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初见梁骏德先生的时候,你完全不会想到这个慈祥如邻家长辈的老儿就是名满天下的金骏眉首泡制作人。

但见60多岁的年纪,身材不高但很匀称,戴着眼镜,说起话来一派斯文,气质上完全是一个地道的茶人。然而,虽红遍大江南北,他一年中却很少进城,大部分时间里,他栖息在武夷山的桐木关深处,在风雨深处、山水清音中,做一个安静的隐者。古谚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梁骏德之隐于桐木,隐于茶,既可免喧嚣之苦,又得知时事风俗之变,堪为乐也。梁骏德是桐木村茶人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大凡世事,总是需要缘分。金俊眉与梁骏德,便仿佛是一种必有的缘分。在他的眼里,金骏眉的诞生是一个必然。2005年,就已经有“金骏眉”在试验生产了。那时,粱骏德还在元正茶叶公司,应客人的要求,试着生产比特级正山小种还要好的茶。2005年6月,他们从元正公司对面的茶山请人采了一些茶芽作为试验品,从晚上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没有想到第一批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非常好。多次试验后,粱骏德终于掌握了技巧,后来就得到了很稳定的质量。随后,一位北京的张姓客人提议梁骏德制作一部分顶级正山小种红茶,梁骏德用来自1500米高山的一斤半原生小种野茶原料,手工完成。制成后,这位北京客人愿意以每公斤600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这种茶叶就是金骏眉,一斤金骏眉大抵有五万八千多颗芽。这骏字正是出自梁骏德的名字,而眉则是指茶叶的形状。金骏眉的诞生引发了中国的红茶热。2005年开始,经创新工艺制成的“金骏眉”红茶问世后,从北京的高端市场开始红遍国内市场,极大推动了红茶热潮的来临。

梁骏德并没有止步。如今他创办了骏德茶厂,首创了金玫瑰、金月桂、金小种、小种红袍、坠金环等产品。2009年,骏德茶厂成为福建省顶级春茶品鉴会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的唯一代表企业。2010年9月10日,由武夷山市骏德茶厂选送的骏德牌“金骏眉”荣获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红茶类”金奖。山中岁月长。在梁骏德看来,是桐木关优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金骏眉”优异的品质。桐木关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桐木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有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桐木关是“正山小种发源地”。“我们这里的茶叶想不好都难!”梁天雄很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茶叫‘正山小种’,属于全发酵的红茶,武夷山的岩茶与安溪的铁观音是半发酵的乌龙茶,这两种茶是截然不同的。‘正山小种’主要以我们桐木村的江墩、庙湾自然村为中心产区,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北至桐木关,方圆50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区域内的茶称为‘正山’,其他地方的都称为‘外山小种’。就是说这种茶加工工艺特殊,产量较少,因而珍贵。”

“因为‘金骏眉’凝聚了桐木关的天地灵气,所以能得到众多茶人的一致推崇。”梁骏德说。如今,骏德茶厂在武夷山风景区设立了营销中心,由梁骏德师傅小儿子梁天雄主管经营。梁骏德则带着他的长子梁天梦,在距离营销中心60多公里的桐木村江墩骏德茶厂平静地制作他的好茶。“桐木关的环境很简单,也很生态,在其中做茶身心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但做茶也是一个较为枯燥且十分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值得坚持下去的理念,一般人恐怕无法长期地承受这种寂寞。”但是对于梁骏德来说,这不是寂寞而是享受,因为桐木关是他心目中的人间天堂。梁骏德说,他现在虽姓梁,但其祖上姓江,他是跟了母姓。江氏是在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中原河南迁至贵溪,最后在桐木此地定居,并开山种茶、种竹,繁衍生息。当地的江氏、梁氏等族在明末时期建简易木制厂房,兴制“正山小种”红茶并繁荣至清代。江氏历代皆以种茶为生,更是负责把关正山小种红茶品质及制作工艺的,现在的江氏已经传至第24代,仍然是以种茶,制茶为生。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江氏的源远流长,梁骏德特意把家中珍藏的“江氏族谱”捧出来给我们看,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那一本本沉淀着悠长历史岁月的斑驳族谱,一种远古的气息铺面而来,那时中国红茶漂洋过海的运命,也是中国红茶必将复兴的使命。CY260.COm

在俊德茶厂,老先生取出一罐亲笔签名的高山老枞,烧水烫壶,茶叶在温热的壶中跳跃悸动之时,顿时心旷神怡。那一小捧一小捧长满苔藓的鲜叶经历着萎调、揉捻的过程,浴火重生。眼前的野生老枞条索壮实,色泽油润。在水与叶的交融时刻,湿润的山野之气扑面而来。数秒后出汤,只见茶汤泛着油亮的光泽。浓郁的苔藓味在口中肆无忌惮地弥散开来,滋味醇厚、鲜爽、甘活。令我仿若再次置身山林,雨后松树、红豆杉苍翠欲滴,苔藓在雨雾的浸润下张开所有的毛孔,在一呼一息间释放她所有的香气。一室之间,空翠已湿人衣。在梁骏德看来,“做人就是做茶,做茶也是做人。”是呀,一片神奇叶子,得桐木之山水灵性滋养,与它的主人厚实的人品想辉映,真是茶中极品金俊眉,茶中隐者梁骏德!

延伸阅读

紫砂上的潘若骏书法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潘若骏喜欢《菜根谭》里的这句话,这是他的心境,也是他的艺境。

年逾花甲的潘若骏,上世纪80年代曾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得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真传。他曾隐居四川乐山大佛之侧十年,育兰养性,挥毫怡情,临池不殆,终有所成,早已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天津市塘沽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观其书法,格调清新高雅,沉着端庄,俊朗而又飘逸,古朴而又华美。

欧阳中石先生评价潘若骏书法有“飒飒清朗”之致,潘若骏则将这份“清朗”完全刻在了壶上。

潘若骏的好字刻在壶上,壶也便成了好壶。以刀代笔、刀笔生花的潘若骏,其书刻的所有壶铭,均经过精心构思,总是文切意远,雅趣横生。把持其壶,品读其铭,顿觉风格隽永,意境悠远。这样的好壶,无疑会启迪心智,陶冶性灵。将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将紫砂壶打造成为文化壶,是潘若骏的追求,也是他的贡献。

紫砂茗壶为雅物,镌刻有雅文雅字的紫砂茗壶便更是雅物了。近见潘若骏先生书刻的“室雅兰香”石瓢壶,细细品赏之余,遂对“雅”字平添了一分理解与心仪。

看到潘若骏刻在壶上的“室雅兰香”四字,油然想起郑板桥的那副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还有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今人所寓,皆喜起居舒适而环境幽雅,倘若再置诸案头一把古雅温润的茗壶,那主人不须自言,其品位就立现了。室雅兰香,确能使人远离尘嚣,思接千古,别有一番境界。

“水会于海,云翔于天。道之所混,孰后孰先。及子虽殊,同升太玄。舍彼玄冕,袭此云冠。遗情市朝,永志丘园。静犹幽谷,动若挥兰。”这是晋人陆机所作赠潘尼诗,在2009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潘若骏书法作品集《禅诗精选》一函四册中,便有潘若骏所书此诗。多年来,潘若骏兼修诗、书、茶、禅,并使之融为一体;当他找到紫砂壶这个十分适宜的载体后,便倾情创作,把自己的才思全部投入到这片艺术天地中。他的紫砂作品,只见功力,而不见功利,因而无缰无锁,无滞无碍,自由而自如,真是近乎“静犹幽谷,动若挥兰”了。

近年来,潘若骏又在广西钦州坭兴陶器和江西景德镇瓷器上行刀骋艺,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也给自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茶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味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的“廉、美、和、敬”,程启坤和姚国坤先生提出的“理、敬、清、融”,台湾学者范增平先生提出的“和、俭、静、洁”,林荆南先生提出的“美、健、性、伦”,等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西禅茶缘


仿佛池角的一朵睡莲,一个小茶室,在西禅寺大门左侧的极僻静处,静静地开张了。缘因茶起,因茶结缘,故谓之茶缘。方丈雅好字画,便邀字画界的朋友间或来此小聚。既有四季不断之香茗足供啜饮,又有四壁常新之字画可供品评,于是茶馆又冠以西禅书院之名。茶缘墨缘,有缘不请自来,于是来客常满。

然而西禅究竟清静之地,茶淡,人也淡,故前来吃茶的多是一些孤癖之人,静静的来,偷偷的去。有时几个熟人不期而至,话多嘴杂,便有人焚香盥手,抚弄古琴,曲调多高古玄远,谈话人的心境经此一挑一拨,果然火气立即小了很多。四周本来音调就不高的喁喁细语,霎时又变为窃窃私语,最后经常只剩下古琴微颤的独语了;有时一曲方尽,四座凛然,唯见窗外一片月色皎洁,清风弄影。

由于地僻人静,自然有人打主意来这里谈女朋友。然而人甫落座,茶未入口,已觉神闲气定,心无旁骛,再看对面原来顾盼有致的眼波,已然寂然凝静。于是坐了一个晚上,彼此手都不曾握一下,而对对方的了解却自此又加深了一层。曾经带了几位商界的朋友来此品茗,友人发现新大陆似的两眼发亮,连声说好地方,当下筹划下次一定要找几个人来这里打扑克。过了一段时间,又碰见这位兄台,笑问最近是否到西禅寺打扑克?不想这位老兄竟一脸的羞赧之色:“去了。太静,容易分心,老出错牌,没打上一盘就不打了。”

方丈是个健谈之人,然而所谈多不涉佛法,亦不避俗务,凡事以平常心度之,大处着眼,娓娓道来,每每令人折服。有时夜阑更深,茶客渐次散去,茶室顿觉空旷,方丈便建议移座禅院深处的方丈室。于是一路扶花掠草,曲径通幽,佛堂灯火昏黄,池畔宿鸟啁啾。拐角处,忽见一庭月光如瀑,两株广玉兰敬立如仪。月下花左,一朱红色小门隐约可见,方丈挽袖轻叩,小和尚揉眼应门,情景如梦如诗。及进入方丈室坐定,大家忽然无话可说,于是四周愈静。俄顷,炉上水壶开始呢喃,案头香篆氤氲四起,只见来客一个个恍兮惚兮,如醉如痴。方丈张罗罢茶具,以方巾拭手,朗笑道:“这叫渐入佳境!”语毕,满座欣然。

周作人看走眼这杯“茶”?


《燕知草》这杯“茶”,真可以从明朝喝到民国,到如今,茶味却也堪回味。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如同一杯龙井茶,清爽的透过唇齿之后,尚有回甘的清香;那么,周作人的杂文,则如同一杯普洱茶,入口时如浓厚药汤,迅即又是扑鼻微苦的浓香。试想,当龙井茶遇上普洱茶,又会是怎样的滋味与境况?我曾经无聊地做过一番试验,将沏好的两种茶汤均匀混合,迅即还原为不深不浅的琥珀,似乎仍是一杯尤物,入口时,茶味却大变,像极了一种克什米尔绿茶。

印度人喝茶,照例是要撒上一点香料碎末的;喝这种克什米尔绿茶时,仍旧是要撒上那扑鼻如檀香的碎末。而龙井与普洱混合之后的茶味,则如同没有撒上香料的那一杯绿茶,滋味淡薄了,余味也隐晦了起来。入口微涩的植物原味,戛然而止的茶味,皆是淡薄一贯;俞平伯的小品文正是这样一杯“茶”。

1925年8月,北大的一帮教授们正在研讨,新近发现的一篇古代文章,题为“梦游”。周作人对钱玄同说:“大约是明人作的,至迟亦在清初”。文章写的是夜泛湖上的实景与心境,无须细品,确实颇有些明代小品文的气息。

5年后,1930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一本名字叫《燕知草》的书,真相从此大白于天下。原来,这是俞平伯的手笔,写这篇“梦游”时,还只是一位26岁的北大学生。哪里是什么明代人写的小品文,分明是现代人新鲜出炉的“赝品”。

看走眼了的周作人,还是欣然为《燕知草》写了跋文。1928年11月就已写好的跋文,显然是早已知晓“梦游”一文的弄假成真了。但周作人仍不避忌自己的走眼,仍然认为俞平伯是“近于明朝人”的。他甚至还给俞氏的文体作了分类与定位,认为这是“近来的第三派新散文的代表,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他对这种俞氏文体还进一步解释说,在“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有雅致的俗语文,是周作人对俞平伯的期许。

“有雅致的俗语文”,在《燕知草》里得到了充分实验。比如书中的“湖楼小撷”,原本是一个很古典的名目,也颇有些明朝人的风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湖边上,某座小楼里的浅酌低吟之类。可俞平伯的“楼头一瞬”间,也写着自由体的新诗,还回忆着在日本东京看到的樱花;甚至于还有对西泠桥上一个卖甘蔗女孩的心理分析。这些新鲜的笔法,古典与摩登合奏,奇味无穷。再者,朱自清也给《燕知草》写了序言,与周作人的跋文一道,更是把夹在中间的俞氏文字给调化成一盏香茗了。

此外,除了现代印刷术里常用的活字印刷之外,《燕知草》竟然也可以是线装书,封面贴上印着书名的带框笺条,似乎还是一股子古典文艺范儿。书中一会儿有作者毛笔写成的诗稿影印,一会儿又有现代木刻版画套色,甚至还有通篇的英文竖排横印。内容上更兼古文、散文、小品文;旧体诗、新体诗、歌谣,统统收纳,还有请度曲名家刘凤叔谱曲的一套曲词。随意拈选翻阅,但见《燕知草》里的各类新鲜尝试星星点点,像极了印度人喝茶时撒上的那一层香末。《燕知草》这杯“茶”,真可以从明朝喝到民国,到如今,茶味却也堪回味。

普洱茶的五德六度七佳九泡


普洱茶的“五德”

健、奇、厚、和、真;普洱茶五德。

健:养生保健之健;"天行健"之生命价值观之健;

奇:产地原料加工及陈香之奇;民族文化背景之奇;变化迷人之奇;

厚:形貌之厚;气韵之厚;涵容不同茶具和口味之厚;

和:性非寒非热之中和;涵容不同文化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茶之和;

真:由天然自然之真;风华万种却性纯而真;由外表大智若愚而内质绚丽多彩而真。

普洱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佛法在茶汤中。茶心与佛心,何异又何殊?

普洱茶“七佳”

质佳:不同环境下所产原茶各具特色;形佳:主看条形是否清晰、完整、紧结,色泽与净度俱佳;色佳:主看汤色的深浅和透亮度;香佳:优质普洱干茶陈香显露,热嗅浓郁纯正;味佳:主看滑口感、回甘感和润喉感;气佳:茶气足、厚、正;韵佳。这七佳分别由,形,香,色,味四要素组成。也体现出了一杯好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品出的,得需慢慢品,细细品。

普洱"九泡"

想喝茶,首先就要有水的搭配;一泡:洗茶;二泡:清除口腔杂味;三泡:打开舌苔的味蕾;四泡:感觉普洱茶的质感;五泡:感受普洱茶的原本味道;六泡:拖动舌头去细细地把普洱茶的韵释放出;七泡:感受普洱茶的喉韵;八泡:感受普洱茶所产生的厚度;九泡:普洱茶好坏便知。

信阳茶的前世今生


江南女子素来以温婉动人著称,墨绿的上、清亮的水、湿润的空气,将江南女子养的如同仙境中的仙子,没有人间烟火味。

看着信阳乡间的翠绿身影,信阳茶是否也如江南女子般,不为世俗所染呢?

山巅之上、绿谷之间,少了尘世的浸染,便没有娇贵和浮躁,显得淳朴自然。

乡间的信阳茶,远离噪音、远离红尘、远离诱惑,也就出落成楚楚动人的形象了。

可有如江南女子般的茶,并没有集风情万种于一身,只是长成了高山儿女的模样,长成了深山老林里的精灵,就生活在朝阳的山间,就生长在如画一般的梯田之上,把茶园当成了家园。

总习惯于饮山间的甘露,总习惯于喝山里的清泉,日子虽然过得平淡,却生活得有滋有味,特别是根生长在农家的土壤里后,就有了许多乡土的秉性和气息。

是布谷鸟催工的号子,把信阳茶从梦中唤醒,于是信阳茶就探出一叶一芽的头来,看这缤纷的世界。

第一个接近茶的,是信阳采茶的村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信阳茶不仅有兰花的芬芳、栗香的味道,也有村姑的肤香。

随了村姑后的信阳茶,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先是茶农们手把手地调教,从改造茶草的习性入手,到采、炒、揉、制、焙等多重改变结束,每一个细节都在用心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在严格要求。久了,茶就成了茶农眼中的孩子。

在乡间,茶的行走,是情感的纽带,也是生活中的调味品,所以不论茶走到哪里,都把生活的美好和惬意带到哪里。有时茶是劳作后的一杯解乏汁,有时茶是唠嗑中的助话液。家长里短、春夏秋冬都在茶里,道不尽的喜怒哀乐,说不完的甜酸苦辣也在茶里。

通常的时候,信阳乡间的茶把茶壶作为舞台,使一杯茶成为一个故事,一壶茶述说一段历史,让冲泡的人和品饮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喝出不同的滋味。

信阳茶,就这样在乡村中活着。

可是,有一天城市发现了信阳乡间的茶,就像发现了乡间的小家碧玉一样。其结果,信阳乡间的茶就大大方方地走进了城市。

改变信阳乡间茶的,是那些策划者和经营者,他们从前期的准备和培训入手,再深入到茶的核心,使茶歌、茶舞、茶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系列。这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榜和世界大舞台上,就有了信阳乡间茶的位置。

行走在城市里面的信阳茶,并不感到孤独,相反体会到被认同、被欣赏、被邀宠的感觉。可信阳茶没有忘本,骨子里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性,当一杯信阳茶与怀乡的水交锋之后,信阳茶就露出原有的本色,清纯、可人、跳着杯中的舞蹈,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或许,这是城市人喜爱信阳乡间茶的一个真正理由。

信阳茶从来不为世俗的流转而改变,它仍然带着一身淳朴穿梭于城市,将人们的心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它的温婉正改变着那些品味它的城市人。

茶人告白--茶缘之旅


润枫堂茶业哈哈茶庄总店历经二十几年风风雨雨,述说着太多茶人故事,总店是我们小城爱茶人心底的回忆,每当你推开总店的门,就仿佛进入了怀旧梦……

我们将继续展示茶人告白。。。。。

我们在每天与时间的赛跑中,一年又过去了!总结走过的一年,丰富而充实。感恩我所热爱的茶事业,让我努力尽我所能,证明我的存在,实现我自己的价值。

与茶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我时常感慨,我是幸运的人。2007年,我在收获爱情的同时与茶结缘。就这样心怀感恩,在2011年,我“半路出家”来到茶庄,开始了我的茶缘之旅。

从学会冲泡第一壶茶,到如今可以娴熟操作,从了解辨识茶叶,到懂得茶色香味、苦涩回甘,一杯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感谢哈哈茶庄,让我的人生得到丰盈,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更有意义。

新的一年,我会带着感恩的心重新出发,用真诚传递茶香,让更多人,了解茶,走进我们茶人之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揭秘隐者梁骏德:金骏眉首泡制作人 茶缘定今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