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宜兴市第九届手工制陶大赛场景宜兴市第九届手工制陶大赛全景

5月5日至8日,由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陶协、丁蜀镇人民政府、市陶瓷实训基地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宜兴市第九届手工制陶大赛在丁蜀成校陶瓷实训工场举行。

本次手工制陶大赛报名参赛人数618名,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仅20岁。大赛不分男女性别,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称高低,不论专业差别,旨在重在参与,重在切磋陶艺,提高技能,不断融入盛世紫砂的浓厚氛围。通过比赛达到保护、传承、发展宝贵的紫砂文化遗产,强化行业责任的担当、社会形象的提升,维护紫砂品牌的目的。

经过12位大师、高工现场从制作水平、工艺技巧、型器创新等打分评定,共评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55名。

现将一、二、三等奖人员名单公示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

一等奖

方彩娣冯云华卢伟强许卫群许成安何其仙吴锡勤张黎强周伟伟周益娟施昌耿浩袁德波顾云峰顾定荣

二等奖

丁丽媛方玉琴王秀局宁丽娟孙云生许军何光宏何宽余志平吴宇锋吴志强(1971年)吴秀兰吴桂林吴涛(制壶)张万敏张东梅张伟(1985)沈亮沈星宇周仪赟周达平周国新范群飞施建忠胡小平徐云殷小平袁辉郭栋祥高路章杰将东方蒋海东詹黎明潘晨

三等奖

丁健仇伟中毛雪飞王春厉上清史文杰白峰伍海兵刘伯荣刘梦爱庄涛阳许广辉许文军吴丰丽吴明欢吴健张听钢张诏颖李小萍李宝亮李倩李维琴杜福荣苏衍明邵佳陆稳俊陈莉萍周文伟周宁东周丽萍(1973)周彬孟赟罗泸伟范菊芳郑春芝宦红娟查越诸知冰酒虎钱菊峰钱琦顾丽萍顾俊飞高友杰储亚程康蒋云蒋守卫谢建祥谢美华蔡林雁裴佳安潘文娇潘阳潘洪强

(一震编辑)

延伸阅读

信阳毛尖手工炒制


信阳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锅、熟锅、烘焙、拣剔等过程。

1、生锅

生熟两锅均用直径82.5厘米的“牛四锅”,呈30-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锅台上,两锅相连砌置。生锅即杀青和初揉,炒茶前要把锅面磨光擦净,保持锅面清洁光滑。锅温较高,各级鲜叶要求不同,高档鲜叶160-180℃;中低档鲜叶180--200℃。每锅投叶量0.5-0.75公斤。生锅炒制时间,根据鲜叶老嫩,芽叶肥瘦,水分多少灵活掌握,一般翻炒加揉捻需7-10分钟。

锅温升到要求时,开始投叶,用特制的茶把子(一种竹茅编扎成事的圆帚)有节奏地挑翻,将叶子在锅里不断翻炒,发出经微的啪啪声,水分迅速散发,约3-5分钟,叶质变软,叶片卷缩,手握成团改用起揉捻的“裹条”炒法,用茶把子前端竹梢将叶子收拢,在锅内呈弧形团团滚动,用力先轻后重,转幅先大后小,动作先慢后快,并不时用茶把抖散茶叶,以散发水分。如此交替进行,约经7分钟左右,炒至四、五成干(含水量为55%)条索明显,少量茶汁挤出有粘手感时,扫进熟锅整形.

2、熟锅

熟锅是形成毛尖细圆、紧直的关键环节,通过整形使水分蒸发,香气发挥,外形达到细、圆、紧、直。锅温80-90℃。锅面要求清洁光滑。

生锅叶扫进熟锅后,开始仍进行“裹条”和“扇条”。裹条用力大,转圈小,主要是进一步把条揉紧,扇条用力小,转圈大,具有揉条和散发水分的作用。当茶条紧细,进行“赶条”。赶条要求紧握茶把,稍碰茶条,上下转动,赶直茶条,抖散团块,炒至六、七成干,叶面茶汁不再相互粘着,就用右手(以习惯为好)进行“理条”。

理条包括抓条和甩条两种手法。抓条时,掌心向下,拇指捏起,离锅心12---15厘米高处用腕力将叶条由“虎口”处迅速敏捷地摇动甩出,使茶叶条从锅内心沿顺序落入锅心,手中的茶叶不要一次甩完,宜保留五分之二。循序进行,到茶条形成,达七、八成干(含水量33-35%)时即可出锅。

“理条”要抓得匀,甩的开,摆的直而不乱,所以手势开始应松、高、轻、慢,随水分散失,逐步紧、低、重、快。

3、烘焙

烘焙主要作用是固定外形,继续蒸发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防止品质劣变,进一步发挥色、香、味。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中间适当摊放。

初烘(毛火):熟锅出来的叶子摊放在烘笼上,约半小时,每烘笼摊放4-5锅叶量,即可上炕灶进行初烘,初烘温度(烘头中心处)70--90℃,时间20-25分钟,每隔5-8分钟翻动一次,烘至含水量15%左右,即下烘摊放。摊放时间不少于40分钟,以使叶内水含量重新分布,利于足干。

复烘(足火):采用文火慢烘,火温60℃左右,每烘笼叶量2.5公斤左右,时间30分钟,每10分钟翻动一次,使其含水量达6%,手捏茶叶成粉末,色翠香高,条形美观,白毫显露时立即下烘。

4、拣剔

信阳毛尖初制后,经人工拣剔,拣去粗老叶和黄片、茶梗及碎片,拣出来的青绿色成条不紧的片状茶,叫“茴青”,拣出来的大黄片和碎片末列为级外茶。

手工制茶 巧揉妙焙出奇香


采青:要采午青。晒青:下午3点50分到5点之间完成。摇青:需要“四摇四凉”。包揉:经三揉三烘,铁观音也就制成。

在铁观音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今天,许多制茶师都采用机器制茶,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制茶已少之又少。而在安溪县西坪,就有这样一位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魏月德,他依然采用手工制茶。

与机器制茶不同,手工制茶对天气条件特别讲究,需要晴朗、中温的天气环境。茶青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半之间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摘而来的。“这个叫做午青,主要在中午12点采摘。”魏月德说道。

下午3点50分,制茶师开始将簸箕搬出制茶房,放置在空地上。“这个阶段叫做晒青,是手工制茶的第二个环节,一般是在下午3点50分到5点之间完成。”他说道。

等到晒青进行得差不多了,他又重新走进制茶房,站在悬挂在房梁下的摇青筛旁,将晒完的茶青抓了一把放入摇青筛中,双手握着摇青筛的边缘,开始沿着顺时间方向摇起来。“这个叫做摇青,是最关键的工序。”而这摇青也不是单纯的摇青,需要“四摇四凉”。“就是摇完一遍以后,要凉青,将茶青再倒入簸箕中,放在铁架上,大概放置一两个小时左右,两者交替进行。”晒青、凉青与摇青一起,被称为铁观音的“做青”阶段。

经过“做青”阶段,就该炒青了。一个简单的锅鼎就是炒青的工具。之后,魏月德就将炒好的茶青倒入一块约70厘米×70厘米大的正方形白色茶巾中,每次大概一斤半左右,然后将茶青包裹在中间,用手将四个角头抖起、束紧,旋转成圆球状。随后他横跨坐在长条凳上,将包裹着茶的白布包放在凳子上,一手紧抓茶巾的四个角头,一手开始揉捻茶。接着,炭火烘焙茶叶。“三揉三烘”后,铁观音就制成了。

他表示,手工制茶靠手与茶的直接接触,容易掌控制茶的火候和观察茶叶的炒制过程,所以茶叶的弯曲度比较完整,色泽更加油润,颗粒较为完整,不像机器炒茶无法把握轻重度,容易造成茶叶的断裂或者过火。相对于机器制茶来说,手工制茶更加费时,其制作出来的茶叶,汤色更显金黄、明亮,口感很单纯、清淡,香气的浓度也比较高,喝完以后回甘的效果很明显。

第五届大庆文博会精品宜兴紫砂馆夺人眼球


由大庆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主办,大庆新闻传媒集团百湖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创意大庆”第五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将于本周六即8月16日,在百湖影视会展中心盛装启幕。文博会荟萃万千文化艺术精品,一件画作、一座玉雕、一件创意饰品都会让我们回味无穷。为了让广大市民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各种展品,活动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场馆及展位的设计、安排上花了很多心思。“一街一景,一馆一貌”,百湖影视会展中心3600平方米的展厅内,被有序地划分成了陶瓷街、工艺品街、书画馆、古典家具馆等。走过一街、一馆,各地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尽收眼底。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本届大庆文博会倾力打造的精品紫砂展馆。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而喝茶就要有茶杯、茶壶等茶具。说起来茶具的种类有很多,但紫砂却是最受推崇的理想茶具,这是因为紫砂壶能发出茶之色、香、味,并且既不夺香,又煮熟汤气。而一些顶级紫砂除了使用外,更具有收藏价值,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本届文博会上,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陶金兰、王云仙,中国宜兴紫砂收藏专业委员会理事吴爱珍,高级工艺美术师葛叶萍、李建军等国内知名的紫砂名家,将带来数百件紫砂精品。它们个个烧制工艺精良,并且有极好的造型、寓意,其中更有部分获奖紫砂名壶亮相。喜欢紫砂壶、热衷收藏紫砂的市民,可以借此大饱眼福,同时,还可以跟这些紫砂名家现场切磋交流。作者:袁丽平

起底紫砂:没有的只是宜兴的制壶工艺


紫砂作为名词,它不是一种物质的名称,紫砂和金、银、铜、铁、锡、木头、石头不同,沒有一种物质叫紫砂,在英文中沒有和紫砂对应的词,紫砂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紫砂的物质属性是陶。

在今天所谓紫砂,其实已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的物质细陶,一是由宜兴独特的制陶工艺制成的茗壶、花盆等。既然紫砂是陶,还有那么希罕吗,黃金、钻石、蓝宝石、红宝石世界上尚有许多地方存在。唯底帛青、嫩黃泥等等只有丁蜀山地区黃龙山有吗?丁蜀山地区的山系属天目山系,翻地图看一下,这么大区域的山系,不能相信会找不到能做壶的陶土,只可能略有不同或还未被发现而已。况且不仅限于天目山区域,全国乃至全世界相类似的陶土会没有吗?

没有的只是宜兴的制壶工艺。

宜兴市政府有一宣传语: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然而,有些人以及媒体误认为世界上只有宜兴有“紫砂”这种物质,而且这一唯一的宝贝就藏在丁山黄龙山下的四号井里。于是便闹出了真紫砂假紫砂这样缺乏常识的事来。

当然,闹出这样的笑话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因为紫砂壶偏于了蜀山这样的弹丸小镇,其制壶手艺的私密性,加上在其出世之日起便罩在上面的神祕面纱,又因饮茶热带来的紫砂壶的大量需求,都使其越发神祕。

宜兴有着六千余年的制陶历史,宜兴陶工根据宜兴陶土的特点独创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术,这就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锤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围筑成圆形或镶接成方型,用木拍子拍打成型,这种成型方法学术界称之为“片筑法”,这种成型方法比其它方法制陶操作简单,技术性更强,所制的陶器用宜兴话来讲就是“泥门紧”,成品率高,而且体轻耐用。

宜兴紫砂壶艺是从日用陶中脱胎出来的艺术陶,制壶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壶的体积比其它日用陶体积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术性更强、更细、更精,几百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门有独特语言的艺术陶瓷。

紫砂壶艺不是现代陶艺,并不同于世界上其它的制陶方法,如拉坯法、泥条盘筑法、压模法和注浆法等等。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时能领略美感,又能为大多数人喜欢。紫砂壶艺是集实用、欣赏、把玩三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于一体的艺术载体。郑荣

《忠茶微刊之茶人专访》第九期——王树文(下)


茶人档案

王树文,生于1940年1月,云南通海人,大专学历。1973年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经济师职称,曾任经理办公室主任。

从事茶叶工作十八年,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茶的文章和论文四十余篇,获奖12次;历时5年,他全程参与今天被人们奉为“云南茶叶正史”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的编撰工作;他多次撰文,让“越陈越香”的观念深入人心;他主编《茶的故乡——云南》一书,旗帜鲜明地支持“云南是世界茶源”的观点;他搜集、整理、编导出民族茶饮表演艺术“云茶苑”,让云南多彩的民族茶饮艺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

在上一期的茶人专访中,王老跟我们讲述了他与中茶云南的情缘,本期,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王老的回忆,去回望中茶云南的历史,再去看看那一段“让云南多彩的民族茶饮艺术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岁月。

视频时长:约9分钟

建议WiFi下收看,任性的,请随意!

走近制壶大师王建国 感受宜兴紫砂壶魅力


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宜兴紫砂壶的评价。在中国人文历史上,依托2400多年的紫砂壶制作历史和世界上最好的黄龙山紫砂泥,宜兴紫砂壶享誉世界。

在今天的宜兴,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紫砂制壶从业者,而其中的一位怎么“提”都绕不开,他就是制壶大师王建国。在和王建国大师的接触中,笔者每时每刻都为其对制壶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染,更比任何时候都深刻的领略到了宜兴紫砂壶的独特魅力!

“紫砂之都”里成长激发大师制壶梦

王建国1965年出生于宜兴四大名镇之一—丁山镇。祖辈世代以陶为业,自小耳闻目染,与陶艺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开始学习壶艺,潜心学习壶艺创作及造型设计,对传统经典壶型大量临摹,练就了成熟的全手工制作技艺,并经常有所悟,有所突破,在传统美学中探寻现代陶艺的魅力,作品古朴醇厚,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所创作品多次刊登行业专业书刊并多次获奖,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喜爱,是当今紫砂艺人中为人瞩目的陶艺新星。

在今天的宜兴,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紫砂制壶从业者,而其中的一位怎么“提”都绕不开,他就是制壶大师王建国。在和王建国大师的接触中,笔者每时每刻都为其对制壶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染,更比任何时候都深刻的领略到了宜兴紫砂壶的独特魅力!

“紫砂之都”里成长激发大师制壶梦

王建国1965年出生于宜兴四大名镇之一—丁山镇。祖辈世代以陶为业,自小耳闻目染,与陶艺结下不解之缘,1988年开始学习壶艺,潜心学习壶艺创作及造型设计,对传统经典壶型大量临摹,练就了成熟的全手工制作技艺,并经常有所悟,有所突破,在传统美学中探寻现代陶艺的魅力,作品古朴醇厚,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所创作品多次刊登行业专业书刊并多次获奖,深受国内外收藏家喜爱,是当今紫砂艺人中为人瞩目的陶艺新星。

“茶道追求‘淡泊和平,超世脱俗’的意境,王建国大师的作品中显露出古拙庄重的风格,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而流畅灵活的造型,不追求工巧雕琢却匠心独运,朴雅坚致,总让人感受它在工艺上超凡的魅力。”紫砂壶鉴赏家李雪女士表示。

如果说工艺对紫砂壶欣赏把玩的重要性无可比拟,那么泥料的选择对它的实用性来说绝对不容忽视。据了解,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铁质成份较高的脉矿里产出的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制成茶壶长年累月的泡茶,使茶素漫漫渗入到紫砂壶体中,即使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养成后即可享受紫砂壶带来的美妙,而这也正是王建国制壶的“秘诀”之一。

“只有黄龙山的泥料才能保证制出的壶胎质细腻柔和,颗粒感明显分布均匀,且色泽相对鲜艳红润,表面的透明度较好,也只有宜兴纯正紫砂泥做出的紫砂壶才值得去养。所以,我制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非黄龙山泥料不制!”王建国告诉笔者。

一些细心的茶友们会发现,王建国的壶使用时间越长,壶身表面的肌理效果纹路会愈加丰富明显,并且透气性良好,泡的茶“暑月越宿不馊”,这正是黄龙山紫砂泥在制壶中的魅力所在。

大师养壶体会:最佳怡情养性生活方式

王建国不仅是制壶大师,也是一位茶道大师。

一位资深紫砂壶鉴赏收藏家所说,“养壶的时间久了,人的性情与壶的性情便会融为一体,所以养壶也是怡情养性的重要方式。”

身为制壶大师的王建国对此有着非同寻常的体会,表示“在茶道中领悟道家文化的精髓——低调、敬重、谦和。揭开紫砂壶的盖头,满室的盈香扑鼻而来,好似筝韵绕梁,令人回味无穷。所以,不懂茶道就不懂就不懂制壶之道,两者是一致的!”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只有用最正宗的紫砂壶泡茶,才能领略到茶禅一味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增加了紫砂壶高贵不俗的雅韵,其人文艺术价值也由此而生。

在世人眼里,紫砂壶的价值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王建国眼里,制壶是一个与梦想、文化和生活态度紧密联系的事业,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毫无疑问,而这也正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终极秘密”。

第三届印象紫砂杯迎新春全国有奖征联大赛评奖揭晓


活动现场

2014年1月19日下午,由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市大定名陶紫砂研究所主办,宜兴市荆溪诗社、宜兴市楹联协会、宜兴市印象紫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举行第三届“印象紫砂杯”宜兴新春有奖征联大赛评比揭晓在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拉开帷幕。一年一度的“印象紫砂杯”新春征联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楹联爱好者,同时在紫砂界也备受瞩目,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顾绍培,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毛国强、吴鸣及查元康、袁国强、许瑛等众多紫砂艺术家;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舒贵生,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无锡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袁宗翰到会并讲话;宜兴市文联副主席何勇、宜兴市荆溪诗社、宜兴市楹联协会会长吴开荣,宜兴市大定名陶紫砂陶研究所所长、宜兴市楹联协会副会长张大定,江苏省书法院书法家白鹤、张六弢及楹联爱好者参加本次活动并分别致辞。最后评选出此次有奖征联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20名,书法家白鹤和张六弢分别为2名一等奖书写春联。

出联和获奖对联。

1甲兵不用,宜兴大道成文治;注:因是甲午年,下联要求以“午“字开头。

2甲历频催午马,阳春有脚;

3龙马精神,宜兴中国梦;

4紫气东来,春风得意马蹄疾;

5真赤兔,小白龙,足下功夫称第一;(请先打二字,再行应对)

6南山北滆东西氿,春光无限;

一等奖(1名)

1.真赤兔,小白龙,足下功夫称第一;(马甲)

美青鸾,奇朱雀,林中乐曲誉无双。(凤冠)

二等奖(3名)

1、甲历频催午马,阳春有脚;

癸天喜送巳蛇,华夏同心。2、2、紫气东来,春风得意马蹄疾

青山南望,城郭开颜龙背新3、南山北滆东西氿,春光无限;

翠竹紫砂红绿茶,阳羡多情。

三等奖(5名)

1、龙马精神,宜兴中国梦

英雄气概,大定小康春。

2、龙马精神,宜兴中国梦。

鲲鹏志向,长乐九霄天。

3、紫气东来,春风得意马疾;

青云直上,玉兔回宫桂酒香。

4、甲兵不用,宜兴大道成文治;

午马方腾,正定宏猷开锦途

5、南山北滆东西氿,春光无限

旧雨新知今古情,绿韵一壶

宜兴紫砂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鼎蜀是一个太湖边上的普通的小镇,镇里的村民早出晚归,耕田做农活,闲暇时便用陶土制作些日常需用的碗罐。就这样,他们过着无忧无虑而又简单平凡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一个奇怪的和尚出现在他们的镇上。他边走边大声叫唤:“富有的皇家土,富有的皇家土”村民们都很好奇的看着这个奇怪的和尚。

和尚发现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说“不是皇家,就不能富有吗”。说着,人们就更加疑惑了,直直地看着他走来走去。奇怪的和尚提高了嗓门,快步走了起来,就好像周围没有人一样。有一些有见识的长者,觉得他奇怪就跟了一起去。走着走着到了黄龙山和青龙山了。突然间,和尚消失了。长者四处寻找,看到好几处新开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种颜色的陶土。长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铸烧,神奇般的烧出了和以前不同颜色的陶器。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紫砂陶艺慢慢形成了。事实上,紫砂陶土的颜色确实是五彩的,称为“陶中陶,岩中岩”。紫砂的陶土为本山绿泥,红泥,和紫泥,产于宜兴,鼎蜀,黄龙山,陶土发掘与黄石下的混合陶土矿中。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宜兴:第九届手工制陶大赛获奖名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