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不久前一位广西的陶友让我帮忙找一些明显瑕疵的紫陶壶(甚至摔碎成几块的也行),他说想做金缮。他觉得将残缺的部位通过各种金缮的线条再次连接起来,会产生一种奇妙而迷人的缺憾美。

对于有一些残缺的作品,可以通过很多种修补方式产生新的各式各样的风格。原本残缺的部位是一种具体的“无”,你却恰好可以在这个残缺的部位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各种创意,于是在这个“无”的部位就会衍生各种“有”出来。

要进行类似的从“无”到“有”的再创作,有一个前提条件是残缺的主体还存在,以这个主体为基础,你才能想象出、创意出并最终实现各种各样的“缺憾美”。

这让我想起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他在文章里表达了关于“缺憾美”的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她的双臂是一种具体的确定的“无”。但恰好因为没有具体的双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给维纳斯“安装”无数双各式形态的双臂,产生无数种形态的“缺憾美”。他写道: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第二个观点是缺憾美应该以主体的完整为前提,丧失了主体的完整性,或者完全没有主体作为依托,缺憾美也将不复存在。他继续写道:

“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之所以引用清冈卓行的这篇文章,回到建水紫陶这个行业,我也想表达类似的看法。追求完美不止是建水紫陶的理想,也是这个世界大多数事物的理想。即使是缺憾,很多人也要追求完美的缺憾,读起来有点拗口,但实际就是这样。

不过紫陶由人通过大脑去想象和设计,通过双手去制作而成;双手毕竟不是机器,难以做到完全的分毫不差,实际上,机器制作也有自己的误差范围。

出现一些人工的印记,或者更严重一点,出现瑕疵,当然会令人心痛和纠结。当我们习惯于以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心态去看待一件作品而感到难过时,不妨换一种欣赏“缺憾美”的心态。是的,美的形态有很多种,欣赏美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明白手工艺作品的缺憾无可避免,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清冈卓行的审美方式,脑补出心中完美的姿态;只要作品的主体完成度够好,并且我们清楚地知道了问题出现在哪里,那么,当我们选择接受时,或许可以豁达地说一句“瑕不掩瑜”啦。

扩展阅读

建水紫陶:残帖之美


建水紫陶“残帖”的装饰艺术,最早出现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其构思精妙绝伦,手法新颖独特,是建水紫陶别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图案,是建水陶艺师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吸取国画“锦灰堆”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体现出传统审美中“残缺美”的艺术境界,事实上“残帖”与“锦灰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残帖”是传统审美艺术在建水紫陶装饰中的继承和发展。残缺美属于美学范畴中一种特殊形态,早在先秦时期,人们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表达“残缺之美”。

建水紫陶的“残帖”装饰,正是传统文化中“大成若缺”、“形残神存”、“未尽之美”的体现,对陶器装饰中“残缺美”审美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建水紫陶舍弃“锦灰堆”中残损实物入画的做法,吸取“锦灰堆”独具特色的文人装饰艺术——“断简残篇”,对“锦灰堆”绘画手法的继承和创新,采用建水紫陶独特的刻填、无釉磨光工艺制作具有断简残篇般古拙苍劲、斑驳残缺的装饰图案,成为建水紫陶特色装饰艺术和图案。

“残帖”以传统书法为装饰主题,在未干陶坯表面使用五色天然陶土色泥,镶嵌入陶坯装饰区域,运用各种书法体形式,把我国历代著名的金石铭文、诗赋、格言等内容装饰于陶坯之上,色区与书体内容之间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层层迭压,之后经多道工序技法的综合处理,形成类似“断简残篇”的表象特征。

“残贴”所展现出来的美,是一种蕴含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一种带着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残和缺所创造的极致之美,体现中华传统审美的诉求。

建水紫陶如何开壶?


买了新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开壶”,开壶就是使新壶去掉泥土味,同时也使新壶初次受到彻底的滋养,打通壶身气孔,为以后的养护打好基础。建水紫陶壶是无毒无害产品,那么建水紫陶如何开壶好呢?

紫陶开壶的两个主要原因

1、祛除异味

紫陶壶经高温烧制,发生物理变化气孔扩张,降温出窑后难免会被一些粉尘堵塞气孔;工艺师在后期对于细节的打磨,也会在壶内留下些砂料碎屑。

另外,有些茶壶里面仍留存着白色的铝粉(此为隔离用的耐火物,入窑烧坯前先撒布于壶盖内沿,可避免壶盖与壶身烧结在一起分不开);同时,经过若干道环节到你手中时,其间也会有许多粉尘类杂质粘附于壶壁内外。以上这些异物均应予以清除后才能泡茗饮用。

2、清除火气和燥气

泥料在千度以上高温中炼烧时,其特殊属性与显微结构虽未被破坏,然其间却已无甚水分,产生了一种“燥气”,并不可避免的有泥料的土味,需要进行退火。

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新出窑的壶立即用来泡茶,不管你塞多少茶叶,冲出来的茶汤都很“淡”且含“土味”。因此,必须让壶先吃足“水分”,消除“火气”和“土气”,为以后的养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把紫陶壶,从泥巴开始,历经百十道工序,最终到达爱壶人手中,冥冥中的缘分使得壶友要好好待她。然而,云南建水陶开壶,又是每一位紫陶壶使用者必经过程,其意义有点像人类的成年礼。

买了新壶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开壶”,开壶就是使新壶去掉泥土味,同时也使新壶初次受到彻底的滋养,打通壶身气孔,为以后的养护打好基础。

建水紫陶壶是无毒无害产品,比较简单的开壶方法是用开水洗洗壶,然后泡上一壶茶,冷后用茶叶搓搓壶的内外就可以了。

稍复杂一点的开壶方法如下:

第一步:

方法:用清水将紫陶壶的内外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这里会用到小刷子、抹布等等。切记不可使用任何洗涤剂和消毒剂。因为陶本身有气孔,洗涤剂和消毒剂有可能深入气孔。

作用:主要是清除紫陶壶坯体表面的杂质。因为紫陶壶在制作、烧制、打磨抛光和运输的过程中,会在壶的内外堆积很多细小的杂质,如粉尘、打磨时留下的金刚砂粒等等。这些杂质附着在紫陶壶坯体表面,用清水可将其清除。

第二步:

方法:将洗净的紫陶壶放平底锅,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中煮大约20分钟,水需要淹没整个壶,火温均匀,不宜过高,保持沸腾即可。要注意防止水沸腾后壶盖与壶身或锅壁发生较大碰撞而损坏,可用洁净的白毛巾货纱布垫在锅底及隔开壶盖与壶身。

作用:通过沸水煮开,可使新壶泥土味去尽,这样做也可以去掉壶的“炉火"。通过这样开壶的新壶比没有进行这样开壶的壶会更加好养壶。

第三步:

方法:往沸水中加入少许自己常喝的茶叶,继续煮20分钟左右。如这把壶准备专泡熟茶,因此放入熟茶,平时撬茶饼落下的一些细小茶末,用作开壶之用,正好。

作用:加入茶叶,这是一把紫陶壶熟悉新环境的流程。就像我们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刚开始都需要询问、交流,才会逐渐熟悉并适应新的环境。我想紫陶壶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使得紫陶壶发挥它的实用功能,使其从闲置时的冷常态向使用时的热常态转变,而开壶正是起到这个作用。

第四步:

方法:将仍然发烫的紫陶壶与茶叶闷10分钟,放置自然冷却。浸入水中清洗,擦干净,一把壶就算是开了。

作用:由热到冷,完成一个循环,将壶内外再次清洗干净,一把壶完好无损,才算完成了检验,开壶“合格”。

经常有陶友问我,北方冬季来,紫陶壶骤冷骤热,会不会开裂,要不要像紫砂壶那样让温度逐渐过渡,避免骤冷骤热而损坏。其实紫陶壶在骤冷骤热的情况下,其抗裂性能还是不错的。当然,一把壶不能百分之百说明全部,毕竟模仿不出北方寒冷的温度。还是要靠自己日常小心使用,爱护好,让温度逐渐过渡是最好的。

简单的四个步骤,约一个小时后,就可以用新壶泡一壶佳茗,静心品饮啦。

建水紫陶开壶注意事项:

这样开壶后的壶,头几天泡茶味道不怎么好是属正常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要开壶,是需要把这种现象的时间缩短。

总体来说,开壶宜简不宜繁,切勿受网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开壶教程”影响,什么甘蔗、豆腐、米汤之类,反而将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搞得很神秘。

“简”是一种主义,在茶道之中尤为明显。茶人开壶、泡茶、品饮,追求的就是极简的境界,以及随之而来的静谧和空灵之感。品茶悟道,悟的是一种极简的生活之道。因此,反对将简单的事情搞得太过复杂,从开一把紫陶壶起。

建水紫陶是如何无釉磨光的?


建水紫陶这么亮,是上釉了吗?相信刚接触建水紫陶的朋友都曾有过这个疑惑。答案当然是“没有”,但相信还是会有朋友问,“不上釉为什么还会这么亮?”。本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来说一说:建水紫陶是如何做到不上釉,却可以达到“明如镜”的。

刚出窑炉的建水紫陶表皮粗糙、一身火气,这时的模样虽有原始旷达的气质,但毕竟少了紫陶出身泥中菁华的本质。清莹明净、光洁幽邈、腻若绫缎的高贵品相,才是建水紫陶让人心动的原因。如何把一个表皮粗糙的建水紫陶变得“光亮如镜”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釉磨光”了。

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最后一道工艺,亦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重要工艺特征之一。因建水紫陶泥料无砂细腻,所以通过精细打磨可使建水紫陶明如镜。但也因为高温的焙烧,陶质坚硬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打磨一件上好的紫陶,要通过七八道工序,使用不同的磨具,以磨杆的意志和耐力才能完成。

无釉磨光主要有三个步骤:

去火皮

陶器烧制完成后,先将陶器置于车盘之上,用河砂填充压实,转动轮车盘以打磨掉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后才可以进入磨光工艺。

打磨

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目的是将去火皮过程中的划痕全部打磨掉。经过打磨,陶器的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逐渐清晰起来,一改刚出窑时的粗糙,显现出温润的质感,为下一步的抛光作好准备。

抛光

抛光的材料多是产自建水的细腻鹅卵石,将鹅卵石紧压在坚硬的陶体表面,靠人工一点点打磨出光洁如镜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其他陶瓷产地是用釉料来实现的。

无釉磨光工艺费时费力,要打磨出一件上好的紫陶工艺品,需要打磨师傅们付出“铁棒磨成针”的意志和耐力。所以我们可以说建水紫陶是陶艺家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加上时间和汗水,点化出来的神奇、瑰丽的艺术精品。一百多年来,在建水碗窑村静静的夜空,到处都飘荡着磨陶器的“叽叽”声,这种声音一直伴随着神秘的建水紫陶一起成长。

根据不同光泽度,建水紫陶磨光分为:镜光、亮光、哑光和磨砂四种效果。这种分类是对陶器器表光亮程度进行的艺术划分,之间没有雅俗的区分。不同磨光类型的选择,是紫陶作品艺术效果和作者个性特征把握控制的结果。

建水紫陶的历史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建水紫陶开始蓬勃发展,短短三年时间,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投向了这个西南的边陲县城,投向了古老传统的紫陶工艺品。

建水紫陶将文人的字画移于紫陶之上,是建水紫陶的特有之处,以陶为纸,装饰上融入书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落墨后,再由熟练的雕刻工人采用阴刻阳填的方法将文人字画保留下来,无论飞禽走兽,花草鱼虫,还是琼楼玉宇,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

欣赏建水紫陶,首先需要观其形察其色,看一件紫陶作品,首先需要看它的外形是否准确,装饰是否到位,然后看成色,通俗来讲,紫陶的成色基本可分为五种:羊肝色(传统的紫陶颜色),花色(也可称为杂色,一般是黑红相杂)咖啡色(也可称为板栗色,),黑色(净黑色的紫陶成品不常见),窑变(最为难得的成色)。

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色调为红底白花和黑底白花或白底红、黄、蓝花等。装饰上采用刻划雕填,既有粗犷豪放、大笔、大块的书法,又有写意国画和民族图案。画面用笔潇洒,刀法流畅,无论刻划飞禽走兽,还是花草鱼虫,均栩栩如生,给人以古色古香、高雅而不俗之感。生产工艺上采用无釉磨光,即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一旦敲击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一壶甘甜之水,至明月春秋。一盏铁韵佳茗,感岁月芳华。

建水紫陶贵在“珍贵”


有陶友问:为啥紫陶比紫砂贵啊?肯定啦,紫陶是真泥料真手工啊紫的秒回是不是一箭入心?其实紫陶的“贵”还有好多种,最贵的是“珍贵”。

一、【泥料珍贵】

建水紫陶的原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碗窑村以西五公里的五彩山。建水境内的砖红壤性红土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度湿润,质地较黏,PH值5~6,多为黄红色黏土。制作建水紫陶的五色土、黄土、白土、灰土以网带层状与砖红壤性红土共生,含极少量砂粒,黏性极强。建水境内的砖红壤性红土面积138.48万亩,分布于海拔1300~15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建水紫陶另一种添加土料为紫色土,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紫红色砂叶岩风化形成的土壤,含铁高,酸性强,抗蚀能力弱,面积68.56万亩,分散分布于海拔1300~1600米的地表。

二、【制作精贵】

劳动创造价值,不同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是不平均的。手工劳动的价值成本高于机械加工,个体制作与批量生产,所产生的价值也有天壤之别。流水线产品不是工艺品,工艺之美,在于手工制作,每一个都少有。

一、紫陶制作程序细分有72道工艺,大类工艺都有11道之多,从制泥、拉坯、装饰、雕刻、填泥、烧制、打磨,形成一个个劳作的周期,每道工艺都是必须手工完成。其中最具独特代表性的几个工序:拉坯成型、阴刻阳填、无釉抛光等制作步骤耗时费力且对匠人技艺要求甚高,所有工序所耗费的时间加起来,都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每一道工序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比如刻后填泥每填一次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凉坯再复填。在时间和人力上投资的成本远不是机械工艺价值可以替代的。

二、紫陶制作必须是“各取所长、分工复杂、团体合作”,多为团队协作,多人共同完成。“人无全才,物无极美”,当从炼泥到拉坯刻填..烧制,每一个步骤都交给一双最专业的手去完成,紫陶作品的整体质量必然是一个新高度。而在这些每一个人所特长的步骤中,更需要彼此默契环环紧扣,每个环节都隐藏着高损耗率。即便是一个常规简单器型的壶也需要多人匠心去完成,所以价格自然就不会太低。

三、【精品之贵】

一、建水紫陶的成品率低,一直是所有制陶人最头痛的一件事。对比于其它紫砂、瓷泥,紫陶的泥料收缩率高达18%,质感较为细较柔,越伸拉越拍打泥料越软塌,可塑性定型性低,导致最后烧制的成品率也较低;

二、建水紫陶是属于高温细陶,烧制温度高,烧制温度高于1100°时,壶坯十分脆弱,壶体薄、收缩大就会导致变形,严重时会炸裂;

三、刻填工序虽增光添彩,但是暗地里也增加了残缺几率,填泥所用力度掌握不好,烧制时泥料收缩不同步,也会导致烧制出来的壶坯变形。

四、【艺术之贵】紫陶承载着中国的书画文化

对于建水紫陶而言,书画装饰可谓是其灵魂。而书画的装饰必须是“阴刻阳填”工艺,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从事艺术这东西,是有门槛的,并非三教九流泛泛之辈一时半会能所为。陶艺匠艺们往往是十年寒窗,习字练画必不可少,每一副画面的背后,每一种风格的树立形成,都饱含了艺人多年的心血与积累。所以在一把紫陶壶实用价值之上,是其更具有无穷的艺术价值。在欣赏使用这些带有艺术的器皿时,才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来美好的感受。

五、【养心之贵】

迷上紫陶的朋友会发现,紫陶会让人心灵不知不觉地安静。你开始喜欢上生活柴米油盐酱醋之外的点滴小惊喜,留意身边各种美,不自觉各种秀图,偷偷各种学艺。为了满足你自己在紫陶中的专业迷恋之路走得更有价值更有发展空间,你开始了解陶、瓷的区别,修习一切跟茶以及茶周边的技艺。你开始学习插花,学习焚香,精进书画、练习摆拍。

这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会遇到很多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往往代表着认可自己,认可别人,认可这个世界的程度。有些阶段,我们往往不假思索的把事与物轻易划上内心所谓的的等值,甚至带着一丝自己的固执偏见。只是在每个往后的阶段,在不同的路口,我们又会遇上及发现更多的人与事和物,一路上不断的学习认识,对新事物的一切认识深度,它来源于我们的积累和记录,记录下你曾走过的路,曾认识的人,带着思考,挥手告别昨日认知的稚嫩和鲁莽。

例如:你慢慢了解紫陶、认识紫陶,下一段旅途不再是独行,有了陶茶的熏陶相伴,接下来任路再崎岖,眼前的风景只会越来越精彩。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其中由属红土、五花土、黄土含量最高。在入窑烧制过程中,经过还原反应,形成Fe3O4四氧化三铁,而这个四氧化三铁俗称磁铁,磁铁对水质起到了一定的软化作用。而建水紫陶体如铁(尤其是柴烧作品有较为明显的金属光泽及质感)正是由于其较高的含铁所致。

建水紫陶吸铁实验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反复多次的过滤掉杂质,让原本很细腻的泥更加细腻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好泥,好陶!


泥对于陶器来说是最根本的天性,而繁杂的工艺,只是对泥后天的再造。没有好底子,何来好面子。一件精美的陶器离不开一团好泥来塑。

于紫陶而言,它有独步天下的阴刻阳填,无釉磨光,声如磬,体如铁,色如铜,明如镜,泡茶隔夜不馊,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之所以那么好,说白了天生泥料底子好。

储量足:建水紫陶的泥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分布于1300——1600米的坝区和丘陵地带,呈带状深埋于地表之下。

虽然开采起来稍有难度,但储备量可一点不少,具有关部门统计,现如今勘探到的可用陶土面积已达68.56万亩。

按如今的年消耗量来计算,近百年内无需为此担忧。也正是由于如此充足的储量,纯天然未经提炼的陶土目前成本较低,因此市面上使用的泥料皆为纯天然泥料,不加注任何化工原料,也不存在诸如其他陶瓷产区泥料造假的情况,无需为此困扰,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含铁高: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共有五种,我们称之为五色陶土。分别是红土、黄土、五花土、白土、青土,五色土几乎都含铁,以熔点1565℃的Fe2O3三氧化二铁(正三价)的形式存在。

泥料细:建水紫陶的泥料在自然状态下土质细腻纯净呈胶泥状。被晾晒干后,用手揉搓即可成粉末状。

与水混合,过滤再陈腐,泥料目数在200——300目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0目(参考宜兴紫砂泥料细腻度多在100目以下)。

如此细腻的泥料,也造就了建水紫陶独道的“阴刻阳填”工艺,并且在烧制过后,通过打磨抛光即可形成亮如明镜的质地,仿佛施了釉彩般,因此后人称为“无釉磨光”。

在实用性方面,烧制过后的紫陶具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单面透气的特性介于双面透气的紫砂与不怎么透气的瓷器之间。半透不透的紫陶因此泡茶隔夜不馊,存茶恒温恒湿,栽花不烂根,泡水不发臭。

可高温烧制:建水紫陶的烧制温度普遍在1100℃——1200℃之间。最高的可达1250℃。(具体的烧制温度需更具泥料配比所决定,每一个陶艺人熟识自己的泥料所需的温度,因此烧制温度并非固定)。

根据相关陶瓷烧制研究发现,低于900摄氏度烧制的陶瓷吸水性在8%——15%,容易结垢,吸味,难清理。(例如低温烧制的茶壶养起来就相对容易较脏),硬度略差,抗摔磕碰性能差。且声音发闷,光泽暗淡不显精致。而建水紫陶烧制的温度接近瓷的烧制温度,吸水率低。易保养使用,轻轻摩擦敲击声音清脆。固有声如磬之美誉。

建水紫陶“复古”来袭


在我国历代丰富多彩的陶器艺术装饰风格中,建水紫陶于清代末期出现了一种代表性的装饰艺术——“残贴”,在建水民间又称“烂简书”。此风格的诞生不仅为建水紫陶最终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建水紫陶在我国陶艺装饰领域里独树一帜。

“残贴”是将陶坯上的字画以阴刻法刻出,后按图案以彩泥交替填充,多则七八块,少则两三贴,层叠交错,烧制后的作品图文并茂、清丽脱俗。传统的残贴由于泥料和烧制技术的单一,而不像今天大家看到的普遍残贴颜色那么丰富,但正是因为这样,传统残贴竟也显现了不一样的美感。那是一种淡静而不轻浮,浓重而不郁滞,艳丽而不妖冶的美感,我们称它为“淡艳”。

今天“复古”这个词时常出现在各个圈子里,可谓常用常新,包罗万象。那些一代代重新回来的设计元素都在时间的证明下经久不衰。复古意味着一种有延续性的美丽,它们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点滴,是更加独特的“时髦”。

2004年陈绍康作

有着上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建水紫陶,当然也需要“复古”。复古并不是因为我们怀旧,更不是我们审美倒退,而是它体现了更高级的优越感。

民国王式稷作

因此滇南陶韵在反复钻研与设计后,于2019年推出了“仿古”系列作品,仿古系列的每件作品上的填泥主色均未超过3种,且都是一个色调,追求的是“淡艳自生光”。在残贴装饰的布局上也是追寻传统的残贴风格“主次分明”,主画面抓人眼球,次画面耐人寻味,二者完美搭配。

我们的仿古并不是单纯的做旧,不是真旧。而是发掘了建水紫陶各个时代曾经出现过的形式、风格和精神,结合当下的生活,现代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适合当下人们生活方式与态度的作品。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复古”美感经过了沉淀,并不是现在流行的大众文化可以媲美的。我们复的是经典,慢慢消失沉淀的是糟粕。

建水紫陶装饰之道!


建水紫陶的灵魂所在,即是其书画装饰,阴刻阳填。倘若没有书画的装饰,倘若没有阴刻阳填。紫陶将与其他陶瓷无异。四大名陶之列难予立足。

紫陶为何要书画点缀?

不知紫陶从何时起开始做书画装饰,但自古以来,碗窑的陶艺人都明白个理。没了书画装饰,紫陶就索然无味。建水紫陶开始书画装饰,可能更多的是被动所为。建水旧称临安,自明始就与江南紧密相连。所居滇南沃野,地势平阔。居民多为中原军屯迁徙,虽处边疆,但却受汉文化影响颇深,故名家辈出,为滇南邹鲁文县名邦。

早年的建水陶人,虽为制匠,审美甚高,不拘泥亦不媚俗,极富文人情趣,以书画入陶,花鸟虫鱼,山水高士,金文残贴跃然陶上,文气钟毓。后来之人深谙此道。以书画饰陶一以贯之。匠人制陶手艺之余知书识字知文达理兼收并蓄。

紫陶装饰为何要以刻填为道?

书画饰陶绝非紫陶所有,纵观华夏南北,窑火遍地,饰陶者比比皆是。唯有紫陶所饰以刻填为道。笔墨留痕,刀刻成模,以泥填泥。此技此艺,无出其右。然众陶只得望其项背。

一则在于建水当地特有五彩陶泥,足以细腻入微。所填泥料可与坯体融而不分,宛若天成。

二则在于建水紫陶可进行无釉磨光,明亮如镜。沙石所磨之后,不损画面分毫,为其表留下不灭妆容。

三则在于紫陶烧制,温度极高,所填泥料实则也为陶泥。若是笔墨,不施釉彩,怎可奈何住此般烈焰,定不得留。

书画是灵魂,刻填是技巧,这一笔一墨,一刻一填。技与艺在陶坯上浑然天成。庆幸今日之紫陶,仍未忘其初心,丢弃灵魂。所含之格调,一如往昔。熔炼纸本绢地设色水墨技艺,异彩纷呈逐为大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如何看待建水紫陶的“缺憾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