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8月4日,全国网络媒体四川采风团抵达第二站雅安,来自全国近60家新闻网站的70余名媒体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非遗“藏茶文化”主题之旅,走访参观了四川省黑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雅安市文化馆、博物馆等,并采访到了藏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玉祥、省级非遗传人李朝贵等。

雅安市地处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素有“川西咽喉”、“藏区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地处藏、羌、彝少数民族的交汇地,是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要冲,集聚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走访四川省黑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雅安茶厂时,记者了解到,该茶厂始建于明嘉靖25年,距今已有470年不间断制茶历史。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朝贵现执掌茶厂,他同时也是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介绍到,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己传承1300多年。南路边茶为饮食结构上缺少蔬菜水果的藏族同胞提供钾离子、膳食纤维素、维生素等,帮助他们的消化代谢,已经成为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生活品。“‘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南路边茶在藏族同胞的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我们说传承非遗,其实不仅是传承技艺,也在传承一种态度,一种藏茶制作过程中认真科学的态度。”

参观雅安文化馆让记者对雅安市非遗状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该市目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19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

文化馆综合展厅可谓是雅安非遗项目展示的集萃。国家级非遗项目荥经砂器工艺品的实物展示配以制作流程的核心工艺说明,展示了精湛的制作工艺,集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被业界誉为“土与火的精灵”;硗碛多声部民歌作为传统音乐的代表,以其原生态无任何乐器伴奏的独特演唱方式闻名。除此之外,石棉的环山鸡节、芦山花灯、汉源彩塑、天全牛儿灯、雨城晏场高台、名山马马灯都体现了雅安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具传承价值。

藏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玉祥创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他表示,藏茶历史的悠久其实也等于技术的成熟。“如今我们对藏茶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品种增多,尝试了标准化和数据化,并从原先的受限于天气的自然发酵变为可以进行人为加温,使藏茶的制作时间缩短,但品质依然不变。我们已经从原先的手工生产进入到半机器化生产,但目前藏茶还是基本上主要销往藏区,藏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需要进行更好的市场推广。”

Cy260.com精选阅读

非遗传承人创作鄂派紫砂壶捐赠湖北省博物馆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城花3个多月创作一对“楚风汉韵”紫砂壶,国外汉学家曾表示愿意出200万元购买。昨日,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江城将这对心血之作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59岁的江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派紫砂壶陶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制作出独树一帜、具有荆楚地域文化特征的紫砂陶艺作品,开创了鄂派紫砂壶陶艺。

江城介绍,捐赠的这对壶名为“楚风”、“汉韵”,均引用古代汉印的印形作为整体造型。在主体材料的选择上,“楚风”使用宜兴紫砂矿料中的清水泥,颜色为深红色,显示厚重感及楚时古风之感。“汉韵”则选用烧制后为淡黄色的团山绿泥,显示出现代气息。

记者看到,两把壶身上贴有两种不同花卉的立体图案。江城采用了贴塑手法表达创作意图,“楚风”上的牡丹花象征荆楚大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汉韵”采用了武汉的市花梅花作为装饰元素。江城说:“梅花经过严寒开放得更加艳丽,它的傲骨值得赞颂,用梅花来表达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恰当不过。”

据了解,“楚风汉韵”是江城2013年创作的。2014年5月,他和另外14名湖北的非遗传承人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文化交流,带去了包括“楚风汉韵”在内的9件紫砂壶作品。展览结束当天,一位国外汉学家相中了“楚风汉韵”,当场表示要出200万人民币购买,被江城婉拒。

江城昨日说:“‘楚风汉韵’的创作灵感来自湖北武汉的悠久历史,我希望把它留在家乡。”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李兴昌-普洱贡茶制作国家级代表承人

原题: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现年虽是60多岁的彝族老人,但还在云南省普洱市困鹿山下,守着母亲留下的百亩古茶园,不借助任何机器,固执地依照古法做着他的普洱茶,就因如此:2008年,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母亲花800元买下百亩古茶园

普洱茶主要产于我国云南,按制作方法可分为生茶、熟茶,按外形可分为沱茶、饼茶、金瓜贡茶、砖茶等。我国生产普洱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当时不叫普洱茶;唐朝时,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时称“普茶”;至清朝时,普洱茶达到鼎盛时期并成为皇室贡茶,末代皇帝溥仪也曾说过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

据史料记载,进贡给皇宫的普洱茶大多采自距普洱市30余公里的困鹿山古茶园,而李兴昌祖上就是普洱贡茶的制作人,这一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的母亲说,每到春季采茶季节来临,朝廷都会派军队把守出山的各个关口,不让一片茶叶流出山寨,只有给皇上的贡茶做完以后,村民们才能再做茶出售。”李兴昌说。

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云南一带的古茶树几乎被砍伐殆尽,困鹿山古茶园因地处偏僻得以幸存。至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比对。“发现无论从形状、大小还是重量来看,几乎和母亲描述的一模一样。”当时专家们都非常震惊,因为自清朝皇室解体后,普洱贡茶的制作也随之终止,其制作方法也销声匿迹。2008年,经过专家评审,因传承脉络清晰且制作技艺与古法最为接近,李兴昌当选为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鱼茶,茶非茶


在海南的五指山,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鱼茶,茶非茶,这是海南白沙民间对一种类似寿司食物的叫法。鱼茶是黎族苗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苗族人的风味食品。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上都会有鱼茶销售。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琴鱼》一首: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大官常馔有差别。

欧阳修在《和梅公议琴鱼》中对琴鱼更是赞不绝口: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重名备好奇。可见琴鱼虽鲜为人知,却早有佳言传世。琴鱼捕捞及制作成茶的工艺很特别。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捕鱼人用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将琴鱼捕捞出来。趁着鲜活,马上放入一种特制的沸水中,这水是放入了盐、糖、桂皮和茶叶等调味品、香料熬制而成的汤汁。一俟鱼熟透马上再捞出来,放入篾匾上晾晒去湿,再用木炭文火烘干,制成青黑色的鱼干,这鱼干便就是琴鱼茶的茶叶了。

这种鱼干茶叶放在特制的锡罐里,可长期保存不易变型、走味,也更显得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鱼茶绝无腥腻味,这是制茶的香料汤汁把鱼的腥腻味冲掉或压住了。鱼茶冲泡时,不久鱼干便“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由于琴鱼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能品到鱼茶的人确实不多。过去,琴鱼作为一种“贡品”,只有皇帝和其左右的人能享用,于是,鱼茶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海南省通什市,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鱼茶其实是一种特制的鱼。因食用时要用水冲泡,喝其水,食鱼肉,和泡茶的方法类似,所以“盗”用了茶名。

凡是喝过鱼茶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堪称一绝。鱼茶的制作较为复杂,先把淡水小活鱼收拾干净,拌上盐,腌上一二个小时,然后挤干盐水,掺入凉米饭、酒曲或炒米搅匀,再装进干净的坛子里密封起来,如天气炎热,放至7天~10天即可启盖食用;如天气寒冷,则放半个月或一个月方可食用。鱼茶味酸而微咸,甘香可口,诱人食欲。

鱼干会“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今茶非昔茶


“寒夜客来茶当酒”,又到了围炉煮茶的时候。茶是沟通情感的最好媒介,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许多人不知道,现代人喝的茶,和古代人喝的茶有着千差万别。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先民吃茶,就是把茶树上新鲜的叶子采下来,直接放进嘴里嚼,或放进锅里煮一下连汤一起吃。在唐朝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是吃煮的茶,茶里还要加葱、姜、桂、橘皮、薄荷、茱萸、盐等,美其名曰为“茗粥”“羹饮”。

现代人喝茶谈茶文化,必言陆羽。陆羽得诗僧皎然和尚、大书法家颜真卿等贵人的相助,钻研茶技茶艺,撰写了世界第一本茶叶的专著《茶经》。《茶经》带动了唐时期饮茶方式的调整,茶叶虽仍煎煮,但不再放葱姜等调料,开始追求茶的本味。

雅致的宋朝人喜欢点茶,他们把茶磨得很细,用沸水冲泡,并用竹器搅拌,专业术语叫“击拂”。点茶作为一个技艺游戏存在,则是我们常说的“斗茶”,比谁的茶泡沫更白、更细,咬盏更持久,谁就是赢家,这有点像啤酒泡沫。

奠定今天中国人喝茶格局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茶叶革命”造福亿万茶人。当时给朝庭的贡茶是蒸青制法的龙团凤饼,但民间已出现了炒青制法的散茶,朱元璋曾处于社会底层,感受过民间百姓的疾苦。登上高位后,他便下了道诏令:“岁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炒青散茶的规模化出现,使中国茶的制作、冲泡、品饮,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般的变化。

炒青的价值在于将那些低沸点芳香物质,如茶叶的青草气挥发掉,同时促进茶叶内的物质转化,使茶的香气更高,滋味更甘甜。在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绿茶工艺完善的同时,人们又发现了通过发酵、通过微生物这一奇妙物质的作用,提升茶的香气,丰富茶的口感。随着工艺进步,六大茶类形成,使今人能品尝到龙井的豆香与回甘,大红袍的高香与醇厚……中国茶成了世界上香气最丰富,滋味最丰富,口感最丰富的神奇的东方饮品。

小小一杯茶,经历了几干年的变幻和演进,承载着中国人对吾土吾民深厚而又独特的情感体验。

杨丰: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杨丰出生于1971年,福建浦城人。2003年创办政和县隆合茶厂,2005年创办福建政和隆合茶业有限公司,2007年创办武夷山隆合茶业有限公司公司,2010年整合发展成为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2013年,隆合茶业总经理杨丰先生被评为“政和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国际注册高级制茶师,评茶师,同时还担任福建省政和县政协委员,政和县侨联名誉主席,福建省文化产业学会理事,共青团福建省委YBC创业导师。

“茶叶离开了文化,就是一片树叶”。杨丰先生不仅专心做茶,还对中国茶文化情有独钟,他提出的隆合精神:“象征凝聚、精炼;融汇生命、自然;意比和合、汇聚;喻示恒心、能量;意寓至善、清廉。”也集中体现了他的独具“杨家功夫”个性特色的“蕴百年传世之道,藏功夫于一壶之间”的茶文化底蕴。

正是人赋予了茶文化的内涵,使之可以载道;正是文化融入了茶叶发展,使隆合有了今日的成就。隆合茶业公司的徵派建筑风格的厂房,掩映在翠竹苍松之间,显得古朴而大气。说起茶文化,杨丰先生始终认为文化、产业不能分家。隆合茶业的“隆合”二字寓指的便是融合人文之精华,以茶载礼之意,涵盖着以茶道精神为指引的深刻内涵。

“忠、礼、义、仁”这四个字是杨丰制茶、做茶的人生感悟。不管是和客户还是同行,杨丰都以这四字待人,正因如此,杨丰和客户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这一点对隆合茶业的发展至关重要。2006年,隆合茶业在发展时期遇到了资金瓶颈,但由于许多客户都优先支付了货款,帮他渡过了难关。

十多年来,隆合茶业脚踏实地,为消费者做健康茶、放心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依托武夷山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条件,开辟了近2000亩生态茶山。杨丰认为,隆合茶业的今天,得益于消费者的恩惠,做人当饮水思源。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因此,他坚持用传统工艺来制茶,自然萎凋,太阳晒青,做传统意义的白茶。他认为白茶是沿用传统中药的制茶方式,提出左手健康右手白茶的传导理念。

做茶如做人。杨丰传播传统文化,探索产业发展,贡献地方经济,支持教育事业,获得了行业和地方上的广泛好评和肯定,同时也得到了诸多机构和组织的认可,先后获得了2011年度“中国企业转型杰出人物”、福建省政和县“茶文化传承人”等诸多荣誉。

简约不简单,融入大武夷。

文化与技术是茶企的两条“腿”,文化越到极致看似简单,但实为简约。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隆合茶业坚持文化技术并举,用技术保证品质,发挥政和特色,主动融入大武夷,走出了一条特色茶企发展之路。

多年来,隆合茶叶通过建立科学严谨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广纳贤才,生产加工过程由专家全程掌控,确保隆合茶业所产之名茶的品质纯正,自然健康。公司产品于2007年获南平市“凯捷杯”茶王赛白茶茶王、红茶金奖;2008年获政和县首届“移动杯”茶王赛红茶茶王、南平市“星愿茶王赛”红茶茶王、福建省“闽茶杯”红茶金奖、北京“人文中国香世界”红茶金奖;2009年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红茶金奖。

李迅:茶摄人生


文/周滨

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一个人的镜头行走

2006年时,学工业设计的李迅,放弃了朝九晚五的IT白领身份,转而投入了镜头的世界。这之前在上大学时,他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这小小镜头里的世界,为何如此神奇,能映出包罗万象的生活呢?只是大学时代,李迅的兴趣被日常生活所掩盖,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选择和别人一样上班、下班,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回忆当初,他常常想到刚拿起相机的时候,和刚毕业的妹妹用手中仅剩的二三十元钱淘了两大盒最便宜的散装饼干,当了近一个星期的口粮。而为了省钱,他每天还要赶着饭点去蹭高教出版社后面最便宜的食堂,两个人一餐还不到五元钱。这种轨迹直到在他接触了一些有意思的人和圈子后,才被打破了:因为偶然,他进了娱乐圈,写起了剧本、当起了演员,还当了制片人,目睹了银幕前后的种种精彩与落寞,这让他的心灵,泛起极大涟漪。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与相机为伴,我与镜头起舞,我用相机来品味生活,我用镜头来思考人生,我用相机来书写爱情,我用

有许多人羡慕李迅在娱乐圈的经历,怀着好奇的心理向他打听,而李迅只是淡淡地忠告:“做事先做人,要诚信,尽职尽责以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而不是以这份工作所能带来的利多利少来权衡。”其实李迅坦言,自己在最初拿起相机时,从没想过会改变这一生的历程,也没想过以它做自己的终生职业。摄影曾是他的一种记录和寄托,让他想起那闪烁画面下曾经埋藏的唏嘘和野心、那艰涩童年及苦苦求索并徘徊着的生活历程:“命运总是会绕着圈子和你开玩笑,我从刚出生一抱进电影院就停止啼哭目不转睛盯住大银幕的婴儿期,到小学、中学时代因自恋拍过镇上所有照相馆的青少年,到进入大学用赚到的第一笔钱为自己买了一架国产凤凰单反相机,再到2006年从真正意义上开始研究摄影,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了命运既定的轨道上。所以我从此不再犹豫、顾忌,将所有情感都通过那刚入门的相机和镜头而呈现为一幅幅画面。我真正知道了,自己愿为此付出所有,愿以画面作为我对世界的表达。”

2006年时,李迅组成了自己的摄影团队,集体创作了摄影大片《那一年,那一抹青涩回忆的诞生》。这组镜头最终流行网络并一发不可收拾,而李迅也引起了高度关注。后来有许多个夜晚,他抱着电脑通宵工作到天明,试着将中国文化、西式时尚、画面冲击力、故事内涵性、人文关怀等种种元素融合在镜头方寸之间。他要用自己脑海中的本能画面,去创造利润并推动这个团队的集体发展,所以肩头的压力颇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最多睡六个小时,每天生活的感觉犹如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刻闲不下来却看着时间在身边飞逝。

“实在是太累了,我就想寻找一个更安宁更古典的内在世界,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而很幸运的是,这时我遇上了茶。”李迅微微一笑,那顶标志般的鸭舌帽下,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

一颗心的茶话空间

出生于湖北荆州的李迅,对故乡最深的记忆,是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蓝天。他也记得在家乡周边的那些小城里,有着许多茶室,人们闲适地坐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在那漫长而青涩的少年时代里,他常回味这幅画面里的乡情乡韵,也对茶有了别样的好感。

“我真正喝茶是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的,还记得第一次喝的那泡茶是信阳毛尖,那小小翠绿的叶片躺在清澈而透明的玻璃杯里,像青春一般动人。而那年我刚23岁,正徘徊在淡淡惆怅的初恋情愫中,喝完以后就觉得很特别,不但头脑清明,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许多。”从那以后,李迅深深爱上了绿茶,他爱绿茶的透明与澄澈,像他的心一般无瑕。

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李迅常常要进行大量的创作,为此他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这时茶就派上了用场。“平时我工作紧张、心情烦躁时会喝淡淡的绿茶,而心情低落时就会泡上一杯浓茶。因为摄影师的工作状态非常不定性,忙的时候可能通宵达旦,压力太大时我就用最爱的绿茶来减压,这不失为一个良方。”受李迅影响,他身边有许多的摄影师朋友都爱上了喝茶,一旦有闲暇的时刻,大家就会齐聚在李迅家,喝茶聊天,借以放松长期绷紧的心灵。

除了摄影的业余时间里,李迅还爱上了淘茶具,每当他在家邀朋友喝茶时,就会把各种珍藏的茶具拿出来,与友人共赏。而朋友们也知道他的爱好,所以就有人专门花费近万元买了上好的赠给他。这份情谊让李迅很感动。“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我很感激茶让我们惺惺相惜,在彼此的时间和空间里互相鼓励前进。我也会珍惜和茶的缘分,好好地欣赏它、品味它,感受我生命里难得的轻松。”李迅如是说。

在李迅眼里,其实茶是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物质,爱茶之人即使不太了解茶文化,却依旧能从清清茶汤中,感受它的韵味和精神,达到与茶在精神上的共鸣。而且更主要的,茶对人的身体极有好处,是一种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人有很多的亚健康症状,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导致的。我在特别年轻的时候,也像别人那样爱喝碳酸饮料,后来就发现这些可乐、雪碧什么的,喝多了会使人发胖、引起糖尿病,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导致出现骨质疏松。而爱上喝茶以后,我的精神感觉特别好,身体轻松了,整体健康指数也非常平稳,即使每天只睡五个小时,依旧有许多创作的激情。”李迅笑言,自己也并不总是有时间摆上一整套茶具,更多的时候,他要为各种类型的商业大片来回奔走,手里就只能带一泡便携装的绿茶。“但是没关系,尽管形式简略了,但内质依旧存在,我用茶来稳定自己的心灵,使它不致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李迅进入了他的摄影培训小组,到外景地进行一组婚纱习作的训练。我发现这时候的他,完全进入了一个忘我的世界,闪烁在那镜头中的眼神,既有着不容置疑,又怀着雄心万丈。而这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青年人,就在此时透露自己一直想要完成的心愿:“我想创作一些结合中国茶的题材,因为我觉得茶这种古老的物质,可以由镜头体现出不一般的青春时尚,让生活动感十足。我也想让这悠久传统的茶文化变得更自然、更轻快,让身边更多更广大的年轻人,都爱上喝茶,并懂得欣赏好茶。”

原来,在内敛温和的李迅眼里,镜头是他的语言,也是他的生活方式。而在他的世界里,最简单的乐趣便是喝一泡茶,感受生命的多彩与从容。

TWININGS第十代传人谈英国茶文化


TWININGS这个历史悠久的茶品牌,从十八世纪开始就为英国皇室贡茶,并将茶文化融于世界语境。

斯蒂芬?川宁(Mr.StephenTwining),著名的制茶家族川宁的第十代传人,1985年加入川宁起,便开始专研茶艺,并积极投身于经典茶文化的传播,据说,他至少每天要喝上九杯茶。

部分茶饮组作品

经常去五星酒店“任性”的人也许会发现,这些酒店的茶点大都会选用一个英国品牌的茶:TWININGS。这个历史悠久的茶品牌,从十八世纪开始就为英国皇室贡茶,并将茶文化融于世界语境。

最近,由TWININGS发起的“川宁御茶料理大师赛”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赛区举行,参赛者均为各大知名酒店的茶点主厨,而TWININGS品牌的第十代传人斯蒂芬?川宁先生(Mr.StephenTwining)也亲赴中国,作为此次大师赛的评委。茶歇时,第一茶叶网小编就中西茶文化与这位品茶专家过了下招。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喜欢茶的?是不是从小受到这方面的熏陶?

Stephen:我8岁的时候,地理课上提到印度,那不可能不提到印度的茶叶。因为老师知道我们家从事茶的行业,就请我父亲到学校给我们提供这个方面的信息,我父亲就给我们讲了课,还带了很多茶过去。在那个学期结束之后,老师跟我说:我们做一个小型的品茶会吧,并让我来主持。然后我就准备了很多的茶,比如大吉岭,红茶,我的小伙伴们都大开眼界。因为那个时候,小孩们觉得茶是父母喝的东西,放些牛奶,茶的颜色比较深,并且只有一种味道,通过品茶,他们才发现原来茶有这么多品种,如此丰富多彩。之后我就在想,作为英国人,应该有对茶叶更多的了解。

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调制茶的?

Stephen:我是从96、97年的时候开始学调茶的,这是一个非常高超技艺。培训一个调茶师,要5年的时间,要成为一个大师,需要一生的时间。像我的同事,他们从事这个行业都有二三十年了,所以是一辈子才能成就一个杰出的大师。尽管调茶看起来比较简单,其实真正调制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比如,我们在采茶的时候,今天采的茶我们放起来,10天后,在同样的茶庄,采同样的茶,味道还是会有微妙的区别。作为调茶师的任务就是,把茶叶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保证其味道始终如一。

问:您可以向我们展示下如何调出一杯好茶吗?

Stephen:首先,这个茶壶刚刚是用热水洗过的,所以茶壶是热的,这一步很重要,然后选择茶的种类。我在家里使用电水壶来烧开水,水刚刚开,就会把水倒进茶壶里。然后我们要保持耐心,因为需要时间茶才需要散发它的香味。至于时间多久,是取决于茶叶的大小,茶叶越大,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通常茶叶需要3分钟,但是现在我们泡的这一款,由于茶叶比较大,所以需要4-5分钟。然后等它泡好了以后,得摇一摇,把茶倒出来。对茶质的影响很大的是水质本身,我在家里,如果茶壶里有水,我会把它换掉,然后倒上新鲜的冷水,重新煮,这样泡出来茶的口感是最好的。

问:您刚刚也说到要泡出一杯好茶需要新鲜的冷水,我知道在伦敦,水质是比较硬的,里面石灰的含量比较高。在英国,人们习惯于在煮开水之前把水过滤一遍。你认为过滤水是否重要,还是说新鲜非过滤的水比较好?

Stephen:因为我住在伦敦的南部,那里的水质非常硬,所以我会先过滤一下,把里面的石灰过滤掉再进行泡茶。在中国,取决于水质本身好不好,如果水质本身好的话,那就不用过滤了,如果不好的话,就由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先过滤一下。

问:不同的茶品是否有不同的饮用时间?

Stephen:我认为饮茶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就我本人来说,我希望早上起来的时候,喝一杯比较浓的茶,像英式早餐茶,但有可能你早上起来想要喝一杯中式的绿茶,这样的话,让人感觉比较舒服。还有可能饮用英式早餐茶的时间是在下午,也许是因为它跟食物搭配的比较好,所以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只要你自己在饮茶的时候觉得心情愉悦,就意味着你在合适的时间喝对了茶。

问:我们知道有不同的混合茶方式,有些茶叶和水果和其他材料相搭配,那这种调茶有没有什么原则,还是凭灵感?

Stephen: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我们从来不使用任何人造的原材料。另外我们希望在其他的原材料和茶本身间找到平衡。如果一款桃子味的茶,一方面要有桃子的味道,另一方面也要有茶的味道。另外我们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茶叶和这种水果味道相配。总的来说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

问:您可以用其中的一种茶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Stephen:比如说,TWININGS这款叫“钻喜”的茶,是为了庆祝英国女王登基的茶,这款茶来自两种原料,一种是云南的茶叶,另一种是来自印度东北部一个小山村的茶叶。这两款茶叶分开时味道都很好,我们把他调和在一起有两个原因:一种是混合在一起可以产生新的很好的味道;另一种是为了保证茶口味的稳定,因为你知道我们每次采茶味道是不一样的,把两者混合在一起,可以对茶的味道进行控制。

问:如何品味一杯茶?因为中国的茶,会分闻香,入口,喝了之后会有回甘,是不是川宁的茶也会有这样品味的过程呢?

Stephen:我觉得好茶要定义起来非常困难,有几个要素:第一个是产茶的地区要是一个很好的地区;第二是工艺的流程,茶叶要比较干净,大小要比较均匀,第三是茶叶要干。当我们品茶的时候,放一部分茶叶放在茶具里进行泡制,然后把茶叶拿走,把水分离出来,然后把他放在不同的杯子里面。如果用同样的方式,你发现每一杯茶味道是不一样的话,这并不是你泡茶的方式有问题,而是茶本身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品茶师所做的就是,舀一大勺茶放到嘴巴边上,先闻下它的味道,然后喝一大口,在嘴巴后半部分的时候,又能体会其味道,又能闻到香味。另外好茶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回味,回味是不是悠长。还有茶水,好的茶水非常明亮有光泽,非常清晰。最后就是茶的味道,要看茶的味道是否醇厚。当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特点,不能用一个标准分出高下,比如说大吉岭红茶和福建的白茶,都是好茶。

问:关于茶配餐,因为我们知道在酒方面,有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那么茶呢,有没有什么原则?Stephen:这个跟酒的搭配原则其实是一样的,食物味道越浓,搭配茶的味道越浓。比如说英式早餐茶,他的出现就是为了和英国早餐搭配,其出现是在1980年的时候。但我觉得我们在吃下午茶时,也是可以喝英式早餐茶的,因为我觉得它和黑巧克力搭配起来很好。豪门伯爵红茶和侍女伯爵红茶,配精巧的蛋糕也不错。如果你在吃三明治,有一些清淡的比如说绿茶,就不错。如果三明治不是清淡口味,里面有肉的话,可以搭配大吉岭红茶。

问:在您看来,茶文化上,中国和西方有哪些差异?

Stephen:首先,中国人喝茶不会加牛奶;另外,英国的茶是混合调制出来的茶,那么茶叶的味道是固定的,而中国人会去到某个茶庄,而且是在一年的某个固定时间去到茶庄,那茶的味道今年和去年就会不同。川宁崇尚的是调出一种稳定的口感。如果说泡茶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本来英国人泡茶也是向中国人学的,而且非常感谢中国人。

对话茶学博士:李远华


2010年初,作为福建省第一位茶学博士,李远华从重点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被聘请到武夷学院。两年多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级、省级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6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1篇。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他还具体实施了财政部支持项目“武夷学院茶叶工程中心”建设,使武夷学院茶学专业三年间跃入“国家级特色专业”行列。

李远华与国际茶业协会主席米切尔合影

问:李博士,您好!您目前在主持哪些项目呢?

李:目前,我主要主持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2011年南平市科技对接重点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2011年省政府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等。

问:您能详细谈谈这些项目吗?

李: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A菌根促进茶树生长的转录谱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克隆”,是福建省茶叶界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是闽北建国以来首个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研究项目。VA菌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一种真菌肥料技术,通过VA菌根技术能极大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营养的吸收、抗逆性及抗病性。这个项目成果将对未来武夷岩茶品种的根际微生物应用、实现菌根化栽培具有深远意义;2011年南平市科技对接重点项目“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与产业化示范”,主要是进行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开展武夷岩茶、红茶等产品开发及茶企业的产业化示范。简单地说,就是鉴定不同的茶种适合制作什么样的茶,这将大幅度提升武夷茶的品质与效益。而2011年省政府教学改革项目“产学研用联合培养茶学应用型人才”则是改变传统灌输型教学方式,以“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茶学大学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问:您在茶学研究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您如何通过这些成果来服务武夷山的茶企、茶农?

李: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武夷山的茶企也不断增多,大小企业星罗棋布。两年来,我基本走遍了武夷山的主要茶企和茶山,在走访中,对茶山的土壤、日照、茶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和建议告知茶农。我对一些茶企如华辉茶业、芳茂茶业、兴舒岩茶公司、青龙食品等提供了从技术到营销全方面的指导,比如茶园建设规划、品种选用、加工厂房设计、加工技术的提升、茶叶品质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开发、茶叶销售队伍的建立、企业茶文化的内涵要求以及与国内茶界的交流,等等。

问:听说您利用武夷茶研发了一种茶腌制食品,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李:这种新食品叫做乌龙茶腌菜。主要是通过对茶叶进行晒青、摇青、杀青、揉捻、腌制等工艺,制作出风味独特、品质优良的腌制食品。目前,这种制作方法已获批了国家发明专利—“一种乌龙茶的腌茶制作方法”。该产品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武夷岩茶夏秋茶鲜叶的综合利用问题,开发有市场前景的腌制茶产品,实现闽北乌龙茶深加工技术的提升,为茶产业服务。这种乌龙茶腌菜经标准测定,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可溶性糖、咖啡碱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预计明、后年间能够面市。

问:作为茶学领域的专家,从茶学研究的角度讲,您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规划?

李:我希望我校茶学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能够成为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同时,把年轻的茶学教师培养成专业骨干力量,把武夷学院茶学与生物系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茶学人才。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便身在此山中。

李宗垣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最具权威性的评茶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审评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评审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探究铁观音种植、制作方法,在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为铁观音产业建功立业。记者慕名前往安溪茶都,拜访这位茶界著名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

总结铁观音300年制茶技艺

一见到李宗垣老师,三杯茶未了,他便拿起《安溪铁观音制作品评》一书,赠与我,我不胜感激。谈及此书,李宗垣老师颇为自豪。2006年初,他将我国300多年来的铁观音的种茶、制茶方法经验,以及他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验结论写了出来,这也是对铁观音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收集、积累、总结与提高。

事实上,早在1980年,李宗垣老师便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谈及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李老师记忆犹新,回忆道:“当时还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稿,我在平时看青做青时,收集了不少采制技术,后又将稿件寄给安徽的陈椽老师,他将稿子化整为零,仔细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几经改稿,终于成文。”

李宗垣在之后3年间连续陆续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7篇,1985年还参加《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撰稿。问及如何能将制茶经验写成文章,如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李宗垣说:“其实这要得利于在学校刻苦学习,对茶叶制作的基础知识牢固,将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提高。当然,在平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留心,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茶之道无止境

1962年8月,李宗垣,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之后分配到安溪的产茶区工作,在西坪、大坪等地,一干就是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收购茶叶、制茶,他什么样的活都做过,挑水、扫地、做饭样样行。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李宗垣善于摸索、总结制茶技术,在做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茶青,杀青之后,也要细致地观察水分的变化。“如果只看青,而不亲手去做青,那永远也学不会,而且还要用心学,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李宗垣感慨道。为计算失水率,他每摇一次青要称一次重量,算出失水的重量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终于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

回到县城以后,李宗垣先后在茶叶公司、茶委会、茶果局工作过,当过审评科长,安溪特种茶包装厂厂长,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更广的天地,但活到老,学到老,李宗垣在教学中还在不断地学习。

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生产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茶农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李宗垣不辞劳苦地下各乡镇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有一次在湖上乡沙堤镇讲课,出乎意料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茶农,他们安静地席地而坐,李宗垣老师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竟没一个站起来。而今,李老师到茶都时,常有不认识的中年茶农上前,嘘寒问暖,感谢昔日之恩。

专家评茶也争议

1996年,李宗垣老师参加广州的一次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当时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等分门别类进行评比。铁观音是品评的重点,茶样逐渐分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茶样。其一是传统的制茶方式,这类茶主要以西坪、华祥为主,受台湾茶叶制作方式的影响,以轻发酵为主。其二是混合方式的制茶方式,即拼配的茶。在最后决赛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传统的茶叶滋味好且浓厚,香气高,而支持混合型的人群认为,混合型有利于促进茶叶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意识。次日便是公布获奖结果的日期了,评委们争议了很久,最终确定传统型获胜,李宗垣老师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1999年,清香型的出现是铁观音发展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很多铁观音的传统评定标准。清香型在做青时需采用空调做青,掌握茶叶的发酵波,控制烘焙温度,在打青、回青、消青、拖清等都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口味的要求,要结合市场需求,清香型也如雨后春笋,逐渐壮大成长起来,新的审评标准也建立起来。如今的评茶更是一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生活艺术。

李宗垣认为,茶乃高尚之物,它不但是健康的饮品,而且需人们精心、高雅地品评,方能悟出其道,常以茶会友,不但有亲和力,更能体现随和、平心的一面。(洪嵘)

李英:做茶贵在坚持


的。”有很多时候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但也是自己放弃的,李英抓住了她的机会,靠自己的汗水,创造了一个属于她的世界...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很多人认为一辈子只专注于做一件事,那太浪费时间了,可是,如果要把一件事做好,那可能花一辈子的时间都不够....而李英就把做茶当做是一生的事业来看待,她没有想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得多大,要让多少人知道,她只想踏实地做好。当笔者问到,“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让您曾想过放弃做茶?”她不假思索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做茶”,她认为,在漫漫长路的人生中,当然会有绊倒过你的石头,但要不要站起来继续走下去,就要由你自己来决定站起来与否。当你坚持并专注于做好某一件事时,即使它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也不会对此感到一丝的苦,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笑对生活中的一切。从事茶行业17年,她并没有为自己今天事业上所得到的成功而骄傲过,相反,她认为每天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无论做茶过程中所经历的苦与甜,她都不放在心上,只把所学到的道理牢牢记在心里,提醒自己下一次要做的更好。态度决定一切,李英那份专注于茶的态度,甚是让人感到钦佩。

李英告诉笔者,她做了那么多年的茶,也品尝了不少的茶,可她却一直钟情于“中茶7581”,这是中茶普洱1975年的经典茶,代表着昆明茶厂,而正是这款茶伴随着她一路走来,她喜欢这款普洱茶的圆润厚重。普洱是越陈越香,包容性很强,而陈年的普洱茶必须用沸水才能调出骨子里的陈味,就像与长者交流,要有相称的智慧,才能相谈甚欢,也正如她在茶行业打滚多年,看尽人生百态,已经宠辱不惊。

如何才能谈得上“懂茶”?她认为,“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可能真正爱茶,而爱得深时,自然就懂了。我将会一生为茶,茶成了我的精神寄托。”做茶确实能为李英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但她更看重茶能让她交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要爱茶的人,我都可以与他成为朋友...”无聊时,约上几个朋友,围坐在一起,沏上一壶茶,聊聊家常...李英,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人。

继中茶普洱马饼在东莞首发后,而再次选择东莞作为中茶蝴蝶牌白茶的首发地的原因是,“不但可以填补白茶在东莞的空缺,同时可以让全国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和了解白茶。东莞是一个藏茶、品茶且茶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东莞人也热衷于藏茶,再加上东莞的消费能力非常强,因此东莞的茶业市场非常大。近些年,东莞更是作为全国普洱茶最大的集散地,它的一举一动都在牵动全国普洱茶市的神经。”李英回答道。

李英是个很实在、很谦虚的人。在她看来,茶叶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向并不重要,因为她只想做好当前。她相信只要用心做好茶,树立好的口碑,增强客户的信心,这才能走得更远,爬的更高。“未来的事我预测不了,我只能把握好现在,把现在做好了,才实在!”

李英从97年做茶至今,促使她一路走来的是“坚持”二字,她坚信当初选择了作为“中茶普洱”东莞总经销商是正确的,“选对了一个品牌,一直坚持做下去,不能随市场的变化而轻易言弃。在茶叶市场里不分新手老手,不分男人女人,只要选定了一个方向,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走下去,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李英坚定地说。

李易祥的玩茶理念


李易祥

星座:双子座 

血型:A型 

199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影视作品:电影《盲井》、《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电视剧《军人机密》、《香水》、《心囚》、《天伦劫》等。《盲井》曾在第53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柏林最高艺术成就银熊奖,荣获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银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改编、最佳新人提名。

重点文字:“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

李易祥的财富观:

越没有财富的时候朋友就越多,越有财富的时候真正的朋友就越少。

理财不是为了要世界的东西,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

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我现在的梦想是用智慧的财富,一种比物质财富更简单、更轻松的财富,让我们生活的地球越来越美好,让每个人的心灵都更快地净化。

刚刚主演了电视剧《神话》,正处在空闲档期的李易祥,穿一身白色休闲装,安坐在自家茶馆的巴西花梨木大桌前。

在茶叶的袅袅清香中,没有了鸣蝉的噪音和暑热,李易祥气定神闲地讲述他的财富人生和“茶之道”。

理财是为了分享

“理财不是为向世界索取,我的理财观是和大家分享。”李易祥很平淡地说,娱乐圈里的同行,很多都善于投资、理财,比如做房地产,炒股票,收藏古董、艺术品等等,不乏高人。“不少朋友会跟我聊一些投资股票、房地产之类的事,他们的心情受到市场的影响。而我的心情是随着自己的心跳自然的起伏。很多银行的朋友带他们的大客户来喝茶的时候,他们自己都说理财和喝茶感觉真是不一样。这是一种心灵的理财,是最大的财。他们是钱越多,心里越恐惧。而我是心灵越来越平静。”

他认为,会理财很好,但他不羡慕,“我天生没有什么理财的意识。物质财富对于我而言并不重要,房子再多、再豪华,一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而已。最大的富足是心灵的满足,不是物质的积累。”

演员的职业充满了风险,很多朋友劝他买几份保险,“可是我自己不需要这些,万能的保险就是你的自信。我的财富是零,就是永远的归零。每次拍完戏之后,所得片酬我不看作是钱,而看作数字,数字就应该及时归零。”[page_break]

他说着,拿出一包凤凰单枞,专注地泡起来。“每次拍完戏之后,想着所得片酬足够一段时间买茶了,就觉得可以了。当我发现需要钱买茶的时候,就再出去工作。”他轻轻地给桌前的每个人倒了茶,然后举起闻香杯,一边仔细地嗅着单枞的香气,一边若有所思地说,“买一些好茶,请多一些人喝,这是很快乐的事。你看,我这里多贵的茶都有,有的百年老茶拍卖价能达到二十万元,但是我不藏着,都拆开、跟朋友一起分享。”

好茶用来喝,不为投资

除非遇到好的角色和剧本而忙与排戏,李易祥多半时间都在茶馆。

茶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5、6岁还没桌子高的时候,就和姥姥一起喝茶了。”他称自己为茶专家,指着多宝格上排列的林林总总、各种包装的茶叶说,迄今他收藏的茶已有200多种,包括绿茶、乌龙茶、陈年普洱茶等等。“也许这算是我最值钱的资产吧。藏茶也可以算是一种理财吧——记得以前中央台做过一期节目,说到囤茶的利润达到每年20%以上。我买的普洱茶,2万多1斤买的,两三年的时间,已经翻了两三倍,到现在涨到6、7万1斤了。”

除了好茶、名茶,他还收集了大概二十把清代和明代的茶壶,那些应该在博物馆展出的价值连城的茶具,他每天都用来泡茶喝。“对我来说,好壶就是用来泡好茶的,不是用来摆着的;而好茶就是用来喝的,不是为了投资。”

此外,他还请专业人士在全国的一些茶产地定制茶。“他们都是茶业世家出身,专业水准勿庸质疑,所以客人在我这里喝到的都是最好的茶。我们根据不同茶叶的味道、香气等特点,自己命名,如‘幸福’、‘长生丹’等等,再包上我们自己设计的包装。”

李易祥说,有位英国的客人,喝了名叫“幸福”的普洱茶,由衷赞叹道:“这是7岁时我在英国乡间闻到过的味道,一瞬间,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实现“财务自由”

李易祥第一次赚钱比较早,是在1993年。“我们全班都去广州拍了一部电影,不管戏份多少,每个同学赚的钱都一样多,所以我心里特平衡。我记得很清楚,是3600块钱,没拍几天戏,赚了那么多钱!那部电影名叫《女人花》,也得了比较多的奖。”

第一次拍电影时他上大二。“可能是当时技术的限制吧,拍片时,多走一步或者少走一步,镜头就虚了,所以我们能走对位置、把台词说完就不错了。”回顾第一次拍电影,他感慨良多,“以前拍戏,我注重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设计感比较多,一场戏可能有7、8个设计方案。但是现在不同,就是按照直觉去演,用灵感创造人物,只有唯一的方案。”

经过多年的努力,实力派的李易祥凭着精湛的演技、流畅自然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也被诸多导演称为“最省胶片的演员”——排戏几乎一条就过,因而越来越红。

李易祥,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也有辛苦忙碌的时候,“最快乐的人生就是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想工作就工作,想休息就休息。我觉得自己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不为一份具体的工作而束缚。顺其自然,有合适的角色,觉得蛮好玩的就尝试一下。”

除了品茶,李易祥的另一大爱好是旅游,欧洲、美国、中国的名山大川他基本都去过,“不过,不是那种辛苦的专业登山,能开车的路我就开车,能坐缆车上去的就不会走上去,”他笑言,“何必整得自己特别累呢!”

减法人生更快乐

淡泊、随性、自然,这是李易祥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的会员很多,经营没有问题。每到一定时期我都会去买进一批新的茶,资金在不断的流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有不少个人或者开茶馆的,都会来这里买茶。”他说,“生意方面我不用担心,所以经常有空坐下来品茶,喝上一杯好茶,大脑就被清空了,很放松,很快乐。”

也许是好茶的作用,李易祥总是妙语连珠:人一生下来就在过加法的生活,拼命地累积财富、给自己加担子;人类也拼命地对地球做加法,让地球不堪重负。地球不平衡就会有灾难和危机,身体不平衡就会有疾病。要过简单的生活,减法的人生。

请朋友吃顿素食、喝一杯好茶,就是给自己的心灵洗澡,让心灵放下重负。难怪李易祥诙谐地说:“就是地球马上要毁灭,我也会坐在这里喝茶。”

李霖:此女子,如水


有一种茶样女子,初见时羞涩无比,话不多,如茶一般,安静绽放;渐渐熟悉了会发现,却也似话唠一般,却让人无比的待见,而一旦坐在茶前,瞬间便又恢复了宁静模样。此女子,如水。

福安,雨夜朦胧,在李霖的接洽下约访坦洋工夫制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明星老师,约在街角的一家茶店。

茶店里自是少不了泡茶,也正是在这几泡茶的时间,重新认识了这个如茶般的女子。好茶的女子大多在茶前难以自持,主动担当泡手已是必然。访谈期间,李霖主动成为了主泡手。

一次,我习惯性地想去拿杯,发现茶杯空了,而倒茶的她,却绕开了我的空杯,倒茶给下一位。正在我纳闷的时候,她用茶夹把我空杯中仅存的一点点茶渣倒掉,清洗完杯子,然后给我续杯。我惊讶这位90后姑娘的仔细,并开始注意她泡茶:每泡一次茶,她总是会闻茶香,欣赏茶汤,然后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家去这样做;每当桌子上有一丁点儿的茶渍,她总是及时把它擦干;大家喝到的每一道茶,也都是最新的,绝不会残留上一道的茶渣……

泡茶泡到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修练十年兴许也不够。而把整个泡茶的动作流程,做到行云流水般自然随意,这份优雅又需要十年时间。一个豆蔻芳华的女子能做得此般娴熟,可见对茶她的喜爱。

记得之前教我茶艺的师父说,茶艺的精髓不在于“秀”,而是把自己融进茶汤里,认认真真地去泡好每一道茶;每一道茶汤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用心感悟每一道茶汤的香气、滋味……曾经不甚明白的,竟在这一刻懂得了。只有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去爱茶的时候,才能如此享受地,将每一个动作,仿佛习惯一般,做得如此周到。

想到这些,我突然就很激动,回忆起与她的第一次相见。

“这是李霖,我徒弟。”在迟早先生的介绍下,我和她就算认识了。从福安斗茶大会,到寻访坦洋村、南方嘉木,在福建那几天,我这样匆匆认识了很多人。后来,我和她一行5人驱车福安西北部的白云山布茶席。

白云山,因白云常绕而得名,山间怪石嶙峋,植物行行色色,我唯一叫得上名字的就是毛竹。他师父把布茶席的地点选在白云山深处的葡萄沟。

前一天的斗茶大赛上,她师父选送的样获得了金奖。

像这样的斗茶大赛,福安市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其中不乏个别企业选送较差茶样的情况。李霖说,她觉得每一个企业都应选送自认为最好的茶样比赛,斗茶是对茶的尊重。

我想起夜访郑明星老师那一晚,从茶店出来,我回头望,门口招牌写着的是“草木人家”几个字。“茶”字拆开,可不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么?向郑老师那样制茶的,我们这些喝茶的,还有那些卖茶的,生活都离不开一个“茶”字。归根结底,我们都将是把身心铺在茶上,生活在草木之间的人。

李茂连:普洱茶冲泡知识


喝的普洱茶多了,就会有这样一种体会:不都是普洱茶,怎么滋味那么不一样。这里的学问不小,不同情况下冲泡的普洱茶味道是截然不同的。先不说山头不说品种,单单从茶叶外形出发,普洱茶的冲泡就有一番大学问。

一、新、老、生、熟

首先,确定所泡普洱为“新、老、生、熟”中的哪一类。

新生茶

茶性上较接近绿茶,冲泡中要避免出现“熟汤味”,因而水温要略低,出汤要快。关键在于把握好其原料特征,如茶树品种、茶区特点、树龄、生态等。原则上滋味浓强的水温略低,浸泡时间要短,滋味清淡的则相反。

新熟茶

正常情况下,新茶与老茶相比,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茶汤不够透亮,香气不够纯正,滋味不够醇厚,而且常带有一些令人不是很愉快的感觉,比如“堆味”和较重的苦涩味等。

新熟茶的水浸出物溶解很快,所以要尽量做到扬长避短,通过高温洗茶以去杂味,略降温冲饮,冲泡节奏略快以避免苦涩味和“酱汤”状。完整地冲泡品饮新茶(从浓到淡到无味),可以确定茶的贮存价值。

老生茶、老熟茶老茶一般要求高温醒茶、高温冲泡。相对来说,老生茶投茶量要低于老熟茶,而冲泡水温老熟茶要略高。对于许多老生茶,在泡与泡的间隔开盖,使叶底稍稍降温后再续泡,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不妨试试。历经多年时光的沉淀,有的老茶因贮存不当而有异味,可通过高温和多次洗茶来尽量排除,选用陶壶或紫砂壶冲泡对杂味也有很好的修正作用。

二、条索松紧重实程度

一般而言,较紧结重实的茶投茶量较小,而冲泡水温略高,水温高可以充分醒茶。紧结茶一散开,溶解速度就会很快,所以投茶量相对要少。

对于有些年头的紧结重实的茶要注意控制冲泡的节奏,通常是“前紧后松”,洗茶慢,出汤快,经过出汤较快的数泡之后,可以缓一缓节奏,让茶休息休息,你会惊喜发现,一杯好茶又在手中。

三、粗老、细嫩程度

较细嫩普洱(如宫廷普洱)不耐泡,多可用“留根冲泡法”,即每泡茶汤不出尽,以保持其滋味的稳定性。

水温也要适当控制,避免“煮茶”,尤其要杜绝高温、多次、长时间洗茶而导致茶内有效成分的无谓流失,失去品味和饮用价值。粗老茶因内含物减少则要大大增加投茶量,延长冲泡时间,可采用高温冲泡,甚至煮饮。

四、发酵程度

发酵过度的茶叶,需用沸水冲泡,并延长浸泡时间,反之则出汤要快,否则就浓如酱汤难以入口。

五、匀齐整碎度

茶叶较碎,其浸出物溶解也快,出汤相对的就要快。

六、储存情况

好的原料、好的加工、好的储存,这样的茶品就是最好冲泡的,浓淡冲相宜,怎么泡都好喝。若储存中略有问题,如稍有杂味,则可适当增加洗茶次数。若是茶品因储存不当发生了变质,就算再贵的茶也都不具备品饮的价值了。

“透”和“闷”

“透”和“闷”,是普洱茶的冲泡技巧。把握“透闷”技法,视普洱茶嫩度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嫩茶以透为主,多透少闷,老茶以闷为主,多闷少透。“透”:指的是冲泡过程中不加盖(杯盖、壶盖等),快速降温,使茶香自然而缓慢挥发。“闷”:是指冲泡过程中,加盖(杯盖、壶盖等),通过保持相对温度,发掘茶品香气。

幼嫩的茶叶容易闷熟,过闷,会使香气不易显露,水味重。故浸泡时,应多透少闷,以透为主。

粗老原料的茶叶,质地厚实硬脆,“粗老味”重,以高温和闷透结合的浸泡方法,能获得甘而醇的品质风格。“高温”闷泡,逼出“粗老气”,“透”则释放“粗老味”,勿使其存留茶叶之中,使茶叶滋味甘甜醇和不滞钝。

“透闷”原则,不仅仅指普洱茶冲泡的“透”与“闷”,也是选择茶具时应注意的,茶具的透气性强弱、散热性好坏对茶味的影响很大。透气性好、散热快的茶具(如盖碗、紫砂薄胎壶、玻璃茶具等),适宜冲沏嫩度较高的普洱茶;

反之,质地厚实、壁厚、密度大、散热慢、容水多的茶具(如紫砂厚壁壶、瓷器、石器、容量多的大壶),适宜冲沏原料较粗老的中低档普洱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藏茶制作非遗传人——李朝贵》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