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三岁那年,她坐在茶山的大树下,轻摇放在竹筐里的弟弟,看着山上忙碌的身影,看着他慢慢长大。

这是梅芳最初的记忆,至今能闻到山上飘来的阵阵清香。

香自杯中来当念采茶苦

梅芳坐在茶具后面,来回颠倒杯中的水,让空气把温度降下来。从初春毛尖开采,她重复这个动作已过万次。

“水温相差一点点,泡出来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梅芳说,茶艺是个细致活儿,简单又敏感。“相同的茶叶,相同的水温,泡出来的口味都可能有区别,找到一个口感最好的方法,得不断尝试。”

感觉水温合手时,她把杯中水倒入茶具内,茶叶随水起伏翻滚,香气溢出来。滤出茶汤,她依次给大家斟茶:“尝一尝,感觉怎么样?”她生怕把一杯茶泡坏,熟练中带着份小心翼翼。

“泡一杯需要干茶5克,就是五六万个芽头,采茶工要采五六万次,茶叶来自不易,要珍惜。”深知采茶的不易,梅芳对于泡茶便格外地上心,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甚至能用手感觉到85度与90度水温的区别。

晨起露沾衣幕至携茶归

梅芳老家在浉河区游河乡,家中有茶山,童年的记忆里,都是与茶有关的往事。

她三岁多时,父母便带着她和弟弟上了茶山。她坐在茶山上的大树下,旁边是筛茶叶的竹筐,里面躺着几个月大的弟弟。再长大一点,她就开始随父母一起上山采茶。

凌晨5点多,4月的茶山春寒料峭。梅芳和家人一起,提篮携筐往茶山赶。到达山上时已过了近一个小时。

“一天都是在山上,直到快天黑。”梅芳说,为了节省时间,午饭是送上山来,直到日落西山视线模糊,采茶人才会陆续下山。“一天下来,拇指和食指黑乎乎的,都快不能打弯了。”

吃过晚饭,依然闲不下来。筛选、揉捻、抓条、炕茶,没有机器,一道道工序全是人来做,一直忙到半夜。

在梅芳儿时的记忆里,春天的每个周末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偷个懒儿早点睡觉。“那时候的产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卖给亲戚朋友,留一点自己喝。”就这样,茶妹子喝着略苦又甘甜的信阳毛尖,一年年长大。

做茶叶惟喜欢

2008年高考时,因为没有发挥好,20岁的梅芳与大学失之交臂。不想再复习,该找个什么事儿干呢?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最熟悉茶叶,便到一个亲戚的茶店帮忙。5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店里做销售。

2013年,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建立。“当时房租较低,自己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便想自己做。”梅芳和家人商议后,在这里租了个最靠外的铺子,起名”城华茶叶”。

当老板不必单纯卖茶叶,需要做的功课很多:茶叶快开采时,需要招采茶工;采出的茶叶需要在山上盯着炒;炒好的需要分拣;样品需要分类、品鉴;经销商需要维护关系;哪种价位的茶叶畅销或滞销需要总结。

从那年春天开始,守好店门、管好家门、护好山门,成为梅芳来回奔波的固定线路。“整个4月份,非常非常累,但心里很高兴。”梅芳说,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时,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浉河港的四望山、董家河的黄龙寺,梅芳承包了几个山头;在白龙潭三潭附近,她与当地茶农也有合作。“网店销售走低端、拼价格,太水了,我不做这个。”梅芳说,自己的客户比较固定,大多是郑州、广州、濮阳的茶楼,云南也有两家。“他们是真正懂茶、喜欢喝茶的人,跟他们合作了多年,从客户变成了朋友。”

梅芳的店里,常年备了几桶纯净水。“水用得很快,4月份的时候,一天平均用三四桶,现在用得少了,一天也得一两桶。”梅芳说,每天店里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小时候喝茶,感觉入口有点苦,喝下去甜甜的,很喜欢。女孩子大多喜欢喝饮料,我从小养成了习惯,只要有茶从来不喝饮料。”

来店里的朋友和顾客很多,梅芳给大家泡茶,听他们的意见,乐在其中。

树品牌重内质

从一斤百元到过千,梅芳把茶分得很细。除了脱销了四五种,现在还有近三十个品种。“同一个时期采的茶有不同的档次,不同时期采的茶也有区别,不同的炒茶师傅也有区别。分得细,可供挑选的余地才多。根据销售情况、顾客的反馈,脱销的原因是什么,不好卖的又是哪类茶,便于来年做调整。”

从前年开始,信阳毛尖的销售明显下滑。“我们的政府客户很少,影响可为无。”梅芳说,信阳毛尖销售下滑,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品牌价值的原因。“全国都知道龙井、普洱、铁观音,但信阳毛尖出了河南省,名气明显比不上别人。信阳毛尖真的很好,大文豪苏东坡都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为什么现在的知名度越来越小?”

从开店当老板,梅芳学习有关茶的各种知识,看了很多书。“都说信阳毛尖贵,但龙井一斤几千块大家不觉得贵,信阳毛尖一斤一千多就贵了,都是十大名茶,内质上没有什么优劣,但待遇差别真的很大。”梅芳说,究其原因,有曾经报道的毛尖参假、农药残留的负面影响,有信阳毛尖曾经“小浑淡”的弯路,也有宣传推广的力度问题。

目前,梅芳正在思考建立自己的,并在茶叶包装上贴二维码,可供追溯茶叶来源。“我们一年的销量一千斤左右,大山茶占了九成多。量不大,但绝对保证质量和口感。”梅芳说,自己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并不能改变什么,唯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茶的内质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信阳毛尖的好。

cy260.COm小编推荐

印度总理莫迪:从卖茶小贩到从政之路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印度]金舒克·纳格著陈义华霍舒缓译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9年,纳伦德拉·莫迪回到了阔别三十七载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古代的哈拉帕遗址,今为古吉拉特邦北部的一个小镇——译者注),参加其高中母校五十周年校庆。作为印度人民党秘书长,他急着赶回德里处理党内重要事务,但还是在母校停留了几小时。当纳伦德拉到达位于车站路的校园时,一点没有大人物的架子。他摸了自己老师的脚(印度人有一种叫作查兰斯帕史的摸脚礼,表达敬意——译者注),更令他过去的梵文老师普拉德博罕·帕特尔惊讶的是,莫迪亲切自然地问起其孩子的名字以及家庭情况。

1967年,十七岁的纳伦德拉毅然离开了瓦德那加尔镇。外界对此的普遍看法是多年前他的父母为了家庭圆满包办了他的婚姻。很早以前,纳伦德拉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而不是禁锢在琐碎的家庭生活中。日渐长大成人的莫迪自然不愿接受“童婚”。为逃避家庭的压力,他只能选择离开(纳伦德拉的妻子贾苏达本也曾经出现在一些新闻访谈里,但他本人从不主动谈及这段婚姻。贾苏达本曾为巴纳斯坎塔县一位乡村小学老师,现已退休)。距离莫迪家乡一百十二公里远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是他的首选。他投靠了在古吉拉特邦道路运输企业的一个巴士总站经营餐厅的叔叔,他的叔叔很乐意雇佣这个侄子。很快纳伦德拉成了出纳,负责账务、收银。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工作的安巴拉尔·库斯提是这个餐厅的常客,纳伦德拉这位年轻小伙子高效处理食堂前厅各项事务的能力给这个志愿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纳伦德拉在他的家乡瓦德那加尔镇已经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国民志愿团最基层的组织单位),他格外惊喜。虽然和库斯提相交甚好,但纳伦德拉还是决定自己创业,在餐厅附近设立了一个茶摊。

沏茶对纳伦德拉来说不算难事,他的父亲达蒙德达斯在瓦德那加尔火车站一直经营茶摊。早晨有客车路过,年幼的纳伦德拉总是帮父亲忙完后,才跑去上学。达蒙德达斯共有六个孩子,主业是售卖食用油,茶摊的收入也算是为了补贴家用。纳伦德拉从小就不想步他父亲的后尘,他一直想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印度,每个人都不能逾越自己出身的社会阶层,这是最高准则。像纳伦德拉这种较低种姓油商的儿子,他所能做的就是子承父业。难怪在八岁这样的小小年纪,纳伦德拉就加入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纱卡”少年团。每天放学后他就到“纱卡”,在这里他可以参加一些比在火车站卖茶和学校上课这样的沉闷生活更有趣的活动。纳伦德拉在学校的表现极其普通,对学习也没有太多热情,但他却热衷于戏剧表演和辩论这样的课外活动。1965年,他出演学校名为《周贾达斯·库曼》的戏剧,这个戏剧讲述了索拉斯查区逃犯的故事,以及他们在神主斯瓦米的感化影响下成为圣人的事迹。纳伦德拉原本是主角,后来因为其外形纤弱,他的角色改为领土被周贾达斯侵占的瓦叶森·马哈拉吉的一位贵族。第二年即1966年,纳伦德拉在根据中印战争历史改编的名为《哈亚丽·诺·哈特亚柔》的电影中扮演一名士兵,纳伦德拉在表演时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在校期间,他对领导角色也颇感兴趣,主张实行课代表选举制。他的一位老师回忆说他是一个“坦率、无畏、有主见”的男孩,纳伦德拉不惧怕任何高个子同学的欺负,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份“主见”。除此以外,老一辈人记得在1965年的印巴冲突中,小莫迪认为巴基斯坦人罪有应得,而且对此发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他还主动给从卡奇边境回来停留在瓦德那加尔车站的部队免费提供茶水。

当库斯提把他介绍给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地方装备首领时,纳伦德拉非常激动。这是双向的:上级也为觉察到这个年轻人身上所具有的潜力而感到欣慰。虽然这个在艾哈迈达巴德市的马尼那加尔中产阶级集聚区的国民志愿者服务联盟分会已经成立多年,但至今该分会尚未广受拥趸。

但那时盛行社会主义思潮,即使对天生热爱自由事业的古吉拉特人而言,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吸引力,联盟的运作更像是一个地下组织。瓦卡·萨希卜(因其早年曾从事法律工作,一般称其为伊那姆达尔——译者注)过去常常游历印度各邦并试图在各地广设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纱卡”组织,但进展缓慢。除了纳伦德拉,伊那姆达尔还有其他的助理,如主要宣传干事那图拉·扎格达和同样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婆罗门种姓的艾哈迈达巴德市民事法院律师瓦桑特·加见达拉嘎卡尔。纳伦德拉很钦佩伊那姆达尔,认为他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成立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分会而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虽然伊那姆达尔比纳伦德拉资深很多,但他却成了这个年轻人的良师益友。三十年后也就是2001年,莫迪亲自执笔为伊那姆达尔写了名为《乔蒂·普耶》的传记,由时任总理阿塔尔·比哈里·瓦杰帕伊出版发行。这本书追忆了穿上了黑色长袍(承袭了英国的传统)的伊那姆达尔慷慨激昂地为因甘地遇刺而被监禁起来的同胞进行法律辩护。在早期抗议尼扎姆王朝(1793-1950年间统治印度海得拉巴的土邦君主的称号)期间,伊那姆达尔自己也被监禁了几个月。在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组织里,许多人认为莫迪是伊那姆达尔的“心生子”(印度神话中仙人的孩子——译者注),事实证明伊那姆达尔对莫迪以后的成长影响至深。

在外漂泊的纳伦德拉很快升至联盟在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总部的助理。与纳伦德拉同时期供职于联盟的活动家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了纳伦德拉身份归属感和生活的目标。他的生命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再是一个人而成为‘大家族’中的一员。我想,这件事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意义深远,纳伦德拉原本艰辛的生活也变得轻松些了。”

联盟办公场所规模很小,共计只有大约十个成员和六间房的场地。虽然纳伦德拉在联盟正式任职,但在其他人眼里他是新来的实习生,所以还需要做一些琐碎的杂活,包括给联盟里的其他成员泡茶(这些人都是宣传干事),打扫清理房间等等。深受拉斯曼拉·伊那姆达尔的影响,纳伦德拉也自愿为他们洗衣服。由于伊那姆达尔也负责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果阿邦的联盟分会,伊那姆达尔不定期走访艾哈迈达巴德地区。每次只要伊那姆达尔到来,纳伦德拉时刻为其待命。一个联盟右翼观察员阿维德·波斯米亚说,莫迪受到联盟的热烈欢迎的原因,除了他很忠诚外,还因为他来自低种姓阶层。波斯米亚补充说:“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被视为一个由婆罗门高种姓领导的组织,这限制了对其他种姓的吸引力。该组织希望通过纳入更多低种姓的成员来打破这个限制。莫迪是‘奖品得主’,跟他同样出身的还有几十年后成为他对手的沙克斯·瓦格拉。”

联盟在拉拢莫迪的同时,也在努力扩大其在艾哈迈达巴德的势力范围。1968年12月,联盟在该市举行了大型集会游行,联盟的最高领导人发表演讲。虽然联盟最高领导层仅仅提到了在分区时穆斯林对印度教徒的暴行,结果还是煽起了社区内印度教徒对穆斯林的愤怒。1969年9月,艾哈迈达巴德(其教派冲突恩怨史可以追溯到1714年)见证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教派冲突。它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包括印度教警司对穆斯林《古兰经》的亵渎。几个月后,(穆斯林)警察巡官又在“奎师那显现日”表现出对罗摩衍那的不尊重等类似的情况。人民同盟运动联盟的领导人巴拉吉·马德好克来到艾哈迈达巴德市发表声明,非但没有促进双方和睦,反而使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拉克沙克”印度教教法委员会的创建更是火上加油,印度教神庙僧人和数以千计的穆斯林在达尔甘地区的年度集会成为冲突暴乱的导火索,冲突导致六百六十多人死亡,受害者大多数是穆斯林。这个冲突事件给纳伦德拉年轻脆弱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至今,纳伦德拉·莫迪也不愿卷入这样的话题。印度当局成立了“司法公正亚甘穆汉·雷迪”委员会来调查此次暴乱,最后把责任归咎于一些极端派组织例如人民同盟和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但没有具体追究到个人。但是,一个在职的高级警官说:“以甘地辛迪加派德赛为首的人民党劝告警方,如果上级要求开枪镇压(骚乱),务必不要执行,因此警方无力遏制暴乱。暴乱场面非常血腥,即使艾哈迈达巴德火车站也布满了刚下火车的无辜乘客的尸体,‘无能’警察的行动恶化了此次骚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标志着古吉拉特邦首府艾哈迈达巴德政治动荡时代的开始。国大党分裂成国大党英迪拉派和国大党组织派。谷物、食用油这类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迅速暴涨,民众的愤怒情绪激增,艾哈迈达巴德劳工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很快把激愤宣泄了出来。1973年12月,宿舍的月租从原来的七十卢比涨到一百卢比把整个事件推向高潮,学生们开始抗议。很快校园骚乱蔓延到城市街头,与正在遭受贫困的普通民众产生了共鸣。古吉拉特大学其他学院的学生也加入其中,游行人群堵在部长们的家门口,要求他们辞职。暴力事件爆发后,公交车被劫持,学生开始集体斋戒、游行。警方随即采取行动,许多人在警察的开火中身亡。动乱蔓延至该邦其他所有的主要城镇,致使四十个城市遭到宵禁。此时,纳伦德拉·莫迪的上司委任他负责与古吉拉特邦学生组织之间的事务,他开始辗转于各种学生运动领导人的公开会议中。“我知道他参与了许多学生运动组织的接力绝食,”心理医生和社会活动家哈尼夫·拉卡达瓦拉说。而此时的纳伦德拉可能在被联盟委派负责学生运动组织期间接受了大学教育。“我见过他古吉拉特大学政治学硕士的学位证书。他自己也在九十年代中期给我看过,”资深记者迪波尔·恰维迪证实:“虽然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教他的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她又补充道。人民党古吉拉特邦支部的网站上也提到了纳伦德拉·莫迪的政治学硕士学位,但没有提供有关他从何处毕业的细节。该网站还表明,纳伦德拉离开家乡后,带着政治热情和民族主义精神来到了艾哈迈达巴德,然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一步步走进了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的“办公室”。“作为私人学生,他拿了学士学位。作为硕士生时他也上了一些教授的课程,但我不知道他最后是否完成了学业,”一个知名院士说。

《莫迪传:从街头小贩到大国总理之路》是现任印度总理莫迪最权威传记的中文译本。作为印度政治明星,莫迪的强势、个性化的政治风格,备受各方关注及争议。本书以近距离的观察,描述莫迪扑朔迷离的人生——从一个下层种姓出身的卖茶小贩逐步成为印度总理,展现其政治经历及执政理念。莫迪自律性强,素食、禁欲、不沾烟酒,逃婚近半个世纪未见妻子一面;他是资深民族主义政党成员,八岁开始接触国民志愿服务者联盟,并成长为人民党骨干;他是经济能手,堪比庞大商业帝国CEO,将古吉拉特邦变成印度经济发展的龙头。

邓雪梅:女能人创办茶叶合作社带动茶农共同富裕


今年37岁的邓雪梅,出生于夹江县普通农村家庭,受当时家庭条件的影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学毕业后,她便来到峨眉山市川主乡,靠在茶园里帮人采茶谋生。谁也没想到,当年为求生存而走的路,却让邓雪梅从此与茶结缘,并成为峨眉山市川主乡杨河村的女能人。

与茶结缘落户杨河

峨眉山市川主乡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村民就开始成规模地种植茶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川主所产的茶叶别有一番风味,在周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谋求生存,减轻家中经济负担,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邓雪梅来到了川主乡帮人采茶。

采摘茶叶既考验毅力又考验心细,同时又对采茶人手的灵活性有很高要求。特别是采摘明前茶,因可采摘的时间只有几天,而采摘的又只是茶树最为幼嫩的叶片,所以采茶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毅力,既要一心一意、长时间不休息地采摘,又要拿捏好力度,不能损伤了茶叶。艰苦、劳累的采茶生活磨练出了邓雪梅顽强坚毅、踏实能干和拼搏、不服输的优良品质。

因聪明、勤奋,邓雪梅成了这一带的采茶能手,并认识了同样对茶有着浓厚兴趣的当地小伙子周安均。在接触一段时间后,二人结为夫妻,开始走上与茶有关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发展茶叶

2005年,邓雪梅夫妇创办了川杨竹馨茶厂。不久,销路好了,自家的茶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邓雪梅决定成立茶叶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将茶农们联合起来,将川主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2007年,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为了带动茶农们一起致富,邓雪梅坚持主动上门收茶,很多时候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同时,邓雪梅和家人还不断的开荒种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100多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心系茶农共同致富

在创业的过程中,邓雪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带动家乡茶农共同富裕的初衷,当有茶农们找到她,提出想要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她总是免费赠送茶苗,并免费技术指导,帮助茶农对自己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收入。

2014年,邓雪梅决定把川杨竹馨的生产加工房从交通便利、方便品牌推广的山下搬迁到山上。当时,公司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公司的物流成本,对品牌的推广不利,产品生产成本会上升。但邓雪梅认为,加工房搬迁到山上,可以缩短收购茶叶的时间和路程,既有利于公司收购更为新鲜的茶叶提高产品质量,又能减少茶农们运输茶叶的成本,并有利于和茶农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形成双赢。后来,川杨竹馨的加工厂房顺利搬迁,极大的方便了茶农,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收入年年增高。

2009年,合作社的茶农们人均增收0.6万元、2010年增收1万元、2011年增收1.3万元、2012年增收1.5万元、2013年增收2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令邓雪梅和合作社的茶农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努力拼搏成绩显著

在创业道路上,邓雪梅不断地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影音制品来对自己进行充电,并抽出时间完全脱产2个月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创业培训。经过邓雪梅的努力,使她的茶叶种植、加工、品鉴等专业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邓雪梅通过多次考察,先后从雅安组织引进了“福选九号”、“福鼎大白”和“131”等茶叶新品种。经过对新品种改造,发展高产茶园1万余亩,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近年来,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乐山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殊荣;川杨竹馨茶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被评为“四川省茶叶生产企业最佳茶叶基地建设金奖”;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川杨竹馨”还荣获了“中国(四川)国际金奖”,同年,公司研发的扁形茶被评为“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最具地方特色茶产品金奖”。

80后山里农民林毅建:到特区“玩”电商卖茶


“电商”足不出户,网连天下。而在“茶乡”华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茶叶公司的总部在深山里的仙都镇,电商部却设在特区厦门,经营公司的是个80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

这家公司是福建南阳楼茶业有限公司,这位年轻农民名叫林毅建。这几天,南阳楼茶业的淘宝店进入试运行,五月一日即全面上线营业。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将进行19.9元全国包邮的浓香型茶叶产品促销活动。”林毅建说。他准备参加5月上旬举办的第十一届厦门海峡旅游博览会,带着浓香型铁观音代表家乡参展。

主攻烘焙技艺浓香型屡获奖

今年31岁的林毅建,早期在外销售竹凉席。2000年,他开始学制茶。2002年,他办茶厂,使用空调制茶,制作清香型铁观音。

一次偶然机会,林毅建到安溪,看到当地有的茶农制茶不需要空调,杀青、摇青等工序仍保留着原始的方式。林毅建说:“这让我深受启发,下决心对传统制茶工艺一探究竟。”

在清香型铁观音的加工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发酵和烘焙程度,可加工成“浓香型”和“韵香型”。“两种茶均耐冲泡且各具特色,还解决了常温保存、运输等难题,我觉得市场前景很广阔。”林毅建说。

林毅建渐渐爱上浓香型铁观音,多年的制茶经验,加上与各地制茶师傅多次交流,2010年3月,他创办华安县南阳楼茶业科技研究所。

从此,他专注于浓香型茶叶烘焙技术的研发。在他的品茶室里,三天两头都会组织一些茶商、茶农来斗茶,大家评茶的优点、缺点。

“与机器烘焙相比,使用古老的焙笼烘焙出的茶叶,熟度好,储存时间更长,还告别了传统制茶需要的空调、冰柜。”林毅建对比说。

他在沿袭百年烘焙方法基础上,创新方法将传统炭火焙笼改造成电炉丝焙笼,再二次烘焙,减少了烘焙过程中的温度流失。

2013年,林毅建成立公司时,已是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高级加工员,拥有茶园近80亩,年产茶量达一万多斤。他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模式:无需加盟专卖店,只要进货5000元以上,便可代理他的茶叶,目前代理商已有20多家。

浓香渐“浓”。林毅建凭借着研制的成果,先后揽获了首届中国世界功夫茶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银奖、中华海峡两岸茶叶联盟首届茶王赛铁观音优质奖、2013年两岸斗茶茶王赛清香型铁观音优质奖、2014年首届海峡两岸(安溪杯)茶王赛浓香型铁观音优质奖、第八届华安县铁观音茶王赛浓香型银奖等一系列奖项。

山区对接特区试水电子商务

起初,他对开拓电商市场并没有信心,“虽然市场大,但是店铺太多,如何让消费者点进你的网店,还有网店品牌的打造等等,这些都是难题。”

有一阶段,他朋友的网店,促销期一天300件左右的发货量让林毅建很是心动,但却被告知这些都是“亏本赚吆喝”的买卖,这让林毅建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更是费解。

直到今年春节,林毅建与一位已经开了4家网店的朋友交流后,才对电商的营运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位朋友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从事设计工作,而后经营淘宝网店。两人交流后,发现彼此的经营理念也十分合拍。最后他们决定股份合作每人投入20万元,办淘宝网店。

“厦门的物流费用相对较低,优秀人才多,还比较能留住员工。”林毅建分析说。如今,公司在集美区租了100多平方米作为电商部办公场所,已有20台电脑和7名学历较高的员工。

“南阳楼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华安大地土群的中的一座楼。前几年,我成功注册‘南阳楼’茶叶商标,跟土楼可是很有缘哪,公司总部在通往土楼的必经之路,设在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只要有朋友来,我都会带他们去参观。”林毅建说。林毅建希望未来自己的“南阳楼”牌浓香型铁观音能够成为淘宝上独树一帜的品牌,并为家乡旅游事业出一份力。

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10年前,一把紫砂壶的单价最高也不过几十万元,时至今日,单把紫砂壶的价格已达几千万元。江苏宜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收藏门类,这一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的工艺技术,历经无数艺人的辛勤耕耘,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也是广受追捧的收藏热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紫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逐渐展露出来,日益受到收藏和投资市场的关注。随着紫砂关注度的提升和市场的日渐成熟,紫砂市场潜力股的挖掘也逐渐成型,在理性的市场大环境下,被忽略的老紫砂壶和青年艺人具有创意的紫砂壶越来越受追捧。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2004年,一把顾景舟的紫砂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几万元,最高也不超过10万元,而在2014年,顾景舟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下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截至目前,在几大拍卖公司拍卖纪录中,顾景舟超过千万元成交价的紫砂壶已有10把。显然,顾景舟是紫砂壶界一枝独秀的标杆。然而,与其齐名、同被誉为20世纪“紫砂七老”的其他几位紫砂艺术家——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没有那么抢眼。

在市场上,其他6位艺人的作品价位与顾景舟不断刷新的价格相距甚远。任淦庭擅长紫砂陶刻艺术,他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融于紫砂陶上,与紫砂壶相映成趣。在目前拍卖市场的公开成交价中,其上拍作品都是和其他紫砂大师合作之作,无以衡量其个人艺术价值。其与顾景舟合作的《段泥竹节壶》最近以322万元成交,这一价格更多依托于顾景舟的影响力。

朱可心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其作《松竹梅》3把壶成交价为747.5万元,为艺术家个人最高成交价。蒋蓉是宜兴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个人最高成交纪录为2010年以145.6万元成交的“十一头莲藕酒具”。吴云根的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还保留在2011年以103.5万元成交的紫砂壶《传炉》;裴石民的《三足传炉壶》也是其最高成交价,在2011年以172.5万元成交;王寅春的《朱泥梅花周盘壶》在2014年以132.25万元成交,创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曾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的刘培金以年龄为紫砂艺人分界:出生于1889年以前的为第一代,代表人物是任淦庭;第二代是1890年以后出生的,朱可心是其中翘楚;出生于1909年之后、1929年之前的是第三代,首推顾景舟;1949年以前出生的是第四代;1969年以后出生的是第五代。“第五代挑大梁,第六代在成长。”刘培金如此概括目前的状态。

“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相比,紫砂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紫砂强调创作者的传承关系。”北京荣会艺术机构总创意宋宁颉说。从明到清、从近现代到当代,宜兴紫砂的创作者们从师承到风格都有可追溯的渊源。他表示,紫砂壶价格上涨,并不是外界传闻的资源稀缺,而是紫砂艺术的价值得到认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他们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作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紫砂是门传承的手艺,在已故紫砂艺术家作品日益稀少的情况下,中青年紫砂新秀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轮热点。宋宁颉介绍,中青年紫砂艺人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国家承认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群体;二是那些知名大师培养出的高徒。“关注中青年紫砂艺人,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实力,但还未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紫砂艺术家,被视为继明清老壶、‘紫砂七老’之后的另一大价值洼地。”宋宁颉说。

在刘培金看来,第一、二、三代很多紫砂艺人的壶已经进入“赌”的阶段。“建议中青年收藏家不要参与,最好的收藏对象是同龄人的作品。”在他看来,“年轻的、40岁左右的紫砂壶创作者,其作品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和气质,是紫砂壶发展的新阶段,也有可能成为新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冯立昇也认为,很多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是融合紫砂历史底蕴和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独到之作。“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作品以其良好的题材、创新的制作工艺及独特高雅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突破和创新,但有的工艺还有欠缺,未来有待提高。”

从价格来说,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价格泡沫较小。宋宁颉表示,一方面,市场上的老壶难觅,而且已经上升到天价,当代大师壶的泡沫进一步加剧。而青年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具有大众认可度,且具有一定成长性。“在市场回调时期,我们倡导回归工艺品的实用性,使价格和价值相匹配,让消费者和收藏者有所期待。”

从何寻找价格洼地

宋宁颉表示,他们在选择年轻紫砂艺术家作品时,首先会考察紫砂艺人具有怎样的传承关系,既包括师承关系,也有风格派别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他们更喜欢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具有创新色彩的作品。除了选取那种在造型上追求变化的作品,还会挑选在泥料、装饰、雕刻等方面展开探索的佳作。此外,艺术家人品的考量也很重要,要选那种认认真真研究紫砂壶艺术,不托市、不招摇的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从以下几点确定一把好壶的标准:首先,作品一定是要纯手工制作,而且一定是艺术家本人亲制;其次,要求用原矿紫砂泥作为原料,以保证紫砂壶的密度;再者,注重紫砂壶的器形,壶形要浑厚大气、雍容端庄,弧线过渡自然清晰,有独特韵味,能彰显一定的历史文化品位。最后,艺术家的技艺要精湛,做工要精细,对细节的处理要完美、到位,从而保证整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刘培金表示,紫砂壶的增长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会不会有进步,会不会提高;二是考虑买什么人的壶,在他看来,一把真正的好壶要看3个要点:形态、神韵和气度。刘培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首先是作品的形态优美,合乎自然,看起来舒服;其次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并具有一定的交易性;三是最重要的,要追求价格和价值合理的实现程度。“艺术品是升值还是贬值,是买卖双方,或者说艺术家和收藏者共同的话题,创作者需要老老实实搞创作,与经纪人、中间商、展销商进行配合,不要乱叫价格,既是对艺术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只有平等、合理,才能够共赢、多赢。”刘培金说。

采茶歌


《采茶歌》1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渡洞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都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采茶歌》2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小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容。

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

锦官城里花如许,知误春归几少年。

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

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落日共还家。

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茶蓝头戴花,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莫让爹妈把心挂。二遍采茶正当春,

采罢茶叶绣手巾,两边绣的茶花朵,

中间绣的采茶人,姐妹绣花用了心。

三遍采茶忙又忙,又要采茶又要插秧

去插秧来茶叶老,去采茶来秧要黄,

采茶插秧两头忙。

《采茶歌》3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

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

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女烘焙终朝忙。

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

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处憔翠死。

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

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黄传芳:静美堂之《傳芳普洱》茶友之家


个人从事茶艺工作有33年,而投入普洱茶的研究与推广也达27年(在此感谢久顺阿宝的启蒙及支持)回到大陆云南寻根学习并深度的强化产业科技研究,除了人文关怀工作还不断探索市场发展。

原本想透过对业界的辅导来完成多年来“以茶养生,以茶创业”的心愿而将三十多年来的成果留下,但觉得难以全貌顾及。是以,决心用整合积淀多年的资源再一次由个人领着工作团队来打造一个茶事业体。

首先规划以多年来主力在市场推动以无霉味、可煮饮,具养生的迷你烘焙型熟化处理的普洱茶——《傳芳普洱》来作为静美堂的主轴商品。

并建立《传芳普洱》茶友之家联营体系其方案为:

1、只要认同以茶养生<茶的品质为要,不能有霉杂味,当下可即饮>的理念

2、只要愿意共同推广茶文化的宗旨

3、不需加盟也不需加盟费公司提供相关资料,供参考

4、出货轻松,每个月只需出货20公斤即可成《传芳普洱》茶友之家联营店。其它的货品自主性选择出货;

5、公司提供手写版及印刷版复式结合的挂牌以作为认证;

6、可优惠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培训

7、可获得公司开发具有商机的商品的告知与品样;

8、公司将在建立起的总代理处或分公司部经常性举办茶友会交流与讲座;

9、公司将与加入联营者共同以人文关怀的理念来推动自主性的公益活动。

以上更详细的条件,将在公司官网于九月初完善并公告。

有鉴于茶的文化事业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因茶的益处落实在每个人个体,从喝茶品茗当中得到健康,达到人文提升不谛是国家社会之利。

目前已规划好相关事宜,正准备强化经营商品的生产,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完成心愿已久的“茶业”。

抱拙

2012.07.29

※唯一存在的缺口是人才,需要更多的人才※

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人们在采茶的劳动中,慢慢哼出来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姑娘们戴着草帽、腰间系着小筐在茶树之间穿梭着,双手在茶树上飞舞着,嫩绿的茶叶尖尖就样被采摘下来,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远远的瞧去,像一片片彩云点缀在绿色的山间,采到兴起,有人就哼起小调,大家一唱百喝,采茶的兴致就更高了!

如土家族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茶山,土家族的姑娘都会一手采茶、制茶的好手艺。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茶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土家姑娘们也就走出了家门,去了茶山,一边唱着采茶歌,一边忙着采茶。

从理工男到茶商 台湾硕士大陆创业遇真爱


从理工男到茶商

日前,长汀县铁长乡的泳绿茶叶公司负责人张元豪,打电话回台湾彰化县老家,告诉父亲原定近期和未婚妻董仁花回台湾的计划无法实现,因为今年春茶加工特别忙,他俩的婚事将推迟一段时间。

在距离长汀县城14公里的泳绿茶场,笔者看到,工人们在氤氲蒸气中炒茶青,香气扑鼻而来,年轻的老板张元豪和未婚妻董仁花在现场指导、督促工人们加班加点,仔细做好每一道制茶工序。张元豪介绍,这批茶青晾晒12小时后,进入炒青程序,在夜晚用大锅将青味炒掉,然后进入翻焙工序,用于制作红茶。

今年36岁的张元豪2010年来到这家茶场,经过近五年的历练,如今已经完全掌握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程序,从一位机电专业硕士变成干练的茶商。

泳绿茶场是张元豪的父亲张森桂一手创办的。台湾彰化员林镇的张家,世代以种植茶叶为生。张森桂于2003年来到长汀县铁长乡实地考察时,认为地处闽赣交界的铁长乡山峦起伏,山清水秀,植被良好,地形、地貌、气候与台湾彰化、南投非常相似,适于种植高山茶。随即,张森桂在铁长租赁山地800亩,建设高山茶园,种植台湾软枝乌龙茶。2006年,茶园出产首批高山乌龙茶,此后三次参加福建省名优茶评审会两次获奖,声名鹊起,产量逐年上升。

出生于1980年的张元豪,2007年1月从台湾一所科技大学电机系硕士班毕业。2008年,张元豪第一次来到大陆看望父亲。长汀小城热闹温馨,客家人热情淳朴,铁长更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让他萌发了前往大陆创业的念头。2010年,他来到铁长的茶场,担任公司业务经理,专职负责茶叶产品营销,开始参与管理父亲的茶场。

事业爱情双丰收

此后,张元豪从广州、深圳、上海,到北方的北京、西安、太原,几乎穿越了大半个中国。他带着茶叶样品,每到一个城市就找当地的茶叶经销商,重点拜访推销。

张元豪记得,最初他在北京、石家庄、太原之间活动,跑了13天才做成第一笔生意。而发货后迟迟难以收回货款,也是经常发生的事。不过,由于茶叶质量好、价格实惠,他的客户大都变成回头客。经过两年的努力,铁长台湾乌龙茶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2010年出产销售成品茶叶10吨,2011年茶叶产量达到12吨,今年将达15吨。

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直单身的张元豪结识了刚大学毕业的长汀客家妹子董仁花。小张低调、务实的处世风格吸引着董仁花,两人相恋了。今年1月23日,这对有情人在小董的老家新桥镇鸳鸯村订了婚,董仁花也辞去了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干脆来到铁长,协助张元豪一起创业。

2013年,父亲张森桂将茶场全部业务交给张元豪管理后,回到了台湾。此后,张元豪让未婚妻负责财务、仓管、网络等业务,自己全力抓茶山管理、茶叶加工和销售。根据大陆流行口味,从去年开始茶场除了加工传统的乌龙茶外,还新增了红茶、贵妃茶。同时,开发了10亩贵妃茶山,采收后加工成的乌龙茶带着香气,每年仅产25公斤,售价高昂。

在铁长乡政府的支持下,张元豪去年又开始在茶园种植1000株樱花,规划了一些景观亭、小木屋。再过两年,铁长茶园樱花将开放,这里将成为长汀的“阿里山”,吸引更多人前来休闲观光。此外,张元豪还规划着上网销售茶叶、扩大乌龙茶种植面积等。他说,事业前景看好,找一个空闲时间,还要抓紧把婚事办了。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梅芳:从采茶妹到卖茶女惟喜欢》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