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春节前一个月,贵港覃塘名星茶业有限公司放养的特色茶叶鸡上市,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不到一个月时间,3万羽“茶叶鸡”销售一空。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的茶场,听公司总经理韦国泽讲述他们家将“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并从制茶发展到养殖“茶叶鸡”的故事。

据《中国茶经》记载,覃塘毛尖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号。韦国泽一家与覃塘毛尖结缘始于他的爷爷。1982年,时任覃塘公社茶场场长的韦爷爷带着“覃塘毛尖”去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荣获全国“十大名茶”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如此殊荣,韦爷爷备受鼓舞,回来后领着茶场工人到平天山上开垦种茶,并要求儿子韦健跟着他学制茶技艺,把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韦健18岁开始学习制炒技艺,从烧火到上锅炒茶,苦练了五六年才初出师。他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制茶中最后一道工序——复香。“锅太热了,小点火。”只见他把手放在特制炒锅上方感受锅的温度,一边让儿子韦国泽调整火势。“复香时锅里的温度需要在50到60度左右。”韦健告诉记者,炒茶时火候非常重要,像他这样凭手感能准确掌握锅温度的功夫也是在30多年不断的制炒经验积累出来的。随后他放茶叶入锅,双手覆在茶叶上熟练地推炒,如此炒制三四分钟,复香这道工序便完工了,茶叶经过烘炒散发出阵阵清香。

“爷爷制茶非常严格,对爸爸的要求也很严格。”韦国泽说,小时候看爷爷教爸爸制茶,印象最深的就是,再炎热的天气也要守在火炉前随时调整火势。现在到他学制炒技艺,也是从烧火开始,他足足学了三年。现在,韦国泽家里承包了100多亩的茶山,生产经营管理都由他打理,经过几年的学习,摊晾、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制茶工序,一点也难不倒韦国泽。

2010年底,韦国泽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茶叶做饲料养鸡,让鸡肉更生态、健康?说干就干,韦国泽于2011年开始试养第一批茶叶鸡,因为没有经验,1000羽鸡苗只成活了200羽。2012年他开始试养第二批5000羽,但由于鸡舍卫生不达标又惨遭“滑铁卢”,损失25万多元。但他并不气馁,反思总结教训后在2012年底再次试养第三批茶叶鸡,终于取得成功,出栏茶叶鸡2.5万羽。现在,他家的茶叶鸡养殖已走上规模,从南宁孵化鸡苗后马上运回鸡场喂食茶水,在鸡苗生长过程中主要以青菜、玉米、米糠、茶叶混合拌料喂养,成活率达99%,年出栏3万羽。

“爷爷对制茶总是精益求精,他教会我做人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更要不断自我创新,好上加好。”韦国泽说。只见他动作娴熟,温杯、放茶、洗茶、沏茶,80度左右的开水从高处冲进杯子里,覃塘毛尖茶在水的冲击下翻滚,茶的清香慢慢散发出来。“下一步,我在打好的同时,扩大“茶叶鸡”的养殖规模,力争达到年出栏10万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致富。现在我们还在筹划规模养牛、养土猪,茶山靠近水库,自然风光好,大家来这边既可以吃到健康的美味,又有得玩。”韦国泽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他集吃、住、玩一体的茶农庄的蓝图。

CY260.com编辑推荐

陈启东:从“经济能人”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村民眼里,37岁的年轻茶农陈启东是一位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的“经济能人”,他利用平生所学,创办九凤岩成立,陈启东担任理事长,合作社共吸收了60户茶农,拥有茶园1500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社员们参加茶王赛九成以上获奖,茶叶质量节节攀升,收入逐年提高,毛茶价格平均达到了180元—250元/斤。

陈启东认为,合作社的茶叶能卖到这样一个好价钱除了制作的原因外,还得益于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镇村有着海拔高、生态良好等特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茶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生产出一泡好茶,要具备天、地、人、和条件,即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制茶技术等,向阳的茶叶比较缺水,容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做出来的茶就带有桂花香;而山坳里的茶叶叶子薄、枝头长,脱水比较慢,就适合做消青的茶。他建议,茶叶与土壤的高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修剪成圆形,保证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的茶叶子肥厚,大小均匀,质量上乘。

陈启东是计生户,妻子林燕玉是永春达埔人,丈夫为合作社的事忙碌之时,她就打理店里的生意,他们唯一的儿子今年5岁。

陈启东兴趣广泛,除了爱茶外,他还喜欢收集各类奇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边、河边捡石头。另外他也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希望能建一座别墅,来展示他的藏品。他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雷世国:立志传承“贡茶”风韵


乌君山地处福建省光泽县城东北,海拔1640米,山顶又以坐立的双猴石而名猴子山,自古有“东南名胜”之称。在清朝,以产老君眉御用“贡茶”而闻名遐迩。

“老君眉是清代天下闻名的贡茶,其特点是色香味,经久不散。这与乌君山产茶的地域生态气候环境有关,更有加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雷世国在他光泽县的茶场里,说起当地清代“贡茶”老君眉,滔滔不绝。

只流传于传说和史料里的“贡茶”

今年45岁的雷世国家住在乌君山下的坪溪农场,从小他就了解老君眉在当地的历史。老君眉,为岩茶的一种,是茶中的上品,在清朝列为御用贡茶,产于光泽县乌君山上。据清《闽产录异·货属·茶》记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民间对老君的历史和传说。不仅如此,他还翻遍了有关的史料,希望从中找出有关老君眉茶的记载,有朝一日能让当年贡茶“复活”,再现辉煌。

因为不懂技术,雷世国的“愿望”最初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直到2008年,他在与一位武夷山做茶的朋友交往中,学到很多加工制茶的知识技术,又向民间的茶叶师傅学习古老茶叶的制法。想要恢复古茶,延续老君眉贡茶风韵的念头,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

于是,雷世国先是承包了乌君山上的200多亩老茶园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又选用当地好的茶种,通过重新培植茶叶,最后再用采下的茶青按当地民间制茶的方式,进行试作老君眉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雷世国的老君眉终于试种成功。

“好茶在加工”。虽然乌君山具有优越的茶生长气候环境,产出的茶质地很好,但加工是一大难关。为了使茶叶的味道更贴近古贡茶,雷世国又多次到武夷山等地向茶师学习,与茶叶加工的同道交流技术,回来进行反复试验。并请制茶能手和技术人员一起来研制。从杀青、揉捻、初烘、摊晾、复烘等工序,他一次次地试验,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温度掌握和手工操作都有独特严格要求。现在,将雷世国制出的老君眉放入杯中,只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片一片,不仅茶色清亮黄,如琥珀透明,而且味道甘醇,一杯下肚,全身舒爽。“茶要的是品质,不在乎多,而在乎精。”雷世国说,以后他还要请制茶技术能手继续研制岩茶,研制出更好的茶,让乌君山产的茶名副其实,让消逝的老君眉茶风韵得到传承延续,再展昔日“贡茶”的辉煌。

年轻茶人韦智获:以知识创新传承茶路梦


在茶山一路教记者如何分辨不同的茶叶类别和叶片特点、制茶碰青时有自己独特娴熟的“韦式手法”、冲茶时一闻香识“好茶”......年轻茶人韦智获对茶叶熟识程度让记者折服。

80后的韦智获算起来已经是个资深的“老茶农”了。韦智获自小生长在凤凰茶之乡,父亲长辈都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从小耳濡目染注定他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上大学时他选择了茶学专业,四年学有所成之后,带着知识和技术回到了深山里,一心种起了茶叶。

韦智获告诉记者,这些年他自创的新型制茶工艺,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目前他正在研究茶花新品种,希望不久之后可以给茶客的“茶船”上,增添多一种健康的茶品选择。

这一种新型制茶工艺,是把单枞茶与红茶的制作工艺相互糅合,制作出品质更佳的红茶。近几年,韦智获多次进行尝试与实验,并且到福建各地考察学习,希望博众家之长,助力自家独特的红茶新品研发。采访时,他把自己自谦为“较差”的新型红茶冲泡给大家品尝,却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因为对互联网的熟悉,韦智获拓宽了自己的茶叶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把自己的茶叶卖到其他省市甚至国外。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的顾客里,有来自荷兰的、有来自日本的,大家买了他的茶叶,品了他的茶叶之后,都会找机会来到凤凰小镇上,再次寻觅潮州凤凰茶的踪影。

相比起一些年轻人对大城市的向往,韦智获显得很超脱。他告诉记者,自己就喜欢呆在凤凰山里,每天种种茶、研究茶、把自己的“作品”卖出去,换来三餐饱腹。他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大乐事。

钟广林:从“只喝白开水”到“做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先行者”


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

他是一位茶叶藏家,也是一位茶文化传播者,他叫钟广林,痴迷普洱茶,立志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

只因热爱只做好茶

钟广林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在进入茶行业之前,先后从事过制造、装饰、再生资源、房地产等10多个行业。他告诉记者:“2002年的一天,朋友说要去芳村的茶叶市场走走,那时候我只喝白开水,而那时候的广州芳村,已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就是因为那次的芳村之行,让我对茶叶有了了解,特别是初步知道普洱茶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所表现出来的饮用价值跟流通价值,那是大部分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性,普洱茶所特有的魅力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经过进一步接触后,在普洱茶行业资深人士的影响及指引下,也就是在2002年,我以藏家的身份正式投身普洱茶行业。”

钟广林告诉记者,2002年,因为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他就开始以普洱藏家的身份在广州芳村以及原材料源头——云南勐海各茶山进行研究,对普洱茶源头以及原材料了解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经验累积。2007年年初,在广州芳村正式创办了“品正堂茶行”,同期成为了黎明茶厂经销商,正式开始了茶叶的经营,并协助黎明茶厂做品牌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品牌推广及招商工作。到了2008年,经过6年的摸索与反复尝试,并在业内资深人士的帮助下,在黎明茶厂定制了第一款名为“黎明精品”的熟茶。与此同时,推出了业内首款普洱茶试饮装,在产品上市时大力推广及免费派送。这一举措当年在业内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也是“合和昌小红盒”的前身——第一代试饮装。2009年,又继续研发出三款熟茶——“五福临门”“黎明精品”“黎明精品贡茶”,上市前继续向市场免费派送试饮装,受到市场的一致认可及好评。

他告诉记者:“这几款产品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坚持出品好茶的信心。也可以说,2007年到2009年这3年,我收获了对产品定位、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市场运营等方面的初步经验累积。2010年,普洱茶市场开始出现了新变化,同时也给市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正式成立了合和昌公司,并确立了以勐海布朗山作为产品主要原材料产区的初步定位。”

坚持品质传承创新

合和昌逐步形成了董事长决策下的总经办负责制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以原材料储备、产品研发、生产为核心的勐海研发生产基地,以品牌运营、配送、体验为核心的广州三大中心。在经营理念上,也逐步形成了“诚信、专注、执着、奉献”的务实经营理念。

钟广林表示:“合和昌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品质作为品牌的发展核心。因此,一路走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坚持品质、传承创新。我觉得,普洱茶企的企业文化形成,跟普洱茶一样,是需要经历时间沉淀跟检验的,合和昌会在坚持品质、传承创新这条发展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以对品质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初衷,致力将中国的茶文化、健康的普洱茶传递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每位茶友。”

合和昌坚持传播中国茶文化,先后多次举办“藏之有道”论坛、“健康中国普洱北行”论坛、“普洱思享”、合和昌体验日等活动。钟广林告诉记者:“这几大活动的举办一方面推动了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说普洱茶是一个朝阳行业。钟广林表示,合和昌将一直致力于茶文化传播,并对下一阶段茶文化推广制定了新的计划:第一,合和昌将继续坚持品牌的四大茶文化特色推广活动;第二,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茶,喜欢茶这样的健康饮品,让年轻一代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第三,通过在俄罗斯市场建立起迈向欧洲乃至全球的茶文化推广平台,为中国的茶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做出最大努力。

原标题:

《做茶文化传承的先行者——访合和昌茶业董事长钟广林》

传承与创新,新生代紫砂艺人更需“自觉”


在宜兴丁蜀镇,从事陶瓷行业的家庭户数已超过1万,有超过10万人在宜兴以陶为生。以前,父母通常会用“读不好书就去做壶”来鞭策子女,但近几年里,想在紫砂界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他们为了理想、生存等诸多原因成了紫砂行业的新生力量,正给紫砂传承与创新带来新的变化。

行业兴旺引来两万多“陶漂”

2015年,宜兴紫砂多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壶艺泰斗”顾景舟掀起了阵阵紫砂热潮,紫砂壶的天价让人咋舌。这也让一批“后来者”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对的,至少,从事这行不会有太大的生存压力。“进入紫砂行业不仅是因为兴趣,还因为看中它的前景。”紫砂艺人陈贞永坦言。在当地,和陈贞永有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紫砂养育了一方百姓,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据丁蜀镇政府工作人员透露,去年有4000多位陶艺人员在当地税务机关办理个税,紫砂艺人纳税首次超过千万元。

陈永贞,福建人,2008年从中国美院毕业后便自营一家网店,主要销售紫砂类茶具,一年要往丁蜀镇上跑多次。在与顾客、紫砂艺人不断沟通的过程中,有着设计专业背景的陈永贞逐渐对紫砂壶创作与设计产生兴趣。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来宜兴学做紫砂壶,从零开始。通过两年多的学习,陈永贞渐渐摸到了制壶的门路,今年还有了突破,考上了中级工艺师,在丁蜀镇上买了房子,成了一名新宜兴人。在丁蜀,他不是孤军奋战,他还有自己的“陶漂”朋友圈。据了解,目前在宜兴,像陈永贞一样的“陶漂”有两万多人。

“冷板凳”不好坐

与陈永贞不同,方兵是个地地道道的丁蜀人,从小生活在蜀山老街,对紫砂文化耳濡目染,但入行时他已经36岁了。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一个培训班里学习基本功,可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十分抗拒身下的这张“冷板凳”。“坐不住啊!”方兵告诉记者,自己在外打拼了14年,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现在让他跟一群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坐一块,学最基本的打泥条、成型,那不是丢份儿嘛!这一想法,方兵的师父、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中可不买账,“紫砂是门专业工艺,连基本功都没有谈何创作。”

在打磨基本功的几年时间里,学徒们还得熬住没有收入的日子,很多人也都因为这点半途而废。张正中告诉记者,自己为了让一个学生能坐下来安心做壶,特意帮学生找了份高收入兼职,解除学生的生存之忧。有着20多年培训经验的紫砂艺人殷步荣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学做壶的人越来越多,人群也趋于年轻化,但其中不少人缺乏耐性:老一代紫砂艺人要花3年的时间练基本功,现在,这个过程已缩短至15个月,一天最多5个半小时;一部分原本冲着学手艺进圈的人,如今有的已转做销售,有的在做陶刻……

紫砂传承需要更多自觉

与传统的家族式传承不同,张正中的徒弟是一支由十多位年轻人组成的团队,其中不乏清华美院、中国美院的硕士。“我始终坚信这批年轻人会给行业注入一脉清流,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大师。”张正中说。

“紫砂传承需要新生力量,希望在于年轻一代。”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说。去年的“景舟杯”制壶大赛,1800多名参与者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更让人欣喜的是,一批获奖作品中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的作品在造型设计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创新。

如今,紫砂艺术的传承已走到了第六代。青年才俊的加入改变着紫砂行业文化结构,也改变着紫砂业态,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紫砂与三维设计、互联网+等新概念结合,这些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令人心痛的是代工、职称造假等行业乱象还是没有好转。“从事这一行业就像是爬山,500米以下的人很多,但是能爬上顶峰的又有多少?在追逐名与利的同时别忘了心中那份坚守。”史俊棠说,“当下正是千万紫砂人重新审视这一行业的最佳时机。紫砂始终是门工艺,需要坚持文化引领,诚信自觉、传承自觉、创新自觉、文化自觉是紫砂艺人,更是新生代艺人要坚守的。”

(文章摘自:无锡日报)

吴成意:从保安到茶叶老板 一年“扫楼”卖茶8吨


吴成意边泡茶边讲述他的茶人生。

做过教师、推销员,而在做保安时与茶结缘便走上了茶业这条路。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总经理吴成意说,“我们做市场就是通过‘扫楼’慢慢积累起了一大批客户群,也算在茶叶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起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

做保安“偷师学艺”

打开记忆的匣子,在吴成意的记忆中,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当保安的那6个月,而就是那6个月的淬炼,才让他走上茶叶这条路。

吴成意说,年轻时自己有些任性,做了很多职业。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就想找个稳定的职业好好的做下去。通过熟人介绍,2009年,在太升茶叶市场做起了一名保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保安期间,天天泡在茶城,吴成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茶叶,从不会喝茶到嗜茶。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茶叶店中去与茶老板学习茶叶方面的知识。

“算是偷师学艺吧,每天都到茶叶店去逛,看他们是怎样做生意的。”吴成意说,有的老板看到年轻人爱学习,会悉心的指教;有的老板却有些看不起他是个保安,好多次都被别人撵出去。他说,“因为极大的兴趣,面对别人的白眼,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获知。为了解决客户中不少是年纪大不方便出门的情况,只要在两城区,他就把茶叶送到客户的家里,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贵阳市“三创一办”工作的开展,吴成意的茶摊车不能再到黔灵山公园卖茶。后来,他将自己的情况向头桥柳湾社区反映,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柳湾巷给他找了一个固定的摊位经营茶。

在做茶摊生意中,他与贵定的茶农熟络了。2012年,怀着做大做强志向的他,在贵定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100余亩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他了解到,由于没有渠道,当地茶农的茶很多出现滞销。吴成意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觉得还是市场关键,只有打通了渠道,茶是不缺的。”

走不一样的路“扫楼”销茶

用最笨的办法卖茶。

“要挨家挨户的推销茶,就要把茶学好,其实推销茶就是传播茶文化。”吴成意说,而最笨的方法也是见效最快方法,他开始了以“扫楼”的方式卖茶。不买就送几包样品让你体验,感觉好了再买。有时刚开口别人就一下把门关了,一次次的闭门羹,始终没让他气馁,漫漫“长征”就这样坚持到现在,由于秉承“薄利多销,诚信卖茶”的理念,他的“扫楼”行动为他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

吴成意说,“开门七件事中就有一件是茶,茶叶并不都是高大上的,也是生活必需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卖茶,省去了开店的费用,就减少了成本。质高价廉当然会得到客户的喜欢。”

2014年,吴成意成立了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打造了13个人的“扫楼”队伍,仅去年,这支“扫楼”队伍就为该公司销售了8吨茶叶。同时,这些人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将茶文化传播到家家户户。为了让更多90后、00后了解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承好,该公司还为18岁以下的人提供免费学习茶艺的培训工作,还组织专业茶艺师到小学、中学等地进行展演。

2015年,不但销售茶还传播茶文化的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被选中协办孔学堂新年文化庙会茶文化展演,得到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吴成意说,今年,将在贵阳开6-10家体验店,也是传播茶文化的基地。目前,已在左藏三库设立了一家体验店。下一步,希望能与更多的茶企、茶农接轨,将让公司的茶产品更丰富、更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 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12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总结我省201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四川省茶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颜泽文参加了此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当前和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发展现状有很多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意见,”颜泽文在接受川网专访时表示,会议聚焦了四川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求进的新机遇,“这个新常态不是过去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国际、国内整个经济转型的调整期。我们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

谈及参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体会,颜泽文表示,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那样会堆积更多的泡沫。如今,我们的调整期更加科学,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他介绍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都对此非常关注,“既要考虑创新,要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他认为,在这个新常态下,四川企业应该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和全球,随时抢抓机遇,随时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有很多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在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上引领发展,我们要充分找准优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助推川茶千亿产业整体转型如何抢抓机遇

对于川茶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抢抓机遇,颜泽文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所需要的投入,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川茶产业的发展同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茶叶种植属于农业,加工属于工业,流通贸易属于商贸业,同时还能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回去后,会认真地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和内涵,更好地团结我们更多的茶叶企业,更多专合组织,更多茶农,如何抓住这个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来助推川茶千亿产业的整体转型。”

颜泽文表示,川茶集团的目标是要将四川从茶叶大省发展为茶叶强省,但在新常态下如何在产业发展上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来助推这个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这个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茶叶是走向国际的产业,不只是带动农民增收,它还能带动更多的就业等等。要把一个小茶叶当成一个大产业去做,在经济下行期间,多做贡献。这就是我的感受和心得。”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要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川茶的不足点。”谈及四川茶业的发展,颜泽文首先对短板看得十分清楚,“比如我们的面积虽然有400多万亩,占全国第二,但是川茶的基地比较分散,单元产值(亩产值)不是很高。”

他表示,川茶首先要提高种植化管理水平,确保川茶的质量安全,这是基础工作。“不管是国内消费还是国际消费,品质安全问题要做到零容忍。在保障品质安全的同时,还提高质量和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他认为,要从茶农持续增收上去下功夫,提高对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茶农的科技含量,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运用成果的转化来让更多茶农通过科学来种茶,发展茶产业。

其次,发展四川茶业需要打造川茶的大品牌。颜泽文认为,“只有用川茶的大品牌才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个企业去做一个品牌、一个县一个辖区做个品牌,怎么走得出去?”他说,品牌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川字号大品牌,一定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他介绍说,在第十五届西博会上,川茶集团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一个合作项目,作为川茶出国门的第一步。“中俄共同投资打造了一个大型茶产业工程。中方主要解决品种的选育,化、安全化种植,清洁化、规模化加工,还要考虑配套的物流体系。”他表示,俄方则要解决茶叶的仓储、分装车间、分销渠道,同时在莫斯科打造一个中国茶的茶文化健康体验中心,“实际上这是我们跨国界的产业提升计划,既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也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茶,分享中国文化和中国产品。这就是我们打造川茶大品牌,开拓川茶大市场,带动川茶大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颜泽文表示,该项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首期投资是5000吨的规模,最终达到30000吨的规模,目标是要占到俄罗斯及周边茶叶消费40%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抱团出川、抱团出国,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四川千亿茶产业的发展。”

三国时的茶文化


我国史籍中常有“茶能醒酒”的记载,这里的“酲”,或许是醒之误。如果说汉代茶的传播主要还只显于荆楚或长江中游的话,那么,三国和两晋时,江南和浙江沿海的我国东部地区,茶叶的饮用和生产也逐渐传播开来了。

先说三国的史实。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其升为限,孙皓是三国时吴国的末帝,接位前为乌程(今浙江湖州)侯,此内容当记述的是永安三年(260年)以后的事情。因为其接位之初,效法孙权一度曾把京城迁至武昌,以图抗衡和进攻中原,但第二年便迁回建业(今南京),并渐渐变成为骄纵残忍的一个暴君。

三国吴和东晋均定都现在的南京,由于达官贵人特别是东晋北方士族的集结、移居,今苏南和浙江的所谓江东一带,在这一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作为茶业发展新区,其茶业和茶业文化在这一阶段中,自然较之全国其他地区,也就明显更快地发展了起来。

首先从茶的饮用来看,如果说三国江东茶的饮用还主要流行于宫廷和望族之家的话,那么到东晋时,茶便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

国皓潘坚:从普洱茶内质看茶的好坏


潘坚,资深茶人,国皓茶业的创始人。从事收藏以及加工普洱茶多年,在普洱茶的品饮以及制作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今天潘总要讲的是:通过普洱茶内质看茶的好坏。

专业的茶人在评价一款普洱茶优劣的时候,通常会说一款茶的内质是否丰富,内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究竟代表了普洱茶哪些方面的特征?

1、以粘稠为厚:普洱新是“不发酵茶”,所以不会太有“粘稠感”,优质普洱茶的“厚”,指的是茶汤对舌面和口腔的触感和渗入感,具体来说就是四个指标:深,重,强烈,结实,二者的区别用舌面来感知比较科学,汤入口的时候,忽略掉口腔的其它部位,将注意力集中到舌面和舌前两侧,会感觉到粘稠的轻而泡,而优质普洱重且结实,前者在舌面往周围散,充盈整个口腔,但对舌头没有太大的压力,基本上只对舌面的最表面一层有触感,而后者透过舌面往舌头里面渗,会对舌面以下更深的部份形成触感。

2、以苦涩为浓强:苦涩的基础是脂型儿茶素含量比例高,加上工艺的粗糙而导致,苦涩味令人不爽,其实是越短淡越好。而且,越苦涩的茶,对肠胃越刺激。

普洱茶采摘的最好时间段一般是一下几个:

a.春茶:俗称春仔茶或头水茶,依时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后、(谷)雨前、雨后等茶(孕育与采摘期:冬茶采摘结束后至5月中旬,所占总产量比例:35%)

b.第一次夏茶:头水夏仔或二水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17%)

c.第二次夏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7月上旬至8月中旬,18%)

d.第一次秋茶: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15%)

e.第二次秋茶:白露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0%)

f.冬茶:冬片茶(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5%)

好的普洱茶一年只做一次茶,就是春茶,因为没有到雨水季节所以茶汽香,苦味和涩味轻。一旦到了雨水季节6月~8月间,雨水太多使茶变得淡、苦、涩。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10年前,一把紫砂壶的单价最高也不过几十万元,时至今日,单把紫砂壶的价格已达几千万元。江苏宜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收藏门类,这一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的工艺技术,历经无数艺人的辛勤耕耘,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也是广受追捧的收藏热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紫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逐渐展露出来,日益受到收藏和投资市场的关注。随着紫砂关注度的提升和市场的日渐成熟,紫砂市场潜力股的挖掘也逐渐成型,在理性的市场大环境下,被忽略的老紫砂壶和青年艺人具有创意的紫砂壶越来越受追捧。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2004年,一把顾景舟的紫砂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几万元,最高也不超过10万元,而在2014年,顾景舟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下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截至目前,在几大拍卖公司拍卖纪录中,顾景舟超过千万元成交价的紫砂壶已有10把。显然,顾景舟是紫砂壶界一枝独秀的标杆。然而,与其齐名、同被誉为20世纪“紫砂七老”的其他几位紫砂艺术家——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没有那么抢眼。

在市场上,其他6位艺人的作品价位与顾景舟不断刷新的价格相距甚远。任淦庭擅长紫砂陶刻艺术,他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融于紫砂陶上,与紫砂壶相映成趣。在目前拍卖市场的公开成交价中,其上拍作品都是和其他紫砂大师合作之作,无以衡量其个人艺术价值。其与顾景舟合作的《段泥竹节壶》最近以322万元成交,这一价格更多依托于顾景舟的影响力。

朱可心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其作《松竹梅》3把壶成交价为747.5万元,为艺术家个人最高成交价。蒋蓉是宜兴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个人最高成交纪录为2010年以145.6万元成交的“十一头莲藕酒具”。吴云根的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还保留在2011年以103.5万元成交的紫砂壶《传炉》;裴石民的《三足传炉壶》也是其最高成交价,在2011年以172.5万元成交;王寅春的《朱泥梅花周盘壶》在2014年以132.25万元成交,创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曾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的刘培金以年龄为紫砂艺人分界:出生于1889年以前的为第一代,代表人物是任淦庭;第二代是1890年以后出生的,朱可心是其中翘楚;出生于1909年之后、1929年之前的是第三代,首推顾景舟;1949年以前出生的是第四代;1969年以后出生的是第五代。“第五代挑大梁,第六代在成长。”刘培金如此概括目前的状态。

“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相比,紫砂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紫砂强调创作者的传承关系。”北京荣会艺术机构总创意宋宁颉说。从明到清、从近现代到当代,宜兴紫砂的创作者们从师承到风格都有可追溯的渊源。他表示,紫砂壶价格上涨,并不是外界传闻的资源稀缺,而是紫砂艺术的价值得到认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他们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作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紫砂是门传承的手艺,在已故紫砂艺术家作品日益稀少的情况下,中青年紫砂新秀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轮热点。宋宁颉介绍,中青年紫砂艺人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国家承认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群体;二是那些知名大师培养出的高徒。“关注中青年紫砂艺人,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实力,但还未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紫砂艺术家,被视为继明清老壶、‘紫砂七老’之后的另一大价值洼地。”宋宁颉说。

在刘培金看来,第一、二、三代很多紫砂艺人的壶已经进入“赌”的阶段。“建议中青年收藏家不要参与,最好的收藏对象是同龄人的作品。”在他看来,“年轻的、40岁左右的紫砂壶创作者,其作品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和气质,是紫砂壶发展的新阶段,也有可能成为新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冯立昇也认为,很多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是融合紫砂历史底蕴和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独到之作。“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作品以其良好的题材、创新的制作工艺及独特高雅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突破和创新,但有的工艺还有欠缺,未来有待提高。”

从价格来说,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价格泡沫较小。宋宁颉表示,一方面,市场上的老壶难觅,而且已经上升到天价,当代大师壶的泡沫进一步加剧。而青年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具有大众认可度,且具有一定成长性。“在市场回调时期,我们倡导回归工艺品的实用性,使价格和价值相匹配,让消费者和收藏者有所期待。”

从何寻找价格洼地

宋宁颉表示,他们在选择年轻紫砂艺术家作品时,首先会考察紫砂艺人具有怎样的传承关系,既包括师承关系,也有风格派别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他们更喜欢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具有创新色彩的作品。除了选取那种在造型上追求变化的作品,还会挑选在泥料、装饰、雕刻等方面展开探索的佳作。此外,艺术家人品的考量也很重要,要选那种认认真真研究紫砂壶艺术,不托市、不招摇的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从以下几点确定一把好壶的标准:首先,作品一定是要纯手工制作,而且一定是艺术家本人亲制;其次,要求用原矿紫砂泥作为原料,以保证紫砂壶的密度;再者,注重紫砂壶的器形,壶形要浑厚大气、雍容端庄,弧线过渡自然清晰,有独特韵味,能彰显一定的历史文化品位。最后,艺术家的技艺要精湛,做工要精细,对细节的处理要完美、到位,从而保证整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刘培金表示,紫砂壶的增长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会不会有进步,会不会提高;二是考虑买什么人的壶,在他看来,一把真正的好壶要看3个要点:形态、神韵和气度。刘培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首先是作品的形态优美,合乎自然,看起来舒服;其次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并具有一定的交易性;三是最重要的,要追求价格和价值合理的实现程度。“艺术品是升值还是贬值,是买卖双方,或者说艺术家和收藏者共同的话题,创作者需要老老实实搞创作,与经纪人、中间商、展销商进行配合,不要乱叫价格,既是对艺术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只有平等、合理,才能够共赢、多赢。”刘培金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韦国泽:从茶叶到茶叶鸡 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