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作为一个男人,喝酒脑壳痛,抽烟又没瘾,实在有点“英雄气短”。好在我爱喝茶,还可以抵挡一下。俗话说“久病出良医”,喝了几十年茶,也喝出了一点小经验,尤其对于“泡茶”,不是自吹,至少南充多半茶楼茶馆的服务员应该喊我“老师”才对。

 

我每次和朋友们上茶楼,都是“自我服务”,叫服务员把茶叶、茶杯和开水瓶送来,由我自己冲泡。我这绝不是不相信服务员,而是担心无知的她们把茶叶糟蹋了。我曾经猜测,南充茶馆的服务员,可能大多是径直从街头招来就“上班”的。如果她们也经过“培训”的话,恐怕记住的只是一杯茶几元钱,茶客可以临走付款,也可以“茶到即付”,还有就是必须笑,等等。至于最重要的怎样才能把一杯茶冲泡得“恰到好处”,也许从来没有人教过,或者说茶客们很大方,从来没有要求过。

 

要说我的“喝茶史”,应该从我当“产业工人”时算起。那时候年轻,又是光棍,业余时间除了到大北街图书馆阅览室和文化宫阅览室看看本就不多的报刊,其余时间就喜欢和朋友到茶馆喝茶摆龙门阵。那时候不像现在,“正人君子”是绝不在茶馆里“泡”的。但我坐茶馆的习惯,却传自于父亲。父亲年轻时先上学后教书,课后喜在茶馆里看书或会友。1949年后又常常带我们几兄弟到茶馆“休闲”。所以我年轻时爱坐茶馆,估计是一种“家学渊源”。

 

我当工人那时候,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叶也要每月一张的茶叶票,南充人叫“号票”。我用此票买得最多的是“三花”,即简称的“三级花茶”。此茶一是便宜,二是商店里这种茶最多,是当年的“主旋律”,三是南充人当时也普遍爱喝花茶,受其影响,我自然不能“免俗”。花茶的确很香,可惜那是掺杂其间的梅花、桂花的香气,不是茶香。从现在的“专业”角度视之,“三花”其实是相当不高级的。但当时不管这些,反正茶馆里的茶不要“号票”,从工厂下班后,就直奔茶馆而去。有时候朋友先到了,朋友一边招呼我落座,一边遥向柜台高叫“一碗三花”,热气腾腾的盖碗马上就端过来,摆在了我的面前。那时候不计较茶的好歹,主要是“摆龙门阵”。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一通天上地下这里那里中外古今的神吹乱侃,直吹到肚皮饿了,要么一起到隔壁面馆吃一碗“臊子面”(一角三分,二两粮票),要么分头回家“各吃各”。

 

“三花”就这样喝了大约二十年,其间偶尔还喝过“一花”(一级花茶)、苦丁茶和沱茶之类,一直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只是听说过的各种名茶也“纷至沓来”,于是我放弃“三花”,转而喝开了其他茶叶。

 

告别“三花”以后,我喝的主要是绿茶。据我观察,多数南充茶客在喝茶方面也上了一个不小的档次。

 

喝绿茶,头等重要的是冲泡。恰恰在这方面,很多朋友马虎了,结果冲成了一杯“糊汤”,看得人心痛不已。有的人把上好的绿茶放在漂亮的保温杯里,滚沸的开水冲进去,马上旋紧杯盖,其下场也等于“焚琴煮鹤”。正确的泡绿茶其实非常简单,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盖子。最好是敞口玻璃杯(其他杯子也可以),先倒入开水(95℃左右),占杯子的三分之一,再放茶叶。少顷(冬天10分钟夏天20分钟),待杯里的水温低下来了,再倒开水于杯内至杯子的大半部分,这就可以慢慢“品茗”了。如此冲泡,就不会把每公斤1500元的茶叶泡成和每公斤15元的茶叶一个味道。

 

现在的市场,茶叶的价格高低差别大得惊人,乱七八糟的规格也叫人眼花缭乱,不太容易搞清楚。仅以龙井为例,从一百多元一斤的低档货,到上千元甚至几万元一斤的“极品”;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狮峰、梅家坞等地所产“西湖龙井”,到近些年遍地开花远至长江中游地区出品的“龙井”,全靠各人的经验和眼光,当然,更凭各人腰包的胀或瘪。我的经验,像我们这样的一般百姓,买龙井的话,400元(一公斤)以下的就可以了,买竹叶青,不必超过300元(一公斤)。

最后还想再说说普洱茶。此茶的名声原来并不大,后来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对高血压等十几种疾病有疗效,而且耐保存,室温状态搁十年二十年都不成问题。不像娇惯的绿茶,放到第二年就“跑味”了,所以普洱茶前几年突然像房地产那样陡然升值,引来一阵爆炒,然后又大降。普洱茶虽然遐迩闻名,但对喝惯了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茶客而言,它却没有什么“香气”和“味道”。因此我从不买这种“富贵茶”,我喝过的普洱茶都是朋友送我的。

扩展阅读

四川:天全茶马古道


从四川雅安出发,走天全、翻二郎山,经过泸定、康定,再到西藏,蜀中茶叶被输送到雪域藏区。这条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与从云南普洱出发通往西藏的滇藏茶马古道并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之路”。

重峦叠嶂的二郎山系,山恶水险,古道斗折蛇行,骡马也无用武之地,只有人双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过,于是造就了所有茶马古道中唯一的奇观: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的人力背茶!

天全县青石乡甘溪坡红星村,曾经的背夫歇息之地,今天新建的茶马古陈列馆中,展示出的背架子(背茶包的工具)、丁丁拐(背夫歇脚的支撑)、汗剐子(用于剐汗)、麻窝子(草鞋)、脚麻子(背夫翻山时绑在草鞋上防滑)、溜壳子(背夫度河溜索用)……都述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艰辛故事。

如今荒弃在天全甘溪坡、紫石关、两路等处残存古道,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拐子窝”(背夫歇息时支撑茶包的丁丁拐戳出来的圆坑)在石板上清晰可见,这些茶马古道特有的标记,是历史的一个烙印,是一阙无字碑,它向后人展示着历史的风雨年轮。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筑路歌谣唱红了中外,但在茶马古道上,二郎山却是一座让人心惊胆颤的命运多舛之山。鬼招手、手把岩、望乡台……山路崎岖狭窄、险关重重、稍有闪失,命赴黄泉。乱世年代,更兼兵祸匪患:“碰上烂王八,从此难回家。”

甘溪坡村口有一古柏树,干枯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古树历经千年生命,早年枝繁叶茂,参天蔽日。年轻的妻子将背夫送到这里,背夫用刀在树身做记号。一般从碉门(天全)到打箭炉(康定)往来要15到20天。久去未归,女人们则来此看望,若印记还在,则意为丈夫未归,也就难说吉凶,记号若被刀削去,说明丈夫又去雅安或始阳取茶包了,不久便会归来。积年累月,作记号的人多了,树受的刀伤也多了,久而久之,树便在女人的期盼中、在背夫的刀刃下死去。

置身四川西部深山 追寻失落的茶马古道


置身于四川西部的深山,我在一片竹林中砍开前路,想要找到那条传说中的小径。就在60年前,当亚洲许多地区还依靠人力和牲畜运输的时候,茶马古道仍是连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主要贸易通道。但我的一番搜索却可能是徒劳。几天前,我见到一名当年在茶马古道上背沉重茶包的老人,他跟我说,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植物蔓生,茶马古道说不定已消失殆尽了。

接着,我的斧头一挥,竹子倒下,面前出现了一条卵石铺砌的小路,只有一米来宽,弯弯曲曲地穿过竹林,路面上覆盖着一层长得异常茂盛、滑溜溜的绿色苔藓。有的石头上坑坑洼洼的,坑里积着雨水,长出了野草,那是一千多年来跋涉在这条路上的成千上万名背夫们,把木拐包铁的那一头支在地上歇脚所留下的痕迹。

这段残留的卵石小径只延伸了15米长,攀上几级破烂的台阶之后便再度消失无踪,被多年来的季风豪雨冲刷得一干二净。我继续向前,走进一条狭窄的通道,山壁陡峭又湿滑,我只能用手抓着树,免得掉到下面乱石嶙峋的溪水里。我指望走上一阵之后,能翻越雅安和康定之间高峻的马鞍山垭口。

那天夜里,我在溪流之上的高处宿营,但木头太潮,生不了火。雨水沉重地打在帐顶。第二天一早,我又往前探索了500米,直到密不透风的树丛死死地阻断了我的去路。我无奈地承认,至少在这儿,茶马古道是消失了。

事实上,原来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无影无踪了。中国正势不可挡地冲向现代化,用沥青马路飞快地抹煞着自己的过去。在这条古道被推土机摧毁或彻底磨灭之前,我要来探一探它曾经辉煌一时、而今却近乎被忘却的残存路线。

茶马古道曾经延伸将近2250公里,横越中国的腹地,从四川的产茶区雅安通往海拔3650米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最高、最险峻的一条道路,自中国翠绿的山谷地带伸出,横穿风雪肆虐的西藏高原,涉过冰冷的长江、澜沧江和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四度攀越海拔5000米的致命垭口,最终才下行至藏地的圣城。

暴风雪屡屡掩埋茶马古道的西段,滂沱大雨则蹂躏它的东段,土匪的威胁从未消停。然而在几个世纪里,这条路是重要的通商干道,即便两端的不同文化时常发生抵触也未能改变这一点。古道存在的原因在于双方通商的欲望,不像同样具有传奇性的北方丝绸之路总叫人想起浪漫的思想、伦理、文化和创造力的交流。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茶;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马。

如今,茶马古道仍活在像罗永福(音)这样的老人的记忆中。92岁高龄的他,眼睛总是湿润润的。我在长河坝村遇到了他。对当年运茶的背夫来说,从雅安往西走到长河坝是十日的脚程。刚到四川的时候,人们告诉我,当年的运茶背夫已经没有在世的了。但在我穿越古道的残存路段时,我不光遇到了罗永福,还遇到了其他五名老背夫,全都渴望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虽说背有些驼了,罗永福仍健壮得惊人,他带着顶黑色前进帽,身着中山装,兜里插着烟斗。1935年到1949年间,他在茶马古道上当背夫,运茶去西藏。他背的茶包总在60公斤以上,而在当时,他的体重才不过50公斤。

“太艰苦,太难走了,”罗永福说,“那碗饭可真不好吃。”

他从马鞍山上走过许多个来回,我之前正是希望到达那里。冬天,大雪积了有一米深,巨石上挂着两米多长的冰柱。他说,最后一次有人穿过那个山口是1966年的事了,所以,他觉得我恐怕过不去。

但当年走那条路是怎样一番情况,我多少得以窥见一斑。新开店是背夫们从雅安到康定20天行程的第一站,在那儿我遇见了脸刮得光光的甘绍雨(音),87岁,还有胡子拉茬的李文亮(音),78岁,他们坚持要给我表演一下当年做背夫时是怎么干活的。

全国茶馆等级首期评审试点在四川启动


25日,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在四川省启动首期全国星级茶馆的评审工作,将按照2014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在四川现场评审出20余家“星级茶馆”,随后在全国内评定首批100家。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是根据商务部公告发布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行业标准,在商务部的指导下成立。其职责为统筹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负责茶馆等级评定的受理、审查、评定、复核、管理、监督及标识牌和证书的制作与颁发;授权并监督各地方级茶馆星级评审机构开展工作。

“茶产业有了统一标准,才能在全世界进行复制、传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表示,统一标准将有利于对全国茶馆进行规范化管理,发展标准化的行业管理,茶产业才能像星巴克、麦当劳一样国际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依据《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行业标准,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综合考量茶馆服务质量,茶馆服务质量,从建筑设备与设施、环境与安全、服务内容及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等方面将茶馆分为一星至五星这五个级别,引导茶馆行业走上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轨道,促进茶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顾问、“碧潭飘雪”花茶创制人徐金华表示,《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实施,会对我国茶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茶馆“星”级评定不仅有利于茶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可促进茶馆进行提档升级。同时,茶馆企业可以依据行业标准内的“等级划分”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特色化经营建设。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运营部主任嵇元钊则认为,茶馆进行规范化等级评定对茶馆企业、渠道商与消费者将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消费者在了解茶馆标准后,对于茶馆的等级有所判断,同时督促、规范茶馆企业科学经营与发展,而渠道商则可以依据茶馆标准细则,更加精准化地为茶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明确合作路径。(完)

四川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茶俗谚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文章,四川朋友更要看过来哦,那就是在四川的茶俗谚语都有哪些,哈哈,大家可以收藏,以后用得到哦!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

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

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

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

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

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

以上就是在各行各业各种场合四川方言中的茶俗谚语,大家平时开玩笑打趣的时候都可以用到的哟。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 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12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总结我省201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四川省茶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颜泽文参加了此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当前和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发展现状有很多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意见,”颜泽文在接受川网专访时表示,会议聚焦了四川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求进的新机遇,“这个新常态不是过去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国际、国内整个经济转型的调整期。我们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

谈及参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体会,颜泽文表示,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那样会堆积更多的泡沫。如今,我们的调整期更加科学,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他介绍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都对此非常关注,“既要考虑创新,要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他认为,在这个新常态下,四川企业应该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和全球,随时抢抓机遇,随时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有很多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在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上引领发展,我们要充分找准优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助推川茶千亿产业整体转型如何抢抓机遇

对于川茶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抢抓机遇,颜泽文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所需要的投入,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川茶产业的发展同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茶叶种植属于农业,加工属于工业,流通贸易属于商贸业,同时还能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回去后,会认真地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和内涵,更好地团结我们更多的茶叶企业,更多专合组织,更多茶农,如何抓住这个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来助推川茶千亿产业的整体转型。”

颜泽文表示,川茶集团的目标是要将四川从茶叶大省发展为茶叶强省,但在新常态下如何在产业发展上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来助推这个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这个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茶叶是走向国际的产业,不只是带动农民增收,它还能带动更多的就业等等。要把一个小茶叶当成一个大产业去做,在经济下行期间,多做贡献。这就是我的感受和心得。”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要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川茶的不足点。”谈及四川茶业的发展,颜泽文首先对短板看得十分清楚,“比如我们的面积虽然有400多万亩,占全国第二,但是川茶的基地比较分散,单元产值(亩产值)不是很高。”

他表示,川茶首先要提高种植化管理水平,确保川茶的质量安全,这是基础工作。“不管是国内消费还是国际消费,品质安全问题要做到零容忍。在保障品质安全的同时,还提高质量和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他认为,要从茶农持续增收上去下功夫,提高对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茶农的科技含量,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运用成果的转化来让更多茶农通过科学来种茶,发展茶产业。

其次,发展四川茶业需要打造川茶的大品牌。颜泽文认为,“只有用川茶的大品牌才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个企业去做一个品牌、一个县一个辖区做个品牌,怎么走得出去?”他说,品牌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川字号大品牌,一定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他介绍说,在第十五届西博会上,川茶集团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一个合作项目,作为川茶出国门的第一步。“中俄共同投资打造了一个大型茶产业工程。中方主要解决品种的选育,化、安全化种植,清洁化、规模化加工,还要考虑配套的物流体系。”他表示,俄方则要解决茶叶的仓储、分装车间、分销渠道,同时在莫斯科打造一个中国茶的茶文化健康体验中心,“实际上这是我们跨国界的产业提升计划,既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也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茶,分享中国文化和中国产品。这就是我们打造川茶大品牌,开拓川茶大市场,带动川茶大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颜泽文表示,该项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首期投资是5000吨的规模,最终达到30000吨的规模,目标是要占到俄罗斯及周边茶叶消费40%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抱团出川、抱团出国,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四川千亿茶产业的发展。”

四川茶树施肥以有机肥氮肥为主 合理配施磷钾肥


四川省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打开和种茶、采茶水平的提高及制茶工艺的改进,四川省生产的茶叶是供不应求,面积也逐年扩大,全省由当初的几十万亩扩展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亩。省农业厅土肥处近年通过组织科研人员对四川省各地茶树种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四川省茶叶生产在施肥上,存在一些问题,即有机肥施用量较少;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合理,磷、钾肥施用量偏少;施氮肥时撒施,追肥次数偏少。

“茶树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作物,各地应根据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给出的意见,针对性改进,科学施肥,让四川省茶叶优质高产。”6月23日,四川省农业厅土肥处副处长陈琦说。

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施肥建议以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氮肥为主,磷、钾肥相结合;重视基肥,基肥、追肥相结合;以土施为主,土施与根外施肥相结合。提倡施用茶叶专用配方肥。

一、施肥时期:基肥应在11月中下旬茶树地上部逐渐进入休眠、但根系尚活跃时施入。2月底前后(春茶采摘前半个月)进行春季施肥、5月底前后进行夏季施肥、8月底前后施肥促进秋茶生长。

二、施肥量:正常投产茶园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公斤,幼年茶园根据树势确定有机肥用量(1000~2000公斤/亩)。氮(N)∶磷(P)∶钾(K)2:5:2。

施肥比例:幼年茶园(1~3年生)按1∶1∶1,4~5年生茶园按2∶1∶1,5年以上正常投产茶园按3∶1∶2。幼年茶园钾肥以施用硫酸钾为主,成龄茶园则可施用氯化钾。

茶园氮肥追肥施用量参考表

茶园类型树龄纯氮(公斤/亩)

幼龄茶园1~22.5~5成龄茶园3~45~7.5成龄茶园5~610

茶园类型产量(干茶公斤/亩)纯氮(公斤/亩)

成龄茶园25~507.5成龄茶园50~1007.5~12.5成龄茶园100~15015.5~17.5成龄茶园150~20017.5~25成龄茶园≥200≥25

三、施肥方法:一是肥料要适当深施。新建茶园,底肥的施肥深度要求在30cm以上;冬施基肥,施肥深度要求在20cm左右;生长季节追肥,施肥深度要求在10cm左右,严禁表层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肥料要适当早施,以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催芽肥应根据各地气温情况而定,四川偏南和山麓丘区可提早到2月上旬施入,山区延迟半月至一月,以提高春茶的品质与产量。三是注重叶面追肥。尤其是在土壤干旱、根系吸收能力较差时,或补充微量元素时,叶面喷肥效果更好。

叶面施肥主要采用喷施,在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期间,叶面施肥效果较好。喷施时,要注意高温引起的水分蒸发,药液浓度加大,而使茶叶叶片受药害,或喷后下雨冲洗而效果不佳。

茶树叶面施肥的浓度

肥料名称适宜浓度(%)

尿素0.5~1硫酸铜0.001~0.002过磷酸钙1~2钼酸铵0.005硫酸铵1~2硫酸锰0.01硫酸钾0.5~1硫酸锌0.005磷酸二氢钾0.5

四、追肥比例:春夏秋三次追肥比例一般按40∶30∶30或40∶20∶40的方式分配,在不采秋茶茶园,按70∶30或60∶40的方式分配。

龙井茶的采制


龙井茶优异的品质是精细的采制工艺所形成的。采摘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芽叶为原料,经过摊放、炒青锅、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去黄片和茶末)、收灰贮存数道工序而制成。龙井茶炒制手法复杂,依据不同鲜叶原料不同炒制阶段分别采取“抖、搭、捺、拓、甩、扣、挺、抓、压、磨”等十大手法。凡观看过炒制龙井茶全过程的,都会认为龙井茶确实是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西湖龙井茶的采摘和加工技艺相当讲究。每年春天,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清明”前三天采摘的称“明前茶”。据说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

明前茶,嫩芽初迸状似莲心,故称“莲心”。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一斤干茶有三万六千颗嫩芽,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

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

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代练技术用的。

西湖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龙井茶的审评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而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主要是评外形,平色泽、评汤色、评香气、评滋味、评叶底、评龙井茶的级别以及产地等8大类。

1、外形审评: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扁平,叶包芽不分叉,体表无茸毛,较绿润。

2、茶汤色泽的审评:高档茶的汤色多为嫩绿、嫩黄,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的汤色偏黄褐。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龙井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明显的区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

4、叶底的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即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入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

5、龙井茶的级别审评: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质龙井茶,嫩黄色为中等龙井茶,暗褐色为劣质龙井茶;除外,夏秋季炒制的龙井茶,如果色泽青暗或灰褐,则为劣质龙井茶;如色泽较暗绿的为机制龙井茶。

6、新茶与陈茶的审评:当年所产制的茶叶称为新茶,前一年炒制的为陈茶,新茶较有光泽,而陈茶和失风受潮的茶叶色泽较灰暗;如果在新茶中掺入陈茶,则干茶的整体色泽较花杂。

7、春茶与夏秋茶的审评:如果这两种茶都是新茶,可从干茶的色泽上来加以区分;如果这两种茶的色泽已“老化”,失去了新茶特色,就必须以开汤后评叶底来区分,如果叶底较绵软的则为春茶,如叶底较刚硬的就为夏秋茶。

8、龙井茶糙米色的审评:只有部分狮峰特级龙井茶的“明前茶”具有天然的糙米色,即淡黄嫩绿色。因狮峰的茶园日照强度较小,早春气温又低,开采早的幼嫩鲜叶,叶绿素a含量低,叶黄素含量高,呈嫩黄色,经炒制后的龙井茶具有天然糙米色,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也是品质优良的标志。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茶有“四绝”: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特级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清明节前采制的龙井茶简称明前龙井,美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这优美的句子如诗如画,堪称西湖龙井茶的绝妙写真。西湖龙井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泡一杯龙井茶,喝出的却是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西湖龙井是我过十大名茶之一,堪称我国第一名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一带,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品质为最佳。形光扁平直,色翠略黄似糙米色,滋味甘鲜醇和,香气幽雅清高,汤色碧绿黄莹;叶底细嫩成朵。 

西湖龙井是绿茶,龙井茶属于绿茶扁炒青的一种,扁炒青品质特点是形状扁平光滑,因产地和制法不同,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又因采摘时间的不同分为明前茶和雨前茶,明前茶则为清明前采摘,雨前茶则为谷雨前采摘,采摘越早,品质越好。

西湖美景、龙井名茶,早已名扬天下。游览西湖,品饮龙井茶,是旅游者到杭州的最好享受。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

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

机制龙井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

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西湖龙井“龙井”一词,既是茶名,又是茶树种名,还是村名、井名和寺名,可谓“五龙合一”。龙井茶产地分布在杭州西湖西南龙井村四周的秀山峻峰,故名“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分一级产区和二级产区,一级产区包括传统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五大核心产区,二级产区是除了一级产区外西湖区所产的龙井。西湖龙井中有两个有名的品类“狮峰龙井”和“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产于龙井村、狮子峰、翁家山一带,香气高锐而持久,滋味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产于云栖、梅家坞一带,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高级“龙井茶”宜用85℃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

品饮欣赏,齿颊留芳,沁人肺腑。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叶醇,非浓烈之感,宜细品慢啜,非下功夫不能领略其香味特点。清代茶人陆次之曾赞曰:“龙井茶,真者甘香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仍至味也。为益于人不浅,故能疗疾,其贵如珍,不可多得。”

茶三酒四


茶三酒四,其表示的意思是品茶时,人不宜多,以二三人为宜;而喝酒则不然,与品茶相比,人可以多一些。这是因为品茶追求的是幽雅清静,注重细细品啜,慢慢体会;而喝酒追求的是豪放热烈的气氛,提倡大口吞下,一醉方休。这也是茶文化与酒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

明代屠本畯在《茗笈》中称:“饮茶以客少为贵。”明人陈继儒也在《岩栖幽事》中提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七八个人在一起饮茶,环境繁杂,人心涣散,要做到静心品味,谈何容易,仅仅是喝茶解渴而已,这就是施茶。而喝酒就不一样,人多,气氛显得比较热烈。猜拳行令,把壶劝酒,使喝酒的场面显得更加热烈。

其次,茶与酒的属性不一样,因为茶性不宜广,能溶解于水的浸出物有限,即使按茶与水正常比例冲泡的茶水,通常续水6~8次,茶味就淡了。如果人多,一壶之茶,后饮者只能喝到既单薄,又无味的茶汤了。而酒则不然,只要酒缸中存有足量的酒,是不怕人多的。

由此可见,茶三酒四,其实它表达的是一样意思,说品茶,人不宜多;而相对品酒而言,喝酒的人,或许多一些,反而更有气氛。

周总理的龙井茶情


西湖龙井茶历史上有“狮”、“龙”、“云”、“虎”、“梅”之分,每个字代表着龙井茶在西湖山区的具体产地,这些字又称为龙井茶的字号。“梅”字号龙井茶产于梅家坞,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来到这里参观游览的人们常常为周总理生前5访梅家坞的事迹所感动。

1953年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五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宾的。他曾指示:“龙井茶是茶中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更要多发展一些。”

1957年,总理陪外宾到梅家茶区视察。正值清明,接待人员用刚采制的龙井绝品“明前龙井”,用山泉水冲泡,敬献给总理和外宾。总理喝完芬芳甘美的茶汤后,不忍把嫩芽丢弃,便风趣的说:“剩下的茶叶倒掉太可惜了,还是把它全部消灭吧。”于是,端起茶杯,把茶叶津津有味地咀嚼吃了。

同年9月,他在梅家坞停留了四个小时,与干部、群众座谈制订龙井茶发展的计划。他亲切地对群众说:“我要和你们做朋友了,以后要经常到梅家坞来。”他在茶园与姑娘们一起采茶,体验生活时,看到嫩绿整齐的茶树,触景生情地说:“茶树常年碧绿,种茶本身就是绿化,既美观,又是经济作物,再好没有了。”

周恩来在致邓颖超的书信中还谈及:“西湖五多,我独选其茶多,如将植茶、采茶、制茶的全套生产过程探得,你才称得起‘茶王’,否则不过是‘茶壶’而已。”他对西湖茶区,可谓踏遍茶山路,情满梅家坞。

周总理的到来还对这里的茶叶乃至经济、教育的更高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而且出以他的人格魅力在这里留下了一连串故事,几乎每一个村民都在不经意之中流露着对周总理的感怀。1993年,梅家坞的村民还自发筹资修建的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

周总理生前特别偏爱龙井茶,有时工作到深夜,就用一杯龙井,几块饼干充当夜宵。他还认为客来敬茶,以茶为赠礼,礼轻情意重,这既不失礼,又能传播中华文明。中美建交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访华时,周总理请他共饮龙井茶,又馈赠他少许。对龙井茶念念不忘的基辛格,在第二次到北京时主动向总理讨要龙井茶。龙井茶现在是款待外宾的茶,并作为礼品馈赠外宾。

贮藏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着,为了防止西湖龙井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的美观外形,保证茶叶饮用的品质,必须采取妥善的贮藏方法,那西湖龙井茶应该怎样贮藏呢?

1、石灰缸干燥法,对于家用贮藏是非常好的选择。首先选择体积合适且密封性能好的铁箱、玻璃瓶、米缸等作为容器,然后将适量西湖龙井茶用牛皮纸包成小包放在石灰、硅胶、水碳等吸水性强的物质上面,密封即可。吸水性物质用量应根据西湖龙井茶含水量情况而定,若采用生石灰,茶叶与生石灰的比例则为4:1~5:1。

2、冰箱低温冷藏法,在用冰箱低温冷藏西湖龙井茶时,在西湖龙井茶包装外套1至2层的高密度聚乙烯袋,然后扎紧即可放入冰箱,以防西湖龙井茶吸收异味。

此外,在贮藏西湖龙井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西湖龙井茶水分含量尽量要低,不得高于6%。

其次,贮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要低,控制在60%以下为佳。

再次,贮茶周围环境应无异味,避免阳光直射,这些都是西湖龙井茶贮藏保鲜的前提条件。

龙井茶在香港


好多年前我在香港工作,因为带着“官方机构”的头衔,似乎是“有脸面”的人,很多认识不认识的人来香港,无论是公干还是私干,都会登门拜访。因为是杭州人,客人带来的礼物大多是茶叶。此外,我还常常收到从各地寄来的茶叶。每年过了清明,远方的茶叶就陆续寄送过来。此中档次最高的是梅家坞的龙井,那时,朋友寄来的龙井明前茶每市斤的价格大概要上千元。除了西湖龙井外,还有黄山的毛峰、吴县的碧螺春、安溪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北方的茉莉花茶、台湾的冻顶乌龙茶,名目繁多,美不胜收,各种各样的茶叶放满了几个抽屉,其中以龙井茶为最多。每天到了办公室,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然后坐下来,静静地闻龙井那股特别的清香味道,闻着它的气息就想起了家乡杭州,就想起了家人和朋友。

然而以我喝茶的能力,这些茶叶喝几年都喝不完。我在香港和中外商人打交道,经常收到一些礼物,如领带、香烟和洋酒,于是我便将龙井茶作为礼物馈赠,而他们对龙井茶的认知也明显不同。台湾和东南亚华商都非常喜欢龙井茶,谈生意时我以龙井茶招待,他们会兴高采烈,喝了一杯还要一杯。临别告辞时,接过我送给他们的龙井茶,常常是一脸的受宠若惊,然后会坚持要请我到豪华的饭店去吃饭,以表示礼尚往来的礼貌。到了次年春节的时候,我会收到那些商人寄来的新年贺卡,里面的言词绝不会漏掉对龙井茶的赞美。

而许多洋人虽也喝茶,却是只知红茶,对中国的茶叶很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在中国大名鼎鼎的龙井茶。有个以色列商人问我:“龙井茶是不是来自有龙生长的水井里面?”有的洋商喝上一口龙井茶就皱眉头,我好奇地问为何皱眉?他居然回答:“坦率地说,此茶像马尿一样难喝,绝对不如印度和英国的红茶。”

广东人和香港人也不喜欢绿茶,包括龙井茶在内,他们喜欢的是福建和云南的茶叶。在饭店餐厅里最普遍的茶是普洱、国宝和铁观音,是那种味道有点像红茶,但比外国红茶力道更强的茶水。刚到香港时,我还会主动送龙井茶给当地的港商,后来我就不得不停止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友好行为。

大概是入乡随俗吧,时间长了我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我很抗拒广东茶的味道,后来渐渐地也喜欢起来,觉得那是另外一片饮茶的天地。但不管怎样,龙井茶始终是我的最爱。在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坐在阳台上,一边独自仰望异乡的天空,一边品着家乡的龙井茶,那是我一天忙碌后最快乐最安逸的时刻。

尽管我经常把龙井茶作为礼物送人,但由于每年收到的太多,送也送不完,到了第二年开春时,新的龙井茶又从浙江蜂拥而来,老的茶叶只好扔到住宅楼梯间的垃圾桶里。每每这样做的时候,我心里总有一种负罪感,感到自己辜负了人家的一片好心,也辜负了茶香里弥漫的一片乡情。

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

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

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四川茶客的“三花”龙井茶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