好茶,那是台湾资深茶人吕礼臻先生为茶会带来的一泡1916年的岩茶。难能可贵的原箱封存,什么品种早已无从考究,但味道却一定是极好的——有奖牌为证,此茶曾是当年茶王赛上的“茶魁”。时光它来了又走,带走了奖牌上的光泽,却留下了厚润的历史滋味。

1916出场的那一霎,所有人的目光就没再从其中拔得出来,沸水声一停,在座茶友无不满蓄期盼。茶汤醒出,呵——公道杯中盛着的分明是一抹夕霞,浓浓酽酽,泛着潋滟的金边。让鼻息凝止,一股子药香咆哮着迎面冲上头顶百会;让味蕾接触,一股子暖流翻滚着直沉丹田。1916,像一位成仙得道的矍铄老者,刚一登场,这一嗅一品之间,无疑撼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合目凝神,细细回味,茶气在全身不安分地游走,头顶气脉牵引,全身的毛孔微张,心中是一片寂寥的虚白,灵魂像是睡了,睡了……直至脑门子渗出汗来,才大梦初醒一般回过神来。环顾四周,平时个个煞有介事的茶友,此时眉目平顺,遂了夙愿似的舒坦神情。再静静啜上一口一口,感悟着杯中时光的烂熟之美。绚烂终趋于平淡,好似1916采茶时节一个风日妍静的清晨,袅袅传来了茶农清亮空远的山歌。

苍郁遒劲的1916,南国重彩的1916,气贯长虹的1916,等等等等,鲜活如有其人,用它的质朴饱满,它的老辣厚道,它的和悦清雅,笑对市面上漫天飞舞的高价“陈年大红袍”,让纷乱的概念趋于清明。

老舍先生曾用这样一段话表达对茶的心迹:“必不得已,只好戒茶。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我想,在戒了茶以后,我大概就有资格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现在想来,先生说得极是。茶的乐趣,岂是一两句话道得清的!

一个“老茶头”的独白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瞄准了“我”,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边角料茶,如今竟有了一个小清新的美名——自然沱。这美名的由来,大抵是因为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能够自然纠结成“块”的,恰恰都是这批茶叶中等级较高,较为柔嫩的部分,也可“自恋”点说是这批熟茶中的精华。

“我”是一个老茶头,不是那所谓佛家禅宗始祖灵前,献茶或煮茶待客的役僧,而是发酵池底所剩下的边角料,以前茶工们都称我为“疙瘩茶”,亦称茶头。

相对于普通的普洱茶,我们是渥堆发酵时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自然结块的茶,外形都是一团一团的疙瘩,不大美观。相对于条索状的茶,发酵度正常范围内的茶头,内含物会更加丰富,茶汤更浓,更耐泡,但泡到最后也有大部分茶头不会散开,还是黏稠在一起的状况,相对同等发酵程度的熟普,甜度和汤水的亮度都会更高,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老”的假相,所以也被称为“老茶头”。

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关注的焦点渐渐瞄准了“我”,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边角料茶,如今竟有了一个小清新的美名——自然沱。这美名的由来,大抵是因为在渥堆发酵过程中,能够自然纠结成“块”的,恰恰都是这批茶叶中等级较高,较为柔嫩的部分,也可“自恋”点说是这批熟茶中的精华。

“我”是随着熟茶工艺的出现而产生的,以“颗粒”、“紧”、“甜”、“糯”为主要特色,干茶色泽乌润呈褐色、紧实而饱满,冲泡后汤色红浓清亮,滋味醇厚甘爽。“我”和常规的熟普相比,更是多了一份醇和与自然,历经时间的洗礼,无论以后大家还是否热衷,“我”都将在时光的点点滴滴中,不慌不忙地改变着。

老茶收藏家周俊


许多人不知道他的这些事情,偶尔,他们会在刊物上看到一些美丽的照片,上面署名“周俊”,我在2007年第一次见他的时候,向我介绍他的人说,周俊跑的茶山多,照片拍得好。至此,我记得,以后要好的茶山照片,得找他。

他收藏的茶,就连许多卖茶给他的人都感到吃惊。他们发现,这个人对茶的痴迷已经有些无可救药。他爱茶、研究茶,从鲜叶、初制到后期的成型、储藏,每一道工序无不用心……

来到他属于自己茶室的晚上,他刚从茶山回来,风尘仆仆的他更带着几分欣喜,感觉得出来,那是古茶山带给他的兴奋。

坐定,开始泡茶,聊茶……

周俊说,很长时间里,我都花时间去关注别人做的茶。

2005年、06年07年的时候,周俊还收易武、班章这些名气比较大的茶区的茶,后来发现原料加工上有自己不可控的因素,从2006年开始,就专注于景迈山。

2007年茶叶原料价格高涨,周俊买了几吨茶,花掉了几百万元,按照今天同等价值置换,也只值一半价了。“可以说是亏本买卖了,但是我想,我每年都有一些闲钱,与其存在银行,不如拿出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些钱大部分都投到了普洱茶上,2007年有一部分打了水漂。“我不后悔,人要为自己的爱好付出许多。”周俊给我们介绍茶是他最长远的投资。

周俊说自己藏茶做茶,是不计较成本的。他收别人的茶,就现在茶市低迷他也还在不惜重金收购其他茶友收藏的老茶和好茶,并且周俊决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茶,只做纯料古树茶,

如此一来,能用的茶料就不多了。

我们在聊天中,一直喝着他才做好的景迈山早春饼,满口弥漫着花香味,甜爽的感觉把近日来我在各大山头品尝到的苦涩味道消解了。茶汤很清爽、干净,我们翻检茶饼,找不到任何粗的、碎的茶叶。周俊得意地说,除了我,没有人可以做到。“我不是为了赚几十元来做茶,我只是想,把茶叶做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子。收茶的时候有很严格的要求,我只要我所选定那几片茶园的古树鲜叶,那些长在路边吸食尘土的叶子我不要,茶树不当阳的不要,那些绑在摩托车上捂过的茶叶我不要,那些采摘不得当的茶叶我不要……”同样的山、同样的茶、最后比较的是做工的精细。周俊是普洱茶手工的坚定支持者。他自己也做茶,每天做三四十饼,很享受。他对自己做茶的要求是,不要求赶工只求精细,不计成本,因为目前不上市,他有很好的心态,也多出许多时间来做自己的标准。周俊觉得,好的茶一进入市场马上就有人假冒,你只有现在做好了,存成老茶以后别人即便是假冒,也假冒不来,因为假冒的成本太高了。

这几年,周俊买竹蔑巴就花了几万元,所有鲜叶采回来都是放在竹篾巴上离地加工,所以茶叶很干净。他说,自己做下来,会有许多感受。每年春天周俊便深入古茶山与茶农同吃住,自己收鲜叶,亲导茶农精心制作晒青毛茶原料,他每天都在茶山反复地做茶,喝茶,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做出了传统工艺的普洱茶,也让普洱茶走出了绿茶的世界。因他做的茶工精料纯深受茶友喜爱,可惜每年量都不大,很少有人能收藏到他的茶。

我在笔记本上记录上一条很重要的信息,也是我在喝茶中会遇到的情况。比如一些新茶,汤色很漂亮,看叶底的时候,会发现叶边泛红。周俊说到这样的情况时说,那是因为茶菁保管不当受热过度和杀青不够导致鲜叶发酵所致。

周俊与我们交流了《普洱》杂志上的一些文章,从“普洱茶四大价值”到“普洱茶的绿茶思维”,周俊说按照绿茶的标准去恒定普洱茶是不对的,因为工艺完全不同,但是普洱茶完全可以摆脱那些粗枝大叶的样子,只要用心去做,一样可以有普洱茶的美感。

周俊对普洱市的茶人很熟悉,他能清楚地说出谁是第一批做普洱茶的人,也记得谁是第一个把普洱茶做成各种刻字的礼品,其实,他对云南几大知名茶厂各个时期的茶都很熟悉,他还能说得出昆明几大茶叶市场的细致情况,谁家有什么茶,甚至连一些小茶叶市场他都不放过。他到外省出差,空闲时间唯一的乐趣就是逛茶叶市场,他也感叹,外地的假冒普洱茶太多,市场不规范。

不知不觉中喝茶聊天已到了深夜,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我们被周俊儒雅的气质所吸引,更被他对茶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正如赵翼荣老先生为周俊题写的“人生如茶”。做茶,要有茶心。带个头,影响一批人。让更多爱茶人能喝到真正传统工艺的古树普洱茶。有茶心,会有回报。人品好,茶品好,别人喝了他的宇欣号古茶,也觉得不可多得。有广东茶人要买断他全部的茶品,也有投资公司拉他合伙,还有人要在北京做总代理,这些年找他的人很多。

茶是闲饮,需要闲功夫。用闲钱去做,是因为爱。

周俊茶号的名字叫“宇欣号”,宇欣是他女儿的名字,今年才8岁的小女孩显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朋友感叹说,这也看得出来,对茶以及对下一代那种无法言说的爱。来自《普洱》杂志!

深沉峻厉老陈茶


喝这样的茶,人生的诸般滋味很容易就在心里泛起,它契合了人生的某种年龄和境界……

从茶叶市场大包小包地将新茶拎回家时,糊涂的老婆才一拍脑袋说:“哎呀,单位去年发的两斤茶叶忘了带回来了。”我摇头叹息,我这花钱买茶喝,那免费的她却忘了。我问她是什么茶,她说是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在一个乡里挂职,帮乡里推销来的。周边地区稍微出名一点的产茶地我都知道,那个地方我从没听说过,我想茶的品质可能并不是很好。第二天,她将茶叶带回,我拆封倒进铁皮箱,茶叶呼啦一下就倒了进去,像米一样的顺溜,我一看,是那种黑不溜秋严严实实的炒青茶,装其他茶叶只能装一斤的铁皮箱,这种茶能装两斤,闻一闻味道,已没了茶叶的芬芳,只有股子陈陈的味道。这茶怎么喝呢?我想还是夏天喝吧,夏日里人热得烦躁,喝茶只图解渴,哪里有心思品茶。

天开始热了起来,喝水量也是猛增。一天中午,我找出从景德镇买来的乡村风格的蓝边大茶壶,抓了两把老陈茶扔进去,冲上开水,茶面上浮起了一层细细的泡沫,也看不清茶是什么色,闻一闻味道,感觉还是陈气太重,于是就又抓了一点新茶扔进去,盖上壶盖,就去午睡了。一觉醒来,感觉口渴,就倒了一杯茶,茶汁红红的,酽酽的,看上去也还诱人,于是一口气喝下去,却不料这一喝却喝出了一个茶的新天地。

茶味的确有点苦,有点涩,但留在舌底的感觉却是那么的绵长,喝进肚里的感觉又是那么的厚实。急着去上班,没来得及细想这茶,晚上下班回家后,又喝了一杯,这时茶已彻底凉却,茶的苦涩感也更为浓厚,但不知怎么的,却深深地喜欢上这种苦涩感,因为这不是一种单调的、浮华的、易散的感觉,它是那样的深沉与厚重,喝这样的茶,人生的诸般滋味很容易就在心里泛起,它契合了人生的某种年龄和境界,这种年龄和境界当然不是新鲜的、喧哗的、少经世事的。它就像一位宽厚而有力的朋友,让我想起激流中的一块石头,天空中的一只鹰,村头的一棵老树,风雪中一位独自前行的人……这样的意象,都是那种饱经沧桑又不失其活力,平静宽容又不失其威严,历经困苦又不失其豪情的意象,与它相对,会感到一种安抚,一种鼓励,一种任何事发生了天都不会塌下来的自信。

我想这个夏天有福了,因为找到了一位茶中的好兄弟。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51岁,湖南人,长期定居云南,茶学专业出身,现为制茶工艺工程师,懂茶帝入驻专家。18岁时在当时的国营勐海县茶厂实习做普洱茶;随后,在国营茶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长期深入云南观察、制作、研究云南茶叶,对滇红、普洱茶有独到见解。

此文由吴郑撰写,懂茶帝做删节调整后发布。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开口问天,关耳不闻者。

湖南到云南,客居已成定居。闲散之人,如有文字,定有茶香。

三十年来,我一直做茶,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人。

十几岁就到、加工工艺技术、茶叶的储存和茶树的立地环境。

众所周知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就是茶树立地环境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茶树生长环境里面,土壤的微量元素、稀土组分和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长期被大众忽视了。因为微量元素、稀土很难测定,但是它们又经常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而云南一山有四季的气候特征从土壤成分微循环和茶树生长环境的水光气热产生交互影响,从而导致云南茶叶在品质特征上的异彩纷呈。(吴郑/文)

高金龙:年轻的老茶客


——记广州论茶广州赛区复赛第一名高金龙

作为广州赛区复赛第一名的高金龙,现年28岁,高高瘦瘦、文质彬彬,与其他80后的同龄人并无太大区别,健谈、阳光、爱运动;但也与其他同龄人有不同,高金龙虽然年轻,但入行已十多年,并且经营着自己的大益茶授权专营店茗悠阁茶行。

2001年,年仅17岁的高金龙便跟随大哥从事茶行业,但一开始并没有接触大益茶,说到与大益结缘,是一个很“偶然”事件。2005年,高金龙已对茶行业和茶品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朋友无意间提到了并向他推荐,这引起了高金龙的兴趣。在品饮过后,他就被大益茶的醇香回味所吸引,加之大益茶的品牌影响力,于是年轻的高金龙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加盟大益茶。这一做就是八年!

“虽然偶尔尝试其他饮品,但最爱的还是普洱,尤其是‘金针白莲’和‘易武正山’”,高金龙笑谈自己性格的养成也与饮茶有较大关系,“喝茶能让使心境更平和,毕竟周围基本是三四十岁的茶友,办事成熟稳重,更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嘛。”

对于即将进行的“广州论茶”决赛,高金龙表示,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一切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能通过参加比赛,认识很多茶人、茶友,就很开心了。大益这个平台很好,会一直做下去。”

如何清洗紫砂老壶


陶质古玩是收藏中的一大项,大多数陶质古玩不需清洗和修复,只需在保管方面注意,避免磕碰,不要互相叠压,不要放在潮湿的房间里保管。有些陶器由于长期埋在地下,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及其它杂质深入到器物内部并积聚起来,使得器物含盐分很高。另外,土壤中的部分钙类、硅类化合物也牢固地吸附在器物表面,形成难溶的履盖层;还有一些彩绘俑仕,表面彩绘剥落、起翘,陶质松脆等等。

陶质古玩病害可溶性盐类去除方法:

陶器中所含可溶性盐类与土壤、水有关。主要为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及这些金属阳离子的氢氧化物。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情况下有一定的溶解度,当温度和湿度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发生溶解重结晶现象,使器物表面泛白,并且被盐结晶撑出无数小花点,造成器物表面粗糙,釉陶的釉面剥落,器物内部松脆,容易碎裂。可溶性盐类是陶质古玩最主要的病害,一般采用水洗的方法去除。在洗涤含盐分高的陶质文物之前,先要断定其火候,即烧成温度,可以从声音上来判断。火候越高,敲它时声音就越响。其次要看器物表面装饰物(如彩绘)能否经受得住清洗,否则就要先进行加固保护,然后才能清洗。

素陶表面没有其它装饰的器物。这类器物除盐较简单,一般用洗涤法。把器物放入流动的水中,洗涤一二天,除去大量的可溶性盐后,再换用蒸馏水浸泡洗涤,可用2%的硝酸银溶液测定洗涤液中氯离子浓度,来判断除盐程度。

彩陶彩料绘于器物表面和器物结合很牢固。对于这类器物可直接用洗涤法去除盐类。但还有一类彩陶,颜料图纹高于器物表面,且很松散,如果直接用洗涤法除盐,则会使颜料酥松脱落,因而要对其表面进行加固。加固剂一般常用的有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2%的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3%的乙基纤维素酒精溶液。采用喷涂或者刷涂的方法对器物进行加固时,器物应处于干燥状态,加固后的器物可用洗涤法除盐,除盐完毕后可用溶剂除去高分子材料。也可不除,因高分子材料能起到保护加固器物的作用。

彩绘陶器这类器物由于地下潮湿作用,颜料中的胶结材料已老化失去作用,出土后在干燥状况下彩色颜料脱落。对于这类器物应先修整,进行表面加固后视其强度选择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釉陶釉陶烧成温度较高,其表面覆盖有一层玻璃质石灰釉或铅釉层,故其稳定性比一般器物要好得多。如果釉层不完整,盐类也会渗入陶体内部,盐类的结晶作用会造成釉层剥落。如釉层和器物结合牢固,可直接用洗涤法除盐;如釉层和器物结合很松散,应先用高分子材料加固,视其强度选用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紫砂网提示您: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所有文物的保护处理都应在文物保护专业部门和专家指导下进行。

茶山见闻录:深度解密老班章之老班章的传说


老班章是一个神奇的寨子,围绕这个寨子的传说纷纭,我们只是在解剖这个寨子,从各种细节当中来找寻线索。

普洱茶和如今的老班章都是一样,都是传说多过于事实。怎么样找寻到真实,其实成为今天的一个重大的课题。

我在茶山上,尤其是班章山,遇到很多读者,茶友,其实,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种疑问,我们今天的茶山热,到底是茶热,还是山热?

其实无论是茶热,还是山热,归根结底体现的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大家才需要眼见为实。然而,事实上,茶山如同魔术,很多东西给予你看的只是一面,而我们尽量展示给你茶山真实的一面,也许,这一面,同样是我们所看到的而已,或许有误区或许有失真。

无论如何,事实上,大家都缺乏一个真正解决的办法,对于信任,整个的社会环境就没有机制去解决,而不仅仅是表现在名山茶的身上。

我们寻找的,其实更多是留给人思考的空间而已。

所以,从细节出发,让消费者去解读,如此,或许事物终究能留下些许真实。毕竟,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2010年之前那一段荒唐的时期,普洱茶更多的概念在逐渐清晰。

我们需要你做的是,不但要自己去看,去发现,而且要思考,只有你独立的思考,才能留下最珍贵的东西。

话转回头,我们还是来谈老班章。老班章寨子公分为四大姓,(老)杨,(新)杨,李,高。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大姓,怎么会说是四大姓。实际杨姓写法一样,但是在老班章人却分为两种。

这源于一段传说。老班章的始祖是位单亲母亲,带着2男2女,从格朗河迁徙而来,老曼峨布朗人给了她一个窝棚,给了她粮食,给了她茶山,单亲母亲带着子女生活,子女越长越大,周围也没有人家,无人嫁娶,于是,给子女各娶一个姓,这样,可以不用同姓通婚。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却体现了社会伦理。从这些微小的细节,可以体现僾尼人对于社会伦理的尊重。现在的市场传说民族很坏,没有道义,实际上,我们在批判的同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出发点,我们是基于传说的批判,还是基于事实的批判。

普洱茶行当,只有自己做的是真古树,他人都是假古树假炒作的思维无处不在,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否考验一下自己的真心何在?

安化黑茶:原料的老嫩并非衡量茶叶


品质的唯一指标清代大臣陶谢在品评不同季节的安化茶时评道“黄芽虽晚出,昧厚亦非劣”,此处的黄芽是指立夏之后所采之茶,原料较为粗老,但却“味厚”,相对于清明前茶的雀舌,具褒义和赞赏之意。现代人对茶品质的认定一般建立在原料的老嫩程度上,即“嫩者优,老者劣”,这是有欠客观和公正的。嫩者固然有其优势,但老者亦有其品质特点。历史上,古代贡茶大多为芽茶,嫩度较高,因为皇宫贵族、达官贵自无论吃、穿、用的东西都是世上的珍稀之物,茶自然也不例外,从茶品数量上来说,芽茶少,采摘亦难,自然奇货可居,故而对嫩者推荐备至,上行下效,古往今来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既定的评茶标准。

生活中,茶瘾较重,口味较浓的茶人是不太注重茶之嫩度的,反而喜欢饮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茶品,因为它的滋味和香气较浓,茶昧和茶气劲道足,视为“成熟之茶”。成熟度较高的茶品,如果不经过加工的特殊处理,其滋味苦涩,且粗老气较重。安化古人不经意中发现渥堆变黑的茶滋味醇和,汤色较浓,更适合饮用,便把这一工艺固定下来,于是诞生了一个新的茶类一一黑茶。安化黑茶通过渥堆发酵,高温火倍等工艺,达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

历史上,安化黑茶茶品一开始是由嫩度较高的芽叶加工而成的,因为当时西北地区饮茶风俗还只限于上层社会,饮用人群少,“贡茶”、“芽茶”即可满足这一部分人的需求。这些“细茶”e应属绿茶类)通过蒸压后,因当时落后的运输条件和长距离的运输路程,到达消费区域后便转色变得乌黑,油润,这种茶的口感和汤色,经多年的积累,便约定俗成。直到明朝,由于人口激增,茶叶需求量,而茶叶供应又跟不上需求量的增加,于是出现了“黑茶供应不足,请奏增加生产,运销西北各省”的奏章。在这种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有采用较粗老的芽叶“以充其数”,久而久之,西北地区的平民百姓便接受了这种产品形式,饮用至今。粗老之茶,通过蒸压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湿热作用,呈现出“不苦不涩,汤色红浓,滋味醇厚”的品质特点,且价格便宜,很快便成了“一日不可无”之物了。

事实上老茶自有老茶的特点。明乾隆《茶笼》载:“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己老而昧欠嫩:须谷雨前后,觅成叶带微绿而园且厚老为尚。”成熟之叶尽管有些苦涩成分,但整枝内含成分并不比幼稚的一芽一二低,且某些化学成分(如茶多糖、蛋白质、矿物质、茶皂素等)比幼嫩叶高出多倍,香气成分也大多保留在成熟的茶叶梗茎内,如乌龙茶的香气较高与其采用成熟度较高的原料有一定的关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2)情衷老乌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