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定要让茶业健康发展。茶是我们茶企业的命,很多操作如果伤到行业的未来,再挣钱,也不能干。所以要注意保证价格稳定,维持工艺韵味的正宗。只有让茶业健康、平稳,可持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茶叶走向全国、全世界,不断提高市场份额。

王文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八马茶业董事长

茶有四功夫:种、制、泡、品。泡、品都属喝茶者功夫,决定其高低的因素,首在制茶者能否做出好茶。就铁观音而言,坚持“不青不酸,传统正味”的原则,才能一直走在继承发扬先祖技艺的路上。

肖文华华祥苑茶业董事长

茶业的前景很美好。从内容上看,茶有深厚内涵,茶值得敬重。从社会环境上看,国人的生活也需要转型,从浮躁到淡定,平和的茶可以充当转换的链接。同时,国家复兴,茶产业一定向好,因其代表着文化体系的传承。最近的外交场合,国家领导人对茶等中国文化多次提及,更加强调,既是传统文化自信力的体现,更是茶等中华文化代表发展的利好。

胡建全通仙茶业总经理

当下,茶业发展一是文化推动,中国茶种类林立,谁做得好关键在文化个性让消费者感知。武夷山有深厚文化,武夷茶有过辉煌的历史,有历史的产品,一定有很深的根基。武夷茶文化可继续挖掘。二是品质提升,文化需依托在品质的“骨”上,把握品质讲文化,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树、绿不持久”。

江元勋正山茶业董事长、金骏眉创始人

正山堂永远没有主打推荐款产品。我们做茶叶,是抱着每一款都是主打款的态度来制作。如果一款产品面市前都没法得到我们自己的认可,我们是不会让这样的茶上市销售给消费者的,这在正山堂是有严格的流程管控的。作为茶人,我们虔心制成的好茶,我们真诚地希望能把它们都推荐给爱茶之人,让爱茶的人能喝到好茶,这就是茶人的本心。正山堂是一直坚持着以茶人的本心制茶的企业。

张锦华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茶叶行业很大,全国茶人都在做,做得也很充分。行业里有很多精英,甚至有在其他行业中找不到的执著的人。企业与人类似,有个性,模仿不一定会合适,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合适自己的道路。但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有规划,先有一个定位,再去做,才不会乱了方寸。

林有希福建省天湖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传统文化首先教懂我们如何做人。企业文化一定以人为本。心安则人安,人安事则成!就像要享受老白茶的韵味,一定要尊重白茶的本性让茶安定存放几年,做茶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还有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做茶要有爱心,不爱自然不爱土壤不爱茶,就做不出好茶。

傅天伦福州茉莉花茶工艺传承大师、春伦集团董事长

茉莉花茶是八闽瑰宝之一,建国以后,就被列入中国历史名茶,用作外事礼茶。传统的产业很难形成规模化。但是,从小作坊发展到现代企业,是必经的现代化升级过程,要靠科技,从工艺、外观、口感、技术、种植、文化上创新,走出传统模式。很多人说,祖宗给的不能变。但姓不变,名字可以变,我们守住民族品牌的定位,依照传统工艺的参数,进行现代的科技改革形成标准,效果不错。

陈德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金宗北斗创始人

制好茶要规规矩矩,要遵循茶的标准。茶山不能乱开,不用田茶省事但品质不好;采茶不能乱,比如早晨的露水茶青质量不好,可是脆脆地,好采省工,重量大好算钱,有些人就喜欢采;下山装茶青,有人用编织袋,它比竹篓轻十几斤,但是不透气,路上半小时、一小时茶叶闷坏了。很简单的小事都算小账、省事就不行了。

陈志雄厦门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这一行一定要有爱好才能走得远。老前辈就告诫我们多看茶、多上山、多走市场,不要怕辛苦,泡在办公室不要想当茶师。面对行业发展,看市场、搞创新都很重要,躺在传统工艺上是不行的。茶人的任务,应该是尽量用最优的精力投入生产合适的好茶,让消费者得到价格合理的应时应季的好茶,使茶农、茶商、茶客三者都受益。

陆尧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厦门是中国茶产业的窗口,作为特区的厦门也是中国产业的特区。茶馆是茶产业的窗口行业,就像机场是一个国家的门帘一样,厦门2万多个大大小小的茶庄、茶馆,是中国茶产业发展的缩影。很多好茶,就是通过厦门市场的吞吐起到示范作用后向全国推广。

杨江帆《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组组长

在厦门,茶主要以品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已经比较成熟高端。厦门应当成为茶业营销与消费中心,茶企可以像很多时尚企业那样,总部或营销中心在厦门,基地放在其他地方。

赖政雄台湾资深茶人

茶是我们的国饮,茶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特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在台湾办国际茶会,日本、韩国的茶人都会来参加。在国际上说茶,人们常常谈到日本,我觉得不足,因为日本主要只泡绿茶。我们有多少种茶?绿、白、黄、青、红、黑里有大红袍、铁观音、普洱、龙井等等说不完的品种,内涵非常丰富。

叶启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天变即变,青变即变”。制茶时天气、茶青情况等变数极多,非常讲究因地制宜,要根据茶的不同,赋予它不同的性格,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根据茶叶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做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天气情况就采取不同方法,这和医生给不同病人看病开不同药方是同一个道理,需要长时间研习实践才能体会和把控。

修明武夷岩茶国家标准起草人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蕴含着厚重古拙的历史印记,它之所以传承至今,有它制作技术上的独特之处。虽然手工传统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在规模化的生产上,满足不了大生产的需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如何与现代机械化生产有机结合,达到最好的效果,是值得企业研究的一大挑战。

林荣溪国家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八马茶业副总经理

中华茶文化已深入人心,茶叶作为新时代的健康文化时尚饮品,有着相当广泛的民众基础。当前,如何运用新媒体宣传正能量,成为茶界新课题。年轻一族正逐渐成为中华茶文化推广和消费的主力军,中国茶产业前途一片光明。

徐庆生国家评茶师、副研究员、厦门(学会)副会长、《中国名茶》系列丛书作者

茶与琴棋书画诗酒被古人称为风雅七件事,可见茶本身就是有文化的东西。茶与文化是灵魂与实体的关系,茶叶离开文化就是树叶,注入文化就成为事业,而文化则具有最强的穿透力。

陈美国家级评茶师、厦门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要让茶客喝到好茶,茶人们要做足功课、下定决心。茶界的乱象常常成为茶人的考验。茶由于品种和生长地域的区别,品质档次差别极大。如果没有把好关,茶会失去正宗之味,但这样原料往往可以降低成本,普通的消费者也很难辨别。此时专业茶人能分辨,敢拒绝,不仅影响一泡茶叶的好坏,更关系到品牌对消费者的责任之心。

胡玉清印象大红袍茶业总经理

从茶中可以得到“正源、正味、正品”这六字的正文化。印象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应该以宽容心加以正义去处理,尽最大可能便利于人,珍惜“吃亏是福”。给客户、加盟商以高品质的服务的同时,融着一颗包容之心做事。

苏淑英正山堂厦门首店总经理,金宗北斗厦门营运中心总经理

运营好茶和泡好茶一样,不能着急。岩茶和他的茶性一样,中庸,可能不会一下蹿红,是慢慢渗透的状态,一旦喜欢上就有很强的稳定性,特别是有好质量的茶,品质会慢慢被更多人发现和接受。现在厦门的岩茶饮用习惯还在渐渐地培育,将来也会向好。

Cy260.com精选阅读

泸州:农家女返乡种有机茶 年入20万会算“增收帐”


陈龙英(右)同丈夫一起采茶。

自2月中旬以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团结村六组的陈龙英同丈夫韩中华就为采茶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麻麻亮就扛着竹筐到茶园采摘特早有机茶。一天下来,陈龙英和丈夫在自己已投产的10余亩茶园里可以采摘5公斤单芽。“早春这季单芽采摘期仅有1个多月,虽然每亩只能采摘15—20公斤鲜茶叶,但公司订单鲜茶叶收购价每公斤却达到136元,我们每天也有6、700元的收入。”3月1日,笔者来到陈龙英的茶园里,夫妇俩一边采茶一边高兴地介绍起她们回乡种有机茶给带来的丰厚回报。

返乡创业种有机茶

海拔高度680—1200米的纳溪区白节镇的团结、三华等村,因气候适宜,远离市区,多年来村民都有种植茶叶的习惯。然而,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引领,茶叶在当地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大多村民还是选择外出打工,今年48岁的农家女陈龙英也不例外。

2000年,时年35岁的陈龙英夫妇就先后辗转广东、新疆等地打工。而就在这期间,一家茶叶公司进驻团结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引领村民种植有机茶,因让利于民,年年让村民尝到了种茶的甜头,茶叶生产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以团结村、山华村为主的有机茶园达到1.5万亩。

2011年初,打工已10余年的陈龙英夫妇返乡过春节时,看到村里红火发展的有机茶产业给乡邻带来的丰厚回报,陈龙英心动了。她与丈夫商量后,毅然选择留了下来,在租用别人茶山的同时,自己开荒种茶树,并成为村里有机茶叶专合社的一名成员。如今,历经4年的发展,陈龙英的茶园已发展到40亩,其中已投产的茶园达12亩。

为了确保自己种植的茶叶达到有机标准,陈龙英在专合社的指导下,严格生态种植,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保护茶园。笔者在陈龙英的茶园看到,她的茶园大多错落于山林间,茶园与茶园之间有林木隔开,形成良性生物链。在这些一片片一行行的绿树之中,或安插着智能电网式灭虫器或黄板。细看灭虫器或黄板,可以清晰地看到灭虫器中或黄板中粘附许多大大小小的虫子。

而在施肥上,陈龙英除了使用合作社提供的有机肥外,年年她都将家中畜禽肥和沼渣用在了茶园里。她告诉笔者,“无论如何,我必须保证茶叶的品质,万一哪天公司检测出我的茶叶不符标准,那就不是亏几个钱的事了,合作社都要受到影响。”

如今,在合作社的指导和公司的监控下,陈龙英借助生物技术控制病虫害,不仅茶叶产量没受到影响,更让她的茶叶质量得到了保证,不仅早春这季单芽(一芽一叶)鲜茶卖到了68元/斤,就是接下来的两芽一叶、三芽一叶的二三批次鲜茶叶,公司也分别给出了25元/斤和8元/斤的订单价。

自采+代收年赚20万

“现在村里相当一部分人种植有机茶一年采摘三拨,哪怕价格和产量相同,亩收入一般不足1万元,而我的茶园亩收入却可达到2万元,加上帮公司代收合作社成员的鲜茶叶,现在一年收入20万元也并非难事。”在茶园里,陈龙英说起放弃外出打工返乡种有机茶带来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陈龙英介绍,种有机茶不仅在管理上要增加不少劳动量,而投入采摘茶更需要费时间。若不精打细算,就会少赚不少的钱。她给笔者掰起指头算了一笔帐,由于采茶是精细活,象早春茶采摘因要求高,叶瓣小,一个成年劳动力一天下来,顶多在3—5斤。但按目前请一个成年人来帮忙,每斤鲜茶叶的劳动力成本为35—40元。今年早春鲜芽茶叶收购价虽然达到136元/公斤,若全部请人来采茶,但除去人工成本,每亩按20公斤计算,一亩茶园只能收入1100余元,这还不算平时人工和生产成本。

面对采茶里的有帐可算的“增收文章”,陈龙英在茶叶投产这两年,她就同丈夫一起,每拨茶开采后,除抽出一丁点时间料理家务外,其余白天的时间几乎都全身心投入到茶叶采摘中,放弃走亲访友,哪怕是春节期间。对此,陈龙英告诉笔者说,“采收茶叶是慢细活,但只是手工活儿,一天下来的时间虽然长些,但可以换来100多至200来元的收入,比以前在外工地打小工划算多了,还不用肩挑背驮、吃力流汗。”

除了自己采摘减少人工成本每斤多赚35—40元外,精明的陈龙英针对鲜茶叶大多采摘当天就要送到公司进行制作、而由于种植户分散量小公司也想降成本的商机,她就买回了一辆小货车与茶叶公司达成了代收自己所在近邻的几个村民小组的鲜茶叶的协议,茶叶公司每斤也给予她最高2元/斤的成本费用补贴。一年下来,替公司收购茶叶,她就可以多收入4万元左右。

如今,陈龙英和丈夫一起,靠着投产的10余亩茶园和她们比别人多许多的辛勤付出,除去年生产成本,一年有20万的赢余,成为了村里响当当的“种茶状元”!

陆羽《茶经》解读之2


原文:其树如瓜芦(1),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3)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注(1)瓜芦:即皋芦,茶的大叶变种。

(2)栟榈:即棕榈。

(3)蒂:是连接花果处的梅花托。

解读:茶树的树形像皋芦,叶形像栀子,花像白蔷薇,种子像棕榈子,蒂像丁香蒂,根像胡桃树根。(瓜芦树出产于广州,像茶,味很苦涩。棕榈属于蒲葵一类,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树与茶树都能生根于瓦砾之中,而往上抽生新枝)。

茶花

茶果、茶籽

原文: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1),三曰蔎(2),四曰茗,五曰荈(3)。(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耳。)

注(1)槚:音假(jiǎ)。

(2)蔎:音设(shè)。

(3)荈:音川(chuǎn)。

解读:茶字,从字源上说,有的从属草部,有的从属木部,有的并属草、木两部(以草为部首是茶字,在《开元文字音义》中有记载;以木为部首,是字,在《本草》中有记载;既有草又有木为偏旁部首的,是荼字,在《尔雅》中有记载。)茶的名称,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周公说:槚,就是苦荼。杨雄说:蜀西南人称茶为蔎。郭璞说:早采者称为茶,晚采者称为茗。有的称为荈。)

原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解读:种茶的土壤,品质上等的茶生在风化石性的土壤上,中等的茶生在砾壤土上,下等的茶生在黄泥土上。

茶园

海上茶路起点在厦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海边的厦门人,自古航海谋生,从而衍生出了自己的航海文化。那么,厦门的航海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起听市文化局原局长、厦门地方史专家彭一万先生讲述厦门的“大海往事”吧。

1610年

海运茶叶出国

“厦门自古便矗立在大海之中,我们的海洋文化可以追溯到明代。而从孤岛渔村发展起来的厦门,又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航海的概念?”彭一万告诉记者,“我个人观点,厦门人出海谋生至少起于明代,特别17世纪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厦门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证据是公元1610年,占领印尼的荷兰人,能在爪哇、万担买到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随后,他们将茶叶传往欧洲,欧洲人这才开始懂得吃茶,TEA在英语中即为‘茶’,这和闽南语‘茶’字的发言非常相近。”

1650年-1680年郑成功父子组成的郑氏政权在厦期间出口许多茶叶。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1676年,英又在厦门设立商馆,它们的任务是专门采购茶叶。可见,厦门确实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而这完全是航海文化推动所致。

1821年就有帆船

驶向东南亚

郑成功之父郑芝荣,是海商集团的头领,从台海到日本、南洋,都是海商活动的范围。郑芝荣是开启台湾的第一人,郑成功是收复台湾第一人,父子都很伟大。正因郑芝荣在17世纪上半期在台湾海峡与欧洲人抗衡,才奠定了台湾成为汉人社会的基础。接着,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粉碎了西方殖民者霸占东亚的企图,使东亚有了此后180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后来。施琅又于1683年攻下台湾。

台湾的两次收复,军队都以海军为基础,并且进攻方都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从东山一路打过去。此后,从1684年到1784年整整100年间,厦门都是清代官员渡台的惟一口岸。在伍通和洪本部,都有石碑为记。

1821年2月18日,第一艘中国帆船从厦门航抵新加坡,从此,移民大潮兴起,大量闽南移民从厦门出海下南洋,当然,有的是自愿出去,有的是出去卖苦力。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华侨文化和航海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

1920年,陈嘉庚先生开始在集美学校办水产科,1925年增设航海科。1927年,二者合并成为集美高级航海水产学校,直到1989年再变为集美航海学院。这许多年间,它培养了遍布全世界的校友,享誉海内外。“有一回去香港,我遇到集美航海学院的校友会,400多位船长竟然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而在1946年9月,厦门大学在陈嘉庚先生的建议之下,成立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海洋学系。“纵观世界十大强国的崛起,从葡萄牙到荷英法等国家,都是以海立国,今天讲到航海文化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重视海权,保卫海权。”彭一万说。

勐海茶产创始人:李拂百年普洱茶路


2010年9月7日晚9时,李拂一先生于台北过世,享年109周岁。

作为一个普洱茶历史的研究者,惊闻此讯,一种悲痛、失落、空洞的感觉充斥内心。毕竟,李拂一先生是我们和遥远的清朝、普洱茶的过去、金三角那个混沌时代的时空连接点。他是大清边疆最后的见证人,是普洱茶雄起的缔造者,云南合作事业的实践者,是金三角这个边境怪胎的助产士,是在今天的西双版纳,但那时西双版纳是普洱府辖地的一部分,并且,普洱又曾经是这些茶外运的主要通道,因此,普洱茶就以大地方命名了。在清代,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四个方向:一、通过四川的叙府(今天的宜宾)运往四川、湖北、京城等地;二、通过老挝、越南出口香港、南洋;三、通过大理、丽江运往中甸、大凉山、西康等藏、彝地区拉萨和成都方向。这三条路运输的都是紧压茶(早期成都方向也是散茶为主)。第四路为云南本省销售,主要是散茶。

那时,滇茶进藏道路艰辛,除去大雪封山的时间,每年只能跑一个来回。沿途还时常发生的土匪抢劫、寺院搜刮、部落之间的战争,军队的劫掠也使这条路成本奇高。杨守其他们发现的这条新路虽然要穿越两个国家,运输路程加长,运输方式也混杂着马帮、汽车、火车、轮船等形式,但终究是现代化运输为主,没有土匪,安全性非常高,同时,时间、金钱上也都大大地节省了。

民国时期,边地的公务员工资是很低的,但土地并不要钱。李拂一为补贴家用,申请了百余亩茶山,于1930年,在佛海开起了自己的茶庄——复兴茶庄。当时,佛海主要生产蘑菇头紧茶,这种茶虽说制作工艺比较麻烦,但用料粗老,价格低廉,西藏方面需求量极大。复兴茶庄也是生产紧茶,年产量二三百担。此外,佛海还生产另外两种茶,一种是砖茶,一种是圆茶(现名七子饼茶),主销缅甸、泰国。经常往来于其间的李拂一也想改革,他发现泰国、缅甸的咖啡馆都在卖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红茶,如果能用勐海茶制作成红茶,市场前景无限。1934年,他将自己试制的红茶寄到汉口,请专业评茶师审评,认为品质优良,气味醇厚,但不知何故,最终没有形成生产。

也是在1934年4月,李拂一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去南峤县(辖今勐海县勐遮、景真等地)教育局长,回佛海担任教育局长,这样可以更好地照顾茶庄的生意。那时,佛海最大的茶庄是腾冲董家(总号洪盛祥)开设的洪记(经理姓叶)和鹤庆张相时(总号恒盛公麝香号)开设的思茅恒盛公号,这两家资金充足,运输量也比较大。洪盛祥由于在缅甸、印度经营石璜、翡翠、茶叶等物资,资金相当充裕,并与当时主政的英国殖民者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可以在沿途印缅各地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帮助包装、理货、联系陆运海运等。而那些中小茶庄做这些工作则需要花很高的成本,加上中小茶庄银根紧张,他们往往要向印度放债人借高利贷,茶运到印度的葛伦堡等待和藏商交易的时候,他们又急于出手,好还掉债务。而此时,洪记就开始降价倾销,压低市场价格。当这些小商人以较低的价格卖掉茶叶离开葛伦堡后,洪记又把茶价提起来。这样,吃亏的永远是中小茶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拂一联合佛海当地的中小茶庄,成立佛海茶业联合贸易公司,李拂一任经理,由公司负责在沿途寻找代理,在加尔各答、葛伦堡租用仓库,统一运输,统一销售。一时各茶庄如周文卿的可以兴(李拂一最忠实的盟友)、马鼎臣的鼎兴号、王球时的时利和(后加入反对联运的阵营)以及一些边民的合作小茶庄纷纷加入。

高晨生实现“大闽茶”理想


一个商会的真正成功,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秘书处就可以带来,靠的是全体上下共同努力、齐心奉献与联手参与。过去,我们讲机会成功学,凭个人单打独斗;现强调的是组织成功学,讲究团队意识,构建核心团队。

闽茶催生大家庭

改革开放30多年,竞争带来发展,发展催生商会。时不我待,发展潮流一刻不止,竞争态势千钧一发。年轻的商会处于从生存到发展的初级阶段,但要瞄着创建一流商会的方向使劲,才不至于被边缘化。商会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服务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应发展的潮流,商会大家庭应运而生。赢得社会尊重与赢取商机的同时,商会充满了活力。会员满意的交流越多,资源越有效。吸引力极大增强,以商养会渐成。衍生的附加值减轻了大家庭负担。成员积极地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商会影响力,增加了我们的话语权。一个广大的平台日具规模。

环境谋求大使命

日益焕发朝气的商会不仅构筑了京闽两地产业经济的“助推器”,还首当其冲成为行业发展“排头兵”,带头与示范作用显著。大家共同成长,从中获得收效。务求共生共赢常态化。商会的“独特”不仅表现在与经营企业不同,还与营商的环境有别。内部的团队构建与战略规划不可或缺,外部的资源整合、开放分享与合作平台交流环境一样迫在眉睫。营商环境谋求大使命,它传达出我们要分析公司经营环境和行业商会发展环境中的方向和规律。改变自己,也要改善环境。

大势呼唤大闽茶

茶是福建之宝,茶叶良种数量、良种普及率、总产、单产、出口创汇、特种茶、销售总额创下全国第一。商会对于把闽茶推向北京、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促进京闽两地、环渤海区、长江三角洲以及海峡两岸等茶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闽茶已成中国茶的代言人,市场广大。我们对闽茶理解要更深入,闽茶业已形成一个拥有超过300万从业人员的规模产业,在不少地区已是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但“大闽茶”不仅仅是靠规模,靠销售市场和批发中心,更重要的是集市功能,拥有物流、人流、资金流。“大闽茶”能带动一方经济、区域经济,盘活全局,是很重要的产业经济“推动器”、“引爆器”。我们要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来做这件事情。要有危机意识,茶业大势,事关长远与整体利益。

关于易武茶工艺的2个实验


今天我们说易武茶不同的工艺。易武茶,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茶汤淡,滋味不足,又有人说了,易武茶越放越浓。无论哪种说法,我个人觉得都需要用实践去检验,所以,今年的春天,我做了如下的对比实验。

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按标准采摘一芽两叶,跟易武传统采摘方法对比;

第二个实验,制作了紧条茶,是想弄明白紧条和泡条对易武茶口感的影响。先有实验结果,然后再分析原因,这个是我们基本的方法。

第一个实验的结果: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前提下,采摘嫩的茶,口感不如传统采摘方法的茶;

第二个实验的结果:紧条茶在新茶阶段口感优于传统的手工茶。由这些结论,我们再来分析易武茶味道为什么会越来越浓,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条理。

推论

推论一,嫩茶口感确实是偏薄,这个可能跟采摘非常频繁有关系;

推论二,综合下来,易武茶的总体内含物质并不会落后于其他茶区的茶,这个从紧条茶口感浓郁可以推导。

推论三,紧条茶在新茶阶段或者一定时期内,转化快于泡条茶,因为揉捻较为充分,茶汁淅出,容易氧化。

易武茶的传统制作方法,都偏于采摘较老,杀青揉捻偏轻,导致了新茶阶段口感较淡,不容易出味道。而长期存放的基础,在于内含物质经过足够时间的陈化(其中有部分属于氧化),后期溶解性加强,口感变得浓厚。

原料杀青揉捻之后,当然要做紧压茶了。如果原料放一段时间再做,可能外观会难看一些,但青味会褪去不少,口感会更浓醇一些。我们也同样试过,把黄片挑拣得很干净了,毛茶没有黄片了,但是压制完,阴干,看起来茶饼一样会很黄。

相对来说,对于布朗茶区,由于苦较重,人们会比较敏感。很多人认为苦重等于内质丰富,所以在加工工艺上,肯定会有不同。面对同样的布朗山鲜叶,你会有两种考虑。一种是揉捻较重,让苦较重,这样的茶,我听一个台湾以及大马的同行说,容易出所谓的花香,而且出得很快。而做成泡条的茶,则青味会比较明显。

易武茶,目前没有做紧条茶的,可能跟采摘方式有关。大家看到的易武茶,第三个叶子,如果揉得较紧的话,出来的结果基本上是黄片,而在较轻的揉捻下,晒干显示为墨绿色。因此,即便从经济效益的结果来分析,做泡条茶也是有道理的,黄片比例就少了很多。

作为制作普洱茶的常识,在发酵熟茶的时候,用泡条茶发酵,损耗将达到大约30%,紧条茶则在16%之内。不光如此,泡条茶发酵熟茶的结果,是你很难得到完整的条索,茶显得很碎,碎茶比例超高。这也是我们直接观察外观,大致判别一个熟茶是否古树料的依据之一。因为目前,除了定制,很少见过古树茶做成紧条茶的。如果是自己去收料做的茶,不是规定好了去订做,从茶农手里收,古树茶无一例外是泡条茶。古树做熟茶,用夏茶做,也不全是天方夜谭,但总体来说,损耗很大,要非常谨慎。

存放来说,紧条会较容易出味,所以在短期内来说,滋味较为浓厚,而以易武茶来说,属于后发制人的,所以前期基本没什么好的表现。

周红杰—普洱茶的专家


周红杰主编了《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健康之道》、《普洱茶加工技术》、《云南名茶》、《云南茶叶冲泡技艺》、《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等多部著作,其中《云南普洱茶》一书构建了普洱茶科学系统体系,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科技类优秀畅销书”。目前该书已重印19次其数量达十一万册,2005年4月繁体版在台湾出版,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它标志着云南普洱茶的科学体系走出了国门。国内外社会反响巨大,在推广普洱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撰著的《云南名茶》被全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2007年度科技类优秀畅销书”。

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被中国茶叶学会第三届全国青年茶学学术讨论会评为“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在《茶叶科学》2004,24(3):212-218;“对启用“普洱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义的探讨”在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中分别获评为一等奖,并入编《第六届云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获授权普洱茶研究成果专利8项。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2004年,一本名为《云南普洱茶》的科普书,销量竟达到36000册,跻身于畅销书排行榜。2005年2月该著作在韩国以韩文出版。

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周红杰——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南省茶业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云南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云南省科委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专家,香港新华通讯社特邀技术顾问。

周红杰出生于1962年,云南鹤庆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学教育及科研工作。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召开,他参加了世博会茶园工程建设,作为项目的主要骨干,负责茶园中茶文化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了普洱茶、有机茶、保健茶、茶叶功能食品以及饮料的研究和探索,主攻普洱茶研究。

在云南农大,他主要讲授《茶叶贸易学》和《茶叶综合利用》等专业课。著有教材《茶叶贸易学》、主编教材《茶文化学》,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论文被大型丛书收录并获奖。“普洱茶的特点及健身作用”等三篇论文先后被收入《当代管理艺术》,并获二等奖。论文“保健止咳茶研究”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其业绩先后被收录入《中国农林牧专家辞典》、《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国英才》、《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风流人物志》、《中国当代医药界精英录》,并获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学术委员会、中国养生工程研究院等授予的“全国医药界精英奖”。他目前正在做三个课题:《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品质标准研究》(省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与保健成分变化的研究》(省教育厅课题),《普洱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农大发展基金)。

2005年,因为对发展普洱茶产业、弘扬普洱茶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茶业协会、思茅市茶叶协会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吴明宪,厦门恋上云南普洱茶


在厦门文灶附近,有一家专门经营普遍不高,利润低,搭配点茶壶,才符合经济规律,哈哈。”吴明宪打趣道。茶壶很多,但其人生里的第一个茶壶却是他永远也舍不得割爱的。那是他18岁时从一个朋友手里用400元新台币买来的,养了二十几年后,这个茶壶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吴明宪不仅是爱茶人,更是爱壶人。朋友们都把“养”不好的茶壶寄在他那儿,经他悉心养上一段时间后,面貌马上发生很大变化。吴先生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他不过是比别人更勤快些,每次泡完茶都要耐心地把茶渣、茶水擦拭干净。

吴先生说这些话时依然一遍遍地为记者添茶,经由他的手泡出来的普洱茶仿佛更多了几分清香。透过茶香的氤氲,我突然想起了林清玄在散文里说过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相近,然而善泡者自能泡出更清香的滋味,而善饮者能饮到更细腻的消息。”应该还可以加上一句:“善养壶者能品味更完美的人生。”吴明宪就是个善泡、善饮、善养壶者,生活虽然平淡繁琐,但他自能泡成一杯香茗。

“千里姻缘茶来牵”

喜爱普洱茶的吴明宪在厦门惊喜地找到了另一半。他们的故事,开始在9年前的厦门。

那时,刚从台北来的吴先生和重庆女子杨艳萍在这个温馨的城市相遇,朋友聚会上,满口普洱经的他吸引了她的注意。浓郁的普洱香味,唤起了她小时候关于重庆沱茶的记忆,“直把他乡作故乡”。席间,他也觉得这个重庆妹子“很不错”。

年逾40的吴明宪告诉记者,他已过了一见钟情的年纪,他要找的是合适的另一半,而在他看来,最平常的生活才能最了解一个人。

吴明宪和杨艳萍从朋友开始做起,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时,他留意她的处事方式、对待朋友的态度……

在“考察期”里,吴明宪和杨艳萍做得最多的事是泡茶话仙(闽南语,聊天),他喜欢泡普洱给她喝,而她也喜欢喝他泡的茶,氤氲茶香中,两人谈天说地,越谈越投缘。就像越陈越香的普洱一样,他俩的这一泡“恋爱茶”,一泡就是5年。

2006年,他们在厦门结婚了。

婚后朋友们笑着说,这也称得上是“千里姻缘茶来牵”了。

吴明宪认为,夫妻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能够沟通。“若要求你的另一半和你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人本来就是一人一种,更何况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面长大的呢。”为了消弭这种“隔阂”,他们现在习惯在晚上泡上一壶普洱,相拥而坐,细品、细看。这样的平淡生活,他们甘之如饴。(薛洋、蔡志超)

周斌星个人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茶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一级评茶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师

评茶员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中国国际名优茶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十五”教材《茶叶加工学》编委

就读于浙江大学茶学系,1996年公派泰国卡色萨特大学理学院学习。历任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现园林园艺学院)副主任、云南省广南县副县长、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等多个职务。

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加工学》、《茶叶加工与审评》、《茶叶加工原理学》、《茶叶分提工程学》、《茶叶生产机械化》、《茶艺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取得过多项研究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并已出版农业部《茶叶加工》教材一部、主编并已出版学术专著《普洱府贡茶》一部;参编“十五”规划教材《茶叶加工学》等教材。首创单丛制作普洱茶的理论体系。

周树明:茶园不靠卖茶


在峨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难以想象,短短8个月时间,周树明靠做茶叶成为行业的搅局者,不靠卖茶、靠社群玩出位—首创F2C+社群商业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其云放茶园估值5亿:市场价值800元每斤的茶,云放出厂...

在峨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难以想象,短短8个月时间,周树明靠做茶叶成为行业的搅局者,不靠卖茶、靠社群玩出位—首创F2C+社群商业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其云放茶园估值5亿:市场价值800元每斤的茶,云放出厂价200元就可以买到,到最后茶可能是免费的,甚至还可以赚钱……

对于茶这种窄类品牌,如何做到?

01、茶农的困境

普兴乡位于峨眉山市西北部,距峨眉山仅3.1公里。

“中国好茶在四川,四川好茶在峨眉,峨眉好茶一定在普兴”,走遍整个峨眉山近30万亩茶园后,周树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众所周知,茶叶是一个暴利行业。

很长一段时间,在资深玩家的炒作和三公经费的刺激下,一些高端茶叶的价格直逼奢侈品大牌。从近20万元的定制西湖龙井,到号称能“卖茶买房”的天价普洱,那曾是很多茶企和经销商回忆里的光辉岁月。

茶叶公司是价格虚高的推手,但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放在了营销、渠道和人力成本上,销售茶叶只能赚点零头。

商人是富了,但茶农的处境却很糟糕。

很多茶商来收茶时,都把价格压得很低,“种茶不赚钱”已经深深地固化在年轻人的心中。很多人离开了,去外省打工,普兴乡青春村已沦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留下的大多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他们靠卖茶叶维持最基本的生活。

为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普兴乡政府曾引进了很多项目,但都收效甚微。为了脱贫而扶贫,这样的模式注定不会长久,“脱贫+持续发展”才是最好的办法。

02、对茶园商业模式的思考

周树明认为,首先是通过茶园土地流转来突破,2016年首批流转普兴乡青春村4000亩茶园,然后以亩碎片化。“把每一个原来规模化的东西都碎片化,为什么碎片化的东西能够产业化?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共享经济已经无处不在,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

他打了一个比方:“青春村的茶园看起来很大,但3万亩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未来能不能把投资者变成消费者呢?就像买红酒的时候,你的钱被别人赚了,衣服成本20块钱卖200块钱,被别人赚走180块钱,能否把投资者变成股东,转化为消费者和传播者。”

以前卖1000块钱的茶,成本可能50块钱,未来呢?你可以花50块钱买自己的东西,也不需要去销售公司买,只生产自己所消费的东西,可以化整为零买1亩,而不是1000亩、3万亩。

基于这些思考,周树明的高端私人茶园项目——云放茶园应运而生。

03、生意+生态+生活

私人茶园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在高端茶的后礼品时代,很多品牌都将私人茶园定制作为突破口,但其中的绝大部分项目只不过是换个方式卖茶,并没有满足人们的生活属性,这也是许多私人茶园项目不温不火的主要原因。

那云放又是如何另辟蹊径的?

生意

每一位茶园主都将拥有为期40年、可供抵押的实名林权证,后期可继承和转让。在每一块被认购的茶园旁,都会树立一块标识牌,让茶园主完成从客户到“地主”的角色转变,增加茶园主的归属感。在每年的5月和9月为茶园主寄出收获的茶叶,并采取个人定制化包装,统一寄出。

生态

首先,普兴乡气候湿润,植被品类丰富,茶园1000—1300的海拔终年云雾环绕,是绝佳的产茶带。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

其次,茶园茶种为本土原生老川茶树种,现存数量极其稀少,茶树本身拥有极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采用人工+生物方式培植,最大程度还原类野生的种植方式。

最后,云放特意聘请业界泰斗碧潭飘雪创始人徐公担任技术顾问,好的环境、好的茶种、好的制茶标准和制茶团队自然出好茶。

生活

除茶园外,云放还将在茶园周围配套别墅休闲区,茶园主将拥有每年3天2晚的茶园之旅,可带家人朋友一同前往。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人们对生活节奏的向往却越来越慢,慢生活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一种趋势。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在事业很稳定,经济基础有保障之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关注生活的品质,更加希望能够快慢结合。

04、窄类品牌凭啥估值5个亿

云放高端私人茶园走的是F2C+社群商业模式,整合土地、种植、生产、营销于一体的优势资源,为高端人士提供稀有自然资源的私人茶园销售、管理、生产与定制服务。

从皮上看,是高端私人订制茶礼,从肉上看,是“F2C+社群”商业模式,从骨上看,是“互联网+资本+农业模式”。而云放的“F2C+社群”的模式,则恰好契合了当前的转型潮流,互联网+资本+农业注定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所谓F2C,即是从茶园到茶席,省去中间流通环节,让我们的茶农和消费者直接建立关系。

而老周的另外一把撒手锏则是社群。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满足价值认同和自我实现是当前最主要的需求,而云放高端私人茶园恰好满足了他们。“茶是自己的茶,地是自己的地,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值得炫耀的吗”?

云放的核心并不是简单的产品和体验,其更深层次的构想是社群分享经济。

他希望以云放茶园为入口,通过茶园把兴趣爱好和基本层次相近的人集合起来。喜欢喝茶,并愿意花时间研究茶文化的人,都具备比较高的素质。他们或是成功企业家、或是文化名人、亦或是达官显贵。

后期,云放还将逐步开通茶园主俱乐部和茶之境禅修班、高端社交圈等茶园主专属服务。

“一个人事业上在成功、再完美,没有生活、没有自己的圈层,他永远是孤独的,收获的永远只是50%的成功!”

在云放茶园,碎片化的个体因为茶园而聚集,从而形成了社群,社群是比民族、国家更温和、开放的共同体,既提供必要的安全和认同,也许诺充分的独立和自由,从而构建一个共同价值观和文化张力的圈层。

在这个圈层上,他们希望有生活的一部分。将这样的一群人聚集到一起,大家可以有价值观的碰撞、生活方式的共融、共同爱好的交流和高端资源的共享。

他的团队这些线下圈层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每个节点的平均连接数,原来谈粉丝其实都还是单向的,只是说用户跟品牌建立起的关联,但如何让用户和用户产生连接与互动这才叫玩转社群。

表面上云放茶园是在卖茶,实质上是在卖三层东西:信任(透明溯源,茶品盲品严鉴等)、情怀(农人艺术,周边故事)、关系(线上线下互动,茶会),似乎还引申出第四层:经历(海外游学,短途露营)。

生意是理性的,而生活则是感性的,很多人都认为两者没有必要混为一谈,明确划分更有利于商业的开展。但在老周看来,自己是一个理性和感性交织的人,他希望生意与生活能够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完美融合,真正地做到诗意的栖居……

20种饮茶习俗 你知道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各族人民有着各种不同的饮茶习俗,真可谓“历史久远茶故乡,绚丽多姿茶文化。”中国人创造了多样的品茗方式,以人数分,有独饮、对饮、品饮、聚饮,古人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则为施茶。

那么,以下的20种饮茶习俗中,到底哪种最奇葩?哪种最风雅?

1.擂茶

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等,待钵中的东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品擂茶,其味格外浓郁、绵长……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

2.龙虎斗茶

纳西族用茶和酒冲泡调和而成的“龙虎斗”茶,被认为是解表散寒的一味良药,因此,“龙虎斗”茶总是受到纳西族的喜爱。云南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兄弟民族,喜欢用开水把茶叶在瓦罐里熬的浓浓的,而后把茶水冲放到事先装有酒的杯子里与酒调和,有时还加上一个辣子,当地人称它为“龙虎斗茶”。喝一杯龙虎斗茶以后,全身便会热乎乎的,睡前喝一杯,醒来会精神抖擞,浑身有力。

龙虎斗茶制法

配方:茶叶5-10克,白酒适量。

用法:先将茶叶加水煎熬5分钟左右成浓涩茶汤,冲入有酒的容器中,即成。代茶及时饮服。

3.虫茶

虫茶又叫“茶精”,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虫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冲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虫茶泡出茶来,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虫茶经多年陈化后,口味更醇和,药性更温和。

它是把采摘的茶树鲜叶和部分香树叶混合放在竹篓或大木桶里,浇上淘米水,让其自然发酵。数天后便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氮气味,这种气味会招引“化香夜蛾”的昆虫成群来此安家落户,生育繁衍。它的幼虫特别喜食腐烂的茶叶和香树叶,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小的虫屎,把这种虫屎收集起来晒干便是虫茶。饮用虫茶时要先在杯中倒入开水,后放入适量虫茶,盖好杯盖。虫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缓缓下沉到杯底并开始溶化时即可饮用,虫茶泡出的汤清香宜人,沁人心肺。

4.竹筒茶

竹筒茶既有浓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同胞喜欢饮这种茶。将清毛茶放入特制的竹筒内,在火塘中便烤边捣压,直到竹筒内的茶叶装满并烤干,就剖开竹筒取出茶叶用开水冲泡饮用。

冲泡竹筒香茶时,一般大家围坐在小圆竹桌四周。一般可分两步进行:

1.泡茶。先掰下少许竹筒茶,放在茶碗中,冲入沸水至七八分满,大约3~5分钟后,就可开始饮茶。

2.饮茶。竹筒茶饮起来,既有茶的醇厚滋味又有竹的浓郁清香,非常可口,所以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5.锅帽茶

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端紧锣锅上下抖动几次,使茶叶和木炭不停地均匀翻滚,等到有屡屡青烟冒出和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时,便把茶叶和木炭一起倒出,用筷子快速地把木炭拣出去,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就可以了。布朗族同胞喜欢饮锅帽茶。

6.盖碗茶

盖碗茶,四川等地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品盖碗茶,韵味无穷。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一些懂茶道的人很会品茶,他们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然后冲如沸水盖好盖子。来客泡盖碗茶一般要在吃饭之前,倒茶是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受托碗捧送,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沏盖碗茶是回族同胞的饮茶习俗。

7.婆婆茶

新婚苗族妇女常以婆婆茶招待客人。婆婆茶的作法是:平时将要将去可的南瓜子和葵花子、晒干切细的香樟树叶尖以及切成细丝的嫩腌生姜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储存在容器内备用。要喝茶时,就取一些放入杯中,再以煮好的茶汤冲泡,边饮边用茶匙舀食,这种茶就叫做婆婆茶。

8.功夫茶

厂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功夫茶。饮功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三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9.寄生茶

广西梧州出产一种用老龄茶树的根、茎、叶制而成的茶叫寄生茶。这神茶得用水煮四、五十分中后加糖才可饮用,如能加点鸡蛋花则更好。据说是鸟雀叼衔一些树果停歇在桑树上啄吃,其中一些种子粘落在山茶科和山榉科等树枝或伤陷处寄生,吸取树的养分长成。人们采集这种寄生物的嫩叶晒制成茶,即为桑寄生茶。其节、茎、枝、叶均可入药,作茶剂、煎膏和泡酒之用。味苦、甘,性平和,不寒不热,补肾补血。

10.砂罐茶

把冲洗干净的小砂罐置于火塘旁烘烤,等砂罐烤温热了,再把茶叶放进去,手握砂罐在火上慢慢摇晃,等砂罐内的茶叶散友出悦鼻的馨香时,便可将滚开水冲进砂罐里,盖上罐盖,闷上三分多钟,砂罐茶便沏成了。我国三峡一带的老百姓醉心于砂罐茶,他们觉得只有喝这种茶才够味才过瘾,喝后五脏六腑都熨贴,无比畅快。

11.三道茶

分三次用不同的配料泡茶,风味各异,概括为头苦二甜三回味,头道茶为苦茶,把茶叶放入小陶罐中用小火烤至微黄并有清香味时,再向茶罐内冲入沸水,泡成浓酽的茶汁倒人杯中饮用,此茶味浓且苦,故称苦茶。第二道茶为甜茶,它是和茶叶嫩芽和核桃仁、烤乳扇、冰糖蜜饯或者蜂蜜等用沸热的开水冲泡而成。此茶甜滋滋的,故称甜茶。第三道茶为回味茶,它是用茶叶嫩叶加生姜片、花椒、桂皮末、红糖等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此茶麻、辣、甜、苦各味皆有,饮之使人回味,故称回味茶。云南大理的白族同胞爱饮三道茶,并用三道茶待客。三道茶喻示着人生有苦有甜,苦尽甜来,令人回味无穷。小小三道茶折射出白族同胞对人生哲理的悟性。

12.土锅茶

土锅茶是我国为云南哈尼族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方法。先用大土锅将山泉水烧开后,放进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约煮5—6分钟后,将茶水舀人竹制的茶盅内饮用,这种茶水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哈尼族同胞爱饮这种茶,并称它为“土锅茶”。

13.腌茶

即把新茶叶放在大缸里,撒上适量的盐,然后用石块压紧盖好,经过数月后(一般是三个月)再拿出来饮用。此茶香气和滋昧都别有风味,由于像腌白菜一样,所以叫腌茶,部分彝族同胞爱喝。

腌茶一般在雨季进行,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的附着水后待用。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地区的景颇族、德昂族等兄弟民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以茶作菜的食茶方法。

14.酥油茶

藏族同胞特别爱饮酥油茶。酥油茶的一般做法是将茶叶捣碎,在锅中熬煮后,用竹筛滤出茶渣,将茶汁倒入预先放有酥油和食盐的桶内,用打茶工具在桶内不停地搅伴,使酥油充分而均匀溶于茶汁中,然后装入壶内放在微火上以便随时趁热取饮。较高档的酥油茶还得加上事先就炒熟的碎花生米、核桃仁或者糖和鸡蛋。酥油茶既可单独诙用也可在吃糌粑或麦丐粑时饮用。

15.雷响茶

是酥油茶的一种,所不同的是把钻有小孔的鹅卵召烧红,放进装有酥油与茶汁的桶里,桶内茶汁便噼噼吧吧作晌,晌声过后立即用劲上下抽打,以增强茶汤的浓度及香气和滋味。白族的"雷响茶"颇具趣味性。将茶叶放人砂罐内烧烤一定时间后,冲入沸水,这时砂罐内会发出一种似"雷响"的声音。其时在场的宾客都会集中注意力等着聆听这种"雷响声",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着响声的大小而起伏,发出发自内心的微笑,都认为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

16.盐奶茶

将青砖茶敲碎,取50克左右的茶叶放到能装四、五斤水的铜壶或铁祸内,用沸水冲沏后再在微火上煮沸几分钟或直接用冷水煮开,等汤色浓后掺入一、二勺奶和一些盐即成盛奶茶。蒙古族和藏族牧民爱喝盐奶茶。他们每天旱晨煮一大壶置于微火上,趁热边喝盐奶茶边吃炒米和酪蛋子,一直到吃饱为止。

17.铁板茶

先把茶叶放在簿铁板或瓦片上面烘烤,待闻到茶香味时再倒入事先已准备好的锅子里熬煮几分抑。这种茶色如琥珀,昧酽香高。由于在铁板上烘烤,所以叫铁板茶。佤族同胞爱饮铁板茶。

18.罐罐茶

将砖茶敲碎成块,取几小块和水一道置于小罐内放在火上熬煮,直到罐内茶汤熬得恨浓很浓,只剩下一、二口时停止加热,稍凉后一饮而尽。甘肃省的一些老年人就爱喝这种罐罐茶。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一撮茶叶或一笼火,一撮茶,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大家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口口的呷着,显得十分舒坦轻松。

19.打油茶

贵州的布依族,广西的侗族、苗族同胞都爱喝打油茶。不过,们们的做法略有不同。步依族的打油茶做法是,先把黄豆、玉米、糯米等用油炒熟混合放在茶碗里,然后用油把茶叶炒香后放入少量的姜、葱、盐和水煮,直到沸腾为止,去渣后倒入茶碗里拌匀即成打油茶。布依族同胞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翌,雷打不动”之说。

而广西侗旅、苗族同胞的打油茶做法是,把事先煮熟晒干的糯米(又称阴米)下油锅爆炒好倒进茶碗里,再向碗里放一些熟芝麻、油炸花生米、葱等配料,然后将茶叶、油放入锅内爆炒并不停地用锅铲轻轻敲打,最后加水煮沸,虑出茶渣,把热茶汤冲入茶碗内即成打油茶。侗族有首民谣说:早上喝碗油茶汤,不用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个喝油茶汤,鸡鸭鱼肉也不香”。可见他门对打油茶的酷爱程度。

20.盐巴茶

盐巴茶是怒江州一带怒族一种较为普遍的饮茶方法。先将小罐放在火炭上烤,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块饼茶放人罐烤香,再将事先煨涨的开水加入罐中,至沸腾翻滚3~5分钟后,去掉浮沫,将盐巴块放在瓦罐中潮几下,并持罐摇动,使茶水环转三五圈,再将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适量开水稀释。

这种茶汁呈橙黄色,这样边煨边饮,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为止。剩下的茶叶渣用来喂马、牛以增进牲口食欲。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现在,怒族人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厦门日报闽茶力量2周年20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