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位于石梁镇大同的茶园,采访这里茶园负责人陈正明。

陈正明是横岭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是天台县最早响应肥药双控茶人之一。去年,天台县肥药双控政策一出台,他就积极响应。

以前,陈正明用土办法杀虫,就是在装满水的锅上面装上灯,用柴油把水烧开,晚上灯开了,虫子都掉到水里。这种方法只能在天晴的时候用,下雨天不能用,病虫害仍有发生。现在为了确保茶叶的安全,他一狠心花了四五万元购买了11盏太阳能杀虫灯。他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能杀虫灯,于是带我们去参观茶园。茶园面积不大但在山顶显得视线很开阔,基本每片区域都有一盏太阳能杀虫灯。我们跟随陈正明来到其中一盏灯前。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最上面的是太阳能电池,中间是频振波诱杀灯与高压电网,下面是装虫袋。陈正明说:这每一盏要3000多元,不仅效果很好,而且能管理近30亩范围的病虫害。他还告诉我们,茶园里除了太阳能杀虫灯外,还有另一种简单有用的黄板设施,因为小型的虫子都喜欢黄颜色亮的东西,而这个黄色的东西就是粘虫板,小虫一叮就粘牢,每天都会杀死母茶毛虫,四月份母虫一出来就杀死了,第二代很难产生,虫籽就没有了,这个粘虫板一年要换好几万片,粘的害虫数量可想而知,我们一边仔细听着陈正明的讲解,一边看着这些“神奇的武器”,这时陈正明拿出一个装虫袋,里面已经装着很多害虫的尸体,周边的老百姓也反映害虫比不用时少了很多。

陈正明说自从用了这样组合使用后就没有用过农药了,而且它相比较于传统的杀虫方式优势明显。传统的锅要火烧下雨天就不能开,而太阳能杀虫灯只要有光照就能使用,晴天有自然光,雨天阴天太阳能储存的能量又可充电。所以不管晴天雨天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而且是全自动的,你设置好时间,在光线暗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自动亮了,效果很好。

据了解,去年天台县开始实施肥药双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绿色防控技术,从农业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加强防治的生态化管理,有效控制和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而茶叶产业作为天台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已成为这一政策的第一批实施主体。目前,该政策已被天台县委县政府作为长期的民生工程层层实施,进一步维护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民众提供绿色健康的食品。

扩展阅读

信阳浉河区董家河镇狠抓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


进入夏季,也是茶园病虫高发季节,茶树病虫害的科学防控尤为重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多措并举,大力推广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了茶叶产品质量和茶产业安全,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加强广大茶农的技术宣传与培训。在区、镇各级茶技人员的帮助下,广泛发动茶农、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向茶农讲解茶园病虫防治的重要性,提高茶农种茶技术以及茶园病虫防治技术水平,让茶农掌握更多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指导茶农安全生产茶叶。

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辐射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规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车云、云雾、集云等村主要种植的茶园基地设立常规调查点,及时监测,掌握病虫动态,发布相关茶树病虫情报,为防控工作提供真实、详实、可靠的病虫田间数据,指导茶农进行防治。

加大对茶园管理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辖区各农药经销商对销售的农药产品分类陈列,设立了茶叶农药专柜,为茶园用药把住源头关,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茶叶品质,在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贵州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普安召开


近日,全省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现场会在普安县召开,旨在加大行业部门、高校、茶企和农药骨企业的合作力度,围绕关键技术和重点环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保障贵州茶产业的质量安全,更好发挥贵州茶产业生态优势。

在普安县江西坡大洼万亩生态茶园田间试验区,省农委和贵州大学的专家向与会代表集中展示了我省茶产业绿色防控最新技术。

据悉,今年我省投入1600万元用于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仅绿色防控就直接补助600万元,今年实施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00万亩,计划3年实现300万亩,力争覆盖主要茶区和重点乡镇,确保茶叶国际、国内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在3年时间内,全省31个茶叶主产县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177个乡镇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专柜)制度。今年,首先在1万亩以上乡镇实施。

主持会议的负责人强调,对茶叶质量安全出现重大问题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制,从严从重追究责任。同时加强协作攻关,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基础性研究,加强专用技术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为做大茶产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本报记者 袁小娟)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让咸安茶农尝到甜头


11日,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汪大珍茶场老板张长川正忙着安装杀虫灯、黄色板以及诱捕器,抢抓时节防治茶叶病虫害。

“这是一种全新的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张长川介绍,自己的茶园被纳入咸安区核心示范茶园建设后,前年开始尝试这些新方法,不仅省工省本,农药残留也减少了。“往年要治虫5次以上,去年只治了2次。”

近年来,为做大做强茶产业,咸安区着力打造一批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区农业局积极引进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集成使用了太阳能杀虫灯,茶尺蠖性诱杀虫平台和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操作简便,无污染,无农药残留。

经过三年的试用,示范基地内害虫控制效果明显,农药使用量下降20%,防治成本下降25%。

目前,该区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茶园达到3000亩,茶叶质量安全更有保障,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茶农对防控技术充满信心。下一步,区农业局将在全区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茶树虫害迎来高峰期 全省应加强适时监测防控


5-6月夏茶期温湿度适宜,食料丰富,是福建省茶树虫害发生的一个高峰期。各地植保部门应加强监测,及时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茶农适时防控,注意用药安全,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无出口限制的农药。

一、茶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最主要害虫之一。据永泰、安溪、武夷山、福安、永春、华安、南靖、大田等地近期调查,平均百叶虫量为1-9头,百梢虫量3.6-26头,虫梢率3%-16%,明显低于去年同期,但局部茶园已超过防治指标。该虫正进入第一个虫口高峰期(5-6月),预计偏重发生。

防治意见:

(1)及时分批采茶,可明显降低虫口密度。

(2)色板诱杀。可在琥珀色和黄绿色纸板上涂上机油和触杀性杀虫剂制成毒纸板,高于茶丛挂于茶园内进行诱杀。

(3)药剂防治:当百叶虫量达6头以上时应进行全园防治,未达防治指标的可酌情挑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二、茶尺蠖与油桐尺蠖

茶尺蠖1年发生4-5代,是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有间隙发生现象;油桐尺蠖1年发生3代,以夏、秋茶为害重,闽东、闽北茶区发生较重。据福安市监测,油桐尺蠖成虫始见期比去年迟3天,3月18-26日灯诱13-27头、比去年减少12%;3月下旬后,气温回升明显加快,温湿度均十分有利卵的孵化、成活,3月26日每平方米幼虫2-3头,近期每平方米虫量有4-12头。安溪县4月15日调查,茶尺蠖每平方米1头。武夷山市4月22日调查,油桐尺蠖每丛有幼虫2-3头,最多达到10-12头,4月10-22日灯下共诱成虫40头。

防治意见:

(1)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杀。

(2)当茶尺蠖或油桐尺蠖每平方米虫量达7头时,在幼虫低龄期药剂防治。

三、茶黑刺粉虱

1年发生4代,一般第一代为主害代,一代幼虫发生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防治关健期。预计上半年中等、局部偏重发生。福安市近期调查,黑刺粉虱百叶有虫7-10头。武夷山市4月23日岚谷乡称黎口村茶园实地调查,每叶幼虫达到3-5头,百叶成虫达到6-8头,严重每叶幼虫达到15-20头、百叶成虫达到10-12头。

防治意见:

(1)在茶园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悬挂涂有化学信息素的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2)药剂防治:当小叶种每叶虫量达2-3头或大叶种每叶虫量达4-6头时,于低龄幼虫盛发期及时防治,严重的茶园7天后再喷1次。

四、茶丽纹象甲

1年发生1代,5-6月间是成虫为害盛期。福安市近期调查,丽纹象甲每平方米0.5头。武夷山市近期调查,每平方米有成虫1-2头,严重的每平方米3-4头。预计茶丽纹象甲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防治意见:

(1)农业防治:结合茶园耕翻松土,杀灭土中的幼虫和蛹;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人工铺膜振落集中捕杀。

(2)药剂防治:成虫盛发期,当每平方米虫量达15头时药剂防治。

五、茶橙瘿螨

全年最高峰在5-6月与9-10月,以夏、秋茶为害最重。

防治意见:于幼螨、若螨盛发期,当百叶虫口密度超过10头(或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虫3-4头)时药剂防治。

六、茶黑毒蛾

福建省局部茶区为害严重,一年发生4代,第二代虫量最大,夏茶受害最重。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其食量惊人,若不及时防治,在几天内就会暴发成灾,严重威胁茶叶的产、质量。

防治意见:

(1)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杀,利用高龄幼虫假死性铺膜振落集中捕杀。

(2)药剂防治:于低龄幼虫盛发期,第1代幼虫每平方米达4头或第2代幼虫每平方米达7头时药剂防治。

茶叶包装技术及方法分析


作为世界性3大无醇饮料之一的茶叶,被誉为是21世纪的饮料,并以其天然、营养、保健的品质特点而备受世人青睐。茶叶作为一类特殊商品,不完善的包装往往会使茶叶的形、色、香、味受到损坏,为了实现长时间的贮存和运输,茶叶需要进行有效的包装。

一、茶叶包装的技术要求

茶叶中含有抗坏血酸、茶单宁、茶素、芳香油、蛋白质、儿茶酸、脂质、维生素、色素、果胶、酶和矿物质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都极易受到潮湿、氧气、温度、光线和环境异味的影响而发生变质。因此,包装茶叶时,应该减弱或防止上述因素的影响,具体要求如下。

1、防潮

茶叶中的水分是茶叶生化变化的介质,低水分含量有利于茶叶品质的保存。茶叶中的含水量不宜超过5%,长期保存时以3%为最佳,否则茶叶中的抗坏血酸容易分解,茶叶的色、香、味等都会发生变化,尤其在较高的温度下,变质的速度会加快。因此,在包装时可选用防潮性能好的,如铝箔或铝箔蒸镀薄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薄膜为包装材料进行防潮包装。

2、防氧化

包装中氧气含量过多会导致茶叶中某些成分的氧化变质,如抗坏血酸容易氧化变成为脱氧抗坏血酸,并进一步与氨基酸结合发生色素反应,使茶叶味道恶化。因此,茶叶包装中氧的含量必须有效控制在1%以下。在包装技术上,可采用充气包装法或真空包装法来减少氧气的存在。真空包装技术是把茶中装入气密性好的软薄膜包装袋内,包装时排除袋内的空气,造成一定的真空度,再进行密封封口的包装方法;充气包装技术则是在排出空气的同时充入氮气等惰性气体,目的在于保护茶叶的色、香、味稳定不变,保持其原有的质量。

3、防高温

温度是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温度相差10℃,化学反应的速率相差3~5倍。茶叶在高温下会加剧内含物质的氧化,导致多酚类等有效物质迅速减少,品质劣变加快。根据实施,茶叶的贮存温度在5℃以下效果最好。10~15℃时,茶叶色泽减退较慢,色泽效果也能保持尚好,当温度超过25℃时,茶叶的色泽会变化较快。因此,茶叶适合于在低温下保存。

4、遮光

光线能促进茶叶中叶绿素和脂质等物质的氧化,使茶叶中的戊醛、丙醛等异味物质增加,加速茶叶的陈化,因此,在包装茶叶时,必须遮光以防止叶绿素、脂质等其它成分发生光催化反应。另外,紫外线也是引起茶叶变质的重要因素。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遮光包装技术。

5、阻气

茶叶的香味极易散失,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异味的影响,特别是复合膜残留溶剂以及电熨处理、热封处理分解出来的异味都会影响茶叶的风味,使茶叶的香味受到影响。因此,包装茶叶时必须避免从包装中逸散出香味以及从外界吸收异味。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阻隔气体性能。

二、茶叶的包装方法

作为一类特殊的商品,由于受到自身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茶叶的包装有别于其它一般性商品的包装。目前,常用的茶叶包装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金属罐包装

金属罐包装的防破损、防潮、密封性能十分优异,是茶叶比较理想的包装。金属罐一般用镀锡薄钢板制成,罐形在方形和圆筒形等,其盖有单层盖和双层盖两种。从密封上来分,有一般罐和密封罐两种。在包装技术处理上,一般罐可采用封入脱氧剂包装法,以除去包装内的氧气。密封罐多采用充气、真空包装。金属罐对茶叶的防护性优于复合薄膜,且外表美观、高贵,其缺点是包装成本高,包装与商品的重量比高,增加运输费用。设计精致的金属罐适合于高档茶叶的包装。

2、纸盒包装

纸盒是用白板纸、灰板纸等经印刷后成型,纸盒包装防止了易破损,遮光性能也极好。为解决纸盒包装茶叶香气的挥发和免受外界异味的影响,一般都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茶叶再装入纸盒。纸盒包装的缺点是易受潮,最近几年来出现了纸塑复合包装盒,克服了纸盒易受潮的问题,这种采用内层为塑料薄膜层或涂有防潮涂料的纸板为包装材料制作的包装盒,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性能。若在里面用塑料袋作成小包装袋,防护效果更好。

3、塑料成型容器包装

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等塑料成型容器有着大方、美观,包装陈列效果好的特点,但是其密封性能较差,在茶叶包装中多作为外包装使用,其包装内多用复合薄膜塑料袋封装。

4、复合薄膜袋包装

塑料复合薄膜具有质轻、不易破损、热封性好、价格适宜等许多优点,在包装上被广泛应用。用于茶叶包装的复合薄膜有很多种,如防潮玻璃纸/聚乙烯/纸/铝箔/聚乙烯、双轴拉伸聚丙烯/铝箔/聚乙烯、聚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等,复合薄膜具有优良的阻气性、防潮性、保香性、防异味等。由于多数塑料薄膜均具有80%~90%的光线透射率,为减少透射率,可在包装材料中加入紫外线抑制或者通过印刷、着色来减少光线透射率。另外,可采用以铝箔或真空镀铝膜为基础材料的复合材料进行遮光包装。复合薄膜袋包装形式多种多样,有三面封口形、自立袋形、折叠形等。由于复合薄膜袋具有良好的印刷性,用其做销售包装设计,对吸引顾客、促进茶叶销售更具有独特的效果。

5、纸袋包装

又称为袋泡茶,这是一种用薄滤纸为村料的袋包装,用时连纸袋一起放入茶具内。用滤纸袋包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浸出率,另外也使茶厂的茶末得到充分的利用。由于袋泡茶有冲泡快速,清洁卫生、用量标准,可以混饮,排渣方便,携带容易等优点,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青睐。早期的袋泡茶一般都有袋线,以满足多次浸泡的方便,由于考虑到环保的要求,现在逐渐流行不用袋线的袋泡茶。

陕西商南县低产老茶园改造推行茶树嫁接试验


5月12日以来,陕西商南县茶叶局技术干部在试马镇清泉、富水镇王家楼选择两块老茶园进行嫁接改种试验,邀请当地林农嫁接技术人员现场培训,详细讲解品种选择、枝条与接穗剪取、砧木处理、嫁接方法等技术,指导和帮助茶农嫁接茶树8000余株。

过去,商南县采用“控旧栽新”的方法改造低产茶园,投产周期长、花工费力、成本较高,茶农增收缓慢。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茶叶发展局3月初派人到杨凌学习茶树嫁接新技术,回来后先在清泉、王家楼两个村进行嫁接试验。他们从准备繁育推广的王家楼5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中,选取半木质化、生长健壮、腋芽饱满的枝条作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同时采取土壤覆盖、加盖遮阳网等保墒保湿措施,以防日晒失水,确保嫁接成功率。虽然天气有点热,但在茶园改造现场,茶叶局工作人员和“土专家”们拿着锄头、弹簧剪、嫁接刀、镙丝刀、小锯、竹条、农膜等操作工具,挥汗如雨地为茶农服务着,共同描绘着“试验田”来年丰收的新图景。

商南县茶叶局高级工程师孙学良说:“老茶园改造比新种茶园效益来得快,新种茶园一般要四年才投产,六年后才进入盛产期,而对老茶园实行嫁接改造第二年就产生效益,四年就进入盛产期。因此,茶树高接换种是改造低质品种和低产茶园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安溪铁观音茶园利用生物技术防治茶叶病虫害


在福建省安溪县某铁观音茶园里,一面面书本大小的黄板均匀地插在其间,黄板上满是被粘住动弹不得的害虫。这些黄板叫诱虫板,黄板上装有一个小小的诱芯,诱芯中放有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信息化合物释放后,害虫就会被引诱过来,被诱虫板粘住而“有来无回”,是茶园害虫茶小绿叶蝉的克星。

据专家介绍:信息化合物模拟昆虫熟悉的气味,通过气味将虫子引过来,再用物理方法杀虫。诱虫黄板的成本并不高,每亩茶园需插15至20片,每年的5月、9月各插放一次,年亩成本60元左右。

在该茶园里,还挂有夜蛾诱捕器和茶尺蠖诱捕器。诱捕器都有一个上空的瓶子,里面盛有药液,害虫被散发出的气味吸引,爬进瓶子就再也出不来。据介绍,针对不同的虫子研制的昆虫信息化合物也各异,目前研发出的已有上百种。其中,对交配期的害虫,就通过释放雌虫性信息素引诱雄虫,茶农们戏称是“美丽的陷阱”。

以往一年采茶季,每季都要喷施农药3次,一次农药要30多元。“这几年铁观音茶叶效益不错,但病虫害防治成为茶农的一大烦心事,打化学农药就怕农残超标外面人不买。”某茶农说。

“生物防治比单纯的喷施农药不仅省钱,关键是不用担心农残超标。”安溪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生物防治虫害示范基地里的茶园农药使用大大减少,年亩增收节支250元。

紫砂壶的使用和保养


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这中间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喝茶时所使用的器皿。

紫砂壶因其材质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它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所以说,好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人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

1、新壶初养。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摩擦,千万不能用粗砂布打磨,以防伤害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或布洗拭去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入较浓的茶叶水锅里,或者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既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但这也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两次,即可沏茶。

如果于茶道稍有讲究,可备用不同的茶壶,以供泡不同类别的茶,以免茶壶串味。沏泡绿茶,可选用矮形壶,身矮口必敞,因为绿茶是未发酵茶,叶绿素没有破坏,不宜深焖,茶汤澄碧新鲜,更显色香味的佳趣;泡用红茶,宜用壶身高盖口小的壶,因为红茶是发酵茶,焖功足,更觉茶香蕴藉;喜欢工夫茶则选择水平壶,容量在80毫升左右;沏泡乌龙茶和铁观音、大红袍、包种茶之类,则可视饮茶人数的多少选用适量的茶壶。

2、茶汤养壶。不论新壶、旧壶,以泡红茶为例,用开水沏茶后,壶口泛出茶泡沫用壶盖轻轻去泡沫,合上壶盖约一二分钟,把壶中的茶汤倒入有茶滤网的分道杯,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分倒到各个闻香杯或口杯中,再把小杯里的茶汤回浇在茶壶上,此谓“茶汤养壶”。此时,壶体表面温度较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现有专用壶巾),擦技法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每天首次清洗茶壶、茶具时,把壶中的茶渣取出,顺势将壶体周身润擦一遍,即可擦去壶身的茶斑痕,亦可用温茶叶水磨一遍,开水冲内外一二次即可放入茶叶冲泡。如此坚持三四个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还有人养壶采用另外的方法,即用黑瓦片碾磨的细粉,包在多层纱布里,在茶汤浇于壶体后,立即轻轻擦摩壶体,使茶壶洁净光润。

对于古旧茶壶,要舍得用,不应束之高阁,湮没它的光辉。茶汤养壶后,可使这类茶壶越发光泽,经久使用、养护得法,包浆自然映现。通过养壶,还能辨别茶壶的好坏,泥质不好的茶壶是很难养出来的,而好品质的古壶和真正的名人壶,则会越养越有精神,越发可人心意。若其目的纯属保值升值之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3、去杂复元。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能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清除霉变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之中,则异味可除。若一次不行,可反复二至三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变而发生爆裂。这就是古人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不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4、去渣涤残。茶壶每次用后,交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有人要养“壶里茶山”,往往在泡完茶后,将茶渣或少量茶水留在壶内让其吸收阴干。其实这个方法不好,茶渣闷在壶里容量产生酸馊异味,有害于壶,茶水也往往变质发醇,为茶壶吸附。

5、摩挲把玩。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现出本质美感。切不可揠苗助长,用油剂或茶水涂抹,产生“和尚光”。但古壶物就没有必要去改头换面,留下积古美感也是壶龄的具体证明。总之,要对具体对象作具体处理,不能千篇一律。

光泽县的“叫茶”习俗


光泽县地处闽赣边境,素有“瓯闽西户”之称。这里山川俊秀、物产丰富、民风古朴,民间擂茶更是当地一绝。据有关史料记载:“乡间邑人待客佐以擂茶,妇人聚会之饮。为茶内入药草,擂棒擂钵工具而制。”这里的民间擂茶用料很讲究,工序也很精细,是当地农家妇女用当地产的上好茶叶按一定比例加入炒熟的大米、豆、花生、芝麻和甘草、菊花、陈皮、艾叶等中草药,放进陶制的大钵(又叫擂钵)里,用茶枝做成的圆头木棒(又叫擂棒),加少许的水,细细地研碎,一直磨成泥状,然后倒进茶钵里,冷饮用山泉水冲泡,热饮用开水冲泡,放置沉淀,即可饮用。色泽成棕灰,清洌甘醇,香气四溢,喝后甜润在口,余味无穷。

“叫茶”风俗便是在喝擂茶过程中形成的。过去由于妇女地位低下,经常受气。这种情况下,她们希望能找人来诉说,就会邀请平时要好的几个姐妹来家里喝擂茶。主人会先擂好茶,用土钵装好,放在进门的正厅大桌上。旁边放一摞土碗,摆上花生、瓜子、糍片、米粑等,然后挨家去叫平时要好的姐妹。等大家到齐后,主人便倒好茶,大家就可以喝茶、吃东西、拉家常,所谈话题不外乎孩子、老人、衣服鞋帽、饭菜米面、田园庄稼等生活琐事。高兴的事,大家陪乐;伤心的事,大家一起难过;疑难的事,大家帮忙出主意;出力的事,大家帮忙一起做。据说,这一风俗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童养媳,丈夫年纪小不懂事,公婆从来不把她当人看。她每天早上鸡叫头遍就得起床,晚上到十一二点才能去睡,烧饭、喂猪、洗衣、挑水、砍柴、推磨,加上带孩子,每天难得歇一下,日积月累攒了不少苦水没地方倒。有一天公婆外出,她在家擂了茶,就去叫了同村几位当童养媳的姐妹来家,大家围坐在桌子前,你一言,我一语,把多年受的苦都倒出来,互相安慰,出主意,再喝上理气消火的擂茶,觉得心里舒服多了。后来当地妇女就定期以喝擂茶为名相互“叫茶”,此后慢慢形成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沈钟:以茶治县一茶人


据《吴人稿本丛书经眼录》记载:“沈钟字鹿坪,号霞光,江苏武进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官福建屏南知县,后调闽清,罢归。”沈氏潜心学术,著作颇丰流传于世的有《霞光集》等《柳外词》等。沈钟作为屏南首任县令,开县第一茶人,其人其事最为屏南人所称道的是“以茶治县策略”。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初,沈钟便捧檄从古田水口往屏南赴任。轿上嵩洲峻岭,山陡崖峭,雾浓风寒,如驾云中,如入另一重天。沈钟加裘沉思,前人“联峰迷晓雾,孤蹬入寒云。”“山临水上云根湿,水出山中石骨寒。”等诗句,无不让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分。

“奈新设岩疆,百姓未识有官长,与生苗无异……”“是时,仅一空署,尚在野田荒草间,每夜猛虎聚于墙外,人烟寥寥,不过四五十灶。”“地广林深,最易存奸……多有罗源、宁德等地惯赋,流入屏境,或与当地讼棍勾结为乱。”“屏地素无医药,民间遇有疾病,但伏枕无措……”入屏后,他才知道这个穷山恶水之地不仅贫困,问题还堆积如山。

面对困难,沈钟,这位出身于鱼米之乡“巨富”家庭的书生,如新制松萝隐忍而不露锋芒。

初抵县治双溪,县衙“仅一空署”,又无店无栈,随从皆有去意。沈钟语重心长地劝戒道:“食皇禄,忠皇事。”他率先垂范与随从同甘共苦,经三年奋战,城垣、衙署、坛墠、祠宇、义学、主官道、桥、亭等诸多项大工“皆以告竣”。

“地广林深”仅是“最易存奸”外因,而“鞭长莫及,缺乏整治”才是内因、是根本。犹如“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火为成汤之本,法为治县之纲,除奸之器。对颇为棘手的讼棍王子开等三积案,沈钟跋山涉水谒见抚宪,禀请发县审究。积案除,刁风刹,跳梁止,民风善。

“水一入铫,便需急煮。”沈钟深谙其道,乘势敕缉勾结宁德、罗源等县的积匪韦九开,经全县撒网,耐心伏击,“始能弋获,严刑以治,不使复归巢穴”。于是屏南大地如茶之清澈,俾共享太平之福。《治屏管见》记道:“都民咸称夜不闭户,他盗亦不敢入境,惩一警百良然。”

沏茶之要,须高冲低斟。治民之要,宜惩恶亲民。沈钟认为,高冲则壶内翻滚,茶香自溢;低斟则水缓优雅,茶香团聚。惩恶则警百扶正,文明大启;亲民则心存百姓,呼吸相应。“故争籍一案,不惜置一官于度外,不惮再三陈请,力为挽回者。”“予每于地方公事,悉捐俸以办,不使一毫累及于民。凡一出一入,夫役俱给以口粮;所过地方,即疏食菜羹,亦必厚酬其值……”由于“屏地素无医药……”沈钟就自制金丹,赠予百姓治疗寒暑、感冒之症。其父母之心,天地可鉴。

茶叶劣与好,最终看口感。治县有无方,还要观民生。茶道修身养性,增加茶趣,茶叶好坏终要由口感说了算。上述业绩还算不了什么,沈钟治县的最大功绩是在于教民耕种织新法,推动农业发展,改善民生。“载酒春山自劝耕,官亭杂沓共欢迎……”一曲《春日东郊劝农》诗随着他的哼唱声,在屏南大地上飘荡二百多年仍不绝于耳。

乾隆版《屏南县志》记载了沈钟教民耕种织新法。有教民蓄水灌田法,教民种粮豆麦法,教民设猪圈屯灰粪肥田法,促民妇织绩等五花八门,而真正让百姓不受饥饿,并解决国课问题的是推广茶叶种植。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所谓烂石,是指未种植过作物,且发育良好风化完整的土壤,其矿物等养分齐全,最适宜茶树生长。自上嵩洲岭,初入屏南境,沈钟见诸山云雾缭绕,皆生烂石,乃天赐茶园,就想起了茶圣陆羽的茶经。他在《物产》中记道:“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说明当时红绿茶皆有,云雾茶最佳,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屏南地广人稀,完全可以大力推广种植以供国课。

据乾隆版《屏南县志·赋役志》载:“……收获浅薄,更别无生息,惟恃粜谷完粮,以致催追不前,地方官徒受参罚,实亦民力有限也。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劝导,广种杂粮,并茶、竹、麻、靛之类,岁有万金之获,以供国课……”从中可以看出,茶在国课中的重要地位。茶,不仅供国课,而且在义学、文昌阁、廊桥等公共建筑修缮中发挥重要作用。

“板桥东跨柳西飞,时有行人趁落晖。十五采茶何处女,野花还插满头归。”“乡村日落渐黄昏,伛偻行人入市忙。一阵风香肩贩出,旗枪争上场。”这两首抄录于江版《屏南县志》的古诗,描述了光绪年间屏南茶叶的产销盛况。

“凿破寒云岭被耕”,随着杂粮和茶叶种植的推广,荒山变茶园。在沈钟的推动下,屏南茶叶进入了开县后的第一个鼎盛期,并一直延续了近两百年,直至欧战爆发才走向衰亡。民国版《屏南县志》载:“茶行,在城、棠口、漈头、官寿兜各乡,每年谷雨后,采买红绿各茶,运售外洋。欧战后后才走向衰亡,销路稍减。”

“公罢官后……清风两袖,几无以自存,民争析薪饷粟,以继晨夕。然公虽去,其功业可垂青史,心事可质鬼神。”廪生周天麟在《序文》中如是记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借用茶圣的一句茶经,来概括屏南开县第一茶人沈钟是再恰当不过了。

铁观音的摇青技术


以下以铁观音初制摇青技术为例具体解释:

1、“走水”获高香“保青”是关键

摇青是制好铁观音的关键,而“走水”又是摇青的主要目的之一。所谓“走水”,即通过摇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当数量的芳香物质”和含量比芽叶高出1—2倍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随水分扩散到叶片,使之与叶子里面的有效物质结合,一道转化成更高更浓的香味物质,这也是乌龙茶高香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走水”的进行,除了要求叶子要处于运动状态,还要求梗叶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叶肉细胞的生理机能(亲水能力),也就是茶农所说的“保青”。相反,若过早丧失叶肉细胞的生理活性,就叫“死青”,“死青”就制不出好茶来,因其“走水”无法进行,叶子在摇青过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叶子失水过多,制成茶外形干枯、内质香味较低淡。

2、摇青操作的“三守一攻一补充”

铁观音摇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补充”之说法,即第一、二次摇青宜轻,转数不宜过多,停青的间宜短,一般第一次摇3分钟,第二次摇青5分钟,以免使水分散失过多,以保持青叶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后的叶子能慢慢复“活”过来。到第三、四次摇青则要摇得重,摇得足够,使叶缘有一定的损伤,有青、臭气散发上来,一般第三次摇青10分钟,第四次摇青30分钟。“一补充”则是在第四次摇青摇得不足,叶子“红变”不够时,再补摇一次。每次摇的转数应由少到多,停青时间也是由短到长。第一、二、三次停青停到青气消失,表面叶子萎软下来之后,就要及时摇“活”,以免叶子因水分散失过多而“死青”。

3、铁观音摇青中“消水”程度的掌握

“消水”即茶青的水分丧失情况。“消水”适度的掌握,是摇青的技术所在。在摇青摊凉过程中,若摊凉太久,不及时摇“活”,致使摇青叶失水过度,手握叶子有沙沙响声,并有枯燥感,就叫“尽水”。若摇青过程中停青不足,水分散发不够,摇青叶还有“假活”现象,芽仍挺立饱水,手握有梗断之觉,这样就行杀青,就叫“大水”。“尽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松懈,色泽枯黄。“大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也不够紧结,色泽青灰。二者的品质都比较差。

“消水”适度的掌握,往往因季节、气候及品种的不同而异。铁观音摇青“消水”适度的掌握,应掌握“春消、夏皱、秋水守牢”的原则,因为春季气温低、温度大,茶青肥壮多水,做青过程中水分应蒸发多一些,即在摇青时可摇得重一些,停青时间长些,待到做青适度时,梗叶要“消”即嫩梗外观干瘪柔韧,折而不断,这时才会有浓郁的香气。至于夏、暑茶园气温高,水分蒸旋陕,失水应少一些,梗叶略皱,发酵适度即可。秋茶因含水分少,只有保持鲜灵陛,才会形成高强香气,所以至做青适度时,梗叶仍略有光泽,才能体现秋茶的秋香特色。

4、“发酵”程度的掌握

据老茶农的经验认为:“发酵”程度的掌握。应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红”的原则,因为春秋季节气温比较低,叶子变红较慢,帮摇青可摇到梗叶水“消”,有较高的清花香显露,再行杀青。而夏、暑茶气温较高,叶子边摇边“发酵”,就不能等“梗叶消,有高香”了。而主要是看叶子红变适度时,就要立即杀青,否则变会“发酵”过度,降低品质。

5、低温低湿的北风天

北风天是制高级茶的好天气。因为在这种天气下,叶子中的多酚类的酶促氧化进行得比较缓慢,叶子发酵比较慢,摇青可摇到“梗叶消”,使叶子里面的内含物能充分转化为成茶的香气和滋味物质,同时,在低温低温隋况下,叶子内含物的化学变化比较缓慢,物质的转化,积累大于消耗,并有利于摇青时的“保青”,使“走水”能顺利进行。梗中丰富的有效物质能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北风天”是制观茶的好天气。

总之,要制好铁音,应“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时”,也就是制茶的和天气。地即“地利”,是指铁观音特定的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及良好的鲜叶原料,这也是制优质铁观音的先决条件。再者是人,人要“人宜”,即制茶的技术水平,要制好铁观音,就要懂得“看青做青”,要掌握好摇青工序的操作要领及程度,这是制好铁观音的主观因素。

关于铁观音的采制技术


铁观音茶的采制技术特别,不是采摘非常幼嫩的芽叶,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2—3叶,俗称“开面采”,是指叶片已全部展开,形成驻芽时采摘。采来的鲜叶力求新鲜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释放,香气浓郁时进行炒青、揉捻和包揉(用棉布包茶滚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制成毛茶后,再经筛分、风选、拣剔、匀堆、包装制成商品茶。

凉青、晒青、凉青:鲜叶按标准采收进厂经过凉青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宜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模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青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茶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摊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铁观音鲜叶肥厚,要重摇并延长做青时间,摇青共3—5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摇青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阳”,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四、五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色),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呈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揉捻、烘焙: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层白霜。包揉、揉捻与焙火是多次重复进行的。直到外形满意为止。最好才焙火烤干成品。

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长江中游茶业和制茶技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四川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茶俗谚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文章,四川朋友更要看过来哦,那就是在四川的茶俗谚语都有哪些,哈哈,大家可以收藏,以后用得到哦!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

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

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

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

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

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

以上就是在各行各业各种场合四川方言中的茶俗谚语,大家平时开玩笑打趣的时候都可以用到的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天台县严控化肥农药使用 推行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