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今日遇陶友询问起“敲壶听音”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特意就此写了一篇文章,以便大家了解相关情况,现分享原文如下:

今日遇陶友询问起“敲壶听音”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特意就此写了一篇文章,以便大家了解相关情况,现分享原文如下:

常常见到一些朋友在购买茶壶时,习惯用盖子敲击壶身,然后凑在耳边听声音。据他们说,这样可以检验一把壶的真假和好坏,一些眼睛看不见的瑕疵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

这个方法真的靠谱吗?

使用这个方法的人相信,纯正的泥料敲击发出的声音很清脆,而不好的泥料,敲击的声音则暗涩沉闷。

对此,我并不认同。

初中物理学就学过,声音的特性包含了三个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力量越大,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响,反之则越弱;音调的高低受振动频率的影响,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音色则与声波振动的波形,也就是声音的频谱结构有关,材料存在一点点差异,其频谱结构就不同,发出的音色自然也不同。

回到一把壶上来讨论,一把壶敲击后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与壶本身的形状、大小、材料以及密度等因素相关。

壶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敲击时声波的振动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声音自然也是不同的。

音色清脆或者沉闷,其实与不同泥料配方下的瓷化程度,也就是结晶程度有关。瓷化程度越高,泥料目数越高,颗粒细密,胎土较为致密,声音就会越清脆,而泥料目数越低的壶敲击时声音就越沉闷。

紫陶壶里常说的“声如磬”,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紫陶泥料中铁元素含量丰富,烧成后坯体中含有铁质成分;二是紫陶烧结温度超过1100℃,结晶充分;三是紫陶泥目数高,密度大,坯体更为紧密。

那么敲击这个方法是怎么来的呢?以前没有电窑或者气窑的烧制条件,紫陶壶都是采用龙窑烧制,温度全靠烧窑师傅的把握。

而不同配方的泥料对烧结温度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当壶出窑后,为了判断这把壶烧结的温度到不到位,或者有没有开裂、暗伤,会用壶盖敲击壶身,通过音色判断。

当然,实际情况是当你能通过敲击听出壶是否有暗裂时,表明已经裂得很厉害了,细微的暗裂要想“听”出来,即便对烧窑几十年的老师傅来说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遑论一众“敲哥”们。

所以,敲击壶身听声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一把壶的结晶程度以及是否有明显的损伤;既然是明显的损伤,肯定不用听也能发现。所以,敲击壶身并不能判断一把壶的真假和好坏。

小节不彰则大节亏。一些素器薄胎壶和西施、龙蛋等等截盖壶,是经不起敲击的。本来很完整的壶,往往会因为敲击诱发的内部谐振而使之出现当时不易发觉的损害;至于本来就有冲口或暗裂的壶,那就更会因为外力振动造成的应力集中而给壶带来更大的毁坏;本来很漂亮的截盖壶,盖子当场就给敲碎了的我也见过。

说一千道一万,敲壶听声,除了听个响,其实听不出什么别的名堂,别把紫陶壶当乐器敲击,否则,店掌柜可能就要拿你当棒槌了。

精选阅读

投资紫砂壶大师作品靠谱


品位茶器

现如今,广州到处都是喝茶的人,一个茶文化已经浸染了大半个广州城。泡上一壶茗茶,让茶汁沿着喉咙缓缓而下,那感觉令人七窍畅通,满腹清香,而喝法又见“功夫”,活煮甘泉,慢工细活,在汲养静气的同时,留存一份夏日的清淡与悠闲。

品茗雅兴要与环境相宜,添上一把紫砂壶,不仅带来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放松心灵,涤荡俗尘。摩挲把玩,如与老友对话,隽永悠长。真正出色的紫砂壶,不仅在造型、纹饰和色泽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实用方面还具有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使用年久,器身色泽越发光润古雅,泡出的茶也越加醇厚芳香。

古老手艺时代气息

始于宋、盛于明的紫砂壶,经“千度高温成器”,胎质古朴素雅,呈现“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材质与色泽美,被誉为“紫玉金砂”。作为华夏文明与茶文化的一种载体,紫砂壶除了卓越的实用功能外,其“温文尔雅而不张扬”的品性、内涵,颇吻合国人的审美取向,故自古以来,尤其是文化品位较高者,多有“紫砂情结”。

近日,一场名为“朱泥紫玉百壶展”在越秀区图书馆拉开帷幕。现场共展出的百余件陶壶,器形或方或圆,或花或棱,巧形、巧色、巧工,并融茶道、禅意于一壶,形成了紫砂壶独特的欣赏与实用价值,更融入工艺创新的设计元素。既有宜兴紫砂壶大师毛国强、储集泉、高永昌、束旦生、沈孟大等名家力作,也有广东潮州“壶艺世家”传人张瑞端、张瑞隆的“荆瀛轩”和百年老店“裕德堂”壶艺师的代表作与新作。

其中又以“裕德堂”的独创新品——“金魄系列壶”最引人注目。壶身金光赋彩,华韵夺目,养以清泉,壶表清润,更是浮光跃金,清泉淘洗,犹如静影沉璧,一扫潮州茗壶虽红颜而暗淡沉默之格调。据悉,潮州仙圃张氏手拉茗壶迄今传承超过百年,第四代传人在传统壶艺上力求创新,以宜兴紫砂泥与潮州朱泥相融合,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据了解,潮州朱泥与宜兴紫砂有异曲同工之美。广东岭南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琳告诉记者,潮州朱泥壶发端于清朝中期,以传统的“手拉坯成形”,经60多道工序始成器。其造型简洁,色泽丰润,独具一格,富有返璞归真之气质和精致小巧之韵味,以及独特的粤东文化内涵,2009年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是兴紫砂壶,还是潮州手拉壶,皆可从中品味其“泥、色、形”与“精、气、神”。

品茗玩壶宜养静气

壶中学问大,有人长年保持浓厚的兴趣,有人将其经营成事业,更多人将此视为生活方式。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瑞端看来,一把紫砂壶除了看泥色、造型、制作工夫外,还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

茶道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尤表现在茶器的形制上:“西施”、“石瓢”、“井栏”、“僧帽”、“掇球”、“如意”、“文旦”、“合欢”、“仿古”……无不充满浓郁的生活与艺术情趣。紫砂壶的美有多种。按紫砂泰斗顾景舟的说法,可抽象总结为形、神、气、态,同时艺术的欣赏则强调“通理得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盎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有趣才能产生感情,怡养性灵。

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在《茗壶图录》中,把所收录的32把壶比作32位“先生”,赋予姓名字号,如姓方,名德,字至静,号萧山市隐;有温润如君子,有豪迈如丈夫,有丽娴如佳人,也有廉洁如高士,你会慢慢地熟悉它们的品性。一把紫砂壶,像知己,像至交,对话把玩,温润徐来。

晶光润光识紫砂壶

自紫砂壶走俏后,市场也出现泥沙俱下,乱象重生。现在消费者买把壶却本末倒置,追求矿料,仿佛是矿料就是壶,追求原矿,却又不识原矿,结果追得全天下都是原矿,都是老泥。如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又流传起“现在没真紫砂啦,不敢买紫砂了”的危言耸听的言论。紫砂行家吴国祥认为,根本问题是:不是没有真紫砂,而是不识真紫砂。

紫砂壶古称砂壶,有晶体光点的紫砂壶,是最好的紫砂壶;有润泽之光的,是很好的紫砂壶;至于状如和尚的脑袋油光锃亮的,那属于最差的品相了。在吴国祥看来,这个鉴别方法可谓精、准、狠,简单、准确、高效,一锤定音。

一把有晶润之光的紫砂壶,最后出窑的时候已经烧熟了,没有烧到结晶的紫砂壶不可能有晶润之光。其做工也必然是上乘的,没有上乘的抿针功力把砂粒磨平、把脂泥抿净是不可能发出晶润之光的,否则烧出来多见泥浆色或水光多。进而言之,有晶润之光的壶,一定是用的好泥料。只有砂粒整齐、纯度高的泥料,砂粒才会相互固定,而杂质多或岩化不均的泥料,因烧结温度不同,显色不同,很难有晶润之光。

“要识紫砂壶,只要学会看晶光、润光就行了,这就是大道至简,往往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据介绍,晶光、润光和尚光,很多人认为都是光,没区别,导致基本上都是看颜色说泥。但紫砂被称为五色土、七彩泥,颜色变化是丰富多彩的,颜色不代表壶的好坏,光泽才是内在气质。当紫砂壶经过一段时间的擦养后,在不同深度的皱面上因吸附上茶水油脂而反出折射光,“真正的紫砂壶看起来不艳,强光下又不刺眼,给人以温润的感觉。”

当代名家作品

被炒到了数百万

当前,紫砂壶已经成为国内高净值人群谈论最多的收藏门类之一。以2008年的中国嘉德秋拍为肇端,紫砂壶成为一个专业的细分市场板块在国内也已经有8个年头。从2010年开始,伴随着一股“顾景舟热”,国内资本市场掀起了对中国传统紫砂壶的狂热追逐。

受艺术品市场整体行情及宏观大环境影响,近两年拍卖市场上没有出现像往年千万元级别成交,但在“顾景舟热”席卷下,像徐汉棠、汪寅仙、顾绍培、何道鸿等当代名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也已经被炒到了数百万元一把。据了解,业内所称的国家级大师作品,目前的价格已经普遍可以去到几十万元一把,而省级大师的作品也要几万块。此外,还有大量价格参差不齐的普通工艺师的作品。

在广州芳村、沙溪等专业的茶市场,几乎每一家卖壶的档口,都摆有各种各样的紫砂制品出售。而在一些高端私人会所,紫砂与绘画、雕塑、瓷器等其它艺术品一样,是每家场所必备的展品和玩品。目前,流通到市场上的紫砂壶并不只是来自宜兴当地,还包括散落在全国的其他地区的制壶工艺师,这个规模可能要数以万计。据知情者透露,其中存在的大师代工、价格炒作和以职称论价等问题,而一些购买者受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制约,则易受追风炒作影响,并未做到以作品为价值本位。

“买紫砂壶不等于紫砂壶投资,目前市场上并无专门的回购渠道。”据广东岭南工艺美术馆馆长杨飞武介绍,广州与北京、上海等地一样,皆由卖家、玩家组成的圈子里,乙从甲手中买壶,丙看好了又要求乙割爱,随着行情变化,甲还可能再从丙处回购。这个过程中,价格有涨有跌,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仅为升值投资,买壶前最好对此有透彻了解。”

如何辨紫砂泥料好坏


紫砂壶第一讲究紫砂材质,讲究砂质的效果,紫砂矿岩从矿石风化到颗粒状,然后用石磨碾成带有颗粒的粉沫,加水练成熟泥,制作茗壶,这种原始的泥料加工方法,能很好地保持砂壶的透气性,使其日用功能良好,优良的材质颗粒效果使壶的音质为深、沉、沙、哑。砂料最佳的颗粒为32目-60目。原始的加工方法,可使砂壶产生圆滑、舒适的感觉。

紫砂壶的表面不论偏紫、偏红、粉红、豆紫等,养壶不久都应有象上油的感觉,不能枯、乏,显得没有活力象老人的皮肤。

紫泥应紫里泛青、泛红,红泥应红而不艳,本山绿泥应黄里发青。

纯正的紫砂材质,是紫砂壶造型设计的前提,充分利用材质的特点、颜色,表达紫砂的材质美、造型艺术美、日用功能美。

怎么辨别紫砂泥料的优劣?

三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水试”、“反色”、“显色”

1、水试

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泥料制成的紫砂壶,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而伪劣泥料制品—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

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

2、反光

优质泥料加上恰好的火候,壶表会在自然光照下出现反射色光,俗称“反光”。反光越丰富泥质越好。

3、显色

注入沸水后,壶表泥色会变深,俗称“显色”。显色变化越大泥质越好。

紫砂色彩丰富,除了基本泥色外,还有红紫、褐紫、黛紫等不同色类,不是单一无变的艳色。真正的紫砂壶,不管何色,也不论深浅,都可以看见壶泥中有异色小颗粒,俗称“金砂显现”。这种颗粒即是“砂”。纯粹的“底槽青”原矿中共生有青色的“硅砂”,俗称“鸡眼”。青色的硅砂在烧成以后呈白色或金黄色。

真正的紫砂泥烧成的紫砂壶犹如豆沙一样,再精细的紫砂看起来仍有半悬浮态的颗粒感,摸上去也不会太光滑,但也不会剌手。类紫砂的陶土摸起来有涩感,而掺了化学原料的则过于光滑。未调砂的泥料砂粒分布是不均匀的,比较自然和谐;调砂泥的砂粒生硬地“浮”在壶表,分布均匀有人为操纵感。(文章来源:网络;

紫砂壶,敲一下,就能知好坏?


宜兴的独特材质——紫砂,造就了我们广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兴这个陶都名片。他们创造的宝贵财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艺品,就是工艺的证明、品质的证明。所以说——紫砂是一种特质、紫砂是一门工艺、紫砂是一种品质、紫砂是一门道德!

紫砂壶敲击听声音,“真的紫砂清脆悦耳,假的如砖头沉闷。”“好的泥料清脆悦耳,差的如砖头沉闷。”

不止一次听到有壶友说起这个话题,而且有的壶友甚至在看到别人的壶时,也要用壶盖敲壶身来听听声音,然后点评一番此壶真假好坏。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清脆沉闷

首先,敲击声音与壶本身的形状、泥料、目数有关。一旦变量不同,敲击时音调的频率和音色的形成都会改变。

其次,清脆悦耳与沉闷的声音一般是指音色,其更多是与瓷化程度(结晶程度)有关,瓷化程度越高则声音会越清脆。

如果壶有破损,材料不变而结构变化,则敲击时音色会沉闷。

另:紫砂属陶器,大多数是不会像瓷器一样敲击声音清亮的。

此外多遍烧制,结晶度,瓷化程度也会越高。

朱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多遍烧制颜色更深,更亮,即瓷化程度越高。

这样解释了之后,相信大家已经多少有些了解了:

通过敲击声音,你只能听出这把壶的结晶度高不高,或者是否有破损,却并不能判别一把壶真假、好坏。

敲击由来

在以前进行紫砂壶烧制多是采用龙窑,那时并没有控温烧制,全靠烧窑师傅对温度的把握。

而不同泥料对烧结温度都有要求,因此,当壶出窑后,有的制壶者为了判断这把壶有没有吃够火(烧的温度到不到位),或者有没有开裂、暗伤,会用壶盖敲击壶身,通过音色判断。

而更多的壶友,则是没有这种辨别能力的,笼统的称清脆沉闷是无法确认的。

这种鉴别说法也许是壶商的忽悠,也许是有壶友看到做壶师傅这样做,也跟着学了,然后被误传了。

简而言之,一把紫砂壶真假好坏是不能靠听声音来判断的。

紫砂壶的泥料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客气的说,除了是否破损,一般壶友根本听不出什么名堂。

希望壶友们不要再用这种方法了。

其一,这是毫无意义的鉴别。

其二,这样很容易一个不当心就磕破,自己弄破了自己的壶是作死,弄坏了朋友的壶或者商家的壶,可就很尴尬了。

靠声音能听出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吗?


身边很多做做壶的师傅听到这个说法,都哭笑不得,又不是买打击乐器,敲来敲去干嘛!

一、虽然这种办法可以简单判断紫砂壶烧结度的情况,但是对于很多壶友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紫砂壶毕竟是喝茶用的茶具,并不是乐器,要是真想听声音的话,应该去买陶瓷做的乐器,而不是紫砂壶,一把壶好不好,要从泥料、做工等方面相结合起来看。

二、要是真想听紫砂壶发出的声音,可以把茶壶放在手掌心,拿牛角、塑胶或竹制长条或圆棒型状,轻敲壶把侧面,但不能太用力。其实这种敲壶听声是用来判断壶的烧结度,而不是用来判断紫砂壶好坏的。

三、一把壶好不好不是靠声音判断而是要看泥料,看制做工艺的。有些壶友说,听声音能辨别出是否是好紫砂泥做的壶,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陶土也能敲出紫砂质感的声音。看紫砂泥质的好坏,主要是靠眼睛辨别,不是靠敲声能看出好坏的,紫砂壶的泥料不同,烧的温度不同,敲击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而泡茶之前和泡茶之后敲击的声音又不同。

提醒各位壶友:泥料不一样,做工不一样,厚薄不一样,火候不一样,声音也会不一样,不要把工艺师做的壶或者好友藏品当乐器敲击,这样对紫砂壶的伤害是很大,如果你真有这样的喜欢,那就算别人有好壶,也不敢拿出来给你欣赏,说不定一下就给您敲坏了。

哪些选壶经验是不靠谱的?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所谓的“专家”如是传授经验,说紫砂壶盖取下,倒扣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是在同一水平上就是好壶(误导了很多壶友,这个跟壶嘴壶把的高度有关,跟壶好不好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按这个标准来选紫砂壶,很多国家级工艺师,还有国大师都该下岗。切莫被所谓的专家误导。

错误经验NO.2

关于三点一线这个问题,有些朋友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用直尺测量相差半毫米就认为壶三点不在一线,太过于钻牛角尖,有过而无不及,做紫砂壶的师傅都要气得吐血,手工制作有点偏差很正常,讲究的是大架构的平衡,纯正原矿朱泥要想绝对不偏,几乎不可能,那也失去了纯手工的意义。

错误经验NO.3

倒茶时茶汤不能从壶口流出,实际上很多紫砂壶都做不到这点;符合这个标准的不等于就是一把好壶;稍有流涎的也不等于是劣壶;这里除了跟个人使用习惯有关外(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还与壶型不同有相当关系。

错误经验NO.4

认为倒茶时茶水一丁点都不允许有顺着壶嘴往下流。流涎严重是不能允许的,但是过于偏激就有点钻牛角尖了,很多壶因为整把壶的造型而决定了壶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水平),要综合而论,不要因为一丁点的流涎而毙掉,那样的话做紫砂壶师傅都得改行。

错误经验NO.5

有些朋友相当在意子口与紫砂壶口的间隙,选紫砂壶的时候总要左右晃一下壶盖,要是能晃动的距离大一丁点马上否定这把壶的价值,总希望壶盖盖上是纹丝不动的。子口与壶口要是一点间隙都没有,想想看会不会好用?只要有一丁点的茶叶挡在壶口,壶盖就合不上了,要取下盖子也是恼人的事情。

错误经验NO.6

认为通过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流出与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壶。这个是很多壶友所追求的,实际使用当中却很少有人以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收放,使用起来是相当的不自如,而有相当的壶是按压不到气孔的,比如石瓢根本无法按住气孔。

错误经验NO.7

认为全手工紫砂壶比半手工壶好,全手工制作是传统工艺,非常考验作者功力,而半手工成型的紫砂壶也精品不断;不能以片言只语而论。(来源:普洱茶,

这些选壶经验是不靠谱的?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所谓的“专家”如是传授经验,说紫砂壶盖取下,倒扣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是在同一水平上就是好壶(误导了很多壶友,这个跟壶嘴壶把的高度有关,跟壶好不好没有半毛钱关系),如果按这个标准来选紫砂壶,很多国家级工艺师,还有国大师都该下岗。切莫被所谓的专家误导。

关于三点一线这个问题,有些朋友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用直尺测量相差半毫米就认为壶三点不在一线,太过于钻牛角尖,有过而无不及,做紫砂壶的师傅都要气得吐血,手工制作有点偏差很正常,讲究的是大架构的平衡,纯正原矿朱泥要想绝对不偏,几乎不可能,那也失去了纯手工的意义。

倒茶时茶汤不能从壶口流出,实际上很多紫砂壶都做不到这点;符合这个标准的不等于就是一把好壶;稍有流涎的也不等于是劣壶;这里除了跟个人使用习惯有关外(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还与壶型不同有相当关系。

认为倒茶时茶水一丁点都不允许有顺着壶嘴往下流。流涎严重是不能允许的,但是过于偏激就有点钻牛角尖了,很多壶因为整把壶的造型而决定了壶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水平),要综合而论,不要因为一丁点的流涎而毙掉,那样的话做紫砂壶师傅都得改行。

有些朋友相当在意子口与紫砂壶口的间隙,选紫砂壶的时候总要左右晃一下壶盖,要是能晃动的距离大一丁点马上否定这把壶的价值,总希望壶盖盖上是纹丝不动的。子口与壶口要是一点间隙都没有,想想看会不会好用?只要有一丁点的茶叶挡在壶口,壶盖就合不上了,要取下盖子也是恼人的事情。

认为通过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流出与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壶。这个是很多壶友所追求的,实际使用当中却很少有人以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收放,使用起来是相当的不自如,而有相当的壶是按压不到气孔的,比如石瓢根本无法按住气孔。

认为全手工紫砂壶比半手工壶好,全手工制作是传统工艺,非常考验作者功力,而半手工成型的紫砂壶也精品不断;不能以片言只语而论。

淋壶,到底能否判断紫陶壶的好坏?


泡茶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第二阶段是操作,第三阶段是结束。

淋壶是泡茶第一阶段中“温具“的一部分,就是指在冲好茶、盖上壶盖后,须用沸水淋壶身,至茶盘积水涨到壶的中部即停。

谓之“内外夹攻”,以泡出茶的精美真味。

而淋壶作用在于保温,淋壶同时也是养壶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因为紫陶壶就如人的肌肤一般也需要经常进行补水。

补水的目的是让茶水渗入到陶坯之中,长久下来,壶会因此变得玉润有光泽。而补水的方式不仅可以通过日常使用泡茶,还可以在泡茶的过程中进行淋壶来完成。

淋壶好处这么多,很多茶友就显得乐此不疲,但淋壶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大众:淋水速干能不能用来判断茶的好坏?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解释为什么有些壶淋水速干,而有些壶干的速度会慢一些。

淋水让壶迅速干燥使用的水其实是热水,无论什么壶,冷水是不会有速干效果的。之所以热水淋上壶身后,壶身迅速变干,主要原因是因为壶身因淋上热水温度相应升高,壶表面的水迅速蒸发而变干。

事实上,水淋到壶上的干燥速度与壶的好坏并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影响壶的干燥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01.泥料目数

制作建水紫陶壶的泥料为细泥,泥料目数越高代表泥料越细,泥料越细腻,壶的胎土就比较致密,水干得就快,反之则慢。

02.壶的形状

比如西施壶、龙蛋壶、龙旦、秦权等圆润的器型水一淋就流下,这类壶基本上不容易积水。而像仿古、石瓢、虚扁这类壶身很平缓,壶盖有积水的机会,壶身流水也缓慢些,相对也就干得慢。

03.壶身导热性

导热性好,温度升高快,反之则慢。这与泥料中的铁元素含量有关,有些泥料铁元素含量高,导热性就好,但是铁元素的含量并不能判断泥料的好坏,自然也不能判断一把壶的好坏。

04.壶的烧制温度

烧制温度越高,壶表面的玻璃化就高,水挂不住自然干得快;反之则慢一些。

05.打磨工艺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工艺,打磨的越细腻,壶身密度高,水不易渗入,就干得快些;做工粗糙,敷衍了事的壶就慢些。

06.淋壶水温的高低

水的温度、壶表面积都影响水份的蒸发。同一把壶,水温越高,蒸发越快,壶面干得越快;反之则慢。

07.其它因素

室温、壶的大小、风向、风速、淋水量……都会是影响水干快慢的因素。

但是,在其它因素(壶型、水温)等同条件下的建水紫陶泥料(200目以上)及壶面做工(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定能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一把壶的淋水速干的效果其实与很多变量有关,而这些变量并不能说明一把壶的好与坏。因此通过淋壶并不能直接判断壶的好坏。

但是淋壶有一定的必要性。温杯烫(淋)壶作为泡茶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它不仅仅是清洁茶具,更是对客人的礼仪。

泡茶前的温杯淋壶不仅与卫生问题有关,还会极大地影响着茶汤的口感。

泡茶前用温热的茶具冲泡茶叶,茶汤的温度得以持续的保持,特别是一些需要高温冲泡的茶类,如乌龙茶,白茶,黑茶等;此时保持高温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激发和茶汤内含物质的浸出。

特别是在冬天,温度比较低,假如不温杯烫壶,即使将开水倒入冰冷的茶具中,其水温将被降低,进而对一泡茶的香气与口感造成比较遗憾的影响,比如,茶香不高,口感温吞等。

很多人使用壶,却也不了解壶及茶知识。温杯烫壶,简简单的一个小步骤,就能大大提升你喝茶的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我们更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才是认识壶的正确打开方式。

通过敲击的方式来判断紫砂壶茶具好坏不靠谱


通过敲击的方式、真的能够听出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吗?关于这一点还得从紫砂壶的原料和制作工艺说起。

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来源于宜兴黄龙山的紫砂矿;紫砂矿要经过风化、筛选、碾磨、陈腐等过程之后,才能成为紫砂泥。从一块泥巴成为一把紫砂壶,需要再经过设计、制作、烧造等过程。泥料不同、造型不同的紫砂壶,其制作方式、烧造温度也不同;即便是同一种泥料,采用不同的烧制温度,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成品从外观到内质也会存在差异。

了解过紫砂壶基本的制作过程之后,也许就会明白,通过敲击的方式来判断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其实没什么意义。为什么呢?因为紫砂壶并非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即同一泥料、同一造型的紫砂壶也可能存在很大区别。

举个例子,如果用同一种紫泥同时制作两把石瓢壶,然后一把用电窑烧制、一把用煤窑烧制,而且温度略有不同,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其内部的结构是存在差异的;直观一点的方式,比如采用敲击的方式来判断,通过听声音可以很明显发现不同。

但是,如果事先不说这两把壶的泥料相同、烧制方式不同,一个普通人难道能通过听声音了解这背后的区别吗?再者,即便是卖壶或做壶的人,也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壶的好坏。

所以,既然听不出来什么,那就真没必要再去敲击紫砂壶了,这样既不会让制壶人、卖壶人担心,也能避免因敲击紫砂壶而出现损坏、还得掏腰包赔偿。特别是遇到古壶、老壶,更不要用这种方法去试壶,因为那些老古董可不经这么折腾。

相信看过文章之后,应该基本能够了解,敲击紫砂壶对制壶人、卖壶人和自己都没什么好处,而且也听不出什么效果,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想要判断紫砂壶的好坏,还是通过多学、多看、多玩更为靠谱。

紫砂圈一些不靠谱的选壶标准!


错误标准1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所谓的“专家”如是传授经验,说紫砂壶盖取下,倒扣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是在同一水平上就是好壶。

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壶友,这个跟壶嘴壶把的高度有关,跟壶好不好没有半点关系,如果按这个标准来选紫砂壶,很多有实力的制壶艺人,还有大师都该下岗。切莫被所谓的砖家误导!

为何有的壶取下口盖倒扣会不平?

与器形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考虑茶壶的实用性,有的茶壶壶嘴会高于壶口,因为壶嘴做的太低,壶里注入水还未满,水已经通过壶嘴留出。你想过没有,提梁壶如何倒扣?

总而言之,三山不能都要求齐平,是从实用和审美两方面考虑的:有些壶流把比壶口高一点更好看,大部分壶如果流把与壶口都完全齐平,泡茶时可能会从壶口溢出,这样就不实用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有意识把壶的流安装超高一点。这个跟壶好不好没任何关系。

错误标准2

有些壶友,特别是一些新壶友对壶的三点一线非常在意,有的可以说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了,要知道只要是真正手工做的有那么精准么?能做到像自动化机器那么精确么,当然我不否认有这种壶,但不可能把把都是。手工制作的壶不会绝对的笔直,只能说完全是靠做壶艺人目测尽量笔直。如果用尺子等专业测量工具测量是否三点一线,是不合理的。手工制作的壶不像现代化机器下的产品,可以量化的。有些壶友却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用直尺测量相差半毫米就认为壶三点不在一线,太过于钻牛角尖,有过而无不及,做紫砂壶的师傅都要气得吐血。手工制作有个半毫米偏差很正常。

错误标准3

有的老玩家认为倒茶时茶水一丁点都不允许有顺着壶嘴往下流。流涎严重是不能允许的,但是过于偏激就有点钻牛角尖了,很多壶因为整把壶的造型而决定了壶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水平),还有方器和筋囊器,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要综合而论,不要因为一丁点的流涎就认为是壶做得不好,那样的话做紫砂壶师傅都得改行。

错误标准4

倒茶时茶汤不能从壶口流出,实际上很多紫砂壶都做不到这点;符合这个标准的不等于就是一把好壶;稍有流涎的也不等于是劣壶;

这里除了跟个人使用习惯有关外(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还与壶型不同有相当关系。

错误标准5

有些朋友相当在意壶盖与紫砂壶身之间的间隙,选紫砂壶的时候总要左右晃一下壶盖,要是能晃动的距离大一丁点马上否定这把壶的价值,总希望壶盖盖上是纹丝不动的。每个人制壶的思路和理念不同,有时候还要考虑实用性。现在有整口工艺,在一次烧成后进行整口再烧二变,要做到扣盖紧密,绝非难事。口盖紧密度太好的话,如果有茶叶卡在其中,有时候很难把壶盖拿出,稍有不慎还会把壶盖打烂。

错误标准6

认为通过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流出与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壶。这个是很多壶友所追求的。实际使用当中却很少有人以按压透气孔来控制茶汤的收放,使用起来是相当的不自如,而有相当的壶是按压不到气孔的,比如牛盖壶根本无法按住气孔。而市场上很多价格在几十块的紫砂壶只要整口后壶盖和壶身的紧密度较好,都可以做到上述要求,而像石瓢,哪怕是顾景舟做的石瓢就没办法按到气孔,也就做不到上述的要求。

错误标准7

用开水淋壶,觉得干得快的泥料就好。这种做法广为流传,许多壶友都非常相信,那么是否是正确的,依据又是说什么呢?今天我们来说说这个问题。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热水浇淋到壶表面,壶的吸水性好,自然就干的快;另外如果不易在壶身挂水,自然也干得快。我们先说不挂水,这取决于几个因素,我们主要说三个。

壶型与水干快慢是有关的。举例来说,西施等壶型,在壶表面并不会形成积水,相对来水肯定是干的比较快的,而像仿古这类壶身线条比较平缓的,流水自然也较慢,干的就比较慢。

第二个因素紫砂壶的烧结度。如果烧结度、结晶度比较高,那么壶的瓷化程度也就越高。朱泥就是很好的例子,表面细腻,这类水也就容易从壶表滑落,自然也是干的快。

第三个因素紫砂壶是否进行后处理。如果壶经过抛光、打蜡等工序处理,那么自然壶表面也是非常光滑,不易挂水,干的就快。

错误标准8

认为全手工紫砂壶一定比半手工壶好,全手工制作是传统工艺,非常考验作者功力,而半手工成型的紫砂壶也精品不断(如汪寅仙曲壶)。不管全手工成型工艺还是半手工成型工艺,关键要看这个壶做出来的整体品质究竟如何,成型工艺只是作为评判紫砂壶品质的其中的一个要素,因为还要结合泥料,造型,做工。装饰等因素综合起来评判。

希望大家看完上面总结的八个错误标准,在购买紫砂壶的时候能以客观实际的要求和标准去重新审视一把紫砂壶。(来源:紫砂文化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敲壶听音辨好坏,靠谱吗?》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