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资讯。

 

已故维他奶创办人罗桂祥晚年嗜好收集茶具,包括图中手持、由清代紫砂壶名家陈鸣远所制的东陵瓜壶。

30周年办免费“南京瑰宝”展

为庆祝茶具文物馆成立30周年,康文署与南京博物院合办“南京瑰宝—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馆紫砂茶具精选”展览,其中63套展品由南京博物院借出,当中8套属国家一级文物,全是明清时代由名匠所制的茶具,包括逾500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的“柿蒂纹提梁壶”,此壶在明朝太监吴经的墓中出土,是目前中国出土最早的一件有纪年可考的紫砂器,涉及保险额值近亿元;清代紫砂壶名家陈鸣远所制、呈南瓜形状的“陈鸣远东陵瓜壶”,更与已故维他奶创办人罗桂祥有关连。

茶具文物馆一级助理馆长林雪虹接受访问时称,曾任香港市政局和立法局议员的罗桂祥,晚年喜爱收集茶具,当年港府将香港公园内驻港英军总司令官邸,拨给市政局在1984年改建成茶具文物馆,罗除了积极参与其中,更将逾600套茶具捐出作馆藏,唯独未有捐出该款南瓜壶,可见对它情有独钟。她说,陈鸣远所制的南瓜壶现仅存3套,罗桂祥那套经后人拍卖予一名上海买家私人收藏,一套资料不详、一套则由南京博物院持有,并于今次展出。

林雪虹说,紫砂泥有别一般泥土,有细小气孔可吸收茶味,故使用冲茶愈久,用水冲已有茶香味,效果是瓷器做不到,明朝成为使用紫砂茶具泡茶的兴盛期。

展出明代至近代名家作品

她补充,展品可见到茶具及历史的发展,如明代茶具较朴素、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茶具即充满色彩,惟其后不受文人爱戴,茶具才逐渐反璞归真。展览还包括紫砂壶发源地江苏省宜兴的20世纪近代制壶名家作品,大多别具个性,如裴石民所制仿树皮质感的紫砂壶、女制壶家蒋蓉的莲蓬蟾蜍壶等。

展览将于周三起展至6月27日在茶具文物馆举行,免费入场。康文署表示,茶具馆由2007年起,平均每年有17万人次入场,去年更首次突破20万人次入场。

扩展阅读

非遗传承人创作鄂派紫砂壶捐赠湖北省博物馆


省级非遗传承人江城花3个多月创作一对“楚风汉韵”紫砂壶,国外汉学家曾表示愿意出200万元购买。昨日,著名紫砂工艺美术大师江城将这对心血之作捐赠给湖北省博物馆。

59岁的江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派紫砂壶陶艺”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他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特点进行创新,制作出独树一帜、具有荆楚地域文化特征的紫砂陶艺作品,开创了鄂派紫砂壶陶艺。

江城介绍,捐赠的这对壶名为“楚风”、“汉韵”,均引用古代汉印的印形作为整体造型。在主体材料的选择上,“楚风”使用宜兴紫砂矿料中的清水泥,颜色为深红色,显示厚重感及楚时古风之感。“汉韵”则选用烧制后为淡黄色的团山绿泥,显示出现代气息。

记者看到,两把壶身上贴有两种不同花卉的立体图案。江城采用了贴塑手法表达创作意图,“楚风”上的牡丹花象征荆楚大地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汉韵”采用了武汉的市花梅花作为装饰元素。江城说:“梅花经过严寒开放得更加艳丽,它的傲骨值得赞颂,用梅花来表达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再恰当不过。”

据了解,“楚风汉韵”是江城2013年创作的。2014年5月,他和另外14名湖北的非遗传承人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加文化交流,带去了包括“楚风汉韵”在内的9件紫砂壶作品。展览结束当天,一位国外汉学家相中了“楚风汉韵”,当场表示要出200万人民币购买,被江城婉拒。

江城昨日说:“‘楚风汉韵’的创作灵感来自湖北武汉的悠久历史,我希望把它留在家乡。”

茶马古道博物馆


公元680年,吐蕃南征,在丽江设立“神川都督府”,茶马古道由此起始:唐明皇禁茶入藏,促成滇茶进藏;宋王朝的军事需要,刺激“茶马互市的繁荣”;于是,从元、明以来到近代,茶马古道成为滇、藏、川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茶马古道起于滇南,经过大理、丽江、迪庆、拉萨,止于印度,贯穿中国西部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最具魅力的“三江并流”和“香格里拉”地域,格外引人关注。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现在,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紫砂神韵: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


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练出来的是特别感觉。”这中间重要的一环就是喝茶用的器皿。紫砂壶因其自身的材质特点,表现出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它艺于民生利用中文韵墨意,于大俗中见大雅,正可谓“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走进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就仿佛走进了紫砂壶的历史缩影,形状各异的紫砂壶依次陈列在展柜中,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文化。今天就让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执行馆长李斌强带我们走进紫砂的世界。

1、紫砂壶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

李馆长:这得从明朝的龚春说起,龚春是明代学宪吴颐山的家童,经常和吴颐山一起去金沙寺,龚春看到和尚们制陶,就把一些操作要领记在心中,但寺中和尚看他年幼,不让他触摸陶泥。龚春发现这些制陶和尚的洗手缸底沉积了厚厚的一层泥,就暗暗地将缸底的那些沉泥收集起来,翻来覆去地打、捏,终于熟练地掌握了一手精湛的制壶技术。并改变“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的方式,首创用泥片回合壶身的方法(此成型方法,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成了今天紫砂茶壶,开创了宜兴茶壶从单纯日用到艺术陈设紫砂的新天地。因此龚春也被后人称为“紫砂壶的鼻祖”。

另外,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的一把提梁壶,根据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纪年推断是明朝嘉靖十二年的,1533年,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把紫砂壶,所以紫砂壶的起源最早能追溯到明代。当然,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相关史料研究,紫砂壶的起源可能会更久远一些。

2、提到紫砂文化不能不提茶文化,您认为在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

李馆长:“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紫砂独特的双气孔透气结构和丰富的艺术价值能够满足国人对“茶器一体”、“天人合一”的追求,这也是紫砂壶被世人认可的重要原因。紫砂壶和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紫砂文化是陶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紫砂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然,紫砂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茶文化的发展。据我所知,有些茶友就是因为喜欢壶才喜欢上了茶。

3、紫砂壶的原料是被称为“五色土”的紫砂泥,而若要使之成器,人们都说必须是创作者心灵与紫砂泥的结合,您怎么看?

李馆长:创作一把紫砂壶是需要很多道工序的,一把壶从泥料的开采锤炼到壶型的构思,再到制作成器至少需要数十天的时间,而有些大师的作品这个过程需要数年的时间,创作这个过程就是作者的艺术情感和紫砂泥相融合的过程。所以说,每一把好的紫砂壶都是作者艺术情感的表达,都是有灵性的,而我们养壶,就是为了唤醒紫砂壶的灵性,和作者的艺术情感进行沟通。

4、真正的收藏应该是收藏文化,您是怎样理解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

李馆长:相对于陶瓷、字画等其它收藏品来讲,紫砂壶收藏的文化内涵会更丰富一些。因为,收藏紫砂壶首先是收藏了陶文化,其次是收藏了茶文化,另外我们知道一些紫砂壶上边还有陶刻,书法、绘画和金石,这就收藏了书画文化和篆刻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紫砂壶要养和用。而养壶用壶的过程,也是和壶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心灵升华、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认为,这也是收藏自我人生的一种文化。

5、判断一把壶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在您眼中,什么样的紫砂壶才能称之为一把好壶?

李馆长:判断一把好壶主要从料、形、工、款、用五个方面来讲。首先是看“料”,“料”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紫砂壶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陈茶不馊,暑天越宿不起腻苔;经得起温度冷热巨变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源于紫砂泥独具的双透气孔结构。所以,判断一把壶的优劣首先看的就是泥料。其次是看“形”,“形”是制壶者思想的体现,简单来说“形”就是看这把壶的“精、气、神”怎么样。第三是看“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外,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一定要交代清楚、流畅。在整体上,紫砂壶形态端正,无别扭之处;在细节上紫砂壶当直则直,当曲则曲,当须则须,当毛则毛。第四是看“款”,也就是看镌刻在紫砂壶上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好的镌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镌刻,会大大提升紫砂壶的艺术性和收藏性。最后是看“用”,紫砂壶是要来用的,所以要看使用起来怎么样,这主要表现在容量适度、高矮得当、口盖严密及出水流畅等方面。

我“玩壶”这么多年,现在看壶主要是看缘分,也就是“壶缘”,凭我的感觉,符合以上的标准,看着舒服,感觉有缘就是一把所谓的好壶。

6、博物馆内收藏了很多不同的紫砂壶,可以向我们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紫砂作品吗?

李馆长:郑州四海壶具博物馆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一家以紫砂文化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我们的藏品件件都是珍品也很有代表性。

比如馆内收藏有一把明朝的官帽壶,是博物馆藏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一把壶,器型大,颗粒感强,古朴大气,具有典型的明代紫砂特征。

明朝的官帽壶

清朝陈鸣远回纹提梁壶,做工细腻,构思巧妙,小巧精致,陈鸣远是花货宗师,是继时大彬后的又一制壶大师,当时就有“海外竞求鸣远碟”之说,为紫砂的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

扁鼓壶

再个就是顾景舟老先生的扁鼓壶,砂泥温润,手感极佳,整器比例协调,拿捏舒适,简练之中彰显大家的风范。

邵大亨仿古壶

还有我们的镇馆之宝——大亨仿古壶,邵大亨是继陈鸣远后的一代宗匠,年少成名,秉性刚烈。他不畏权贵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他的仿古壶,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砂泥纯正滋润,通身手感极佳,抚之如婴儿肌肤,非常舒服,也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7、作为收藏紫砂壶的专家,您认为当下名家的紫砂壶收藏价值体现在哪里?是不是只有名家作品才有收藏价值?

李馆长:名家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价值,这个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首先是传承,紫砂名家往往很好地通过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这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紫砂壶的手工制作工艺和诗词绘画及陶刻,这都是对我们文化最好的传承。其次是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紫砂这门艺术也是如此,很多紫砂名家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例如许四海大师的的代表作之一睡翁壶,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他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个趴在座椅上睡觉的老翁,看老翁在吵闹的公交车上睡的却安详、香甜,由感而发,回去后便创作了睡翁壶。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往往就是最有价值的艺术。最后是创新,紫砂名家往往也是紫砂业内的排头兵,是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善于创新,无论是泥料的调配,还是制壶工具的创造,以及制壶手法的改变和壶型的变革,他们推动了紫砂业的发展。这些价值最终通过紫砂壶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名家壶的收藏价值。

收藏是一种文化,并不是只有名家的作品才有收藏价值。紫砂业内的那些“黑马”作品,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相对于名家作品来说,这些“黑马”作品的收藏潜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8、紫砂壶这样一类艺术品为什么在当下能够吸引众多藏家关注并喜爱,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李馆长:近年来“紫砂热”的兴起,首先是因为人们对“喝茶”这种慢生活方式的认可。在工作、生活双重压力之下,奔波于各种交际应酬的快节奏人们发现了这种慢的生活方式,寻一个清静之地,三两知己,一壶香茗,偷闲半日,似乎也是一种自我减压和调剂的方式。其次,是对健康养生的需要。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因其独特的营养成分和药理功能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这也和我们博物馆所提倡的“喝茶无事,无事喝茶”的慢生活方式和健康养生理念相契合。

这是一个大的客观环境,就目前紫砂收藏界的心态和动机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投机心态,因为紫砂在未来市场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抱以投资获利心态的藏家们愿意把资金用于紫砂壶的收藏。第二种是伪喜欢,这类藏家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紫砂壶,只不过是为了跟风玩时尚,附庸风雅,看到别人玩紫砂感觉有文化,有内涵,也跟着玩儿。第三种是真正的“壶友”,这群人是真正的喜欢紫砂壶,为了掏一把好壶,有的到了愿意卖车卖房的地步,可谓是“一日不见壶,饭不香,睡无眠”。因为他们被紫砂壶独特的魅力而深深的吸引。

9、当下,随着收藏紫砂壶的不断升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作假行为,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去辨别真假?

李馆长:所谓的“假壶”包含两次含义,一种是用化工原料或陶土调配出来的紫砂壶,这类壶我们称为“化工壶”或“陶壶”。这类壶的辨别比较简单,看泥料的色度、颗粒度、滋润度,凭手感就可以辨别。另外一种“假壶”,是指仿制名人名家所做的紫砂壶,这类壶所用的泥料往往也是真正的紫砂泥,但就是落款落的是名家的款,对这类壶的辨别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一些真款假壶和同时期仿制的假壶。比如说,大彬壶,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仿制大彬壶的假壶了,明朝的假大彬壶到了今天能容易辨别吗?

对于藏友来说还是要多看、多上手、多学习,了解紫砂壶各个时期的特征和制壶名家们的制壶风格,多去博物馆看标准器物,多和壶友们交流,才能少“吃药”。我们博物馆也经常组织一些沙龙讲座等交流活动,也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活动。

10、近几年紫砂壶市场愈发繁荣,甚至许多作品拍出了千万的价格,面对紫砂壶“收藏热”您有什么建议?

李馆长:第一是要有正确、平和的心态,收藏紫砂壶要有“玩”的心态,正如喝茶一样,学会“拿起和放下”,切不可急功近利。第二是要多学习相关的知识,因为紫砂壶有很多学问,要多查阅相关资料,多去市场上看,多和壶友们交流,不能“闭门玩壶”。第三要善于发掘“黑马”,有些青年紫砂艺人们,尽管目前他们的名气不是那么的大,但他们具备未来大师的潜质,要敢于收藏这些“黑马”的作品,将来必有大的收获。第四,要耐得住寂寞。收藏是一个寂寞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和磨难,属于中长期投资,也只有经过长期的寂寞和沉淀,藏家才能在寂寞中得到升华,藏品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价值。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方能守住繁华。最后,还是要提醒下大家,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概述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四川雅安蒙顶山,是全球第十三家茶博馆,由四川省蒙顶山企业集团投资1200余万元兴建。该馆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博物馆对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该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为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交流和研讨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集收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于一体,馆内展出了从汉代植茶始祖吴理真到唐代茶圣陆羽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成为展示蒙顶山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该馆分为中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7个功能区:主题馆中央的水区增添了茶博馆的灵气,6根白色浮雕立柱分别记载了世界茶人、茶事、茶具、茶叶、茶俗和茶诗,地上大幅的铜板蚀刻记载了中国自神农氏以来五千年茶史大事记;展览区介绍茶叶历史、茶文化艺术、茶文化作品、茶道三君子(好茶、好水、好茶具)、茶与健康,中国及英国、印度、日本等6种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和14种特色茶艺;其中许多有关茶文化的文物,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原件展品十分珍贵和有趣,如用来测看沏茶水质的汉代青铜错银扁壶、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2件古朴茶具、辽代墓室壁画中精致摩画的茶道18场景等都令人流连叹赏不已。特别展区着重介绍四川和蒙山茶发展文化史、蒙山名茶和茶文化旅游资源;场景展区可以参观茶马古道场景,接待区可以品尝世界精品名茶,销售区可以选购当地茶叶和土特产品,多功能区可学习茶艺、采茶与制茶、茶具制作等。游客能够通过展览,全貌了解有关茶文化的历史知识。

该馆于2004年9月对外开放,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休憩品茶,还可以在这里通过展品和演示了解世界种茶制茶品茶饮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赴英进行“茶文化”交流


三月的英国,春寒料峭,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卡迪夫大学校园内正氤氲着阵阵“中国茶”香。听文化讲座、品中国名茶、观茶艺表演……参与者被一场由中英双方共同设计的茶文化交流活动深深吸引。

交流活动中,《茶·茶器》讲座旨在让参会者了解中国千百年来饮茶方式的历史演进;《红茶·青茶》表演令人赏心悦目;压轴大戏中国名茶品鉴会让现场来宾口饱眼饱,乐趣无限……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中,既有拄着双拐专程前来的耄耋老人,也有现场赋歌《红梅赞》的90后英国女孩。四天四场茶文化交流活动,场场爆满。

“经过此次英国之行,中国茶叶博物馆与英国两大孔子学院达成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意向。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在茶文化传播推广领域的专业优势,整合孔子学院积累的文化基础、国际交流资源,提升茶文化推广国际化水平。”朱珠珍如是说。(完)

太平猴魁博物馆: 中山墨宝为茶名


3月29日:孙中山先生,是一位倡导天下为公、叱咤辛亥的历史风云人物;而太平猴魁,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孙中山与太平猴魁之间,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民国元年即1912年的10月,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孙中山先生,乘“联鲸”号兵舰在长江下游考察实业。10月23日—30日,孙中山先生分别在安庆、芜湖登岸,作短时间停留,受到两地各界的热烈欢迎。事前,太平茶商苏锡岱得知消息后便通知其义弟刘敬之,指由正在芜湖开设“南山茶号”的义兄方南山,带上本人精制的太平猴魁作为厚礼,去芜湖码头敬献给孙中山先生。当孙中山在芜湖铁山休息时饮到侍者给冲泡的太平猴魁,才呷两口就赞不绝口,连称好茶,深为猴魁之美之奇感到兴奋。乘着茶兴正浓,孙中山先生欣然挥毫为方南山题了词:“饮杯猴茶,如得知己,可以无憾。南山先生鉴民元孙文”,并盖上印章。

力透纸背、酣畅有力的题词墨宝,虽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它把太平猴魁的品质,提高到饮之无憾的知己地步。既是对猴魁茶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茶人方南山为创制猴魁茶所作贡献的鼓励与褒奖,更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体恤民情、关注民生、视茶人为知己的伟人风范。名茶名人,相知相识,相互交融,他的题词已成中华茶文化的瑰宝,更见证了方南山对猴魁茶的巨大贡献。这件事记载在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的《太平猴魁》一书中。

方南山何许人也?他是安徽黄山区新明乡三合村猴坑人。他自幼就迷上了茶叶,居然为此终生未娶。他从进山购茶的商人那儿得到启发,着手改进种茶与制茶技艺,使得茶叶品质有了飞跃式的提高。1910年,他在猴坑狮形头培育的太平猴魁,一举夺得南洋劝业会“优奖”。1915年,已经小有名气的太平猴魁,经当时大茶商的推荐,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方南山带着参赛茶叶,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来到美国旧金山。他见洋人对中国茶叶不甚了解,光顾者很少,就在中华馆旁的木屋开设茶室,烹泡魁茶,立时香气四溢,吸引八方来宾,结果荣膺“一等金奖”,载誉而归。如今,太平猴魁茶更被誉作“藏在深山的绿色金子”,深受爱茶人的喜爱。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太平猴魁茶题词,是一时冲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是广东香山,这是一个饮茶习俗风盛之地,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茶习俗、茶文化。后来他又一度以医为业,对茶的功能更是心知肚明。即便是在戎马倥偬、东奔西走的革命征途中,也依然没有忘记中国茶。“茶为文明古国所即知已用之一种饮料……就茶言之,是为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这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一文中,对茶叶作出的至高赞美。而在《建国方略之一:心理建设》中论及中国的烹调、饮食科学卫生时,孙中山又这样写道:“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中山先生为太平猴魁茶的题词,只不过是他心中那部中国茶赞歌里的一个漂亮的乐章罢了。而孙中山先生的这幅题词墨宝,也已成为太平猴魁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在阵阵茶香中向世人展示,并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那段历史。

讯:中国的茶文化,不光是人们饮茶之余的谈资,也与众多历史名人关系密切

如何选购收藏级紫砂壶


昨日,“2015宜兴紫砂壶大师相约宁波”活动在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举行。紫砂泰斗顾景舟弟子、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堵江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国祥等制壶名家汇聚宁波,现场制壶鉴宝。当天展出了2000多件紫砂作品。

记者黄银凤

紫砂名家纷纷携“重器”现身

偌大的展厅内,宜兴紫砂名家精品作品专区特别引人注目。吴亚平的“万象更新壶”“印方壶”,堵江华的“汉铎壶”“清风提梁壶”,范国祥的“如意仿古壶”和“竹段系列壶”等重器纷纷亮相,或规矩方圆,或大方隽永,或朴茂内敛,或细柔空透,一把把圆润精巧、匠心独具的紫砂壶引起了宁波藏友的浓厚兴趣。

“这把"如意仿古"壶口与壶盖边沿相吻合成一条饱满灯草线,壶腹饰以如意纹,于传统中见新意。”范国祥告诉记者,“此壶采用原矿朱泥制作,开创了用朱泥制作大品如意仿古壶的先河。”他透露,与此同款的一把壶在去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出19.8万元的高价。

而这还不算范国祥最得意的作品。出身陶瓷世家的他,自小跟随祖父范泽林制作紫砂壶及紫砂杂件,并继承蜀山老街多位老艺人的独门手艺,采用全手工制作,练就了一手“范氏陶桩十八式”的绝活。他制作的一把“范氏陶桩十八式二式”的特大陶桩获评“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去年,这把壶被一位大藏家以300万元的高价买走。近年来,范国祥的制壶技艺又上了一个台阶,他新近制作的一把“大红袍如意石瓢壶”在去年春拍拍出650万元的天价。

好壶须“泥、形、工、实用、名家”俱佳

“紫砂壶大师相约宁波”为甬城壶友与紫砂名家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资深藏家陈先生带来了好几把珍藏多年的宝贝,其中一把顾景舟“醒钟壶”,是他在1999年从北京拍卖会上花了近70万元购得。陈先生另外还收藏了不少现当代名家紫砂壶,包括嘉庆道光时期著名陶人邵景南的“堆雕松叶扁鼓壶”、“宜兴四大大师”之一施小马的青狮长方紫砂壶。“选壶我首先看作者的人品,其次看作品的气韵,比如这把施小马的青狮长方紫砂,是从藏友手中软磨硬泡转让来的,因为它器形大气,十分精美。”

在为藏友“乐哥哥”(网名)的一把朱泥鹊壶的优劣做出专业点评后,范国祥大师趁机现场传授起了选购“收藏级”紫砂壶的妙招:须看泥、形、工、实用、名家这五方面。而名家并不是指有了高级职称,职称只是技术考核上的一个评定,其真正对紫砂文化了解的程度,看师承也很重要。

许四海壶具博物馆老店新开的感慨


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四海壶具博物馆将于本月22日开门迎客。事实上,这家博物馆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建成了,地址就在馆主许四海的家里,愚园路靠近静安寺的一幢楼里,虽然简陋,却是中国最早的私人博物馆,比马未都的观复还早几年。到了1991年,许四海在市委某老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在兴国路上建了一个很正规的壶具博物馆,若论规模与建制,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让老许自豪的是,还由上海文管委注册并得到专家高度认可。其间,上海博物馆老馆长马承源给予了极大关心,许四海的老师、海上著名书画家唐云又给了具体指导。上博副馆长汪庆正也说过:“博物馆偏重大器,忽略了紫砂壶的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中也只有几件名人紫砂壶,说明正规博物馆对此是不够重视的。所以早在20年前许四海就发愿收藏流散民间的历代名家紫砂壶,同时将当代名家与自己创作的新壶尽可能收集起来,给中国紫砂艺术留下一份珍档。

壶具馆在兴国路这几年接待了中外观众无数,好评如潮。馆内所陈列的300余件从仰韶文化彩陶壶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陶瓷壶具,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证。

但到了1999年,许四海却将博物馆搬迁到了嘉定区江桥,就是现在这个曹安路靠近外环线的地方。那时候这里还是一块荒地,乱石遍地,野草高及腰膝。许四海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和一帮徒弟,一锹一锄平整了两三个月,造了一个有河、有树、有桥、有石雕的大花园,因为供有年代久远的石佛造像,也叫“百佛园”。两年后,在花园中央耸起了一座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底楼经营紫砂壶,二楼就建了壶具博物馆,展品作了调整,其中最大一块内容就是琳琅满目的历代紫砂壶。许四海还在花园里设了一个工作室,师徒多人一起做壶。为此还置了两个煤气窑,现做现烧。这个以经营活动养活博物馆的模式,在运作中被证明是行得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相当不错。

作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和上海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里平时接待中外参观者及旅游团队,还接待过国外政要和文化名人。每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就以壶具博物馆为基地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大大增强了茶文化节的内涵。

紫砂壶收藏开启茶具收藏事业


喜欢茶,和茶结缘在我是一点儿也不高雅的。喜欢上茶是因为戒烟,茶不像烟那么烈,茶在你想它的时候,是你很好的伴侣,但是,你不想它的时候,它绝不会硬生生地出来骚扰你。喜欢上茶之后,慢慢地喜欢上茶具,收藏茶具——这才发现茶具竟然有那么深那么广的艺术性。对茶具的钟情和收藏,让我对茶的喜欢变得艺术起来,我的爱茶也变得高雅了,无意间收获了一项充满情韵的爱好(至于后来因为茶慢慢地喜欢上禅让我更得益匪浅则是后话了)。

我的茶具收藏是从紫砂壶开始的,迄今为止我最珍爱的茶具藏品也是紫砂壶,至于近两年紫砂壶被爆炒,价格飞升,则完全是意外“所得”。我收藏茶壶有一点经验。一是买同龄人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大多你能看懂(它表现的是和你有时代和年龄关联的情感、思想),且不那么贵;二是买“实用”的作品,你愿意在家里摆着,且反复用着不会生厌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别老想升值,首先想你愿意不愿意它美化你的生活、充实你的生活;三是买充分显示技巧和耐心的作品,如果它是制壶人耐心做、做出自己看家本领的作品,显示画家最高技艺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另外,一有机会,我就请教专家。刘秋萍、张大成、程勇等茶界大佬和收藏界前辈、古董鉴赏界专家,我都经常拜访和求教,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收藏品性。我买一把壶有几个标准:一是用料要货真价实,非上等紫砂矿料不入眼;二是实用,透气性不佳,气密度不好,出汤乏力,不能泡茶的不入眼;三是手感要好,壶是用来手握的,和壶要手谈甚欢才有亲近的缘分,端起来舒服,握住的时候柔和亲手,总之手要感觉舒服才行,眼睛喜欢手不喜欢的坚决不要;四是形式要简单,那种花里胡哨的所谓创新,奇离古怪的“形式”之作,我是不要的。玩概念玩形式容易,把素款做好,用经典款式,把别人做了上百年的经典款式做好,放在大师们的壶面前都不露怯,那才叫本事。

慢慢的,7、8年下来,竟然收集了百十把壼,回头看,都还符合我的收藏品性,没有买下让自己后悔的。有的时候朋友看中了,想要交流,或者听说某友特别善茶,拿一把送他,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要他答应不转赠别人,一定自己用,要是不喜欢,千万还还给我,才肯脱手。

我的收藏中,最让我倾心的不是那些大师们的作品,而是宜兴邵云雄先生作品,老邵跟我同龄,出生宜兴陶艺世家,自幼受陶文化影响,深谙传统紫砂工艺精髓,上世纪80、90年代又多次到中央工艺美院培训,受到西方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从事陶瓷造型设计和雕塑设计20年,我说他的作品是大美而不失细腻,古拙而不失前卫,技术创新与艺术玄想结合。老邵善于饮酒,我们在一个朋友为他主办的作品展上认识之后,就成了酒友,老邵酒品好,我们一起去四川自驾,在海螺沟康巴藏族老乡家里饮酒,他的酒品把藏族老乡给征服了,夜阑更深,酒阑人欲散的时候,藏族大哥突然决定深夜宰羊款待我们通宵饮酒,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到底是怎么开车过来的,还真有点儿害怕,每每是第一天晚上饮酒八成醉,第二天还开车在山道上盘旋。老邵酒后性格特别温和,有一次,他把醉后的我送回家,我太太当面痛斥他,把他赶出家门,他不仅不生气,一路道歉离去,第二天一早还又电话来道歉,仿佛我醉了,是他的过错。

邵云雄不满足于只是继承,也不满足于传统。他内心有一种雄心,希望紫砂艺术能和现代家居装潢结合,融入现代生活,成为现代“环境”的一部分。近年,他专攻紫砂挂盘,制作出了直径1.2米的“天下第一”大紫砂挂盘,他要用“大美”之风来超越历史,超越紫砂艺术崇尚小、巧、精的传统;通过挂盘创作,紫砂不再仅仅是高人雅士的文玩,同时也是现代生活完全可以承载的“家居饰品”。

同时,他让紫砂成为承载诗、书、画的媒介,在挂盘上表现当代名家字、画、诗的神韵,挂盘在他的手下,不仅仅是陶艺,不仅仅是散发给紫砂精神的艺术品,同时还是诗书画结合的综合艺术。通过这种努力,邵云雄让紫砂走出了传统文人气的小天地,进入构造大件、表现宏观的艺术境界。他是一个实验艺术家,他让紫砂和漆器艺术结合,他试验古陶瓷釉面开片的技术,把它用在紫砂工艺上,他迷恋于紫砂堆贴工艺,让它和现代艺术嫁接,重放异彩。

邵云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壶,我有许多壶,但我用的最多的是他制作的一把圆珠壶,圆珠壶是传统款式,属于实用壶,需要体现实用精神,也的确,这把壶的上手性是非常完美的,手握上去有一种肌肤般的柔润和体温感。要说,传统款式,不能容纳创作者的激情,那是完全不对的,这把壶是在严格的传统款式限制和实用限制的基础上,把激情压抑到极致,然后又释放到极致的作品,可以说它容纳的是一种更加极致的艺术创作激情,它的形构是把流畅性等艺术要求做到极致,同时也把气密性等实用性做到极致,他的精湛技艺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而在两尾小鱼的雕刻上则显示着这个各个胖人的文人情韵。

我还不知道老邵的艺术之路会怎么走,我也对他近年来作品的不断升值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艺术和一个人的关联,最近一次老邵来上海,他说,他不喝酒了,因为喝酒影响他创作,酒后他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创作,酒和艺术怎么结合呢?为伟大艺术献身,在老邵那里大概就是戒酒吧,我说,为紫砂艺术需要光扬,饮酒的文化也需要光扬啊。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香港茶具博物馆将展出国宝级南瓜紫砂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具资讯专题。