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脚步。然而在“臻味茶园”,你能感受的不仅仅只是茶艺,更多的是一种茶文化。

日前,记者来到臻味茶园,看到几个年轻的学子正在茶园内练习泡茶手法,交流茶文化,仔细询问下才得知,她们都是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茶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是来实习的。”一位名叫李莎的学子告诉记者,自她来实习以后,学到了很多茶学方面的知识。“这里的教学和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学校是以泡茶的手法为主,品茶为辅;而这里是以品茶、与茶客交流茶文化为主,泡茶的手法为辅。”李莎说。

“尚文老师对我们很好,不仅细心教导我们茶学知识,还免费为我们提供食宿。”另外一位名叫胡兰的学子告诉记者,在臻味茶园,她们收获很多,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一次,我和长江大学茶学博士赵振军一起品茶,当他和我说起茶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经验时,我就有了想让这群学生来我这里学习的想法。”臻味茶园园主尚文对记者说,当他说出想法时,与赵博士不谋而合,于是就把自己的茶园变成长江大学茶学专业的实习基地。

尚文告诉记者,这群学生很有自己的想法,当她们看到茶园内茶品丰富时,便主动提出了想要勤工俭学,让自己以较低的价格把茶品带到学校推广。

“这群孩子都不容易,我当然同意了。”尚文对记者说,之所以同意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答应孩子们勤工俭学的要求;二是茶文化能够得到推广,因为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们的消费水平并不高,他们期盼能够喝到物美价廉的茶品。与茶相伴而来的意境,给人带来的是清新、淡雅、闲适、悠然,和茶相伴久了,自然品性也变得如茶一般。在臻味茶园,尚文带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各位朋友,在忙碌之余,不妨来茶园坐一坐,这里亲切而自然的环境可以让你心境平和,在品茶论茶中享受茶道之余的修身养性。(荆州晚报陈丹)

【注】本文系注册会员尚文的投稿!

扩展阅读

施海:专注推广贵州茶传播中华传统茶文茶事


初春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和舍酒店内的守舍茶堂,没有门牌、没有特别的路标指示,低调的风格衬托出这块隐匿于闹市之中不可多得的清静之地。

一股清新的茶香沿着杯壁袭来,空灵的曲目掩盖了城市的喧嚣,一壶清茶,沁入舌尖的甘甜让人久久回味。茶堂的创始人施海是一名80后,年龄不大的他却在学生时代就与茶结缘,正因为深爱茶以及与茶有关的一切,茶文化的推广便成为他立志一定要做并且做好的事业。

平日里,施海喜爱穿着一身布衣、布鞋。在他看来,自己喜爱茶不爱上网,或许与一些年轻人有所不同,但自己对经营好事业的这份执着,和众多小微企业的创业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

2005年大学毕业后,施海先后当过编辑,做过实习生,直到2008年他开始在贵阳的喜来登酒店做起了他最爱的茶文化推广,而后他辗转到很多地方,却始终没有放弃这项工作。

带着喜好与执着,肩负使命与理想,施海2013年注册成立了贵州释海和茶文化有限公司,并在和舍酒店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茶文馆,开启了他与茶结缘多年后的创业故事。

施海创办的第一家茶文馆,投入资金13万元,当时的规模只能算上一家小微企业。历经两年时间,如今已发展到一家总店与四家分店齐头并进的态势。

“10万元的扶持资金正如一场及时雨,不得不说这笔钱给我的创业打牢了基础,我的茶室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得以迅速壮大。”施海口中所说的扶持资金正是贵阳市针对微企发展实施的“3个20万”政策中的“第一个10万”,即在投资者出资达到10万元,政府给予10万元补助。

不到半年时间,资金落地。“我们能得到这样的支持,感到十分幸运,同时我更在乎的是这笔钱该怎么用,用到哪里,让它发挥真正的效用。”对于政府的贴心帮扶,施海认为享受温暖的同时更应该担起责任。

果然,在得到这项帮扶后,施海的茶文化推广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仅仅在2013年就举办了20多场不同主题的茶事活动,且深受好评。

施海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举行一场茶事活动,最基础的费用将近2000元,一年时间内举办了20多场活动,成本怎么说也要4万元左右。另外,茶事活动需要人力、茶具、茶叶,而人力需要经过专业培养,茶具乃是易损品,茶叶更是易耗品。

做茶文化的推广看似简单,若资金得不到及时补充,也并非易事。

实实在在的10万元帮扶让施海倍感珍惜,经过一番苦心研究后,他决定将资金主要投入到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一是人才的储备和培训,二是物资的补充。

苦心经营换来开花结果,经过一年时间的铺垫和锤炼,2014年,施海在贵阳的另外三个高星级酒店同时启动了三家茶文馆分店,专注推广贵州茶、宣传健康养生理念、传播中华传统茶文茶事。

“表面上看只有一家店得到了小微企业的帮扶,但正如母与子的关系,这些帮扶由总店辐射到三家分店,以后还会更多。”施海欣慰的感慨到,这样的帮扶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由最初的实实在在延伸到长远的支持和基础的奠定。

马尚·贝莱:中国茶文化有着饱含哲学思想的力量


马尚·贝莱,法国旗帜基金会主席,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的夫人,日前来福建参加一系列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

在安溪,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茶文化,体验安溪铁观音传统制茶环节,闻陈茶、品茶汤,并在三和芹草洋茶庄园亲手栽种茶树。在中国,我感到很幸福。安溪的自然环境很美,茶山翠绿、茶香悠悠,让人心情很平静。

在这里,我很荣幸获得了“安溪荣誉市民”称号,据我所知,这是安溪县历史上首位荣誉市民。感谢安溪人民给我的这份荣誉。

我所创立并有幸主持的法国旗帜基金会,其目的在于促进法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12年来,我频繁来访中国,亲身了解、体会这里的文化。两年前,我在陪同法国外交部长洛朗·法比尤斯先生来访中国时遇到了三和茶叶的吴荣山先生,也因此开启了和安溪铁观音的奇妙缘分。在安溪铁观音茶叶上,我闻出了大地的味道。中国茶和法国葡萄酒,是两种具有共同内涵、共同语言的文化,都需要时间的积淀,都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在两国的茶酒交流方面,我们还可以开展更深入的对话和活动。

我深知,中国茶文化延绵千年,茶对于中国的文化而言,是一个不可分割且最为本源的部分。当我仔细聆听,我发现每一杯茶都有中国心在跳动。只要人民用心品尝,就能感受到这种神奇的植物中延续了千年之久的、饱含哲学思想的力量。而你们在这里一直用激情来种植灌溉它们,这让我十分感动。

我也会对中国茶在全世界的推广方面尽最大努力,尤其是安溪铁观音。我将尝试着成为安溪铁观音的推广大使,希望我的欧洲同胞们可以发现并领略到安溪铁观音的力量。

这次活动期间,在安溪美丽的茶山上,我和很多茶乡孩子一起度过了美好时光,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在给他们的明信片上,我写下了“伟大的友谊之吻”这几个字,希望中法两国人民友谊长青。

离开这里,虽然我心中有许多不舍,但更多的是一股股来自心底的暖意。我会经常回来,因为我有棵茶树在安溪,我要经常来照顾它。我的先生当然也会再来这里,我要和我爱的人分享这种幸福时光。

李亚鹤的茶缘 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最绚烂的花朵!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因此,在中国,品茶是高雅的象征,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典雅行为。

金光华董事长李亚鹤出身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简朴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少年时期,他对茶的理解仅仅是“解渴的绿色饮料”。后来,李亚鹤来到深圳打拼,经过一番努力后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承包一些小的项目。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在与开发商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茶文化。但是,对于白手起家的李亚鹤而言,这个时候还不是他品味中国茶文化的时候。

1995年,金光华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李亚鹤开始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多年的奋斗,金光华实业有限公司终于成为了一家市值数十亿的大型民营企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亚鹤开始真正接触茶文化,学习茶文化,了解茶文化,品味茶文化。

不过,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李亚鹤最喜欢红茶,尤其是功夫红茶。李亚鹤认为,红茶虽然看上去没有绿茶美观,但却能够养胃,还具有防龋、延缓老化、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癌、抗辐射、减肥等功效,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对人有着莫大好处的茶饮。

福建茶文化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清?彭光斗(1766)《闽琐记》、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茶生活回归 重拾文化自信


茶生活

烹茶、插花、焚香、挂画——早在宋代起,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这“四雅”。随着社会普遍生活水平的提升,寻回遗失的文化传统、重塑优雅品质,汇聚了一股急切的渴望。于是乎,以茶为主题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重回大众视野,茶室、茶席、茶道、茶具,这些看似“非主流”的家居元素,迅速在日常生根发芽。

近两年来,以茶为主题的空间设计、家具、家居用品层出不穷,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家居生活的想象空间,也形成了一条以“茶”为主线的产业链。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茶文化的回归,与整个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改善有关。“茶”并不是作为改造现代人生活的新角色而来,而是从古老传统里重新回归,是现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的必然产物。

从家居空间开始重拾文化自信

“茶文化的回归,与近些年行内流行的‘新中式’设计潮流同根同源。”多少家居创始人侯正光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此感触颇深。侯正光曾在英国学习家居设计,回国之初,凭借丰富阅历和设计经验,雄心壮志地创立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并以追求形式、设计感作为品牌的特色。“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很有冲劲,但也有点天真。”他表示,一开始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后来慢慢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才有了今天的品牌面貌。

新快报记者在该品牌店内看到,多少家居的产品以黑胡桃木为主,产品外观简约、线条现代,却幽幽地透露出一股中式韵味。这样的设计几乎成为原创家具设计的主流风貌:以简约线条、实木材质为基础的现代设计,却能让人一眼捕捉到传统神魂。尽管如此,不同原创设计依然能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统一于精神层面。这就是近些年来十分流行的“新中式”设计风格。“这样的潮流并非无中生有,不像以往的家居空间设计以追求欧式、美式为尚。随着国家民族经济的繁荣,社会更渴求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侯正光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两年空间设计越来越多会融入具有传统文化代表的茶元素、茶家具、茶空间等。

茶令人静现在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传统

茶不仅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物,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省思和净化。

“茶能让人安静下来,去除杂念、反思自身,这样才能生出真正的智慧。”一角禅创始人张保庆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体现在家居空间中,一个布置完整、具有古朴韵味的品茶空间,能够让人的心迅速静下来,仔细品味生活的美好。而采用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喝茶、品茶,或者接触相关的传统文化,也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在浮躁时代比任何时候,更渴求这样的传统文化。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人追求“物我合一”的理念是相吻合的。大巧家居创始人翟伟民表示,茶在家居空间内不仅仅是作为器物、摆设,甚至炫耀的方式,追求茶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哲学意义上与传统文化的同一,是更高层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追求。

成为品味生活的一环

随着茶文化的逐渐被重视,大众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喜好的逐日升温。

在城市生活中,以往有很多人会学习品酒、鉴赏咖啡,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茶道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的家庭装修中,欧式、美式曾经是两大主流风格,而如今,新中式却扛过大旗。以往喜欢喝茶的都是年纪较长的人群,现在喝茶的群体已经越来越年轻化。这样的变化过程,印证了文化自信的重拾。

人们不仅学习各种茶文化的知识,而且会在家居空间中使用各种的茶器具、茶道具,更加讲究喝茶过程的美感,复刻古人做茶席,甚至研究由此而延伸出来的花道、香道,由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茶生活模式。优雅的生活方式不再被舶来文化牵着鼻子走,不再是崇洋媚外;回归自我文化传统、找回自身的价值,才是真正的高雅品味。

国外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他们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加上适当的盐。

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茶文化创新


2002年,当代着名民间发明家季汉生为了深入了解明代至今的名家制壶艺术,他在宜兴丁蜀镇住了十四个月,决定采用两岸同胞十分青睐的宜兴紫砂,创作一款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突破宜兴制壶传统艺术的特殊作品。他投入了近十年的精力,终于创作出了今天的“中华龙壶”,丰富了世界茶文化的内涵。

“中华龙壶”呈圆形,寓意圆满。壶盖为天龙戏珠造型,珠上刻有“和”字,表示中华巨龙和平、和谐之意;;壶身内部采用同时能泡两种茶水的专利结构,象征“一国两制”。整个茶壶向人们传递着“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社会和谐”的理念,是明代至今壶艺史上的一大艺术杰作。“中华龙壶”的问世不仅刷新了世界茶文化历史,更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被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系列活动组委会、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定为馈赠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和平信物”,并有王光英题字“心系中华”,连战题“宏扬国粹”,陈大章题“中华龙壶,艺术瑰宝”,鲍志强题“紫砂龙壶,艺术杰作”。此款国宝级茶壶已被赠予多位国家元首和地区领导人,更被称为“现代国宝”。

茶文化漫谈


楼宇烈教授在本刊举办的“无我感恩茶会”上。

问:普通消费者如何从饮茶中感悟到深刻的文化内涵?

答:要让消费者从饮茶中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能够有一些设计,有一些仪式,基本上可以做到静心、清心,比如说像日本的茶道,看起来呆板、单调,其实它里面寓意着沏茶的人和饮茶的人相互之间心灵的沟通,制造一种比较安静的环境,让你能够先把心静下来,然后再去品尝。

问:日本茶道中的清、寂有哪些蕴涵?

答:日本茶道中,清和寂总是跟禅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寂。因为佛教强调要寂静,涅槃的境界就是寂静,而寂静可以说是一种无欲的,断除了贪嗔痴这种妄念的涅盘的境界,就是寂静。涅槃寂静是佛教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涅槃是音译,寂静是义译。在日本,讲寂都是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与禅宗的这种追求无欲的、离欲的、消除贪念的、消除嗔心的这种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清,更多地是追求环境的安静、清净,喝茶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使得大家的心里能宁静下来,也体现出一种静。

问:您提出“净静敬”,是不是与此相似?

答:三个“jing”,清就是干净的净;寂也是静,安静的静;敬就是恭敬的敬。我提出来“三个jing”,后来又添上了一句“净静敬,入佛境”,因为佛要追求清净、自静,追求一个寂静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佛强调恭敬,相互之间的尊重。但是,也不仅仅是佛教,因为儒家也讲敬、静,道家也追求一种清净,所以,三个jing,跟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问:中国传统茶文化,与“净静敬”有何关联?

答:中国传统文化对茶文化的概括,基本上都离不开三个jing,即清净、寂静和恭敬。跟禅,我一直强调,不管禅茶一味也好,茶禅一味也好。从它的源头上来讲,禅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东西,禅非常强调不离生活。茶也是生活中间的。参禅就像喝茶一样,不要把参禅看作一种非常玄妙的,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东西。从禅茶一味的角度来看,禅就是生活中喝茶一样的一件事情。反过来,茶禅一味呢,就是喝茶不要光是去解渴,我们通过喝茶,像参禅那样,去通过茶来提升我们的人生的一种境界,去体会到茶里面的可以清心、可以静心,茶的各种仪式上又可以体现出来各种敬意。进一步,在不同的茶味道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生的百味,苦、香、甜、回甘啊,可以赋予它很多内涵。

问:现在谈茶文化,都谈禅茶文化。如果离了禅,茶文化是不是就不能发展?

答:怎么不能呢?当然可以,而且可以发展到很高的层次。但是,不能离开一种道层面的东西,这种道层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禅。道家的道也可以啊,儒家的静也可以啊。就刚才讲的,敬也可以啊。需要发展,那我们拿什么来发展呢?白开水不是不行,也是可以的。但是,茶有明目、润嗓、提神、祛病的用处,不是更好吗?所以,不是不行,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理念。

问:您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茶文化是不是可以跟这个传统契合起来?

答:茶文化更注重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茶文化当中当然可以独自品饮,但是茶文化又是跟人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当然也可以用茶去供奉神。但是,佛教中对神的供养……中国文化中的神,不是与人完全隔绝的神,都是人可以做到的,是人修成的神,不是创造人的神。

中国文化中的神,山神、河神等,这类别的神是生万物的神,但不是人格的神,是自然的神,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中的。还有一种神,是人生活环境中的神,与人时时刻刻分不开的,比如门神、灶神。第三类是,受人景仰的人去世后成为了神。三类神,都不是创造世界的神,是人生活中的神。

问:不同的人对茶文化有不同的概括。您认为,这种概括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次了吗?

答:应该说,清净和寂这种概括,已经到了道的层次,是哲学层面的概括。这些概括,体现在品茶的行为中去,有些可以通过艺、茶艺,有些可以通过礼、茶礼,来体现。有茶艺、茶德、茶礼、茶道,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我们应该怎样构建好?不能仅仅是一种茶艺表演,我们要通过茶艺体现出茶德来,还要灌注一些茶礼来,让大家从中领悟出一些茶道来。这样就比较好了。总体而言,就这几个方面吧,茶艺、茶德、茶礼、茶道。

问:茶艺是不是已经到了艺术的层次?

答:其实,我觉得取决于对艺术的理解或者追求,有的比较注重技巧,认为技巧就是艺术。其实艺术更注重的是自然,不要那么矫揉造作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有的完全是技巧,很难称为茶艺,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东面。

问:现在茶具和茶叶越来越精致、昂贵,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答:很多人越来越强调饮具的精致,茶的那种质量如何高档,好像价值不菲的茶加上价值不菲的饮具,就是高雅的,其实不是这样。在日本茶道里就讲,饮茶就是要用一般的瓦罐就可以了,外在的礼节形式、内在的精神文化涵义以及器皿茶的品质,这三者方面的关系,哪个最重要?前两者没问题,外在的形式,以及体现出来的内在的修养和境界,至于如何精致的茶具、高档的茶叶,其实是次要的。我们有一点背道而驰,反而走向追求这种奢华。(薛城)

白茶文化


白茶,属微发酵茶,系六大茶类之一,因其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福鼎白茶成品外观自然素雅、白中隐绿;其汤色杏黄晶亮,入口毫香显露,鲜爽甘醇,是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福鼎白茶属于绿茶吗答案由此可知了。

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制作方法,仍然是经过蒸、压而成团茶,同现今的白茶制法并不相同。而白茶的生产,是于清嘉庆初年(1769)采芽茶制成银针。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银针。

白茶为福建的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是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茶文化定义


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艺术。茶文化是汉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2、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由于宋代饮茶之风炽热,所以还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中国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随着贡茶的兴起应运而生。

3、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制茶的种类花色繁多,其中文山包种茶、冻顶乌龙茶、木栅铁观音、白毫乌龙(椪风茶)及高山乌龙茶是为台湾主要特色茶。这些茶的发展足以够成台湾茶的茶文化,下面小编向大家介绍一下台湾茶的茶文化。

台湾茶的茶文化丰富多彩,台湾现今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的闽茶品种,早期制茶技术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传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术乃源自福建。

清嘉庆年间(1810年)柯朝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籽,植于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是现有文献中最早提及闽茶引入台湾的记事,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茶另一重要发祥地为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所产制之冻顶乌龙茶,其技艺源自闽南乌龙,有别于闽北之武夷岩茶,在制造过程中有一独特之布球揉捻(或称包布揉、揉布球、团揉),使冻顶乌龙茶具有独特之香味及形状呈半球形(似龙舞、似抱虾);邻近之竹山、名间、林内,以及新兴之高山乌龙茶皆源自此制茶技艺。

先民由大陆引入茶种及技术发展台茶至少有四个据点,除上述淡水河系及鹿谷冻顶山为重要且对台茶发展有深远影响外,其它二处分别为:

起源于台北木栅樟湖山的木栅铁观音及屏东县满洲乡的港口茶。

木栅铁观音系源自福建安溪铁观音,约于清末民初(日据时期)传入,无论其茶苗引入或制茶技艺传承皆赖于张乃妙茶师的苦心、毅力及热心。其后人在其祖厝设立乃妙茶师纪念馆,纪念其对木栅铁观音茶发展之贡献,已成为木栅观光茶园著名的歇脚处及旅游点。

屏东满洲乡港口茶。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初见其传统制造方法系于同一炒锅内完成炒、揉及干燥,且纯粹由手工制造,其炒、揉过程有一特殊之技巧,致使茶叶色泽灰绿光润,外形条索紧结弯曲似眉,类似大陆之眉茶,推测其技艺系源自大陆浙江、安徽一带之眉茶制造方法。

以上就是对台湾茶的茶文化,进行相关的介绍,希望对大家对台湾茶的茶文化有所帮助。

长阳土家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种茶、制茶、饮茶的发祥地。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饮茶方式和习俗。约在三千年前,茶叶就开始传播,不过当时的茶叶可能不只是今天的茶树一种。

昔日土家长阳的茶有粗细之分,品茶品的是细茶,有钱人用的是细茶,送情、敬神也是细茶。另有一种粗茶,那是平民所用的,所谓“粗茶淡饭”,这种粗茶真是粗到了极点,秋茶过后,叶片变硬,匹张也大,色彩变得黑油油,这时土家人用刀将老茶叶割下,里面还带有两寸多长的茶树枝,以大甑猛蒸、晒干,叶呈黄色,即可饮用或出售。事先前粗茶装进白布口袋,用脚踩紧,打成大茶包,等待出售。各户火垅里挂有一个“茶篓子”(俗名猴子)装进粗茶叶,用时,抓出一大把,放进罐内熬煮,俗称此茶为“三匹罐”,也就是粗茶,此种茶叶虽粗,仍有健身解渴的作用。

土家人以茶为礼,将茶的范围有所扩大,包括茶饮与茶食,给人贺喜去,叫做“吃茶”去,给人送的礼物称为“茶礼”,饭前的小吃叫“吃茶”。“高山出细茶,河下出棉花,窑里出大碗,碗上画莲花”茶食的种类可多,均以莲花碗侍奉,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还有绿豆皮子茶、爪籽果碟茶等。新媳妇进门的第二天早上必给公婆各敬一杯茶,这杯茶公婆要给茶钱的。有的公公第二天早上迟迟不起床,要新媳妇把茶送到床前去,叫做“喝揪老壳茶”。这种茶的价钱高出一倍,公公也不在乎。这也算是“茶礼”吧!

土家族的茶俗甚多,其茶歌更为丰富。正如长阳清代民歌所唱:“灯火元宵三五家,村里雅鼓闹喧哗,他家纵有茶花曲,不及农家唱采茶。”采茶调是一种田歌,它在长阳民歌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二月采茶茶发芽,

姊妹双双去采茶,

大姐采多妹采少,

不论多少早回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

奴在房中绣手巾,

四边绣的茶花朵,

中间绣的采茶人。

我打茶山过,

茶山姐儿多,

心想讨一个,

只怕不跟我。

门口一窝茶,

知了往上爬,

哇的哇的喊,

喊叫要喝茶。

土家采茶歌风趣诙谐,人情味浓,有“十二月采茶”、“四季采茶”、“早采茶”、“午采茶”,还有“端公采茶”、“道士采茶”、“倒采茶”、“茶叶白”等等,走进茶山就进了茶歌的海洋。春茶开园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满山茶园,歌声四起。人们以茶歌抒发各种感情,所以茶歌的内容,无所不包,爱情更是茶歌的主题,在茶山里以茶歌为媒介结为伴侣者不乏其人。

茶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茶做好之后,就盼望外地茶商来购买,佷山有一首歌唱道:“三月是清明,茶客进姐门,茶叶白,姐欠客人心里疼。”它唱出了昔日土家地区商品难流通的苦衷。“高山岭上一树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道摘了斤四两,二道摘了八两八,买把梳子打发姑娘到婆家。”可见茶在土家人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新打的船儿高又高,里头装有是茶包,粗茶包,细茶包,不该撞到丁子垴。船儿打破了,茶香满河漂,好细茶,碰头花儿香。”“丁子垴”是佷山脚下清江边的一个小地名,容易打破木船的地方,这首地道的佷山茶歌,表明了当年打破茶船的情景。土家的茶歌中,还有反映卖茶的叙事茶歌:

家中又差吃,

想起好着急,

一心出外卖茶去。

家中又缺烧,

想起好心焦,

我把茶客怠慢了。

二月下谷种,

三月要栽秧,

你出去了我受忙。

三月下谷种,

四月正插秧,

我去回来赶得上。

劝你不挑茶,

屋里种庄稼,

大风吹不倒犁尾巴。

肩挑一大担,

压得汗上汗,

拿起本钱无利赚。

灶上一个碗,

拿起就一板,

男人不服女人管。

你要去卖茶,

我就回娘家,

打伙做个破船划。

灶上一个钵,

提起就一脚,

不去卖茶谁养活。

要去你就去,

我也不留你,

闹得好言成恶语。

隔壁的王老八,

年年去卖茶,

也没见他把财发。

不想去卖茶,

伙计约残哒,

赚不到钱再也不搞哒。

你就去约伴,

我来弄茶饭,

葱花蒜苗煎鸡蛋。

弄了十碗菜,

伙计都陇来,

粗茶淡饭细交待。

一杯茶来酌,

打伙听我说,

快点卖了打回火。

二杯茶来敬,

大伙听分明,

出门落店要小心。

三杯茶来筛,

拿出行李来,

包袱里面有新鞋。

扁担软溜溜,

双手搭两头,

消费二姐外面走。

茶歌的内容,无所不包,有的茶歌与茶叶无关,如“端公采茶”、“古人采茶”,唱什么内容就叫什么采茶,唱反情的叫“反采茶”。采茶歌和薅草锣鼓歌一样,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这是由劳动者从早到晚的精力状况而形成的规律,上午人们的精力充沛,盘盘古,唱唱历史人物,显显歌手的本事。中午太阳正大,晒得头闷,同时山花正红,见景生情地唱唱花名。下午人们感到疲倦,唱唱爱情、提提精神。不管歌手选择什么内容,总要与茶联系在一起,因而就产生了诸如“反采茶”、“道士采茶”、“十二月采茶”等等茶歌的名目,有的与实际内容和采茶没有什么关系,但仍沿叫它采茶歌。

长阳土家地区的茶文化从种茶、采茶、制茶、品茶、卖茶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含,尤其是茶歌贯穿其中,真是茶香歌甜,这是历代茶农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研究土家地区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尚文:创建茶学实习基地努力推广茶文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