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科学层面的“喝茶”,喝的是什么?

“看一看,闻一闻,然后才开始喝”,动作一出来,“喝茶高手”的人设立马显现有没有?要是能再精准的从“干叶”点评到“叶底”,那就厉大害了......

一杯茶为什么又要看又要闻了才开始喝呢?因为喝光了就看不了,也闻不到了......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至于为什么要“看”和“闻”?因为我们中国人对一款茶的价值追求,已经上升到“只是喝”不能满足的高度,“看”、“闻”也是享受的一部分。

当然,茶叶是值得这样“隆重”对待的,关于精神文化的部分暂且不提,茶叶中光是已知的化合物就有700余种,岂是随便喝喝就能欣赏完的美?

在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杯茶滋味未动,汤色先行,喝之前就能先在视觉上享受一番;

要快!有的景色稍纵即逝,尤其是绿茶,黄绿透亮的汤色稍不注意就会失去光泽,变得暗淡,原因是色素中的部分物质易被氧化;也正因如此,汤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制茶的工艺;

“闻”的乐趣可比“看”多了去了,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含量虽不多,但其种类却很复杂,在与脂类物质共同作用下呈现出独特的气味,这是每款茶都有自己香气的原因;

不同品种之间的香气差异较大,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小,比如说西湖龙井和六安瓜片,虽然同为绿茶,但品种不一样,前者主要是豆香,后者主要是栗香,差异较大,但若是两款同为西湖龙井,差异就没那么明显了;

分辨一款茶的香气对嗅觉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因为组成香气的成分多而杂,但“闻香”的魅力也在于此,在未知的复杂气味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香气,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很多人也会因为香气而爱上一款茶;

水分

“一口茶”中,最多的当然是水,但这里要说的水,不是指泡茶的水,而是茶叶自身所含的水分,干茶含水量过高,不仅会降低茶叶的品质,还容易在存放的过程中发霉,使干茶保质期变短;“干燥”是茶叶加工中决定干茶含水量的工艺环节,判断一款茶干燥得是否到位,可以搓碎少量干茶来观察(成块比较多----干燥不到位,成均匀的粉末----干燥程度良好),这一小技巧在挑选绿茶时尤为适用;

生物碱

茶叶内含的生物碱中,含量最高的是咖啡碱(咖啡因),所以生物碱的作用机理和咖啡很相似;

因为有生物碱,所以喝茶能提神醒脑;因为有生物碱,所以喝茶能利尿;因为有生物碱,所以喝茶能强心;

生物碱也是茶中“苦”的主要来源;

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物质;

茶多酚曝光率最高的是其抗氧化功能(其抗衰老效果是维生素E的18倍),其实它还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防龋、抗癌抗突变、消臭、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茶多酚是茶中“涩”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和氨酸酸

茶叶中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量的20%~30%,但能溶于水直接被利用的蛋白质含量仅占1%~2%,这部分水溶性蛋白质是形成茶汤滋味的成分之一;

茶叶中的氨基酸有25种以上,而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一种游离氨基酸,其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50%以上,可以促进心情的放松,而又不会让人产生倦意,是一种很神奇的“松弛剂”,有的人一杯茶下肚就会莫名地觉得生活美美哒,可能这就是原因吧......

氨基酸是茶中“鲜”的主要来源,而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与绿茶香气关系极为密切;

碳水化合物(糖类化合物)

茶叶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

单糖和双糖又称可溶性糖,易溶于水,是茶中“甜”的主要来源;

茶叶中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物质,不溶于水,是衡量茶叶老嫩度的重要成分;

茶叶中的果胶等物质是糖的代谢产物,其中水溶性果胶是形成茶汤“厚”“滑”和干茶外形光泽度的主要成分之一;

维生素和酶类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分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能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是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有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5、维生素B11、维生素P和肌醇等,其中维生素C含量最多,尤以高档名优绿茶含量为高,一般每100克高级绿茶中含量可达250毫克左右,最高的可达500毫克以上;

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矿物质成分

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

值得一提的是,物质都是真实存在于茶叶中,功能的确也都是真的,可一切功效抛开“量”来说,都是扯淡;“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那是神农,可不是你我,关于茶叶的保健功能,还是强烈建议大家根据自身的体质对不同化合物的敏感程度,科学、理性地对待。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知识相关文章,《科学层面的“喝茶”,喝的是什么?》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知识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知识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