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记厦门市溪合茶行王霞: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10强之一。

广州论茶是大益集团2012年大益嘉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寻找最懂普洱的品茶高手,打造最感人、最精彩的茶界赛事。大赛面向广大茶友开放,以“辨茶”为主要比赛项目。全国共分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广州8个赛区。赛事流程分为三级,分别是海选赛、大区复赛、广州总决赛。

2012年10月9日,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复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并决选出华南10强,作为10强之一,王霞将代表华南赛区参加11月在广州举办的总决赛。

今年22岁的王霞,是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虽然年纪小,但她喝茶、做茶的历史不输于很多年长的老茶人。王霞出生于茶叶世家,到她和她哥哥这一辈,家族中已有十九代人从事着茶叶产业。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王霞对茶的爱好和事茶的灵性可谓与生俱来!

据介绍,王霞的家族本来一直专事安溪铁观音,到王霞父亲这一代才开始经营普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王霞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走向,铁观音在2003到2004年间发展到顶峰之后,由于农残等等的问题使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普洱茶的市场却很有起色。另一方面,王霞自己在接触普洱之后,也逐渐被这种特别的茶所吸引。“05、06年的时候,我爸妈就开始做普洱茶了,但我自己是在08年才真正接触到。记得好像是在08年的一个茶博会上,我喝到一款叫做秋香的普洱茶。相较铁观音来说,普洱的烟熏味很重,刚入口的时候我也不太适应。但奇怪的是,一阵苦涩过后,回甘很快,非常甜,泡到后面几泡就好像在喝淡淡的蜂蜜水一样,让我感觉到普洱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种茶!”王霞说。

王霞高中毕业后,在父母和业内一些老前辈的支持下,于2009年前往厦门开了一家专营店。“平时的生活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做茶,跟一些前辈学习,也跟一些客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普洱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说起在福建做茶的经历,王霞深有感触,“福建是一个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喜欢喝茶,喝功夫茶,可以说茶的消费基础是很好的。但是福建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铁观音、白茶、花茶,产的很多,普洱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种类。所以我们也是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去培养客户的口味。”从当年仅厦门有两家普洱专营店,到现在福建省有了七八十家专营店,普洱茶正是通过王霞这样的茶人,一步步在闽南打开了自己的局面。

王霞形容客人喝普洱茶,就像吸烟一样。一开始未必喜欢这个味道,很难一见钟情,但一旦喜欢上就会非常忠诚,终身不忘。谈到自己喝茶的经验,王霞说她最喜欢和茶友交流,“有了好茶、新茶,就约几个茶友一起品评,看这个茶有什么特点、口味层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谈到此次广州论茶,拿到十强好成绩的王霞自言并没有太刻意去准备,“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的积累吧,我不太喜欢赛前集训的方式,感觉会破坏自己的口感,打乱原本对茶的记忆,赛前三个月我正好严重感冒,基本上没有按比赛茶品去训练过。主要是依靠日常积累的经验去比赛的。”王霞还谈到她比较重视看干茶这个过程,分析茶的级别,用排除法去筛选,效果不错。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普洱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在茶的世界中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同时,他们也给普洱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香伴琴韵,沐雪听风吟·闻道之茶


在一个满是雪花的冬日夜晚,逃离喧嚣的人群,静静的呆在一隅。窗外,风含着香,携着雪,相当喧闹,而我的内心,却安然平和。静享着独处的风景,淡淡的看着浮华烟云。

冲一杯醇厚的闻道茶叶,听一曲幽绝的琴韵。看雪花飘舞,听寒风嗖嗖,品闻道茶叶之醇味,那股浓浓的茶香,是那么的让人沉醉,让人恬静,让人心旷神怡。

沏一杯熟茶,捻几瓣嫣红的樱花为墨,将心底的思绪在一纸素笺上飘舞成灵动的诗行,愿生命,能如雪花般绽放出芬芳的禅意,飘渺着淡淡的幽香。

一杯温润漫茶香,一曲琴韵淡墨痕。袅袅茶香,一曲轻歌烂漫,一曲月色未央,时光若水,暗香浮动,细品人生的味道,苦涩,甘甜,入醉。

静静的抿一口闻道茶香,回味其中的醇润,低眉饮下,便有温暖入心,唇齿留香,韵味悠长。微闭双眼,晓听琴韵的悠扬,思悟风声的吟唱。

行走在尘世间,一袭风,一身静,听花开的声音,听脚下的足音,心暖,风雨不寒,心若不离,爱亦不远。花开有声,风过无痕。流年岁月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以这般静美的心,行一程,悟一程,万般惬意。

茶香伴琴韵,沐雪听风吟。那浓浓的一抹陈韵,沉浮绽放于清澈的泉水中,那缓缓弥漫的闻道茶香,伴着空灵幽雅的琴韵,慢慢沁入我的心扉。

那琴韵,空灵委婉,清雅飘渺,恍若空山鸟语,寂谷幽泉;那风吟,缥缈洒脱,似禅梵唱,宛若禅语呢喃,凝思沉悟。

静静的感悟着岁月的沧桑,以清莲为茗,掬素手为盏,以心的温度融化天山的冰雪,化一壶馨香芬芳的清波,弥一抹空灵悠远的松风梵唱,让那些红尘的杂念,哀哀的忧伤,都随着闻道茶香风吟,空灵远去,风清月明。

一场繁华云烟过,一岁沧桑心亦殇。在这流年似水的岁月间,低眉凝眸,凝视一花的风雅,在静好的岁月间,读懂一花一草的世界,在别样的心情里,盛开一份别致的温柔。那一刻忽然觉得,一生只愿墨韵,茶暖,花香,溫清如水,馨香眷眉,安以度日,如此足矣。

当一颗心素到极致,便是这满满的禅意。只有在这样安静的空间里,禅意才会在纸间漫溢、云中舒卷、风中流淌。只能借着一丝禅意,远避尘嚣,诵经打坐,一壶茶,一炉香,一串念珠,就是禅意的全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寂处,心都是透明安静的,无了纷扰和喧哗,虽达不到“世事如莲花,我心自空明”的境界,也寻得一份好时光静落心怀。佛经曰:“浮生如劫,欲念如魔。”在喧嚣的红尘之中静享一份幽静与独处,可说素到了极致,心也从容。

闻道茶香袭人,它让情感还原着质朴与真情,心灵之旅即使经历了坎坷风雨,于清幽处最终走向宁静和平淡。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将一切美好安放在心里,以一抹灿烂的微笑,在岁月里行走,滋润生命的漫漫旅程……

冬日,静享一隅闻道醇香,带给我今生无穷的乐趣········

茶香书香伴流年,这便是好的光阴


我爱读书,也爱喝茶,书香悠悠,茶香缕缕,伴我流年的好时光。

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姥爷爱读书饮茶,姥姥爱养花做美食。每每回想那时候的生活,是那么快乐美好。退休在家的姥爷每天早早起来,姥姥已烧好热水,为姥爷沏好一杯茶,自己顺手也倒了一杯。顿时,馥郁的茶香扑鼻而来。姥姥手艺高超,早餐自然也是丰富可口好吃的。饭后,我在院子里玩耍,姥爷戴着老花镜读书,姥爷珍藏的书籍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大名著,受其熏陶,年幼的我变得安静,也开始静下心来阅读了,小小的人儿静静地坐在一旁,和姥爷共同读书。小说中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投入其中,不觉一上午的时光飞逝而过。姥姥爱养花,其中的茉莉花正开得灿烂,洁白素雅的小花散发出馥郁的芳香,奶奶摘几朵放入茶内,我好奇地端起杯子品尝,淡雅的香气沁人心扉,不觉喝了一口,味道还真是不错。自此,我喜欢上了喝茶。

秋日,我们在枣树下读书喝茶。姥姥烙好了喷香酥脆的小油饼,就连老夫子似的在读书的姥爷也被香气吸引,抬起头来嗅嗅鼻子,和我一起洗手吃饭。油香葱香茶水香交融在一起,油酥的小饼让人垂涎欲滴,忍不住大快朵颐,小肚子圆鼓鼓的,喝粥还不觉得过瘾,饭后再沏一杯茶,才觉得舒服促消化。

后来,离开姥姥姥爷和父母居住,但看书饮茶的习惯不改。我的性格安静而淡然,节假日,一杯茶,一本书,便可以度过一天的时光,书和茶必须常伴我的左右,少一不可。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开卷有益,给我启迪和知识。茶给我的胃最熨帖的保护,可以说书与茶是最佳搭档,书香伴着茶香,都是那种淡泊的,不争不抢的个性,看几页书,饮一口茶,高雅而宁静,惬意而怡人。

最喜一个人安静的午后,懒散地蜷缩在沙发里,拥一本书,刚好在手边有一杯热茶;或以最佳姿势躺在床上,看一本书,旁边一杯茶热气袅袅。再或者是阳光洒满小屋,在阳光的沐浴下读书喝茶。如果是细雨绵绵或雪花飘飞的日子,更增添几许诗意与情趣。阴雨天和下雪的日子更是无人打搅,微寒的天气更愿意读书,在书中驰骋浏览,也更喜欢喝一杯热茶,暖心暖胃暖手,令寒冷落荒而逃。

人在书中,茶在手中,在口中,人生有味是清欢,书香茶香伴流年,人与书的柔情,茶与水的缠绵,一个人,一卷书,一杯茶,是一副画,虽然不浓墨重彩,但寥寥几笔,最简单随意的勾勒,便是最和谐淡雅的画面。

腹有诗书气自华,手捧香茗亦芬芳。花开花落,流年似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千帆过尽,在小屋的一隅,利用一盏茶的光阴,读一读心爱的书,喝一杯醉心的茶,流年中,这便是最好的光阴。

安溪铁观音为什么会香


安溪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安溪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安溪铁观音为什么会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试验研究表明,安溪铁观音所含的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而且中、低沸点香气组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用其他品种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

第二个原因:安溪铁观音的制作过程,紧紧围绕着香气开展,这也是导致香高味醇的重要原因。炒青是破坏酶反应的过程,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的茶,制作乌龙茶也是酶发酵反应的过程,所以,绿茶是纯粹的茶香,乌龙茶是化学反应的香,导致化学反应的前提是物理做功。跟红茶不一样的是,乌龙茶控制了发酵的时间,控制的标准就是香气,以香气最盛阶段作为停止发酵的时间依据--杀青。晒青,以蒸发水分,激活酶活性为目的。伴随水分蒸发,香气就容易溢出。一般要晒到“低头”(叶尖下垂),晒出香味。晒过头会影响摇青的香气出现,晒不足会出现生青味。摇青,破坏叶边,使叶子边缘部分损伤,茶多酚氧化聚合,部分香气成分游离出来。

第三个原因:发酵轻重是影响茶汤浓度的关键,也是造成香气风格的关键,我们经常说的花香、清香是轻发酵的结果。

第四个原因:低温复焙火,这样铁观音的香气高昂隽永。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白马非马:从湿仓到干仓,普洱茶仓储的进化史


普洱茶仓储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截至目前,共分为湿仓与干仓两个时代。

湿仓是做旧与随便乱放的产物,其反映了当初做仓是为了追求快速达到老生茶的口感,或者普洱茶不值钱,乱摆乱放,茶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

在湿仓茶风行的数十年间,我们要明白是存在"湿仓里的干仓茶"的,也就是台湾人在2000年以后鼓吹干仓茶,是因为他们不掌握港仓老茶话语权,从而在一大堆湿仓里挖掘出来干仓的价值。

为什么湿仓茶的时代会有干仓,是因为在同一茶仓里可能90%的茶经高温高湿变成湿仓茶,但有极少数的茶,比如10%幸运地没有高温高湿,成为湿仓茶堆里的干仓茶。

另一种情况是,茶叶不值钱,将茶叶在仓库里一放了之,过了十年左右,到了干仓概念兴起之初,打开仓库一看全部是干仓茶。"干仓鼻祖"88青的传说就是这么来的。我估计88青放成干仓茶,可能跟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有关。那个年代,茶叶不值钱,虽然茶存放在通风透气的地方,茶主人会经常将大门一锁,没去人工干预仓储,形成相对密封的自然存放环境。

复盘普洱茶在八九十年代的兴起,最开始靠的是降三高之神奇保健功效宣传,造成在法国、日本等地的热销。虽然卖得好,普洱茶也不是一种很值钱的东西。真正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与投资收藏价值挖掘出来的是台湾人。九十年代中期,普洱茶在台湾兴起,经过数年的酝酿,而在1999年达到疯狂,2001年因香港《壹周刊》之普洱茶负面调查报道,台湾普洱茶市场崩盘。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火热,一方面普洱茶的保健神话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普洱茶作为能喝的古董,其收藏投资价值得到空前强调,引来了全民收藏炒作普洱茶之热潮。

九十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加入的台湾人、大陆人,尤其是台湾人,其中的一些人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通过钻研与梳理普洱茶的历史文化、品鉴与收藏投资体系,并大力宣传之,取得了普洱茶产业的话语权。但他们没有年份茶库存,仓储的话语权在香港人手里。普洱茶的收藏投资价值要靠仓储来体现,仓储话语权的缺失,让台湾与大陆的茶文化人很难走到话语权的中心。与此同时,台湾、大陆许多茶商,是做普洱茶的新人,他们手里没有老货,也要向香港人进货,他们不愿意被香港的大盘商、二盘商"剥削"一道。

台湾人带头振臂一呼,大陆人云集响应,于是一套全新的体系诞生了:其中有古树茶(当年叫野生茶、乔木茶、野放茶等)对台地茶之否定,石模对机器压茶的扬弃(这是古法制茶的滥觞),干仓对湿仓之否定,等等不一而足。

2000年以后,台湾人开始宣传干仓,到了2005年干仓概念深入人心,广东存茶大都按照干仓理念来存茶,于是港仓逐渐被边缘化,进入了东莞为藏茶之都的时代。

宣传干仓显然是一本万利的事:

首先,能攫取仓储话语权。世界上本没有湿仓茶,是因为有了干仓概念,才制造出一个对立批判物--湿仓茶。香港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做湿仓茶,一直强调自己的仓储是港仓。港仓就是世界上最专业、最健康的技术仓,干仓是不太懂茶的人乱搞的。香港人的辩解,在干仓掀起的时代洪流面前苍白无力,在许多做茶的"明白人"看来,貌似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其次,能改变过去普洱茶交易以年份茶为主的模式,转而形成"卖新茶,收藏新茶"之交易模式。干仓作为新概念仓储体系,肯定要重新建仓,最好从藏新茶开始建仓!

邓时海先生的"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出台的,并成为市场之圭臬。天量的新生茶,被广东人收藏起来了,而不是喝掉。现在我们知道了,普洱茶还是要以消耗为主,收藏为辅。"藏生茶"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改成"藏精品生茶"可能会好很多。大量生茶被用于收藏,造成了新茶交易火热,进而市场由追捧年份茶,转向追捧新茶。将才出厂的,或者只见到绵纸设计稿还没压茶的概念股生茶价格不断炒高。非理性的市场行为造成了2007年崩盘之悲剧。2011年之后,古树茶大热,大家又去追捧古树新茶,将山头生茶的推得很高。

由此可见,新概念出台往往能绕开原有的主流体系,开辟全新的主战场。干仓、古树茶,等等,一个个概念对普洱茶原有的经典体系进行围剿,抓住对方所谓的核心问题进行痛打落水狗,让其一夜之间废掉武功,成为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的时代弃儿。

你香港人不是有许多年份茶想待价而沽吗?我轻轻一个干仓湿仓之辨,就让整个香港的茶变成发霉的"黑心茶",成为一种见不得光之灰色买卖。到了2007年,全民都在买新茶干仓存放,经销商、消费者都变成"藏家",家家有茶,走不动货。好了,古树茶的概念来了,我们要告别台地茶的天量干仓库存,开启古树茶收藏投资新时代。于是原有的天量库存积压货被绕开了,开始新一轮古树茶建仓。如今古树茶仓建满了,家家都是古树茶,云南每年生产的天量台地茶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好了,高端熟茶来了,建仓,收藏投资又开启一轮大周期……

客观来说,干仓取代湿仓不完全是概念驱动,其背后有消费升级与消费人群口感取向等深层次问题。

先看消费升级。港仓作为第一代仓储,在引领时代的同时无疑有极大的时代局限性。按港仓老经验存茶,霉变的多是客观事实。过去我们经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那是老一辈人的健康概念。时代在进步,港仓也要与时俱进,将茶仓储得更安全与健康一些。干仓的出现,其实迎合了消费者对品质升级的期盼与诉求。

再看消费人群的口感价值取向。香港人喝了几十年港仓茶,已经习惯了仓味(指港仓特有的味道),其他地方的人一喝,可能不认为这是陈味,而觉得怎么有一股霉味。我们说,仓储跟山头一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的。港仓茶体现的是香港藏茶的地域风格,而且其能融入了香港人的饮食文化中去,港人天天喝,已经习惯了,就认这个味。广东人不太接受港仓,热爱自己的广东自然仓。但北方人、昆明人喝了广东仓放出来的茶,觉得有股仓味。广东人说你们不懂茶,那是陈味。而昆明仓存放的茶,广东人又觉得除了香气好,没什么茶气,但许多新消费人群就认昆明纯干仓茶。

仓储的地域风格带来的地域文化认同与偏见,这很正常!(文章来源:请上帝喝茶)

第一个将普洱茶介绍到河南的人—魏伟


丽江木家昌号是噶厦上百年公认的好商人,长期以来走马四方,往来经商。十三世达赖喇嘛赐木家昌是马行商号旗,木家兄弟诚信经营,为一方百姓乃至国家繁荣昌盛付出了一生的辛劳和代价。木家昌的传说让高琪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伟先生羡慕不已,他凭着多年的茶文化底蕴和敬仰之情注册了这一名称,他说注册一个好的品牌名称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激励我们学习先辈那种敬业精神,学习他们那种诚实的经商、做人品质。

魏伟先生与普洱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不解之缘,早在10年前他就曾经多次来过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对易武、象明、基诺山、勐海等产茶区了如指掌,近几年来更是来往频繁。他说我虽然是河南人,但我对普洱茶非常着迷,我是第一个将到河南的人。魏伟先生爱茶、品茶、经营茶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正是因为他业务精通,在茶艺茶道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文化内涵,现已获得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国家级高级茶艺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等头衔。

随着普洱茶热潮的不断升温,他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国家级高级评茶师和茶艺师来讲任重道远,他说有责任也有这个义务让广大的茶界朋友喝上好品质的普洱茶,为了见证事实,记者跟随他多日,他今天上易武、明天上班章村、后天上南糯山,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一方面向山区长辈茶农学习;一方面亲手精选茶叶原材料,对收购来的毛茶几经认真筛选对比,有时为了品尝茶叶的品质、味道、汤色,在茶庄茶农家一坐就是一二天。在事先不告诉他的情况下,他可以把普洱茶品尝到是哪个地方的茶,哪个山上的茶有什么特点,讲得头头是道,让你心服口服。在制作茶饼工艺上他白天晚上在工厂里看守,不放过任何工艺和质量上的错误。他常讲做茶先做人,宁可不做,要做就要做好,不求做大,只求做精。因而“木家昌”号普洱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魏伟先生得知大型文化工程马帮贡茶万里行活动在西双版纳出征感到非常激动,他深知这是一次宣传之旅、交流之旅、文化之旅、营销之旅,是一次真正的万里长征,是中华茶文化史上的一次壮举和辉煌的历程。据了解他将以高起点、大手笔进行参与,并隆重推出了具有马帮之旅意义、象征9省3市共计13饼(每饼重3000克)特制普洱茶珍藏品,每经一个省市只拍卖一饼,绝品发行,其原料完全采自百年古乔木上等普洱茶,并以传统手工艺制作。在外包装上选用了无污染、无色味的上等东瓜木精制而成,无论是从包装造型上,还是从图案的雕刻上都极为考究,外表大气、古朴、上档次,可谓盛世茶中之杰作。

与此同时,木家昌号还隆重推出了象征99匹大马帮和九九归一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品了99饼典藏茶品。

茶商艾田:陈香牌普洱茶


2004年2月,曾被鲁迅、许广平收藏的一块清宫普洱茶砖(重3克)在5分钟之内,便拍出了12000元的天价;同段时期,珠三角的普洱茶销量增三成以上;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所推出的"普洱茶世纪珍藏版"500克一盒目前售价达320元;上海茶叶协会的调查显示,香港人最爱饮普洱茶,该区市场上最好卖的茶叶排名榜首的就是---普洱茶;目前,台湾、香港追逐三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已成为一种最高境界;仅是云南就有1300万茶农依靠普洱茶生存……就在这些年,多少饮茶发烧友、商家竞相收藏普洱茶以待升值!

作为普洱茶的产地,云南,避无可避地被推上了这个火爆市场的最前沿试炼地;作为曾获中国茶叶学会"中华杯"全国名优茶一等奖"陈香牌"普洱茶制作者,艾田,毫无准备地在良莠难辩的诸多茶行中当上了普洱茶茶庄"百茶堂"堂主,他以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事茶经验,将"陈香牌"普洱茶在堂中发扬光大,将"百茶堂"做成了海内外说到当代普洱茶都会提到的一个茶人会所。

这是个把爱好作成了品牌的人。

从生存到热爱

云南普洱茶从商周起,到唐代已经成为主要商品,清代入贡朝廷,声名崛起。这种原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思茅、版纳、临沧等地的"历史宝物"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和收藏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从台湾地区刮起"热"风,吹向全国乃至世界。

这股热风渐刮之初,艾田对"普洱茶"的概念是,生存。

"我一个学化工的人,为能到城里工作选择了临沧的茶厂,跟着同事全国到处跑,就觉得云南的茶很牛,广东、浙江、上海都争着要。后来参与普洱茶制作、品普洱茶……也就为生存,为工作而做。"艾田在选择做"自由人"之前,几乎是自觉地将普洱茶划到了私人生活享受以外。

而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可能。就在艾田自认为对普洱茶的态度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时,他已经不自觉地成为了一个"茶人",一个性格都被浸染尽了普洱茶气息的茶人。

所谓普洱茶气息,其实就如品它的人---厚道、敦实、内敛。这是艾田开始意识到此生热爱是什么的缘因。那时,台湾人正在络绎不绝地一波波涌向云南,涌向这个传说中普洱茶的神奇产地。普洱茶,在人气极旺的推动下,其云南市场露出灿然的黄金一角。

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会毕生挚爱什么,无论这个什么是她,还是他,是金钱,还是幻觉。只要知道,都是有福了。

艾田分明在30岁那年成了个有福之人。其后他凭自己悉心研究多年得出的对普洱茶茶色、茶形、茶味、茶气、茶性、茶理、茶义、茶境、茶情的准确理解,于1994年开设"百茶堂",摆开八仙桌,全凭一张嘴---品茶道、谱茶经。这个至今已经研究制作、销售普洱茶20多年的茶界"奇人"制作的"陈香牌"普洱茶曾获"中茶杯"一等奖。

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在他的堂中闲闲地抽着老烟,玩着一把宜兴紫砂壶,和茶友们谈到最想过的生活。"不过是有好茶喝、有好书看,足矣。"还有呢?"还有,就是在这样过日子之前,先把我办个普洱茶博物馆的梦圆了。"

其实,艾田本人就像一个活着的普洱茶历史文物。他的发生、传播的摇篮,因而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普洱茶却是这一茶树发源地的传统正宗名茶。作为"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艾田就对法国人之于红酒的痴迷执着、专业专注给了很高评价,"我要像法国人做红酒一样来做普洱茶。面对前辈留下的好茶和神秘未破知的做茶技术,我总是愿意挑战这样的好茶,希望自己做的茶可以一步一步更贴近前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精髓。"

为了做好茶,研究好茶,喝好茶,艾田将云南出山泉的地方都跑了一遍,"无水不可与论茶。昆明附近的妙高寺、西山、宜良宝洪寺、澄江西龙塘等都是品茶好水,以活水烹茶真是一种境界。有茶友得到好茶时,总来相邀带上茶盘茶具前往好山泉处放开论茶。此生最快意的事,就是因为普洱茶交上了这么多好朋友。"

好友固然是重要的,而艾田对好友也还有个私人的却也是公开的秘密---早晨到中午请勿打扰。

"早起到露台坐在小椅子上看看书,喝喝茶,不见人不做事,给自己留个呼吸的时间。朋友从中下午就开始一批批来了,那时又高高兴兴地论茶品茶,两种滋味不同,对茶人都不可少。喝茶啊,一人得神,二人得趣。"

艾田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茶中"神人",一个在普洱茶中神游之人。面对摄影镜头,他低着头自己把玩着手中壶,猛然抬头一笑,"你知道吗?我想最好的生活就是,有个好身体可以一直喝好茶,然后幸福的休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一路茶香伴,从铁观音到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