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自唐·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CY260.com编辑推荐

福建之茶文化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宜兴紫砂壶的别称有多少


“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这是晚明文震亨《长物志》中对壶的评价,文中所指的壶,即我们今天习惯上所称的紫砂壶,或称宜兴壶。前者是根据材料称呼,后者则是根据地名来称呼。

五百年来,紫砂壶的称呼,并没有统一的名称。不同的称呼,散见于各种史料中,俯拾即得,列举如下。

[瓯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茶疏》明·许次纾著。

[宜兴罐、砂罐]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王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陶庵梦亿》明·张岱著,卷二砂罐锡注

[荆溪壶]茶疏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陶庵梦亿》明·张岱著,卷三闵老子茶

[时大彬罍]自余来阳羡,有客示以时大彬罍,甚小,而其价甚贵,余心恶之,曰:必击碎之为快。而所谓时大彬事,必屏诸四夷为快。——《明文海》书时大彬事,徐应雷

[瓦瓶]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然皆吴人。瓦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龚春尤称难得,黄质而腻,光华若玉。——《袁中郎随笔》杂著卷·时尚

[宜壶]宜壶作者推龚春,同时高手时大彬。碧山银搓濮谦竹,世间一艺俱通神。——《赠高侍读澹人以宜壶二器并系以诗》陈维崧,《美术丛书》初集第三辑《阳羡名陶录》黄宾虹、邓实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阳羡茗壶]明人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一书。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一本关于宜兴紫砂壶的专著。书中对紫砂壶的创始、源流、名家、派别等进行了论述。——《檀几丛书》二集卷四十六,清·王晫张潮编纂

[茗注]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闲情偶寄》卷十一清·李渔

[宜兴泥壶]近日一技之长,如雕竹则濮仲谦,螺甸则姜千里,嘉兴铜炉则张鸣岐,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池北偶谈》卷十七清·王士祯撰

[瓦壶]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吴人。瓦壶如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铜炉称胡四,扇面称何得之,锡器称赵良壁,好事家争购之。然其器实精良,非他工所及,其得名不虚也。——《居易录》卷二十四清·王士祯

[宜兴砂壶]宜兴砂壶以时大彬制者为佳……。——《履园丛话》卷十二艺能清·钱泳辑

[宜兴茗壶]尝谓友人钱小谢曰:“……宜兴茗壶不能刻山水,虽摹古人画本亦不佳。”数语真得此中甘苦者。——《墨林今话》卷十六清·蒋宝龄

[宜兴茶壶]台湾郡人茗皆自煮,必先以手嗅其香,最重供春小壶。供春者,吴颐山婢名,制宜兴茶壶者,或作龚春,误,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台阳百咏注》清·周澍

[宜兴沙壶]宜兴沙壶创于吴氏之仆日供春者,及久而有名,人称龚春,其弟子所制更工,声闻益广,京口谈长益允谦为作传。——《五石瓢》清·刘銮

[宜兴砂注]壶以宜兴砂注为最,锡次之……——《五石瓢》清·刘銮

[阳羡磁壶]自明季始盛,上者至与金玉等价。百余年来,名辈既尽,时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涂以丹黄,无一可入清玩者。——《桃溪客语》卷三吴骞

[紫沙宜兴壶]俄而长须奴提一紫沙宜兴壶置几上。客窃笑其遽易粗品。——《野语》清·费南辉编。

以上所述,不同的称呼,均指的是宜兴紫砂壶。但有些史料中所出现的罐、罂、瓶,指的就不是紫砂壶了,而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用来存放茶叶的器皿了。列举如下。

[紫砂新罐]虎丘春茗妙烘蒸,七碗何愁不上升。春箬旧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某伯子惠虎丘茗谢之》徐渭该诗中的紫砂新罐,即是用来贮存茶叶的。

[罂]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家,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予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茶说》明·屠隆撰

[茶瓶]瓶或杭州或宜兴所出,宽大而厚实者贮芽茶乃久久如新,而不减香气。——《茶经》明·张谦德撰

然而,过去有些研究者认为,梅尧臣的“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米芾的“雪溅紫瓯圆”等中的“紫泥”“砂罂”“紫瓯”均指宜兴紫砂壶。其实,这实在是有些牵强附会。

茶”在诗文中的七种别称


荼:这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但它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最早见于《诗经·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句中“荼”字是否指茶,学者推考说法不一。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晋人郭璞在注释《尔雅·释木》中“贾,苦荼”时注明:“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用羹饮。”这段注释说的就是茶树的特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

消毒臣: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涤烦子

涤烦子: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唐代《唐国史补》载:“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明代潘允哲诗曰:“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清风使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即称茶为清风使,卢仝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余甘氏

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清友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等句,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茶文化之饮茶的基本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表示尊敬的礼节与仪式,礼是思想与精髓,仪是外在的程式表现。“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礼仪本无定式,只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方式以示律己和对人的尊敬。

茶本性恬淡平和,喝茶也讲究一种氛围。喝茶并不主张繁文缛节,但保持基本的和谐礼仪也很重要,最终才可悦己悦人。基础的礼仪会让茶喝的更加轻松与惬意,让我们在喝茶时得到身心的享受。

一、礼:基础原则

礼仪基础原则即是“礼”,它是我们的行动的精神内涵。很多时候,即使我们并不知道特定的礼仪规则,只要怀有一颗敬意与宽容之心,就不会破坏茶的氛围。茶事礼仪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1.遵守与自律

遵守与自律要求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不可妄自尊大,每一位参与者都该自觉遵守一定的规则。

2.敬人与宽容

在茶事活动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更多的包容他人,不可失敬于人。

3.平等与从俗

事茶时,该有颗平常心,对所有的对象都必须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礼遇;且宜入乡随俗,与大多数人的习惯一致。

4.真诚与适度

事茶时需以诚待人,适度得体,不卑不亢。

二、仪:外在程式

基于“礼”的精神内涵,也就形成了“仪”的外在程式。喝茶宜静。尽量用微笑、眼神、手势、姿势等示意,也一般不用动作幅度很大的礼仪动作,而采用含蓄、温文尔雅、谦逊、诚挚的礼仪动作,含而不露。

1.喝茶前的基本礼仪座次

座次现在已不甚讲究,茶道也主张“主随客便”“不分尊卑”。但在需要讲究的场合时,也会体现主与客的敬意,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另外,在一些地方忌讳“对头”坐,也就是头对头和主人面对面的坐,这样坐时难免有些尴尬。实在避免不了“做对头”的情况,可让小孩子来坐这个位置,或者如果人实在多,主人也一定会拿出宽容的态度,对于一个懂“礼”的人也不会成为问题。

着装

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夸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试想,与服饰乖张的人同饮茶,难免会注意力转移,反不能专心体味茶之真味。

此外,女性的淡妆表示对人的尊重,但品茶时,尽量避免涂抹味重的化妆品,会影响茶的香气。同时,喝茶前如果方便,不妨洗个手,尽量避免长指甲,也是对茶的敬意。总之,品茶时,着装需整洁得体。

仪表

此外,基本姿势诸如坐姿、站姿等,对于专业人员有一定的规定,但对于平常喝茶也必不细究,但须避免掏耳朵、随地吐痰等不雅举止,做到基本的得体,不卑不亢,平常心即可。

2.喝茶时的基本礼仪叩指礼/伸掌礼

主人给我们倒茶时,主人一般会给客人伸掌礼,客人的回礼礼节是扣指礼伸掌礼,两者都表示感谢之情。

叩指礼是大家常见的,传说是微服私访的乾隆某天在某处,因为某种原因拎起茶壶就给纪晓岚、傅恒等人倒茶,众人大惊,情急之下,纪晓岚“屈指扣桌”而示磕头,从而形成了一种敬礼。叩指礼的姿势:大拇指的指尖对食指的第二指节,伸直屈着的食指和中指,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的面,轻轻点击你面前的茶桌的桌面三下。

伸掌礼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均可采用。两人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两人并坐时,右侧的一方伸右掌行礼,左侧的一方伸左掌行礼。伸掌的姿势:将手斜伸向所敬奉的物品旁边,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向内凹。手腕要含蓄用力,动作不轻浮。行伸掌礼时应欠身点头微笑,一气呵成。

忌“一口闷”或“亮杯底”

茶本是滋味和精神的饮料,品茶时,如不是很渴,就别“一口闷”了。否则茶岂不成了“解渴的蠢物”?

尽量避免抽烟、喝酒

喝茶时,尽量避免抽烟。如果实在忍不住,不妨在五泡之后,征询一下主人和宾客的意见,得到同意以后方可吞云吐雾。刚刚落座,就开始发烟,则略显不敬了,不妨坐下来,先细细品一品茶也是乐事。此外,正式的茶会场合,还是避免喝酒出席。因为茶道是陶冶人的性灵的一种艺术,重在渲染一种气氛,一身酒气难免会破坏了和谐的氛围。

避免吐茶

第一泡的第一口茶汤,即是自己并不喜欢,也不可当着主人的面吐了出来,当然,茶已变质除外。否则这是极大的失礼,甚至有一种挑衅的意味。

此外,谈吐也应落落大方,避免高声喧哗。

最后品茶结束,如果茶还不错,不妨称赞下主人的茶或是茶室,也不失为是对主人盛情接待的一种肯定。

中国人喝茶,历来都是以礼待人,客来敬茶。茶礼讲究自然,不必拘于一格。优雅并非追求这些一招一式的形式,但开始习茶时,不妨先按照大家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熟练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才能升华到“道”的阶段。

茶,生命之源泉 世界之文化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二、亚洲其他国家的茶文化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南朝鲜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饮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

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印度饮茶总量为世界第一位,喜欢浓味的加糖红茶。巴基斯坦一般以茶、奶、糖按1:4:3的比例冲泡调饮,喜味浓的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三、欧洲各国的饮茶文化

英国饮茶之风始于17世纪中期,先由皇室倡导,后普及到城乡,成为英国的社交风俗。英国人喜欢饮滋味浓郁的红茶,并在茶中添加牛奶和糖。上流社会设置家庭茶室,收集陈设名贵茶具,讲求传统身分和闲情逸致的饮茶风度,以显示英国绅士的气派。

爱尔兰人饮茶之风更甚,为欧洲首位,喜欢味浓的红碎茶。

荷兰是西欧最早饮茶的国家。菜汤放糖,多饮袭泡红茶和香味茶。

西欧的其他国家也都习饮高档红茶和甜式调味红茶,青年人则多喜欢香味茶。

四、美州国家的茶文化

美国的饮茶习俗与众不同,主要以红茶泡用或用速溶茶冲泡,放入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酸香,开胃爽口。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红茶,也有冰茶。

五、非洲国家的茶文化

非洲的多数国家气候干燥、炎热,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饮茶,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亲朋相聚,还是婚丧嫁娶,乃至宗教活动,均以茶待客。这些国家多爱饮绿茶,并习惯在茶里放上新鲜的薄荷叶和白糖,煞煮后饮用。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茶文化之各省名茶


江苏省:绿茶有宜兴的阳羡雪芽、荆溪云片,南京的雨花茶,无锡的二泉银毫、无锡毫茶,溧阳的南山寿眉、前峰雪莲,江宁的翠螺、梅花茶,苏州的碧螺春,金坛的雀舌、茅麓翠峰、茅山青峰,连云港的花果山云雾茶,镇江的金山翠芽等。

广东省:乌龙茶有潮州的凤凰单枞、凤凰乌龙、凤凰水仙,还有岭头单枞、石古坪乌龙、大叶奇兰等。红茶有英德红茶、荔枝红茶、玫瑰红茶等。绿茶有高鹤的古劳茶、信宜的合箩茶等。

海南省:南海、通什、岭头等的海南红茶。

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茶有桂平的西山荼,横县的南山白毛茶,凌云的凌云白毫,贺县的开山白毫,昭平的象棋云雾,桂林的毛尖,贵港的覃塘毛尖等。花茶有桂北的桂花茶。红茶有广西红碎茶。

河南省:绿茶有信阳的信阳毛尖,固始的仰天雪绿,桐柏的太白银毫等。

山东省:绿茶有日照的雪青、冰绿等。

贵州省:绿茶有贵定的贵定云雾,都匀的都云毛尖,湄潭的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大方的海马宫茶,贵阳的羊艾毛峰,平坝的云针绿茶等。

陕西省:绿茶有西乡的午子仙毫,南郑的汉水银梭,镇巴的秦巴雾毫,紫阳的紫阳毛尖、紫阳翠峰,平利的八仙云雾等。

台湾省:乌龙茶有南投的冻顶乌龙,台北、花莲的包种茶等。

茶谚 茶叶文化


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

茶谚不是与茶具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的“减价汤”中记称:“谚曰,茶瓶用瓦,如乘折脚骏马登高”。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粗陶,意思是说用粗陶瓶存放茶叶,容易受潮,变质,犹如爬山骑用跛脚马,很不理想。另一条是“法律汤”中讲到的“茶家法律”:“水忌停,薪忌薰。”这条虽未如上条那样称“谚曰”,但很明显,实际采自谚语。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藏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竹箬”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眄,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叶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

其后一条谚曰,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

中国茶文化之壮乡姑娘茶


走进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的文山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那终年潺潺流淌着清澈的溪水,那苍翠独特的独脉群山,那迎风飘舞的竹子,那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样陶醉。

八宝镇素有“小桂林”之称,其旖旎独特的自然山水可与桂林的山水相媲美;坝美的原始村落与淳朴的原始生活,仿佛世外桃源一般让人流连忘返;广南盛产的薄竹水烟锅口感极佳,是馈赠爱好烟筒男人们的上好礼物;清澈透底的达良河、拉达河、旧莫河仿佛三条玉带缠绕在广南雄险清幽的自然山水中把这里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姿。

然而,在底圩乡能够品尝到透露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对美好爱情追求的姑娘茶才是一种极品的享受。

山清水秀而又具有独特民族人文景观的广南县又是一个盛产茶叶的壮族之乡,这里出产一种名叫“姑娘茶”的名茶,它生长在底圩乡云雾缭绕的高山峡谷之中。

每年的阳春三月,当茶叶吐露枝芽的时候,妩媚多情的壮族少女欢歌着把顶尖的嫩叶和枝芽采回家中,掺进适量的烤糯米,精心搓揉一番,熏烤烹制后装入青竹筒中,珍藏于闺房之内,待到壮族赶歌会的时候,才会把它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和定情之物赠送给壮族盛歌中钟情的壮族后生。

于是,这种由壮族姑娘亲手种植,亲手采摘熏制的茶叶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姑娘茶”,它透露着壮族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见证着当地壮族青年纯朴、善良和真实的感情生活。但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品尝到姑娘茶的芳香的,客人们只有在壮家的婚礼中的宴席上才能品尝到这道独具浓浓民族风情的姑娘茶。

从老山战区撤离下来休整的我有幸成为了南溪农场壮族职工老田的二女婿,他家祖籍广南县底圩乡。我不是壮族更不会唱山歌,自然对壮族的赶歌会不敢粘惹,调整驻守命令下来即将开赴驻地的时候,与我深深相恋的恋人小田特意把一竹筒珍藏的“姑娘茶”作为定情信物给了我,我把它带回了部队,战友们品尝着小田的姑娘茶纷纷称赞,这茶叶特好喝,汤色青黄鲜亮香气清醇,除了保持茶叶的本味外还深深飘荡着青竹的幽香和糯米的清香,冲泡多次茶味不减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说小子我好有如此的艳福,我的心理很甜。

在1988年8月1日的建军节,在上级首长的关心下,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没有死去的我迎来了人生风雨历程上的大喜之日,婚礼隆重而简朴,按照壮族的习俗举办。我和夫人都穿着镶嵌着纯银饰品的壮族服装,夫人把唯一的一筒姑娘茶拿出来泡好,与我站在农场的路口等待着为亲朋好友敬献三杯热腾腾的茶水。

按照壮族的习俗,婚后的女性就再也没有资格采摘和熏制姑娘茶了,体现壮族少女是否勤劳与热情,看的就是这三杯浓浓的茶水了,因为茶水的味道代表着姑娘的一片情意和一颗善良的心灵。

首长来了,亲朋好友如约来了,我和夫人在路口为每个前来祝贺的宾客恭恭敬敬敬上了三杯茶水,他们为我们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暖流回荡在我们的心底。我给岳父母敬上三杯茶水,她为我的双亲敬献三杯茶水,接受着老人对我们新生活的祝福。

发自内心的山歌声唱起来了,欢快的节奏跳起来了,米酒坛子摆开了,人们欢快的唱着跳着簇拥着我们向新房走去。

深夜,我凝望着夫人沉浸在幸福海洋而娇羞的脸庞,我对她选择孤独与担惊受怕的毅力而感动,为她嫁给军人的勇气而自豪,我禁不住双手轻轻捧起她含羞的脸庞,对着她的芳唇重重的吻了下去。

我深深陶醉了,为了她纯洁而深情的选择,为了亲朋好友已经品尝到了她亲手熏制的姑娘茶,为了人们对我们的深深祝福,为了我们相互搀扶漫步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上的同甘共苦。

一晃16年过去了,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是那浓浓的姑娘茶和壮乡儿女追求美好爱情淳朴、善良和真实的平凡生活。

别了,那回味无穷的壮乡姑娘茶;难忘那浓浓情意的壮乡姑娘茶。

人间天堂之杭州茶风俗文化


杭州出的茶叶有名,都是家喻户晓的。但是你了解杭州的茶风俗吗?茶文化在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是亲朋好友相聚,嫁娶等等都对茶有一定的要求和习俗。

管你是远道而来还是乡邻左舍,踏你门坎后,一杯热茶,一缕清香,一声问候,一片笑声,这浓郁的芳香和亲切的话语,这一千年不陈旧的概念已深深地扎根在每个茶民的心底,已成为茶乡乃至全民族的礼仪与风尚。客人来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身,微笑地说:“请用茶”。

饮茶人要双手接怀,道声谢谢,端杯细啜,抿唇啧啧,要称赞主人茶叶佳、味道香。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茶毕后,当客人的面不能将茶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走后再倒掉。 如家人亲戚团聚,朋友同事谈天说地,情人窃窃私语,也大都备一包好茶,拎一壶开水,摆一张桌,或在庭院或在堂前或在树下或以点心小吃充饥或以瓜子话梅佐茶,从容不迫慢慢品尝,一坐坐到太阳偏西,直至那茶也已清淡而无色,这才算是真正喝过茶了,悠哉悠哉起身打道回府,这是天下也难寻的茶乡一景。

在婚姻、嫁娶,茶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男女相亲,如果彼此中意,先由双方媒人沟通,选定良辰吉日,由男方将上等的新茶和配上糖果、食品等等,由媒人带领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女方的家人如打开男方带去的茶品饮,这就意味女子接受了聘茶礼,称“吃茶”了,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由于茶性不二移,茶开花时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爱情忠贞不移,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红楼梦》一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在新娘的嫁妆中,一般都陪嫁有八角式的锡制茶瓶,并装满好茶以供婚后贮藏茶叶之用。结婚行礼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更是离不开茶的。新郎、新娘要喝“交杯茶”、“和合茶”,向父母尊长行拜见礼时,除向长辈三叩首外,还要献上香茶,作为一种尊敬的象征叫“谢恩茶”,向亲朋好友喝“认亲茶”等仪式。当晚,还有闹新房时新婚男女要向客人唱茶歌,跳茶舞,往新娘头上、身上、被窝里撒茶等。这些一是寓意着以后茶叶生长的壮啦,香啦,多生儿女啦,再是年轻的小伙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搞笑和难为新娘。待客人们都走后,在新婚之夜,新娘还要和新郎喝由新娘在未出嫁前亲手采的“花拌茶”也叫“忠贞茶”。

茶乡的大姑娘在婚期前,都要自己采制为“夫君”准备的“花拌茶”。在采茶季节,朝阳刚出、露珠未干时,姑娘头不梳,口不漱,赶早上茶山选初抽的嫩叶,用口将嫩芽咬下吐入篮中,回家后拌入花瓣中熏制成茶,整个采摘拌花过程中手不接触茶叶。这茶叶不出卖,姑娘出嫁时带至夫家,在新婚夜,只有丈夫才能品尝。婚后第三天,新娘还要在喜娘的陪伴下,挨户向四邻敬茶

还有茶乡的女子从小要学会摘茶、揉茶、唱茶歌,男子从小要学会种茶、制茶、品茶、熟稔茶道的茶俗。婴儿出生了,要用茶水洗眼洗澡,有“消灾、免病,易养成人”之说。人到寿终正寝时,家人总要在他的口腔里放上一片茶叶,说是魂不迷关,体不发腐。茶乡人生不离茶,死不舍茶,茶的幽香几乎伴随着茶乡人生命的全过程。茶作为特定风俗习惯已深深融进茶乡人的血脉,茶乡茶的分量远远超过茶本身的生活。难怪有人说,一部茶的历史,就是茶乡人的世代发展史。

杭州作为众多名茶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茶的传说,有“十八棵御茶”的传说、“龙井”之名由来的传说等等。

名茶还与众多的名人留下了不少的轶事佳话。从“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再到美国总统尼克松、朝鲜首相金日成、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法国总统蓬皮杜等都与龙井荣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些典故、轶事是旅游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增加了实体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趣昧性,能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杭州有许多著名的茶诗、茶词,纵贯古今。如唐代诗人释皎然的《对陆迅饮天目茶元居士晟》,与陆游同时代的皇甫曾所作的《送陆鸿渐天日采茶回》,乾隆所作的《观采茶作歌》、《于金山烹龙井雨前茶得句》、《再游龙井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等。特别是“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等名句,脍炙人口。近代的如周祥均所作的《龙井茶虎跑水》,如行云流水,令人倾倒。

杭州的茶联大多以茶事为内容,常悬挂在杭州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昔日杭州几溪的林海亭、九溪茶场、藕香居,现今杭州龙井秀萃堂茶室、九溪十八涧茶厅、茶人之家l西湖国际茶人村等均有许多茶联。如:“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日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开”、“无事且临溪,喝杯茶去;有泉可灌足,得空再来”、“泉从石出情宜冽,茶白峰生味更圆”、“泉清让虎跑,茗贵称龙井”、“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这些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增加品茗情趣。

杭州的茶馆历史悠久。南宋时茶事兴盛,金人灭北宋,南宋建都于杭州,把中原的儒学、宫廷文化都带到了这里,使这座美丽的城市茶肆大兴。《梦粱录》载:“杭州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那时的茶馆已经分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来了,有听琴说书就着茶的,文人雅士聚会开茶话会的,市井引车卖浆者则常常在街头茶摊上边斗茶边谈天说地,赵盂烦专门有《斗茶图》记录了这一场景。到了明代市井里巷间的茶馆就极为普遍了,张岱和吴敬梓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作了详细的描写。《儒林外史》中有个马二先生,去了吴山,见“这条街,单是卖茶的,就有三十多处”。19世纪中叶,杭州包括近郊在内,全市已有大小茶馆二百多家。

杭州有许多国内知名的茶文化的相关建筑,中国茶叶博物馆、“茶人之家”、“国际茶人村”等都坐落于杭州。如: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惟一以茶为专题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于1991年4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红瓦石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建于茶山山坡上,周围是青翠蓊郁的层层茶园,馆内景致幽雅清新,那落落大方的气度,别具一格的宁静美丽,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宾客。

茶人之家是国内第一家茶文化机构,于1985年春正式建成,是掩映在杭州植物园旁一片绿荫之中的古色古香的仿清式古典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宁静,“茶人之家”金字匾是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其前厅为茶室,对外开放,环境优美整洁,曾经茶客如云。茶室后为内院,有迎客轩,庭园中还有“陆羽饮茶著书蜡像”、一把硕大的茶壶以及清丽如画的池石小景、修竹美卉等等。

随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茶的风俗也在变化,现在茶农还以茶喻人,宣扬茶木不论生长环境优劣,自身给养厚薄,也不管人间世情冷暖,只要春回大地就尽情抽芽长叶,任人采用,直到生命尽头的无私奉献精神,用来教育、激励后代。通过饮茶品味人生,由茶的先苦涩后回甘,体现以苦为乐,先苦后甜的艰苦奋斗精神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叶文化之茶的别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