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普洱茶人:周洁

她轻拨琴弦

弦上流淌过四季

江南小桥流水上的桨声灯影、烟雨蒙蒙下的雨巷纸伞,背影已经远了、远了,一如琴声滴落在不可知的远方……这种时候,周洁不爱说话,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会剪一袭湖绿映荷的夏裙或着一身羽白飘花或烟紫淡雾的旗袍,自己泡一壶年份悠远的普洱,在半盏渺渺的茶悃里,慢品陈香,人静秋也静,一派古中国的调子,在大可堂里,颇有番占尽风情向小园的韵味。

走过地铁,萨克斯如泣如诉

有时还响起坎尼的《破晓时分》

上海出生的周洁,会想起傅聪把李白的狂放与莫扎特一比之说。传统与现代流行有多远呢,在周洁身上所谓传统美一点都不影响她自幼就酷爱欧美流行音乐,曾有小席琳迪翁的美称的她,欣赏爵士乐那种非常的都市、男性,非常的今夜、此时;而摇滚乐那种石破惊天的声效也令她有一种青春的兴奋。

她有时走得很远

只为体验

比如,只是沿着普洱茶香,周洁就会走到中国最遥远的边地景迈山,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祭拜古茶园里的茶魂树,去倾听那些种茶民族部落让人落泪的古歌,去感受人可能有的最原生、最质朴的生活,没有人知道,在那种音乐中,她是否找到了《阿凡达》中那棵人类最后的灵魂树。

文/闲云

cy260.COm小编推荐

老茶人贾天宝嘴巴里的普洱茶地理


贾天宝认为,笼统地说易武茶区的味道特点并不科学,原因是易武茶区各个地方的茶叶味道虽然是一种风格,但各个村寨又有各个村寨的特点。他说,在易武,麻黑的普洱茶比较温和,花香味明显,汤色清亮,新茶摆放上三个月就有不同味道出现,是变化非常快的一种茶;丁家寨的茶叶润滑度比较高,口感舒适,香气也好。茶树一般都是种植在房前屋后,所以味道口感跟高海拔地区的高山云雾茶有很大区别;属于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茶香气典型。跟附近山上采摘的茶叶味道不一样,而且做成砖还是饼,出来的香气都不一样,砖茶有荷香味;蛮砖茶叶的味道是回甘快,味道活性十足,饮用后两颊回甘的感觉十分舒服;芒枝的茶光是干嗅就已经很有特点了,一着水则香气袭来,这种香气自有其特点,用语言很难描述。

贾天宝对易武茶味道的把握十分细腻,早在普洱茶还没有起来之前。他已经喝了几十年以这个地区原料制作的绿茶。"绿茶和普洱茶虽然在制作工艺上走的是两条路,一个烘青,一个是晒青。原料的本质并无不同,差别明显的是味道。普洱茶的味道变化很快,讲述一个地区,一座山的味道,要从毛茶开始"他说。易武味:香扬水柔,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甘韵扩及两颊,刺激性较低。

贾天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从事茶叶销售,具有30年以上的饮茶经历。2005年退休以后加入鸿庆号茶庄,专门经营易武茶区原料制作的普洱茶。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景迈山的普洱茶人:岩山永


他隔着麻袋一摸,就知道里边的茶叶来自哪一座茶山。

别人也许不信,但我信。这片褐色的土地,经过世代的耕耘,一定能孕育出这样的民间高手。我说的这位茶人叫岩山永,四十九岁,傣族,现任云南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村主任。当地人把“岩”读作“艾”,据说,傣族的姓氏中岩姓居多。

为了寻访古茶园,也为了见见真正的茶人,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景迈村。景迈古茶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不进到大山里边,是根本看不到古茶园的,那些古茶树默默地在山里发芽、长叶。古茶园里,几百年的茶树与几十年树龄的高大乔木混在一起生长,茶树一般都不高,而那些比它们的年龄轻得多的参天大树,却要高出前辈好几倍。古茶园里也有近一两年种下的茶树苗,比筷子高不了多少。

有人向岩山永介绍说,这几位是北京来的,对古茶树颇感兴趣,要同他聊聊。他抬头打量了我一下说:“你们北京人,这几年喝普洱茶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在北京应该知道我们景迈村吧?”我说:“看过一些资料。”懂普洱茶的人,没有不知道景迈古茶园的,正如武林中的人,没有不知道少林寺的一样。不过,我知道,在这高山深谷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类似岩山永一样的高人,如果要跟他们论道,我们必须脱下知识分子的伪装,踏踏实实地跟在他们的后面,学上几年,才有资格和他们对话。每一座茶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整日与茶山打交道的人,才能知晓隐藏在其中的秘密。那些茶,百花的芬芳聚集在每一片叶子上;那一阵阵逼人的茶气,在笋壳里隐而不发。它们与人沟通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景迈古茶树为单株乔木型,多数茶树上都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岩山永告诉我,原来这里没有茶树,是景迈的第一个首领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首领临终前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一代又一代,景迈入辛勤劳作,使景迈的大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尽头……专家考证: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古茶树数量最集中、面积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自明代以来,景迈生产的茶叶已是孟连十司敬献皇帝的贡品。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古茶树从不施肥,也不喷施农药。寄生在古茶树上的一种派生植物“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也可治疗内分泌紊乩、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因此,“螃蟹脚”很早便成为景迈古茶的品牌标志。

岩山永家的白色楼房,是景迈村里最高的建筑,正面看是三层,背面看是五层,楼房依山傍谷而建。我们沿着山腰的街道走来,未进院落,我不禁乐了。原来,岩山永家的院门是自动电控门,电子显示屏上闪动着当天的日期和问候语——即便在大城市里一些气宇轩昂的机关,也鲜有这样现代化的院门呢。楼房的一层开的是“傣家餐馆”,而顶层开的是“傣家客栈”,共有20多张床位,常有行者和外国游客在此下榻。

在岩山永家宽敞的大厅里,四周堆放着的都是普洱茶,麻袋上面摞着麻袋,直至屋顶。有人粗粗估算了一下,这些普洱茶价值不下百万。难怪岩山永的穿着都是名牌,“老爷车”的衬衫和西裤,“七匹狼”皮带,“鳄鱼”皮鞋。只是劳作的印记还在——衬衫上浸着汗渍,皮鞋上沾满了泥点点。

“这些年,普洱茶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岩山永随口报出这几年的茶价:“1997年,每公斤茶是3元,1998年8元,1999年16元;到了2000年每公斤茶是32元,2001年是45元,2002年是56元;2003年和2004年基本上不变,但也涨了点,每公斤85元,到了2005年已是150元,2006年是180元。2007年,最起码是300元一公斤了。”岩山永家共有70亩茶山,这几年的收益相当可观。

几个月前,他特意去昆明花60余万元买回一辆“三菱”越野车,他不会开,便雇人开回景迈村的。买车时,还有一段故事呢——车行老板见他是个拎着包包的农民,以为他要买农用车,便告诉他走错地方了。岩山永说,不买农用车,就买轿车。车行老板不屑地差人带他到低档车处随便看看,就想把他打发走了。哪知岩山永说:“我要看看你们这里最高档的轿车。”车行老板说:“最高档的轿车是‘三菱’,60多万元呢!”岩山永说:“带我去看看。”……来到豪华气派的“三菱”越野车前,岩山永的眼睛一亮:“就要它了。”当岩山永打开包包,把60余万元成捆的现金摊在车行老板面前时,车行老板惊得目瞪口呆。

岩山永学会了开车,偶尔开上车去城里转转,那种感觉好极了。华龙酒店是澜沧县城最高档的酒店,他进城一般都住那里,很多服务员都已经认识他了。他有三个孩子,都在城里读书,成绩不是太好,但岩山永并不在意。他认为识字多少不重要,算账算得利落就行。

我们在岩山永家品尝了两种茶,一种是熟茶,一种是,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青饼”。因为青饼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有人比喻说,青饼就像是素面朝天的少女,清纯而动人;而熟饼,也就是人工发酵后的茶,就像是已婚的少妇,脂粉气太重,有时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打扮后,你根本猜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茶就是茶,但有时茶也如人呢。

品过茶后,我们站在岩山永家的楼顶平台向远处眺望,只见茶山深处,山影与村寨、古茶与房合、森林与人融为和谐的整体。在这里,森林与村庄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文/李青松

岩山永:景迈山的普洱茶人


他隔着麻袋一摸,就知道里边的茶叶来自哪一座茶山。

别人也许不信,但我信。这片褐色的土地,经过世代的耕耘,一定能孕育出这样的民间高手。我说的这位茶人叫岩山永,四十九岁,傣族,现任云南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村主任。当地人把“岩”读作“艾”,据说,傣族的姓氏中岩姓居多。

为了寻访古茶园,也为了见见真正的茶人,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景迈村。景迈古茶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不进到大山里边,是根本看不到古茶园的,那些古茶树默默地在山里发芽、长叶。古茶园里,几百年的茶树与几十年树龄的高大乔木混在一起生长,茶树一般都不高,而那些比它们的年龄轻得多的参天大树,却要高出前辈好几倍。古茶园里也有近一两年种下的茶树苗,比筷子高不了多少。

有人向岩山永介绍说,这几位是北京来的,对古茶树颇感兴趣,要同他聊聊。他抬头打量了我一下说:“你们北京人,这几年喝普洱茶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在北京应该知道我们景迈村吧?”我说:“看过一些资料。”懂普洱茶的人,没有不知道景迈古茶园的,正如武林中的人,没有不知道少林寺的一样。不过,我知道,在这高山深谷中,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类似岩山永一样的高人,如果要跟他们论道,我们必须脱下知识分子的伪装,踏踏实实地跟在他们的后面,学上几年,才有资格和他们对话。每一座茶山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整日与茶山打交道的人,才能知晓隐藏在其中的秘密。那些茶,百花的芬芳聚集在每一片叶子上;那一阵阵逼人的茶气,在笋壳里隐而不发。它们与人沟通的愿望,似乎并不那么强烈。

景迈古茶树为单株乔木型,多数茶树上都长着“螃蟹脚”和多种寄生植物。岩山永告诉我,原来这里没有茶树,是景迈的第一个首领带领部族的人在这里开辟了家园。首领临终前说:“我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害死掉;留给你们金银财宝,担心你们会用完;只有给你们留下茶树,子孙后代才会取不完,用不尽。”历经千年沧桑岁月,一代又一代,景迈入辛勤劳作,使景迈的大山长出了满山遍野的茶树,一山连着一山,望不到尽头……专家考证:景迈古茶园是目前全世界所发现古茶树数量最集中、面积最大、历史最长、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园,是古老的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自明代以来,景迈生产的茶叶已是孟连十司敬献皇帝的贡品。作为普洱茶的重要产区,产品远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古茶树从不施肥,也不喷施农药。寄生在古茶树上的一种派生植物“螃蟹脚”,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也可治疗内分泌紊乩、心血管疾病,同时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助消化之功效。因此,“螃蟹脚”很早便成为景迈古茶的品牌标志。

岩山永家的白色楼房,是景迈村里最高的建筑,正面看是三层,背面看是五层,楼房依山傍谷而建。我们沿着山腰的街道走来,未进院落,我不禁乐了。原来,岩山永家的院门是自动电控门,电子显示屏上闪动着当天的日期和问候语——即便在大城市里一些气宇轩昂的机关,也鲜有这样现代化的院门呢。楼房的一层开的是“傣家餐馆”,而顶层开的是“傣家客栈”,共有20多张床位,常有行者和外国游客在此下榻。

在岩山永家宽敞的大厅里,四周堆放着的都是普洱茶,麻袋上面摞着麻袋,直至屋顶。有人粗粗估算了一下,这些普洱茶价值不下百万。难怪岩山永的穿着都是名牌,“老爷车”的衬衫和西裤,“七匹狼”皮带,“鳄鱼”皮鞋。只是劳作的印记还在——衬衫上浸着汗渍,皮鞋上沾满了泥点点。

“这些年,普洱茶的价格涨得太快了。”岩山永随口报出这几年的茶价:“1997年,每公斤茶是3元,1998年8元,1999年16元;到了2000年每公斤茶是32元,2001年是45元,2002年是56元;2003年和2004年基本上不变,但也涨了点,每公斤85元,到了2005年已是150元,2006年是180元。2007年,最起码是300元一公斤了。”岩山永家共有70亩茶山,这几年的收益相当可观。

几个月前,他特意去昆明花60余万元买回一辆“三菱”越野车,他不会开,便雇人开回景迈村的。买车时,还有一段故事呢——车行老板见他是个拎着包包的农民,以为他要买农用车,便告诉他走错地方了。岩山永说,不买农用车,就买轿车。车行老板不屑地差人带他到低档车处随便看看,就想把他打发走了。哪知岩山永说:“我要看看你们这里最高档的轿车。”车行老板说:“最高档的轿车是‘三菱’,60多万元呢!”岩山永说:“带我去看看。”……来到豪华气派的“三菱”越野车前,岩山永的眼睛一亮:“就要它了。”当岩山永打开包包,把60余万元成捆的现金摊在车行老板面前时,车行老板惊得目瞪口呆。

岩山永学会了开车,偶尔开上车去城里转转,那种感觉好极了。华龙酒店是澜沧县城最高档的酒店,他进城一般都住那里,很多服务员都已经认识他了。他有三个孩子,都在城里读书,成绩不是太好,但岩山永并不在意。他认为识字多少不重要,算账算得利落就行。

我们在岩山永家品尝了两种茶,一种是熟茶,一种是,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青饼”。因为青饼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有人比喻说,青饼就像是素面朝天的少女,清纯而动人;而熟饼,也就是人工发酵后的茶,就像是已婚的少妇,脂粉气太重,有时经过一番处心积虑的打扮后,你根本猜不出她的真实年龄。茶就是茶,但有时茶也如人呢。

品过茶后,我们站在岩山永家的楼顶平台向远处眺望,只见茶山深处,山影与村寨、古茶与房合、森林与人融为和谐的整体。在这里,森林与村庄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中,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茶叶的清香。

普洱茶人孙纲用“中庸”的气度来爱茶


图为:聊起普洱茶的知识,孙纲信手拈来。本报记者陈莹摄

孙纲在烟台普洱圈里是个另类的人,他是圈里的先行者,经验老道、见多识广、不吝分享。又常常游离在圈外,极少与人荐茶,如果你是普洱新人,爱上他泡的那盏茶,他会送你一饼,也鲜少会谈起品牌。一团黑乎乎的“粗枝大叶”,抠下来一撮泡在开水里,有浅棕色漾出,喝一口,却有一种陈旧的味道。

认识普洱,源于一次偶然

中国古典文化中,茶道与禅学是玄之又玄的依存。孙纲与普洱的缘份,便有着这样的禅意。刚大学毕业时,孙纲给一位领导做秘书。领导爱茶,尤爱绿茶。受他的影响,20多岁的孙纲也喜欢到单位先泡上一盏绿茶。

每年新茶上市,孙纲都会选择性入手。大约在2006年年中的一天,由于工作繁忙,孙纲的办公室一时断了茶。

“我去问一位女同事借茶,正好是普洱。”那时正是普洱茶方兴未艾的时间,孙纲对它略有耳闻。可惜,单位女同事对茶根本不了解,只不过是取了普洱减肥的功效。这一泡品质低劣的普洱,让有了五六年茶史的孙纲很失望。

“几个月之后,普洱突然飙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孙纲说,2007年4月20日,被誉为21世纪内普洱收藏界一个波澜壮阔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市场上的指标品种“大益7542生饼”,30公斤(一件)飙到2.3万元,同样是在这一天,它旋即缩掉6千元。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可它恰恰又饱含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个性。普洱茶激进瞬变,让投资市场之外的人看得瞠目结舌。

与茶友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

孙纲就是带着强烈的想要尝出一二的心态,购进了人生中第一饼普洱:大益7542。

“7542就像如今可追溯的代码差不多,75表示的是配方的年代,4是茶青的级别,2就是茶厂的代码。”如今聊起这些普洱的基础知识,孙纲信手拈来。

而那时,这款,不论价值几何,他都会动手冲泡。待对方呷上一口茶,孙纲就会很认真地说:“比绿茶,入口时苦涩味是不是厚重?很浓烈?”如若对方始终抓不住那一种感受,孙纲会毫不犹豫地再泡上一壶绿茶。

恰恰是孙纲的这份不吝分享知识与口福,让他在短短五六年间,便在普洱茶的圈子建立起了稳固与良好的声誉。

不想被囿于圈子之中

收藏带慢生活的节奏

喝到好茶,他会写品茶笔记

在孙纲家书房有一爿藏茶地,他常常会在那儿静坐许久,冥想那一寸天地里正默默发生着的吐纳生息。

采访的过程中,孙纲数次提醒记者,不要提及厂家和品牌。这种既乐于与同道享受茶之乐趣,又不予指导后辈采购方向的方式,恰恰是他不想被囿于圈子的风格。

由于风投的强势涉入,普洱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茶品中,市场化色彩最强烈的品种。

孙纲坦言,由于普洱在北方的发展势头,并不像南方一样火,也因此在烟台本地的“小圈子”里早已超过见面三分熟的交情。

“作为收藏人,我不能说哪个茶好、哪个茶不好,如同所有的事物都有适合、喜好一样。”孙纲这样解释。

事实上,普洱营销三驾马车中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圈子营销。在这个营销模式中,茶友一旦爱上普洱,想要了解更多的普洱知识,与同好者交流便是最佳的渠道。不知不觉中,便进入这个圈子,茶友不单单在知识层面得到提升,还会品尝到很多听到却不容易见到的名品、藏品。渐渐地,圈子培养了一批志趣相投、口味一致的茶友。

而因为信任资深茶友,他所举荐的茶,往往是后入门的茶友购买的主要渠道。在圈子里浸润久了的孙纲,深谙此道,而这也成为让他与圈子若即若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天的午夜,临窗而坐,凉风习习,静静喝杯普洱,惬意。”钟爱普洱的孙纲,时常展现出与这个快节奏社会相异的禀性。就如同他对普洱茶的收藏,也是另类的,“收藏普洱茶的目的,无外乎有两种:自喝与投资升值,我个人是以第一为目的。”

在孙纲书房独辟出的一角,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他收藏的近百款不同年份和产地的普洱。“每年新茶上市,我都会购入一些,其中75%都是用来自喝,剩下的25%才用来投资升值。”2009年,随着孙纲接触普洱越来越深入,最初秉持自喝、怕遇不到好茶的他预感到普洱波渐起。

“茶事,盛起于唐,道始于僧,兴于东瀛。流传至今,南方得其真叶,北方知皮毛者众,烟台浮于形式居多,几个明白茶之真味?简单之事,被商人趋利套之文化大帽,舍本逐末,何日还得我烟台清净树叶水?”孙纲的古典气质令很多收藏同道着迷。

孙纲的家里有很多把壶,一款买两到三把,分别泡不同的茶。为了观察茶种对相同泥料的壶养出来的效果区别。“我以前甚至讲究到一杯侍一茶,现在看来,没必要搞得那么累,喝茶是随性的事情,简单就好。”如今的孙纲不太拘泥于形式、器材、文化这些茶的衍生品,“可以玩玩,有兴趣可以深入,没兴趣可以附庸风雅,甚至可以不屑一顾,各有各的玩法,自个高兴就好。”

孙纲从不否认,在最初痴迷最深时,也曾不顾一切,“前些年,我追遍了几乎所有名山头的纯料老树,包括小圈内知名的纯料制作商及茶农。”

渐渐地,孙纲看穿了,他现在对纯料的态度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偶尔喝喝调剂一下。但凡是包装印有百年老号、千年老树、纯手工石磨、千年野生等等这类字样的茶,他很少碰。

“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在孙纲的身上有着很浓郁的爱茶人的气息,而这也恰恰是很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中庸”气度。普洱茶做为可入得了口的古董,其自身早已超越了“茶”本质的东西。

“多尝少买,多买大厂的常规茶,还是新手的首选。”孙纲拿出2009年入手的另一饼大益7542(901批),虽然经过了四年的时间,普洱干茶依然清香无异味、无潮霉等不良现象。

“前段显涩、微苦、化得较慢,伴低沉的蜜香。中段苦涩降,勐海特有蜜香扬,胶质感强,茶汤厚实,水路较粗,口腔留存度较久。后段寡淡,蜜香依然,加入显水味,中段的生津感此时显现,但不算强。泡了十道,应该还可以续泡几道,但我口重,所以放弃了。”在孙纲的品茶笔记上,记者看到他在2010年冲泡后的整体评价:“此茶刚进入第二年的普洱阶段,较初时青气稍褪,口腔刺激性略减,2009年第一批的茶质还是不错的,茶力不算突出,但尚足,有转化良好的趋势,值得期待。”

老茶人张宗群嘴巴里的普洱茶地理


以前对普洱茶非常的陌生,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指引下进入了普洱茶的行业,才发现了普洱茶真正的魅力所在。真的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打开那件专门存放普洱茶的房间,问一下茶香,才会安然入睡。一点都不夸张。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滇藏易,全身感觉很舒畅,肺腑仿佛有一种被洗涤了一遍的快感,手心冒着微汗。比如现在喝了这种存放了4年半的倮倮茶仓周年纪念茶,苦涩味少,醇,喉韵出来得很快,32泡后汤色还不淡,还有甜味可品。

易武茶的原料很有限,每年仅有60吨左右,但其他许多地方的茶也冒充是易武的,因此每年易武茶原料由60吨变成了6000吨。每年到了收茶的季节,我都会花许多时间往易武跑,在易武蹲点,为了就是能拿到真正的易武茶原料。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易武茶的魅力。可以说,易武茶是普洱茶的最后一个陷阱。

现在普洱茶的市场很火爆,所以价格很高,但好茶的市场一定会很大,现在懂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后会肯定变得更理性起来的。

张宗群:和普洱茶解除不到2年,义无反顾的决定把普洱茶当成一生的事业。现为云南倮么倮茶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

普洱杂志采访茶人:王心


普洱杂志采访茶人:王心

在北京城早春三月的晨光里,我拨下王心的电话——“您拨的电话已关机”。独自享受完一顿西式自助午餐之后,再次拨下王心的电话,是他带着点惺忪睡意的声音——“好,下午见!”在光影斑驳的小茶馆,品完一杯下午茶,王心才姗姗而来,在平常的日子里,这个时段,王心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谁让咱是退休人士啊!”

刚入不惑之年的王心早已宣告退休——“我是当兵10年,经商10年,退休7年。”2005年,他爱上一个做普洱茶的姑娘,结果后来姑娘走了,茶留下来了,他把对姑娘的爱转移到了茶上面,玩茶,不“闲”怎么行呢?从此他将那些繁琐枯燥的商业报表弃之脑后,用心玩起普洱茶来。

说起茶,王心很快打开了话匣子,频频抛出他的那些“魔鬼理论”,也不乏精辟之言,遂将对话内容记录如下:

“泡茶如泡妞”

普洱:您在江湖中人称“北泡”,在泡茶上您有什么心得吗?

王心:这是茶友们的抬爱加戏说。泡茶就是个熟练工种,熟能生巧,没有什么神奇的,只要烫不了手就会泡茶,五岁小孩都能泡。关键是要用心泡,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说到用心,泡茶和泡妞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都得用心,你给茶多少,茶就给你多少。很多人常常说,我对这姑娘已经够好了,为什么她还没有嫁给我啊?谁说你对人家好,人家就要嫁给你啊!谁说你用心泡这个茶,茶就一定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好喝啊?不是!是你用心对她的时候,她给你一个最真实、最朴实、最直接的回馈。真实的东西通常离美就很近了,是在这个基础上,你给茶多少,茶就给你多少,你对这个姑娘多好,姑娘就会给你一个最真实的回馈,和嫁不嫁给你没有关系。

第二,一片茶,特别是普洱茶,你光看着美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上手泡。很多茶看起来很美,但是一冲,感受一落千丈,猜中那开头却没猜中那结局。这种感受在喝普洱茶的时候经常有,因为普洱茶牵扯到后期的转化,包括仓储、周边环境等等。很多姑娘就是这样,看着像空姐,一张口就成地勤了。

第三,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相信每个男人心里都藏着一个永远不可能日夜厮守的姑娘。好比你天天喝50年代的红印,充其量把它喝明白喝透彻了,但是如果能够在很特别的场合与几个茶友分享一泡难得的、稀有的茶,你会多另外一种感受,就叫刻骨铭心——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普洱:那在您的记忆中,除了姑娘,还有过什么关于茶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吗?

王心:什么好茶我也都喝得差不多了,唯一还值得叙述的一件事情应该是2007年贡茶回归普洱的时候,当时请回了一个金瓜贡茶、一桶七子饼、一盒茶膏,我作为普洱专家组的一员有幸参加鉴赏。我们打开了一桶七子饼,那是我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见过有包装纸的号级茶,是1895年的向质卿号,包装上都有字,雕版印刷的,满版小蓝字,荷叶包。那泡茶是我泡的,因为我比较爱干活嘛,刚喝到那第一泡茶的时候,就一句话:“忒难喝了!”谁要是忽悠说那泡茶好喝,那肯定是胡说八道,因为现在故宫的地宫放了很多樟脑球,第一口下去,全是樟脑球味,直到三泡以后,樟脑球味没有了,慢慢触碰到这个茶的灵魂的时候,百年纯干仓的魅力才开始彰显。1895年的茶,茶汤的颜色依然是红透明亮,这已经不单是茶汤的感官感受了,而是与文化和历史交流的感受了。绝大部分文物都是以触碰和观赏的方式去鉴赏的,只有普洱茶能够以嗅觉的、味觉的、体感的方式去鉴赏,这才是最令人灵魂出窍的。其实它的口感,用我们评鉴的经验来讲,感觉这茶也就是三四十年的口感,但是它的存放年代是不容置疑的。这泡茶传承有序地告诉我们普洱茶的陈化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知道的时间限度,我们现在还无法知道,普洱茶真正能够放多久。

“别再为难茶她老人家治病救人了!”

普洱:怎样才能做到用心泡茶?

王心:泡茶——就是用心的力量去引领,引领你领略不经期许的艳遇,每一刻都是惊喜,更是感激。“泡”中感悟引领,“茶”中感受极致。现如今我们脖子以上很发达,脖子以下则麻木。用脑是过往经历来判断,用心是当下真实去感受。判断有对有错,当下的感受则是真实。尽情的用感受去欣赏,每一叶茶和水缠绵交融的喜悦,泡茶很容易,只要能感受她润物细无声的那份喜悦。当我们从修行的角度去泡茶的时候,会呼吸的紫砂壶、茶、水都是有生命的,当生命与生命之间开始交流、沟通、互动,这一刻是禅的境界。

喝茶也是应该要做减法的,越喝越简单,越喝越明白,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喝茶就在于心身愉悦,少拿喝茶的药用忽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信五千年前这是真的。但今天连青霉素都out了,先锋都N号的时代,就别再为难她老人家治病救人了。保健已经是她莫大的功德,再说还有什么比独斟或群品,带给我们的那份身心愉悦,对我们更好的呢?

普洱:江湖传闻心哥煮茶独领风骚,是哪番风骚呢?

王心:我主要是煮普洱老茶的叶底,泡茶只能泡出茶叶内含物质的35%,煮最初是出于珍惜,谁知成就了经典。一泡完美的煮茶呈现在你面前时,请不要误读她的眼神。老茶叶底,最后温暖的光芒甚至超过她年轻时所有的眼神。煮茶(叶底),是茶对鞠躬尽瘁的诠释和理解。煮茶必冷水,可拼配,缓慢的加热,在不同的温度萃取精华,汤沸止,须用心如此反复数次,始可成一壶汤亮水清,口感层次分明,细腻甜香的煮茶。

“老茶叶底最后温暖的光芒甚至超过她年轻时所有的目眼神。”

普洱:可以说茶已经是您生活的一部分了,那么您怎么来诠释这样一种与茶有关的生活方式呢?

王心:应该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精致化的生活,就是对生活本身有那么一点要求。当你关注的不再是开门七件事,而去关注君子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时候,你就会有要求了,对一花一草一木都有要求,对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要求、都讲究。会对茶、对水、对器皿、对环境就有要求了。现在古典主义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了,茶馆也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精英聚集地,我希望能够推动和引领这种潮流。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理解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神,而茶是最好的承载物。

普洱:听说您收藏了几百把铁壶、银壶和各种茶道用具,能说说这些年您在收藏铁壶过程中的一些故事和心得吗?

王心:就是无心插柳,一不留神柳成荫的感受。本来只想买一把壶用用来着,谁曾想看到的永远比自己拥有的好,就这样一步步滑向“深渊”。我的地方,不知不觉中茶道具多到装备几个茶馆都绰绰有余了。有点像温火煮青蛙,活活把自己消费成了个茶具收藏者了。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五期!

茶人故事:“大国茶匠”肖时英与普洱茶的故事


千年国饮不知孕育了几多“大国茶匠”,他们世代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对中华民族来说,工匠文化一脉相承,是一种生活中的伟大。日前,在普洱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上,人们被4位“大国茶匠”的故事深深打动。四位“匠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和把握世界一个可触摸的片段,以过硬的产品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人格投射和审美视角。现在,让我们从春天出发,探寻“大国茶匠”们与一片叶子的故事。

“台地茶之父”肖时英:一生只育一株苗

年近九旬的肖时英老人,在茶界被称为“云南无性系茶叶之父”,民间也有人称他为“台地茶之父”。

在这超过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里,肖时英和他的爱人张木兰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大叶种茶树选育优良品种,进行无性繁殖的扦插育苗。

1954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就研究出了“以苗育苗”的新方法。多年以后,他们又解决了云南大叶种不易发根的难题,将大叶种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使大面积台地茶的推广成为可能。今天,在云南广为种植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矮丰”“云梅”“云瑰”“木兰一号”等都是他们所选育。其中,1987年“云抗10号”被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现已成为云南茶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茶园。

1992年,退休后的肖时英又和妻子自掏腰包,在思茅区大寨垦建立了130多亩的“生态立体茶园”。他们将茶树修剪成立体形状,形成两个采摘面,并配种发芽期不同的两个品种,产量提高了两倍,并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首创了新型“立体生态茶园”模式。

如今,老伴张木兰已先他而去,但肖时英依然坚持他们夫妻年轻时的信念:与茶相伴,研茶为乐。“回顾我这一辈子学茶、研茶、种茶、制茶、教茶、评茶、写茶的实践与收获,深感自己的茶人生是探索、开创、丰富和幸福的。”肖时英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澜沧古茶董事长杜春峄:半个世纪的茶妈妈

杜春峄50年如一日地和一片树叶子打交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茶妈妈”。

50年前,15岁零两月的杜春峄进山,用脚步丈量万亩古茶园的每一寸土地,开山制茶,并精心养护了1700余年的邦崴茶王树。50年来,她一直践行手工制茶的“工匠精神”,爱茶护茶,亲力亲为。

茶妈妈对澜沧古茶的产品有一种骨肉般的情感。从采摘、摊青、杀青到毛料分类评审的每一个环节,她都要据当时的各种变化来进行精准细微的把控。关键时候,她全天要审评52个茶样,光泡茶的水就要用掉16升装的山泉水两桶半,一口茶汤走过她的喉舌,她能品出苦、涩、甘、薄、醇、水……10多种细微的变化。

她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原叶原料。当一款熟茶产品发酵时,她知道它该洒多少水、开多大窗、盖多厚的被子。

和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杜春峄知道,要想古茶长久存世就要保护好古茶树。2010年,云南遭遇百年大旱,杜春峄发起了“古树保护供养活动”,倡议天下爱茶人积极捐出供养款,保护古茶树。她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古茶园,更亲自上山下寨,指导茶农留采,保证景迈山一年整体采2季留1季,并实现了澜沧古茶景迈山的合作社80%的茶树连续多年遵循这个方法,让1000多年的活化石健康地延续下去。她还成立了“春億古茶文化基金”,专门用于古茶树的养护、对茶农的培训计划以及民俗、民间文化的推动。

闻名世界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一个企业家要像匠人一样用放大镜观察产品,用耳朵倾听产品的哭泣声”。茶妈妈在多少个夜里无眠,她真听得见001、0085这些倾注着她心血的产品每天生长的声音。

普洱贡茶制作人李兴昌:没有秘籍的传承人

在普洱市困鹿山下有一位60多岁的彝族老人,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这位老人就是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家世代都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个古法技艺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八代传人了。

90多岁的老母亲,30年前曾经做过一件令众人不解的事,花一生积蓄买下了当年专门为贡茶提供原料的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上百亩古茶园的经营权。

李兴昌牢牢记往母亲郑重叮嘱的两件事:第一,对困鹿山上1万多亩古茶园进行实地考察,整理茶园的相关资料;第二,要管好自家茶园,世代相传的做茶手艺不能荒废。30年来,凋落不堪的古茶园在李兴昌的精心守护中重获新生。

按照家传,古法贡茶的加工程序特别繁复,有72道工序,36天的周期。而每一道手工制作的工序,李兴昌认为都必须用心揣摸,比如杀青环节就必须据锅中叶子的多少老嫩程度来决定火候、翻炒的快慢和抛撒的高度,李兴昌制作的茶饼拿起来可以吹得透,摔在地上却不散。这门历经百年传承下来的手艺,之所以能进入国家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录,是和其世代传人的敬业精神和对其每道工序的精愈求精分不开的。

如今,作为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四处演示和传承普洱茶制作技艺,并创办了“普洱茶制作传习所”,前来学艺者络绎不绝。李兴昌的儿子也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努力学习这门古法制作祖传技艺。

“云南茶农”董祖祥:有机种茶闯新路

作为普洱茶主产区,多年以来,普洱市坚持发展扩大有机茶园的种植,全市现有有机茶园30万亩。

说起有机茶园的发展,董祖祥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他是南屏镇整碗村土生土长的傣族农民,他曾做过木材加工,砍伐过森林,后又种了5万亩人工林“赎罪”;他曾是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也赚了些钱,但他总认为这些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后来他想到了种茶,觉得种茶才可以把乡亲们的劲儿拧在一起,把事情做大。

1999年,董祖祥在自家的30亩地上开始种茶,后来又创办了公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人介绍了“欧盟、美国有机认证”这件事,他明白了这是世界生态食品的最高标准,这与他一开始就下决心做清洁、安全的茶饮料的初心是一致的,他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绿色、有机、生态”的企业。他从此坚持在茶园里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代之使用的是粘虫贴、生物治虫、羊粪等有机肥料。他跑云贵地区收购山羊粪,他认为山羊是吃草的,不存在人工饲料的二次污染。当每年病虫害高发时,他除了用粘虫贴、灯光、家禽捕捉外,甚至还动用人工去捉虫。经过三年的土壤转换,他的2000多亩茶园终于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

近几年来,祖祥有机茶的出口单价平均超过35美元/公斤,个别产品创下每公斤2000欧元的纪录,批量出口日本的有机茶叶也曾达到480美元1公斤。祖祥有机茶园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的,绿色生态茶园已建成20000多亩。

由于董祖祥一丝不苟地坚持,他的庄园已连续8年获得了欧盟、美国的有机认证。2014年,他又投巨资对茶叶加工生产线按欧盟有机标准(GMP)进行改造。今年春天,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生产线投入生产,董祖祥的“一个集生产、加工、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有机生态茶庄园”梦想即将实现。

“茶园如果仅有绿色,那还少了风骨和韵味。”这是民营企业家董祖祥的一贯理念。他的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就是一个不但“绿色”还强调“有机生态”的茶园,今天,董祖祥正带领他的家族团队逐步完成从一个农户向现代化农庄的巨变!

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


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该文转载自2010年的《普洱》杂志,如有看过就当怀旧!作者:黄雁!

考古茶膏贡皇帝,拥军抗敌儿时忙。

今作此补茶都誉,八秩甘操炉灶旁。

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自勉诗,最初看到这首诗是在一年前,我去一个朋友的茶店喝茶。见一红木托盘中存放着几张名片,我一眼就看到了这首诗。诗印在一张两指宽的名片上,小小的名片还印有一位老者的照片,照片上的老者白发如雪,长须垂胸,颇有些古风。

我承认,我正是被照片所吸引,之后才伸手从托盘中拿过名片来仔细赏读那诗的。从古体诗写作的角度来看,此诗说不上工整,特别是诗词的起句和第二句,看起来有点让人费解。朋友为我大致作了介绍,我依稀知道了一点个中缘由,原来老者是一位擅长做普洱茶膏的民间茶人。

不久前,我想写一篇生活在普洱市井中的民间茶人故事,我突然想到了那张二指宽的名片。循着名片上的地址:宁洱东街三幢一单二楼东,我轻轻地敲了敲门,不曾想到,就在这一天,我叩开了一位85岁老人与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

一个沉睡了60多年的

普洱茶膏记忆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汤谟,退休之前是宁洱县兽医站的一名畜牧兽医。那么,一位兽医怎么会和茶膏扯上了关系呢?这还得从2005年的一个夏天说起。

那一天傍晚,80岁的汤谟老人前往一位老友家串门聊天,无儿无女的他每到日近黄昏之时总会感到无限的寂寞。于是,与老友品茶喝酒聊天成为了他打发时光的方式。

来到老友的府上,一番寒暄之后,老友为他泡茶倒水,还随手递给他一本厚厚的杂志。汤谟老人接过杂志,不经意地看了看封面:《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他心下有些奇怪,自己又不懂考古,老友为何要他看这本书?正要开口问,只听老友说:“你看看334页的那篇文章,我们的普洱茶现在火得不得了。”

按照老友的提示,汤老很快翻倒了334页,只见上面刊登着一篇题为《普洱魅力》的文章。作为普洱茶故乡人,一见到这个标题当然会激动,快速浏览中,突然,文章里的一段话将他深深地吸引了: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久负盛名的茶人林荣坤先生给我们冲泡的普洱茶膏,这种茶膏市面上几乎没有流通。它曾以3克茶膏拍出了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据林荣坤先生介绍,此茶膏乃清朝年间制造,制造这种茶膏要用一百斤茶加入三百斤水,慢慢熬制,最后也只能熬出二十斤左右的茶膏,而且冲泡茶膏的方法与冲泡其他普洱茶不同,他利用两个茶碗,一只碗中放3克左右的茶膏,然后直接注入开水,茶膏在水温作用下开始溶解,稍过片刻再把放茶膏的茶碗叠入另一个茶碗。再在另一个茶碗中注入100度的开水,再次利用高温促使茶膏溶于无形。在茶膏的溶解过程中,可明显观察到,茶汤由浅入深再到黑,有色无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形状变化莫测的金光纹线,确属奇景。

我问林先生为什么会出现金光线纹呢?他说这种普洱茶膏中加入了野生的珍珠粉沫在内。林先生还称赞普洱茶膏为:“会动的茶,可以喝的古董”。

细细地研读着这段文字,汤老心中涌起了阵阵热流。普洱茶膏,这个在自己的生活和记忆里已经久违了的名词,此刻竟然会在心中如此辗转反侧。3克茶膏竟然可以卖到1.2万元,这是自己儿时熟悉的那个东西吗?抑或是自己看花了眼?

老友见他如此痴迷,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拿去慢慢研究吧!”汤老将那本杂志带回家。明亮的灯光下,他将那段文字看了又看,这段几乎没有一个华丽词藻的简朴的文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个字都犹如一颗石子,在他记忆的古井里激起层层涟漪。

汤老想到了自己在父亲身边的点点滴滴,想到了父亲教自己熬制茶膏的每一个细节,渐渐地,父亲为了让他迅速掌握熬制茶膏的程序和诀窍而专门为他总结的十六字要诀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水作载体浸溃加温

汲出茶精过滤脱水

这十六字要诀,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他融会贯通的,想到父亲,汤谟不禁老泪纵横了。

马台制茶人普金晶——普洱茶区小茶商系列专访


普洱茶区的小茶商,由于这个群体很少直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也很少出现在城市里的茶叶市场,但这群人却是有很多故事的人。推出普洱茶区小茶商系列专访,让你近一步的了解这群人。如果你是茶区小茶商,欢迎预约专访!联系请点这:之马台;出身茶农世家。现是马普茶业有限公司老板。

背景:近年来,茶区小茶商利用互联网进行茶叶销售的越来越多,但是小茶商对于自己品牌建设的却渺渺无几。而我们今天专访的普金晶,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临沧茶区小茶商触网之后进行品牌建设、茶品推广的先驱者。


Ask:你开始运营这个品牌“马普”是什么时候?

Answer:马普商标于2012年4月在云南临沧注册,2013年8月成立马普茶业有限公司,有初制所,公司以做原生态、健康茶为理念,让更多人享受健康茶饮。

主营业务:加工批发普洱茶、滇红茶,目前重点开发临沧茶区(邦东、马台两地茶叶)


Ask:怎么对品牌茶品进行推广?

Answer:才开始也跟其他茶商一样,在一些普洱茶兴趣圈发发茶图,随便聊聊,但从建立品牌之后,就开始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覆盖,这种信息覆盖能让需要的人及时联系到我。这些信息中,会发布一些管理茶树、制茶技术、品鉴茶品的信息。边学边实践边分享。

(图为:普金晶的原创博文截图)


Ask:怎么对品牌茶品进行研发?

(旁白:在茶区的小茶商中,很少有人会去研发茶品,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做的,业务花的精力要多些)

Answer:我认为业务是很重要的,但每个品牌都需要核心竞争力。讲人情比关系都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一个产区源头茶叶小品牌来说,研发新茶品才是核心竞争力所在。基于此,在原料的制作中,需要认真对待;而后在紧压茶成品中,对于茶品造型、滋味、未来等等都需要考虑到。

(图为普金晶新研发的茶品)


Ask:从茶品研发到成品品鉴检测,你认为最难的是什么?

Answer:最难的是茶叶成品的品鉴检测,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茶叶成品抱有偏见(认为好)。但其实茶叶品鉴只是呈现出一款茶的好坏情况。通过成品品鉴,可以倒回去看研发需要哪些改进,有什么优点需要继承。可以这样说,品鉴成品是茶品研发的基础,也是验证茶品研发的想法。


结语:在几个简单的采访问答中,我们能看出来马普茶业老总普金晶的敬业以及专业。在她以往的文字中,有这么句话“我不应该只是一个茶商,经商只能说是我谋生的一种方式,除此我还有更多更有意义的追求。”天下茶商又何不是如此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人:周洁》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