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福州南台岛东段的城门镇,位于白龙江与乌龙江交汇处,山峦叠翠、土地肥沃、温暖湿润、云蒸雾绕,自古适宜茉莉花生长。这里漫山芬芳的茉莉花田已流传千年。

1965年,傅天甫就出生在这里。

茉莉福地的忠厚后代

在傅天甫童年的记忆里,城门镇“傅安里”是大片的茉莉花田。茉莉花开时节,清幽醉人的香气弥漫方圆百里,家家户户忙着采花制茶。即便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不允许个人经营茶叶的年代里,家长们依然会采花、制茶,不为挣钱,只为这赓续千年的工艺能够传承下去。种花、种茶、制茶、品茶、爱茶成为一种基因,融入一代代傅家人的血液里。

房前屋后的茉莉花田是幼小的傅天甫的摇篮和花园,茉莉仙子的美丽传说是他的启蒙故事:相传天宫的御花园有一种非常美丽的花,叫美丽花。一对美丽花姐妹偷偷下凡嫁给福州城北新店一对贫寒却勤劳的农民兄弟,玉皇大帝大怒,派天兵天将前去捉拿。原本花朵硕大无比的美丽花被善良的百花仙子用白绫手帕抹作无数素白如雪的小花,隐藏在城北新店的田野,被后人称作“茉莉花”;两兄弟被化作大片的茶树分布在“茶园山”和“茶会”。茉莉仙子不忘两兄弟,托梦给当地农民,把茉莉花同茶园山和茶会的茶叶放在一起,同眠6个小时。第二天早上冲泡后,满屋奇香弥漫,清雅怡人。茉莉花被视作茉莉仙子与两兄弟爱情的结晶。

传说中的茉莉花从困境中涅槃重生,成为勇敢、执著、勤劳、淳朴、忠贞等优良品质的化身。而历史上,作为佛教圣花之一,茉莉又因其洁白胜雪,被赋予玉骨冰清、淡泊名利之意。这些品质,从傅天甫的童蒙时代起就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傅天甫在家中排行第八,与哥哥傅天龙是孪生兄弟。18岁刚刚成年,兄弟俩便承传祖业,从事茉莉花茶行业。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拂过这个东南沿海的小山村,家乡还不富裕。天不亮,兄弟俩就用稚嫩的肩膀挑起茶担,走街串巷,将家乡父老亲手种植、窨制的茉莉花茶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那是一个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善的年代,“国营”、“公家”的概念给人们的心中打下了太深的先入为主的烙印,对于这种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方式,兄弟俩听到得更多的是“南蛮子”、“投机倒把”、“皮包公司”等类似的嘲笑。傅天甫和哥哥没有放弃,而是磨炼得更加坚忍与宽容。为了这份传承千年的祖业能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误解和艰辛,晓行夜宿,克勤克俭。

为节省路费,傅天甫和哥哥从不买卧铺,无论多远,都是站票。在天津推销茉莉花茶时,为了节省几分钱,他们每天步行十几公里,竟然跑遍了天津全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天津重型机械厂、天津一中药、天津三中药、天津六中药……80年代末期,傅天甫与哥哥以家乡淳朴但却货真价实的茉莉花茶,以他们的忠厚与勤奋,开辟出自己坚实的客户群体。

在中国寻常百姓还不怎么懂茶道、茶文化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傅天甫与哥哥一起把家乡飘香的茉莉花茶送到了千家万户。从稚嫩肩头的小小茶担,到价值达7.83亿元的中国茶业品牌评估价位。傅天甫和哥哥用青春的肩膀为福州茉莉花茶扛出一片天空,用磨出老茧的双脚为家乡走出一条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文化兴企、兴乡之路。2014年,傅天甫被评为福州市优秀企业家。

身怀绝技的传奇茶人

傅天甫从小对茉莉花的制作工艺痴迷并努力钻研,身怀茉莉花茶窨制绝技。2010年,福州首届茉莉花茶传承大师赛在福州举办,比赛历时三个多月,经过六窨评比,傅天甫以精湛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入主六位“传承大师”之列,当年的美国《世界日报》华文版就此事专门做了《十窨福州茉莉花茶重出江湖》的报道。2012年,傅天甫以身怀祖传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名列福州市68位各怀绝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傅家门前的千年榕树,见证了一代代福州茶人对传统茉莉花茶工艺的传承。傅家的茉莉花茶工艺,选用优质烘青绿茶,拌合新鲜的茉莉花窨制,须经香养护、花坯处理、窨花、起花、复火(转窨)、提花、匀堆、装箱等工序,工艺相当精细。傅天甫深谙茉莉花茶的传统工艺,并将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说:“我们既要传承传统工艺,又要做一个技术提升,比如说我们洁净化生产,电脑化控制,标准化生产,有机茶的制定……”

2003年,傅家兄弟的茉莉花茶在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五星级茶王称号,2两产品拍卖出8.6万元高价。

除了身怀制茶绝技,傅天甫还有另一种绝技,那就是对家乡茉莉花茶的悠久历史及中国茶道的深厚研究。

多年的行业实践造就了傅天甫的博学多才。他亲自为走进自己企业的每一个人讲述福州茉莉花茶的发展历史,传播茶文化,成就茉莉花茶品牌。其集团通过多年的茉莉花茶文化之旅推广,与福建省旅游公司联合打造生态茶旅,2014年春伦茉莉花茶文化创意园被成功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1月5日,为进一步研发茉莉花茶对人体的重要功效,傅天甫代表春伦集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就“茉莉花茶功能开发”战略合作签约。

让茉莉花茶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繁荣兴旺,是傅天甫当前的梦想。他担任福建农林大学的客座教授,向莘莘学子传授茉莉花茶的制作工艺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与香港大学合作,吸引香港大学学生来企业实习,并完成相关课题研究。

“多党合作”的孪生兄弟

傅天甫与哥哥傅天龙是中国茶界绝无仅有的一对同时从事茶业的孪生兄弟,两人同时蜚声茶界,令世人称奇。更为传奇的是,哥哥天龙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弟弟天甫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两人在一家企业内部实践“多党合作”,团结和睦、互帮互扶、相伴相励的故事,亦被传为佳话。

承茉莉古韵成传奇茶商

傅天甫与哥哥傅天龙在一起。

哥哥天龙严谨,精于管理;弟弟天甫沉稳、含蓄,博学多才。在企业内部,哥哥主谋全局,负责生产;弟弟主抓销售,谋划宣传。两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不仅令企业欣欣向荣,而且为家乡父老的脱贫致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14年,其集团荣获“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称号。Www.cy260.Com

傅天甫现任民进福建省委会常委、福建民进经济界会员联谊会副会长,他及他所从事的茉莉花茶业都与民进有特殊的情缘。

民进中央原名誉主席冰心的故乡长乐,与城门镇隔闽江相望。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中写道:“一杯浅橙色的明亮的茉莉花茶,茶香和花香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作为冰心老人的同乡,傅天甫也有一段关于茉莉花茶的非常感性的描述:“第一让我心动,茶从芽尖采来,加花窨制而成,茶叶泡起来亭亭玉立,像少女一样,让人心动;第二让我心醉,茉莉花茶的工艺是茶与花的结合,一品便让我心神俱醉;第三让我魂牵梦绕,茉莉花茶泡出来的香气可绕梁三日。”

傅天甫充分发挥民进界别文化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各方人才为深耕茉莉花茶文化出谋划策。经他促成,福建民进专门组织会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推动茶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福建与台湾唇齿相依、一衣带水。目前福建台商工作中流传着傅天甫做的四件好事:第一,主动采购台湾蔡女士的高山茶。第二,与台湾千惠科技签约购买其高山茶可追溯系统技术。第三,策划两岸大学生在自己的企业共制“青春茶”。第四,邀请台湾海军退役将军一起制作“将军茶”。傅天甫以一颗民进人的质朴、火热之心,努力让茉莉花茶成为两岸同胞相连、相亲的天使。

饮誉世界的中国茶商

福州茉莉花的国际性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汉代,茉莉花从海外传入福州,西汉初年陆贾的《南越形记》里就提到茉莉花。郑和下西洋时,曾采购大量的福州茉莉花茶到世界各国进行贸易交换。茉莉很早就成为世界和平的使者。作为有抱负的中国茶人和企业家,为了推动中国茶在世界范围产生更大影响力,提高中国茉莉花茶在国际茶界的话语权,傅天甫制定了自己的国际战略。

一流企业做文化、做标准。傅天甫的国际战略里,文化、标准很早就成为关键词。

加拿大茶业协会主席路易斯·诺伯格曾说,她以前就喜欢加拿大的中国餐馆提供的茉莉花茶,但对福州茉莉花茶却是后来才知道。为擦亮福州茉莉花茶文化这张名片,2011年,傅天甫带领其集团承办2011年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并亲自展示传统茉莉花茶平、抖、蹚、拜、烘、窨、提等精细工序。国际茶人赞叹传统的茉莉花茶制作工艺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2014年4月,在傅天甫及其集团的助推下,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参评并最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承茉莉古韵成传奇茶商

在“2013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傅天甫接受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迈克·本斯顿为其企业颁发的“中国茶叶十大领军企业”奖。

近几年,国外“绿色壁垒”不断加高,以欧盟为例,修改或增加的对于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已达百余项。作为主要茶叶生产国和出口国的中国,质量标准的难题成为中国茶走向世界的桎梏。傅天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0年,傅天甫带领其集团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了为期5年的《中国茶叶行业标准化茶叶实物样项目合作协议》,其集团被指定为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负责茉莉花茶茶叶标准样的实施和推广,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他们生产的各种茉莉茶品中,有10%出口到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在深谙茶道的日本,主席威廉·高曼说,过去英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绿茶,后来因中国绿茶种类单调,改从其他国家进口,21世纪初期,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仅占本国市场的4%-5%。针对这种情况,傅天甫提出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展示多元化的企业产品。2014年,第25届香港美食暨香港国际茶展开展,结合国际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傅天甫精心推介了速溶茉莉花茶与根据不同星座的特性量身订做的“星座茉莉花茶”,吸引了众多客商购买。傅天甫说:“我们还做茶多酚的提取,制作功能性饮料,我们要适合社会的发展,适合潮流。”

唐代诗人李群玉言:“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茉莉与牡丹“国色”齐名,被尊为“天香”,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备受推崇。对于傅天甫来说,茉莉花茶就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是他年轻时的梦想和毕生的事业。宋代诗人江奎曾赋诗茉莉:“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茉莉堪做“第一香”,品若茉莉名自扬。傅天甫正以一个传统茉莉花茶人的良知,助推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光大;以一个中国卓越茶商的眼光,推动中国茉莉花茶跻身世界茶界,复兴并刷新古代茉莉花茶在世界创造的辉煌。

cy260.COm小编推荐

现代茶商传奇——福建福鼎“品品香”茶业


记者手记:

作为福鼎茶产业的先行者,“品品香”茶业必在闽东茶业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十年前,她还只是福鼎市一家小小的茶叶加工厂,生产毛茶,为他人做嫁衣,挣取微薄的加工费。

如今的她已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产值达到1.2亿元,年实现利税1015万元。

近年来,她还走出福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及专柜,实现自主出口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及欧盟等国家。

十年间,她获得多项荣誉:福建省著名商标、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中国名牌农产品等一系列耀眼的光环加在了她的身上,但她却从不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品品香”茶叶十年磨一剑,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将品茶之道融入企业经营,成就了一段茶商传奇。

起步:单骑闯华北

“品品香”茶品牌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从一个不知名的茶叶加工厂到如今的福鼎茶产业领头羊,所有的这些与公司的掌舵人董事长林健

是分不开的。林健原是福鼎白琳翠郊村的一名小学教师。林健所属学校的后山有一片隶属学校的茶园,在征得校长认可后,林健将茶园承包下来。随后的一年里,林

健精心管理茶园,把采摘的茶叶卖给集体茶厂,一个月下来,林健为自己赚到了几十元的收入,而当时教师的工资仅36元。

初尝甜头的林健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1992年,24岁的林健辞去了教师之职,办起了茶厂。“最初生意做得很简单,将农民种植的茶叶收购来,

进行初加工,再卖给集体茶厂,从中赚取差价。”可正当林健生意做得得心应手时,赶上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集体茶厂纷纷倒闭,与林健长期合作的集

体茶厂因欠下了几百万元的债务也濒临倒闭,其中还包括林健的5万元货款。眼看着5万元货款追债困难,生意的门路也断了,出路在哪里?经过几天几夜的苦思冥

想,林健终于为自己找到了出路。

“当时我想,我把茶叶卖给集体茶厂,集体茶厂又把茶叶转卖到东北、华北,为什么我自己不直接到华北、东北去?”林健回忆道。林健马上开始实施

这个想法,带着400公斤茶叶赶到福州加工成茉莉花茶,然后只身踏上了北上之路。万事开头难。初到京城,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而且当时的北京市场,已有不少

茶商捷足先登,林健初来乍到,根本没人理会他,几百斤茶叶一斤也没有推销出去。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健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关键时刻,他突然想起了

“农村包围城市”这句名言。北京的茶叶公司以前都是河北、山西农村前来搞批发的,何不直接到那些地方去!正是这个一闪而过的点子竟成了林健人生的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沧州、承德、保定,城里、郊区,都留下了林健奔忙的足迹和叫卖的声音。不到1个月的时间,400公斤茶叶卖完了,不仅给林

健带来1万多元的利润,还积累了客户,开拓了销售渠道。手中有了资本,林健开始从其他茶农那里收购茶叶,做起了代销生意。凭着货真价实,林健“攻下”了不

少的市场。渐渐地,他在天津、北京都有了一些大客户。1997年,马连道京马茶叶批发市场开张,林健成了其中的第一批茶商。有了前几年跑业务打下的客户基

础,品品香的批发部一开业,生意红火,这为林健日后创业积累了资本。

筑基:建立自己的茶业基地

随着国内茶产业的发展,京闽、新京马等几大茶叶市场相继开业,包括宁德籍茶商在内的全国各地茶商纷纷进驻马连道,竞争日趋激烈。但不管市场如

何变化,林健一直坚持“质量兴企,品牌立业”的经营理念。多年从业经验,让林健意识到要加工出好品质的茶叶,必须有高质量的原料;要确保原料优质,就必须

拥有自己的茶叶基地。

1999年,林健决定要建立“品品香”有机茶基地,满足市场需求,把健康带给大家。而摆在他面前的却有三个难题:建基地需要投资上百万元,资

金缺口大;地理、气候条件和山场规模适宜建立有机茶基地的茶山还没有着落;公司缺乏有机茶栽培管理的技术人才。面对困难,林健并未退缩,依靠自己平时打下

的信誉,经过多方筹借,终于凑齐了资金。为了寻找适合建立有机茶基地的茶山,他带领公司员工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夏去冬来,不知磨破了多少脚皮,磨破了

多少嘴皮,终于找到了管阳镇文洋村的一片广阔茶山。之后,林健又马不停蹄地寻找茶叶专家,为他解决技术和种苗问题,靠真诚打动了中国茶叶研究所有机茶中心

的专家,同时与福建茶叶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引进了优良新品种。

在建立起自己的有机茶基地后,林健又在基地里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扩大有机茶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

茶农共同致富。他开始四处寻找生态环境好的茶园,挨家挨户宣传动员,向茶农讲清种植有机茶的好处,免费发给肥料。同时郑重承诺,签下订单的茶农所生产的茶

青,在供大于求时按最低保护价由公司包收购,达到有机茶标准的还给15%补助。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种新兴的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一模式,在如今

已被茶业企业广泛运用。

2001年,林健拥有了4个基地1000多亩茶园,这些茶园全部施有机肥,采用人工锄草,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为了继续保持优势,林健还在

广西横县建立了200多亩的有机茉莉花基地。之后,“品品香”牌福鼎白茶取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该省第二个国家级茶叶品牌。

经营:打造品牌文化

2003年以前,闽东的白茶缺乏品牌效应,只能挣取微簿的加工费。林健意识到如果再继续“为他人做嫁衣”,白茶就走不出国门,公司效益上不去,茶农生活无法改变。于是他刻意将“品品香”个性品牌与福鼎白茶公共品牌有机结合,立志打造中国白茶第一品牌。

“质量放心,诚信经营”是林健始终坚持的宗旨。林健明白,要想让自己的茶叶在市场上畅销,必须打响自己的品牌,而做品牌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

量。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命脉。有了好的原料,没有精致的加工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照样生产不出好品质的产品。林健本着“科技、人才、合作、服务”的经营理

念,以“绿色、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严格实施规范化管理制度,将ISO9001落实在行动

中。茶叶的季节性强,且特别娇嫩,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会造成产品质量的降低。林健要求基地管理人员切实为茶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指导和服务工

作。要求各部门狠抓内部管理,将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为强化精加工质量管理,公司加强对各分厂、各工序的质量指导。从原料的采购、检验、毛

茶初制、精细加工、拣剔,到半成品、成品检验测试,再到茶叶包装、验收、出厂检验等,实行层层把关,道道关口都有专人负责。

要打响“品品香”品牌,仅仅靠规范化管理还远远不够。林健先后引进了现代化的茶叶加工设备,让公司拥有最先进的出口茶叶清洁净化加工流水线;

及时引进技术过硬、资质深厚的技术团队。他一方面聘请拥有几十年茶叶加工经验的当地老技师,一方面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与加工技

术,将茶叶生产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了使“品品香”品牌立于不败之地,先后成立了福鼎市科健白、福建(宁

德)茶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开展福鼎白茶品质跟踪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

“一口为喝,三口为品,茶叶是让人来品的,而好茶经得起品,且越品越香。”这是林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的经营经验告诉他,一个品牌

要发展壮大,光有质量保证还不够,特别是茶业这种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行业,必须拥有自己特色的品牌文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将品牌文化与经营理念推销出去,

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为此,林健坚持用“品于醇,感于心”的品牌文化内涵和“清纯素雅近自然,绿色和谐更健康”的质量意识。在新品牌进入市场的初期,

以统一品牌模式推出,集中力量重点宣传,迅速扩大“品品香”品牌的知名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着重塑造的“品品香”这一品牌的整体形象。

近年来,“品品香”茶业注重对福鼎茶叶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通过打造“名山、名茶、名牌,太姥山、大白茶、品品香”,极力宣传福鼎白茶的历史

文化和其特有的保健功效,以进一步提升福鼎白茶及“品品香”的品牌形象,“品于醇而感于心”,讲究的是从茶的口感领悟茶文化的内涵,体现的则是“品品香,

更健康”的经营理念。加之随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品品香”系列茶叶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生产

效益不断提高,争取成为闽东出口太姥绿茶、福鼎大白茶、茉莉花茶第一企业,力求打造中国白茶第一品牌,并通过提高茶叶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加强福鼎大白茶

的品牌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确保其长久造福于民。

“品品香”所开创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改变了以往茶企业与茶农之间单一的收购关系,通过茶业基地这个载体,与农户签订合同,以科学的方法指

导基地内的农户进行有计划成规模的种植,并对茶叶进行统一收购。此举不仅稳定了有机茶的产量,还保障了基地内茶农的收入。目前,“品品香”共带动了各乡镇

21560户农户建立2.5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扩大了有机茶基地规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带动茶农共

同富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这种模式已被各地茶企业广泛运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马连道茶叶市场已出现疲软的状况,而“品品香”的产量和销售额却在逐年增长。10年时间,“品品香”茶业飞速

发展,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及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一跃成为全国茶业行业百强企业,这让所有“品品香”人对企业前

景的信心更加笃定。

李芷汀——93岁老茶商的传奇人生


93岁老茶人李芷汀近影记者祝田园摄

几起几落,不改诚信经营的初衷子承父业,对茶的热爱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祝田园实习生邱华

在张庄路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有一家名为“恒昌泰”的茶行。这家茶行,是1996年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成立时第一批进驻市场的商户。说起这家店,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镇店之宝”———今年93岁的老茶人李芷汀。

李老先生已经退隐近20年,但他还不时到儿女开的茶行来看看。从17岁入行当学徒起,李芷汀便与茶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虽然几十年的岁月中命运有沉有浮,但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茶界,经营茶叶也始终恪守诚信的理念。

5月12日,在恒昌泰茶行,老人手捧一杯龙井茶,回忆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解放前

茶叶店里当学徒,与茶结下不解缘

李芷汀1921年出生于章丘水寨镇苑李庄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在他的少年时代,家里日子过得清苦。由于家境贫寒,1938年,17岁的他跟随父亲的叔伯兄弟李文强先生(“恒丰泰”茶行创始人)到济南城剪子巷附近的聚盛茶庄当学徒工。

那时,学徒不能站柜台,只能在货房里干活。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跟着师傅学会了茶叶拼配、品茶,并能熟练使用筛簸等各种制茶工具。

在聚盛茶庄干了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转到了一家安徽人开的安东茶行当店员。这里销售的都是产自安徽大别山的黄大茶,主要销往山东的泰安、莱芜和临沂等地。

在安东茶行工作的三年中,李芷汀了解到,茶叶是大别山产区的经济作物,当地人主要靠种茶、卖茶维持生计。“路上运货很难,要先用竹排将茶叶运到六安,从那里装船,一船装三车皮、大船装100吨货,到阜阳原墙集码头卸货,用独轮车将茶叶推到亳州,再用马车拉到商丘,然后用铁路运输到济南,”李芷汀说,“因为运输困难,收茶运茶的人盘缠不够,就给大别山茶产区先打白条,运达一个地方,由每个地方接货的茶行垫运费,等到把货都销出去了才能结账。春天采摘的茶叶,往往中秋节才能送到济南,大别山产区的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半年才能收回茶叶成本。”

大别山老百姓的贫困,激发出李芷汀深切的同情心。这也为他日后的茶叶经营理念打下了铺垫。

南下安徽卖茶叶,济南茶商求帮忙

由于跟错了安东茶行中的派系,三年后李芷汀失了业。别人介绍他来到筐市街东口的福元茶行当店员。但干了一年,李芷汀不满于该茶行经营方式保守,直接南下来到安徽省蚌埠市一家搞茶叶运输、颇负盛名的大中公司做业务。

当时,由于他在山东市场熟人多,这家公司让他专门负责往山东运送销售茶叶。李芷汀在此工作一年多后,国共内战打响,茶叶市场运输销售受到严重冲击。

1948年,他再度失业。但他没有气馁,联合在蚌埠茶行工作的济南几个老乡合伙,凑了几百元,在当地开了家“厚昶茶行”。

凭着多年积攒的经验和人脉,李芷汀将茶行运作得逐渐风生水起。济南的不少茶庄因为缺货源,都托熟人找到他,求他帮忙进货。有时候,就连济南当时最大的茶行———植灵茶行货源紧缺,也会找李芷汀帮着进货。

解放后

巨额银行贷款进茶,茶叶全分给其他同行

自从“三反”、“五反”运动后,国家鼓励发展商业。受到这一政策的鼓舞,1961年,回到济南的李芷汀独资开了家茶庄,起名为“谊农”。

当时,他并没有多少钱,但他做出了一件在别的茶商看来疯狂的举措:从人民银行贷款30万元,全部用来购入安徽大别山的茶。

要知道,那时候,人均月工资仅有一二十元钱,30万元无异于天文数字!李芷汀说,当时济南有七八十户茶庄,真正有资金能到南方茶叶产区进货的只有十家左右,而且大多数茶商对国家政策还持观望态度,没有胆量向银行大量贷款。“他们手里没有钱,在市场上也弄不到货(茶),就向市工商联反映,工商联找到我问情况,我说:‘谁有钱谁到我这里提货’!”李芷汀说。结果,茶庄的商人们纷纷到李芷汀处买货,他手里的茶叶还没等自己销售就都以成本价分给同行了。

李芷汀称,他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因为南方有茶运不过来,这边的茶商又因没钱或缺货源进不到货,他贷款大批量进货,正好给双方搭设桥梁。

但也因为这件事,他差点被当成地主遭到批斗。

戴右派“帽子”21年,年届六旬重操旧业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济南成立了国营茶叶公司。李芷汀回到济南后,在该公司取得一席之地。而后,济南国营茶叶公司合并到济南市轴承厂,李芷汀当选为供销科科长。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1958年,李芷汀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后,李芷汀一家老小被迫返回章丘老家。直到1979年,李芷汀终于获得平反,这才与家人回到济南过上稳定生活。

1983年,槐荫区茶叶公司聘请他担当销售顾问。据李芷汀讲,因为他常年与安徽大别山茶产区保持良好的关系,产区的茶农非常信任他,以他的名义进货都不用提前交货款,等货卖了再给钱。“从1983年到1995年,我给槐荫区茶叶公司赚了足有800万元的利润。”李芷汀说道。

1995年之后,部分国营商业逐渐变为自主经营,此时,李芷汀考虑自己年事已高,逐渐退居二线。

现如今

子孙继承事业,一家三代茶人

李芷汀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一儿一女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经营着茶叶生意。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李芷汀的儿子李茂鹏子承父业进入槐荫区茶叶公司工作,跟随在父亲身边十余年得到了老人家的言传身教,逐步成为公司的主要骨干力量。1996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公司产生变故。时逢济南市茶叶批发市场成立,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李茂鹏成为第一批进驻市场的茶商。由于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李茂鹏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很有前瞻性和独到的观察力。2000年,他大胆地第一个将普洱茶引入济南市场,之后几年在市场上把普洱茶经营得风生水起。

福建是产茶大省和茶品种最多的省份,云集了众多的制茶大师和审评专家。为了父亲将茶事业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纯粹的心愿,2005年李茂鹏将公司总部迁至福建福州,一方面将茶叶经营品种扩大至红茶、青茶、普洱、绿茶、白茶、再加工茶等多个品类,并将销售区域扩大至北京、上海、江浙、山东、福建等全国众多地区;另一方面努力将恒昌泰打造成集茶叶销售、品种研发、茶味禅心、茶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产业集团。

2006年,李茂鹏遵从父亲的教诲,为了纪念和感恩将他父亲引入茶行业的前辈李文强先生,原本想将“恒丰泰”老字号传承下去,但因“恒丰泰”的品牌当时已被注册,父亲李芷汀又选取“恒昌泰”的字号,寓意“永恒、昌盛、太平地将茶的事业世代传承”。

李芷汀的六女儿李瑞杰十几年前从原先单位离职也投身于茶叶销售领域,几年前又从弟弟手中接管过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的这家恒昌泰茶行,如今带着五姐的儿子从事茶叶销售,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恒昌泰茶行南墙正中位置挂着一幅名为《教子图》的国画。简单的笔墨生动勾勒出一对公鸡母鸡和翅膀下两只小雏鸡的形象。据悉,李芷汀夫妇都属鸡,子孙也有多人属鸡。李瑞杰说:“将这幅从北京一位著名画家处求得的国画挂在店中,意在提醒自己,经营茶叶要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好人,卖好茶。”

记者手记

在见面之前,记者猜想过已经93岁高龄的李芷汀老人的相貌,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个佝偻着身躯、走路颤巍巍的老人。当5月12日下午在恒昌泰茶行里见面时,记者着实吃了一惊,因为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思路清晰,听力也不错,看起来顶多80岁的模样。

龙井、猴魁,对于名茶的产区情况,李芷汀老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他说,成为茶人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卖茶比卖烟酒有益”,他身边有不少老茶人都挺长寿,身板硬朗。据称,他70多岁还能骑摩托车,2012年时还能骑自行车到英雄山锻炼身体。

李老风趣幽默,在与记者攀谈中,有多位顾客来店中喝茶聊天、选购茶叶,他说是我们在此有说有笑给店里带来了生意;李老又很客气,为了接受记者采访,他专门调整了作息时间,在茶行里一坐三个小时只起身活动过一次,临别时还称自己讲得不好,耽误了记者的时间。

礼让、谦和,这是李芷汀老人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茶,与李老相伴一生,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包含着礼让与谦和精神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他的骨髓,历经几十载沧桑,积淀成老茶人的一种品格。

【访谈】天弘茶业:古纯江湖里的“傻帽”传奇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天弘茶业掌门人李朝仲

稿件采写:罗春燕

从编辑部,策划“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开始,也算接触了不少的普洱茶商,每一位都很有特点,今天这位也不遑多让。

雨后的昆明,空气很是湿润,在康乐茶文化城天弘茶业的总部,()的记者,带着“如何打造一个“古熟”标杆品牌?如何构建“以品质为王”的茶企营销模式?”等问题,见到了本期“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的采访对象——天弘茶业董事长李朝仲先生,一位很朴实的中年男士。

说起天弘茶业的成立,李朝仲对()说:“我从1996年开始接触普洱茶,那个时候只是做一些推广、销售的工作,1998年开始自己创业,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做自己的普洱茶品牌。”正是因为对普洱茶的热爱,李朝仲于2004年成立天弘茶业,开始全面接轨普洱茶行业,并于2008年以后选择古树纯料细分市场进行深耕,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传奇!

李朝仲在与记者交谈(图/摄)

早在2009年,就用古树茶发酵的“傻帽”茶企

提起普洱茶,大多数茶友,都比较喜欢生茶的口感丰富,而古纯生茶更是成为众多爱茶之人的心头所系。因此,当有人提及用古纯原料制作熟茶时,自然遭受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

“天弘茶业从2009年开始布局高端熟茶生产。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在质疑我们的做法,认为这是炒作;还有的人规劝我们,要考虑成本......等等。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决定做‘古熟’市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企业的发展需要。天弘作为一个新兴品牌,文化底蕴浅薄,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才能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选择做熟茶,提升熟茶品质,也是品牌发展的一个突破;二是自我突破的需要。其实我觉得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它的受众群体都是消费者,都应将品质提升到同等高度。但是传统的熟茶制作,一般都是采用生茶的剩料,或是价格稍低的原料来制作,很少有人专门采用古纯原料,甚至是古树春茶原料来制作熟茶。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机会,走在行业发展的前端,提升熟茶的品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过几十块的毛料,也用过几百块、甚至几千块的毛料来实验,最终发现,越是品质高的原料,做出的熟茶,口感越是纯正。”李朝仲向()记者解释道。

工人们在包装茶叶(图/天弘茶业供)

通过长期的努力,天弘茶业也在“古树熟茶”领域夺得一席之地。“2012年起,天弘的古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大量的春茶发酵成古熟,单品产量也较以往有明显的提升。这种大批量的古熟生产,在勐海茶区的企业中,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李朝仲笑着说道,“其实这样的大量生产,也是源于我的‘傻帽’。大多数的厂家,其实不太敢这样‘冒险’。毕竟古树茶的稀缺,导致它的成本很高,可能我就是喜欢跟自己较劲吧,既然决定要攻古熟市场,那么我就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所以,也就不会过多考虑诸如成本、市场、利润等问题。自己始终坚信一点,只要产品品质过硬,也就不用担心市场销售问题,因为今后的消费市场,必然是趋于理性化发展的。”

今天的天弘茶业,在古熟市场上可谓首屈一指,而这一切,都源于当初脚踏实地的努力。“因为天弘的营销途径,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更多的是参加一些展会,所以现在天弘的古熟口碑也算是打出来了,在参加全国各地的一些展会时,路过的茶友看到天弘,都会说天弘的古熟是不错的。”李朝仲很自豪的说。

秉持着兢兢业业的做茶态度,认真对待每一片茶叶,用行动在诠释“每一枚天弘茶,都源自核心原产地”的品牌理念。

傅继英:“国母”爱茶


荧屏中,她是“国母宋庆龄”;现实生活中,她是著名美术家和书法家,视茶如痴。她就是曾扮演宋庆龄的特型演员、中国青年书协副主席傅继英。1月30日,在熏香的氤氲和茶香中,傅继英在海渔广场工作室接受了笔者和好友的拜访。

品茗伴人生

傅继英每天的生活,从香与茶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之余,傅继英有三大爱好香道、品茶和听歌。每天起床后,傅继英都要首先在室内点上一款檀香,然后听着歌曲品茶,喝透了茶才开始一天的精彩生活。我们的拜访就在熏香的室内,在品茶之中进行。

热情的傅继英老师招呼大家落座品茶,纯正的铁观音、温润的武夷岩茶、上好的江苏胎菊、豆香的崂山绿茶……一个下午品了五款难得一见的极品好茶。一天品到一款好茶就不错了,这次连品五款极品好茶,品到一半,好友不忍再多品,连呼“今天太奢侈了!”傅继英还待再重泡一款好茶,被大家极力劝止了。在回来的路上,同行的好友依然连问,“今天是不是太浪费了?太奢侈了!”傅继英认为,好茶就是用来与朋友共品的,不是用来收藏的。

在不拍戏的时候,傅继英主要做自己的艺术创作。书法、国画、插图、诗歌,傅继英样样在行。忙起工作来,傅继英常常一天不出工作室,就品茶、吃茶点补充给养。“我是很喜欢喝茶的,喝茶对于我是一种放松,是休憩时的习惯。工作累了,或者三两好友,小酌一杯清茶,自得其乐。”傅继英说

“都说喝茶影响睡眠,其实真正的好茶不仅能提神,还利于睡眠。好茶就像运动一样,既能让人精神倍增,也能助人酣然入睡。”傅继英说。有圈中好友深夜来访,担心影响睡眠不敢品茶,傅继英就为对方泡了一款武夷岩茶。对方回去后果然享受到了难得一遇的美觉,第二天还专程打电话来致谢。

品茶结挚友

傅继英爱品茶,懂品茶,也因品茶结交了很多挚友。

当天喝的一款上好武夷岩茶,是武夷山著名茶场亿耕农茗茶赠送的。“送了三年茶,才第一次见到赠茶人。谋面后,相见如故。”傅继英说。当年,这家企业为傅继英的傅体书法所吸引,慕名来函,邀请她题写企业名称亿耕农,傅继英因不了解对方而拒绝了。后来,对方常年坚持赠茶,连赠三年特供好茶,终于感动了傅继英。如今,傅继英与企业的老板已经成为好友。我们喝到的一款武夷岩茶,就是该企业所赠难得一见的极品,不仅润喉,而且清淡无火味,同去的茶友连呼“好茶无味”。

在河南郑州,傅继英与当地一位知名企业家初次喝茶,喝到兴致所在,对方驱车数十里回家,拿出了一款珍藏60年龄普洱老茶膏。如今,对方已经成为她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傅继英爱品茶,也带动身边一群朋友们学品茶。有朋友从她这里学会品茶后,自己出资建起了茶楼,专门邀朋友雅居品茶。

品人生感悟

“我把喝茶当作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品茶的过程,既增进友谊,又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傅继英说。

宋代的斗茶、古人的茶诗、茶道的东渡……傅继英谈起这些历史典故时信手拈来。傅继英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球。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健康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熏香除妄念”、“玉壶养太和”、“碧玉沉清泉”……对多年前的一场茶艺活动,傅继英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准确地说出表演过程的精彩之处。

谈起当前的茶文化复兴,傅继英认为,“中国茶道有一百多年的断档期,以前中国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国富民强之后,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为茶文化复兴奠立了基础。”

临别时,笔者向傅继英讨墨宝。傅继英挥毫泼墨,为笔者写了《品茶》刊创刊理念“茶意地栖居”,并写了一幅“茶禅一味”,特意将“茶”写为古体的“荼”。傅继英说,“你以茶文化为业,把‘茶’放在前面,希望你能在茶中悟出禅意,让禅意呵护你。如果你参禅,我就送你‘禅茶一味’了。”即使在茶文化从业者中,也有很多人混淆“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而傅继英却将二者区分得如此清晰。

90后傅志娇:“体验店”传承茶文化


上图为北京紫玉公馆主人傅志娇

但凡文化、技艺,提到“传承”顿觉严肃,顿觉使命感、沉重感倍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神秘,“白话”翻译过来是承上启下,先传递,再继承,于是这如何承接,如何继续便有了见仁见智的方式。傅志娇这样定位自己的“地盘”,不是茶楼,不是茶馆,更非高端的茶会所,“正如苹果的体验店,年轻人都熟悉的,可以尽情玩,尽情试。至于是否真要买些什么,那是在你真的爱上紫砂,欣赏茶之后的事情”。

讲出这番道理的是个“90后”的小姑娘,如今独当一面经营着以紫砂和易武古树茶为主的紫玉公馆。新与旧的对比,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映照格外突出。她的看市品茶生意经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看市:实力派将成就市场新高度

汝窑、紫砂、景泰蓝。傅志娇店里的陈设清雅不失华丽,古拙不失新意,一方褐色的纱曼,恰如女主人温婉沉静的气质,衬着如烧过一般的多宝槅。那上面放的是专门省茶用的各式紫砂小罐。这里不过是店的一角,整面墙又换了明快的石青色,衬出颜色相对厚重的紫砂和景泰蓝茶具。

以往遇到凡能对这些物件讲得头头是道、神采飞扬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且作为听者,只有踏踏实实洗耳恭听的份儿,完全插不上嘴。可在紫玉公馆,那份炫耀知识储备、展现见多识广的傲气,变成了怯生生的交流,有求教于人的谦卑,却也暗藏成竹在胸的稳当。

傅志娇是这里的主人,刚满22岁的年纪,做的就是茶与壶的生意。

“对紫砂,聪明的办法不是盲目追高。虽说以经营紫砂为主,但只做两个紫砂艺人的壶,那就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惠祥云和80年代的傅耀鸿。”在傅志娇看来,这是在目前名家大师壶高价难以企及,普通工艺壶低价无人问津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成长空间。“这样的紫砂壶作者年轻,自己也有市场运作的团队,能进行比较专业的推广,同时技艺也有精进的空间。”短短三五年,上涨趋势已清晰可见,傅耀鸿的壶三五年前不过一两千,目前已经近万元。“现在有不少客户愿意回收他们早期的作品,买壶的藏家其实更多是偏爱艺人自成一派的风格,假以时日,实力派新生代紫砂工匠必会促成紫砂市场的新高度。”

在选择主推壶上,傅志娇有自己的标准,“泥料和做工,名气大不大无所谓,职称高不高也不是关键。职称现在买家已经不认了,还要看作品”。宜兴有上万人在做壶,有职称的不过上千。没有职称的实力派,功底未见得逊色。“若在前几年,的确。买壶先问作者的职称级别,这是定价的死线。可现在即便你要告诉客人作者的级别,客人也会回答,先甭管级别,看了东西再说。”足见消费者对紫砂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这也是实力派能有市场成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惠祥云在内的新生代的实力派正在进入市场上升通道。目前,专门代理的两个紫砂艺人,每月都会推出新品,培养藏家和壶迷,“个人的风格、创意能吸引稳固的粉丝,他们会期待新品的出现,持续收藏。”

迷上“茶文化”的老茶农傅如清


龙游县溪口镇凤林村一座名叫“枫林后山”的茶山半山腰,矗立着一幢雅致的品茶楼,这就是竹云涧茶苑。

茶苑的主人叫傅如清,是龙游县茶业“老大”,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20多年来一直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目前拥有种茶基地1000多亩。

由于竹云涧茶苑周边环境特别优美,吸引了各地茶商及游客上山游玩,这让老傅萌生了开发茶文化、展示茶文化和传播茶文化的念头。

2003年,他专门拜访了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授。此后,傅如清不惜巨资,广为收集古色古香的茶桌、茶具,并雇请能工巧匠精心制作闻茶杯、品茶杯等器皿,专门开设了茶业陈列馆。

“我这里已经有了3个茶艺师。”在不断投入茶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老傅还尝试着在豆腐、鱼、油炸食品等菜品中添加茶叶,八方游客对此颇感新鲜,在尽情享受美味的同时长了见识。

眼下,傅如清又对竹云涧茶苑作出全面规划并付诸实施:制作牌匾、墙体绘画,系统介绍茶叶品类、茶叶生产加工工艺流程、茶艺茶道、饮茶及茶叶保健知识,等等,要把茶苑办成茶叶博物园、茶业展示园。

“茶跟文化结缘,茶才会更香,茶产业才会走得更远。”傅如清认为。

紫砂壶:大匠之门格古韵新


“紫砂壶,应当体现一种哲学意识、审美认知乃至江南风情。”这是前不久我赴宜兴,在紫砂名家徐达明兄的“陶木居”中品茗赏壶时,他的一番感言。应当讲是反映了紫砂本体思想和壶艺主流理念,也彰显了一位紫砂艺术家的文化追求和人文理想。

珠圆玉润,光华潜蕴的紫砂壶艺,是我们民族诗意地生活的物化载体。从苏东坡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到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紫砂艺苑是大师辈出,精品荟萃,流风艺绪至今兴盛。而徐达明就是宜兴“徐门紫砂”的代表人物,其父徐汉棠为宜兴著名的老一辈紫砂大师,壶艺高古雍容,敦逸朴茂,以光货名世。徐达明在承继家风,得父嫡传的基础上,力求典雅端庄、大气隽永,可谓是大匠之门,格古韵新。

2006年也是这个枫叶含丹的时节,我到陶都拜访他,那时他的家还在丁蜀镇上,临别时,他送我一把石瓢壶以作存念。此壶器形为砂器传统经典的子冶文人石瓢式,壶体简洁大方,质朴浑厚,造型凝重稳健、古秀雅逸。壶型上下器形饱满而线条流畅,张弛有度而收放自如。壶壁呈金字塔式立面造型,比例协调和谐而气宇轩昂,极富视觉张力和韵律动感。从中可见达明兄对其父光货壶艺的风格把握,亦有自己书卷气的追求及在造型上的拓展,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亦有清新的现代气息。其壶的砂泥亦采用了陈年老泥,调研细腻,泥色纯正,砂土特有的肌理效果泛出华润的光泽。

在紫砂艺界,石瓢壶历来被看作是衡量一个壶师水准的标杆。其造型、线条、款式要严格对应,其壶嘴、壶盖、壶把要一气呵成,可谓是大朴不雕而大象无形,境生象外而天人合一。从陈曼生到顾景舟等都为石瓢壶留下了经典之作。唯其如此,达明这些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做石瓢壶,以践行他对紫砂的哲学思考和美学探索。他深有感悟地讲:“这些年来,我对历代大师的代表作进行了反复的揣摩研究,觉得他们从器形、线条、立面到壶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与理念的。特别是我到欧洲,看了不少博物馆,他们的雕塑在造型上是可以让我们借鉴的,即空间感的展示与造型感的表现。”艺术家贵在有艺术思想。达明兄为了拓展紫砂壶的空间造型及表现形态,结合自己曾从事木工的经历,将红木镶嵌引进紫砂壶的造型结构中,使之陶木合璧,如“汉韵红木提梁壶”、“润方红木提梁壶”、“瘿木按手壶”等,为当代紫砂界开辟了创新之路。为此,他连续四届荣获全国陶瓷艺术与创新设计评比金、银奖,成为国家级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所青睐。

现年六十又二的达明兄,为人谦和低调,也很少参加社会应酬,他感到个人艺术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修养的提升,他平时喜好看书写字,收藏鉴赏古陶器及自制盆景,并和一些书画篆刻家交流创作体会,从中广采博取,融入壶艺。如他先后与朱屺瞻、谢稚柳、唐云、沈觉初、韩天衡等合作制壶,书画金石与紫砂结缘。达明兄作为宜兴紫砂界新崛起的领军人物,对紫砂的主体走向和主流表现怀有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对当下紫砂界的浮躁心态和炒作乱象表示忧虑,他认为紫砂艺术还是要以雅、正、韵为大道,那些为夺人眼球而做得怪、丑、俗的东西,终究是要被时间淘汰的。

带你领略传奇的藏茶文化


中国藏茶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称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又称为大茶、马茶、乌茶、黑茶、粗茶、南路边茶、砖茶、条茶、紧压茶、团茶、边茶等。是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全发酵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出自千年雪域高原的藏茶,充满晶莹剔透之美,充满原始神秘之气。藏茶没有绿茶的美轮美奂,没有红茶的悠闲优雅,它的美感之处在于它的独特香气、滋味,及特定历史经历形成沧桑、苍凉、厚重、醇和的神韵,更在于可贵的药效,这是它持久的吸引力,这是其他茶类所无法比拟的。随着越来越多人把藏茶当做养生和颐养性情的妙品,藏茶必定被原来越多品尝人士接受。藏茶,在历史上是政治,是经济,是民生,在现代社会,不单是物质的产品,还传递文化精神,充满人文光彩。

在中国六大茶叶家族中,绿茶作为历史名茶,清幽的绿色吸引了多少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红茶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和影响力,缔造了休闲文化,黑茶散发的却是神秘另类的美,没有精致的外形,没有清高的香气,和粗糙连在一起,和原始连在一起,却有着强烈持久的吸引力。四川藏茶是黑茶的始祖,近年来从雪域高原走到民间,由于具有适合存储的特性,品尝和收藏人数逐步增多,成为升值潜力较大的一种茶叶类别。

藏茶,来自雪域高原的千年古茶,其茶韵来自感受强烈异域文化的美感。打开一幅幅历史画面,没有一种茶可以像藏茶那种充当政治筹码的角色、扮演连接中原与西藏文化的角色和起到以物易物的作用。说到藏茶,眼前出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茶马古道规模空前的马队艰难前行,马帮餐风露宿的苦,爬山涉水的艰辛,让人感怀不已;佛教寺院法典盛会把藏茶作为圣物供奉;眼前又出现19世纪英国抢夺西藏茶叶市场的惊险场面。藏茶融合宗教文化、历史渊源、民族融合,蕴藏深远的文化内涵。藏茶曲折的历史注定其味道是丰厚的,内敛的,也是圣洁的。

第一次出现在眼前的藏茶,观茶汤、赏茶色、品茶味都有与众不同的感受。屏住呼吸,听到一片片剥落的声音,仿佛踩着千年树林里的枯枝败叶,耳边仿佛又听到发酵的声音,长年累月,无声无息,微生物群在不断滋长。为了更好的发酵,藏茶不能只精选嫩芽,有梗有叶的骨架让其有发酵的空隙。或许从藏茶出现之始,它就依赖久远漫长的时间沉淀,和野蛮荒原之地连在一起,充满生命的张力和呼吸。为了长途跋涉的运输,为了方便存储,它塑造成一块块硬硬的冰冷的砖头一样的形状,神秘就是藏茶外形给人的感觉。

拿起藏茶一闻,隐约飘来原始又近乎来自荒野的味道,没有经过华丽修饰,没有经过加工的感觉。藏茶是全发酵茶,在漫长的发酵过程中,随着岁月的累积,色泽越来越透亮。用茶炉煲煮,溶解在茶汤中各种成分依然在持续发酵,其颜色在泡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茶汤由淡红逐渐变成透红,直至波光潋滟。藏茶两大品牌之金尖藏茶由于茶梗和红苔成分多于茶叶,茶色变色更明显,而康砖藏茶茶叶多有茶梗,茶汤则是琥珀金汤,先黄后红。单看茶色,发酵的特性让我们看到茶色神奇的变化。

我国黑茶始制于四川。雅安藏茶历史悠久,因产于雅安,唐宋以来畅销藏茶而得名,自古以来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维、回、羌等民族同胞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雅安为西藏及周边藏民聚居区生产小叶种全发酵砖茶。雅安藏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称黑茶、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边茶、四川南路边茶、大茶、雅茶等,民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深切感悟和体会。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承茉莉古韵 傅天甫成传奇茶商》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