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吴成意边泡茶边讲述他的茶人生。

做过教师、推销员,而在做保安时与茶结缘便走上了茶业这条路。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总经理吴成意说,“我们做市场就是通过‘扫楼’慢慢积累起了一大批客户群,也算在茶叶销售模式的创新,建起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

做保安“偷师学艺”

打开记忆的匣子,在吴成意的记忆中,最令他难忘的还是当保安的那6个月,而就是那6个月的淬炼,才让他走上茶叶这条路。

吴成意说,年轻时自己有些任性,做了很多职业。后来,他的妻子怀孕了,就想找个稳定的职业好好的做下去。通过熟人介绍,2009年,在太升茶叶市场做起了一名保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保安期间,天天泡在茶城,吴成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茶叶,从不会喝茶到嗜茶。只要有时间,就会到茶叶店中去与茶老板学习茶叶方面的知识。

“算是偷师学艺吧,每天都到茶叶店去逛,看他们是怎样做生意的。”吴成意说,有的老板看到年轻人爱学习,会悉心的指教;有的老板却有些看不起他是个保安,好多次都被别人撵出去。他说,“因为极大的兴趣,面对别人的白眼,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获知。为了解决客户中不少是年纪大不方便出门的情况,只要在两城区,他就把茶叶送到客户的家里,生意也是越做越好。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贵阳市“三创一办”工作的开展,吴成意的茶摊车不能再到黔灵山公园卖茶。后来,他将自己的情况向头桥柳湾社区反映,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在柳湾巷给他找了一个固定的摊位经营茶。

在做茶摊生意中,他与贵定的茶农熟络了。2012年,怀着做大做强志向的他,在贵定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100余亩基地,在基地的建设中他了解到,由于没有渠道,当地茶农的茶很多出现滞销。吴成意说,“了解到这一情况,我觉得还是市场关键,只有打通了渠道,茶是不缺的。”

走不一样的路“扫楼”销茶

用最笨的办法卖茶。

“要挨家挨户的推销茶,就要把茶学好,其实推销茶就是传播茶文化。”吴成意说,而最笨的方法也是见效最快方法,他开始了以“扫楼”的方式卖茶。不买就送几包样品让你体验,感觉好了再买。有时刚开口别人就一下把门关了,一次次的闭门羹,始终没让他气馁,漫漫“长征”就这样坚持到现在,由于秉承“薄利多销,诚信卖茶”的理念,他的“扫楼”行动为他积累了一大批忠实的客户群。

吴成意说,“开门七件事中就有一件是茶,茶叶并不都是高大上的,也是生活必需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卖茶,省去了开店的费用,就减少了成本。质高价廉当然会得到客户的喜欢。”

2014年,吴成意成立了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打造了13个人的“扫楼”队伍,仅去年,这支“扫楼”队伍就为该公司销售了8吨茶叶。同时,这些人也成为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将茶文化传播到家家户户。为了让更多90后、00后了解茶,将中国的茶文化传承好,该公司还为18岁以下的人提供免费学习茶艺的培训工作,还组织专业茶艺师到小学、中学等地进行展演。

2015年,不但销售茶还传播茶文化的贵州茶上品茶叶销售公司,被选中协办孔学堂新年文化庙会茶文化展演,得到市民的欢迎和称赞。

吴成意说,今年,将在贵阳开6-10家体验店,也是传播茶文化的基地。目前,已在左藏三库设立了一家体验店。下一步,希望能与更多的茶企、茶农接轨,将让公司的茶产品更丰富、更多元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cy260.COm小编推荐

90后茶叶电商“王思仪”一年卖近亿元茶叶


安溪县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

原题:一年卖近亿元茶叶,晋级电商精英,昔日“败家子”成功逆袭这个90后惊动了马云!

讯: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王思仪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2008年,安溪茶乡,17岁的王思仪因为不爱读书,耽于网游,一度成为家人眼中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直到偶然间,他听到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未来的电子商务商机无限,未来的电子商务一定属于80后、90后。”这句话成为王思仪成功的起点。那时,在安溪茶乡遥望巨星的王思仪也没有想到,偶像马云有一天会走到他面前,说他的茶叶卖得很棒。

2009年250万、2010年1000万、2011年3000万、2012年5000万、2013年有望问鼎9000万。在网上,王思仪创办的铁观音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茶园到茶杯的销售渠道扁平化策略、滚雪球式的客户转化率提升……王思仪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靠网游卖茶叶

王思仪从小不爱读书,初中二年级是他的最高学历。上课爱打瞌睡、课后爱打游戏,于是耳边常传来父亲的责骂:“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不会做点正经事”。父亲王大伟经营茶叶生意多年,他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姐姐王思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建议弟弟把家里的铁观音销给网友们。于是,王思仪在玩游戏的同时,试着向玩家推销铁观音,但别人经常不理他。好不容易有人买了一斤,他高兴得不得了,可钱却没收回来。

2009年2月,王思仪在淘宝开了家小店卖茶叶,第一笔单子,买家没有付款他就发了货,结果钱又没收回来。“网络世界怎么这么不可信!”每当气馁时,王思仪都会看看马云的演讲,鼓励自己重新再来。“就像暂时没有电的电瓶车,充电后又可以重新出发。”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王思仪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因为之前经常玩游戏,所以在控制网店流量等方面,他做得很好。

“8000块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和姐姐们都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后来这个客户很满意,王思仪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爸爸,有一个订单,是8000块钱。”“有订单就发货。”王思仪说爸爸不是个善于表扬的人,但是他感觉得到爸爸的开心。“我们觉得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孩子在创业过程中却真接到了单子,我们要好好支持。”父亲和叔叔的谈话是对王思仪莫大的鼓舞,因为他知道,在父亲眼中他已经不再是“败家子”了。

从茶园到茶杯

2009年5月,中闽弘泰入驻淘宝商城。王思仪认为“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策略是茶叶网店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父亲一直倡导传统制作铁观音,在品质方面我们有天然的优势。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后来突出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理念。为了突出优势,我们在网店的店铺店招上做足了文章。对茶园到茶杯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茶园到茶杯中间只需物流公司就可以实现交易,传统销售还需经过采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等关卡。”王思仪分析,“以前茶叶从出厂商到消费者经过层层关卡,价格自然也会层层叠加,网店则简化了中间环节,从出厂商直接到达消费终端,减少了利润分成环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将近8%。”

西游团的魔力

王思仪的网商团队是个颇具创意的西游销售团队,起初由他和家人自发组成、壮大。

“网商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就是我们这群80后、90后的堂姐弟,我们像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那样团结协作。大家都说王思茵(姐姐)就像唐僧那样心无杂念、意志坚强,总想直取茶叶第一电商的真经,现在她更像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王思仪(弟弟)也就是我,像孙悟空,网络技术熟练,现在担任运营总监兼职策划;王思东(堂弟)像猪八戒,常提出一些让人调侃的主意来,但是有些办法也很可行,现在是我们产品研发部主管;王思婷(妹妹)像沙僧般任劳任怨,现在正努力当好客服总管。”

“我觉得堂弟的‘馊主意’有时很管用。有一次团体讨论的时候,他随口说:‘为什么不把青花瓷和茶叶放在一起,都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啊!’这个提议给团队很大的灵感,我们在茶叶的包装上运用了白色蓝色的青花瓷花纹,并在产品介绍方面,对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描述。结果这款古香古色的茶叶销量达到80万件!”王思仪认为产品创意研发是西游团队特别看重的。

抓住客户的心

如何提升网店转化率,里面也有大文章。“一开始我们网店的转化率是30%,也就是100个浏览的人,有30个人向我们购买了产品,现在转化率已经提升到60%~70%”。

王思仪认为,转化率跟卖的东西有关,茶叶是易消耗品,重复购买的几率很大,而如何从众多茶叶电商中抢夺客户,细节的客服服务很关键。“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有很多客户经常会收到西游团队的生日祝福和贴心小礼品,感到莫名惊喜。比如24岁以下的客户收到的礼品可能是限量版淘公仔,30岁以上的客户会收到某明星的唱片,家里刚好打破茶杯的朋友会收到一个贴心茶杯。

成功秘诀:小细节做大文章

曾经,马云在王思仪心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他没想到,2011年,在杭州的一个网货展览会上,马云会来;更没想到。马云径直走到他的茶叶摊位,告诉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网店销量大幅度增长的王思仪,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受到国家社科院、农业部等权威部门的关注和访问,还当选了中国电商协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十佳网商”。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王思仪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张贝贝:从一名大学生到拥有两家茶叶店的老板


选茗、置具、烹煮……在一环扣一环的操作之后,茶叶变成了芬芳四溢的茶水,细细品一口,有苦涩也有甘甜,在26岁的店老板张贝贝看来,这就是人生的味道。

从一名大学生到拥有两家茶叶店的老板,张贝贝仅仅用了3年时间,这一切变化都要从大三的那次实习说起。

对于学习网球专业的张贝贝而言,找一个对口实习的单位实在是难。2010年暑假,在多方寻找无果后,张贝贝决定到男朋友的老家福建省武夷山市学习茶艺。“当时我已经读大三,也该为以后想想了,走网球这条路心里实在没底,跟男朋友一起做茶叶生意或许是个不错的想法。”一周的茶艺培训让她对茶、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她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那时候,我让男友从家乡带来茶叶样品,两人开始跑业务,创业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去了。”万事开头难,张贝贝的创业路是难上加难。没有资金,他们租的房子当起了仓库;没有交通工具,他们用两条腿丈量着一家茶店与另一家茶店的距离。夏日的阳光炙烤着大地,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整个人仿佛脱了一层皮,同学见了她都打趣地问她是不是刚从非洲旅游回来?而她始终用质朴的话语和阳光般的笑容来回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贝贝一次又一次的耐心讲解和演示,让别人接受了她推销的茶叶,也认可了她这个人。一位客户听完她的推销后,订购了一批茶,临走时对她说:“小姑娘,你现在是做茶叶的,这是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商品,你的装束也要尽量正式一点,不能老是穿运动服呀!”一句话把张贝贝说得满脸通红,同时也让她感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张贝贝有了一些积蓄。2011年10月,他们位于文昌大道的武夷山茶场开张了。“茶叶主要从男友老家的茶场直接供货,品种有大红袍、小红袍、水仙、肉桂等武夷岩茶,茶店主要以批发为主。”2012年,张贝贝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喜结良缘。对于经商,张贝贝毫无经验可谈,丈夫成为她最大的依靠,遇到困难,两人相互商量,相互扶持,茶店办得有声有色。

看着茶店生意越来越好,张贝贝寻思着不能满足现状,她要南下学习茶的制作。“我们不光要物美价廉,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张贝贝再次南下福建,在当地茶农家里学习实践3个多月,从种茶到做茶再到生产加工茶叶,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她都认真学习。

在张贝贝夫妻的共同努力下,武夷山茶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她的产业已经由安阳走向了濮阳、新乡以及周边城镇,40平方米的小店面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生意的需要。“有时候客人到了店里,别说品茶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咱总不能把客人往外推吧!所以,去年年底,我瞅准时机,在豫北茶城租了200多平方米的店铺。”张贝贝说。

张贝贝说,之所以租这么大面积的店铺是想做到一步到位,以前吃过店铺面积小的亏,以后可不能吃二回亏了。走进张贝贝在豫北茶城的店铺,只见一楼陈列着各种茶具和各类茶叶,二楼则隔成了数间茶室。“我今年还向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申请了小额贷款,等贷款批下来后,我再进点、茶宠,丰富丰富店里的品种,等时机成熟了,我们还要创建自己的品牌,设计商标、包装,把茶叶销往更远的地方。”对于未来,张贝贝有着自己的规划。

记者感言:26岁是一个本该稚嫩的年龄,然而,26岁的张贝贝已经在自己创业的路上有了别样的感悟。在张贝贝看来,自己的创业路虽有挫折,但更多的是快乐,她的这份快乐来自于自己的锲而不舍,来自于自己的那份执着。

张贝贝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总会眷顾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成功往往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祝愿张贝贝的茶店越办越好,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高仿汝瓷名家作品一年升值三倍


喝茶的人多只知道紫砂茶具的好,但却鲜少了解汝窑茶具之妙,近一两年来这种茶具正在悄然兴起。淡淡的天青色、釉面有细密的纹片,温润淡雅,这就是汝窑瓷器。由于汝瓷中含有独特的矿物质———玛瑙粉,使其有净化水质、不串味的作用,正是汝瓷的这种特性,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自2008年面市以来,销售量逐年递增,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北宋汝瓷仅出土67件半

初见汝窑瓷器,也许你并不会被它的外形所吸引,其色呈香灰,并不亮眼,但细看之下,汝窑所成器皿,均胎质细洁,型制典雅,釉色多为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但其釉面有细密的纹片,与其它青瓷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被人赞誉为“似玉非玉胜似玉”。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窑为魁。然而北宋汝窑如昙花一现,仅烧制了20年,便消隐于战乱的尘烟中。时至今日,汝窑官瓷已成为传世品保存最少的古瓷,根据目前的统计,出土的北宋汝窑器仅存共计67件半,因而民间流传一句俗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用汝瓷品茶口感更顺滑

“今天我们所看见的汝窑,除了在博物馆中的残片,其余都是高仿品。”一家汝窑茶具制造商的负责人张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他还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汝窑茶具是后来工艺学家经过多年试验研究后,以新法制成的,还原了北宋汝瓷的胎色和质地。

胥先生是目前最知名的汝窑茶具品牌东道汝窑的经销商,他也透露,尽管是高仿品,但是“现在拥有这种烧制配方的大师真不多,只有六七人”。台湾目前较有名的汝窑高仿大师有吴远中、许德家、蔡晓芳。而东道汝窑中拥有汝窑烧制配方的也仅有一人,现居台湾。

如今,高仿汝窑瓷器逐渐发展成为茶具新宠,据介绍,汝瓷相比紫砂的优点是紫砂一般只用来泡一种茶,因为茶质会沉淀。而汝瓷则不同,同一个杯可用来喝酒、品茶,都不会串味。记者当场试验了一下,果然如此。据了解,汝瓷在烧制过程中以玛瑙为釉,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因而独具软化水质、净化物质的作用。因此,使用汝瓷无论是品酒、喝茶,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有的顺滑、甘甜的口感。

大师作品一年升值3倍

汝瓷茶具目前正越来越被消费者接受,据了解,东道汝窑自08年面世以来,销量正逐年递增,光是08到09年,公司销售额上涨了100%,而近两年也保持有逐年40%至50%的增幅。而在茶博会期间,销量更是达到了日均上百套之多。

记者也随即采访了正在挑选汝瓷的买家唐先生,他一次就选购了6套汝瓷,他说,“汝瓷外表内敛温润,而且可以泡茶、喝酒,口感特别润滑清甜,比一般的紫砂茶具要好,我自己用着好,就多买几套,送朋友、亲戚。”

在收藏方面,胥先生则认为大师作品有比较大的升值空间。据悉,东道汝窑2010年发售的一款名为“玄”茶具的限量版汝窑茶具,是由马未都设计,东道汝窑烧制的,共发行1199套,今年的价格已从去年的2万升至6万。而普通汝瓷近两年也有较大幅的升值,一个普通的汝瓷品茶杯,售价从2008年的150元,到2010年就涨到了300元,翻了一番。

藏经

观色泽、看器表、摸手感

目前市面上的汝窑瓷器虽说都是仿品,但是质量也良莠不齐,谈到如何收藏汝窑作品时,业内人士表示,外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辨:首先,色泽须青如天,面如玉;其次,汝窑作品未使用前,其外观是哑光的,只有慢慢使用后,才会出现开片和冰裂细纹等;第三,其质感须润如肤,堆如脂,汝窑胎呈灰白色,柔和莹润,手触有明显的酥油感觉。另外还可试用一下,“用劣质汝窑茶杯泡茶,品茶者喝茶后会觉得舌蕾上有明显的涩味;用好的汝窑茶杯会感到茶很滑,水质很清甜。”

莞好生活

秋拍未到,假画风波再起

近日,北京传世拍卖公司即将上拍的一幅张晓刚的作品《小女孩》被画家本人揭发为赝品。此举顿时引起轩然大波。该公司后及时表态坚决撤下该拍品。另据了解,这幅画在今年的春拍中,还曾以180万成交。在肯定拍行勇于承担赝品责任的同时,我们应该深思,若非艺术家主动出击打假,那么这幅赝品很可能继续“横行”无碍,这是否是监管鉴定缺位导致的后果呢?

74岁老汉徒步卖茶营生30年


“卖茶叶,卖茶叶,正宗道观东部山区秋茶!”日前,在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一位七旬老人肩上背着一个塑料袋,边走边沿着街上门面吆喝自己的茶叶。

老人叫谢建东,今年74岁,是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王家河村人,靠走村串户卖茶叶为生,一干就是30年。谢爹爹说,夏天他每天早晨五六点,冬天九十点,从家里走到山下,先是在风景区的街上叫卖一阵后,再花6元钱乘农巴车到新洲邾城,中午不回去,有时备上干粮,有时就到街上小吃店吃午饭。一天徒步下来的路程有30多公里。

谢爹爹说,他从1985年开始卖茶叶,那时每斤茶叶2元左右,每年要卖600多斤;最近2年茶叶价格都在每斤100元以上,每年要卖1000多斤。30年来,自己至少卖了两万斤茶叶。

谢爹爹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已经得了孙子,女儿的儿女也都大学毕业了。老谢家地理独特,住在山上,种田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为了营生,他选择了卖茶叶这个行当。上世纪80年代,儿子、女儿上学和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卖茶叶赚钱支撑。90年代,儿子结婚得子,两个女儿出嫁也都是靠老谢卖茶叶赚的钱。如今生活负担变轻,除了老两口的生活费和曾孙的零用钱,谢爹爹卖茶叶已显得可有可无。

老人的儿子谢永洲说,现在父亲年纪大了,家里条件好了,我们多次劝父亲好好在家养老,他就是不听。谢永洲说父亲不愿放弃的另一原因是,他卖了30年的茶叶,新洲有几千“粉丝”长年喝他卖的茶叶,他担心自己“退休”,“粉丝”们不适应。

谢爹爹卖的茶叶,都是他直接到茶农家买过来的,卖之前也不进行豪华包装,只是用薄膜袋装一下,所以每斤价格比别人便宜30至50元。“我长年喝老谢的茶,他的茶味道正宗又便宜”,新洲旧街道观村的彭先生说。彭先生告诉记者,他每年要买老谢的春茶、夏茶和秋茶各一斤,比包装茶的分量足,价格实惠。“像别人抽烟有瘾一样,我卖茶叶也有瘾了。”谢老表示,徒步卖茶,环保又健身。30多年,这已经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刘起城:从学制茶到电商翘楚 十年造就文化茶园


刘起城(右)与茶界泰斗张天福合影。

在大田,有一句俗话说,见面三分礼,另外七分几乎都落在茶礼节上了。从开了的水到加了茶叶的茶汤水,再到加了冰糖的茶水,这一级一级地往上,几乎都离不开茶礼。在刘起城看来,这就是茶文化,茶文化离不开一个礼字,礼是茶文化的核心。

从学制茶到电商翘楚

2004年,大田的茶叶经营刚刚起步,受安溪铁观音的影响,制茶仅仅停留在小打小闹的程度上。刘起城说,那只是当学徒的份儿,得看安溪师傅的脸色,得摸安溪茶叶的成色,得探铁观音的水色。但这种历练倒是成全了刘起城特有的性格,温和,谦恭,敛让。这是制茶的基本品性。

刘起城的家乡京埕村,清朝初期就开始制作茶叶,他的祖先刘显三制得一手好茶。一代一代都在传承着祖先制茶的技法。2008年,刘起城与陈在慧等茶农投资成立了大田县石牌岩韵,刘起城看到了茶叶文化的力量。特别是与茶界泰斗张天福交谈后,刘起城从“仙顶传茗”的字眼里读到了张天福大师的茶叶传承。张天福大师的“俭、清、和、静”对刘起城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张天福大师对乌龙茶制作的解读,“醇、香、韵、活、鲜”这些制作程度的把握,让刘起城领悟了茶文化的真在哪儿,善在哪儿,美在哪儿,韵在哪儿。

从传承技艺到传播文化

在岩城茶界,人们常说刘起城想文化的点子,做文化事情,爱文化人。他不会书法,但在他的文化茶城里,挂满省内文化名人的字画,还特地给当地书法家开设了工作室,给他们提供了创作的便利。刘起城深知,茶的制作与书法的创作有同工异曲之处,这就是技艺。书法的技艺在于勤奋,而制茶的技艺也是如此。

刘起城的家乡有几棵的老茶树,长势油汪,比年轻小伙子还要高。虽说茶树已经老化,但是在新春时节,依然吐着新芽。看到这,刘起城仿佛又看到了新的希望,看到了家乡传承至今的制茶老手艺。没有传承,就没有茶道。这种传承是自然的,是渗到茶叶骨子里的东西。这种传承,同样渗透到刘起城的茶叶营销中。他的茶叶展室,充满文化的味道,满室书与字画,就连那架古筝也在暗示着刘起城追求茶文化的苦心。多媒体展示室更是了得,全程展示了茶叶的制作技艺,令人耳目一新。

从2007年开始,刘起城所做的公益事业几乎都离不开茶文化。特困生的学习,吴吟的钢琴独奏会,世界客属大会,国际男篮四国挑战赛,浩沙杯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等等,把茶叶直接渗入到赛事的活动中,让客人直接品尝仙顶茗茶,让客人来做茶叶的评定师,一方面提升了仙顶茗茶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得益于整体的社会效应,让远方的客人能品尝到一流的茶叶品质,这是刘起城的最初梦想,也是他从事茶叶制作的最终归宿。

刘起城正准备建一座茶叶博物馆。他说,茶叶博物馆是茶叶文化的展示,同时又是茶叶文化的聚结点,他想让茶客们不仅能了解大田茶叶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让人们知道茶叶种植的不容易。茶叶博物馆虽说只是个意向,但在刘起城的经营日程里,它已经上马了,就连具体要摆设什么样的茶叶的传统制作工具,刘起城都做好了准备。

印度总理莫迪:从卖茶小贩到从政之路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印度]金舒克·纳格著陈义华霍舒缓译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9年,纳伦德拉·莫迪回到了阔别三十七载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古代的哈拉帕遗址,今为古吉拉特邦北部的一个小镇——译者注),参加其高中母校五十周年校庆。作为印度人民党秘书长,他急着赶回德里处理党内重要事务,但还是在母校停留了几小时。当纳伦德拉到达位于车站路的校园时,一点没有大人物的架子。他摸了自己老师的脚(印度人有一种叫作查兰斯帕史的摸脚礼,表达敬意——译者注),更令他过去的梵文老师普拉德博罕·帕特尔惊讶的是,莫迪亲切自然地问起其孩子的名字以及家庭情况。

1967年,十七岁的纳伦德拉毅然离开了瓦德那加尔镇。外界对此的普遍看法是多年前他的父母为了家庭圆满包办了他的婚姻。很早以前,纳伦德拉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而不是禁锢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日渐长大成人的莫迪自然不愿接受“童婚”。为逃避家庭的压力,他只能选择离开(纳伦德拉的妻子贾苏达本也曾经出现在一些新闻访谈里,但他本人从不主动谈及这段婚姻。贾苏达本曾为巴纳斯坎塔县一位乡村小学老师,现已退休)。距离莫迪家乡一百十二公里远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是他的首选。他投靠了在古吉拉特邦道路运输企业的一个巴士总站经营餐厅的叔叔,他的叔叔很乐意雇佣这个侄子。很快纳伦德拉成了出纳,负责账务、收银。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工作的安巴拉尔·库斯提是这个餐厅的常客,纳伦德拉这位年轻小伙子高效处理食堂前厅各项事务的能力给这个志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纳伦德拉在他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已经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国民志愿团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他格外惊喜。虽然和库斯提相交甚好,但纳伦德拉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在餐厅附近设立了一个茶摊。

沏茶对纳伦德拉来说不算难事,他的父亲达蒙德达斯在瓦德那加尔火车站一直经营茶摊。早晨有客车路过,年幼的纳伦德拉总是帮父亲忙完后,才跑去上学。达蒙德达斯共有六个孩子,主业是售卖食用油,茶摊的收入也算是为了补贴家用。纳伦德拉从小就不想步他父亲的后尘,他一直想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印度,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自己出身的社会阶层,这是最高准则。像纳伦德拉这种较低种姓油商的儿子,他所能做的就是子承父业。难怪在八岁这样的小小年纪,纳伦德拉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纱卡”少年团。每天放学后他就到“纱卡”,在这里他可以参加一些比在火车站卖茶和学校上课这样的沉闷生活更有趣的活动。纳伦德拉在学校的表现极其普通,对学习也没有太多热情,但他却热衷于戏剧表演和辩论这样的课外活动。1965年,他出演学校名为《周贾达斯·库曼》的戏剧,这个戏剧讲述了索拉斯查区逃犯的故事,以及他们在神主斯瓦米的感化影响下成为圣人的事迹。纳伦德拉原本是主角,后来因为其外形纤弱,他的角色改为领土被周贾达斯侵占的瓦叶森·马哈拉吉的一位贵族。第二年即1966年,纳伦德拉在根据中印战争历史改编的名为《哈亚丽·诺·哈特亚柔》的电影中扮演一名士兵,纳伦德拉在表演时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校期间,他对领导角色也颇感兴趣,主张实行课代表选举制。他的一位老师回忆说他是一个“坦率、无畏、有主见”的男孩,纳伦德拉不惧怕任何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份“主见”。除此以外,老一辈人记得在1965年的印巴冲突中,小莫迪认为巴基斯坦人罪有应得,而且对此发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还主动给从卡奇边境回来停留在瓦德那加尔车站的部队免费提供茶水。

当库斯提把他介绍给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地方装备首领时,纳伦德拉非常激动。这是双向的:上级也为觉察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潜力而感到欣慰。虽然这个在艾哈迈达巴德市的马尼那加尔中产阶级集聚区的国民志愿者服务联盟分会已经成立多年,但至今该分会尚未广受拥趸。

但那时盛行社会主义思潮,即使对天生热爱自由事业的古吉拉特人而言,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联盟的运作更像是一个地下组织。瓦卡·萨希卜(因其早年曾从事法律工作,一般称其为伊那姆达尔——译者注)过去常常游历印度各邦并试图在各地广设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但进展缓慢。除了纳伦德拉,伊那姆达尔还有其他的助理,如主要宣传干事那图拉·扎格达和同样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婆罗门种姓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民事法院律师瓦桑特·加见达拉嘎卡尔。纳伦德拉很钦佩伊那姆达尔,认为他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分会而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虽然伊那姆达尔比纳伦德拉资深很多,但他却成了这个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三十年后也就是2001年,莫迪亲自执笔为伊那姆达尔写了名为《乔蒂·普耶》的传记,由时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出版发行。这本书追忆了穿上了黑色长袍(承袭了英国的传统)的伊那姆达尔慷慨激昂地为因甘地遇刺而被监禁起来的同胞进行法律辩护。在早期抗议尼扎姆王朝(1793-1950年间统治印度海得拉巴的土邦君主的称号)期间,伊那姆达尔自己也被监禁了几个月。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组织里,许多人认为莫迪是伊那姆达尔的“心生子”(印度神话中仙人的孩子——译者注),事实证明伊那姆达尔对莫迪以后的成长影响至深。

在外漂泊的纳伦德拉很快升至联盟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总部的助理。与纳伦德拉同时期供职于联盟的活动家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了纳伦德拉身份归属感和生活的目标。他的生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大家族’中的一员。我想,这件事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意义深远,纳伦德拉原本艰辛的生活也变得轻松些了。”

联盟办公场所规模很小,共计只有大约十个成员和六间房的场地。虽然纳伦德拉在联盟正式任职,但在其他人眼里他是新来的实习生,所以还需要做一些琐碎的杂活,包括给联盟里的其他成员泡茶(这些人都是宣传干事),打扫清理房间等等。深受拉斯曼拉·伊那姆达尔的影响,纳伦德拉也自愿为他们洗衣服。由于伊那姆达尔也负责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果阿邦的联盟分会,伊那姆达尔不定期走访艾哈迈达巴德地区。每次只要伊那姆达尔到来,纳伦德拉时刻为其待命。一个联盟右翼观察员阿维德·波斯米亚说,莫迪受到联盟的热烈欢迎的原因,除了他很忠诚外,还因为他来自低种姓阶层。波斯米亚补充说:“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被视为一个由婆罗门高种姓领导的组织,这限制了对其他种姓的吸引力。该组织希望通过纳入更多低种姓的成员来打破这个限制。莫迪是‘奖品得主’,跟他同样出身的还有几十年后成为他对手的沙克斯·瓦格拉。”

联盟在拉拢莫迪的同时,也在努力扩大其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势力范围。1968年12月,联盟在该市举行了大型集会游行,联盟的最高领导人发表演讲。虽然联盟最高领导层仅仅提到了在分区时穆斯林对印度教徒的暴行,结果还是煽起了社区内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愤怒。1969年9月,艾哈迈达巴德(其教派冲突恩怨史可以追溯到1714年)见证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教派冲突。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包括印度教警司对穆斯林《古兰经》的亵渎。几个月后,(穆斯林)警察巡官又在“奎师那显现日”表现出对罗摩衍那的不尊重等类似的情况。人民同盟运动联盟的领导人巴拉吉·马德好克来到艾哈迈达巴德市发表声明,非但没有促进双方和睦,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拉克沙克”印度教教法委员会的创建更是火上加油,印度教神庙僧人和数以千计的穆斯林在达尔甘地区的年度集会成为冲突暴乱的导火索,冲突导致六百六十多人死亡,受害者大多数是穆斯林。这个冲突事件给纳伦德拉年轻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至今,纳伦德拉·莫迪也不愿卷入这样的话题。印度当局成立了“司法公正亚甘穆汉·雷迪”委员会来调查此次暴乱,最后把责任归咎于一些极端派组织例如人民同盟和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但没有具体追究到个人。但是,一个在职的高级警官说:“以甘地辛迪加派德赛为首的人民党劝告警方,如果上级要求开枪镇压(骚乱),务必不要执行,因此警方无力遏制暴乱。暴乱场面非常血腥,即使艾哈迈达巴德火车站也布满了刚下火车的无辜乘客的尸体,‘无能’警察的行动恶化了此次骚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志着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政治动荡时代的开始。国大党分裂成国大党英迪拉派和国大党组织派。谷物、食用油这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迅速暴涨,民众的愤怒情绪激增,艾哈迈达巴德劳工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很快把激愤宣泄了出来。1973年12月,宿舍的月租从原来的七十卢比涨到一百卢比把整个事件推向高潮,学生们开始抗议。很快校园骚乱蔓延到城市街头,与正在遭受贫困的普通民众产生了共鸣。古吉拉特大学其他学院的学生也加入其中,游行人群堵在部长们的家门口,要求他们辞职。暴力事件爆发后,公交车被劫持,学生开始集体斋戒、游行。警方随即采取行动,许多人在警察的开火中身亡。动乱蔓延至该邦其他所有的主要城镇,致使四十个城市遭到宵禁。此时,纳伦德拉·莫迪的上司委任他负责与古吉拉特邦学生组织之间的事务,他开始辗转于各种学生运动领导人的公开会议中。“我知道他参与了许多学生运动组织的接力绝食,”心理医生和社会活动家哈尼夫·拉卡达瓦拉说。而此时的纳伦德拉可能在被联盟委派负责学生运动组织期间接受了大学教育。“我见过他古吉拉特大学政治学硕士的学位证书。他自己也在九十年代中期给我看过,”资深记者迪波尔·恰维迪证实:“虽然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教他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她又补充道。人民党古吉拉特邦支部的网站上也提到了纳伦德拉·莫迪的政治学硕士学位,但没有提供有关他从何处毕业的细节。该网站还表明,纳伦德拉离开家乡后,带着政治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来到了艾哈迈达巴德,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一步步走进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办公室”。“作为私人学生,他拿了学士学位。作为硕士生时他也上了一些教授的课程,但我不知道他最后是否完成了学业,”一个知名院士说。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是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最权威传记的中文译本。作为印度政治明星,莫迪的强势、个性化的政治风格,备受各方关注及争议。本书以近距离的观察,描述莫迪扑朔迷离的人生——从一个下层种姓出身的卖茶小贩逐步成为印度总理,展现其政治经历及执政理念。莫迪自律性强,素食、禁欲、不沾烟酒,逃婚近半个世纪未见妻子一面;他是资深民族主义政党成员,八岁开始接触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并成长为人民党骨干;他是经济能手,堪比庞大商业帝国CEO,将古吉拉特邦变成印度经济发展的龙头。

一路茶香伴,从铁观音到普洱茶


——记厦门市溪合茶行王霞: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10强之一。

广州论茶是大益集团2012年大益嘉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寻找最懂普洱的品茶高手,打造最感人、最精彩的茶界赛事。大赛面向广大茶友开放,以“辨茶”为主要比赛项目。全国共分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广州8个赛区。赛事流程分为三级,分别是海选赛、大区复赛、广州总决赛。

2012年10月9日,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复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并决选出华南10强,作为10强之一,王霞将代表华南赛区参加11月在广州举办的总决赛。

今年22岁的王霞,是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虽然年纪小,但她喝茶、做茶的历史不输于很多年长的老茶人。王霞出生于茶叶世家,到她和她哥哥这一辈,家族中已有十九代人从事着茶叶产业。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王霞对茶的爱好和事茶的灵性可谓与生俱来!

据介绍,王霞的家族本来一直专事安溪铁观音,到王霞父亲这一代才开始经营普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王霞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走向,铁观音在2003到2004年间发展到顶峰之后,由于农残等等的问题使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普洱茶的市场却很有起色。另一方面,王霞自己在接触普洱之后,也逐渐被这种特别的茶所吸引。“05、06年的时候,我爸妈就开始做普洱茶了,但我自己是在08年才真正接触到。记得好像是在08年的一个茶博会上,我喝到一款叫做秋香的普洱茶。相较铁观音来说,普洱的烟熏味很重,刚入口的时候我也不太适应。但奇怪的是,一阵苦涩过后,回甘很快,非常甜,泡到后面几泡就好像在喝淡淡的蜂蜜水一样,让我感觉到普洱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种茶!”王霞说。

王霞高中毕业后,在父母和业内一些老前辈的支持下,于2009年前往厦门开了一家专营店。“平时的生活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做茶,跟一些前辈学习,也跟一些客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普洱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说起在福建做茶的经历,王霞深有感触,“福建是一个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喜欢喝茶,喝功夫茶,可以说茶的消费基础是很好的。但是福建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铁观音、白茶、花茶,产的很多,普洱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种类。所以我们也是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去培养客户的口味。”从当年仅厦门有两家普洱专营店,到现在福建省有了七八十家专营店,普洱茶正是通过王霞这样的茶人,一步步在闽南打开了自己的局面。

王霞形容客人喝普洱茶,就像吸烟一样。一开始未必喜欢这个味道,很难一见钟情,但一旦喜欢上就会非常忠诚,终身不忘。谈到自己喝茶的经验,王霞说她最喜欢和茶友交流,“有了好茶、新茶,就约几个茶友一起品评,看这个茶有什么特点、口味层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谈到此次广州论茶,拿到十强好成绩的王霞自言并没有太刻意去准备,“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的积累吧,我不太喜欢赛前集训的方式,感觉会破坏自己的口感,打乱原本对茶的记忆,赛前三个月我正好严重感冒,基本上没有按比赛茶品去训练过。主要是依靠日常积累的经验去比赛的。”王霞还谈到她比较重视看干茶这个过程,分析茶的级别,用排除法去筛选,效果不错。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普洱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在茶的世界中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同时,他们也给普洱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茶老板严介龙:连续11年上门给工人拜年


从大年初三开始忙碌,直到昨天,茶老板严介龙才带着一身尘土和疲惫回到苏州。他独自驾驶一辆吉普车前往安徽宿州和浙江青田两地的山区,挨家挨户给105名工人上门拜年。今年已经是他连续第11个年头在春节期间上门为工人拜年。

3月10日前后,地产小叶群体种碧螺春茶就将陆续上市。当别的茶农最近都在为招不到工人苦恼不已时,严介龙却非常笃定:105名工人已经和他确定年后会准时上工。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经在严介龙的茶厂工作了11年,堪称铁杆“粉丝工”。

春节期间的头等大事是挨家挨户给工人拜年

昨天是大年初八,放了开门炮后御峰茶厂正式开门迎客,对老板严介龙来说,忙碌不堪的春节终于告一段落:大年初三一大早他就开车出发,先是安徽宿州、再是浙江青田,为分散在这里的105位工人拜年。这两地是御峰茶厂茶叶上市期间工人主要来源地,其中宿州有90名工人,青田有15名工人。严介龙不仅要挨家挨户给大家送去苏州特产的新年礼物、红包,还要把所有人召集在镇上吃新年团圆饭。“这是每年春节头等大事,不去心里过意不去。”严介龙说,这个习俗从茶厂2005年创办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洞庭山碧螺春最大特色之一就是全程手工制作,由于碧螺春采摘季节时间较短,通常只有20天左右,属季节工,万一遇到特殊气候、茶叶集中“疯长”,更需加班加点“抢”收、“抢”炒,所以茶叶工人一向难招。从目前状况看,本地茶农年龄结构明显老化,大部分农民大多自家也有茶园,本地工人很难找到,而最近几年外地企业发展迅速,愿意外出做季节工的人越来越少。即使工人工资连年上涨,各茶厂和合作社的“用工荒”却一年比一年严重。

严介龙几年前就遇到这样的困境,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年都要去苏北泗阳、盱眙等地招工,这些地区属农耕区域,通常采茶期正逢种田的农闲期,招工不难。但是随着当地经济逐渐发展,企业越来越多,手快眼好的壮劳力陆续都去厂里工作,很少再有人愿意做辛苦的短期工。有了这样的经验,严介龙对于招工的地点有更多考量:要多考察当地发展规划、未来工厂会不会迅速增多。

十余年里,御峰茶厂的工人很少有人事变动,这在“用工荒”的东、西山算令人赞叹的业绩。除老板每年亲自登门拜年外,茶厂在每个茶叶季节开始前都会为工人房间的淋浴房通好热水、备好棉被,而晚上下班后一起吃夜宵、阴雨天请员工去泡澡这种温情的举动时常发生。事情虽不大,却让工人们感到可贵的尊重。

工人“亏本”也要来苏州帮他炒茶

采访中,严介龙接到一通电话,一位叫小光的工人向他确定今年茶叶开采的具体时间。挂断电话后他告诉记者,家住浙江青田的小光就是连续11年在茶厂工作的炒茶师傅之一,本名叫徐丁伟,由于一直剃光头,严介龙便像自家兄弟一样称呼他“小光”。

“小光这两年家境已很好了,在当地一家家具厂收入很不错,但他每年这个时候都要请假来苏州帮我。”猛吸一口烟,严介龙语气中充满感激。2005年,小光来苏州打工时,还是个刚满30岁的穷小伙,由于老实、肯干,严介龙将自己一身炒茶功夫悉心传授。三年后的一天,严介龙聊天中得知小光老家盖房还缺3万块钱,有“人劝我不要借,毕竟炒茶工人流动性大,可能明年就不来了。”但严介龙还是把钱借给他。因为这次雪中送炭,小光对严介龙感激不已。小光一家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他和妻子在当地都有稳定工作,一家三口还住上两层八间的洋房,但每年三月请假来苏州却成他雷打不动的“规矩”。遇到炒茶叶最忙碌的季节,有时工人忙到凌晨3点半都忙不完,小光会主动带头“稳定军心”,加班到天亮。

严介龙给记者算了笔账:炒茶工人每天工资350元,与小光在家乡家具厂的收入持平,辛苦程度却远超家具厂,如果再算上厂里请假误工、来回路费等成本,小光这几年来为他打短工是绝对“亏本”。“可小光不肯不来,他说,跟我就像自家兄弟。”在严介龙的手机相册中,有两张在青山绿水间的照片,这是他去年夏天去小光的老家“走亲戚”时拍摄的,小光的儿子亲切地称严介龙叫“大伯”,当地村民也对这个每年来拜年的苏州老板亲热不已。

人品即茶品,好员工才能炒出好茶

坚持每年上门拜年,为严介龙带来的温情“回报”远不止小光一人,茶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老员工都是严介龙的“兄弟”,遇特殊情况,兄弟”们总能帮上忙。几年前的一次茶叶上市期,宿“州一批30个的采茶工人在临行前突遇急事不能来,这把严介龙急坏了,茶叶生产一环套一环,少了30个采茶工会直接影响当年收入。一名老工人得知情况后,连夜在老家帮他联系乡亲,最终神奇般在两天里找到“替补队员”来苏州,解了严介龙燃眉之急。

“茶叶采摘高峰期,茶厂每天要收400多斤青叶,需要15个炒茶师傅同时开工。一旦没人,每天的各项损失加一起要十几万。”严介龙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这批铁杆“粉丝工”为茶厂带来的不仅是稳定的运行,更是茶叶品质稳定高水准的重要保证。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的背后有着浓郁的茶文化,创造、延续茶文化的不仅是茶老板,更是亲身参与茶叶采摘、挑拣、炒制每一步细节的工人,“工人比我接触茶叶的时间更多,他们比我更了解每根茶叶。”严介龙说,人品就是茶品,拥有稳定的好员工是炒制好茶的重要原因。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吴成意:从保安到茶叶老板 一年“扫楼”卖茶8吨》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