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

张文侯已经七十多岁,白族,祖籍剑川县,出生在大理古城。凤庆人称他张老。中华茶人联谊会首届理事。现为云南省茶业协会名誉理事,云南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他说:“两岁时,母亲在城里开盖碗茶小茶馆,卖茶水抚育我长大,我是茶的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徐老师教唱聂耳作的《采茶歌》。我爱《采茶歌》,它赞美茶山年年青的朴实品格;给人们毛尖、雨前和眉珍奉献之德;人人都说茶味好,吃茶的人儿笑盈盈的美好奉献。现在我还唱,但是现在唱《采茶歌》的时候,《采茶歌》控诉的苛捐杂税,重利盘剥的旧社会已经砸碎,新社会的富民利民政策,让茶农走上了富裕道路,给茶山带来了勃勃生机。”

他读完高小、十三岁跟随父母从大理到凤庆茶山上打工挖茶地、采茶谋生。1950年进凤庆茶厂当勤杂工,两年后被调到车间当制茶工人,由于他虚心向老师傅及技术人员学习,逐步懂得了茶叶精制工艺。当时的凤庆茶厂设备陈旧,许多工序靠笨重的手工劳动,张文侯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在其它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改进茶叶加工的手筛工具,一人操作三把筛子,提高工效三倍,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被评为厂一级劳动模范。

1954年,凤庆茶厂开始机械制茶、单机操作。他改良滚筒单机操作,使之向半自动化迈进了一大步。1957年,他提出将28台滇红精制茶机器通过输送带联接成连续化生产线,奠定了滇红精制筛分连续化生产工艺基础。1959年为解决精制茶厂工人匀堆劳动强度大的问题,他依据人工层叠式匀堆原理,设计了每次匀堆五百担的匀堆机,可连续匀堆的匀堆装箱自动流水线,结束了滇红精制人工匀堆的历史,为全省制茶厂普遍采用。由于他在技术革新中成绩显著,1955年,共青团云南省委授予“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奖章。1959年授予“青年突击手”称号。1960年省商业系统授予“技术革新能手”称号。

1960年,凤庆茶厂根据出口公司需要轧制碎茶,收购近三万担粗茶原料,缺乏轧碎机器,他同机务工人周志华一道三天三夜不睡觉,研制出旋切机,解决了百余人用木锤敲碎的强度劳动。1972年他研制成功凤翼型转子机,解决了扩大初制红碎茶的关键设备。在全县初制所推广后,红碎茶生产打破了五千至六千担十年徘徊,一跃为年产三万担,扩大了红碎茶出口创汇。1978年张文侯动员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红碎茶攻关小组”同大家一起拟出工艺操作规程,在初制所工人的配合下,制出了四十担优质高档红碎茶。出口售价超过国际红碎茶高档价百分之八。“红碎一号”、“红碎二号”曾两次在全国评比鉴定会上名列第一,并荣获省优质产品奖,同时凤翼型转子机也在全省推广使用。

自七○年以来,他先后为云县、龙陵、沧源、耿马茶厂进行规划设计。帮助江城、勐撒、勐底等国营农场茶厂进行筛分车间技术改造。1975年他受国家派遣,任援马里共和国茶叶技术合作中国专家组组长,圆满完成技术合作任务。1979年他参加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红茶考察组,赴斯里兰卡考察,他自己动手起草考察题纲,回国后写了考察报告。两次出国更使他开阔了眼界,他经常留心世界产茶国的现状,茶叶加工的新技术,国际市场新动向等。他认识到要提升茶叶产业,科研、教育必须先行。1978年刚从马里回来就带领干部技术人员上凤庆茶厂副业基地,规划建立茶叶试验站。组织职工修公路,推山头造平地30多亩,安排品种园,扦插苗圃等试验园地。建立70多亩速成高产茶园。开展改造低产茶园,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治及红碎茶新工艺新机具研究等科学实验活动。进行群体茶树系统选种,选出清水3号系列、凤庆九号系列20多个良种。引进国内外30多个良种。为凤庆茶厂创制名优产品“早春绿”,“太华茶”提供优质高香鲜叶原(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料。为全县低产茶园改造,高优茶园建设,无性繁殖技术作示范推广。

他利用凤庆茶厂扩建拆除的旧厂房材料,在茶试站建设了1000多平米的校舍,于1982年报县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办起了凤庆县高级茶叶职业中学,为省内输送了一大批茶叶技术人才。

他地位变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不变,他一直为发展茶叶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他常说:一个人任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离开他人的协助一事无成。他经常深入车间和工人一起劳动,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勤奋学习,勤于钻研,在茶树栽培,管理、茶叶的初制、精制以及加工机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十年他结合实践认真阅读有关茶叶科技方面的著作,先后通读了《茶叶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工艺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等专著。逐步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1980年,他被选为副县长,分管茶叶工作并继续兼任凤庆茶厂厂长。为推动茶叶加快发展,他花了很大精力,下苦功总结30多年来全县发展茶叶生产的经验,深入研究本县的自然优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的设想措施,写出了一万多字有理论依据,分析透彻,说服力强的材料,联系国内外的生产动态,就如何发挥凤庆自然优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先后两次在全县干部会上,从理论到实践作了详细的阐述。使茶区干部、茶农受到很大启发。1983年他被调到地区外贸局任局长兼茶办主任,为搞活流通组建滇红集团公司,引进世行贷款,加速低产茶园改造,高优生产茶园建设。全区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48.6万亩,1993年达到60多万亩。茶叶产量由21万多担增加到30多万担。1988年他担任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组织的大渡岗茶场CTC茶机技术引进顾问,赴英国,土耳其实地考察,使引进工作获得成功,开创了我省CTC红碎茶出口新局面。1990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证书。

1994退休,但是他支持地区茶科所向省科委申报立项的“蒸酶生产线”的研究项目尚未完成。退休后他主动到云海茶厂任厂长职务。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蒸酶生产线的科研任务。1996年上半年获得验收。该项目获省政府星火三等奖,地区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振动杀青机是该项目重要突破之一。该机在全省蒸青茶厂普遍推广应用。

1998年他到昆明市就医,治好白内障眼疾回凤庆,租了一亩茶地进行系统选种,经过六年的辛勤劳动,选出东山1号、2号、5号高香型。在云南大叶种实生成年茶树上嫁接铁观音,梅占、黄获得成功。2005年12月,云南龙润茶叶有限公司聘请他任高级顾问。

他老骥伏枥,还希望同茶界同仁一道,去探索普洱茶的新技术。

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的茶的儿子———张文侯

Cy260.com精选阅读

诸葛武侯与普洱茶


清朝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古迹)中有这样的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角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该志还提到,大茶山中有孔明山,是诸葛亮的寄箭处(孔明山在勐腊县明乡西50公里处)。

书中写道:三国诸葛亮路过勐海南糯山,士兵因水土不服而生眼病,孔明以手杖插于石头寨的山上,遂变为茶树,长出叶子,士兵摘叶煮水,饮之病愈,以后南糯山就叫孔明山。又说普洱县之东南有无影树山,山上有祭风台,山上的大茶树是武侯遗种,夷民祀之。另有传说云南六大茶山之一的攸乐叫孔明山,当地居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为纪念孔明诞辰,都举行放孔明灯的活动,称为“茶祖会”。

关于孔明的传说还有许多,孔明本人并未到普洱,但这些传说多少反映了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背景。孔明成为先进文化的象征,圣贤,中华各兄弟民族都崇敬孔明,依托孔明的道德威望进行文化交融。

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中就普介绍银生城界诸山“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饮茶习俗,至今1200多年了,这古老的习俗依旧可见。

做茶就是做良心事业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贵卿谈品牌建设

走进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阵阵茶香扑鼻而来,品着清茶,我们听总经理王贵卿徐徐道出他们的“海堤”牌茶叶如何创建国际品牌的成功秘籍。

“海堤”茶叶香飘海外

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茶”)成立于1954年,销售茶叶150余种,销售网络遍及中国香港、日本、东南亚、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喜欢喝“厦茶”生产的“海堤”茶,众多国外茶客对“海堤”茶亦是念念不忘。

曾荣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称号的总经理王贵卿,堪称中国茶叶界的领军人物,他虽不是生于茶乡,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事茶者——从大刀阔斧拉开“厦茶”改制发展的序幕,到运筹帷幄摸索企业管理发展的路径,他带领着“厦茶”团队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30年。

“从部队转业到厦门,我一直‘浸泡’在浓郁的茶文化氛围中,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几乎不可一日无茶。因为爱茶所以特别重视茶叶质量。”王总认为,茶叶的质量应该排在第一位。

确保食品安全,有赖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厦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十分良好的口碑、市场认同率和很高的客户忠诚度,这都得益于其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把关。早在几年前“厦茶”就已经完善了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每一款产品都出自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之下,从茶叶基地到生产过程,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体系和达标标准。“在我们每一个‘厦茶’人的理念里,做茶其实是在做一份良心事业,因为事业是崇高的,所以大家打拼起来特别有动力。我认为,茶叶是有灵性的,不管是产于安溪的铁观音,还是产于武夷山的岩茶,都有其独特的韵味,真正懂茶的人追求的是茶叶高保真的茶韵。打造高端的乌龙茶品牌,要避免浮躁和急功近利,哪怕企业发展步伐慢一些,也要保证茶的文化底蕴和产品质量。”身为闽南茶协联盟主席、厦门市要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不仅要质量安全,还须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把顾客当作上帝来对待,为每一位顾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厦茶’产品能够远销海内外,并拥有众多的忠实消费者,既有品质的保障,又有价格亲民等优势,‘厦茶’对终端茶叶店服务的严格要求,也使‘海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分量不断提升。”

紫砂壶收藏开启茶具收藏事业


喜欢茶,和茶结缘在我是一点儿也不高雅的。喜欢上茶是因为戒烟,茶不像烟那么烈,茶在你想它的时候,是你很好的伴侣,但是,你不想它的时候,它绝不会硬生生地出来骚扰你。喜欢上茶之后,慢慢地喜欢上茶具,收藏茶具——这才发现茶具竟然有那么深那么广的艺术性。对茶具的钟情和收藏,让我对茶的喜欢变得艺术起来,我的爱茶也变得高雅了,无意间收获了一项充满情韵的爱好(至于后来因为茶慢慢地喜欢上禅让我更得益匪浅则是后话了)。

我的茶具收藏是从紫砂壶开始的,迄今为止我最珍爱的茶具藏品也是紫砂壶,至于近两年紫砂壶被爆炒,价格飞升,则完全是意外“所得”。我收藏茶壶有一点经验。一是买同龄人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大多你能看懂(它表现的是和你有时代和年龄关联的情感、思想),且不那么贵;二是买“实用”的作品,你愿意在家里摆着,且反复用着不会生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别老想升值,首先想你愿意不愿意它美化你的生活、充实你的生活;三是买充分显示技巧和耐心的作品,如果它是制壶人耐心做、做出自己看家本领的作品,显示画家最高技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另外,一有机会,我就请教专家。刘秋萍、张大成、程勇等茶界大佬和收藏界前辈、古董鉴赏界专家,我都经常拜访和求教,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收藏品性。我买一把壶有几个标准:一是用料要货真价实,非上等紫砂矿料不入眼;二是实用,透气性不佳,气密度不好,出汤乏力,不能泡茶的不入眼;三是手感要好,壶是用来手握的,和壶要手谈甚欢才有亲近的缘分,端起来舒服,握住的时候柔和亲手,总之手要感觉舒服才行,眼睛喜欢手不喜欢的坚决不要;四是形式要简单,那种花里胡哨的所谓创新,奇离古怪的“形式”之作,我是不要的。玩概念玩形式容易,把素款做好,用经典款式,把别人做了上百年的经典款式做好,放在大师们的壶面前都不露怯,那才叫本事。

慢慢的,7、8年下来,竟然收集了百十把壼,回头看,都还符合我的收藏品性,没有买下让自己后悔的。有的时候朋友看中了,想要交流,或者听说某友特别善茶,拿一把送他,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他答应不转赠别人,一定自己用,要是不喜欢,千万还还给我,才肯脱手。

我的收藏中,最让我倾心的不是那些大师们的作品,而是宜兴邵云雄先生作品,老邵跟我同龄,出生宜兴陶艺世家,自幼受陶文化影响,深谙传统紫砂工艺精髓,上世纪80、90年代又多次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受到西方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和雕塑设计20年,我说他的作品是大美而不失细腻,古拙而不失前卫,技术创新与艺术玄想结合。老邵善于饮酒,我们在一个朋友为他主办的作品展上认识之后,就成了酒友,老邵酒品好,我们一起去四川自驾,在海螺沟康巴藏族老乡家里饮酒,他的酒品把藏族老乡给征服了,夜阑更深,酒阑人欲散的时候,藏族大哥突然决定深夜宰羊款待我们通宵饮酒,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开车过来的,还真有点儿害怕,每每是第一天晚上饮酒八成醉,第二天还开车在山道上盘旋。老邵酒后性格特别温和,有一次,他把醉后的我送回家,我太太当面痛斥他,把他赶出家门,他不仅不生气,一路道歉离去,第二天一早还又电话来道歉,仿佛我醉了,是他的过错。

邵云雄不满足于只是继承,也不满足于传统。他内心有一种雄心,希望紫砂艺术能和现代家居装潢结合,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现代“环境”的一部分。近年,他专攻紫砂挂盘,制作出了直径1.2米的“天下第一”大紫砂挂盘,他要用“大美”之风来超越历史,超越紫砂艺术崇尚小、巧、精的传统;通过挂盘创作,紫砂不再仅仅是高人雅士的文玩,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全可以承载的“家居饰品”。

同时,他让紫砂成为承载诗、书、画的媒介,在挂盘上表现当代名家字、画、诗的神韵,挂盘在他的手下,不仅仅是陶艺,不仅仅是散发给紫砂精神的艺术品,同时还是诗书画结合的综合艺术。通过这种努力,邵云雄让紫砂走出了传统文人气的小天地,进入构造大件、表现宏观的艺术境界。他是一个实验艺术家,他让紫砂和漆器艺术结合,他试验古陶瓷釉面开片的技术,把它用在紫砂工艺上,他迷恋于紫砂堆贴工艺,让它和现代艺术嫁接,重放异彩。

邵云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壶,我有许多壶,但我用的最多的是他制作的一把圆珠壶,圆珠壶是传统款式,属于实用壶,需要体现实用精神,也的确,这把壶的上手性是非常完美的,手握上去有一种肌肤般的柔润和体温感。要说,传统款式,不能容纳创作者的激情,那是完全不对的,这把壶是在严格的传统款式限制和实用限制的基础上,把激情压抑到极致,然后又释放到极致的作品,可以说它容纳的是一种更加极致的艺术创作激情,它的形构是把流畅性等艺术要求做到极致,同时也把气密性等实用性做到极致,他的精湛技艺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而在两尾小鱼的雕刻上则显示着这个各个胖人的文人情韵。

我还不知道老邵的艺术之路会怎么走,我也对他近年来作品的不断升值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和一个人的关联,最近一次老邵来上海,他说,他不喝酒了,因为喝酒影响他创作,酒后他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创作,酒和艺术怎么结合呢?为伟大艺术献身,在老邵那里大概就是戒酒吧,我说,为紫砂艺术需要光扬,饮酒的文化也需要光扬啊。

张文清:在紫砂壶收藏中传承草原文化


近融入蒙古元素的的神秘旅途,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我们的草原文化带入紫砂壶的文化内涵里。

因为张文清的父母十分喜欢茶艺,从小耳濡目染,紫砂的神秘早就深深地藏在张文清的心里。“茶叶是极具魅力的东西,紫砂也是一样,只要接触就会深深爱上。记得小时候,在人们生活最困难的时期,家家户户几乎都在因为粮食而发愁,但我父亲的脸上却并没显现出多少愁容,因为他的手中总是捧着一把紫砂壶,好像有了什么烦恼,和紫砂壶倾诉一番,一切就烟消云散了。这种神奇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一直都对紫砂壶感到好奇和向往,加上父母潜移默化的传授与灌输,似乎很早就植下了这种根。”张文清说。

从二十岁开始,张文清就有个谁也不知道的计划,那就是亲自去一趟紫砂壶的出产地——江苏宜兴,寻找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到了2001年的某一天,这种念头强烈地充斥着张文清去赴诸行动。于是在家里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张文清打着背包,独自一人来到了这座出产紫砂壶的圣地。“到了宜兴,紫砂壶便随处可见了,大大小小的商铺里都能看到成品壶,好像掉入了紫砂壶的世界。我首先来到宜兴市的紫砂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陈列着各位紫砂壶制作大师的杰出作品。在我不断欣赏紫砂壶的同时,好像紫砂壶也在走近我一般。”张文清介绍。

随着张文清对紫砂壶的喜欢,也认识了很多制造紫砂壶的大师,有一年,一位南方紫砂壶艺术家来到北方草原,他被这里的别样风情融化了。“通过我向他介绍我们的草原文化,以及他自己的所观所想,可能是有了制作紫砂壶的灵感,在我这里做客回去后,好几个月都没有联系我,突然有一天给我发来三张照片,是他刚刚做好的三把紫砂壶。我一看,这三把壶说的不就是内蒙古草原上生长的胡杨树嘛。再一细问还真是这样,他告诉我,来到内蒙古的感触很大,根据胡杨树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也千年不朽的精神,分别制作了三把紫砂壶。听到这里,我当时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文化’,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继承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这么多年,我其实是在追逐一种文化,传播和继承一种文化。我可以通过自己,将紫砂的文化带到草原,也可以将草原的文化传到紫砂壶制作大师的手中。于是我更加找准了我的目标。”张文清说。

马德记把做茶当成事业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一个有思想和追求的茶人,他只做生态茶,他创建的茶苗圃填补了信阳苗圃繁育的空白,他就是信阳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马德记。

管护生物杀虫维系生态平衡

在采访中,马德记说得最多的是“生态”两个字。他说:“我们合作社出去的茶只有生态茶没有其他茶,有好的茶资源才能做出好的茶叶,所以一切要从源头抓起。”

马德记说:“我们的茶园,从来没有喷洒一滴农药,从一开始,我就采用灯光诱虫和紫色板黏虫,效果非常好。我们茶园装的都是太阳能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诱虫。”

马德记认为,种茶不能盲目,要讲究科学种植,种多大面积,留多大间距,这都有讲究。他还为茶园建了防护林,以维系生态平衡。

创新培育原种茶研制“信阳红”

为创造优质的茶资源,茶园新插茶树苗,都是由马德记自己的苗圃中培育出来的。马德记茶园有最古老的原种茶69亩,据马德记介绍,原种茶的特点是口味好,产量低。通过潜心研究,现在他已经培育原种茶300余亩。

马德记告诉记者,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他的茶园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生产红茶。不久,“信阳红”研制成功,立刻在北京、郑州刮起了“信阳红风暴”,书记的点题,给信阳茶企和茶农指明了一条增收创富的道路。茶农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马德记愧疚地说:“卢书记是在我茶园提出‘信阳红’金点子的,而我却不是信阳第一家生产‘信阳红’的。书记提出的点子,我不敢盲目去做,怕把好事做砸,一直在思考,通过去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后,我觉得卢书记才称得上真正的茶专家,只有对茶深有研究,才能点出这样的题。我聘请了一个有四十多年红茶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和两个博士生在我场里指导了一个月,那时我也跟着学习,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上乘的‘信阳红’。”

严把质量做好茶

在谈到茶品质方面,充满睿智的马德记自信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像我们前期试验做的质量还不稳定的红茶,我都封存在仓库里,以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纪念品,但决不能流入市场。去年9月15日在“信阳红”茶品质鉴定会上,平桥区茶办在我仓库里任意抽了两份红茶样品,通过评比得了两个金奖。”

为保证生产出来的是原生态茶,马德记的生态茶叶专业合作社不只收社员的,并且都有备案,采用质量追溯制。加入马德记领办的合作社的茶农收入比原来高出四五倍。

由于马德记的生态茶叶合作社生产出了高品质红茶,得到了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大力支持,帮助该合作社在平桥区征了120亩地,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线。

在采访结束时,马德记说:“我一直把做茶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生意来做。作为茶人要有责任感,要抓好茶叶生产的源头,严把质量关。”

侯军:真茶人不会参与茶界炒作之风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连接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重要桥梁,在中国文化当中,‘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的雅事,而‘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的开门七件事,茶是俗文化与雅文化唯一的交集,一片小小的茶叶身上有非常多的文化因子。

茶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古有‘品茶悟道’一说,茶文化和‘儒释道’是相通的。‘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这些核心文化恰恰都与茶文化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中庸,儒家讲求中庸,而‘和’是茶的理念当中最常见的概念。道家与茶文化的相通在于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而品茶也讲究恬淡为上,保留原汁原味。茶与禅的关系则更加紧密,‘禅茶一味’,二者都重在品味当下,讲求顿悟。所以说我们在喝茶的时候是在喝中国文化。

中国诗人大多喜欢茶,茶是他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自古诗家多茶客’,苏东坡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自己还有好茶寄给朋友,陆游是中国诗人写茶诗的冠军,在古代文化里,诗书画都可以茶为载体,都与茶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为表里。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茶叶早在神农尝百草的时候就已经见诸文献记载了,当时是做药用,之后在丰富的茶俗、茶礼、茶风中不断地发展,直到唐朝时发展为‘茶道’,陆羽在唐朝就开始写茶经,对茶叶的历史,还有茶的很多功能做了阐释。

日本茶道把泡茶、品茶、赏茶的过程同宗教都紧密结合起来,虽有千利休等三大流派,而把茶和禅结合起来的核心不变。中国的茶文化之丰富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有潮州茶、普洱茶、山道茶、酥油茶,每一种茶文化都是一种流派。

如何看待茶界炒作之风

喝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心气平和,缓解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可惜当今茶界,在茶身上附着了太多的外在之物,用附加值去标定这些珍品茶叶的高贵身份,已脱离了商品的真实价值。真茶客不会参与这些炒作,真的茶客只会‘喝茶去’。核心就是要有茶的境界和茶的精神,让我们成为平和的人,让我们面对世事纷纭,能够保持淡定。

侯军先生既是资深报人,散文作家,文化学者,艺术评论家又是一位茶界老前辈。已出版《品茶论道》等各类专著近20部。此文为2012年深圳卫视录制播出的“侯军:漫谈中国茶文化”节目部分内容,在此与大家分享!

康伟:大益,是整个家族的事业和荣誉


康伟,大益杭州渠道服务商。作为一位“茶二代”,很早便与父母、亲人一起从事普洱茶事业。2011年正式以独立身份加入大益渠道服务商行列,目前立足杭州深耕细作,为茶事业的梦想而虔诚奋斗。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开车洽谈业务遭遇了一次山路塌方。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作为大益渠道服务商的荣誉感以及自我成长。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品牌影响力更大了,渠道拓展更为广泛。

在事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立足杭州,深耕细作,加大专营店网络覆盖,让大益品牌在杭州本地的知名度更高。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照顾好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做一些益人益己的好事。

益友网:作为一位八零后,您应该算是大益渠道服务商体系内非常年轻的人物了,当时是怎么样加入到大益这个团队中来的呢?

康伟:2008年是大益的渠道建设年,当时大益开展的专营店模式在全国铺开,经过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在全国有了上千家专营店。我妈妈吕小勤是大益的资深服务商,我当时在她的春光店里负责专营店的开发工作,很荣幸在这个时期就一起参与了大益专营店的建设。一直到2011年,春光的的渠道建设基本成型,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历练及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向公司提出了能够单独去开发市场的要求。当时大益的渠道正在全国火热建设当中,公司回复我仅有华东的杭州属于待开发区域,如果要单独做可以考虑这个地方。当时也没有来得及仔细考虑杭州这个地方的开发难度,一听有机会我就马上答应了,就这样正式进入了大益团队。

益友网: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康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的大益专营店业务拓展期,有一次从韶关谈完业务赶往广西贺州,结果在路途中遇到山路塌方,情形十分惊险。当时车上干粮、水什么都没有准备,经过2个小时的抢修,3个小时车程,最后到达贺州客户处已经是晚上11点了,大家一边宵夜一边洽谈业务。现在回想起当时创业的那种拼劲,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益友网:感觉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康伟:这些年一路随着大益的发展步伐走过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大益品牌带给我们渠道商的荣誉感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个人成长。

益友网:从进入大益以来,到现在,大益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在你看来,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康伟:大益一直是行业的翘楚,它的每一个营销方式及品牌的文化传播都被其他众多品牌竞相借鉴,我感觉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品牌影响力更大了,渠道也更广了。

益友网:作为一位“茶二代”,你感觉自己现在做茶和父母那一辈做茶有哪些显著的区别吗?

康伟:随着普洱茶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做茶人跟老一代做茶人在方式上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我感觉,我妈妈他们那一代茶人更多是走出去与客户沟通,建立比较私人化的关系,有很多时候是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做生意。到我们这一代,除了这种方式,也会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让彼此除了私人情感外,有更专业化更商业化的联系,这样可以吸纳更广泛的客户群。

益友网:在事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康伟:对我来讲,杭州这个市场还是自己事业的重点。作为一个传统的绿茶生产和品饮区,杭州市场的开发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未来几年里我的目标是立足本地,深耕细作,加大专营店网络覆盖,让大益品牌在杭州的知名度更高。我们家里有很多人都是做茶的,大益茶这个事业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梦想,也是整个家族的事业和荣誉,在未来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益友网: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康伟:照顾好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从事一些文化、公益事业,益人益己,让生活更充实、快乐!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张文侯:毕生要为茶叶事业奋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