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您是否看见过大明宣德年间的工匠们奉皇命耗费毕生精力制造的祭祀铜香炉?您是否欣赏过唐伯虎生花妙笔之下价值连城的《海棠春睡图》?您是否曾经亲手触摸过凝如脂润若玉的官窑瓷器?可能您曾经和这些文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是,您是否想象得到,有一样古董却真真正正地存在于您的生活中,这,就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同时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蓬勃清新的朝气。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亚运村,就深藏着一家古董城,一个名为“古道行”的小茶坊就坐落在这座静静的古董城里面。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走过热闹拥挤的小巷,我来到了这座远近闻名的古董城。踩在洋红色的仿大理石地板砖上,看着身边这些各色古玩,感觉时间仿佛在瞬间静静地被冻结住了,进入到了一个静止的时光隧道里面,一件件古董似乎还留有祖先的气息和感情,转过头一个硕大的珐琅时钟却提醒我时间的纪元已经指在了21世纪。

循着宽阔的楼梯,我登上古董城的二楼,三转两转,见到了古道行金黄色的宋体大字招牌——“能喝的古董”。一踏进门,就感觉一股茶叶的清新香气沁人心脾,整个茶坊的墙壁上都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普洱茶饼,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副墨宝上书“兰风梅骨”四个清瘦有力的大字,下面一块铺着藏青色蜡染大花的楠木小茶几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茶具,中间一张小桌边正坐着茶坊的女主人——吴建丽经理。

初见吴经理这个温文清秀的江南女子,我即联想到了茶坊墙上所书的“兰风梅骨”四字,如果用来形容人,那就非她莫数了。吴经理正点着一个精巧的细陶瓷绛紫大花的小香炉,而她所添加的香料却是一杯浓浓的普洱茶。热情的她邀我坐下后就把香炉上那盅芳香四溢的普洱茶端到了我的面前,这才知道,这个小巧的香炉已经被聪明的女主人设计成了一个茶炉,不禁暗暗佩服吴经理的慧心独具。

作为一个茶坊的老板,她有对茶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艺作为一种国粹被追捧得高高在上,而各个高档茶楼都纷纷打出茶艺的招牌。于是一壶茶的价钱被抬高到了一个寻常百姓无法问津的高度,而茶艺,茶艺馆在百姓眼中都只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消遣。吴经理认为,真正的国粹,真正的茶艺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茶艺馆里而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每个喜欢茶的人都能了解如何科学饮茶,如何能泡出最好的茶,了解茶叶的故事,茶叶的知识。她还向我透露了另外一个心愿,也是作为一个爱茶人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提高到成为每一个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那个时候,“茶”才真正成为了深入民心的“国饮”。她和我谈起了她组织的俱乐部,针对的都是这些爱茶人,专门为这些茶迷、茶痴提供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而创立。每当看到有那么多和她一样热爱茶的人坐在这个古意盎然的小茶坊内以茶会友时,她总是能够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和兴奋。毕竟,为这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不曾间断的努力。

作为一个茶叶经销商人,她有她自己的生意经。自从1999年底在浙江杭州茶产业论坛上接触了茶艺,这位生意人就执著地走上了茶叶经销的道路。从浙江、江西原产的有机茶到现在满室的普洱,从马连道到古董城,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她却走得四平八稳。问她经销成功的秘诀,吴经理坦诚地说:“我不会做生意,如果非说有什么窍门的话,那也就只是凭着‘实在’二字。”在她的生意经里面,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就是售价,所谓“适当”的衡量标准就是一般市民能够承受得起,而这,也符合了她经营茶的初衷——让好茶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一个爱茶人,她对茶叶有着自己的喜爱。毋庸置疑,普洱茶是她的最爱,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茶叶品种深深地吸引着她。聊起普洱茶,吴经理就像一个骄傲的母亲谈起自己出色的孩子似的,十分自豪。在她眼中,普洱茶就如同一件古董值得人们去细细把玩,细细品味。普洱茶不但和古玩一样具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同时,比古玩更为奇妙的是环境中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让这种神奇的茶叶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也正是这种茶叶真正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是为茶坊取名“古道行”、选址在古董城的原因之一。采访接近尾声时,我随口询问那个漂亮的小香炉购于何处,吴经理大方地说:“送你一个吧,反正我这些都是准备送朋友的小礼物。”随即带我来到茶坊的一角,翻出一个纸箱子,只见里面若干个小纸盒子里面放着各种质地、各种颜色、图案的小香炉。“您这真的都是送给朋友的吗?”我问。吴经理一边为我挑选着,一边回答道:“是啊,都是送给喜欢茶的朋友的,你也算一个吧。”说着从中挑了一个送给了我。

以后,每当我看见这个放在我案边与我为伴的细砂陶洒金绿花小茶炉里面跳跃着暖暖火光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股幽幽的普洱茶香,一个坐落在古董城里宁静的小茶坊,还有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和她那同样也跳跃着暖暖火光的小茶炉。又仿佛,我所见的却是一个背着茶篓清瘦高挑的身影沿着幽幽古道,踽踽而行。

cy260.COm小编推荐

普洱茶——吴树荣


吴树荣

WUSHURONG

香港“荣记茶庄”领导者,“荣记茶庄”已有百年历史。吴先生对普洱茶的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在普洱茶界享有极高声誉。吴先生与云南昌泰茶业集团合作研发的“卫荣号”系列普洱茶深受广大茶友喜爱。

普洱茶

云南产茶,可溯於文字资料记载的,大概早於东汉时代,而,是故与品尝其它茶类有一定的分别,也许,很多其它茶类之风范也包含在云南普洱茶的品态之中,例如绿茶的饱活,岩茶的雅远,红茶的爽丽,白茶的甘顺等,在云南普洱茶汤韵之中也可一一领略得到,只是这些味韵的特色都依植在其甘陈醇熟的味态而表达。

虽然,云南普洱茶有越陈而价值越高的特点,但只在乎於漫长的存放时间,而不重视其品质的基础与及其存放过程中之适当照顾,如此,长期的存放,是不一定对茶叶本身有所助益,反而会潻增其颓败之气态。醇滑是陈年普洱茶所应该具有的条件,而香醇陈滑的同时,甜暖净活就是决定其品格优淡的重要因素了。

上品的普洱茶,其汤色浓艳剔透,香气陈醇且骄健,味韵甜暖而润活,色面红润深沉,芽条饱壮,香味稳厚,以上各点大概就是一般上品云南普洱茶所应持有之品态风范了。

云南普洱茶的内质稳厚,故泡沏普洱茶不需要讲求特别的工夫和技巧,只需洁净的壶具,沸透的开水,适量的茶叶与及充份的泡沏时间便可。云南普洱茶除了具有它独特的风格韵味可供品赏外,日常长期饮用普洱茶也是可以收到特有的显着食疗的功效。过去,很多传统的医学典籍里,都有提到云南普洱茶的药疗功效,例如消脂涤腻,暖胃理气,解胀醒酒等。近代许多中外医学分析亦有证实,普洱茶对於降低脂肪,胆固醇与及过多的尿酸,都有确定的效用。今天云南普洱茶日益受到中外所重视,实在是有其本有的很高的实用及品赏价值的。

吴疆:普洱茶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的问题

吴疆老师有提到:对于营销战略理解的误区,导致制定的营销战术出现了一些失误。

首先是服务和销售的对立。

星巴克是卖服务,龙润是卖产品,这是两码事,怎么复制?如何运作?当然,我们可以提炼出“体验营销”这个生动的词语,那我们必须要知道做连锁的目的,是以产品销售为主,还是以服务为主?

其次,连锁业和批发业的对立。

连锁的目的是什么?连锁的目的对于渠道而言,是要压缩渠道,让产品尽量能在扁平化的渠道中快速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是产品——连锁店(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传递的过程。相比连锁,批发市场是使这种渠道延长,是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一个产品的传递过程。

这是两个严重对立的渠道,一个是尽量缩短,一个是把渠道拉长。把进入批发市场,称为“抄底”,无论是连锁学还是科特勒的营销学,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理论和案例。

再次,广泛分销和单一分销的对立。

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是龙润举起的又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好不好?好。龙润的标杆就是立顿,立顿的渠道就是商超,这是立顿茶除开直接的消费终端外主要的一个销售渠道。但是,龙润做或者龙生做,都存在一个问题,连锁是单一式分销模式,也就是产品是通过连锁渠道内部消化,你见过哪家连锁专卖的产品是广泛分销的?

也许大家都有疑问,大益、茅台酒都是连锁店有、其他终端都有啊,是的,这是实情,但是,无论是大益还是茅台酒他们都是历史悠久的企业,历史悠久代表什么?代表他们的产品销售历史长,广泛的分销早就是一个事实,正是意识到广泛分销的弱点,所以,希望建立连锁来实现打击假货、规范终端零售价的目的。这叫渠道控制,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这种连锁基本与分销体制无关。

龙润和龙生几乎都同时提出要快速复制快消品行业的经验,那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是快消品行业的经验?

简而言之,快消品行业的经验就是“深度分销”,就是“厂商联销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商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线路上没有谁优谁劣、谁控制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这样一个过程。

好,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大家都希望用现代营销理论去指导销售,但大家都延续传统销售的思维。做深度分销,大部分的企业是交给经销商完事,龙润和龙生却反其道而行之,干脆厂家包打天下,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线路设计,从谈判到终端上架,厂家大包大揽。可以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是,宝洁公司够不够大?够不够牛逼?宝洁公司也需要经销商来完成全中国的分销任务。这就是我们的问题了,形似而神不似。

作家,著名营销学家,云南省政府特邀专家,国内深度分销理论倡导者之一。其著作《普洱茶营销》一书在于用独立、新颖的视角观察普洱茶现象,受到国内新闻媒体重视。

杨丽萍:普洱茶历经沧桑之后返璞归真


杨丽萍,1958年生于云南,洱源白族人,自幼酷爱舞蹈。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九年后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并以“孔雀舞”闻名。1992年,她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赴台湾表演的舞蹈家。1994年,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2003年,杨丽萍任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总编导及主演。2009年,编导并主演《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再获成功。在2012年央视春晚以舞蹈《雀之恋》,再展舞蹈诗人的风姿。

杨丽萍喜欢普洱茶,茶是上好的,茶具是专业的,连泡茶的人都是杨丽萍指定的——她的灯光师。杨丽萍说:“普洱茶醇香,温和,而且减肥功效相当出众,要多喝豆浆,多喝普洱茶,多运动,让身体保持良好状态。”

从民间采风招募到自编自演,杨丽萍一手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自2003年公演以来已在国内外巡演近三千场。杨丽萍坦言,十年对于一部经典来讲仍是非常年轻,对于自己退居幕后,由杨武“接棒”挑起《云南映象》演出的大梁,“如今在台下看杨武跳舞,我觉得就像普洱茶,比10年前还要好,味道更醇厚。

杨丽萍常常说,普洱茶与艺术的共通之处在于境。就像她说的那样,普洱茶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自然发酵,涩感之类的尖锐的口味没有了,口感就格外顺滑。但这种顺滑并不稚嫩,而是圆润、幽雅。是一种成熟、高贵的感觉。

在杨丽萍眼里,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陈年普洱茶的气味和口感次第呈现的过程,就好像一首曲子,逶迤有致。或者说,那时味觉的音乐。说到这里我想,以茶比作人很有意思,但我更愿意把普洱茶比作音乐。因为好的音乐里必然有高尚的品质。”对于普洱茶之韵,杨丽萍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普洱茶品质有好有坏,好的普洱面色深沉润泽,差的则有明显的浮躁之气。而艺术之路同样如此。因为相信品质在视觉上会有充分的体现,我们看到了像《雀之灵》、《云南映象》、《月光》等等惊世骇俗、如梦如幻的舞蹈。

普洱茶的确是性灵之物,陈年普洱茶逾岁经年,不是走向衰败,而是愈发活泼灵动,圆润、单纯、甘美,就像品质敦厚的人历经沧桑之后的返璞归真。

吴疆: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小编】: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是有的,我立马做一款叫“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茶也是可以的,事实上有人已经做了。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茶就可疑了,民国时代的孙中山纪念普洱茶那就更加可疑,如果是带铁盒包装呢?且看吴疆说普洱之:

孙中山的纪念茶

民国时代,有没有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茶呢?估计有,有也是其他茶类的事,普洱茶则不太可能,更不可能做成铁盒包装。

云南茶区气候潮湿,沿途走缅甸、走越南海运至香港,都是高温高湿的区域,所以,云南茶叶传统的包装都是笋壳、绵纸,而不用铁器,一是马帮驮运减重的需求,二是铁器容易生锈。

同时,云南历史上砖形茶少见,而多是饼形、沱形、蘑菇形,其特点都是有背窝,利于透气,防止在长途贩运中发霉。

类似的铁盒砖茶,有一次在汤一平先生的办公室也见过,据说是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所拍卖的老物件,开茶一看,居然是熟茶,熟茶,那就是1973年之后的产物了,与民国相距遥远。

民国时期,易武、佛海一带的茶庄实力不大,也就是今天一家小茶店的规模,即使今日去易武,也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四合院的旧茶号,可想而知,其加工能力到底有多大。就其实力,远逊于当时的腾冲帮、喜洲帮,这些商帮涌现出来的一些字号,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国际一流实力的大企业。然而,奇怪的是,现在市场流传的民国老茶,没有腾冲帮、喜洲帮什么事,反而都是一些小茶庄字号的“百年老茶”流传。

这就像这次去深圳,一个香港茶友说吴某某的家族世代做茶,至今已经是200多年历史,他家有各种不同的仓,不同的老茶仓存存出来是不同的味,一个茶仓专存大红印,后期放出来的茶就是红印茶的口感。

刚好我知道这个茶商,之前原本是周勇先生的下家,没有钱存茶,周琮还不干,周勇说人家也可以做大的么,他的茶仓也在海边的一个溶洞,与百年老茶仓,与红印老仓有任何关系呢?也许收购的字号是百年老字号,但是,百年老字号就有百年老茶?就有百年老茶仓?那中国人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人就都有5000岁吗?

或者,普洱茶就是有奇迹的茶。

编者注:吴疆,作家,茶文化学者。写作《普洱茶营销》、《普洱茶营销--七子饼鉴茶实录》、《吴疆说普洱》。(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吴疆:普洱茶产业升级不是“炸金花”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普洱茶每次跌倒,都有人出来喊产业要升级。

茶叶行业几千年来其实运作情况差不多,都是定性为农产品,其交易模式大多数趋同,即为茶农,加工厂,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线路。其间,无非是通路的长与短的问题,或者是通路的布点不同而已。

比如电商与实体店,其实不过是架设的具体道具不一,一个把通路放到网络,一个把通路放到实体。

说实话,这样的产业要怎么升级呢?

从实体到电商就叫升级吗?肯定不是。

茶叶喝新,唯有近几年来普洱喝老,这就带出来一个产业链,普洱茶不仅仅是通路可以赚钱,仓储也可以赚钱,仓储可以赚钱就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增值作用。

就此而言,普洱茶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的。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但是,事实是十年前你去菜市场买点小菜,买点肉,10元钱就可以了,而现在买同样的小菜和肉类则要100元,不是说蔬菜也增值了,而是成本增加了。

换算到普洱茶,就是十年以后的普洱茶给了你增值的感觉,其实是说明耐存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比如房子,比如白酒,比如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

普洱茶耐存储,至于能存放多久,科学没有定论。至少,普洱茶现在并不一定完全接受科学的说法,比如越陈越香,那是一百年呢?还是五十年呢?其实,这道理如同中国人做菜,盐少许,配料少许的做法一样。

普洱茶有时候就是一种文化,不一定科学,却可能暗合某种道理。

这也算普洱茶的一种最大的特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附加值——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能插上金融的翅膀是一定能让产业的规模变得庞大,从而量变带来质变,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模式,或者说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普洱茶的期货交易模式,或者说是普洱茶的现货交易模式,其名称不同,具体的交易模式趋同。

无非是厂家入场挂牌,炒家入场买涨或买跌,这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模式是在线下通过经销商到消费者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一种贩卖,即使是网络销售,也同样是贩卖而已,就算是炒茶,也就是一种击鼓传花,都谈不上与金融业沾边的事情。

而现在的普洱茶交易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产品的固定单价,买的人多,加价的人就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厂家都是规模性交易,并且交割给客户,那么,就意味着厂家有可能把后几年的利润提前到今天来实现。这和股票的道理相同。

如果是可以买跌,那其实就等于与厂家去对赌。如果是交易平台收购,那就是等于和平台对赌。

这就是我说的“炸金花”模式,等于是赌钱而已。

当然,如果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实现普洱茶的大宗交易,肯定是能实现产业的升级的。但是,实际情况有待考察。

我们先来简短分析一下普洱茶的实际市场情况。

普洱茶的市场分为消费市场,存茶市场,炒茶市场。

消费市场自然不必多说,逐年都有增长,消费群体也较为分散。

存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一带,甚至可以说集中于东莞市场。

炒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也可以说集中于芳村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耗量(我们把厂家到市场的销售都计算为消耗)与存茶市场、炒茶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倒比例,前者消耗量远远大于消费市场。

这就可以说明一个情况,存茶市场和炒茶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群体在操作,这两者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主力市场、主力人口没有参与动力,那么,这种模式的参与者能吸引什么群体呢?

是股市、期货交易原有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新鲜,几年前即已经产生,我也曾经非常肯定这样的模式,毕竟,一个行业要升级,是需要试错的。

但是,这个模式就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谈不上产业升级的模式,只不过是相关部门告诉大家,你们莫“炸金花”啦,那是非法的,我给你们搞个合法的地方“炸金花”。

事实上的运作情况即是如此,因为这与普洱茶消费群体就根本不一样。

当然,模式可以变通,也可以努力向厂家到消费者这样的直通车模式去走,只是,这个产业本来就传统,要砸掉经销商,要砸掉原有的专业程度高的藏家,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吴啓英:现代普洱茶创始人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大部分生长在海拔1000-1400米的亚高山地带和1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这些地带多属赤红壤区,最适合茶叶生长,而且由于云南特殊的自然条件,降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雾日多,茶山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高山云雾出好茶”。故云南大叶茶具发芽早,白毫多,育芽里强,生长期长,内含成分丰富的特点。据云南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分析,云南大叶种水浸出物为48.75%,茶多酚含量为32.5%,儿茶素总量为179.34毫克/克,都远高于小叶种茶叶。

由于云南大叶种内含物质丰富,加工的晒青毛茶味道浓酽,苦涩味重,新茶尤甚,要是不太习惯的话,简单的可以说是难以入口,但人们发现,将此类茶藏放,自然陈化后,其滋味由刚烈变得醇和,香气也变得浓郁陈香,出现了一种适宜品饮的新口味。在茶马古道抵达的终点站,藏胞们将其作为酥油茶的主要原料,成为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在南洋、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此类茶品更是出现了旺盛的消费需求,香港茶楼有这样一副楹联:“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龙井碧螺春竹院迷香荡浊尘。”茶联中提及的都是中国名茶,但在香港茶人心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香港的大小茶庄,无不以云南所产的陈年普洱茶作为招牌,炫耀于市,招徕顾客。

吴啓英先生分配到昆明茶厂工作后,脚踏实地,不断的深入到基层体验生活,到云南的各大茶区进行科学调研,丰富着自己的实践经验。伴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有一个问题时刻困扰着她,云南拥有如此丰富的茶叶资源,但茶区人民的生活却是如此的贫困,云南茶叶的价格始终处于全国低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风华正茂的她渴望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为茶区人民尽一份力啊!

作为茶厂的技术员,不但要了解“产”,更需要了解“销”,在对销售市场的调查中,吴先生注意到了广东、香港市场对传统普洱茶的旺盛需求,同时也看到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普洱茶在自然陈化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参差不齐,对贮藏的环境要求高,而且陈化的时间较长,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出现了“爷爷做茶孙子喝”的现象,如果作为商品大规模应市,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何突破这特殊的瓶颈?一边是茶区人民急待改变的生活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一边是有着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却又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活动。怎么办?能不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极大的推动云南茶叶经济?吴先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她将传统普洱茶的成因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分析,并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中不断的寻求这理论支持,最后创新性的提出:可以将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进行人工发酵,加速其陈化过程。1973年,带着这种想法,吴啓英先生和省茶叶公司的一些同志远赴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广州返回后,由吴啓英先生在昆明茶厂首先进行普洱熟茶研制,这是多么艰难的探索啊!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实验数据,没有可以比较的标准茶样,更没有前人的具体实践经验。吴先生从“无字句处读书”,开始了坚定的跋涉,多少次接踵而来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无数个不眠之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大量、反复的科学试制,积累了不同叶质,不同数量对温度、湿度、菌群等方面的要求参数,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吴先生原创性的发明了“普洱茶湿水渥堆技术”,于1974年再昆明茶厂试制成功普洱熟茶,极大的改善了普洱茶的品饮质量,将普洱茶漫长的发酵实践缩短为45天左右,而且每个堆子可以发酵10吨茶左右,使普洱熟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了可能。在试制和生产过程中,吴先生主持制定了《昆明茶厂普洱茶制造工艺及其品质要求》,这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第一个有着详实理论依据和技术指标的行业标准。1975年开始,昆明茶厂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在公司主持下,由吴先生主要参与,拟写了《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详细制定了普洱茶生产的质量标准,生产工艺以及各大厂家的代码(先市场上广为流传的茶号都源于此,如7581的含义为75年、8级茶,昆明茶厂出品的砖茶;7582的含义为75年、8级茶。开始了高速发展,云南茶业翻开了多姿多彩的崭新一页!

杨丽萍等名人关于普洱茶的经典语录


2007年7月,内地港台百位明星在接受有关香港回归十年的心路历程和细致感受访谈时,曾黎表示:如果要我送一件礼物给香港特别行政区庆祝她十周岁生日,我会送普洱茶。希望香港能够像普洱茶一样,历史越久,味道越沉越香。

我比较喜欢普洱茶,好的普洱茶我觉得很好。

——7月20日,“亚洲飞人”刘翔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耐克全球第一双签名慢跑鞋的发布仪式,其间遭到不少记者各种问题的“围攻”时表示平时生活喜欢慢节奏。

考察集观茶、采茶、制茶、品茶、斗茶、拜茶、购茶为一体的中华普洱茶博览园,感受到了普洱茶悠久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积累了可学习借鉴的丰富经验。

——8月20日,越共中央委员、越南莱州省委书记阮明光应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之邀参观考察中华普洱茶博览苑时如是说。

天下大乱,必有大治。

——2007年09月10日普洱市市长沈培平在回答崔永元关于普洱茶“检验漏洞”问题时,语出惊人。

醇香、温和,而且普洱茶的减肥功效相当出众。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最适合了。

——9月中旬,结束《藏谜》演出的杨丽萍如是说。

我希望普洱茶能够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品牌,老百姓都能喝上好的普洱茶。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如是说。

普洱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空气好,经纬度好,多民族聚居,由这么多元素组合成,分量就不一般了。

——第二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上著名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如是说。

普洱茶好,我是普洱茶的推销干将。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台湾国民党原中央主席连战在回请云南参展团带队领导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王开良等同志的晚宴上做如此表示。困扰的现代人更需要普洱茶。

我最喜欢喝云南的普洱茶,每天都喝,以至于后来满嘴都是泡。后来别人才和我说,挺上火的,让我不要天天喝。可是没有办法我就是喜欢。

——12月,影视演员罗海琼在云南拍《末路天堂》时向记者如此介绍自己的普洱情缘。

他还说自己正在悠闲的喝普洱,完全没有事情。

——媒体爆料2007年12月8日洪金宝死讯后,12月9日,洪金宝好友郑志豪如此向外界证实。

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普洱茶的市场,所有的市场究竟有没有泡沫?这个问题我想发表意见的人数以万计,这个问题永远要争论下去。

——2007年12月22日,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中国投资基金论坛系列三--从狂热走向理性的中国证券市场。

吴明宪,厦门恋上云南普洱茶


在厦门文灶附近,有一家专门经营普遍不高,利润低,搭配点茶壶,才符合经济规律,哈哈。”吴明宪打趣道。茶壶很多,但其人生里的第一个茶壶却是他永远也舍不得割爱的。那是他18岁时从一个朋友手里用400元新台币买来的,养了二十几年后,这个茶壶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吴明宪不仅是爱茶人,更是爱壶人。朋友们都把“养”不好的茶壶寄在他那儿,经他悉心养上一段时间后,面貌马上发生很大变化。吴先生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他不过是比别人更勤快些,每次泡完茶都要耐心地把茶渣、茶水擦拭干净。

吴先生说这些话时依然一遍遍地为记者添茶,经由他的手泡出来的普洱茶仿佛更多了几分清香。透过茶香的氤氲,我突然想起了林清玄在散文里说过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相近,然而善泡者自能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能饮到更细腻的消息。”应该还可以加上一句:“善养壶者能品味更完美的人生。”吴明宪就是个善泡、善饮、善养壶者,生活虽然平淡繁琐,但他自能泡成一杯香茗。

“千里姻缘茶来牵”

喜爱普洱茶的吴明宪在厦门惊喜地找到了另一半。他们的故事,开始在9年前的厦门。

那时,刚从台北来的吴先生和重庆女子杨艳萍在这个温馨的城市相遇,朋友聚会上,满口普洱经的他吸引了她的注意。浓郁的普洱香味,唤起了她小时候关于重庆沱茶的记忆,“直把他乡作故乡”。席间,他也觉得这个重庆妹子“很不错”。

年逾40的吴明宪告诉记者,他已过了一见钟情的年纪,他要找的是合适的另一半,而在他看来,最平常的生活才能最了解一个人。

吴明宪和杨艳萍从朋友开始做起,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时,他留意她的处事方式、对待朋友的态度……

在“考察期”里,吴明宪和杨艳萍做得最多的事是泡茶话仙(闽南语,聊天),他喜欢泡普洱给她喝,而她也喜欢喝他泡的茶,氤氲茶香中,两人谈天说地,越谈越投缘。就像越陈越香的普洱一样,他俩的这一泡“恋爱茶”,一泡就是5年。

2006年,他们在厦门结婚了。

婚后朋友们笑着说,这也称得上是“千里姻缘茶来牵”了。

吴明宪认为,夫妻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能够沟通。“若要求你的另一半和你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人本来就是一人一种,更何况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面长大的呢。”为了消弭这种“隔阂”,他们现在习惯在晚上泡上一壶普洱,相拥而坐,细品、细看。这样的平淡生活,他们甘之如饴。(薛洋、蔡志超)

吴疆:普洱茶的品饮时代现在才开始


2008年之前,甚至是现在,大多数茶厂采用农产品的方式来卖茶,并没有完整的切换为工业化的消费品模式来推广,甚至很多茶厂至今仍然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思维。

这带来一个结果,产区的特征明显,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现在流行的山头纯料茶,就是这种思维导向的结果。

计划经济的时候,云南茶区的毛茶价格思茅第一,临沧第二,版纳第三,这是因为之前做红条茶,做烘青绿茶,得讲究条索细嫩好看,现在颠倒过来,大家讲茶区,首先说易武薄荷塘、勐海老班章、临沧冰岛茶,这是因为讲口感,条索则次之,甚至现在流行古树茶,条索粗壮的更好看,与绿茶讲究细嫩芽尖的审评方式完全不同。

结果是,工业化大拼配的手段丢失,一个原因是大多数茶厂无实力做拼配,一个原因就是山头茶的流行,市场流行的并非是完整后发酵的茶品。“山头味”的纯正与否就很重要。

这与绿茶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形成绿茶品鉴体系、消费习惯相关。

消费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阶段,需要时间,兴起也好,灭失也罢,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08年的市场是集中式爆发的,并没有完整的消费市场配合,甚至还谈不上品鉴普洱茶,那时候把加工熟茶的渥堆称为“造假老茶”就是一个明证。

市场的推动需要资本,资本显然更青睐青饼、青砖,因为耐存储,变现增值的空间大,社会潮流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也是一个因素。

种种因素相加,导致地域化的现象更大,普洱茶这个名词是,老班章这个名词是,薄荷塘这个名词亦然。

一个好的方向是,大家现在开始接受普洱茶,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无论是未发酵还是后发酵,至少,现在总体讨论的方向是如此。

08年之前,大家把普洱茶都作为一种收藏品,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发烧友是作为一种茶品来品鉴,有了品鉴就有了鉴别能力。无论老茶、新茶,现在市场上会喝茶的群体都在逐渐庞大。

没有鉴别能力的时候,茶品是无所谓好坏的,价格是最重要的鉴别手段,卖一万的,大家就觉得好,卖50的,大家就觉得差。

对于外行而言,谈不上茶品的鉴别力,也不需要谈。价格定位更重要,这一点,线上喝线下的区别就非常明显。

这其实就是茶厂的定位,你定位是发烧友还是普通茶客。任何市场,发烧友是中心,然而这种中心的市场是最小的,其边缘的才是最大的。

发烧友的好处是有自己的鉴别力,好茶烂茶入口既知。缺点也很明显,做发烧友的生意,就非常专业,你辛辛苦苦培养一年,估计一片茶都不会卖,第二年,他懂茶了,上山了。

这个问题还是出在茶饼上,现在的茶饼都是千篇一律,无论高端低端,换个包装纸,大家都分不出,形成事实上的品牌控制力非常弱。

然而,市场又需要品牌,因为茶饼不仅仅是喝,还得存,存多了得变现,变现就需要品牌,所以,现在市场资金又集中到大益的身上。流向茶市的资金并不少,但是,今年大家都感到山头茶衰落了,茶厂的销售打了对折,从市场来分析,还是品牌力太弱。

要培养新的消费群体,实际又与氛围、又与文化导向有关。然而,市场文化的流行都是一窝蜂,都是非左必右的思路,都是大一统的思路,一会生茶,一会熟茶,一会纯料,一会拼配。究其原因,都是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说话。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语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目标,人也好,企业也好,都是如此。

何建伟:云南普洱茶一位忠实的呐喊者


徐燕文图

我认识何建伟大概也有五、六年的光景。他在广州,我在云南。平时见面不多,大凡能见到他都是在全国各地的茶叶博览会上。他是那种不用你随时挂记着,他却会在一个不经意间给你一个意外或是惊喜的朋友。记得一天夜里十点多钟,他打一个电话给我,说做了一款我肯定喜欢的茶。过了两天他托人带来了两公斤月光白给我,茶一到我手中,身边的茶友就一抢而光,都说很好喝。

何建伟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的茶人,他十六岁开始学茶。从茶厂的生产到最终的流通环节,他是无一不通。他不仅把他全身的精力投身于的保健功效,那么执着、那么热情。

2010年,我在昆明、澳门、广州、中山的茶博览会看到了何建伟。他的展位一般是人气最旺的。他对我说他每天他都在说云南普洱茶的好处,每当面对一些对云南普洱茶还比较陌生的市场,他很需要文化理论的支持。

喝茶本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雅事,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在字里行间看出我们云南普洱茶的好及云南普洱茶人的不凡。

孔子与普洱茶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特殊的名牌品种。两者之间似乎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值得论述一番。

一、孔子与茶文化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百花争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孔夫子。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中,自古以来百姓们“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在每日必备的七件事所包括的食物、佐料和饮料中,茶是饮料中唯一的一项。种茶、制茶、品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大事,自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陆羽《茶经》中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远在大约公元3000年前,中国人已发现茶。茶这种饮料一经发现,便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一部药物学的书,(古时茶也叫茶,槚、茗、荈等)它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治病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其实在先秦古籍《诗》、《书》、《礼记》、《尔雅》等书中,已有多处记载有关茶的资料。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太直接的话,笔者最近在古籍中找到更确切的记载。明版《兖州府志》记:“蒲园:在城东门外。季文子所树六槚(茶)处也。襄公十九年,享晋国六卿于蒲园,赐之王命之服。”依此查到《左传》襄公十九年记:“(鲁)公享晋六卿于蒲园,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皆官一命之服。”

季文子是鲁国的当政大夫,多年来在鲁国专权,经济实力强大,他家中能有一座大花园(蒲园),很有可能这座大花园里不但能种下六棵大茶树(槚),还能在树下召开过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会后依照不同地位给予各种赏赐。可知此树已长大成材,种植时间至少也要提前几十年或百余年。这一时间早于孔子几十年,又在孔子的故乡,这种茶树之叶可饮,由此可推知孔子曾饮过茶。再往后看,今日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后花园东北部有一棵树,多年来被人们称作“茶树”,每年将其叶采摘下来晒干后,府内上下饮用,可知孔子后裔多年来也有饮茶的习惯。

孔子饮过家乡的茶,他对中国各地,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是什么态度呢?这可从他的民族观中看出端倪。

哲人孔子不但创立了一套学说,还提出过一套治世的方案和主张,其基本内容是用协凋、稳定的方式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及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时鲁国周围及全国各地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孔子都主张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承认各族的存在;他认为“先进于礼乐”的人,即使是来自农村的、来自边远地区的“野人”,也要向人家学习;他推崇泰伯

的“至德”,认为少数民族中也有佼佼者;他要“乘桴浮于海”,主张各族之间加强联系,平等交流。当时中原称作华夏族,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各自突出其特点,并无诬蔑之意。如东夷之“夷”,似一人背弓,说明古时东部人发现弓箭,开始狩猎经济,走在文明前列;西戎之“戎”,是一件兵器,体现西部人在向自然与人世间斗争中勇武的性格;北狄的“狄”字是指一种有力的鹿,亦示捕猎动物为北方的特点。至于南方的“蛮”字,采取自《诗经》。《诗·小雅·绵蛮》之序记“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此诗是对那些不关心群众的大臣们的讽刺之作。用一种很可爱的小鸟飞到山丘上当作比喻来说明此事。《山海经》记“崇吾山有焉,其状如凫,一翼一目,名曰蛮蛮。”《周礼·夏官·大司马》疏:“蛮者縻也。縻系之以政教也。”可知蛮字系依一种小鸟的代称,并无诬蔑之意。公认为阐发孔子,儒家思想的《礼记》之《王制》篇,在记述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后,又记“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很明确地提出各族的日常生活、日用器具、民间习俗各自不同,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由于五方(中国及四方)之民居地各异,相互交往不多,“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之间达到互相交往、加强联络,以“达其志,通其俗”,共同发展。《王制》中的“和味”如果与云南的普洱茶联系起来,也应该有一种大时空文化的贯通。

综上所述,孔子与普洱茶不是没有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二、普洱茶与的产地普洱县出发,经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达昌都;一条是由雅安出发,经沪定、康定、巴塘,到达昌都。两条古都从昌都会合后,再抵波密和拉萨,然后辐射到藏南的泽当及后藏的江孜、亚东等地。今天,随着社会进步,交通发达,公路及航线均可由昆明到达西藏,但当年“铁杵之击地,青石道上犹有坑窝如阵;而重负之压肩,二郎山中风雨玄黄……”的说法,仍然留在历史记载中。茶马古道体现出藏族与汉族、白族等民族的团结。尤其在今雅安蒙顶山山脚的名山县新店镇中,还保留着当年的“茶马司”。这个自宋朝以来就管理茶马交易的机构,仍然铭记着当年茶马古道的辉煌,人们至此还能闻到普洱茶的余香。

三、孔子与普洱茶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成份的饮料,但茶的功效却更大些。古时许多书上说到茶的功能。如《神农·食经》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中记:“苦茶久食益意思”。陶弘景《杂录》记:“苦茶,轻身换骨”。《本草》之《木部》记:“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本草》之《茶部》记:“苦菜,一名荼……令人不眠(即可使神经兴奋)”。茶还可以治病。《枕中方》记:“疗积年瘘,苦荼、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干草汤洗,以敷之”。《孺子方》记:“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苦茶、葱须煮服之”。甚至宋人王安石论民不可一日无茶。他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夫奈民之所苦而使得食,则严刑竣法所不能止者,故鞭扑流徒之罪未尝少而私贩,私市者亦未尝绝于道路也。”王安石把整顿茶市场当作其推行新法的重要措施之一。今日学者文怀沙对茶又发高论,他说:“当今世界,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醒的文化,一种是糊涂的文化。糊涂文化的代表是酒,清醒文化的代表是茶。郑板桥题过‘难得糊涂’,我说难得清醒。酒是糊涂的文化,如何能为大众所接受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为了逃避矛盾的困扰,不得不有意使自己置身于糊涂的心态中来解脱痛苦。然而人总不能永远处于糊涂的状态,更多的时候需要清醒,这就需要借助于茶。……茶使人清醒,使人理智,使人文明……正是因为这个道理,生活在商品社会,人们生活、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更多更复杂,更需要清醒。”

确实茶是人们强身健体、益智祛病的理想饮料,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枫曾撰文《倡导茶为国饮》。文中说:近年来人们评国花、国鸟,却未评“国饮”。“可能茶作为中国的代表饮料,太理所当然了,以至于无需评比。”“如果从茶发乎神农氏算起,那五千多年来,茶已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你可能缺米少油,但你不可能没有茶。几千年的饮茶史,造就了茶为中国第一饮料的地位。……在新世纪,

茶的价值又得到新的发展。‘万药之本’随着科学的发展,得到新的印证。饮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长寿之道。对茶的开发,已超出饮食本身的范畴,而与现代医学、生物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饮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新世纪的健康社会主流方式。”

儒家思想的缔造者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而且是特殊的,在同类事物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种,当然应该打上孔子牌。孔子主张“礼”,饮茶是一种礼仪行为,历代人们饮茶均按礼行事,依礼敬茶待客,茶道是一种礼仪行为。孔子主张“仁”,就是“爱人”、“敬人”,正确处理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饮茶正好贯彻这种“泛爱众”“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的行为,一种博爱精神。孔子主张中庸,做事恰到好处,茶正是一种对人无刺激又使人兴奋的清醒饮料。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和”,通过饮茶更可使人身心得到和谐,人与人之间致和。总之,中国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从未离开过先哲的和、合之道。饮食专家王赛时曾说:“我们可以借用历史的光环,照耀传统文化的每一片园地。”茶文化这片悠久、庞大又极具中国特色的园地,当然需要先哲思想的光环照耀,孔子与茶,一个精神概念,一个物质概念,得以结合,相得益彰。饮茶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也体现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饮茶不仅是一般的家常日用必需,也是一种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特点的生活方式。同样,在经济全球化的新世纪,在市场化的今天,饮茶不仅是一值得提倡的良好时尚,也是一种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茶德来促进中西交流,都十分得体。普洱茶是茶中极品,不论从物品的质量上,还是从历史的传承上,都非一般茶品可比,它可以说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饮品,因而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人孔子结合起来,打出孔子与普洱茶的优秀品牌不正是顺理成章吗?文/骆承烈

吴金梅:一杯普洱茶,一份云南情


吴金梅,女,1987年10月3日出生于大理宾川,2010年6月毕业于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热带作物技术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07-1班。2010年12月在上海自主创业开办了上海醉有茗茶叶商行。

2009年澜沧古茶有限公司到学校招聘,当时只是大三学生的她,看准澜沧古茶良好的发展前景,毅然决定以工学结合的身份先到社会上闯闯。实习生招聘会上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赢得公司的青睐,成功被录用,成为当年勇敢到广州工作的10位大学生中的一员。然而现实一定是残酷的,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手来说,经验不足,工作紧张,任务目标完成不下来,都是常事。

压力就是动力!被公司调派到广东省惠州区域的她,看着崭新未开发的市场,她不知从哪开始。在之后的两三个月,吴金梅和同事挨家挨户地发宣传资料,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受白眼和冷落已成为家常便饭,几个月下来,运动鞋都跑脱胶,脚底板儿磨出了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月的磨练,惠州办事处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一个不被经销商看好的市场硬是被两个新人给开发出来了。

如今,回忆那段经历,吴金梅说得云淡风轻,她说:感谢那段时光,感谢公司的信任和培养才使她有了今天,一个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开拓未来。

然而,就在2010年5月份,她不得不因病辞职,离开她深爱的实习公司——澜沧古茶。

2010年10月,刚刚过完23岁生日的吴金梅,带着梦想,只身来到了上海,这次她来是准备自主创业的!茶学专业毕业的她,一直深爱着茶叶,所以这次的创业,就从专业入手,做自己最擅长的市场营销,开茶庄——自己销售普洱茶。本以为有了实习经验会简单一些,谁想第一步还没走就难倒了这位女汉子,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高昂的消费水平使一切变得困难许多。创业需要的店面租金非常高,她把在顶岗实习期间积攒的工资,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资金,总共十万元,交了店面租金。带着有限的资金,她自己跑到材料市场,一杯一盏自己选,一纸一图自己画,自己设计自己装修,把一个店面用最少的钱最好的方式装修了起来。

好战士不打无准备之战,开店最重要的是货源,这时她早已经准备好。手上没资金,没法进货,可她不怕,因为她凭借在社会打下的人脉关系,她和两家普洱茶厂家谈好合作,先铺货再付款,上海的市场由她来开发,厂家的宣传和形象维护由她负责。就这样,创业之路在茶人朋友的支持下,开始了艰辛的第一步。

2011年,创业第一年,吴金梅还清所有债务。

2012年,创业第二年,茶庄开始盈利,月入基本能超过一万元。

2013年,发展态势更加良好。同年7月,吴金梅回到母校——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把刚毕业的学妹叫到了上海来,手把手地教学妹怎样做一名好店长。

如今,由她创办的“醉有茗”在上海的丰庄茶城已经小有名气,吴金梅说:她想把“醉有茗”做成上海人人皆知的云南品牌,让云南的普洱茶飘香大上海!

前几天,客户发来在德国参加产业展的照片,让吴金梅喜出望外的是客户带去德国的产品,正是她亲自去定制的普洱茶饼!

2015年伊始,吴金梅打算在上海开一家分店,让更多爱茶、懂茶、惜茶的人在“醉有茗”找到自己喜爱的普洱茶,她也希望云南的普洱茶能走得更远,走向更好!

谈到创业的动机,她说很简单,就是想做自己爱做的事,让年轻的激情尽情挥洒。

选择创业不是盲目冲动,她说自己喜欢销售,这是大学时期就意外发现的。在大学的学生会期间,学院有个社团叫互动社,专门帮助学生联系周末兼职的,她在社团里担任过理事,也带队出去发过宣传单、卖过电器、销售过服装……兼职的经历让她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所以,创业是让自己擅长的优势发挥在喜爱的兴趣上。

大学生创业,只是实现就业的一种方式,也许在别人看来很简单,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很难。可创过业之后,经历过别人所不能理解的,一切就真的变得很简单。总结四年多的创业经历,艰辛更大一些。除去初期的资金压力,创业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才是一直以来创业者所必须面对的。她说她在还完债务之后,有过几天的喜悦,可马上就得面对下一步到来的挑战。茶庄开得好不好,发展的空间大不大,这是她每天所想每天去做的。当云南人走出大山,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和别人一起竞争,把自己家乡的一遍遍和客人推介,一点点在绿茶红茶之间抢占市场寻找客户,发展普洱茶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吴金梅——一位大山农民的女儿,淳朴的云南姑娘,在繁华而竞争激烈的上海,正在做着一个远大的梦,在创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建窑茶盏与饮茶文化的思考


中国人最爱喝茶,随着华人经济圈的成长,茶文化以及花、香、书、琴等各种生活余事也日益蓬勃发展,连带周边的各种道具行情也直线上升。有接触古董市场的藏友一定会注意到,过去一些一两千元可入手的铁茶壶,现在已上涨到万元;前些年五千元左右的银壶,价格突然跃升到两三万元,短时间内突如其来的涨幅,令饮茶人难以消受。

作为茶仪中心的茶碗,近年价格亦是节节攀高,建窑、景德镇窑、耀州窑、德化窑……各种窑口的杯子,只要能作为茶具,莫不备受关注。其中建窑茶盏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茶碗,备受历来中外茶人的宝爱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现市场,莫不成为众人头号珍藏目标。不过,好品相的建盏其实数量不多,由于宋墓极少出土建窑瓷器,因此我们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建窑,多是传世品、出水品或是捡自窑址的窑址货。传世品几乎只见于日本,这些自宋朝以来代代相传的建盏,箱书上题签着完整的递藏史,标志着箱中茶碗尊贵的血统。经过无数鉴赏家的审视挑选,这些传世茶碗多是具有卓越品质的名品,曜变、兔毫、油滴……各种变化令人目眩神迷。而像这类充满历史气息、艺术性高超的建盏,当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目前流通的建盏绝大多数都是窑址废品,碗上通常都带有些缺陷,有些软塌变形、有些因温度不足釉面未烧结、又或是烧造时倾覆而与匣钵沾黏等等。由于这些窑址标本长期埋在土中,在风化沁蚀下,无论怎么煮都还是会带有一丝微微的土沁味,这点令对茶味讲究的喝茶人似乎有点难以忍受。

真正全品端正、尺寸标准、纹路清晰、气息清雅的建碗,实际上相当难得;然而,在各处的茶席却经常可见各种纹色大小不同的建碗,这当然是因为其中掺有不少新仿茶碗的缘故。建碗由于含铁量高、釉色漆黑,不像青瓷等可以轻易看见釉层的风化,再加上新仿胎、釉、工艺不断提升,常令不少藏家跌跤打眼。不过,许多茶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依旧以仿建碗饮茶,并在品茶时感怀古人,长发议论。有些人以假建盏饮茶时,还认为茶味因此特别甘美,并由此归纳出一些磁场方面的理论,这令人想起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K.Beecher)所提出的安慰剂效应,即尽管医生开的是假药,但由于病人“相信”医生给的药会有效,于是心理的力量产生效果,进而产生了治疗的作用。仿建盏似乎也是如此,虽不像老件有着因岁月风化而柔和的釉光,也没有沉厚且富有层次的美感,但由于“古物”两字在饮茶人心里起了作用,以致于对味觉也产生了影响。

然而不管真也好、假也罢,目前建盏似乎都不应如此使用,也不应会让茶更好喝。建盏之所以流行于宋代,与当时的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宋代流行点茶,方式类似现今日本茶道所饮用的“抹茶”,是先将茶叶碾制成粉末,点茶时再将茶粉直接放入茶盏中以水注点,并用茶筅击拂搅拌后饮用。另也有先用香膏等调和茶末,模印押制成团样精致的“腊茶”,要饮用时再将团块碾成粉末注点。当时有茶色“尚白”的流行,以突变的建州全白茶种为第一,不过由于白茶难得,大部分茶汤多是如嫩叶般的绿色。当色黑如漆的建盏,映衬着雪白、嫩绿的茶汤,那种对比强烈的美学效果以及自然风情,堪称是中国茶文化中最浪漫的景色之一。

然而除了少数场合,中国目前很少人喝抹茶,绝大多数都是以明清以来流行的淹茶法泡茶,无论喝的是高山茶、普洱茶、老茶……茶汤都是茶褐色的,像普洱、老茶一类更是浓得近乎深褐。当这样的茶汤注入深黑色的建盏里,不要说难以欣赏茶色之美,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团漆黑,与建盏原本的设计意趣大相违背。尽管如此,以建盏饮茶目前仍很流行,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令笔者想起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废墟”、“遗迹”为题的作品。中外历代都有相关母题的怀古作品,在这类绘画里,艺术家抓住特定时刻中,人们直接面对往昔时的那种强烈情感,藉由遗迹与古人神会,赋诗抒怀,抒发对于历史以及人生的感喟。有趣的是,不像欧洲艺术需要一个真正的、半毁损的废墟,东方艺术藉由某些荒芜情境留下的虚空,加上诗文的搭配,即能引发观者对往昔的悲伤哀叹。一系列的赤壁艺术即是如此,无数的文人、画家在江边,抚摸着峭崖岩壁,遥想着千古人物之风流。作为古代遗存的“迹”的意义,并不在于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为古和今的会面提供了契机。

现代人已失去了古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手作工艺之美以及生活的品味,许多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了追寻失落的美感或是生命的禅境而开始学习饮茶。建盏的设计虽已不合时宜,然而其于现今茶文化中的存在,或许是已成为一种古代茶仪的诗意象征,凝结着往昔美好的历史记忆,因而能激发茶人对远古浪漫情怀的领悟。也许,无论真与假,下回再用建盏饮茶时,就会在茶的滋味中发现,原来我们在生活中寻寻觅觅的,也就是那与古相会的小小契机而已。

普洱茶与太极


把太极拳的一些招数和普洱茶结合起来,利用普洱茶及太极拳的优势,使更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认识普洱茶.

1984年就接触到普洱茶的张志俊说:“开始喝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和咖啡一样,黑糊糊的.唯一不同的是,味道.”而在他看来,普洱茶的味道不是让人一下子就能接受的.“1984年我到重庆推广太极拳,身边的好多人都在喝普洱茶,我也只有勉强的跟着喝了.虽然那个时候比较偏好河南的信仰毛尖,龙井等绿茶.”

2005年左右,张志俊的好多徒弟就开始迷上普洱茶了,他也跟着重新审视这个黑咕隆咚的东西.“我结识普洱茶的时间早,偶尔还可以给他们指点指点.不过从去年开始,我才开始真正地关注起普洱茶.也是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普洱茶的厚重.”

茶是茶,拳是拳.这是我们大家的定向性思维.而在张志俊眼里,很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物,其实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人们以为普洱茶与太极拳是那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其实二者之间是有许多神似地方的.

二者都具备了运动变化的特征.“普洱茶和其它茶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管朝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变化,这种变化都在一直的持续着.3年的、5年的、8年的、10年的……甚至更多年的普洱茶赋予了时间的精髓,让人感受到变化带来的快乐,在不确定中找到变化带来的乐趣.普洱茶最大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阴阳相济的变化里.而太极拳里的动与静,虚与实,柔与刚、攻与防都也是对立统一运功变化着的.太极拳讲求的动静、虚实、柔刚、攻防结合,有柔有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等也都是在相互变化的.太极拳的这些变化与普洱茶的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拥有健康的标签.普洱茶之所受到人们的追捧,因为它是绿色的、健康的、环保的,对人的身体是有益处的.“西湖龙井不上化肥、不打农药不行,但普洱茶不用,生长的环境非常好.因此它很健康,符合现代人健康的消费理念.而太极拳具有的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功效也是众所周知的.”

张先生喜欢在教弟子们练拳的空闲里,和弟子们一起谈茶论道,品茶、论茶、谈拳,通过太极拳这个相对的媒介,和更多的人拳茶结合,打拳的时候论拳,不打拳的时候论茶.“今年是陈氏太极拳第十八代宗师陈照奎诞辰80周年纪念,借此机会,我准备在全国限量发行2000套纪念饼,把太极拳的一些招数和普洱茶结合起来,让太极文化通过普洱茶的形式再表现,利用普洱茶及太极拳的优势,使更多的人通过太极拳来认识普洱茶.”他认为普洱茶和太极拳还可以再结合得更深一点.

普洱茶现在被全国认识了,但在好多人心里其实是一团迷雾,尤其是在喝惯了信仰毛尖的河南,真正了解普洱茶的人还很少.张志俊说:“6月份的普洱茶市场很低迷,河南电视台报道的几乎都是负面的.但我对普洱茶的市场前景很看好,通过1年多的市场考察,我义无返顾地选择在6月23日开业,普洱茶这么一个好的东西,会渐渐被人们认可的.因此,我觉得这是让更多的河南人了解普洱茶的一个契机,需要的只是时间而已.”(转自普洱江湖-普洱主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建丽与普洱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