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中国的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数量世界第二,长以来期,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一直比较受认可。陈文友所在公司生产的茶叶长期出口到南非、东南亚、中亚等地区,销量一直不错。不过,最近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现在看见长单反而高兴不起来。

“依现在汇率变化的速度,一旦签了3个月以上的长单,到最后可能是白忙活一场。”陈文友对记者直言。

8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小跑,连破6.44、6.43、6.42,一举进入“6.3时代”。面对人民币汇率近几日接连上演“急行军”行情,以安徽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不少外贸企业主直呼“吃不消”。

他举例说,去年年底与菲律宾一个大客户采购商签订的订单到现在也没有执行,原因就是当时签订的价格按照现在的成本已经无法供应,至少还要补价30%才能保本,但对方现在只同意补价10%,所以合同仍在搁浅。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陈文友一直没敢签订长单,但短单不但交易量小,利润也不如长单来得丰厚。他告诉记者,短单的利润只有长单的60%,长此以往,企业的利润只会越来越微薄。

“其实,我们并不担心销路,茶叶是刚性需求食品,出口量一直很稳定,甚至可以说是稳中有升,”陈文友向记者诉苦,“但现在的汇率变化太快,眼看就要突破6.3了,手里有茶不敢签单啊。”

在与记者的攀谈中,陈文友还透露,另一个吞噬着出口企业利润的“恶魔”就是人工成本的上升。据他介绍,2009年,安徽地区茶叶厂工人的平均工资在每月1300元左右,但现在已经涨到每月1800元~2000元了。

“就拿临时采茶工来说吧,以前请一个采茶工只要五六十元一天,现在至少要80元。”他坦言,面对利润下滑,企业只能在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转变。“不知道人民币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对企业自身来说,只能坚持提高品质和打造品牌的策略来提升自身价值。”陈文友显得有些无奈。

CY260.com编辑推荐

网络商城卖紫砂壶成风


网络商城一夜冒出紫砂壶炒声又起

清乾隆御制紫泥御题诗金银彩山水纹方壶

3月16日,高达38.8米的“紫砂壶”——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展示中心首度开放,引发紫砂行内的新话题——紫砂壶与资本是否开始“联姻”,会否改变紫砂市场的格局。与此同时,主打紫砂壶的多个网上商城应运而生,并不约而同加大宣传攻势。媒体关于“老壶鉴别难、新壶更宜藏”的论调,被行内质疑是在为当代紫砂壶的新一波“炒作潮”做铺垫。紫砂市场是否真的炒旧不如藏新?

文、图、表记者林琳

“紫砂壶的行情真的大不如前了。”梁先生收藏经营紫砂壶多年,几家主要拍卖行的大拍小拍中只要推出紫砂壶,他必定前往,由此发现紫砂壶的拍卖情况与以往特别是与2010~2012年比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整个大市变冷,当然跟之前炒紫砂‘过热’也有一定的关系。”

拍卖市场行情大不如前

2013年秋拍期间,中国嘉德推出近200件紫砂壶,总成交率为40%~50%左右:“大部分价格为几万元,能出高价的拍品也不多,而且多靠近底价。”而北京保利250多件紫砂壶的成交率为50%~60%左右,不少无底价拍品以数千元成交,大多数成交价在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之间。而此前,紫砂壶高价频出。“没有好东西,怎么出天价?”一个拍卖行的业务经理如此抱怨。

“去年下半年我去了趟宜兴,发现不少工艺师、省大师的生意确实受到影响。”广州市文物总店副总经理蒋斌表示。近一个月来,店里成交了六七把总价30多万元的紫砂壶,让他看到希望:“能成交的都是作者的获奖作品、代表作,说明在什么市场环境下好东西都不会无人问津。”

高水平作品不愁卖

“茶叶都涨了,紫砂壶哪有道理不涨,都是联动的。”一个茶叶商告诉记者,“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作品达到一定水平的,价格还是没跌,东西还能卖。”

蒋斌也有同感。他拜访宜兴某位陶艺师的时候,刚坐下就来了两拨上门“进货”的人,陶艺师对他们说自己手上已经没有作品了。等到两拨人都走了,陶艺师才拿出了几只壶给蒋斌看,都是素身壶,标价已达8万元。他发现,现在的陶艺师们都很会宣传和操作,但不会轻易为销售而销售。比如一个女陶艺师创作了一套女性主题的壶,一共10件,起码花了半年,定价为70万~80万元。“这种普通的收藏者不会买,但是大藏家就一定会一口气全‘拿下’。”蒋斌说,在宜兴,一个陶艺师只要有十几个收藏者赏识,市场就绝对有保障。

行业动向

网络商城卖紫砂壶成风

“卖紫砂壶的网络商城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有点忽如一夜东风来的感觉。”细心的李小姐发现最近在各个网站上都有紫砂壶网络商城的广告,于是颇有兴趣地打听了一下,发现这些网络商城的操作方式大同小异,“主要是推一些当代的宜兴陶艺师的作品,有的是有点名气的,有的名不见经传,采取明码标价的方式,把紫砂壶当作其他商品一样地销售。”记者登录多个网络商城发现,除了登出作品的图片和价格外,网站上还有很多导购的联系方式,可以采取电话购买、网络购买的方式。一个网站注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宜兴甚至美国都有实体店。记者致电广州分店了解到,实体店在天河北的写字楼里,销售的紫砂壶从1000元至数万元不等。

另一家商城的导购告诉记者,网站上的宜兴紫砂壶大师真品都是明码标价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价格为数千元到一两万元之间,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略高,价格为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均可免费配送而且货到付款。当记者询问买家如何确认真假时,导购称紫砂壶有作者的印章和亲手签名证书为证,可保真,如果有问题可以退款。

业内观点

标准不在新旧在于艺术性

资本入场、新销售手法的加入,令市场相信新紫砂壶面临再一次上涨的机会。“炒老壶不如藏新壶”的观点也被一些媒体拿来宣传,认为新老紫砂壶价格倒挂,新紫砂壶收藏潜力更大。其理由,一是老壶鉴定难度大,二是认为老壶大多是普通的实用器,艺术性不强,三是老壶的品相不比新壶。

纵观近年来拍卖成交排行榜可以发现,前10件拍品中有7件是顾景舟的作品、1件是何道洪的作品,只有一件拍品是明代的紫砂壶。事实上,即使是前40件中也大多是顾景舟的作品。“顾景舟的没得说,市场认可,所以价格一定高。”蒋斌说,要想在市场上买到对的紫砂壶,真的要有可靠渠道,“不是所有行家都懂看老紫砂壶,我们到宜兴去,不少工艺师们也都说不懂看。”

他认为,其实老或新不应该是收藏的标准,重要的还是作品的艺术性和品相,“艺术品市场不同的种类都是相通的,只有真正有艺术性的作品才有上涨空间。”

时代变了,难道我们还将卖旧世界的茶吗?


中国茶产业一路突飞猛进了数年后,于去年回调,处于大变局时代。在未来至少三年以内,市场将处于深度调整期,探索行业全新的经营模式将成为行业的热点,时代会把具有创新基因,能代表未来的企业选出。概言之,产业处于转型与升级的风口,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把握时代变迁脉络的企业会被大风吹起,这对于新入行的企业、三四线茶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涨跌周期,比如铁观音早在2013年就出现市场疲态,而普洱茶到了2014年下半年价格冲高回落,而白茶又在今年兴起。

但不管怎样,推动茶行业在前几年狂飙突进的几个大势不在了。这几个大势是:

1、礼品经济。国家控制三公消费,市场在极度萎缩。

2、炒作。炒作风头已过,市场进入理性消费期。

3、吹泡泡的发展模式。以货币超发、房地产为代表的旧有吹泡泡的发展模式已经终结,中国经济面临下行与货币紧缩的压力,跟风投资茶行业的少,目前投资茶行业的大都是理性投资、战略布局投资、价值投资。

4、土豪消费。土豪的非理性消费,将逐渐转向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这些出得起钱的大爷,不再一掷千金去斗富、炫耀,而是真正了解一个东西的价值,愿意为一个物有所值的东西出高价钱买单。

2015年,做茶的会发现,茶行业已经进入了理性发展时代,过去靠炒作、讲故事、搞关系、过度包装与营销、对经销商与消费者涸泽而渔等老套路,很难玩转。是否拥有良好的品质与口碑,能否拥有一条健全、健康、基础扎实的全产业链,能否建立厂家与经销商及消费者的良性关系……将成为决胜未来的终极武器。

一切喧嚣终会过去,当尘埃落定之时,茶叶消费将升级到一个讲究理性与品质的时代,过去的忽悠式营销越来越没有市场,茶产业将转型到一个重视上游产品研发与下游市场深耕的新时期。要深耕,就必须找到一个细分市场聚焦,做品类打造、渠道深度开发、产品研发、消费者培育等最基础、最深入,也是最寂寞的工作。

目前,许多茶企做品牌,都是产品思维,即先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整合原料与生产基地,建销售通路,进行品牌宣传。这样做的好处是,跟已有的大势走,安全,但其坏处是往往会陷入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之中去。我们说,目前茶叶消费正处于升级换代之中,消费者有太多的潜在消费需求有待我们去挖掘,只有去挖掘消费者的潜在的全新需求,而不是跟风争夺现有的市场,才是企业赢取未来的最大资本。

从消费者潜在需求出发,我们看看墨印茶业能激活哪块细分市场?墨印位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会,自然享受上海地利之便,深受“海派文化”熏陶。如果说,北京偏向于政治与文化,广州偏向于商业,那么上海就是文化与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典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将创建服务型政府,政府之手对市场的干预会减少,时代的骄子将从官员让渡给商务人士、文化人士,自由、平等、理性、机会、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就是新生代商务人所追求的。他们与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老一代商务人群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70后、80后、90后,他们年轻,将是未来商业规则的制定者,相对于追逐外在的名利,其更关乎生活的品质、人生的自我实现,彰显的是独立价值,玩的是个性化体验。

茶,从陆羽开始,就从物质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再经历代茶人发展,建立了从茶技、茶艺到茶道一套完整的体系。所以,茶早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饮品,其是国人修身养性的一个绝妙道具。而到了现代社会,套用时髦的话来说,茶也是一个都市白领自我实现的绝妙媒介,于喧嚣的尘世泡一杯茶,让自己安静下来,借一片叶子与心灵对话,安放无可寄托的灵魂。喝茶是一种情怀,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关怀,也是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层面,新时代的人们,将对茶进行全新定义,喝茶不再是跟风,附庸风雅,而是一种自我实现、个性体验。时代变了,难道我们还要卖旧世界的茶吗?

老徐谈茶:生滇红茶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吗?


“滇红”过去特指云南临沧凤庆茶厂生产的红茶,是云南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四大名茶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现在市场上所说的滇红所指的范围就很广了,基本上是指云南生产的红茶,并且还弄出个晒红来。

这个问题分两方面来回答:第一,引用凤庆茶厂老工艺生产的正宗滇红,总体来看它不能长久存放,不会越陈越香。因为它干燥是用火烘培出来的,茶叶中的多酚酶在高温下已经被分解,不会产生类似普洱茶的后发酵,因此它像绿茶一样是有保值期的。不过它也不是越新越好,最好存放半年后将它微微带有的酸味去除后再喝是最好的。

个人之见,在干燥环境里,不密封的状态下,存放半年到一年的红茶最好喝。

第二,所谓晒红,就是应用传统滇红茶前发酵的工艺,并且发酵的程度稍微轻一点,然后像普洱茶一样在阳光下晒干。这种做法是近些年“创新”出来的。因为它颜色发黑,特别像野生茶,所以市场反应还不错。这种工艺制作而成的红茶,理论上是可以比较常时间保存的,至于是不是越陈越香,那要用时间来证明了。

陈布雷和支那与茶


我1964年从宁波调回杭州后,一直跟陈布雷小妹陈玲娟女士在同一所学校教书。退休后又同住一个单元校舍。我和陈布雷四弟陈训慈也有一面之雅:1990年,我、陈训慈、苏渊雷等应邀参加了杭州蒋庄的马一浮纪念馆揭幕典礼,可惜不久,他们都先后魂归道山。现在,陈布雷兄妹中,只有陈玲娟女士还健在了。

陈布雷在辛亥革命与北伐时代是位具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新闻记者。他以所向披靡的文笔受蒋介石赏识,做了蒋介石侍从室幕僚长。今年是抗战七十周年。当年陈布雷为蒋介石起草,由蒋介石于1937年7月19日在庐山谈话会发表的《最后关头》中宣布:“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对推动全民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以爱国人士名义颁给陈布雷纪念章(由其后人代领,现保存于家乡档案馆)。

陈布雷早年在宁波效实中学教书时,就与大哥陈训正、四弟陈训慈一样爱好文史。这一爱好即使在担任后来的公务繁忙中也丝毫不减。如1935年7月25日他日记中所记“支那名称之由来”,就是一例。

过去人们大多认为,支那是瓷器别称。因为西方人最早接触中国的是瓷器与茶。他们称瓷器为“China”。“China”的早期中文音译为“支那”。于是,“China”、“支那”都成了中国瓷器也即出产瓷器的中国的代名词。但陈布雷却据西康民俗资料,认为:

“康藏呼茶为‘甲’,汉人为‘甲米’,中华为‘甲拉’。‘拉’,地也。‘甲’,实槚之译音也。陆羽《茶经》称茶为槚。藏人嗜茶若命,故以茶代表华人华地。阿拉伯感受藏语,亦呼中华为‘甲拉’。后传于欧洲,其音微讹为China矣。”

槚是茶树的古名。茶,也是我国最早输入欧洲的物品。可以说,茶与瓷器都代表中国。因此,陈布雷日记中说西方人呼中国为China,实起源于藏语“甲拉”,即指产茶的地方或茶的故乡,或许是有道理的。

方可: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


2017年12月6日,在云南康乐茶城举行了一场有关“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秘密专题研讨会”。

会上,方可分享了关于他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认识。

“越陈越香”作为普洱茶行业发展的动力,现在却因此产生很多矛盾、问题,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没有把越陈越香这个概念“科学化”、“具体化”、“标准化”。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但也是需要一定条件来支撑的。“越陈越香”离不开几大要素:

1、选用原料的品种。

2、采摘原料的季节

3、原料的标准

4、制作的工艺

5、必须有合适的仓储

这五大要素,决定了一款普洱茶产品“越香越香”的基础。

方可,1984年毕业于安徽茶学专业,,之后一直从事茶叶相关生产。

“普洱生茶有散茶吗?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错误,按照普洱茶国家标准,晒青毛茶经过紧压成型后才叫普洱茶,因此没有蒸压的时候,我们只能叫晒青毛茶,晒青毛茶在历史上经过精制,精制完了之后,再进行拼配,再蒸压成型。这即是2007年以前,普洱茶主要的生产工艺流程”。

参照GB/T22111-2008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中加工工艺流程定义:

晒青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包装。

普洱茶(生茶):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

普洱茶(熟茶)散茶:晒青茶后发酵-干燥-精制-包装。

普洱茶(熟茶)紧压茶:普洱茶(熟茶)散茶-蒸压成型-干燥-包装。晒青茶精制—蒸压成型-干燥-后发酵-普洱茶(熟茶)紧压茶-包装。

谈及工艺,他认为,现在的普洱茶生产工艺,有很多是在其他茶类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向普洱茶工艺进行了衍生和嫁接。

“比如萎凋工艺。六大茶类中,萎凋工艺的出现,一个是白茶,一个是红茶。为什么萎凋工艺会出现?这是因为,在2002年、2003年,特别是2007年以后,普洱茶主要是以生茶为核心的市场,而这个市场主要是面向云南以外的其他省份进行销售,这些地区的消费者,主要是以品饮感受为主。云南大叶种茶出去后,这些地区的消费者觉得其涩味太重,而从业者便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在生产工艺上采取一些突破,来降低涩味,满足市场要求”。

“这种形式的工艺创新,实际上是对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损坏。”

普洱茶越陈越香,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陈在什么地方?

方可认为,云南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仓储标准体系,真正什么条件下的仓储能达到“越陈越香”的效果?很难解答。

“我个人认为,普洱茶的仓储,实际上是普洱茶加工工艺的再延续。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随便在家里放一个茶叶,就能达到陈香的。”

因此,他认为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有条件、有技术的,如果不能做到条件和技术,就不要把普洱茶,当做自己投资收藏的追求。

博罗石芽坝茶不愁卖 毕业大学生返乡种茶


 紫芽茶已出新芽。

钟振东在茶园查看茶叶生长情况。

名称:石芽坝

茶产地:博罗县湖镇镇种植

历史:50多年

石芽坝茶产自广东博罗县湖镇镇的光辉村、岗南村、下村村等。石芽坝是当地一个地名,因当地水土中矿物质丰富,茶树生长环境无污染,加上全手工采摘炒制,该茶颇受爱茶人士青睐。随着购买者口口相传,石芽坝茶逐渐打响了知名度。目前市场价每公斤600元至800元。石芽坝茶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门路之一,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茶园里也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1990年出生的钟振东,是其中一个返乡种茶的大学生。

近期雨少阴天多,影响了茶芽生长

钟振东住在湖镇镇光辉村岗二村民小组,屋后面的山上种满了茶树。满山茶树渐吐新芽,采茶工在茶园里忙着采摘春茶。

钟振东说,这片茶是整个村民小组33户村民种的,有200亩左右。他家分有3亩多茶园。钟振东家的茶园前一天刚采完茶青,一些嫩芽又长了出来。他说,近期雨下得少,加上持续阴天,影响了茶芽生长。“现在正是茶芽生长的时节,如果有足够的雨水和阳光,茶芽会长得很快,每天都能采很多茶青,质量还特别好。”钟振东已炒出了今年第一锅春茶,当天上午,他在另外一个茶园采了不少茶青,准备炒第二锅春茶。

在钟振东家茶园旁边,有一片茶树开了许多茶花。花香浓郁引来了不少蝴蝶。钟振东说,茶花开了,茶花会把茶树的营养都吸收了,茶树的嫩芽就会减少。“去年冬没有修剪茶树,春天就会开出很多茶花。”为了让茶树多长新芽,有时茶农还要请人帮忙摘茶花。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回乡种茶

从小对种茶制茶耳濡目染,钟振东对家乡的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里学的是机电专业,大三实习时,家里人已为他找到一份工作,但钟振东不想去,他喜欢山茶,喜欢在家里种茶。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始了种茶事业。

为了种好茶,钟振东专门向技术员学习培育茶苗的技术。他专门挑选茶园中长出紫芽的茶树来扦插,扩种的8亩茶园种的都是紫芽茶。他还专门用花生麸与猪粪混合成有机肥,给茶树施肥。“用花生麸种出来的茶,茶叶的香味都不一样。”今年是新种茶树生长的第三年,去年8亩茶园产了250公斤紫芽茶,估计今年会多收几百公斤。

钟振东还注册了一个石芽坝茶品牌:石芽坝金中绿茶。他还成立了博罗县石芽坝山茶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5户村民入社。钟振东说,他想把家乡建成一个生态茶园旅游基地。

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带来老家茶树,留守村民专门种茶

光辉村的种茶历史并不长,光辉村是新丰江水库移民村。1958年,钟振东的爷爷奶奶从河源移民到博罗县湖镇镇。

来到湖镇镇安家后,村民想传承老家习惯,种一些山茶自己喝。屋后的荒山被开垦出来,村民各家各户都从老家带来茶树苗,在山上种了一些山茶。种的多是杂茶种,也被称为客家小叶种。这里种出来的山茶,不少人都觉得好喝,每年都有外人专门到村子里叶。卖茶叶成了村民的一项额外收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山坡地分到各家各户后,村民纷纷在山上开荒,逐渐扩大茶园种植面积,种上了山茶。

石芽坝的茶叶,原来每公斤卖100元,如今每公斤卖800元左右。这里的山茶不用拿到市场去销售,每家每户都有熟悉的茶客,每年上门购买。钟振东家去年产的400公斤茶,都是熟客们买走的。茶叶成了村民的一个经济支柱,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外,留守在村里的村民就专门种茶了。如今,村里的茶园有200多亩,每年产茶4000公斤左右。

手工炒茶:每道工序都需熟练掌控

采茶季节,每天早上6时多,钟振东就与工人上山采茶青。下午5点多,开始炒茶,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为了保证茶叶质量,炒茶的基本步骤,都是由钟振东自己完成。

手工炒茶有多道工序,茶青采回后,要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没有固定的标准,每道工序都需要炒茶人熟练的掌控能力。

灶台前,炉内柴火熊熊,铁锅已呈现出暗红,1500克茶青倒入铁锅中,钟振东双手飞快地翻腾茶叶,很快,一股茶叶的清香就弥漫开来,5分钟后,这锅茶叶倒了出来。“这是杀青。”钟振东说。杀青,是制茶最重要的一步,要在300℃高温的锅内不停地翻炒茶青,把茶青的水分蒸干,直到茶青的绿色褪尽。揉捻后,再进行100℃温度的烘焙。销售前还要用80~90℃温度手工再次烘焙进行提香。

“炒茶最辛苦的时节就是夏天了,每天炒茶都要出一身大汗。很辛苦。”苦尽甘来是对炒茶人最好的诠释。泡上一壶今年的第一锅春茶,清香扑鼻,颜色透亮,入口甘甜。喝几口,感觉神清气爽。

种植情况:湖镇镇的加上周边的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记者从湖镇镇农业部门了解到,目前石芽坝茶园约有600亩,加上周边的茶园,石芽坝茶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为了进一步发展和打响石芽坝茶的知名度,湖镇镇政府还举办技术培训班,让石芽坝茶农乃至全镇茶农掌握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确保产出优质绿色茶叶。还挑选出种茶大户、炒茶能手等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社员之间的经验、技术交流,更好地让山茶种植技术信息互通,把石芽坝茶推向市场。

石芽坝茶有什么特色?

石芽坝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明亮,味道嫩鲜。其铁元素、茶多酚、咖啡碱等含量比较高,这些元素均对人体有益。

制茶能手陈双算“鸭母算”


陈双算,人称"鸭母算",祥华乡旧寨村人,将近不惑之年,当过兵,干过多年的农活,可对茶叶情有独钟。几年来,他致力于发展茶叶,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鸭母算"已作为一个名牌开始为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质优价高,他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户"、"科技范户",1996年被评为省、市、县三级劳模和市农业生产先进个人。

说到制茶高手,“鸭母算”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鸭母算”真名叫陈双算。早在七十年代,陈双算就自己偷着种茶,并带到广东卖。当时,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1.4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4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安溪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从此,陈双算开始努力研究制茶,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把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1984年,广东的一位老板到祥华找陈双算买茶,以每公斤2400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茶。2400元在当地可以盖6幢房子!“听到这个价钱,我出了一身汗!”陈双算回忆当时的情景,仿佛只是昨天发生的事。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陈双算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讲课。他的足迹走遍安溪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祥华,像陈双算这样的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

陈双算(安溪祥华制茶能手,主要向安溪各乡镇茶农传授自己的制茶技术和经验,是安溪茶农中有名的劳模,在他的名片上,没有自己的店名,倒是写着“安溪县铁观音制茶专家”):“向外发展?没有考虑过。主要是没有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各乡镇跑,传授制茶技术,帮助茶农朋友们致富。

“如果多开些茶店,会不会比现在到处传授技术赚得好吗?那当然会,不过,政府给了我那么多荣誉,我得对得起。而且,我每次下乡,都会得到茶农朋友的热情欢迎,这让我感到很满足。有时候,你帮助了一个人,人家就记住你一辈子”。

“不是我吹牛,很多茶王赛赛出的茶王茶都是我亲手采制出来的。我专门制茶给人赛茶王。为什么不亲自赛?那不行,我更擅长的是制茶,不是经营。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我没有为自己注册商标,没必要。人家都认识我。现在的茶店生意,都是一些老客户,大家知道我的茶叶质量,跟我打交道,放心”。

陈上庚:普洱茶的质朴本性


“尊重每一种茶的性格”,是陈上庚选普洱的唯一标准,“不同山头普洱有不同性格,有讨人喜欢的部分,也有缺陷,有些茶人会刻意回避其中缺陷的部分,还有一些茶人会刻意强化每个山头的特色,我觉得都没有必要,对我来说,做茶,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展示出它们最原始的性格。”

红龙巷是大理古城繁华地带中一条不知名小街。它的一头连接着城内酒吧街,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另一头则是一家素食馆子,香火缭绕,佛音袅袅。红龙巷本身却并不为人所知,我们在那周围迷路了三次,问遍开杂货铺的阿姨、修路的大爷,连旅游集散中心的小姐都指不出准确方向。

“朴坊有茶”就开在红龙巷里、佛堂与夜店的中间,像是一个逗号,黑夜与白天在这里起承转合。与这条巷子一样,小店本身也有一种隐匿于闹市的气质,不大的店面,尽可能多地采用大幅玻璃,营造一种通透爽朗的感觉。进入店内,除了满坑满谷的瓷器、陶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后院的几枝翠竹。

陈上庚,福建德化人,1983年生,2000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09年春天定居大理,开始习茶、卖茶,经营这爿叫做“朴坊有茶”的小店。因为“茶人相轻”,大庚以“不擅交际于圈子”为荣;有欣赏的同行,但没有称得上高山仰止的前辈;专研经典系列叫做“一山一味”。

“尊重每一种茶的性格”,是陈上庚选普洱的唯一标准,“不同山头普洱有不同性格,有讨人喜欢的部分,也有缺陷,有些茶人会刻意回避其中缺陷的部分,另一些茶人会刻意强化每个山头的特色,我都觉得没必要,对我来说,做茶,就是要原原本本地展示出它们的性格。”

陈上庚编过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间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作了一首宝塔诗:“茶;大叶,粗芽;羽未闻,轼不嘉;石磨拙形,竹篾紧扎;不见嫩绿鲜,更少浮香雅;搜肠刮肚难忍,酣畅淋漓堪夸;褪尽山野苦涩味,方显醇厚陈韵佳。”小和尚问茶之名,老和尚眯起眼睛捋着胡子,说:“其质朴,其形拙,其色敛,其香沉,其味酽,其气厚,其韵真,乃返璞归真之茶,当称之为朴茶。”

安吉炒茶人陈达有: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正是茶乡好时节。独特的安吉白茶,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精湛的炒制技艺。“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理。在安吉,有这么一批人,尽管炒茶机轰隆隆作响,效率翻倍,他们依旧淡定地站在铁锅前,用双手翻炒着一段历史传说,一方故土风情,一种传统文化。陈达有就是其中一位。

陈师傅今年51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炒茶,至今已有35个年头,身怀“绝技”的他誓要把这份“看家本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走进溪龙乡溪龙村陈达有家的炒茶间,沁人的茶香扑鼻而来。抓、翻、揉、搓,陈师傅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从容、潇洒。只见他手掌用力往上翻,等到茶叶达到锅子最高点时,再迅速往下翻,而在下翻的时候,茶叶已经顺势翻面了。

“现在茶叶基本上都是机器炒制的,但是也有一些老顾客特别要求手工炒制。”陈师傅解释说,手工炒制时,需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情况,不断变化手形。只有熟练掌握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干茶。

由于每年炒茶,陈师傅的手掌上“铺”着厚厚一层茧,颜色偏暗黄,还有不少烫伤的痕迹,“这是年轻的时候学习炒茶时落下的痕迹,现在是不会再烫到手了。”陈师傅边说,边将手往面前的一口铁锅上试探。他说,铁锅的温度要达到150°C左右才能开始“杀青”(炒茶),“我们炒茶人都练就了一手‘铁砂掌’,不怕烫,炒制过程中,锅内温度全靠一双手来感觉和把握。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学习炒茶非常艰苦,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还需要有一份对茶的热爱。”陈师傅说,现在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他们从下午三点开始,要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非常辛苦,而且出茶慢,一台机器每小时炒茶7斤,手工炒茶的话每小时只能出茶半斤,年轻人愿意学习手工炒茶的很少。

“我现在带着女婿在学习手工炒茶手艺,祖辈留下的看家活不能断了。”陈师傅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炒茶人”的行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茶、爱茶,要求手工炒制茶叶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手工炒制的茶叶比机器炒制的要贵上一倍,以后肯定会有市场的。”

吴疆:茶难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核心论坛期间,来了很多人,无论专家,茶厂茶商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普洱茶到底怎么了?

大厂玩炒茶、老茶玩拍卖、新茶玩概念、茶商玩预定、文化靠大师、产品靠青柑、营销靠直播......普洱茶行业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无论是产品的噱头还是文化的噱头,再度出现“32万老班章”事件的盛况已然难现。

是品牌出了问题?

是销售手段不够?

还是纯料不够纯?

茶行业每天都有人自问。

论坛间歇,我让大家思考了三个方向的问题,大益跌破发行价,雨林老班章村民被代言,茶博会空前热闹也空前无利。此三者,某种意义上而言代表了产业现状。

此三者,刚好是茶界生态的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情况表明了,玩茶叶增值,好喝才重要,是第一位的,增值是第二位的,茶好喝,才能实现真实的流通,才能实现价值的创造,而不是在勐海茶仓到芳村茶仓之间做转移游戏,茶仓转移的“流通模式”,并不能让茶叶实现周期性的循环,那就不过是一种庞氏游戏,上家赢,下家输,庄家通杀,散户通赔,不过如此。

当然,茶叶“增值”,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事实,不可否认。因为货币在贬值,即使不升值,贬值了即意味着“升值”了,但是,20元/公斤的毛茶,出厂卖800元,市场炒高一倍要1600,这与大宗贸易的商品价格脱离太大。

大厂量大,应该实现的是低价做量,做入门者的生意。然而,市场反之,大厂的价格被迅速炒高,然而接盘者仓储已满,旧茶又难以真正实现消耗,茶品的体系循环不实现,韭菜当然就难以为继。

第二种情况是市场的普遍现象,大厂做纯料原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纯料茶是小众市场,以大品牌去对应小众市场,要么就是成本高企,远远脱离市场接受的价格,要么就是掺料的结果,成品自然难以到达发烧友玩家的高度。

当然,现在的小众发烧友直接上山收鲜叶的方式仍然存在问题。毛茶虽然也可以作为成品直接饮用,但是,由于无法追溯,所以,安全的保障会是个问题。举个例子,现在的食品农残标准不高,如果N年后大幅度接近欧盟标准,那么,市场上很多茶品都可能无法过关,生产厂家尚有追溯的余地,余者则无。

第三种情况存在多年,茶博会随着网络的冲击实际存在的意义早就不大,展示的品牌既无法实现销售,也无法招收加盟商,不过是一种“存在”展示,不过是各地的一种“政府展会经济”。

总体来看,无论是品牌茶还是山头茶,茶难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08年之后,山头茶流行,几乎每个茶店一个品牌,甚至几乎每个茶艺师人手一个。这种现象表明了市场被摊薄了,而不是茶难卖了。当然,如果说这些所谓“品牌”都是有名无实,有品无牌,那么,七彩云南、大益、下关这三家茶企的营业额,作为独立茶类而言,中国的任何茶类品牌都无法与之相比。

也就是说,茶企业所谓的有品无牌的问题,其实在普洱茶行业是不存在的。

很多人喜欢拿中国茶企和立顿去比较,其实两者毫无比较的空间,两者茶文化的背景就完全不同,一个是“茶”,一个是“叶”,一个的主体品饮方式是饮料,一个主体的品饮方式是社会现象,是两码事,是两条道上的事。

08年之前,普洱茶是一个农业社会。之所以如此说,是当时的情景所致,2000-2008年,刚好是中央军和地方军争斗最激烈的时候,导致原省茶司对于产业的失控,市场真空,反而倒退回去,当然,也导致了上千家小茶企的涌现,也形成了事实上的普洱茶概念的“百花齐放”。

农业社会的转型需要投资,所以,当07年1000家(过QS)投资完成的时候,也就是崩盘的时候。

因为市场是需要教育的,投资的先知先觉未必能马上传导于终端。

14年之后,“普洱茶”三个字统统被替换成“古树茶”了,古树茶根本就不可能一夜之间替换掉现代茶园茶,那么好了,市场反映的就是“诚信”丢失了。

在山头上,每天都可以听到各地“豪客”守树收茶的故事,但是,老班章茶叶出了老班章寨子不算老班章的魔咒依然存在,下得山来,再纯的纯料也一样让人误解。

普洱茶尚未流行阶段,投资大就可以解决问题,举全省之力之资金而投入一个小产业,自然声名远播,但是,如今产能过剩,投资,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了,好几个大的投资如今都在普洱茶泥潭里就是明证。

普洱茶高速发展时期,资本原始累积可以解决问题,如今扩大消费群体速度奇慢,尤其生茶培养教育的过程漫长,资本累积的手段也失灵了。

人人都去守树收茶,收的新茶并未进入最佳适饮期,山头纯料区隔出小众群体的方法也无效了。

满市场都是大师,不断有自称作家、诗人、画家群体要来争当大师,大师都去上山,然而洋洋洒洒批一通,抬一通,最后点出自己要推出的“纯料山头茶”。

难道如今卖山头茶的茶贩子有点文化就叫“大师”?问题在于,山头茶写得再好,也就是原料之一种啊。

14年之后,另一个更高大上的模式出现,普洱茶“金融化”、“证券化”。在农业行当用新名词,用新方法,表面看,都很唬人,都是在创新,仔细研究下来却都是在割韭菜。

当时有两个参与的企业家来给我说了一半天后,我说这就是“炸金花”啊,不过是多了个电子屏,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种零和游戏,并没有价值再创造啊,只不过是散户的钱装到庄家的口袋里。果不其然,玩了一段时间,庄家走了,散户还傻呆呆在等开盘。

总体来梳理,普洱茶的投资在同步,概念在同步,甚至消费也逐渐在同步,全中国都在喝生茶,全中国都在流行盖碗泡茶,所有大师都在全国流窜,全中国都在同步了,然而,事实上,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只是想给你看的,想给你听的。

看0经验“白茶婆”,1年怎么卖500万元白茶?


2014年2月,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在北京马连道格调茶城低调开业,经理陈丽容原计划依靠这70平方米的北京销售中心,先尝试在第一年卖出60万元的茶。出乎她意料的是,到2015年2月,以福鼎白茶为主的实际销售额达到500万元,是预期销售额的8倍。业绩可喜之余,令人惊讶的是陈丽容竟然是以“零经验”做茶叶销售。

那么,这样一位前半辈子教书、后半辈子开始卖茶的“白茶婆”是如何成为售茶达人的呢?茶周刊小编带您走近“白茶婆”的茶生活,打开她那“无招胜有招”的茶叶销售秘籍。

“零经验”营销好茶不怕巷子深

一个午后,茶周刊记者在格调茶城二层最里面的低调位置找到了“裕荣香”招牌,与“白茶婆”陈丽容静坐在她那面积不是很大却陈列有序的店里。陈丽容知晓记者的来意后,坦诚地谈道:“其实,我并没有什么售茶经验,只是诚信卖茶、真心待人,或许有时候就像打太极一般,贵在‘无招胜有招’吧!”

很难有人想象到,陈丽容身旁有福鼎白茶界赫赫有名的白茶制造专家相伴,但她却是个对茶叶销售“零经验”的入门级销售管理者。陈丽容的爱人是白茶界的名人——福建省裕荣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良绥。

陈丽容笑谈,她此前半辈子一直在小学教书育人,虽然对白茶深深喜爱并自称“白茶婆”,却从未想过将爱好变为职业。但是与茶的缘分就是这样奇妙。她退休以后,爱人蔡良绥打算进一步扩大北方市场销售,因此,这位“白茶婆”才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涉入茶行业,勇闯北京茶叶市场,成为了北京公司的执掌者。在水深火热的马连道茶叶一条街上闯荡,“零经验”营销的陈丽容并不胆怯畏惧,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好产品不愁没市场。

用“白茶婆”自己的话来诠释,“裕荣香”好产品就是原料安全、品质过硬、包装环保、价位适宜、散茶包装和饼茶兼备,产品辐射面广。裕荣香茶业在产品营销方面,根据白茶的自然生态特性,以及不同人群饮茶与购茶的需要,推出适合各种消费层次的系列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并以大气简约环保的外包装凸显市场新形势下的饮茶观。

“白茶婆”说,她和老伴“白茶公”都不愿意为了利益把茶做成高大上的产品,也不愿意去炒利润高的老白茶,而愿意本分地把茶做成消费者的生活饮品,给它以经得起市场检验、符合市场规则的合理价格。最终让经销商、代理商能够将“裕荣香”白茶产品卖得出去,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零心机”服务做茶商贴心棉袄

对于众多茶企、茶商哀叹陷入市场寒冬的局面,“白茶婆”乐观地告诉记者,这场寒冬反而让裕荣香茶业这样品质稳定、价格适中、年份真实的茶企迎来了商机,并凭借设身处地的温暖服务成为了不少经销商、代理商的贴心小棉袄。这也是她之所以能带领北京公司年销售500万的重要原因。

提及“裕荣香”成为客户贴心小棉袄的秘诀,“白茶婆”笑谈只做到了“三好”,即好产品、好利润、好服务。

“白茶婆”认为,要想把“裕荣香”品牌持续做好,在初步打开市场的情况下不能急于做大,要稳扎稳打地发展更为适合中小企业以及生产型企业的经销商和代理商,依托他们去拓展市场,并紧紧抓住他们的需求。经销商和代理商作为中间茶商,既看中产品也看中利润,因此,“白茶婆”提供好产品之余将利润点尽量让给这些中间茶商,不是想如何自身挣钱,而是想如何让利消费者、又让经销商有合理的利润点,保有长久合作带来的利润。

同时,她认为发展经销商、代理商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如何,更在于彼此对产品、对销售能否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拉动市场。谈到好服务,“白茶婆”说自己并没有太多技巧,只是将茶商朋友化,与茶商真诚沟通,帮助茶商解决问题。她特别提到,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持续的服务,合作都有可能会中断,所以格外注重提升与经销商、代理商的粘性。她在茶叶原料、产品包装、物流运输方面根据经销商、代理商反馈的意见,将服务做到位,实现满意且持久的合作。

此外,“白茶婆”发展经销商、代理商后并不急功近利地销售产品,而是先帮助他们做好白茶科普和产品培训,确保他们在市场推广时成竹在胸。不同的商业想法决定了不同的运作模式,“白茶婆”付出的远多于对客户索取的,但以热情、贴心的非商业化处事让她收获了更多的经销商、代理商的信任,也收获了更为持久的利润。

“白茶婆”笑言,“裕荣香”靠产品吸引人,而她靠人格魅力留住人。当客人走进门店的那一刻,不论是茶商还是消费者,首先要建立彼此间的情感和信任,削弱商业化的人际交往。她可以陪着从生活琐事聊到人生愿景,但绝不刻意推广产品,还会拿出珍藏的好茶分享品饮。营销人员煜斐正是从到爱上“裕荣香”白茶,再到被“白茶婆”所打动而成为裕荣香茶业一份子。

如果某天,您同茶周刊记者一样遇到了这位传说中的“白茶婆”,请用心感受她那“无招胜有招”的魅力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陈文友:手里有茶不敢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