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陕西省泾阳县副县长谢保卫。

泾阳茯砖茶重拾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并让它在今天大放光芒,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近日,记者采访了泾阳县副县长谢保卫,在采访过程中,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让人从中看到了茯砖茶复兴的坚定与希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泾阳县茯砖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谢保卫:泾阳茯砖茶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深植于泾阳历史、文化沃土的品牌,基础好,在泾阳乃至全国茶行业都是独一无二的。泾阳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都位于丝绸之路的起点,辐射西北,中亚、西亚,为泾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开阔广袤的空间。泾阳茯砖茶在边销外贸市场基础好、前景好,是可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舞台大有作为的特色商品之一。基于此,大产业的地位提升了。在泾阳,茯砖茶的群众基础好,在全县50万民众中认可度高,传承不绝;同时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高,具备了规模发展的产业基础。因此,泾阳县委、县政府应该规范、引导,使之成为新时期的主导产业。“泾阳茯砖茶”在泾阳经济发展中适应性强,衔接现有产业的包容度大。泾阳茯砖茶像其他茶类一样,产品类型多、产业链长,既可以支撑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大型茶企业发展,又可以包容传统工艺、手工作坊等文化传承类的中小茶企业。从泾阳经济发展的现实看,泾阳茯砖茶刚好可以很顺畅地与当前着力推行的城镇化建设对接,吸引城镇化建设中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无论是基于泾阳茯砖茶历史内涵、文化影响,还是产业内在活力,泾阳茯砖茶都将是新时期泾阳的一张文化名片、产业品牌,未来也必将打造成为泾阳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记者: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把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经济转型作为重中之重”。泾阳县为什么选定茯砖茶作为突破口?

谢保卫:泾阳茯砖茶在历史上是“以茶安边”的政府控制商品,也是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边疆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畅销600年而不衰,其独特的工艺和健康的作用在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因此,“泾阳茯砖茶”被誉为“生命之茶”、“神秘之茶”。

而作为茯砖茶的原创地、原产地,虽然自1958年后,泾阳茯砖茶企业先后南迁安化,但泾阳民间对茯砖茶工艺的保护却从未中断。2007年,泾阳县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重视泾阳茯砖茶的恢复和生产;同时,陕西泾阳本地的企业家积极跟进,从工艺的发掘、整理、规范,到茯砖茶产品的恢复、推出、丰富,很快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正是在这种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下,泾阳县委、县政府清晰分析了泾阳恢复、发展“泾阳茯砖茶”的历史、文化、产业优势,立足泾阳茯砖茶发源地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顺应泾阳茯砖茶发展的强大内在需求动力。经过2007年到2013年的快速恢复发展,目前泾阳茯砖茶已经形成34家茯砖茶企业,年产茯砖茶3200吨,年产值近4亿元,涌现出一批如怡泽、高香、泾砖、百富、裕兴重、延寿宫等著名龙头企业和“泾盛裕”、“人民牌”、“泾砖”、“百富”、“裕兴重”、“延寿宫”等一批著名产品品牌,泾阳茯砖茶产业已初具规模。

记者:泾阳县将“泾阳茯砖茶”打造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采取哪些扶持政策支持茯砖茶产业发展?

谢保卫:第一,在茯砖茶产业复兴初期,政府着力抓好品牌打造、形象宣传工作。具体包括政府直接进行的品牌推广工作,如在人民大会堂的品牌推介会;还包括由政府搭建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宣传;为企业创造条件,推动茯砖茶历史文化的宣传,如政府拍摄的“泾阳茯砖茶微电影”,现已播出。还组织企业参与,计划投资筹拍两部宣传泾阳茯砖茶历史文化的电视剧,持久、有效地扩大泾阳茯砖茶的市场影响力。

第二,每年拿出1000万资金,直接用于支持茯砖茶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资金支持有现代管理理念制度的规模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形成龙头带动的效果;还要支持茯砖茶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建立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辅助产业链的发展,资金支付规模、规范企业高标准茶叶基地建设。在湘、鄂、陕南建立茯砖茶产业基地,确保泾阳茯砖茶原料的生产和供应;引导企业着眼长远,保证泾阳茯砖茶的可持续发展,对龙头企业的产品研发、市场培育给予补助等。

第三,强化产业管理,确保茯砖茶健康发展。形成并将持续保持茯砖茶产业生产工艺特色,具体管理上实施“两级认证”,政府把牢最基本的产品检验标准认证这一大关,把茯砖茶产业的标准认证和监督负责到底。

第四,支持泾阳茯砖茶企业的营销工作。政府制定政策,拿出财政补贴,支持企业在全国开拓市场,建设销售渠道、网络,为茯砖茶产业未来的发展布局张目。比如,泾阳怡泽茯砖茶有限公司为开拓市场,9月19日,启动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活动,从泾阳县出发,以136头骆驼和8匹马将泾阳茯砖茶的产品和历史文化,沿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走进中亚,走进西亚,宣传茯砖茶、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力。泾阳政府对此将给予资金和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为打造泾阳茯砖茶这一公众品牌,11月5日—9日,政府组织泾阳茶企抱团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杨凌农高会。

第五,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人才的实力,一个产业的发展后劲也取决于人才的储备。为给“泾阳茯砖茶”复兴大计注入长久、稳健的发展动力,泾阳县委、县政府还高度重视茯砖茶人才的培育培养。以泾阳现有的职业学校为基础,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多种人才,未来还将成立茯砖,为茯砖茶复兴提供多层次、高素质、大数量的人才。

记者:今后3年泾阳茯砖茶产业的发展目标有哪些?

谢保卫:“泾阳茯砖茶”复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冷静的分析。县委、县政府一致认识到:“泾阳茯砖茶”产业复兴之路在今天只能是万里长征的刚起步,今后要针对产业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冷静分析,逐一解决,攻坚克难,扎实推进。

为进一步推广泾阳茯砖茶,泾阳县政府与和君咨询公司签订了五年发展规划,并将在12月底完成所有规划布局,从产品研发、推广、营销等各方面把关。

着眼未来产业格局,推动茯砖茶产业一二三产业联动,打造茯砖茶文化平台和形象高地。计划整体上投资30亿元,构筑“茯砖茶小镇”,以“茯砖茶文化体验”为切入点,在西咸一体化发展中打出、打好泾阳特色牌;县政府正在投资兴建占地6000多亩的“泾阳茯砖茶工业园”。将有十几家企业入驻,政府将茶企集中,向规模化发展。

Cy260.com精选阅读

钟南禅茶院-访陕西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元


钟南禅茶院-访陕西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杨元

2012年6月5日下午.我们如约见到了杨元老师,以及他的众多弟子学生.意外的是,钟南禅茶院位于西安市兴善寺内.考究的装饰,安逸舒适的座楼,加上舒缓悠扬的古乐,共同营造出的那种清雅的文化氛围,真是神奇迷雅,如步仙境,令众多茶客们心旷神怡,传达给我们一种强烈的信息.这里是一个文人雅士聚集的场所.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特别是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繁华的都市,如何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快乐?带者种种疑问,我们走访了陕西省西安市终南禅茶院的杨元(厚道居士)老师.

大厅里刚好碰到杨元老师和几位知己在畅谈,一杯香茗,几片茶叶,雅至而温馨.简单的客套也没有,我们直奔主题.

杨元老师是行武出身,自幼在钟南山习武,耳熏目染隐居高仕的生活.逐渐让这样一个西北汉子.性格变得宁静而豁达,谈吐之间,到多了一份文人的雅致.杨元说: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自采自制.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禅茶一味”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作为餐饮文化,茶能满足人类的两种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如解渴;二是追求健美、健康的需求。有人讲“找药房不如找厨房”,我还要加一句:“去酒吧不如去茶馆”。如果是排解忧愁,茶主静,能平和心态。

记者:终南禅茶到底有什么不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文化?

杨元说:终南禅茶,源于大唐。历经数十辈高僧传承,是现代最具有佛教禅茶特点的禅茶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现今保存最全面的佛教禅茶体系。它是具有终南山隐修文化特点的禅茶体系。

终南禅茶体系中包括了佛教的禅修、养生、佛教各宗教义理论、禅茶特殊茶道引导、禅茶烹煎特别手法、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尤其是终南禅茶茶道体系中的特有的洗水法和洗茶汤法,更是体现了佛法的智慧和不可思议之处:一份普通的自来水,我们通过禅茶洗水的特别手法洗过以后,水会变得有如山泉般的甜美和顺滑,犹如优美的梵唱流过舌尖。

当我们品尝到了终南山秀丽的美景,体悟到了佛法慈悲的智慧,眼前出现终南苦行者慈悲的面容时,一回头,你便可以进入禅的佳境。这便是禅茶的妙处所在。它能够治疗我们迷乱伤病的心灵,它可以唤醒我们久已失去的心灵中最为珍贵的本性。

我们欣喜的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安的"终南禅茶"得到如此完美的继承.生命力如此的强大.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又实地感受了一次"终南禅茶"的韵味.众学生没有因为没有观众而懈怠,更衣,击磬,碎茶,捻茶,洗茶,一步一行间.无不透露出的是认真和优雅.深得中国茶道精髓.把我们带进了暂时的宁静.感触颇深.这么好的形式,这么好的文化传承,真是养在深闺人不知啊.这才是"禅茶秒香入泥丸,紫琴天音顿悟间,天边彩云一鹤起.千寺檀香飘终南.

临别之时,杨元老师委托我们,把一个获得快乐的秘方告诉给广大读者朋友

终南禅茶密炼配方:

知母九两,念恩草七钱,慈心一片,悲心不拘多少,菩提心花一叶,出世远志三钱,以布施心水喷洒,用忍辱之身揉捻,待出持戒之香时,精进不辍,再用禅定之釜盛之,使其发酵成熟,最后用智慧之火焙干,存放于无二分别见智慧之罐中随取随用。(陈任永李利西安报导)

厚道居士简介:

姓杨,名元;法名悲元,号厚道。终南禅茶传承人,十六岁随终南下华禅师习禅,并跟随师父修习内家拳法并习练禅茶,后拜终南王顺山古佛洞智相和尚学习终南禅茶制作及其茶道,

2007年在长安海莲寺建立终南禅茶院,并受曲江芙蓉园和法门寺邀请帮其建立茶道体系。

2009年接受凤凰卫视采访讲解终南禅茶。

2011年西安世园会编写并成功组织大唐宫廷茶礼演绎,

2012年受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禅邀请在北京中国禅茶论坛讲解终南禅茶文化。

现任陕西省茶业协会副秘书长、

陕西省茶业协会大唐茶道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

西安市武术协会委员、

武协博威培训中心主任、

长安雅乐团古琴演奏师。

泾阳茯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续:金奖三连冠的背后


2014年,高续和他的高香茯砖茶仍在泾水之畔执著地跋涉者。在这一年,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茯砖茶制作技艺的传承者,高续用他那双长满茧子的大手,捧回了中国上的金奖三连冠,无论放在陕西还是全国,这都是一个相当罕见的成绩。当大家都在惊叹之际,只有高续明白,第九届茶博会上,他选用的参赛茶品仅仅是自己的中档产品。之所以这样做,高续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赛场,检验一下自己的茶品。对于高续来讲,每一块茶,都是他心血的凝结。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在第七届中国茶博会上,高续送检的“天泰运号”泾阳人民茯砖茶从69个名茶产区1000余家展商中脱颖而出,获得黑茶组金奖,评分高达96.85分。

“诚信做人,用心做茶”,努力做最好的中国茯砖茶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2014年,高续带着自己的茯砖茶北上人民大会堂,西进青洽会,南下云南、香港,一路飘香。并斩获2014年第21届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

为了保证自己的茶品,高续还自发把茶叶送进权威检测机构北京理化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进行科学分析,检验报告让人振奋:认为其产品“冠突散囊菌”纯正,各项检测指标国内领先。

作为国家一级评茶师,荣誉等身的高续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遵循传统的草根茶人,而人们更习惯叫他“茶痴”。虽然周围弥漫着浮躁的“高大上”,高续却独善其身地坚守着茯砖茶的传统技艺,不为世俗左右。寂寞出精品,好茶叶自己会说话……

陕西茶产业谱写明清边茶贸易辉煌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陕商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走出来一条辉煌的边茶贸易之路,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陕商作为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主要从事边茶、边盐、边布,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最为强大。“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这种从商理念,使他们即使遇到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春秋战国时,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精明的陕西商人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绥德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音预,卖的意思)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抔黄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清时期的茶马交易安其政策需要可分为西北边茶和西南边茶,明初首先行于陕西,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陕西茶的产量明代13万斤,西北边茶作为军事物质专营,陕西茶叶的生产有一段“榷茶时期”,洪武4年规定民所收茶官给价,令有司收贮,这样民不得其利,私茶难禁,到了成化5年只得放宽政策一部分茶叶进入了商品流通,即提准陕西民间采茶除税官外,余皆许给文凭,于陕西腹里货卖,有私越黄河及边境通番易马者,究问如律。陕西茶叶开始走上商品化道路,到弘治3年又进一步“开中边茶”,由官收官销改变为官督商销,使得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从湖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甘宁青经营茶叶贸易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商帮商人。

编后:依托陕西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打造集种植、加工、研究及茶旅游为一体的陕西茶产业龙头——“中华茶院”,带动陕西茶文化商业化、茶经济产业化运作速度。围绕这一龙头,积极开展茶叶种植、加工研究,提升陕茶品质,步入世界名茶行列;深入研究茯茶600年原始制作工艺,重塑“泾阳茯茶”品牌;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整合13朝皇家茶和佛茶、道茶等茶文化,挖掘茶文、茶歌、茶具、茶菜、茶礼、茶道、茶舞、茶史、茶服装等资源,开发皇家宫廷茶艺和佛家、道家茶艺,融入陕西特色旅游,为来陕旅游者增添一处文化观赏胜地,向世人展示陕茶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努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心”。(节选自《秦茶的始祖文化》)

访茶记


乙未冬月某周末,日高微寒,风烟俱净。吾等一行轻车简束,往武平桃溪访茶,品“桃溪之韵”也。

闽之西域,鸡鸣三省,怀拥梁野雄峰、百姓之镇、灵洞仙山、定光佛人文、何仙姑传说、南海国王城遗址者,武平县邑也。

武平猪胆干、武平金线莲、武平灵芝、下坝仙草、象洞鸡……特色各备,其名赫赫也;而近年声闻京沪港粤诸省区,远赴英法美新诸异国之名产者,“武平绿茶”也。

宋明时期,武平人开启植茶制茶之史。清道光年间,武平绿茶已享誉潮、梅、汀,一度为朝廷贡品,非横空出世、突降人世者也。新时代,武平政界与民众倾力集智,锻造“武平绿茶”特色品牌,遂使资源优势转成市场优势,绿茶行业跃为支柱产业。一柱鼎盛,百业勃兴也。

桃溪,闻其名可知其秀美丰庶也。武平北部中枢,素有“绿茶之乡”称誉,“武平绿茶”重镇也。山山辟茶园,户户能制茶,村村逸茶香,男女皆茶人也。

桃溪访茶,方知“武平绿茶”现拥三大产品,谓之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也。近三十年前,吾于苏州初品碧螺春,其茶螺形,碧翠如珠。掷茶入杯,簌簌有声,直至杯底。啜其茶汤,奇香沁腑,心神顿振,疑为天物。不想,当日于本土武平,见“梁野雪螺”,浑然碧螺春样貌,如重逢老友,喜形于色也。

新礤,乃桃溪制茶专业村。千余人口,近两千亩茶园,十四家茶厂,连年捧得全省、全国绿茶类“茶王”奖牌或金杯。主人待客,次第泡上上述三品名茶。晶莹杯内,茶芽舒展,色似翡翠,气若幽兰,赏心悦目,撩鼻勾涎,尽显“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之品质也。

尝茶毕,登茶山。别地茶山,大抵成片连坡,一望无际,桃溪茶园,自具风韵:山环水绕,林木相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礤茶园,更兼林中梧桐甚众,春深之际,桐花竞放,洁白如雪,映衬翠绿晶碧之垄垄茶畦,犹如色泽艳丽之山水画廊也!

假以不长之时日,新礤乃新兴休闲旅游好去处。且先闻:天然花溪、花香溢溪、桃溪轻歌、听花邀月;且遥赏:农家小院、山里人家、流水驿站。绝非天花乱坠,眼前已见游客中心动土,宏图初开也。

茶、烟、酒,吾平生独嗜茶。酒,稍饮辄醉;烟,无聊时吹烟为乐,数十年未成瘾君子,曾作《吹烟者说》;茶,常于午夜自泡独饮,饮罢挨枕即眠,一觉至东方之既白。人谓:半个茶痴也。

当今,文化之说盛行。酒有酒文化,兰有兰文化,茶有茶文化。究其实,茶乃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也。

有“茶禅一味”之说。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为何物?禅即生活。平常日子之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含禅机也。

如是,吾等于日常起居间,举手投足间,交游往来间,无需绷着面肌,不用端着身架,不必装神扮鬼,磊磊行世也。

譬如自个,年已花甲,退出职场,即是退出江湖。无需奔竞,不必察言,不作俯仰。每日重要之事,即是吃饭喝茶,喝茶吃饭,凡夫俗人也。

据说苏东坡访僧人,有“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之对句。武平桃溪访茶归来,吾亦仿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喝茶,喝绿茶。”欣欣然自乐也!

谢忠荣:茶中人生


茶鬼是我们老友,因懂茶而得名,我们敬他;又因懂茶,从茶买卖中赚足了经济基础,我们服他。一日,茶鬼教我们分茶之五味,把人的一生品得是有滋有味。

第一味茶之香韵。是否浓郁沉稳就代表茶之本质,好比我们初来到这个世界,天性是否聪慧一样。上学的时候,最容易分出来,好成绩的同学几乎是领跑了整个求学的过程,而一些成绩差的只能拖班级的后腿,不是不想学,是学不来、学不好,从没那种悟性演变成没那心思,有个别的还早早缀学了事。这就类似于古树茶和台地茶的本质之分,当然,虽然老树茶的茶气更足,味厚回甘好,但台地茶在水浸出的氨基酸、多糖和硫、磷、钾、钙等元素的含量上明显地比老树茶的高,也算是各有千秋,关键是在对的时候和地方。

第二味茶之甜度。就像我们的选择,有人选择清白前行,有人选择不择手段,有人选择随遇而安。这都是正常的,方向选对了,可能成功一蹴而就,选错了可能就一塌糊涂。但走过的路是否让人品出清甜,这就是人生努力的结果了。当然,成不成功也许并不重要,关键要做一个不让大多数讨厌的人。高雅清甜肯定是好茶,入口苦臭就不能再喝了,至少得让人品出淡淡的甜味吧。

第三味茶之汤色。忙了一通,终于到了出茶汤的时刻,我们跌跌撞撞,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这阶段,无论你收获的是金钱还是名声,一定在别人看来是有值得向往和学习的地方。有的人不择手段抢别人的果实,被人嗤之以鼻;有的人脚踏实地起家且善行街坊,一定让人高竖大拇指。就如茶汤是否金黄通透、是否有黏稠感和厚实度,只要在口中转一圈,就足以分清好茶和坏茶。

第四味茶之回甘生津。人生成熟期,所作所为,总应该有一些担当,不能任着性子来。人的劣根性在于总是希望能不劳而获,总是希望享受过上等生活,总是希望低付出高收入,但是偷来的抢来的,睬着别人的肩膀捞取的,回想起来也不会感到光彩,会浑身不自在,坐不安睡不稳,结果是惶惶不可终日。真累!回甘和生津是茶的基本滋味,活到这阶段,你是否也有一招半式拿得出手,值得炫耀呢?

第五味茶之喉韵。茶已穿肠抵胃,好茶是会在喉部形成清凉舒适感,使呼吸尤为顺畅舒爽,还会形成喉部回甘生津,香韵久留的感受。人生漫长旅程,苦吃过了,累也受过了,痛也痛过了,那么你是否有让一家人因为你的努力过上了平安和谐的日子,是否有些事情让周边的人为你点赞,是否为社会奉献过?如果你从中品出了喉韵,茶鬼说:应该算是不枉此生了。

谢友忠:新型职业农民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出,要大规模开展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那么就桂林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身上有什么特点?近日,记者采访了龙胜的谢友忠和阳朔的赖玉梅两位种植大户,试图从他们身上感受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如果不是开春后的那一场雪,气候变冷,冻坏了部分春茶,对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里市村委努丹村的谢友忠来说,这几天已经进入了他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10年前偶然一次打工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及家人今后的生活,让他从一名普通的打工者成为马堤乡的致富能手。他为什么能找到致富的门路?坐在谢友忠家木楼上的火塘边,他跟记者聊了起来。

一次“有预谋”的打工

事情还得从2003年说起,那时谢友忠在广东潮州的一家工厂做电工。偶尔听在一起干活的朋友说附近一家茶场的老板种茶叶效益不错。谢友忠听了非常感兴趣,于是专门去茶场打工,做些采茶叶、烧火之类的活。在茶场,谢友忠发现茶场生产的好茶叶每斤可以卖到数千元,甚至更高,即便是普通的茶叶每斤也能卖到几十块钱。种茶叶用的地大部分是山上的丘陵地,茶叶耐旱,又不和水田争地,这跟老家努丹村山地丘陵多水田少的情况很相似,谢友忠心想:“回老家种茶也许能够得到钱。”

努丹村离马堤乡有20多公里,是一个传统的高山苗族寨子,村里面的人都喝油茶,种的都只是打油茶的茶树。即便是在龙胜,谢友忠也只是听人说过在和平乡有人种茶。

到了2004年,村里选举换届,谢友忠被选为村委会主任,加上已经40多岁了,他就回到村里准备开始种茶。妻子开始不是很理解,觉得从未种过茶怎么敢种?但在谢友忠的坚持下,妻子只得跟他开始上山开荒种起茶叶来。

历经波折,如今种茶年收入40万

里市村有个人在桂林的广西茶业科学研究所租房住,认识了所里的农艺师周玉秀和原所长韩志福。听说谢友忠要种茶叶,他把这两个专家介绍给了谢友忠。专家从所里给谢友忠代购了一批茶叶苗,同时指导他如何护理,怎样炒茶等。又告诉他柳州三江也是搞茶叶种植生产交易的,可以去那学习参观,学习技术和了解市场。谢友忠一边开荒种茶,一边从电视上、书刊上了解种茶的相关知识,慢慢地摸索,自己学会了扦插育苗。

谢友忠的脑子一向比较活一些,能折腾,在村里小有名气。有几户村民看到谢友忠种茶,觉得应该能得钱,也就跟着种了起来。到2006年,茶叶开始有了一点收益。然而,到了2007、2008年,市场波动大,一斤茶叶只卖到十几块钱,有人就打起了退堂鼓。谢友忠自己也进退两难,“有点撑不下去了,力不从心。”到底是种还是不种?茶科所的专家鼓励他说,市场波动是正常的,慢慢地就会好的,你要坚持先把规模慢慢做大。谢友忠硬着头皮继续开荒种茶,到了2009年,茶叶的价格果然慢慢提高了。

渐渐地,谢友忠把村里周边4个荒芜的小山头开辟为60多亩的茶园。当初跟他一起种茶后来又退出的村民,也把茶园承包给谢友忠让他代管,谢友忠一共已有百亩茶园了。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两年他种的茶叶供不应求。今年还没有到采摘季节,已经有好多商家打来电话要求全部买了。谢友忠种的茶,其中价钱最高的春茶每斤已经能卖到200多元了。这两年,他的茶平均年产量在5吨左右,均价为每斤40元,年收入都超过了40万。因为经济效益好,谢友忠在广东打工的小儿子已经回家来帮助家里种茶。随着茶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儿子也将回来。每到茶园忙碌的季节,谢友忠都要雇佣村里20多人来帮忙,每人每天的报酬从70到100元不等。

种茶之前的经历,为他的致富埋下“伏笔”

里市村委有200多户,1900多人,每人只有几分水田,其他都是山场,这几年在外打工的很多。努丹村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几乎是与世隔绝。即便是现在,村里人要赶圩,大多时候要步行16里路,走路得花1个多小时,去一趟县城就更远了。谢友忠靠种地实现年收入40万,这在马堤乡是很罕见的,为什么他能找到致富的门路?记者发现,这跟他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3月14日,记者跟马堤乡的小杨在芙蓉圩见到他的时候,见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身材颀长,像个乡里的干部。他手里拿着一个大塑料袋,里面装的好像是书本,记者打开一看,果然是书,是中国茶叶杂志。谢友忠告诉记者,是茶科所的专家告诉他,从杂志上可以了解最近的茶叶市场的行情、动态以及相关的种植技术等等。

一聊起读书,谢友忠眼睛好像放出了光。到了家里,他从卧室给记者找来几箱书籍,除了种茶叶的书籍,还有很多是机电方面的书。看到上面有很多复杂的公式、线路示意图,记者禁不住地问:“你能看得懂么?”

“基本都能看得懂,我是搞机电维修的!”谢友忠笑着说。

谢友忠的父亲早些年毕业于当时的桂林师范学校,此后一直在马堤乡里任教。上世纪70年代,谢友忠高中毕业,是那个时候村里为数不多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受父亲的影响,谢友忠一直就比较喜欢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学习木工帮助乡里的人装修房子。

到了1987年,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谢友忠偶然看到了外地一份培训机电维修的招生简章。常年坚持读书学习的谢友忠也去参加了培训。回来后,恰逢村里的变压器坏了。村里人听说谢友忠去外面学习机电修理了就让他试一试,结果修好了。大家都相信谢友忠能修理机电,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请谢友忠去维修机电,他便以此为生。到了1998年,朋友介绍他到广东做电工。此后才有了到茶场打工,回乡种茶,创出一番事业来的经历。

记者手记

爱读书善读书,让他把握了致富的机会

这些年,谢友忠靠种茶叶致了富,引起了县里和乡里的关注,他从打工到种茶的经历被人们广泛提及,带着传奇色彩。然而,其实,他种茶致富和之前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谢友忠跟记者聊起致富经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只不过是多读了一点点书罢了。”正是因为“多读了一点点书”,让他开阔了视野外出学习机电修理技术;又因为有了修理技术,让那个时候很多村民还足不出户的时候,谢友忠已经走遍了龙胜周边,又到了广东,开阔了他的视野。直到接触到种茶的信息后,开始他“有预谋的打工”,翻开了他人生新的一页。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偶然,但这之中往往蕴含着必然。马堤乡在外务工的人员那么多,为什么让谢友忠把机会给把握住了?最起码有一点不可忽视:就是爱读书、善于读书让谢友忠不断思考,不断开拓新的路子。这,或许是新型职业农民身上的重要特征。

《谢人寄蒙顶茶》


明代陈绛《辨物小志》,以擅长墨竹名世的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在四川邛州任上时,得友人寄奉蒙顶新茶。画家以千里之外的无锡惠山泉水烹饮,他“一啜咽云津”,顿觉身心清爽,“羽翼要腾身”了,欣喜之余作《谢人寄蒙顶茶》,诗云: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灵根托高顶,胜地发先春。

几树惊初暖,群篮竞摘新。

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

的砾香琼碎,蓬松绿趸均。

漫烘防炽炭,重碾敌轻尘。

惠锡泉来蜀,乾崤盏自秦。

十分调雪粉,一啜咽云津。

沃睡迷无鬼,清吟健有神。

冰霜凝入骨,羽翼要腾身。

落人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涩,莫厌寄来频。

“蜀土茶称圣。”古代巴蜀,是中国早期茶事孕育地之一。四川的茶叶生产,其源可追溯到巴蜀建国的初期,即战国时期。四川产名茶,不但起源早,而且种类多,声誉高。历史上多称蜀茶为“上品”、“极品”、“仙品”等。直到初唐,“贡茶亦以蜀为重”(《岁时广记》)。历代诗人文士都争相称颂蜀茶,白居易有诗云:

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诗人在春深酒渴时,适逢新蜀茶寄到,即呼童汲来渭水烹煎,其欣喜之状,跃然纸上。

“郊寒岛瘦”的苦吟派诗人孟郊,独嗜蜀茶,当他身边“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时,急如星火地向在朝廷当官的朋友呈诗“乞茶”:“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幸为乞寄来,救此病劣躬”。蜀茶的珍品出自蒙山,故有“蒙山味独珍”之谓。白居易爱蜀茶,最爱的亦是蒙山茶:“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琴与茶是白居易晚年“穷通行止长相伴”的心爱之物。弹琴他最爱听《渌水》一曲,饮茶则把蒙山茶当作老朋友般喜爱。

茶香飘出新世界——访福建省天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丞荣


福安坦洋工夫茶驰名世界,为福安赢得“茶的故乡”称号的同时,促进了福安经济的发展,还造就了许多茶界的精英,现任福建省天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丞荣,就是其中的一个。

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机缘巧合,但大多成功的起点都与生长的那方山水有关联,沈丞荣能有今天的成功,正是他家乡的那片翠绿茶园和福安坦洋工夫茶造就了他。

沈丞荣,1964年出生在福安市松罗乡洋西村的一个茶农世家。高中毕业后,他总想能找点事做,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但刚走出校门的他,一时间很难找到恰当的职业。在和朋友的一次偶然闲聊中,听到收购茶青,贩卖到茶叶初制厂,可以赚到一定的利润,于是萌生了收购茶青的念头。他四处筹资收购茶青,运往各乡镇的初制厂,从此他与茶结下不解情缘。一来二往,他总算摸清了茶青行情。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降低自己的利润,以高出其他茶贩的价位向茶农收购。因为讲信用,绝不拖欠茶农的钱,茶农们都乐意把茶青卖给他,并且同意他售后付钱。这无形中缩小了资金成本,增大了利润空间。就这样,他从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中,赚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福安是全国最大的绿茶、花茶主产区,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坦洋工夫茶原产地,而松罗是福安市茶叶种植的主要茶乡之一,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温度20度,平均年降雨量1621毫米。飞翠叠绿的山头,终年云遮雾绕,恰是茶叶生态的最佳环境。他在贩茶青过程中认识到,贩茶青不如自己种茶树。他不顾家人劝阻,用上几年的积攒,毅然承包山地种茶。在自己原有种植茶叶知识的基础上,经常请市农科院茶叶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引进优良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茶园便初见成效。

沈丞荣从来不是一个能安于现状的人,他的经历和实践使他深知,安于现状就会缺乏远见,从而导致失败。他常常告诫自己,与其平平淡淡过一生,不如风风火火干一时。他的“野心”越来越大。1996年,他在原始资金积累的基础上筹资创办了福安市天仁特种茶厂,并开创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同时确定广州为销售的第一站。他知道自己种植的茶叶品质上等,特别是精制的炒青绿茶,广州人最爱喝。为打开销路,他一到广州,不顾路途劳累,逢店必进,恭请他们品饮。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拥有了广州市场。

2006年,福安市政府确定挖掘坦洋工夫茶这一历史名茶作为福安市茶叶公共品牌。政府以大量资金扶持茶农发展高品质茶叶,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为此,福安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措施,坚持每年召开全市茶叶工作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动茶产业,促进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沈丞荣瞄准这一契机,趁势而上,大展宏图。2006年天仁特种茶厂正式改为福建省天荣茶业有限公司。为感念自己在松罗东顶山的3300多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他以“东顶云雾”做为注册商标。公司拥有10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3300多亩有机茶园基地。他在全面引进高技术人才同时,斥巨资引进先进清洁化生产流水线茶叶加工设备。与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安市茶叶协会、福安市茶业局专家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使公司形成了集种植、生产、科研、出口、销售品牌、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在北京、上海、山东、吉林、西安、深圳、浙江、福建等地建立100多家加盟店。2009年茶叶产品通过QS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公司所生产的工艺花茶远销欧美、东南亚。2011年,“东顶云雾”牌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2012年,“东顶云雾”牌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宁德市知名商标”。

沈丞荣深知,茶业是福安农民传统支柱产业,只有改良茶叶品种,促进茶青产量,才能使茶农增收效益。为回报家乡,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以产业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联结模式,建立3300多亩有机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带动10多个行政村发展。同时,他积极扩大有机茶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基地向高产标准化发展,千方百计与茶农共同富裕。

福安市政府为了拓展营销市场,在每次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名茶评优“金奖”、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金奖”、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名茶评优“金奖”、“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等。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国茶业电子商务十强企业”、“福建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地理标志商标龙头企业”、“A级安全生产单位”、“AAA级信用企业”、“中国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团体会员单位”等。由于贡献突出,他也成了福安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宁德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副会长,宁德市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福安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副会长,并荣获“高级评茶师”荣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他没有骄傲,还是那样执着,坚韧,带着团队奔波全国。

访北京非常友普茶楼


茶馆主人高剑飞。

一层的江南园林风格。

优雅的包间。

收藏的都出自宜兴,这是自古以来的共识,正因此非常友普的主人高剑飞深深热爱着宜兴紫砂壶。而他收藏经营的,主要包括名家壶和原宜兴紫砂一厂生产的老一厂紫砂壶。

为什么收藏一厂老壶呢?高剑飞有自己的道理:“我们现在说的‘老一厂’,是原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俗名,而‘一厂老壶’,一般界定在20世纪80年代直至90年代末的、由现已封矿的黄龙山4号井泥制作的紫砂壶。这些壶泥料上乘、造型典雅、做工老道、装饰美观、窑火适宜,用来沏茶是一种享受。这些一厂老壶有着做工上的多元状态,看似“粗工”却远比今日多数借助模具、机械加工出来的细工壶,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宜兴紫砂壶。可以说一厂老壶,就是现代的‘官窑’,值得我们珍藏并保护。”

如今非常友普收藏的紫砂壶里,有5000多把来自宜兴老一厂,其中名家壶1000多把,成为今日北京最大的一厂老壶收藏馆,吸引了许多紫砂圈的朋友关注。所以这些宝贝常常被有备而来的茶客请走,而高剑飞只要与对方谈得投机,就以友情价出让。“收壶玩壶,讲的是个缘分,好东西到了珍惜它的人手里,我也算做了件有意义的事。”高剑飞洒脱地说。

文化茶雅士居

非常友普汇聚了种类丰富的茶品,但最具特色的还要数普洱茶。作为云南“六大茶山”公司的北京总经销,茶楼珍藏了许多10年以上的普洱茶,甚至还有一些产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茶红印圆茶,这使得非常友普在京城普洱圈有着专业口碑。别具匠心的高剑飞还在茶楼开业之初,特别定制了属于自己的普洱茶——“爱莲说”茶饼,这款茶现已成为茶楼的纪念章。

非常友普茶楼的位置其实不算显眼,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人气,因为这里常举行各种主题和形式的茶友会,只要感兴趣皆可报名参加,同时还会有一些主题讲座,由茶楼请相关专家来进行。此外热情的主人还在新浪开了博客、微博,随时和茶友保持互动,他博客上的“飞说普洱”专栏,吸引着数千粉丝的注意。

作为一家文化茶楼,茶艺表演自然重要,非常友普的茶艺表演突出4个特点:精、清、净、美。精,包括精通、熟练茶艺表演,精通选茶、置具、选水、贮茶,熟练各道沏泡程序;清,包括人、水、环境之清爽,要通过饮茶活动使人清醒头脑,消除人们心灵的烦恼;净,包括人、衣着、环境、茶、茶器、水等方面的洁净,使人由内而外达到净化身心的效果;美,则指一切表演形式符合茶道自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茶有形,茶亦无形。在冬日午后的融融暖阳里,走进非常友普,沏上一壶普洱,你一定会感受到,这有味且有情的人生。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茶楼一层设有收藏区与半开放式茶座,设计师别具匠心地将江南园林移至室内,利用拱门,加上绿植,结合以潺潺的流水,营造出一幅园林之景。值得一提的是茶楼内多样的灯饰造型,设计师不拘泥于传统或单一的灯具造型,大胆地运用灯笼、油纸伞、莲花灯中式元素,使清幽的环境更添灵动之感。收藏区内,5000多把出自宜兴老一厂的紫砂壶,陈列在木质展柜中,暖色系灯光将紫砂的细腻与温婉展现得淋漓尽致。半开放式茶座,以木栏为隔断,配以红色纱帐,结合古朴的红纹桌饰与坐垫,形成了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设计风格,置身其间仿佛又能看到那“小轩窗,正梳妆”的美景。

茶楼2层设有7间雅室,分别以“吃茶去”、“七碗茶”、“清心”、“嘉木”、“爱莲”、“味最酽”和“供春”为名。可见茶楼主人是个爱莲之人,不仅雅间以“爱莲”为名,定制的普洱茶饼也命名为“爱莲说”。雅间各有特色,却又都以简洁的中式设计为基调,清新古朴的室内环境,与窗外葱郁的植被融为一体。

本报记者周滨/文滕键/图

税开伦:道真自治县正集中力量打造“中国硒锶茶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道真自治县“减贫摘帽”之年。道真自治县县委书记刘东明提出:“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壮大以中药材、茶叶、果蔬、花卉和特色养殖为主优势产业。”目前,道真茶产业发展如何?笔者采访了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税开伦。

笔者:茶产业发展现状如何?面积19.8万亩产值9342万元

税开伦:去年是道真自治县茶产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该县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和新型社区三区融合发展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仡山茶海”茶旅一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形成了园区内茶园面积2.3万亩。目前,全县“两带两区”茶产业总体格局已初步成型,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9.8万亩,全年干茶产量接近2100吨,产值达到9342万元。

围绕仡山西施公共品牌,该县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拓宽茶叶销售市场。目前,3家企业已建立网络营销平台,进入淘宝、天猫、国品黔茶、黔茶库,君茶公司通过农超对接进入联合一百超市。茶产业发展思路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茶产品类型得到极大丰富。

笔者: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什么?力争三至五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税开伦: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道真县由注重种植向注重综合开发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努力提升道真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把道真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国重点产茶县,打造“中国硒锶茶乡”。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以上;创全省著名商标2个以上;实现茶叶产量3万吨,产值1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笔者:将采取哪些措施?九个“进一步”推动茶产业

税开伦: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认真实施茶产业发展规划,以玉溪——河口现代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打造忠信—洛龙优质高产标准化茶产业带和大磏—三桥高品质特色茶产业带为重点,发展一批茶产业带和茶产业群。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名特优高端茶叶品种;采取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确定良种育苗基地,实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坚持新建良种茶园与改造老茶园相结合,不断优化茶品种结构,提高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绿茶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并逐步开发红茶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

进一步突出龙头企业建设。用好用活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扶持茶商、种植大户等创办小微企业;重点培育现有茶叶中小企业和加工大户通过联合实现技改升级,向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茶叶加工、销售。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茶饮料、茶糕点、茶工艺品等新型茶产品,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坚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茶园规模;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着力点,建设生态、高效、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注重茶园后续管护,按照“谁建园、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及时加强对已建成茶园的管护,确保发挥效益。

进一步加强产研对接。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提高茶产业科技含量。积极培养茶叶实用技术人才,加大茶叶实用技术推广。

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制定一套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和销售市场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打造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仡山西施”公共品牌,支持“仡山西施”系列茶产品尽早完成品牌注册。加大产品包装创新力度,着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搭建营销平台。鼓励村级组织、专柜。开设茶叶专业网站,逐步完善网络营销平台,拓展茶叶市场。

进一步推进茶旅融合。加强仡佬族茶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把资源保护和弘扬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建成仡乡茶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促进茶旅游、茶文化、茶产业协调发展。组建“仡山西施”茶文化艺术团,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具有浓厚地方茶文化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具有仡佬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以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湖南茶农唐怀挺:打造西莲茶叶品牌 做大茶叶产业规模


为了发展茶叶产业,西莲乡的农民唐怀挺放弃了在外地经营红火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种植。近几年来,该乡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余个,新增茶农100余名,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余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西莲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人民生活水平条件差,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天气,却非常适宜茶叶生长。2006年初,在山东从事云雾贡茶市场推广的唐怀挺嗅出了茶行业市场的巨大商机,他果断放弃了在山东经营正红火的门市,带着妻儿回到了西莲。

回到家乡后,唐怀挺发现西莲的茶叶却因生产加工技术的原因,销路狭窄,农民对种植茶叶已经失去了信心。为了让茶园重飘茶香,2006年7月,唐怀挺成立了张家界西莲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要发展,必须要有种植规模,唐怀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说服村民再次种茶。

为了呼吁老百姓种茶,唐怀挺带领大家去保靖县和古丈县去实地参观。回来后,鼓励大家并结合西莲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茶叶。

随着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唐怀挺凭借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对市场的考察,先后研制出了西莲云雾“毛尖”、“红茶”等品牌系列,订单源源不断。同时,唐怀挺只要有时间就指导茶农进行茶园建设,用自己所学的的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提高茶叶产量;写报告、打申请,为茶农寻求优惠政策。

2012年,唐怀挺当选为桑植县人大代表。有了新的身份,唐怀挺更加积极思考如何推动全县茶叶产业,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通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唐怀挺建立了西莲乡“三鹤园”贡茶基地,茶园面积每年增加20%,每年解决茶农短期就业岗位1000多个,新增茶农100多个,茶农平均收益增加2000多元,规模越做越大,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唐怀挺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将更好地起到带头作用,带东该乡及全县茶叶拓市场、走出去。

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


卢全《走笔谢孟谏议穿新茶》诗,朱总结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诗日:

日高文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仪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谈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蜇出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瑕,光春抽出黄金芽。

搞鲜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门反关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两碗破孤闷。

三碗授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南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肤溃,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如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李师程:普洱茶是我人生重要的支柱


6月18日,在“一眼三国”的云南江城县,面对壮观的牛洛河万亩茶园,云南省文产联茶叶专业委员会主任、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先生,首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这位被云南普洱茶香熏染了65年的茶人深情地说:“普洱茶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记者:有人说,您出生于易武的普洱茶世家,从小受茶的物质基础,形成了易武历史上众多的手工作坊和老字号茶品牌,并创造了辉煌的易武“茶庄文化”。历史上的40多个茶庄、40多个品牌,是与易武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产生于清代的茶庄文化,有自己的生命力,应该传承和保留。正由于挖掘、整理、传承了易武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才引来了众多的韩国人、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和广东人,才有了一批又一批的茶客到易武寻茶、做茶。“易武模式”适应了易武茶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了茶客对易武茶的特殊需求。

记者:最后问一个问题,你和您的弟弟妹妹都是易武“安乐”老字号的传人,您怎么看待自己家族的这个老字号品牌?

李会长:我和我的弟妹们是易武“安乐号”的第四代传人。“安乐号”种茶、制茶的始祖为李氏十四代孙李祖培(字鸿宗)。清嘉庆年间,高祖鸿宗到易武做生意,看准茶叶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从事茶叶。道光四年(1824年)曾祖举家迁到易武,见易武街土地开发余地不大,就到离易武街5公里远的地方落户,决心在此开发能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茶园,所以把这个地方叫“易比”。道光三十年,高祖鸿宗去世,曾祖李开基(字肇业)继承父业,并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五年间,历经乡试、会试,经学政选拔上报朝廷为贡士,后由于赴考途中生病,缺考殿试,朝廷敕授“例贡进士”,皇清敕“修职佐郎”之职,成了监督采办贡茶的“专职茶官”。祖父治家有方,事业有成,至光绪年间已办起了茶店、药店、将易比发展成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可与易武街一比高低的大寨子,并创建“安乐号”茶庄。

曾祖去世后,祖父李炳荣继承茶庄。1925年,祖父去世,留下不到3岁的独子李定伟——易武安乐号的第三代传人,我的慈父。2004年,在易武茶业再度兴起时,我父亲李定伟带着我大妹李春仙办起了茶厂,恢复了安乐茶庄。2008年4月12日晚上九点,父亲在易比去世。安乐茶庄由大妹李春仙掌管。

“安乐号”和易武所有老字号一样,是易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安乐号”强调做茶先做人,我祖父在做茶、行医时,常常免收穷苦人家的医药费,免费让乡邻吃饭,特别注重与易比、易武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竭力营造百姓安居乐业、茶人平安快乐的氛围。

祖辈忠君爱民的传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父亲在辞世前告诫我们:“只要求你们一辈子做好人、做好茶,家庭要团结,茶庄要和睦,兄弟姐妹要扭成一条绳,发展茶业,复兴祖业。”

作为曾经谋划并推动过地方经济发展的政府官员,我对云南茶产业健康发展寄予厚望;作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的学者,我被民族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深深感染;作为易武“安乐”老茶号的第四代传人,我对所有的“老字号”情有独钟。

我人生有很多支柱,普洱茶产业和文化是我人生一根重要的支柱。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泾阳: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产业 ——访陕西省泾阳县副县长谢保卫》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